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空间格局与过程分析_第1页
专题三 空间格局与过程分析_第2页
专题三 空间格局与过程分析_第3页
专题三 空间格局与过程分析_第4页
专题三 空间格局与过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一

关键能力强化专题三

空间格局与过程分析备考方向体系构建核心主题探究限时训练专题三

空间格局与过程分析备考方向

地理事象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每种地理事象都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被称为自然界四大物质循环过程的是大气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和生物循环过程。地理过程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例如,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商业网点的形成过程、聚落的形成过程就属于人文地理过程;有大尺度的地理过程,如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也有小尺度的自然地理过程,如山谷风的形成过程。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观察与描述能力,地理过程规律归纳、分析和预测能力是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之一,这类试题充分体现了能力和素养立意,突出考查地理思维品质和地理核心素养。如2021全国卷考查了珊瑚礁的形成过程;2021湖南卷考查了关洲岛河道演变过程;2022湖南卷考查了金沙江干热河谷黄土类物质的形成过程;2023湖南卷考查了海岛港口地域组合演变过程,还考查了波兰维斯瓦河下游水磨坊分布及演变;预测2024年高考仍然以新情景为载体考查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并分析某地理事物发生的过程。如要取得高分,复习时必须细化知识点,让自己“身临其境”“心随景动”。专题三

空间格局与过程分析体系构建1.地理空间视角2.地理主要过程专题三

空间格局与过程分析核心主题探究&1&

空间分布核心知识1.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描述方法总分描述法[分时间段、分区域]+极值描述法+成因描述法。(1)分布是否均匀——总体描述(2)哪多哪少,由哪里向哪里递增/减(递变规律)(3)极大值、极小值在哪里(数值特征—极值分布)(4)沿哪里分布(与相关事物的空间关系)2.点状事物分布特征描述如聚落(城市)、矿产、商业点、山峰、交通点、景点等。(1)总体分布特征地理事物分布均衡与否,描述用语:分布不均、分散、集中、均匀一致。(2)疏密及极值状况地理事物的数量与位置关系的规律,哪里多(密集),哪里少(稀疏)或者自某方向向某方向递增或递减。极值(最多、最少、最集中)分布方位。(3)沿某些地理事物分布形态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相关性),概括出反映的规律或问题,呈现环状、线状、网状等。如沿着**(沿河谷、海岸线、边境线、交通线)分布。(4)点的大小反映地理事物的含义,如城市规模大小、等级高低等。(5)动态变化点的动态变化,反映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3.线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如山脉、行政界线、交通线、河流/运河、等值线、通信网络等。(1)单一线状事物描述可描述其分布位置“沿……分布”;延伸方向——走向(分段:如东西延伸则可依据变化情况分为东、中、西段或东、西段);描述弯曲方向。(2)多条线状事物描述等值线特征:宏观整体表现的变化范围和变化趋势(大小及变化);微观上的弯曲、闭合(极值)、疏密、走向。如等值线六读:①读数值→数值变化范围;②读递变→递变趋势(总体上从…向…增加/减少;读等高线数值时,要注意把握六字:顺势、顺序、对称);③读弯曲→弯曲处较两侧大/小;④读疏密→单位距离内地理事物变化大小;⑤读闭合→地理事物的极高值或极低值分布方位;⑥读走向。4.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如湖泊、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农业区、其他某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城市辐射力等。(1)面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①分布均衡与否;②疏密:疏密的空间差异(哪多,哪少),变化幅度;③延伸方向:与相关地理事物的关系,如多沿交通线/河/海/山麓等分布;④面积大小;⑤形态特征:如片状或斑点状或条带状或组团状或团块状等;⑥极值分布:极大值或极小值分布于某方位。(2)面状地理事物的变化特征:①面积变化的大小或快慢;②具体分布位置的变化:面积向某方位变大或变小;③集散程度的变化大小:连片分布到分散或分散到连片分布。考向示例例1

基础性航运服务业主要包括海运或内河航运中的仓储、装卸、搬运、运输、货运港口和多式联运等服务环节,货源是影响航运服务业分布的主要因素。右图示意上海市基础性航运服务空间分布的演变过程(图中核密度值越大,分布密度越高)。读图,完成(1)~(2)题。(1)1992年至2019年,上海市基础性航运服务业空间分布(

)

A.单核集聚

B.面状扩展

C.跳跃迁移

D.集聚减弱C【解析】读图可知,上海市基础性航运服务业分布的核密度值增大,分布密度越来越高,说明基础性航运服务业用地面积增加,且集聚性增强;1992年主要沿内河连片分布,2005年呈现出以长江口为集聚的单核分布,2019年南部临海港区成为最高密集区,因此空间变化为跳跃迁移。故选C。(2)基础性航运服务业的空间变化反映出上海市(

