统编必修下暑假作业04-第三单元(基础练)(解析) (2份打包)_第1页
统编必修下暑假作业04-第三单元(基础练)(解析) (2份打包)_第2页
统编必修下暑假作业04-第三单元(基础练)(解析) (2份打包)_第3页
统编必修下暑假作业04-第三单元(基础练)(解析) (2份打包)_第4页
统编必修下暑假作业04-第三单元(基础练)(解析) (2份打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统编必修下暑假作业04——第三单元(基础练)(解析)(2份打包)暑假作业04——第三单元(基础练)

一、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节选《说木叶》)

1.下列各项中,对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替代“树叶”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D.古典诗歌中习惯用单词,因此也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

2.下列各项中,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B.“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等,《九歌》中的“木叶”才特别生动。

B.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和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都是在细雨中的叶子,与“木叶”形象不同。

C.“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而“落木”就把“木叶”中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去除干净了。

D.“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1.B2.A3.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替代‘树叶’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B项,“用‘树叶’”错误,原文是“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故选B。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内涵,圈出相关的句子,再分析四个选项。本题要求选出“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项,“‘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错误,原文“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以“暗示性”不仅仅指词语的形象色彩,还包括联想义。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都是在细雨中的叶子”错误,原文“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可知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又原文“在那蒙蒙的雨中”,可知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才是在细雨中的叶子。

故选B。

二、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针灸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最早发现与应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源流,也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的起源。

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生存实践中,与大自然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现、提炼,①___、②_____、③____的过程,即由零星到整体,偶然到必然,被动到主动,无序到有序、散在到系统、自发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运用。

几百万年前,伟大的祖先在广博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同大自然做残酷斗争和拼搏,慢慢学会了制造简单粗糙的石制工具,这其中就有用于针灸的砭石。而针灸工具的使用、针灸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丰富,奠定了针灸保健和治疗的基础。

针灸的手法之一是针刺。针刺的起源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当起源于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些出土文物可能佐证,此时期用于针刺的工具,已经被人为加工成一定形状。第二种可追溯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时期人们使用的针具前身是砭石,更趋原始与天然。

当人们驱赶野兽时或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石器,棍棒等,极易被碎石片,棍棒等击中或在劳作中受到意外创伤,这时人们开始下意识地自我按摩及用物品敲打这些部位。天长日久,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利用尖锐的小石片或荆棘,松针来刺激某些部位,以求止痛祛病。后来,人们还将石片进行一定的磨制加工,以便更好地适应与方便应用,此即为砭石。这种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最了不起的学术,即“以痛为腧”。现今的病灶点、痛敏点、反应点、激痛点等针刺理论,即主要源于此。

以石为针,以砭而治,是早期针刺治病的萌芽阶段。当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医家,不同时期,对“砭石”的应用与叫法也不同,有的叫针石,有的叫砭石,还有的叫馋石。这也开创了以针灸治疗为代表的中医外法的先河。

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技术进步,针刺工具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不断提高。继砭石,石针之后,出现过不同形态与质地的工具,例如骨针、竹针、陶针。到了夏商青铜器时代至春秋铁器时代,由于冶金技术的发明,针具又更新为铜针,铁针、银针,金针等。各种金属针具的发明,推进了理论的发展,其中,以《黄帝内经》的诞生为针灸学成熟的标志。九针理论的出现,既是对针具的细分与应用,更是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与升华。因此,九针,既是针具理论,更是针刺理论成熟的一个缩影。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元素的引入,针具日益丰富,未来的中医针灸,将在医学领域,保健领域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的应用前景。

(取材于吴中朝相关文章)

