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学设计(北京市省级优课)_第1页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北京市省级优课)_第2页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北京市省级优课)_第3页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北京市省级优课)_第4页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北京市省级优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度一师一优课PAGE9“东坡胸襟”专题——从《赤壁赋》看苏轼的人生态度北京市第一零九中学游淼专题教学说明:一零九中学实行专题教学,《赤壁赋》是“东坡胸襟”专题中的一篇。我把这一专题的文本按“人文阅读”的逻辑重新排序,教学大致设置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苏轼生平阅读专题导言和《东坡居士(节选)》第二部分: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归临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豪放洒脱和深情细腻的苏轼第三部分:诗人苏轼《红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高傲的苏轼第四部分:文人苏轼《方山子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幽默风趣,真性情的苏轼《石钟山记》——实事求是,有科学探究精神的苏轼《赤壁赋》——乐观旷达,有哲学思想的苏轼《留侯论》——赞扬理智、坚忍修养的苏轼第五部分:说不尽的苏轼学生分小组展示:苏轼与绘画、苏轼与美食、苏轼与水利、苏轼与医药、苏轼与慈善、苏轼的爱情与婚姻、苏轼与朋友们等第六部分:完成专题任务在中国地图上画出苏轼足迹图为苏子塑个像给苏轼设计建造一座纪念堂本节课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提高解读文言文能力。2.细品精读,体会文章情境,把握情感变化原因。(重点)3.感悟东坡胸襟,学习东坡旷达的人生态度。(难点)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依据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审美鉴赏与创造、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实施语文教学。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学流程示意课前准备→导入→整体感知→品读赏析→拓展思考→小结并布置作业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预备读《赤壁赋》全文齐读全文进入上课状态导入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学习“东坡胸襟”专题,知道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经历了人生重大转折,思想上也更加成熟。黄州时期是他文学艺术创作的黄金期,《赤壁赋》写于苏轼到黄州的第二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今天我们就来感受此篇的魅力,感悟东坡的人生态度。倾听思考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二、整体感知1.同学们做了预习作业。先概括一下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明确:秋月晚,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饮酒、诵诗、歌、吹洞箫、发感慨谈人生。2.从全文来看,苏子与客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乐—(客)悲—(客)喜板书3.我们能明显看到:客人情感起伏大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感变化呢?和他们的人生态度有何关系呢?我们需要细品精读,体会文章情境。阅读思考回答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和情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出主线问题。三、品读赏析(一)苏子与客因何而“乐”?原因从哪里找?第一段。齐读第一段概括来说为何而乐:乐事、美景1.乐事:饮酒诵诗a.诵的是什么诗?——“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书下注释5,指《诗经•月出》第一章,把明月比喻成美人,期盼着她冉冉升起。他们歌月b.他们诵的这首诗和后文有什么有趣的关联吗?他们诵《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好像月亮应了苏轼他们的呼唤出来似的,感觉如何?中奖了,意外惊喜,他们不唱月亮也出来,他们自得其乐,好像很有情趣很有雅兴的感觉。确实有乐趣。“望美人”,把月亮比喻成美人。2.美景a.描述一下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色?(可以把第一段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挑出来,看看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自然景物都是怎样的?)