)

B①工业园区空间迁移

②城市商业区扩展

③国际航运地位提升

④城镇化水平提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解析】由材料可知,货源是影响航运服务业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上海市基础性航运服务业的空间变化与海港、工业园区的空间变迁高度一致。早期城市工商业沿内河分布,随着工业企业向郊区迁移,加上外高桥及洋山港相继修建,使上海市货源分布格局变化,上海基础性航运服务业形态历经了连片—单核—多核分散的演变;新的航运中心增强了上海港作为长江流域及长三角的货物集散中心的作用,提升了其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选择①③。故选B。例2

长春市地处松辽平原与东部山地交会处,地形平坦。伊通河作为长春市内的唯一河流,纵穿主城区南北,河流两侧的地貌类型为河漫滩。右图示意1905年、1990年和2019年伊通河两侧功能区分布。据此完成(1)~(3)题。(1)长春市伊通河东西两侧城区(

)

A.功能区由河流东侧向西侧扩张

B.东侧扩张速度快于西侧C.西侧经济发展速度慢于东侧

D.功能区均自北往南扩张B【解析】由图可知,功能区由河流西侧向东侧扩张,A错误;东侧扩张速度快于西侧,B正确;西侧商业服务业设施数量远高于东侧,表明西侧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于东侧,C错误;受地势及河流的影响,功能区均自南往北扩张,D错误。故选B。(2)与1990年相比,2019年伊通河两侧(

)

AA.环境质量改善

B.土地价格下降

C.人口密度降低

D.交通压力缓解【解析】由图可知,2019年伊通河两侧工矿仓储区减少,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A正确;居住区和混合功能区面积增加,人口密度增大,交通压力增加,C、D错误;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土地价格提高,B错误。故选A。(3)1990—2019年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A.城市空间扩张与工业布局优化

B.交通运输布局调整C.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D.城市热岛效应突出【解析】受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同时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工业退城进园,使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A正确;交通运输布局和热岛效应会影响城市空间结构,但不是根本原因,B、D错误;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空间结构没有影响,C错误。故选A。例3

(2023湖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上,广东省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重要目的地。移民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区,右图示意广东省方言区分布。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答案】方言区交错分布,相对集中;粤语、闽语和客家语分布范围广;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和西部地区,闽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沿海和西南沿海(雷州半岛),客家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解析】读图可知,广东省的各种方言区分布不均,交错分布,相对集中于某些地区;图中显示,广东省各种方言中,粤语、闽语和客家语分布范围广,其中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珠江三角洲附近)和中西部地区,闽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沿海(主要是潮汕地区)和西南沿海(雷州半岛),客家语分布面积大,相对集中分布在广东省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要从位、数、形三方面来表示绝对位置:经纬度、高程相对位置:在……地区……方向,与……平行;沿…分布2.数量:数值大小、递变规律、变化快慢(梯度)、极值、面积大小、范围宽窄。3.形状:延伸方向、突出方向、形状(团块状、条带状)。1.位置变式训练

太岳山地处山西省中南部,海拔1300~2200

m为针阔叶混交林带。某研究小组在太岳山海拔1800

m附近选取不同范围样地,研究针阔叶混交树种的空间分布规律(如下表)。据此完成1~3题。样地范围小范围中等范围较大范围植被分布特征聚集随机均匀1.样地范围较小时,针阔叶混交树种呈聚集式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①土壤差异

②种间竞争

③降水差异

④热量差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样地范围较小时,降水和温度由于空间差异较小,两者变化幅度不大,因此样地范围小时可以认为降水和热量没有差异,③④错误;针阔混交林可能分布在土壤相对肥沃的地区,①正确;由于种间竞争的存在,一些竞争能力较弱的树种由于缺乏光照、水源等必要条件,导致分布较少,而针阔叶混交林由于竞争力较强,集中分布于光照、水源较为丰富的地区,②正确;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2.随着样地范围的扩大,植被分布特征的变化体现出该海拔处的针阔叶混交林(

)

CA.养分争夺激烈

B.仅能在少数生境中生长C.总体覆盖较多

D.对生存环境差异不敏感【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随着样地范围的扩大,植被分布逐渐呈由集中向均匀分布的特点,而且总数越来越多,因此可以体现出针阔叶混交林总体覆盖较多,C正确;养分争夺激烈、仅能在少数生境中生长均会导致针阔叶混交林分布较少,A、B错误;样地范围较小时其集中分布的特点表明其对生存环境比较敏感,D错误。故选C。3.推测太岳山海拔2200

m以上较大的一段范围内(

)