材料二

针灸针与注射器折射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前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后者则侧重于外源性的干预力量。同样的病人使用相同的药物,但疗效各不相同,导致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体自身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与药物治疗相比,在扎针时,没有施加给身体任何外来物,只是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注射器是通过注射针头向体内注射药物或抽吸血液的,与注射器相比,针刺疗法最不可思议之处在于,把针刺入人体再拔出来而不放出血液或其他任何液体。毫无疑问,一根针灸针本身不具有任何治疗作用,但扎到人身上就产生了疗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人体自身。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人体本身形成了一种自我调节和治病能力,当人体感受外部伤害或自身出现失衡状态时,会自我调整恢复正常的功能,这种能力被中医称之为“正气”。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也包括那些尚未知晓的自我调节功能。很多患者在“冬至”节气前后根据病情,选择特定穴位予以针刺、艾灸或贴敷,能起到顾护初升阳气、扶正固本、调节阴阳、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调动人体潜能,激发正气,祛除病邪,恢复健康。

针灸是一种侵入性治疗,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外科手术,所以在美国,针灸针是被作为手术器械来管理的。最初针灸传到西方时,操也是外科医生,但手术与针刺治疗理念完全不同。手术的施术部位是病灶,目的明确,如排除脓液、切除肿块、缝合受损脏器组织等,也就是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针刺强调要远离病变部位,“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取之足,病在足取之脑”,这正是针灸整体性治疗的体现,也是与西医外科手术最大的不同。

(取材于白兴华相关文章)

材料三

据统计,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用中医针灸治疗疾病,仅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向全球推荐可以使用针灸治疗的疾病就有43种。然而针灸诊疗在我国本土发展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技术等领域,针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针灸的适应症没有真正确立。即使国家统一编写的针灸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学》等,也只是依照其临床疾病的分类进行了罗列,并没有系统地对其所治疗的疾病进行过科学的评价。这也是造成民众不约而同地认为针灸只能用于治疗疼痛方面疾病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临床一线的针灸工来说,一个很大的困扰是缺少可依据的确切的规范和准则。针灸医师主要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来制定治疗方案——这是业界共识,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这种没有规则支撑的“共识”显得不够可靠,因此有一些患者不能遵循医嘱,导致针灸效果打折扣。

标准和规则的缺失也导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我国目前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人员,远远不限于通过正式针灸教育在综合医院针灸科和针灸专科医院的临床医生,一些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生多半是“半道出家”,这样就使得针灸临床不够专业化。即使经过正规针灸教育的人员,因为各地教育机构和带教人员的水平差异,其医疗水平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灸疗法的发展。

(取材于方泓相关文章)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学的三个分类为针灸医学,经络学和腧穴学。

B.与西医相比,针灸疗法的神奇之处在于针灸并不具有治疗作用。

C.针刺工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针灸理论的长足发展。

D.只要适应症确立,针灸就可以治疗包括疼痛在内的各种疾病。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灸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注射治疗则侧重外源性的干预力量。

B.药物治疗是对身体施加外来物,而针灸是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的调节能力。

C.制定好针灸相关的标准和规则,中医针灸就可以走出国门。

D.针灸被西方人认为属于外科手术,实际上二者的治疗理念完全不同。

6.根据材料二,下列所拟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针灸为什么能治病B.高明的针灸

C.中西医的比较D.治疗的不同选择

7.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针灸学的发展历程,写在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联系三则材料,分别概括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原因。

4.C5.C6.A

7.(1).积累(2).加工(改进)(3).成熟

8.①治病原理和优势:中医针灸是利用针刺工具治疗疾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治疗的目的,是整体性治疗的,且有历代延续的完整知识体系;②人文价值: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生存实践中,与大自然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黄帝内经》以及九针理论等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独特文化表现;③实际贡献:中医针灸能治疗多种疾病,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A项,由原文材料一“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最早发现与应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源流,也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的起源”可知,本文中没有提到中医学的分类,只是说针灸是中医的发展源流,是经络学和腧穴学的起源,可见“针灸医学,经络学和腧穴学”三者在文中并非并列关系。

