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奥赛联赛试题答案详解_第1页
2019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奥赛联赛试题答案详解_第2页
2019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奥赛联赛试题答案详解_第3页
2019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奥赛联赛试题答案详解_第4页
2019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奥赛联赛试题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奥赛联赛试题

一、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

1.以下植物细胞中无膜结构、具有单层膜结构以及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纺锤体、液泡和高尔基体、叶绿体B.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

C.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叶绿体D.纺锤体、内质网和液泡、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无膜结构细胞器:核糖体和中心体;单层膜结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双

层膜结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详解】A、纺锤体不属于细胞器,液泡和高尔基体是单层膜结构细胞器,A错误;

B、核糖体是无膜结构细胞器,叶绿体和线粒体是双层膜结构细胞器,B错误;

C、核糖体是无膜结构细胞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是单层膜结构细胞器,叶绿体是双层膜结构细胞器,C正

确;

D、纺锤体不属于细胞器,内质网和液泡是单层膜结构细胞器,线粒体是双层膜细胞器,D错误。

故选Co

2.构成生物体的细胞大小差异很大,大部分细胞直径10-100微米,一般肉眼看不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

进行观察。但有些细胞则特别大,肉眼可见。下面哪些细胞需要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A.鸟类卵细胞B.棉花纤维

C.芝麻茎的韧皮纤维细胞D.人的精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绝大多数细胞形体微小,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但有些细胞则特别大,肉

眼可见。

【详解】鸟类卵细胞体积较大、棉花纤维和芭麻茎的韧皮纤维细胞较长用肉眼就可以看见,人体的精细胞

体积小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D正确。

故选D。

3.褪黑素是人体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与昼夜节律密切相关。对其化学特性的分析发现:褪黑素是色氨酸

的一种衍生物,其内分泌细胞的所在部位是:()

A.下丘脑B.垂体C.松果体D.胰岛

【答案】C

【解析】

【分析】

褪黑素是由脑松果体分泌的激素之一。褪黑素合成后,储存在松果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支配松果体细胞释

放褪黑素。褪黑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白天分泌受抑制,晚上分泌活跃。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褪黑色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类激素,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C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列关于体外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除神经细胞外,其它所有细胞可以长期无限制传代培养

B.淋巴细胞可以长期传代培养,并可用来生产单克隆抗体

C.诱导多能干细胞(IPS)可以体外长时间培养

D.只有在培养过程中发生恶化的细胞才可以无限培养

【答案】C

【解析】

【分析】原代培养:从机体取出后立即培养的细胞为原代细胞,初次培养称为原代细胞培养。传代培养:

将原代细胞从培养瓶中取出,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继续培养,称为传代

培养。细胞株:原代培养细胞传至10代左右就不容易传下去,细胞生长停滞,大部分细胞衰老死亡,少数

细胞能存活传到40〜50代,这部分细胞称为细胞株。细胞系:细胞株传到50代左右不能再继续传代,部分

细胞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变细胞的特点,可以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制的传代下去,这部分细胞称为细胞系。

【详解】A、正常细胞培养的世代数有限,不可能长期无限制传代培养,A错误;

B、淋巴细胞不可以长期传代培养,B错误;

C、诱导多能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可以体外长时间培养,C正确;

D、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也具有无限增殖特性,D错误。

故选C。

5.不能通过非共价作用与G蛋白偶联受体直接结合的分子是()

A.肾上腺素等信号分子B.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

C.cAMPD.G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

G蛋白是指能与鸟首二磷酸结合,具有GTP水解酶活性的一类信号传导蛋白•G蛋白参与的信号转导途径

在动植物体中是一种非常保守的跨膜信号转导机制。当细胞转导胞外信号时,首先由不同类型的G蛋白偶

联受体(GPCRs)接受细胞外各种配基(胞外第一信使)。然后受体被活化,进一步激活质膜内侧的异三聚体G

蛋白,后者再去激活其下游的各种效应器,产生细胞内的第二信使。从而将信号逐级传递下去,调节生物

体的生长发育过程。

【详解】A、肾上腺素等信号分子与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共价作用结合,激活G蛋白传导信号,A不符合

题意;

B、G蛋白偶联受体穿插在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中,二者通过共价作用构成细胞膜,B不符合题意;

C、G蛋白偶联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能与细胞膜外的信息分子结合激活G蛋白,将信息传导到细胞内,激

活腺甘酸环化酶,利用ATP生成cAMP,C符合题意;

D、G蛋白与G蛋白偶联受体之间通过共价作用相结合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6.离子通道是离子跨细胞膜运输的重要通道。离子通过开放的离子通道的方式是()

