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2024届高三2月大联考(新课标卷)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新疆2024届高三2月大联考(新课标卷)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新疆2024届高三2月大联考(新课标卷)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新疆2024届高三2月大联考(新课标卷)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新疆2024届高三2月大联考(新课标卷)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线线2024届高三2月大联考(新课标卷)(新疆专用)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创制于北宋熙宁九年的《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乡约(即“乡规民约”),因其出于陕西蓝田吕氏兄弟之手,故又被称为《蓝田乡约》。经朱熹考证,吕氏兄弟中的吕大钧其实是这个乡约的真正作者。据载,吕大钧从学张载后“信之不疑”,“日用躬行,必取先王法度以为宗范”,与其他兄弟一起“为乡约以敦俗”,“自是关中风俗为之一变”。(《关学编》)因此,《吕氏乡约》也被认为是吕氏兄弟追随关学开山祖师张载“笃实践履”并在关中推行礼治的产物。《吕氏乡约》约文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条,入约乡民在“直月”的组织下每月一聚。乡约设置“约正”一人或二人,“直月”一人。“约正”记录善恶,施行赏罚,“直月”这一职务由入约乡民轮流担任,乡民入约、退约比较自由,凡遇重大事项则共同商议。这些规定在今人看来也许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但在王安石保甲新法风头正盛时推行这样一个纯民间自发的规范,确实冒了一定风险。面对旁人的顾虑和质疑,吕大钧据理力争,详加辩解,难怪张载都要称赞“秦俗之化,和叔(吕大钧字和叔)有力”,并感叹自己与和叔相比也是“勇为不可及”。在吕大钧的坚持和努力下,这份乡约不仅得以保留,而且还在明清各类乡约中获得了“令甲”的地位。近代学人对其也是礼贽有加。政治学家萧公权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吕氏乡约》在当时影响有限,未能全面推行。后幸赖朱熹发掘、增损,才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份乡约的存在。朱熹对《吕氏乡约》最大的一个调整就是删去了原来的罚款规定,同时对犯过者更为宽容。在现有资料里虽没能发现朱熹推行乡约的记载,但其在知漳州期间整顿词讼和重视教化的做法确是有案可循。朱熹在漳州期间先后发布了《漳州晓谕词牓》《劝卷中彩色字体采取防复印技术,不影响做题,新课标卷语文第1页(共10页)谕榜》等告谕,当地风俗大为改观。尤其是《劝谕榜》,其中多有号召乡民互相劝诫、互相纠察的规定,与《吕氏乡约》有颇多暗合之处。到明代,推行乡约较早且对后世影响较大者当推王阳明,他主政南赣时对乡约、保甲都有运用。在恢复社会秩序方面他推行《十家牌法》,在教化乡民知礼行礼方面他推行《南赣乡约》,均收到一定成效。虽然王阳明对二者都有留意,但真正在理论和实践中将它们融合起来的则是明代另一位大吏吕坤。吕坤首先注意到二者对于乡治都很重要,还发现二者功能一致,所以干脆将二者融合,是为《乡甲约》。吕坤虽然将它们融为一体,但也深知二者各有侧重,即“约主劝善,以化导为先;保主惩恶,以究诘为重”,而且吕坤也并未将二者等量齐观,在实践中还是以行乡约、敦教化为主。可惜后人对二者关系有如此清醒认识者不多,逐渐将乡约、保甲的融合演变成乡约的保甲化和官役化。明代中后期,太祖六谕、朝廷律令等在讲约中开始出现,此可谓乡约发展中的又一大转变。到清代推行乡约时更是将宣讲“圣谕十六条”作为重头戏,“约律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这样虽有助于律令和教化的融合,但乡民对这种单向灌输的做法兴趣不高,不少官员在讲约时也觉得索然无味,面对这一颓势,朝廷不得不屡加申饬。据杨开道统计,自顺治九年到光绪十七年,朝廷先后颁发了32道乡约圣谕,但到后期依然未见多少起色,还是落了个“近来各地方官,往往视为具文,实属不成事体”的结局。(摘编自孙明春《礼法交融下的乡约变迁及其启示》)材料二:乡规民约的制定需要有明确的立约宗旨。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共同价值与乡村理性的集中体现。就当代中国乡村社会事实而言,我们仍然需要“正人心、厚风俗”“移风易俗”“严束一方”。当代的“正人心、厚风俗”当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之中心的“正”与“厚”,当代的“严束一方”当是以社会主义法治之法为基本底线的“严”与“束”。而目前有些地方的乡规民约,在劝禁惩罚规范内容上,明显存在“不合道德”“逾于法律”的情形,这是需要避免的。当代乡规民约建设的宗旨与目标,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同时将其以合理、适当的方式融入乡规民约体系建设,通过乡规民约的独特产生形式、内容表现、传播与落实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乡村民众的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成为处理乡村“细事”的前提。乡规民约不是国家政策与法律条文的简单抄录,也不是各地乡规民约的简单复制。乡规民约之于中国法律文化中的持久生命力,之于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在于其本土性、地域性、传播性以及规范的普遍性、可执行性。传统乡规民约形式多样,易学易诵,可仪可则可范可守,为民众服膺。而当代乡规民约的建设,虽于近十余年来取得较大成效,但其制定与运行仍然存在种种问题。原因在于对乡规民约这一独特法律文化资源的认识不足,导致乡规民约存在形式普遍单一、文本篇幅冗长等问题。最为严重的是乡规民约的可守性不足,缺乏实施保障。由此,严重制约了乡规民约的“有效性”,使其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未真正成为切实有