B项,“并不具有治疗作用”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中语句“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也包括那些尚未知晓的自我调节功能”,“针灸是一种侵入性治疗,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外科手术,所以在美国,针灸针是被作为手术器械来管理的”,说明针灸具有治疗作用。

D选,表述绝对、曲解文意,原文中材料三的表述为“针灸的适应症没有真正确立”“这也是造成民众不约而同地认为针灸只能用于治疗疼痛方面疾病的原因之一”,可见并不能说“适应症确立,就可以治疗包括疼痛在内的各种疾病”,选项主观臆断夸大其词。

故选C。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本题

C项,“只要……针灸就能走出国门”表述绝对。从原文材料三最后一段“标准和规则的缺失也导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可知标准和规则缺失导致的结果是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与针灸走出国门没有关系。

故选C。

本题考查考生给段落拟标题的能力,即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小标题和段意的异同是:小标题和段落大意都必须反映一个段落的中心内容。段落大意一般要用完整的句子表述,而小标题则要尽量简短,做到鲜明、醒目。小标题比段意的文字更简练,概括性更强。加上小标题,可以使各段的中心更加突出,以便阅读时能一目了然。给段落拟标题可以用以下方法:第一,选择各段文章的中心词、句作小标题;第二,根据各段的主要内容加小标题;第三,根据各段的中心思想加小标题。

从材料二整体来看,在材料中结合西医详细介绍了针灸治病的原理,可见材料二应该是讲述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故选A。

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一般要先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再通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通过审题可知本题的答题区域在材料一。解答时联系三个空格前的提示词语:发现、提炼,再根据材料一“几百万年前,……奠定了针灸保健和治疗的基础”这段内容,可以总结出“积累”一词,从“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技术进步,……更是针刺理论成熟的一个缩影”这段内容可总结出后两个空为“加工、成熟”。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归纳整合。本题要求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概括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原因。根据材料分析,由第一则材料中的语句“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生存实践中,与大自然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黄帝内经》以及九针理论等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独特文化表现,可见这是说针灸的人文价值。根据第二则材料“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也包括那些尚未知晓的自我调节功能。很多患者在‘冬至’节气前后根据病情,选择特定穴位予以针刺、艾灸或贴敷,能起到顾护初升阳气、扶正固本、调节阴阳、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调动人体潜能,激发正气,祛除病邪,恢复健康”可知:中医针灸是利用针刺工具治疗疾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治疗的目的,是整体性治疗的,且有历代延续的完整知识体系,由此可总结出针灸的治病原理和优势。根据第三则材料“据统计,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用中医针灸治疗疾病,仅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向全球推荐可以使用针灸治疗的疾病就有43种”可总结为针灸的实际贡献。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纪录片《冰峰168小时》是根据1988年出版的乔·辛普森的同名回忆录改编的。它艺术地再现了两名英国登山者在严寒冰峰的极限条件下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了绝境,演绎了__________的生命体验。

乔·辛普森在登顶返回时,不慎跌下陡坡,摔断了右腿。下面是万丈深渊,向上却无法攀爬。他的同伴西蒙用救生绳紧紧拉住他,在暴风雪中随他一起下滑。不幸的是乔又滑落进了一个狭窄的冰缝中,动弹不得,悬崖上的西蒙则悬在他的头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维系两人生命的绳子已不堪重负,严寒几乎把两人冻僵,两人随时都有跌下山谷的危险。__________的西蒙只好绝望地割断绳索,自己攀上陡壁,回到了营地。几天后,他看到拖着伤腿回来的乔……苏格兰登山协会的所有人__________地指责西蒙割断绳索的行为,西蒙__________,陷入了自责与被指责的痛苦境地。但乔始终在公开场合替自己的搭档辩解:“他当时割断绳索是唯一的选择,否则我们两个都有冻死在山上的可能,换了我也会这样做。”