A.自由扩散B.由跨膜的电化学势梯度所驱动

C.通过消耗ATP的能量来驱动D.由跨膜的糖蛋白浓度梯度所驱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像离子这样的带电粒子,除受浓度梯度的作用外,还要受电力的驱动,这两种力合称电化学势。

2、生物膜离子通道是各种无机离子跨膜被动运输的通路。生物膜对无机离子的跨膜运输有被动运输(顺离

子浓度梯度)和主动运输(逆离子浓度梯度)两种方式。被动运输的通路称离子通道,主动运输的离子载

体称为离子泵。生物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与多种生命活动过程密切相关。例如,感受器电位的发生,神经兴

奋与传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功能,心脏搏动,平滑肌蠕动,骨骼肌收缩,激素分泌,光合作用和氧化

磷酸化过程中跨膜质子梯度的形成等。

【详解】A、离子通道由细胞产生的特殊蛋白质构成,它们聚集起来并镶嵌在细胞膜上,中间形成水分子占

据的孔隙,这些孔隙就是水溶性物质快速进出细胞的通道,故离子通过开放的离子通道的方式需要借助通

道蛋白,不属于自由扩散,A错误;

BCD、电化学势是指像离子这样的带电粒子,受浓度梯度和电力的共同驱动,离子通道是被动运输的通路,

故离子通过开放的离子通道顺浓度运输的方式不需要消耗ATP的能量来驱动,是由跨膜的电化学势梯度所

驱动完成的,B正确,CD错误。

故选Bo

【点睛】

7.布雷非德菌素A(BrefeldinA)是一种目前研究得较为透彻的药物,可以阻碍细胞的分泌途径以及囊泡循

环转运的过程。用这种药物处理细胞时,细胞内有哪类结构不会在短期内发生变化:()

A.溶酶体B.液泡C.细胞核D.质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布雷非德菌素A,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布雷正青霉菌等真菌细胞产生.布雷非德菌素A能阻碍细

胞的分泌途径以及囊泡循环转运的过程。所以涉及囊泡形成的细胞器会受到影响。

【详解】A、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产生,布雷非德菌素A能影响该过程,A错误;

B、液泡是由一些小的囊泡融合形成的,布雷非德菌素A能阻碍细胞的分泌途径以及囊泡循环转运的过程。

所以液泡的形成会受影响,B错误;

C、布雷非德菌素A能阻碍细胞的分泌途径以及囊泡循环转运的过程,所以涉及形成囊泡的细胞器会受到影

响,核膜不会形成囊泡,所以短时间内细胞核不会发生变化,C正确;

D、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可转化形成质膜,故用该药物处理可影响质膜的变化,D错误。

故选C。

8.真核细胞及其细胞器在用超声波处理破裂以后,经离心得到可溶性的和不溶性的部分。蛋白质X被发现

在不溶性部分,将这不溶性部分再用0.5moi/LNaCl处理以后再进行离心,发现蛋白质X出现在可溶性部

分之中。你认为蛋白质X最有可能是一种:()

A.细胞质膜的内在膜蛋白

B.细胞器膜的内在膜蛋白

C.外在膜蛋白

D.可溶性的细胞质基质蛋白

E.可溶性的核蛋白

【答案】C

【解析】

【分析】1、分析题意,蛋白质X在不溶于细胞质溶液,用0.5moi/LNaCl处理以后,溶液浓度发生变化,

又发生了溶解。故推出初始细胞质溶液浓度较高,蛋白质X溶解度低,加入0.5moi/LNaCl处理以后,细

胞质溶液浓度降低,蛋白质X溶解度增大。

2、在高浓度的中性盐溶液中,由于盐离子亲水性比蛋白质强,与蛋白质胶粒争夺与水结合,破坏了蛋白质

的水化层。在高浓度的中性盐溶液中,由于蛋白质和盐离子对溶液中水分子都有吸引力,产生与水化合现

象,但它们之间有竞争作用,当大量中性盐加入时,使得盐解离产生的离子争夺了溶液中大部分自由水,

从而破坏蛋白质的水化作用,引起蛋白质溶解度降低,故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详解】A、B、细胞质膜的内在膜蛋白和细胞器膜的内在膜蛋白,二者都分布于膜内,膜的主要成分是磷

脂,磷脂不溶于水且溶解度不受盐浓度影响,所以内在膜蛋白会随膜出现在不溶性部分,A、B不符合题意。

C、外在膜蛋白最可能是由于溶解度低,初次离心分布在不溶性部分,在用0.5moi/LNaCl处理以后,溶液

浓度发生变化,使得外在膜蛋白溶解度增加,外在膜蛋白溶于溶液中,再次离心则出现在可溶性部分,C

正确;

D、E、可溶性的细胞质基质蛋白和可溶性的核蛋白,在细胞中是溶于细胞质溶液的,初次离心会出现在可

溶性部分,D、E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植物细胞壁是机物细胞特们的一种结构,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目前对细胞壁组