DA.常绿阔叶树种聚集分布

B.针叶树种聚集分布C.常绿阔叶树种均匀分布

D.针叶树种均匀分布【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在较大范围时针阔叶混交林均匀分布,表明针叶林在较大范围内分布较广,且呈现均匀分布的特点,因此在海拔高于2200

m时,随着气温降低,植被类型应为针叶林占主导,且呈现均匀分布的特点,D正确,A、B、C错误。故选D。4.右图示意2008—2017年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热点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2008年的空间分布特征。【答案】①分布不均;②嘉定分布范围广,昆山、太仓分布范围小;③三地产业分布范围较小,碎片化;④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嘉定,冷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嘉定边缘区域、昆山、太仓。(2)简述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2017年的空间分布特征。【答案】①分布不均;②昆山、太仓分布范围广,嘉定分布范围小;③三地产业分布范围较大,呈连片发展;④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昆山,冷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太仓边缘区域。(3)简述嘉—昆—太地区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两个年份之间的空间变化特征。【答案】①整体向西偏移,由嘉定向昆山、太仓转移扩散;②三地产业分布范围扩大,呈连片发展态势;③三地交界地带汽车先进零部件制造业热度(热点)增加,集聚特征初显。&2&

时空演变与地理过程核心知识一、常见的地理过程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空变化的特征,探讨其成因和变化的机理,其中自然地理过程侧重生物、物理、化学等过程,人文地理过程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依据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将其分为四类: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过程和地理扩散过程。类型呈现的标志性特征实例循环过程初始位置→系列运动环节→返回原来位置水循环、大气环流演变过程初始状态→系列新旧变化→新的状态岩石物理风化过程、湖泊演变过程扩散过程扩散中心——扩散路径污染物扩散、地震波的传播波动过程地理事物数量在一定时间持续变化的过程(极值)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一)自然地理部分1.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转化过程。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4.常见的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或高压)、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的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1)三角洲形成过程:①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输沙量大,流水沉积提供物质保障。河流输沙量的大小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质、降水以及河流上游河段泥沙沉积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②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于降低河流速度,促进河流泥沙沉积。③波浪和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弱,与河流泥沙沉积对抗作用弱,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2)辫状水系形成过程: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②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③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3)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在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洪)积扇;冲(洪)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连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4)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河曲的形成——①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因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下蚀增加,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5)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形成过程:丹霞地貌——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雅丹地貌——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形状。(6)花岗岩峰林: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抬升;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7)石蛋和石环的形成:石蛋——花岗岩“石蛋”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产物。一般认为花岗岩在抬升过程中先产生节理(花岗岩体中存在着一定走向的裂隙,地质学上称节理),当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阳光、空气、冰楔、生物、水等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为球状风化或石蛋化。石环——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移动,最终使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产生分离,这就是冻融分选作用,它就像筛子一样将不同的物质分离。在平缓而又粗细混杂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就会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识地将石头围成一圈,这种冻土地貌叫作石环。石环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分、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8)沙坝和潟

(xì)湖的形成: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动,加之洋流的影响,泥沙沿着海岸堆积,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9)爬升沙丘形成过程: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10)构造湖和断裂盆地的形成过程:构造湖——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的同时产生断层,形成构造盆地;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断注入,从而形成湖泊。断裂盆地——地处板块边缘,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中部岩体相对下降成谷。(11)高山流石滩形成过程: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此处称作冰劈、冻融风化作用也可以);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流石滩。[或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12)河流阶地的形成: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水口、堤坝等基面为准。)地壳抬升会对河流阶地的形成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让已经发育的阶地面高出洪水位,成为新的河流阶地;二是使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制造出阶地坡,让阶地高度上升,也通过堆积作用促进新的阶地面发育。(13)河漫滩的形成:河漫滩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在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随着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14)地上河形成过程:河流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坡度变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15)盐湖、盐沼形成过程:地势低洼,河流汇入带来一定盐分→气候干旱,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湖泊/沼泽含盐增加,盐分积累易形成盐沼。7.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10.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11.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由风化壳演化为原始土壤、成熟土壤的过程,也是有机质不断累积的过程。12.生物进化或植被演替过程:①动物进化(目前考得少):单细胞→多细胞→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②植被的演替(近几年考得较多):旱生植物群落的演替——地衣→苔藓→草本→木本(灌木→乔木)。水生植物演替——浮游生物→沉水植物→浮叶根生植物→挺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灌木→乔木)。水生演替系列就是湖泊填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湖泊的周围向湖泊的中央发生的,因此,比较容易观察到,在从湖岸到湖心的不同距离处,分布着演替系列中不同阶段的群落环带,每一带都为次一带的“进攻”准备了土壤条件。(二)人文地理部分1.聚落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聚落(如乡村、城市等)的形成过程及其差异。2.城镇化的过程及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化过程。3.不同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过程。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化过程、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过程。5.区域工业化及城镇化的推进、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二、答题思路