效的治乡之规、理村之约。在汲取乡规民约这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精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需要尊重和深刻把握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及其生成规律,通过自然合理的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乡村社会的实际出发,真正建立起“不违道德”“不逾法律”的可仪、可则、可范、可守的乡规民约体系。(摘编自胡仁智《“乡规民约”的独特法律文化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乡规民约为中心,前者重在展现它产生、变化的历史轨迹,后者重在论述它在当代应如何转化和发展。B.《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乡约,为吕大钧所作,是在关中践履张载学说并为推行礼治而创制的基层法律文本。C.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推行《吕氏乡约》是冒险之举,但吕大钧努力消除旁人的顾虑和质疑,他的勇气得到了张载的赞赏。D.材料二指出,当代乡规民约在制定与运行上存在形式单一、文本冗长、可守性不足等问题,而传统乡规民约相比之下要好得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吕氏乡约》强调互助和劝善,重视道德品行的教化,但从朱熹对它的修改可以看出,《吕氏乡约》的不少规定是错误的。B.朱熹在漳州期间发布的《劝谕榜》促进了当地风俗的改善,这一情况表明,朱熹对《吕氏乡约》持肯定态度并有所吸收。C.王阳明和吕坤在主政期间都重视推行乡规民约,而吕坤虽将乡约与保甲融为一体,但在地方治理中还是完全依靠乡规民约。D.乡规民约具有乡村社会契约的性质,体现了乡民的共同意志和共同价值,注重借助集体的力量和感化的手段促使乡民向善。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A.著名社会学家杨开道评价说:“由人民自动主持,人民起草法则,在中国历史上,《吕氏乡约》实在是破天荒第一遭。”B.对于犯小过后能“规之而听,及能自举”的乡民,《吕氏乡约》规定“书于籍”,朱熹则取消了该规条,改为“密规之”。C.洪武三十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颁布圣谕六条:“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D.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吕坤巡抚山西期间宣讲《乡甲约》时,把“太祖六谕”做成圣谕牌并将其作为讲约的核心。卷中彩色字体采取防复印技术,不影响做题。新课标卷语文第3页(共10页)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袋线袋线《南赣乡约》的组织模式A.与《吕氏乡约》相比,《南赣乡约》设置职位更多,让更多人参与组织管理事务。B.与《吕氏乡约》一样,《南赣乡约》也是每月一会,也记录善恶、施行赏罚奖惩。C.与《吕氏乡约》相比,《南赣乡约》增加了“息讼”等内容,约文条款更加丰富。D.《吕氏乡约》和《南赣乡约》虽然是民间自发的规范,但是和保甲一样注重究诘。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关系,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眼睛的蚕豆花蒋静波蚕豆花开的时候,妹妹长得更加白胖了。妈妈生下妹妹后,有一段时间,将我托给在镇上供销社饮食店上班的奶奶照管。奶奶做点心、卖点心时,我爬上椅子,靠着柜台,看柜台外稀稀落落的顾客用几分钱换竹筹,再用竹筹换点心;或站在店堂内,看街上人来人往。我家到镇上有五里路,要经过两条河、一座桥、两个村,还有一条村路和一段公路。村路是泥路,雨后有好几天是泥泞的,时有蛇出没;公路是沙石路,汽车开过扬起一阵灰沙,奶奶说公路上撞死过人和狗。对我来说,从家里到镇上远得像在天边,路上处处藏着未知的危险,从不敢一人走过。那天,妈妈往灶膛里放一段柴根,灶锅里煮着咸菜蚕豆,她吩咐我坐在灶膛前的小凳子上,一边看管柴火,一边照管睡在摇篮里的妹妹,自己上楼,“哒哒哒”地踏缝纫机去了。我双手捧着火钳,伸进灶膛,东拨拨西拨拨,一膛红黄色的旺火反被我拨灭了,黑烟熏得我流泪。我学着妈妈的样儿,用火管对着柴根吹,吹得烟灰乱飞。我绕到灶前,顺着凳子爬上灶头。在灶头打瞌睡的猫,“喵”的一声,逃走了。我掀开锅盖,吃一粒蚕豆,有些生硬。卷中彩色字体采取防复印技术,不影响做题新课标卷语文第4页(共10页)“咿咿咿——”妹妹轻轻地哭了。楼上的妈妈说:“你给把把尿吧。”装装我去抱胖妹妹,第一次抱不动,第二次费力地抱了起来。我回到灶火间里,将妹妹放在腿上,正想去把尿,妹妹腿一蹬,我俩同时跌倒在地。我的手撑着地,人压在她身上,她先大哭,后来闭着眼,张着嘴巴,很长时间没有发出声音。我看着自己摔出血痕的手,想,妈妈一定会下来抱我,哄我,像以前一样会亲着我的手,拿出小糖哄我。谁知妈妈将地板蹬得“噔噔”响,咆哮道:“你怎样在弄妹妹?看我下来打死你!”妹妹摔了,我不是有意的。自从有了妹妹,她很少抱我了,也不疼我了。想起以前每天晚上睡觉时,妈妈总是拉着我的手,与我一起玩“解树”的游戏,我们边摇着身子,边念着:大木匠解大树,小木匠解朵柱,解出一碗碎米珠,爹一碗,娘一碗,瘌头娘子舔粥碗。最后我总是倒在床上,妈妈抱着我说“瘌头娘子睡觉啦”,才闭上眼睛。有了妹妹,妈妈再也没有与我“解树”,没有叫我“瘌头娘子”,现在她还要下来打死我。我的眼泪掉了下来。看看地上的妹妹,我想把她放回摇篮,却怎么也抱不动,我突然害怕她会很快死去。逃!我马上拎一只小杭州篮,盛一只瓦罐,爬上灶头,铲了半罐蚕豆。妈妈下楼重重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我飞快推开矮门,踢走门前的鸡,沿着河岸,穿过石桥,飞奔而去。“阿波,回来——”隔着河,妈妈在声声呼我,我没有回头。我的鞋子沾了一大坨泥巴,沉得走不得路,幸亏已到了后胡村的河边,我到埠头挖去泥巴。河里的小鱼游来游去,多么自在。要是在往常,我准会拿淘米箩去舀。一只只红蜻蜓在河中低飞,或在岸边芦苇上停一停。我也没有心思跟它们玩。我知道姑妈的家就在这个村,但我不想停留。我贴着公路的边沿走,汽车来了就闭上眼睛。田野上开着成片的蚕豆花。厚厚的绿叶间,开着紫花,每一朵紫花上的两只大眼睛,水汪汪地看着你。不知走了多久,头发蓬乱、双眼红肿的我终于站到了奶奶的柜台前。奶奶一脸吃惊地奔出来,一把抱起我,问我出了什么事。我终于放声大哭,泪水湿透了她的衣襟。奶奶把我放在高脚凳上,用柔软的毛巾给我洗个热水脸,替我擦去鼻涕眼泪,涂上凡士林,又梳好辫子,脱下我的鞋子,说声“看你这双‘鹅鸭脚’(奶奶将沾满泥巴的脚称为‘鹅鸭脚’)哦”就去擦洗。