这是一部关于拯救与救赎的电影。人通常决定不了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决定自己()。乔·辛普森就是这样。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艺术地再现了两名英国登山者在极限条件下,在严寒冰峰中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了死亡绝境。

B.它艺术地再现了两名英国登山者的故事,在严寒冰峰的极限条件下,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绝境。

C.它艺术地再现了两名英国登山者的故事,在严寒冰峰的极限条件下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绝境的经历。

D.它艺术地再现了两名英国登山者在冰峰严寒的极限条件下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了绝境的故事。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惊心动魄万般无奈异口同声百口莫辩

B.惊心动魄万念俱灭异口同声理屈词穷

C.荡气回肠万般无奈千夫所指理屈词穷

D.荡气回肠万念俱灭千夫所指百口莫辩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命的强度,心灵的温度B.生命的宽度,心灵的硬度

C.生命的强度,心灵的硬度D.生命的宽度,心灵的温度

9.D10.A11.A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成分残缺,应在“绝境”后加上“的故事”;语序不当,“严寒冰峰”应改为“冰峰严寒”。综合分析,D项修改最恰当。

故选D。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根据后文“生命体验”可知,应选用“惊心动魄”。

第二处,万般无奈:没有一点儿办法。万念俱灰:一切想法、打算都破灭了,形容失意或受到沉重打击后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万般无奈”。

第三处,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千夫所指:为众人所指责。根据后文的“指责”可知,应选用“异口同声”。

第四处,百口莫辩:形容事情无法说清楚(多用于受冤屈、被怀疑等情况)。理屈词穷:理由已被驳倒,无话可说。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百口莫辩”。

故选A。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根据前文中的“与死神抗争”“用坚毅走出了绝境”以及“乔始终在公开场合替自己的搭档辩解……”等内容可知,应填“生命的强度,心灵的温度”。

故选A。

12.青蒿素“耐药性”问题一直为全世界科学家所忧虑,束埔寨、缅甸、泰国、老挝和中国已经出现了青蒿素的“耐药性”状况,即青蒿素清除疟原虫的速度减慢,有些地方,传统的青蒿素3天疗程已不再起效。通过研究发现,屠呦呦团队总结出了让青蒿素保持有效的办法。下面是攻坚“青蒿素抗药性”进程图,请根据图中的信息,描述出让青蒿素保持有效的办法,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①延长治疗周期,从3天疗程延长为5到7天疗程,这样疟原虫要靠“休眠”熬过去的难度就增大了很多。②更换和青蒿素联合使用的其他抗疟药。因为有时侯疟原虫是对联合使用的药物耐药,换药后也会大大提升治疗效果。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属于概括流程图,属于语言表述内容,表述上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组织语言整理解析。根据进程图描述相关信息。读图时要注意先整体对比攻坚前后的变化,即找到不同之处,看最后结果,分析原因。攻坚前出现抗药性,攻坚后解决抗药性,又对比发现攻坚前服药后和攻坚后服药后的变化有2处,一是时间上,由原来的3天疗程延长为5到7天疗程,二是采用了新的辅助配方药。读图时注意箭头的变化和图里的文字。最后由两个变化分别写出让青蒿素保持有效的办法。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山的沉稳。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是①______________;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五言古风),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西北文化则是②_____________,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求之于时序,若江南文化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三月,是温飞卿的鲜艳秾丽;西北文化则是③____________,是王安石的朗肃内敛。上天以水的灵动和山的沉稳分别滋润着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使得中国文化不至于太单调、太寂寞。