常考过程排序、过程描述、过程推断、过程特征及成因等。解题的前提是掌握地理过程自身的原理和规律,可把过程分为若干阶段进行分析,或要素分析,即地理过程的形成必然有一些重要的因素起作用,抓住了这些要素的发展和变化特征,也就把握了整体的地理形成过程。1.解题步骤:第一步,确定区域位置;第二步,调用相关原理;第三步,按照时间轴或因果链,用地理语言叙述其过程。2.考查方式多样:(1)选择题——分析清楚地理过程及特征;(2)非选择题——描述能力要求较高,设问方式多样。3.答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1)审题及表达时必须关注的几个关键词:时间词语、空间词语、主体词语(指地理事物或现象)。(2)分清类型,正确调用地理原理:是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还是热力环流,或是水循环……(近几年考查地质地貌形成过程的最多,其次是植物的演替过程)。(3)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4)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而且一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5)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一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6)精细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一写下来,切忌一个过程一句话就概括完毕。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言,不能把简单题写成小作文。考向示例例1

(2023福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生物化石、环境沉积对于研究地质变迁历史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沉积物中常含有古生物化石。距今约135万年前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内形成巨大古湖,古湖经由P处入海。后因气候变化,古湖萎缩,至现代形成墨累—达令河。该地气候一直呈现干湿交替的状况。甲、乙两处分别有沉积层,其中黏土层一般在淡水环境中形成,石灰岩层一般在咸水环境中形成,风成砂岩形成时气候较干旱。(1)根据自然条件(岩层特点),推测古湖干旱化和古湖干涸过程中甲处比乙处先出露的依据。【答案】自下往上,由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说明湖水减少(变咸);再到风砂层,说明湖水变干(由湖相沉积变成风砂相沉积)。甲处石灰岩层顶部海拔高于乙处,表明出露湖面时甲处海拔高于乙处。(或甲处石灰岩层厚度小于乙处,表明甲处先于乙处停止沉积。)【解析】由图可知,自下往上,由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而黏土层一般在淡水环境中形成,石灰岩层一般在咸水环境中形成,说明湖水减少、变咸;再到风砂层,而风成砂岩形成时气候较干旱,说明湖水变干,由湖相沉积变成风砂相沉积。由图可知,甲处石灰岩层顶部海拔高于乙处,表明出露湖面时甲处海拔高于乙处,且由图可知,甲处石灰岩层厚度小于乙处,表明甲处先于乙处停止咸水沉积。综合上面分析可推测出古湖干涸过程中甲处比乙处先出露湖面。(2)由于P处海拔较高,古湖曾无排泄口,后来古湖冲破P处排泄入海,请从内外力角度,分别分析对古湖南流入海的影响。【答案】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古湖,造成古湖海拔低于周边地区,使古湖南流受阻;地壳抬升,地表河流落差增大,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增强;气候湿润时,湖泊水位上涨,古湖南流入海;气候干旱时,海水及河流堆积作用使P处泥沙堆积,河床抬升,古湖南流受阻。【解析】根据题干“P处海拔较高,古湖曾无排泄口”,并结合文字材料“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内形成巨大古湖”可推断,古湖是由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P处位于古湖与海湾之间,地势高于古湖,古湖不能通过P处南流入海。由题干“后来古湖冲破P处排泄入海”并结合材料“该地气候一直呈现干湿交替的状况”可推测,湿润期湖水水位上升,流水侵蚀作用增强,以及地壳持续抬升,河流落差增大,侵蚀继续增强,古湖冲破P处向南排泄入海。在干旱期,河流堆积作用以及海水的堆积作用造成P处泥沙堆积较多,河床抬升,不利于古湖南流入海。(3)研究表明P处北侧附近没有海洋入侵的痕迹,现作为野外科考队,欲寻找证据证明,请从2个方面分别论证说明。【答案】岩层方面:古湖处最早形成黏土,黏土层一般在淡水环境中形成,说明古湖可以排泄入海。水系方面:古湖萎缩后形成现代墨累—达令河,而墨累—达令河注入印度洋,说明古湖海拔一直高于海平面,海水不能倒灌入湖。【解析】从结论“P处北侧附近没有海洋入侵的痕迹”逆向思考,P处北侧为古湖,古湖海拔一直高于海平面,材料中提到“后因气候变化,古湖萎缩,至现代形成墨累—达令河”,而墨累—达令河注入印度洋,说明古湖萎缩到最小时仍然注入海洋,古湖海拔一直高于海平面。图示甲、乙两处最下层为黏土层,黏土层一般在淡水环境中形成,说明古湖形成后为淡水湖,具有排泄口,古湖海拔高于海平面。例2