店里的公公婆婆嬷嬷伯伯都夸我本事大,有孝心,带蚕豆来给奶奶吃。奶奶端来一碗馄饨,我一口气吃了下去,然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奶奶和店里的人都笑了。奶奶将蚕豆重新煮了,和店里人一起吃。没多会儿,爹爹来了,也是一双“鹅鸭脚”。我忙躲到奶奶身后。奶奶拉过我,说:“别怕,他大还是我大!”一向严肃的爹爹蹲下来,笑着伸出双手,我怯怯地走了过去。他说:卷中彩色字体采取防复印技术,不影响做题、新课标卷语文第5页(共10页)“我从来不知道你有这么大本事,以后叫妹妹向你学习。”“她没死吗?”“怎么会死?”我满是委屈,又哭了起来。奶奶在瓦罐里盛满了生馄饨,用纸包了好多油条、大饼,对爹爹说:“这只属于阿波一个人,让她去分。”爹爹说:“你长大了,认路了,就做开路先锋,领我回家吧。”一路上,看到汽车,我不再闭上眼睛。经过后胡村,我来到姑妈家,拿出两根油条两个大饼,给表哥表姐。到了泥路,爹爹抱起我,我看着他的“鹅鸭脚”越变越大。妈妈抱着妹妹,站在泥路的尽头的石桥上。“姐姐来了,快快叫。”妈妈对妹妹说。又白又胖的妹妹,额上、鼻上涂着紫药水,像一朵盛开的蚕豆花,她在妈妈的怀里蹬着跃着咯咯笑着,胖胖的双手朝我挥舞。妈妈蹲下来,说“瘌头娘子回来了”,一只手搂住了我,我也搂住了妹妹,妹妹的口水流到了我的脸上,湿湿的,暖暖的。路边的蚕豆花,睁着一只只乌溜溜的大眼睛,笑眯眯地看着这一切。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妈妈生下妹妹后,曾将“我”托给镇上的奶奶照顾,既照应了后文“我”对妈妈的误解,也为后文“我”独自去镇上找奶奶埋下伏笔。B.“我”对妹妹会死的误解、三次哭的行为虽让大人们觉得可笑又难以理解,却符合儿童的认知特征,真实呈现了儿童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C.河里游鱼自在游弋,红蜻蜓飞飞停停,这些平日给“我”带来欢乐的事物,如今却消解不了“我”的悲伤,这更凸显了“我”的委屈难过。D.“痢头娘子”是妈妈对“我”的昵称,小说围绕这个称谓,写了“我”对妈妈由依恋到误解到释怀的变化,变化中又蕴含着不变之情。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开头对“我”拨火、吹火、尝豆等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细腻传神,与《哦,香雪》中对香雪欣赏文具盒的描写一样都是用细节刻画人物。B.文本采用儿童视角写生活小事,便于展露儿童独特的内心世界,既与成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对比,也形成了小说语言的自然淳朴的特点。C.文本中“鹅鸭脚”反复出现,通过奶奶对“我”这双“鹅鸭脚”的处理及“我”对爹爹“鹅鸭脚”的观察,暗写二人对“我”的关心呵护,含蓄生动。D.结尾一段的环境描写,将蚕豆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豆花的盛放姿态,让小说在温情浪漫的氛围中结束,余韵悠长。8.文本倒数第四段中爹爹说“你长大了”,请结合全文概括“我”成长的具体体现。(5分)9.校文学社准备出一期“诗化小说”专刊,拟选入本文。你作为专刊编辑,请写出推荐本文的几点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韩信引兵东,闻郦食其已说下齐,欲止。辨士蒯彻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以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遂渡河,袭破齐历下军,遂至临淄。齐王以郦生为卖己,乃烹之;引兵东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项王使龙且将兵,号二十万,以救齐,与齐王合军高密。客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地,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袴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韩信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壑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虏齐王广,尽定齐地。(节选自《资治通鉴》)材料二:毒天下而以自毒者,其唯贪功之人乎!郦生说下齐,齐已受命,而汉东北之虑纾,项羽右臂之援绝矣。韩信一启贪功之心,从蒯彻之说,疾击已降,而郦生烹,历下之军,蹀血盈野,诸田卒以殄其宗。惨矣哉!贪功之念发于隐微,而血已漂卤也。龙且亦犹是也,军于高密,客说以深壁勿战,令齐王招散民,反汉而归己,汉客兵不容于久留而必溃败,以全三军莫楚势而保齐,岂不贤于浪战以死亡乎?且则曰:“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虽其后胜败不同,而且之心亦信之心也。信以其毒毒齐,而齐民骈死,田氏以亡;且以其毒自毒,而濰水涌流,楚军大覆,田氏不救。举人之宗社人民存亡生死之大,而不满忮人之溪壑,毒螫人而蜂虿亦死。信幸破齐以自请王齐,而未央之诛已伏于此,且亦以其身毙于潍水之上。(节选自《读通鉴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将军受诏因击齐国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回宁有诏回止将军乎□何以得毋毋行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伏轼意思为乘车,形容说客奔走的样子。B.深壁,加高军营的围墙,其中“壁”与成语“作壁上观”的“壁”意义相同。C.与,意为对付。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思不同。D.卤,同“橹”,大盾牌。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的“橹”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信听说郦食其成功游说齐国归附,本打算停止东进。蒯彻却以连年征战的将军还不如辩口利舌的儒生为辞怂恿韩信,韩信觉得有理,突袭破齐。B.龙且率重兵救齐,门客认为汉兵远袭齐国,已是强弩之末,建议借助齐王的力量招纳失地,使汉兵陷入绝境,但龙且因贪图齐国土地而没有采纳。C.龙且本就认为韩信没有过人的勇气,所以当韩信佯装败退时,他以为韩信果如所料般胆怯,贸然追击,结果中计,被突然上涨的潍水截断退路而战败。