风水月微风水面平静无波澜月注意时间,“既望”农历十六月亮大而圆,很亮请教了一下地理老师,据说中国南方农历七月晚8点可以在低空看到斗宿。而且,刚过七夕节七月初七,但可推测这颗星也是很明显的。所以让人感觉离星河离月亮都很近啊月光照耀下,白茫茫水汽弥漫充盈在江面上,分不清水面和天。就像舞台上的干冰效果那样同学们发现这些句子的主语有什么共同点吗?主语都是自然景物,感觉不是人在主宰,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营造出一种很奇妙的境界,太神奇了b.人在其中是一种感觉?——像在飘,仙境中作者把这种仙境的感觉形容出来了,原文怎么描写的?——齐读一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就像庄子《逍遥游》中说提的御风飞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中的“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境什么感觉:开阔舒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是一种超脱的快乐乐事和美景引发好心情。在大自然中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二)客因何而悲?师读“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唱的时候是乐是悲啊?——依据前后文关系和分析诗歌内容来判断,至少比客快乐多了你怎么知道是乐?——问客虽然不理解歌的内容,但可以依据前后文推断情感他歌中想表达的是什么?——师:桂木兰木做的船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的心怀悠远,明月啊我望着你在天的那一方,你像美好的女子一样打动我的心。——表达对月的欣赏追求。苏轼诵的这首诗歌和前文《诗经月出》有什么有趣的关联吗?刚才是盼着月出,现在望月追求。感觉还是在和大自然有趣互动的状态呢。多有意思,咱们鉴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后文的联系。苏轼拍着船边儿唱歌,那个客人,吹洞箫伴奏,ppt放音乐,师读“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正播放的是咱们同学投票选出的一首最贴近文中情境的萧曲,这萧曲让人感觉如何?——心里难受,哀怨又思慕深情、想哭又想倾诉内心的不满、悲哀的感觉徘徊在耳畔,缠绕在心头,使幽壑中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引起共鸣了,动人心魄你觉得客这个伴奏和苏轼唱歌的感觉搭调吗?同学们和苏轼想得一样,苏轼也觉得不搭调啊客吹的悲曲,引得拍着船边儿唱歌的苏轼都严肃起来正襟危坐了,问客“你怎么这样儿了”那客为什么吹悲曲?客悲伤的内容是什么?1.苏轼唱的歌。他唱得快乐,但客人听得悲,从歌中听出了什么?这歌能让你联想到谁?屈原。屈原把美政的理想通过香草美人手法表达出来,“美人”象征“君王”。刚才,唱《诗经•月出》,月亮就出来了,自然的美景能应和你现在,“望美人”,客觉得就是望君主,君主不理睬你,表达出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失落感。知人论世,屈原因为忠谏而被放逐,苏轼也差不多,被贬黄州,不得志,也许是心里流露,也许是随口一唱,引得客人想到自身遭遇而吹洞箫“倚歌而和之”。(“客”也是苏轼精心构画出的一个艺术形象。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探究一下客可能会是个什么样的人。)2.人物:想到了曹操a.为何会想到曹操?——看两个反问句地点:这就在赤壁:“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诗句:客人想到了“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短歌行》,就是曹操写的。为何想到了这两句?——他们在“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呼应眼前之景月夜。而且《短歌行》就是写于赤壁之战前的,书下注释23“横槊赋诗”的诗就是这首。b.文章哪些地方是写曹操的往事?齐读c.写出了一个什么样形象的曹操?曹操的事为何引发客悲?——文武双全的大英雄(非凡出众的人物)和客有什么关系?——“况”字前后两部分之间什么关系?对比。对比了什么?——做的事,具体到驾的船、饮酒的状态。都比不过:曹操大功业,豪情万丈得意,大英雄,有功绩和《短歌行》传世闻名;自己整天很闲、失意、草民,在江边儿打鱼砍柴,把鱼虾麋鹿当朋友,驾着个小船跟树叶儿似的没准儿风一大就翻了,举着葫芦做的酒器互相劝酒,只能吹洞箫音飘在风里。看他们的经历,简直一个是军事纵横,一个是动物世界对比后的感受?——大英雄都消逝了,何况我们这样的小人物,都得死。建功立业有用吗?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建功立业也没什么用。客感到——人生易逝,个人渺小。这也是人类的大悲哀苏轼也在其他作品中流露过这种思想——《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情境“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和第一段某些句有点似曾相识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现在再看这个情境,你有何感受?注意:豪放风格的作家爱用夸张的词语来形容,“一苇”“万顷”苏轼对船和自然夸张的形容,极小与极大反差,对比,你有何感受?空间极度广阔,人在大自然中太渺小了,太容易被忽略了。