(2023广东)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18千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右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1)分析在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答案】距今约17—15千年期间,气候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迅速冷却,形成海冰,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冬季风势力增强,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气温降低,南北侧环流减弱,西部上、下层洋流交换减弱。【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距今约17—15千年,气候再次变冷,海冰大量形成,导致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洋流系统中寒暖流交汇会导致海水搅动,引起上、下层海水交换;气候变冷,冬季风势力增强,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导致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2)有人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原因: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而且距今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或不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原因: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受夏季风、冬季风、洋流共同影响,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影响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解析】若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千年,原因可结合材料信息“距今约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对马暖流的入侵会提高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且距今8千年以来,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由此可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千年。若不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千年,其原因可从日本海西、中和南部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受夏季风、冬季风、洋流共同影响分析。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夏季风显著,而海水交换受风力影响明显,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影响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变式训练

黄河上游支流尕让河河谷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链式滑坡事件,Ⅰ期滑坡为巨型滑坡并触发了前沿滑坡,Ⅰ期滑坡堵塞老尕让河,曾一度形成了堰塞湖。右图为尕让河滑坡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地理事象形成顺序正确的是(

)

DA.前沿滑坡堆积体→古阶地→Ⅰ期堆积体→新尕让河B.Ⅰ期堆积体→新尕让河→前沿滑坡堆积体→古阶地C.古阶地→前沿滑坡堆积体→Ⅰ期堆积体→新尕让河D.古阶地→Ⅰ期堆积体→前沿滑坡堆积体→新尕让河【解析】由材料可知,Ⅰ期滑坡为巨型滑坡并触发了前沿滑坡,故Ⅰ期堆积体早于前沿滑坡堆积体。再结合尕让河滑坡群剖面示意图,Ⅰ期堆积体埋在古阶地上,即Ⅰ期堆积体晚于古阶地;新尕让河发育在Ⅰ期堆积体上方,即新河流发育晚于滑坡群,故图中地理事象形成顺序为古阶地→Ⅰ期堆积体→前沿滑坡堆积体→新尕让河。D正确,A、B、C错误。故选D。2.滑坡事件发生后,新尕让河水系水文可能发生的演变为(

)

AA.滑坡体上游河段河床高程抬升

B.滑坡体下游河床淤浅C.新尕让河年输沙量增加

D.新尕让河径流总量增加【解析】滑坡发生后,滑坡体堵塞河道,尕让河改道;滑坡体上游受堵,水位抬升,水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加剧,河床抬升,A正确;因滑坡体上游水位抬升,导致滑坡体下游落差加大,流速加快,侵蚀加剧,下蚀加剧,河床加深,B错误;侧蚀加剧,河道展宽;滑坡后,两岸松散物质被清除,水土流失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少,C错误;河流径流总量取决于区域河流补给量,滑坡不影响区域气候条件,河流补给量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A。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武昌自古为军事重镇,先人择址蛇山等高地筑城。明代以前,汉水下游为网状水系,并以汉水南支为入江主水道。鹦鹉洲曾是长江武汉段的沙洲,其在干支流汇合处形成,历经数次变迁,对古商业中心——武昌南市的兴衰有重要影响。南宋诗人范成大对此地曾描述“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廛闬(市肆商店)其盛,列肆如栉…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上图示意公元198—1732年长江武汉段水系及沙洲状况。(1)推测武昌古城选址高地修筑的原因。【答案】该地地势低平、河网广布,高地可防洪涝灾害;武昌为军事要地,高地城池利于军事防守。(2)分析武昌南市商业一度兴盛的原因。【答案】地处长江武汉段中部,联通东西,且处江河交汇地,地理位置优越;与鹦鹉洲隔江相望,(夹江)江内风浪小,港湾优良,成为水运枢纽。(3)描述图示阶段汉水入江河道及鹦鹉洲的变化,并说明两者的关联性。【答案】汉水:入江河道减少,入江主河道改变(由汉水南支转为汉水北支);鹦鹉洲:面积逐渐变小并最终消亡。两者相关性:鹦鹉洲地处汉水南支与长江交汇处,由南支所携带泥沙淤积形成;南支变窄、淤塞,使入江泥沙减少,流水侵蚀加剧,沙洲逐渐变小直至消亡。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若尔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盆地内分布了大面积的沼泽和草原。若尔盖盆地曾经是一个内流湖,周边水系如贾曲、白河、黑河等皆以古湖泊为终点。欧拉—柯生河段所处区域曾是分水岭,古黄河源头位于分水岭西北侧,欧拉—玛曲河段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古湖泊。随着构造抬升运动,古黄河源头逐渐与欧拉—玛曲河段贯通,致使古湖泊湖水外泄。古湖泊消亡后,若尔盖盆地在末次冰消期经历了多次来自上游的大洪水事件。根据野外调查,盆地内黄河河岸剖面的下层为典型的古湖相沉积层,上面覆盖的风沙层物质性质与洪水沉积物相近。图1为若尔盖盆地区域示意图,图2为若尔盖盆地黄河某河段河岸剖面示意图。图1图2(1)分析古黄河源头与欧拉—玛曲河段贯通的原因。【答案】构造抬升运动加大了地势落差;古黄河源头溯源侵蚀作用加强;古黄河最终切穿分水岭并与欧拉—玛曲河段贯通。(2)说明古湖泊湖水外泄后原古湖区自然环境的变化。【答案】古湖泊湖水外泄后,古湖泊消亡,湖床大面积裸露;湖区逐渐发育成沼泽(湿地)和草原;陆生环境替代了水生环境。(3)推测黄河河岸剖面风沙层的形成过程。【答案】末次冰消期大规模的冰雪融水造成洪水事件,洪水在盆地内泛滥,将古湖床出露的松散湖相沉积物侵蚀、搬运、堆积,形成洪积物沉积层;洪水事件后,在强劲的高原风力作用下,洪积物被风力侵蚀、搬运、堆积,在盆地内形成风沙沉积层。专题三