D.韩信和龙且对别人的宗庙社稷和百姓生死存亡毫不顾惜,一味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这和以毒刺蜇人却忘了自己也会死去的蜂、蝎子等毒虫一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齐王以郦生为卖己,乃烹之;引兵东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2)以全三军奠楚势而保齐,岂不贤于浪战以死亡乎?14.材料一中韩信和龙且胜败迥异,材料二为何把二人相提并论?(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幽居华岳十顷平湖一簇山,湖山佳处著朱阑。分阶草色迎春绿,漱石泉声入夜寒。不扰自然人事好,有为方信世途难。如今休说当年事,只把心平气定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幽居之地湖山环绕,“十顷”勾勒出湖面的广阔,“一簇”写出层峦叠翠之美。B.湖山优美之处,朱红色围栏若隐若现,万千诗意通过诗人的描绘展现在读者眼前。C.诗人认为,在安静的环境中,不被世俗扰乱,自然的景色和人的生活都是美好的。D.诗人深知有所为的人生道路很难,所以不想提当年的事,表现出消极颓废的情绪。16.本诗颔联写景精妙,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卷中彩色字体采取防复印技术,不影响做题。新课标卷语文第8页(共10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订订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商隐《锦瑟》中用“,”两句营造了一个高旷孤寂、美好而无法亲近的意境。(2)《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好学”的表现有三条:一是在物质上,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在言行上,即“”;三是在目标上,即“”。(3)“竹”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独树一帜,有着不一般的文化意蕴,是诗词佳作中的常客,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这是一个老式的江南山村。春暖花开时节,嫩绿的叶苗像一支秘密部队,①,从条纹状的树皮下钻出,②,发疯似的向天空和枝丫争抢地盘。秋末冬初,风是染料,把碧绿的树叶子一层层染,③,最后染成黄铜色。一夜寒风,树叶纷纷落地,④,盖住青石板。到了冬天,村子像装了套子,一下子封闭了,清冷了,安静了。尤其落雪天,静到素雅,鹅卵石铺陈的弄里堂外,鸡犬无影,雪落无声,人影稀落。积了雪,即便有人走过也听不见平时各人各样的脚步声。积雪像木工房里的刨子,糕点铺里的模子,把各人各样的脚步声都刨制成一个样,压成一个形,听上去只有一个声:嚓。嚓——嚓——嚓——声音瓷实、压抑、单调、僵硬,不像人在走,像鹅卵石在走。像死了千年的鹅卵石,有一块——兴许是两块——成了精,活了,.从雪底下钻出来,在雪地上跳,僵尸一样的。独有一人走过,声音是出格的不同,不是嚓,而是喀!分明比嚓着力、坚硬,尖利而短促。喀!喀!喀!声声刺耳,步步惊心,像冰封的雪在被刀割,被锤击。这声音在逼仄的弄堂里显得突兀、大胆、凶悍,在寂静中显得空旷、遥远。18.下列句子中的“像”字与文中加点的“像”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新媳妇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B.她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C.他咯咯咯地笑着,声音消脆,像风中的铃铛在鸣响。D.刚才远远地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19.“一发而不可收拾”这句俗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新课标卷语文第9页(共10页)20.请根据材料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称。(4分)上句:天上地下,落雪无声,A。下句:B,踏地有音,步步僵硬。(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今日的新疆地域广大。一条天山横亘中央。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分立两侧,昆仑山、阿尔泰山南北夹峙。从高山、沙漠、草原到河流、湖泊、绿洲,从煤炭、石油、天然气到铜矿、黄金、稀土,地貌之丰富,①,全国无出其右。为拥有这块热土,中国人努力了2000多年。从西汉张骞到东汉班超、班勇,再到唐朝名将苏定方、高仙芝,②。然而,强盛如汉唐,西域仍然避免不了出现降而复叛、叛服不定的情况。甚至在宋、元、明三朝的数百年间,中央政权基本失去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中国③。危急之秋,一个经营西域的关键命门出现了,它就是伊犁。公元1755年,清朝乾隆皇帝派遣大军进入伊犁河流域。随后数年间,整个西域渐次重归,今日中国的西北版图就此奠定。伊犁四季分明,风光秀丽。有句话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赛里木湖被称作大西洋的眼泪,湖水清澈蔚蓝,风景绝美;唐布拉被称作“百里画廊”,一步一景,如诗如画。今天的伊犁还拥有中国最独特的城市,拥有中国优质农产品最好的生产条件,拥有全疆最大的陆路口岸,还拥有政策极为优惠的经济开发区: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它的发展格外迅速。伊犁,那颗西域雄心正在重新澎湃。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简述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30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乡约在早期并没有强制的约束力,入约、退约比较自由,却能让当地风俗大为改观。等到了明清时期,乡约开始与律令相结合,成为一种强制要求,乡民对这种单向灌输的做法兴趣不高,不少官员在讲约时也觉得索然无味。