(1).①李白的清新俊逸(2).②东坡的旷达豪放(3).③秋风萧萧、雨雪霏霏的深秋严冬

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首先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如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文化”,以“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为例来阐述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然后浏览横线前后句子的内容及句式,以此来推断拟写。这段文字主要围绕“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展开,所以考生拟写的时候要注意两种文化的特点,同时根据一种文化来推断另一种文化。第一处,前面说“求之于诗”,可见后面是用诗来形容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要求拟写的是江南文化,考生要根据西北文化的特点进行推断,“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五言古风),是杜甫的沉郁顿挫”,前面已经说“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考生要根据“杜甫的沉郁顿挫”而联系另外一位诗人,自然想到李白,李白的七绝是“清新飘逸”的;第二处,前面说“求之于词”,这是用词来形容两种文化,要求拟写的是西北文化,前面说“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这是用婉约派来形容江南文化,那后面自然是用豪放派来形容西北文化,且后面已经给出了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由此可知应填写“东坡的旷达豪放”;第三处,前面说“求之于时序”,可见后面应是与时序有关的自然现象来形容这两种文化,要求拟写的是西北文化,前面说江南文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三月”,“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是景物,“阳春三月”是季节,再结合后面“王安石的朗肃内敛”可知,西北文化应是“深秋”或“严冬”,涉及的景可以是萧萧秋风,可以是霏霏雨雪。暑假作业04——第三单元(基础练)

一、论述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节选《说木叶》)

1.下列各项中,对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替代“树叶”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B.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树”与“叶”的形象十分一致,“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D.古典诗歌中习惯用单词,因此也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

2.下列各项中,对“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所谓“暗示性”是特指词语的形象色彩。

B.“木”具有木质材料的影子。人们一看到“木”,就想起树干,很少想到树叶。“木”是秋风叶落情景中的鲜明的形象。所谓“暗示性”,应该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

C.“影子”是指躲在概念背后的“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是就诗歌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而说的。

D.“影子”是指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捕捉到“影子”,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等,《九歌》中的“木叶”才特别生动。

B.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和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都是在细雨中的叶子,与“木叶”形象不同。

C.“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而“落木”就把“木叶”中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去除干净了。

D.“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二、实用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针灸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医学是中医学中最早发现与应用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发展源流,也是中医经络学说和腧穴学说的起源。

针灸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生存实践中,与大自然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现、提炼,①___、②_____、③____的过程,即由零星到整体,偶然到必然,被动到主动,无序到有序、散在到系统、自发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运用。

几百万年前,伟大的祖先在广博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同大自然做残酷斗争和拼搏,慢慢学会了制造简单粗糙的石制工具,这其中就有用于针灸的砭石。而针灸工具的使用、针灸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丰富,奠定了针灸保健和治疗的基础。

针灸的手法之一是针刺。针刺的起源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当起源于距今一万年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些出土文物可能佐证,此时期用于针刺的工具,已经被人为加工成一定形状。第二种可追溯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此时期人们使用的针具前身是砭石,更趋原始与天然。

当人们驱赶野兽时或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石器,棍棒等,极易被碎石片,棍棒等击中或在劳作中受到意外创伤,这时人们开始下意识地自我按摩及用物品敲打这些部位。天长日久,人们逐渐有意识地利用尖锐的小石片或荆棘,松针来刺激某些部位,以求止痛祛病。后来,人们还将石片进行一定的磨制加工,以便更好地适应与方便应用,此即为砭石。这种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最了不起的学术,即“以痛为腧”。现今的病灶点、痛敏点、反应点、激痛点等针刺理论,即主要源于此。

以石为针,以砭而治,是早期针刺治病的萌芽阶段。当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医家,不同时期,对“砭石”的应用与叫法也不同,有的叫针石,有的叫砭石,还有的叫馋石。这也开创了以针灸治疗为代表的中医外法的先河。

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技术进步,针刺工具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不断提高。继砭石,石针之后,出现过不同形态与质地的工具,例如骨针、竹针、陶针。到了夏商青铜器时代至春秋铁器时代,由于冶金技术的发明,针具又更新为铜针,铁针、银针,金针等。各种金属针具的发明,推进了理论的发展,其中,以《黄帝内经》的诞生为针灸学成熟的标志。九针理论的出现,既是对针具的细分与应用,更是针灸理论临床应用的结晶与升华。因此,九针,既是针具理论,更是针刺理论成熟的一个缩影。