空间格局与过程分析限时训练

1979年、2001年和2009年前后,我国开发区先后经历了三次产业转型,目前将进入开发区的“第四次创业”。右面为开发区的“四次创业”历程简图。据此完成1~3题。1.我国开发区第一次创业的有利条件是(

)

A.土地价格低廉

B.管理制度完善

C.基础设施完善

D.产业链完备A【解析】中国开发区第一次创业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该阶段重点关注的是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架构建立等,旨在集聚要素、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该时期各地政府试图通过土地开发、吸引投资等方式刺激本地经济增长,故该时期的开发区建设作为获取土地开发收益、吸引投资、改善城市建成环境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因此该时期土地价格较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2.开发区转变为新的市辖区,且对应的开发区管委会在行政上逐渐承担更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的创业阶段为(

)

CA.第一次创业阶段

B.第二次创业阶段

C.第三次创业阶段

D.第四次创业阶段【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开发区的第三次创业阶段逐渐向新城转型,功能多元化。该阶段,我国开发区产业发展较成熟,逐渐开始承担更多的城市服务功能,甚至转变为新的市辖区。在行政上,开发区管委会逐渐承担更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如增设社保、教育等部门,C正确,A、B、D错误。故选C。3.我国开发区第四次创业待解决的发展问题为(

)

BA.与城市地区相互割裂

B.土地资源紧张C.粗放的外延式发展

D.生产要素缺乏【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开发区第一次创业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该阶段待解决的发展问题为生产要素缺乏;第二次创业待解决的发展问题为粗放的外延式发展;第三次创业待解决的发展问题为开发区功能单一、开发区与城市地区相互割裂;第四次创业待解决的发展问题为土地资源紧张、发展空间受限等,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扬州市城市空间呈“年轮”式图层格局,其中内圈层为内城区,距离城市中心约1.5千米;中间圈层为外城区,距离城市中心约5千米;外圈层为近郊区,距离城市中心约10千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扬州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向外扩张,特别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城市化高速发展,形成产、城融合(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紧密融合)的典型特征。右图为扬州市居住空间热点演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4.1949—2017年,扬州市居住空间热点的总体演化特征是(

)

AA.由内城区—外城区—近郊区向外逐渐扩展B.由内城区—外城区—近郊区向外均衡扩展C.由内城区呈同心圆模式向近郊区聚集D.由内城区呈有规律向近郊区聚集【解析】读图可知,1949年之前,居住空间热点位于内城区,分布集中;1949—2017年扬州市居住空间热点大致由内城区向外城区再向近郊区逐渐扩展,A正确;1949—2017年扬州市居住空间热点大致由内城区向外城区再向近郊区逐渐扩展,扩展方向不均衡,B错误;扩展模式不是同心圆模式向近郊区聚集,而是按照箭头方向逐渐向外扩展,C错误;也没有由内城区有规律向郊区集聚,D错误。故选A。5.扬州市居住空间演化的主要原因有(

)