请以“自由与强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届高三2月大联考(新课标卷)(新疆专用)语文·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阅卷注意事项:1.阅卷前请各学科教研组长,组织本学科改卷老师开会,强调改卷纪律,统一标准。2.请老师改卷前务必先做一遍试题,了解自己所改试题的答案、评分细则、答题角度后,再开始改卷。3.请老师认真批阅,不可出现错改、漏改现象,如果不小心漏改或错改了,可以返回上一题重评。4.成绩发布后,如果有学校反馈错评乱评,平台定位阅卷老师,进行通报批评。5.语文作文采取双评+仲裁模式,一二评分差达15分之后需要仲裁,仲裁作文是随着阅卷过程产生的。6.阅卷平台出现的相关问题,如果刷新页面重新登录未能解决,请将问题反馈给学校负责技术的老师(或考试负责人),由其统一在技术QQ群里反馈问题并协助解决。PS:关于主观题的批改,坚持遵循评分标准、按照实际答题情况灵活批改的原则,阅卷批改的标准要一致。123467101112151819BDCDBBBEGDBDcB1.B【解析】B项,概念理解错误。《吕氏乡约》是“纯民间自发的规范”,不是正式法律,因此不能称其为“基层法律文本”。2.D【解析】A项,“不少规定是错误的”过度推断。材料一中只说了“朱熹对《吕氏乡约》最大的一个调整就是删去了原来的罚款规定,同时对犯过者更为宽容”。B项,材料与观点不匹配。能说明“朱熹对《吕氏乡约》持肯定态度并有所吸收”的,不是“朱熹在漳州期间发布的《劝谕榜》促进了当地风俗的改善”,而是“其(《劝谕榜》)中多有号召乡民互相劝诫、互相纠察的规定,与《吕氏乡约》有颇多暗合之处”。C项,曲解文意。“在地方治理中还是完全依靠乡规民约”说法不当,原文为“在实践中还是以行乡约、敦教化为主”。3.C【解析】C项,本项讲的是朱元璋颁布圣谕六条,这不能作为支撑材料一中诸观点的论据。4.D【解析】原文中提到“乡约”与“保甲”的不同时说“约主劝善,以化导为先:保主惩恶,以究诘为重”,可见乡约侧重劝导,保甲侧重究诘。故选D。5.①材料一侧重谈在古代社会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之间关系的变化:起初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是并行的,在乡治中各有分工;后来二者逐渐融合,乡规民约逐渐保甲化和官役化。②材料二侧重谈当代乡规民约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即当代乡规民约对地方的严格管理应以国家法律为底线,不可逾越法律。【解析】根据问题,首先应该筛选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涉及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关系的文句,然后进行归纳概括。从材料一第二段中的“这些规定在今人看来也许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但在王安石保甲新法风头正盛时推行这样一个纯民间自发的规范,确实冒了一定风险”“在吕大钧的坚持和努力下,这份乡约不仅得以保留”和第四段中的“到明代,推行乡约较早且对后世影响较大者当推王阳明,他主政南赣时对乡约、保甲都有运用”可以看出,起初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是并行的;从材料一第四段中的“吕坤首先注意到二者对于乡治都很重要,还发现二者功能一致,所以干脆将二者融合,是为《乡甲约》”可以看出,二者开始融合;从材料一第四段中的“可惜后人对二者关系有如此清醒认识者不多,逐渐将乡约、保甲的融合演变成乡约的保甲化和官役化”可以看出,融合最终演变成乡约的保甲化和官役化。对以上内容加以整合可得出答案第①点。从材料二第一段中的“当代的‘严束一方’当是以社会主义法治之法为基本底线的‘严’与‘束’。而目前有些地方的乡规民约,在劝禁惩罚规范内容上,明显存在‘不合道德’‘逾于法律’的情形,这是需要避免的”可以看出,材料二谈的是当代乡规民约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当代的乡规民约应该“严束一方”,但其“严束”要以社会主义法律为基本底线,不能“逾于法律”。由此,可以得出答案第②点。【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若答“乡规民约是中国法律文化中的持久生命力”“乡规民约有独特的法律文化价值”可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6.B【解析】B项,无中生有。大人们并未觉得“我”的行为可笑又难以理解,由文中妈妈隔河声声呼“我”、店里的人夸“我”、奶奶让“我”自己分配食物可知,文中大人们对“我”是呵护理解的。7.B【解析】本文并未将儿童的内心世界与成人的内心世界对比。8.①“我”对从家到镇上的路由充满恐惧到不再害怕;②“我”对家人对自己的爱从失望到笃定;③“我”对亲情的理解更趋成熟。【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主旨的理解和概括归纳能力。主旨是融合在小说作品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形象、巧妙的情节布局、环境描写和高明的语言技巧之中的,需要靠考生整体把握、分析、挖掘出来。本文的主要情节是“我”对妈妈产生误会、“出逃”、解开误会回家,主人公是一个经历了对家人之爱由怀疑失望到笃定坚信的心理过程的小女孩,再加上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温情美好的生活画面,可知“我”在爱的氛围里“长大”是本文的主旨所在。考生梳理文本,前后对比,可以发现表现“我”成长的地方分别是“我”对从家到镇上的路由充满恐惧到不再害怕,“我”对家人对自己的爱从失望到笃定,“我”对亲情的理解更趋成熟。由此即可得出答案。【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示例: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诗化小说”。①情节上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娓娓道来,节奏舒缓。②文中的“我”天真倔强、懂事可爱,奶奶、爸爸、妈妈深爱家人又有爱的智慧,人物身上都充盈着诗意的人情人性之美,小说歌颂了温暖的家庭之爱。③田野路边盛开的紫色蚕豆花作为一个诗意的意象反复出现,不仅渲染出优美清新的环境氛围,而且与人物的美好形象融为一体,和谐统一。④语言凝练轻灵,善用细节描写呈现温情的生活画面,诗意盎然。【解析】本题设置真实情境,考查小说的文本特征。