所以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广阔天地间跟个水边儿朝生暮死的昆虫似的,渺小得像大海中一小米粒景是生发情感的因素,自然环境营造的情境中本就蕴含着让人感到悲喜的情愫(超脱;渺小)苏轼当时更多感受到的是超脱的快乐,“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喝多了拍着船边唱歌客和苏轼处于同样的情境中却有不同的态度,我们齐读来感受一下客的想法“况……”客觉哀叹生命短暂,他希望什么?——生命无穷尽,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相拥永存世间。这几句话又似曾相识,“飘飘乎……”,但第一段那种仙境的感受不能屡屡感到,只能通过洞箫声寄托悲情了。客的悲哀:追求建功立业也不能实现、生命短暂、个人渺小、仙境的感受不能总享受到(三)客因何而喜?听了苏轼谈的人生哲理,苏轼用什么阐发人生哲理?——水月风都是第一段出现过的景物苏轼用身边自然景物阐发人生态度分几层阐述——两层关键词“且夫”表递进苏轼阐述了什么道理?同学们看文章思考一下。哲理确实很难理解,那老师来启发你们一下。水流流逝了;消失了吗?没有,就算流到别处了,水还是水。月阴晴圆缺,变化了;还是那个月亮吗?还是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联系我们自身来说。你每天都和前一天不同,但你还是你。我现在在这教室教书,你们毕业了,就不在这教室了;但还有下一批学生来,我还在这教室教书。变了吗?变了。没变吗?也没变。所以,回到文章中,曹操看似消逝了,真的消逝了吗?故事流传下来了,人们到赤壁仍然会想到曹操,这里仍然是曹操的赤壁。苏子与客这样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小人物,消逝了,但我们现在仍通过文章和他们接触呢,他们仍然存在。万物平等,都是宇宙中的存在,没有大小之分。不管怎么变化只是存在方式的变化,变中有不变,从大的眼光来看,都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生命也没有长短之分。那还有什么可悲的。这种思想让你想到百家争鸣专题中哪家?——道家观点。这是一种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况且: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不是你的东西,你想要也一丝一毫得不来,还会自寻烦恼。比如你想要摘月亮,你想要出生在贵族之家、你想要高考考满分,追求这些不切实际的欲望,不仅享受不到还会令人痛苦。而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佛家观点认为应该:不要强求,要平常心看待一切,就会感到“也无风雨也无晴”,发现身边的美好。佛家有句诗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就是苏轼所谓“凡物皆有可观”的审美态度(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要善于发现美)。所以,回到文章中,客你想要这想要那又追求不来不是自寻烦恼么,还不如珍惜身边的美好,而且正因为生命短暂,我们更应该过好每一天。那还有什么可悲的。总结一下:苏轼用身边自然景物阐发人生态度: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然态度;平常心看待一切,“凡物皆有可观”的审美态度。板书:超脱平常心凡物皆有可观苏轼用身边自然景物阐发人生态度,客转悲为喜,“洗盏更酌”“不知东方之既白”。突破了悲哀的迷雾阅读思考讨论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提高解读文言文能力。在细品精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情境,把握情感变化原因。突破本节课学习重点。四、拓展思考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听到客吹洞箫,苏轼会问“何为其然也”;如果是杜甫,会怎样,“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伤心欲绝;李白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特激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不理智,“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还落到自身的“愁”字上,醉酒,感性。同学们,我们也学了苏轼的几篇文章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我们看到一个幽默风趣真性情的苏轼;《石钟山记》中,看到一个实事求是有科学精神的苏轼;我们在《赤壁赋》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苏轼呢,是个什么样的人?超脱旷达乐观,能发现美,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然态度;平常心看待一切,“凡物皆有可观”的审美态度。我们看到的是有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苏轼学习“东坡胸襟”专题,我们看到的苏轼信奉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但他“尊儒术而不迂,杂佛老而不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能从多角度看问题,以平常心看待一切,因此身处逆境也能保持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热爱生活,造福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