B①古运河水运的复兴

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市民居住要求提升

④市区交通条件变差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古运河水运的复兴,对居住空间演化影响不大,而且居住空间不是沿着运河扩展,①错误;由内城区向外城区再向近郊区逐渐扩展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②正确;市中心地租上涨、污染加重,而市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③正确;从题干看出市区交通条件不断变好,④错误。故选B。6.有关扬州市产、城融合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A.产、城融合发展推动人口分散,缓解交通拥挤B.产、城融合发展不利于改善环境质量C.产、城融合发展有利于缓解用地不足D.产、城融合发展可扩大乡村规模,促进城乡一体【解析】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紧密融合,方便居民上下班,可以降低通勤成本,但是人口聚集,交通会更加拥挤,A错误;产、城融合会加剧城市环境污染,不利于改善环境质量,B正确;人口和产业都在城市聚集会加剧城市用地紧张,C错误;产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紧密融合,不利于扩大乡村规模,会使城乡差距扩大,不利于城乡一体,D错误。故选B。

首尔都市区是韩国的政治、经济和居住中心,随着货物运输需求的增加,越来越重视发展和完善冷链物流系统。为更好地发展,物流企业加快对冷链仓库等物流设施的建设和布局。1970—2020年,首尔都市区共建成建筑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冷链仓库67个,其在不同阶段新增数量占比空间分布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7~9题。7.冷链仓库主要布局在距首尔都市中心20~50千米范围,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C①土地价格

②规模效益

③市场距离

④产业基础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冷链仓库主要布局在距首尔都市中心20~50千米,土地价格较低,有利于降低成本;距离首尔较近,市场距离短,便于及时运达,①③正确;规模效益不是主要原因,冷链仓库对产业基础要求较小,②④错误。故选C。8.从阶段一至阶段三,首尔都市区新增冷链仓库密集分布区的空间演化趋势主要表现为(

)

DA.始终向核心区方向扩散B.先向核心区方向扩散,后向郊区方向扩散C.始终向郊区方向扩散D.先向郊区方向扩散,后向核心区方向扩散【解析】读图可知,从阶段一到阶段二,首尔都市区新增冷链仓库密集分布区向郊区扩散;从阶段二至阶段三,向核心区方向扩散,因此,其总体变化趋势为先向郊区方向扩散,后向核心区方向扩散,D正确,A、B、C错误。故选D。9.与阶段二相比,阶段三首尔都市区物流企业在冷链仓库选址时更加重视(

)

AA.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B.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C.提高冷藏保鲜技术

D.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解析】与阶段二相比,阶段三首尔都市区物流企业更趋向于向核心区集聚,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A正确。没有体现出扩大规模,也没有提高冷藏保鲜技术和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等方面,B、C、D错。故选A。

藏东南帕隆藏布(雅鲁藏布江下游主要支流之一)流域泥石流频发,极端泥石流事件输送巨量泥沙进入河道,常形成堰塞体。堰塞体稳定后,河床即由原来的单一下切河道演变成纵向呈台阶状、平面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形态。右图示意帕隆藏布干流纵剖面。据此完成10~12题。10.堰塞体稳定后对帕隆藏布下游的影响是(

)

AA.调节作用增强,流量相对稳定

B.整体落差增大,河流下蚀增强C.带来大量泥沙,河床淤积抬高

D.河流水量增加,流域面积扩大【解析】堰塞体稳定后形成堰塞湖,与修建水库功能相似,对河流径流调节作用明显,流量季节变化小,更加稳定,A正确;整体落差是指河流发源地到河流下游的落差,堰塞体没有改变整体落差,B错误;堰塞湖受堰塞体的阻挡,流速变缓,泥沙淤积明显,在堰塞体下游沉积泥沙减少,C错误;堰塞体稳定后,流量和流域面积并无变化,D错误。故选A。11.图中稳定的堰塞体共有(

)

CA.2个

B.3个

C.4个

D.5个【解析】材料显示,堰塞体稳定后,河床由原来的单一下切河道演变为纵向呈台阶状,平面呈宽窄相同的“藕节状”,也就是河流阶地发育,图中显示,有四处明显的阶地发育,因此稳定的堰塞体应该有四个,C正确,A、B、D错误。故选C。12.帕隆藏布河道由单一下切河道演变成“藕节状”形态的过程是(

)

AA.河道侵蚀—堰塞体堆积—湖区泥沙沉积—湖面变宽B.堰塞体堆积—湖区泥沙沉积—河道侵蚀—湖面变宽C.湖区泥沙沉积—湖面变宽—堰塞体堆积—河道侵蚀D.湖面变宽—湖区泥沙沉积—堰塞体堆积—河道侵蚀【解析】由材料可知,堰塞体稳定后,河床由原来单一的下切河道演变为纵向呈台阶状,平面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说明河道最初是下切侵蚀,阶地状的河岸是由堰塞体形成之后发育的,因此,第二步是堰塞体堆积,第三步堰塞湖流速变缓,泥沙大量在湖区堆积,第四步是湖面变宽,形成准阶地。因此形成“藕节状”形态的过程是A,B、C、D错误。故选A。