诗化小说的特征包括:①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②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③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④美好善良的人物形象:⑤歌颂真善美(表现美好的人情人性)的主题;⑥诗意盎然的语言;等等。从情节结构方面来分析,本文情节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节奏舒缓,富有诗性;从人物形象特征方面来分析,文中的“我”天真倔强、懂事可爱,奶奶、爸爸、妈妈深爱家人又有爱的智慧,连店里的公公婆婆嬷嬷伯伯都慈眉善目、与人为善,人物身上都充盈着诗意的人情人性之美;从环境氛围方面来分析,蚕豆花的意象充满诗意,整体环境氛围优美清新,诗意和谐:从语言特征方面来分析,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对生活画面的细腻描摹,都借助了凝练轻灵、诗意化的语言。根据以上分析,组织语言分条作答即可。【评分标准】“推荐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及以上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BEG【解析】本题画波浪线的部分正确的标点是:“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击齐”是韩信所领受诏令的内容,和“受诏”之间不可断开,而下句另起以“汉”为主语,所以B是断句点。从句意看,韩信受命攻打齐国,汉王又另外委派郦食其游说齐王,“下齐”呼应上句的“击齐”,C、D都隔断了句意,“宁……乎”又是古汉语常见表反问的句式,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E和G也是断句点。11.D【解析】A项,“轼”指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借助其字形和课文中的句子“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曹刿论战》)”可判断解释是正确的。文中“伏轼”一句是蒯彻对郦食其的轻蔑之语,形容他奔走各方、摇唇鼓舌来邀取功劳的轻松易得,来对比将军征战立功之不易。可据此判断A项正确。B项,“作壁上观”是常用成语,真正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和意思,就能判定“壁”意为“古时兵营四周的墙壁,泛指防御工事”,“深壁”就是加高围墙,加固防御工事的意思。因此B项正确。C项,“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与”是“亲附、亲近”之意,显然和龙且轻视韩信的语境不合。故两者意思不同。D项,《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是一种摇船的桨,“樯橹”指船上的桅杆和船桨,借指战船。本文中“卤”同“櫓”,可借助《过秦论》中“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语境作出判断。故错误。12.B【解析】“门客认为汉兵远袭齐国,已是强弩之末”概述有误。据原文“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兵易败散”可知,门客认为汉兵劳师远袭,拼命死战,势不可挡,应避其锋芒,以免败散,故而建议王诏命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是另派密使去劝降齐国,难道又发出了诏令命将军您停止进攻了吗?您怎么能不继续前进了呢?况且郦食其这个人,不过是个说客,俯身在车前的横木上,(驶入齐国去)鼓弄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凭此便降服了齐国七十多个城池;而您统率着几万人马,历时一年多才攻下赵国的五十多座城池。(这样看来,)您做大将军几年,反倒不如一个书呆子的功劳大了!”韩信因此同意了蒯彻的意见,便率军渡过黄河,用突袭手段打败了齐国的历下守军,随后直打到齐国的都城临淄。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就煮杀了他:(然后)领兵向东逃往高密,派使者到楚国去请求救援。项羽派龙且领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前来援救齐国,在高密与齐王的军队会师。门客中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离本土,拼死战斗,他们的锋芒锐不可当。而齐、楚两军在自己的家门口作战,士兵容易逃散。不如加高军营的围墙,让齐王派遣他的心腹大臣去招抚已经丢失的城邑:已落入汉军之手的城邑(中的人)听说自己的君王还健在,楚军前来救援,必定都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在远离本土两千里的齐地,如果齐国的城邑都反叛他们,汉军势必无处取得粮草,可以不战就使他们投降了。”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得很!他曾依赖漂洗丝绵的老太太分给他饭吃,毫无自己养活自己的办法;曾蒙受从人胯下爬过去的耻辱,毫无过人的勇气;这样的人实在不值得害怕。况且现在援救齐国,如果不作战就使敌人投降,我有什么功劳呢!如今与他交锋而战胜了他,半个齐国就可以归我了。”齐、楚两国军队与汉军隔着潍水摆开阵势。韩信命人连夜赶做了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土,在潍水的上游堵住水流;(然后)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随即假装战败,往回奔逃。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怯!”于是(渡潍水)追击韩信。韩信派人挖开堵塞在潍水上游的沙袋,大水立刻奔泻而下,龙且的军队因此大部分没能渡过河去。韩信迅速组织反击,杀了龙且,俘获了齐王田广,全部平定了齐地。材料二:祸害天下最终却害了自己的,大概也只有贪功的人啦!郦食其成功劝降齐国,齐王(田广)已同意归顺刘邦,由此汉东北方向的威胁得以消解,项羽的右臂之援助也被断绝。韩信却忽然产生了贪功之心,听从蒯彻的劝说,突然袭击已决定投降的齐国,结果使郦食其被齐人烹杀,齐国历下的军队血流遍野,田氏一族最终被灭宗。真惨啊!贪功的念头起源于隐约细微之处,却造成了血流漂橹的严重后果。