如今,随着现代科技元素的引入,针具日益丰富,未来的中医针灸,将在医学领域,保健领域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的应用前景。

(取材于吴中朝相关文章)

材料二

针灸针与注射器折射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前者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后者则侧重于外源性的干预力量。同样的病人使用相同的药物,但疗效各不相同,导致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体自身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与药物治疗相比,在扎针时,没有施加给身体任何外来物,只是通过针刺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所固有的调节能力,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注射器是通过注射针头向体内注射药物或抽吸血液的,与注射器相比,针刺疗法最不可思议之处在于,把针刺入人体再拔出来而不放出血液或其他任何液体。毫无疑问,一根针灸针本身不具有任何治疗作用,但扎到人身上就产生了疗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人体自身。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人体本身形成了一种自我调节和治病能力,当人体感受外部伤害或自身出现失衡状态时,会自我调整恢复正常的功能,这种能力被中医称之为“正气”。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体表的穴位,激活或加强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作用,这种作用包括目前为止已知的人体自我调节作用,也包括那些尚未知晓的自我调节功能。很多患者在“冬至”节气前后根据病情,选择特定穴位予以针刺、艾灸或贴敷,能起到顾护初升阳气、扶正固本、调节阴阳、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调动人体潜能,激发正气,祛除病邪,恢复健康。

针灸是一种侵入性治疗,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外科手术,所以在美国,针灸针是被作为手术器械来管理的。最初针灸传到西方时,操也是外科医生,但手术与针刺治疗理念完全不同。手术的施术部位是病灶,目的明确,如排除脓液、切除肿块、缝合受损脏器组织等,也就是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针刺强调要远离病变部位,“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取之足,病在足取之脑”,这正是针灸整体性治疗的体现,也是与西医外科手术最大的不同。

(取材于白兴华相关文章)

材料三

据统计,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用中医针灸治疗疾病,仅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向全球推荐可以使用针灸治疗的疾病就有43种。然而针灸诊疗在我国本土发展却是不容乐观,特别是在技术等领域,针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针灸的适应症没有真正确立。即使国家统一编写的针灸教材《针灸学》《针灸治疗学》等,也只是依照其临床疾病的分类进行了罗列,并没有系统地对其所治疗的疾病进行过科学的评价。这也是造成民众不约而同地认为针灸只能用于治疗疼痛方面疾病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临床一线的针灸工来说,一个很大的困扰是缺少可依据的确切的规范和准则。针灸医师主要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来制定治疗方案——这是业界共识,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这种没有规则支撑的“共识”显得不够可靠,因此有一些患者不能遵循医嘱,导致针灸效果打折扣。

标准和规则的缺失也导致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师水平参差不齐。我国目前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人员,远远不限于通过正式针灸教育在综合医院针灸科和针灸专科医院的临床医生,一些从事针灸临床工作的医生多半是“半道出家”,这样就使得针灸临床不够专业化。即使经过正规针灸教育的人员,因为各地教育机构和带教人员的水平差异,其医疗水平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针灸疗法的发展。

(取材于方泓相关文章)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学的三个分类为针灸医学,经络学和腧穴学。

B.与西医相比,针灸疗法的神奇之处在于针灸并不具有治疗作用。

C.针刺工具的不断改进促进了针灸理论的长足发展。

D.只要适应症确立,针灸就可以治疗包括疼痛在内的各种疾病。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灸强调内源性的自我治病能力,注射治疗则侧重外源性的干预力量。

B.药物治疗是对身体施加外来物,而针灸是激发和加强人体本身的调节能力。

C.制定好针灸相关的标准和规则,中医针灸就可以走出国门。

D.针灸被西方人认为属于外科手术,实际上二者的治疗理念完全不同。

6.根据材料二,下列所拟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针灸为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