沙下湖是一年中完全没有表面湖水的盐湖,湖水面比表面砂层更低,标志着盐湖已发展到后期。下图示意柴达木盆地某沙下湖剖面结构,其中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沉积物是盐湖发育不同阶段的产物。读图,完成13~15题。13.根据沉积物的分布推测,与氯化物沉积物相比,碳酸盐沉积物(

)

AA.溶解度低

B.抗蚀性强

C.形成较晚

D.湿度更低【解析】由图示可见,氯化物岩层上表面崎岖不平,说明在沉积过程中,易溶解于水,出现物质缺失,形成不平表面,而碳酸盐沉积物表现完整,可推断碳酸盐比氯化沉积物溶解度低,A对;图示情况水位位于砂面之下,侵蚀力量很弱,以图示无法判断两沉积物抗蚀性强弱,B错;碳酸盐沉积物位于底层,形成更早,C错;从水位可见,碳酸盐沉积物全年几乎位于水面以下,湿度更大,D错。故选A。14.现阶段砂层的形成过程(

)

C①以流水沉积为主

②以风力沉积为主

③主要发生在冬春季

④主要发生在夏秋季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由图可见,水位比砂层要低,在形成过程中受流水沉积作用较少,主要以风力沉积作用为主,①错,②对;冬春季节风力较大,降水少,蒸发旺盛,风力作用强,易发生风沙沉积,③对;夏秋季节降水相对多,风力作用相对弱,④错。故选C。15.沙下湖的水源补给和排泄分别主要依靠(

)

AA.降水

蒸发

B.降水

渗漏

C.地下水

蒸发

D.地下水

渗漏【解析】由图可见,冬季水位高于夏季,水位变化明显,而地下水补给水位变化较小,说明不是地下水补给,C、D错;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说明沙下湖的排泄方式主要是蒸发,A对,B错。故选A。

青藏高原东缘的水系格局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右图为“青藏高原东缘水系格局演变图”。据此完成16~17题。16.青藏高原东缘水系格局演化的顺序是(

)

A.Ⅰ、Ⅳ、Ⅱ、Ⅲ

B.Ⅲ、Ⅱ、Ⅰ、Ⅳ

C.Ⅲ、Ⅳ、Ⅱ、Ⅰ

D.Ⅰ、Ⅲ、Ⅳ、ⅡD【解析】与现代的长江水系相比,Ⅱ对应的水系图最为接近,说明其形成时间最晚,而Ⅰ时期该区域并未形成明显的水系分布图,只在局部数个小区域形成向心状水系,这说明当时的地势与现代地势差别最大,河流发育相差也很大,所以Ⅰ时期应是最早时期的水系图。如图示Ⅲ时期未形成大渡河和岷江,而Ⅳ时期已经有了与现在一样存在的岷江和大渡河,这说明Ⅲ时期在Ⅳ时期之前,Ⅳ时期更接近现代长江水系发育时间,所以青藏高原东缘水系格局演化的顺序是Ⅰ、Ⅲ、Ⅳ、Ⅱ,D正确,A、B、C错误。故选D。17.图Ⅱ时期,青藏高原东缘水系格局的成因是(

)

CA.岩浆活动

B.下蚀作用

C.河流袭夺

D.冰川侵蚀【解析】图Ⅱ时期是自图Ⅳ时期演变而来,图Ⅳ时期金沙江的下游河段是现在的红河,但在图Ⅱ时期金沙江明显改道,与经过攀枝花区域附近的河流相连,这是因为河流袭夺。随着该区域地形的抬升作用,新的造山带重新塑造了地表形态,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上游段的水系,这个分水岭在图Ⅳ时期的金沙江和雅砻江之间,由于河流袭夺导致金沙江改道,原有的金沙江下游段独立成为现代的红河,从而形成现代青藏高原东缘水系格局。类似的还有大渡河被河流袭夺,导致其注入长江干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原有下游河段是现今的安宁河,所以是河流袭夺导致图Ⅱ时期青藏东缘水系格局,C正确;水系演变与岩浆活动和冰川侵蚀关系不大,A、D错误;河流下切侵蚀是纵向针对河床深度的改变,与水系的演变关联度小,B错误。故选C。

鄱阳湖南部河湖交接的三角洲前缘地带分布有大量独立的季节性积水洼地——碟形湖。根据观察,鄱阳湖南部的湖区(包括碟形湖与主湖区)在水位枯、涨、丰、退的各个时期,湖区水位与湖区面积变化速度不一致。图1示意鄱阳湖南部湖区在不同时期的水位线。图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