龙且的心理也像(韩信)这样,他率楚军驻扎在高密,门客中有人劝他加高军营的围墙不要出战,同时让齐王去召集散民,反抗汉而归己,汉军作为远道而来的客兵,肯定无法长期驻留齐地,必然溃败而逃散,能够保全三军,稳定楚国阵营的局势,并且使齐国得救,难道不远胜过轻率作战而导致灭亡吗?而龙且却说:“我奉命来救援齐国,如果不作战就使敌人败降,我有什么功劳呢?”尽管后来他与韩信战斗胜败的结果不同,但龙且的心思和韩信的心思是完全相同的。韩信以其恶毒之心残害齐国,结果使得齐国兵民大量死亡,田氏宗族被灭:龙且以恶毒之心坑害了自己,结果在潍水之战中被韩信用水攻之法击败,楚军大败而几乎覆灭,田氏也没能得到救助。拿别人宗室社稷的存亡和人民的生死这么大的代价,也不能填满贪婪之人的欲壑,这就像用毒刺蜇人后蜂、蝎子等毒虫也会很快死去。韩信幸而击破了齐国,于是自请加封为齐王,他日后在龙且避战。解答此题,关键在对语境和“穷”字的理解上。此处“穷”并非指“穷途末路”的绝境,而是表示竭尽、拼尽力气死战的意思。13.(1)齐王认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就煮杀了他:(然后)领兵向东逃往高密,派使者到楚国去请求救援。(2)能够保全三军,稳定楚国阵营的局势,并且使齐国得救,难道不远胜过轻率作战而导致灭亡吗?【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比较难理解的词和短语分别是:(1)“烹”,煮杀;“之”,到,前往。(2)“奠”,稳固,稳定;“贤”,胜过,超过。【评分标准】(1)共4分。译出大意给2分:“烹”(煮杀)、“之”(到,前往)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共4分。译出大意给2分:“奠”(稳固,稳定)、“贤”(胜过,超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14.①贪功的心理一样。韩信和郦生争功,攻打本已降汉的齐国:龙且本可避战,坐待功成,却贪图救齐功劳,轻率地和韩信作战。②贪功结果都很严重。韩信攻齐导致生灵涂炭,也埋下了自身被杀的祸患;龙且冒进导致自己身死,也使楚军大覆,齐国灭亡。【解析】本题两则材料,分别出自《资治通鉴》和《读通鉴论》。《读通鉴论》是王夫之阅读《资治通鉴》的笔记,内容为针对史实而发的议论,既闪耀着作者沉思历史的思想光芒,也启迪着后学思考研读历史著作的方法。材料一记述了韩信攻齐和龙且丧师的历史,表面上一胜一败,迥乎不同,但在记述战争决策过程中“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和“吾何功”两句前后呼应,虽未直言议论,实属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材料二作者敏锐发现了这一点,并就此阐发议论,对韩、龙二人予以严厉的批判,揭示了“贪功”所带来的危害。题目问“相提并论”的原因,其实就是要找到二人的共同点,阐明、分析作者的观点。材料二开门见山地感慨“毒天下而以自毒者,其唯贪功之人乎”,是语段的总起句,表明了对韩、龙二人的态度,亮明了观点。下文首先分别论述二人面临的战场局势,共同点是都不需出兵即可稳获于大局有利的形势,但却都选择了战争,文中“韩信一启贪功之心”“龙且亦犹是也”“而且之心亦信之心也”等句,屡下断语,点明这都是“贪功”的心理在作祟。这是作答的第一层面。其后作者具体论述了韩、龙贪功带来的危害,危害分两个方面:一方面祸害天下,韩信祸害齐国,使齐国百姓惨死,龙且祸害楚军,导致楚军大败几乎覆灭;一方面祸害自己,龙且当场身死,韩信虽侥幸破齐,却也埋下了“未央之诛”的祸根。抓住文中“毒齐”“自毒”等词,看懂作者把韩、龙二人比喻为“蜂虿”,即可找准这两个方面,也就理解了王夫之对贪功之人滥施征伐、戕害生灵的愤恨。这两点二者也是相同的,因此构成作答的第二层面。【评分标准】答出“贪功心理一样”并结合文本分析给1分,答出“贪功结果都很严重”并结合文本分析给2分。【译文】材料一:韩信领兵向东进发,听说郦食其已经说服齐国归降了,便想停止前进。辩士蒯彻劝韩信说:“您受汉解大意,确定中心(对象):其次要逐句分析句内意思、句与句之间乃至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第①处,横线前的句子“地貌之丰富”给出了要补写句子的句式,“从煤炭……稀土”给出了要补写的内容,从而可得出第①处答案。第②处,联系整个文段的主要内容及前文“为拥有这块热土,中国人努力了2000多年”等内容,可以得出答案。第③处,联系前文“中央政权基本失去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可以得出答案。【评分标准】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第②空若回答“皆使西域诸国降服”也可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22.今天的伊犁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条件优渥,发展迅速。【解析】第四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如诗如画”,中心句是第一句“伊犁四季分明,风光秀丽”;第二层是“今天的伊犁……格外迅速”,中心句是最后一句“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他的发展格外迅速”,该句前还有冒号作为提示。最后一层是最后一句,结束本段。因此,简述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需要抓住前两层的中心句,并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进行连接。【评分标准】共4分,总结出“风光秀丽”“条件优渥”“发展迅速”分别给1分,意思对即可;包含递进关系给1分。超过字数酌情扣分。23.【材料解析】本试卷作文是一道读写结合题,材料来自现代文阅读I,主要讲述了乡约在早期和明清时期的变化,以及乡民和官员对这种变化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在此基础上,围绕着“强制与自由”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二者间的关系。从材料中可以明显看出过分的强制并不可取,适当的自由是必须的,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感阐释观点。自由和强制的辩证关系不仅体现在乡约的转变中,也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人们应当摒弃过度自由或者过度强制的极端观点,在合理的范围内寻找强制与自由的平衡点。在信息爆炸和个人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我们更加需要思考自由与强制之间的关系。个人的自由确实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但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整体的利益和稳定。为了达成自由与强制的平衡,我们需要建立起包容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培养每个人对自由与责任的正确认知,推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协同发展。【参考立意】①在自由与强制之间找寻平衡;②过分强制导致僵化,适当自由带来发展;③强制非必须,自由留空间;④少一点强制,多一点自由成长的空间;⑤权力不等于强制,自由不等于散漫;⑥强制和自由,俱不可或缺。【作文评分标准】54—60分:考生能够围绕“自由与强制”的话题进行阐发,论证思路清晰,且有思辨意识,能够从“过分强制导致僵化,适当自由带来发展”“少一点强制,多一点自由成长的空间”或“在自由与强制之间找寻平衡”等合理的角度展开论证,且论证能够涉及两个方面,能够明确表明自己对“强制与自由”的观点未央宫被杀的祸根已经就此埋下了,龙且最终也在潍水边被敌军杀死。15.D【解析】D项,“表现出消极颓废的情绪”错,诗人并未过多陷入对过去的回忆,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当下,希望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只把心平气定看”,既是看眼前之景,也是看待过去的人和事,体现了诗人平和的心态,并无消极颓废的情绪。16.①视听结合。颔联写白天可以看到绿意葱茏的春草,晚上可以听到淙淙的泉水流动之声,视觉和听觉结合,生动地展现出居所环境的优美幽静。②以动衬静。夜晚的寒冷中,泉水的声音回荡在石头之间,以泉水声衬托出环境的静谧,营造出安宁宜人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幽居环境的喜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及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3分。指出视听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各1分:结合诗句分析两种艺术手法及效果,各2分,意思对即可:若从炼字、修辞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7.(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3)示例一: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示例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示例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示例四: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需要注意如下汉字的书写:“沧”“暖”“慎”“焉”。【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6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给分。18.C【解析】文中“像”字所在句是一个比喻句,用“冰封的雪在被刀割,被锤击”比喻脚步声,“像”是比喻词;A、B、D三项均不是比喻句;C项是比喻句,将他的笑声比作在风中鸣响的铃铛,“像”字是比喻词。19.B【解析】“一发而不可收拾”指的是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其使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事情发生时之微小,二是事情发展之快。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②处,前文提到叶苗“从条纹状的树皮下钻出”,后文提到“发疯似的”争抢地盘。①处语意不通,首先排除;③处前文提到“一层层染”,④处前文提到“纷纷落地”,均不符合事情发生时之微小。故选B。20.A:处处清冷B:弄里堂外【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相关信息的提炼概括能力及仿写句子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的要求,知道A、B两句应该是分别和“步步僵硬”“天上地下”词性、结构、字数相同的句子。再根据上句中的“落雪无声”及文段中的“清冷”“安静”“静到素雅”“鸡犬无影”等,可以得出A处答案:根据上句中的“天上地下”,可以推断出B处应该也是填写一个和空间有关的语句,再联系文段内容,很容易找到“弄里堂外”这个词语,从而得到B处的答案。【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1.①物产之富饶②无不为经营西域费尽心血③也许将永远失去西域【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做“补写语句题”,首先要通读文段,了浜学公84人:47公捧.00

态度,论据丰富,论证方法多样,语言严谨、流畅;48—53分:文体特征明显,角度选取恰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且有思辨意识,论证基本围绕话题展开,能够从“自由带来发展”“强制不利发展”的角度正反两面展开论述,论据较为丰富,论证方法较为多样,语言较为严谨、流畅;42—47分:考生立意稍有偏差,对试题中“自由与强制”的理解出现偏差或者只谈起其中的一个方面,对另一方面完全不提及,议论较为空洞,有一定的论据,论证方法较为多样,语言较为严谨、流畅;36—41分:文体特征不够明显,角度选取不够恰切,立意脱离材料,思路较为混乱,未能充分呈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论据缺失或将一个论据大肆展开叙述,论证方法单一。30—35分:文体特征不明显,忽略写作要求,角度选取不够恰切,立意较为脱离材料,思路较为混乱,论据缺失,论证单薄,仅选取材料的只言片语来展开写作。30分以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