分以及细胞壁合成机制的研究表明:()

A.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以及木质素等

B.纤维素是在质膜上由纤维素合成酶合成

C.半纤维素和果胶在高尔基体上合成

D.在制备植物原生质体时需要用到纤维素酶裂解细胞壁,因为纤维素在细胞壁中的含量最高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详解】A、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以及木质素等,A正确;

B、物质的合成需要醐的催化,纤维素合成酶位于细胞质膜上面,B正确:

C、植物细胞壁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其中半纤维素和果胶都在高尔基体上合成,C正确;

D、在制备植物原生质体时需要用到纤维素酶裂解细胞壁,因为纤维素比半纤维素和果胶难于水解,D错误。

故选ABCo

10.细胞自噬是真核细胞对细胞内成分进行降解和周转的重要过程。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因发现细胞自噬

的机制获得201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细胞自噬过程中,细胞组分的降解发生在()

A.溶酶体B.内质网

C.高尔基体D.自噬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细胞衰老一样,是十分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参与生物的发育、生长等多种过程。细

胞自噬的异常导致癌细胞的出现。

【详解】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保守的对细胞内物质进行周转的重要过程。该过程中一些损坏的蛋白

或细胞器被双层膜的结构(粗面内质网的无核糖体附着区脱落的双层膜)包裹后,形成直径约400~900纳

米大小的自噬小泡,送入溶酶体(动物)或液泡(植物和酵母)中,在一系列水解酶的作用下,进行降解

并得以循环利用,故在细胞自噬过程中,细胞组分的降解发生在溶酶体中,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

11.下列关于酶活性部位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活性部位在整个酶分子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B.活性部位具有三维立体结构

C.活性部位具有与底物完全互补的结构

D.活性部位对酶的整体构象具有依赖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详解】A、酶的活性部位是它结合底物和将底物转化的区域,通常是酶分子相当小的一部分,A正确;

B、酶的活性部位具有三维立体结构,B正确;

C、活性部位具有与底物相对互补的结构,可发生诱导契合,C错误;

D、活性部位对酶的整体构象具有依赖性,D正确;

故选C。

12.DNA和蛋白质变性后,他们之间的一个区别是变性蛋白质:()

A.一级结构被破坏B.氢键被破坏

C.理化性质不变D.复性较难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变性是破坏碱基堆积力和氢键的相互作用,实质是DNA双螺旋区的氢键的断裂,不涉及共价键的

断裂,由双链变为单链,DNA变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而降温到退火温度后会复性。

2、蛋白质变性是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一级结构不变,高级结构改变,从而改变或者失去生物活

性的现象。

【详解】蛋白质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不宜溶于水,不易回复天然状态,形成超螺旋结构,结构紧密;

DNA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易溶于水,容易回复天然状态,形成松散的线性结构。故DNA和蛋白质变

性后,他们之间的一个区别是变性蛋白质复性较难。D符合题意。

故选D。

13.人类肝脏组织中储存的糖原是:()

A.主要的能源物质B.主要的结构物质

C.为了维持血糖的稳定D.跟淀粉具有相同的结构,被称为“动物淀粉”

【答案】C

【解析】

【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

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

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

的储能物质。

【详解】A、肝脏组织中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是葡萄糖,A错误;

B、细胞中主要的结构物质是磷脂和蛋白质,糖原不能构成肝脏组织的主要的结构物质,B错误;

C、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主要是与血糖调节有关,可以维持血糖的稳定,C正确;

D、糖原跟支链淀粉具有相似而不是相同的结构,D错误。

故选C。

14.在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的活化中:()

A.需要两种不同的酶,一种形成氨酰基腺甘酸,另一种将氨基酸连接到tRNA上

B.甲硫氨酸首先被甲酰化,然后附着于特定的tRNA

C.氨基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到tRNA的5,末端

D.每种氨基酸至少有一种特异性激活酶和一种特异性tRNA

E.亮氨酸可以通过对亮氨酸特异的氨酰基-tRNA合成酶与tRNAPhe连接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氨基酸必须活化才能成为体内蛋白质合成的底物,氨酰-tRNA合成酶(AIRS)催化这一反应,最终生

成氨酰-tRNA。

2、ARS对氨基酸和tRNA均有较高的专一性,反应分两步进行:(1)ARS催化氨基酸和ATP反应,生成

氨酰-AMP-酶复合物,产生焦磷酸。(2)氨基酸从氨酰-AMP-酶复合物转移到tRNA,与tRNA的3'末

端AMP中核糖的3'-0H形成酯键,生成氨酰-tRNA,并释放AMP和ARS。

3、氨基酸和tRNA之间形成的酯键是高能键,能量来自ATP水解。反应产生的焦磷酸水解成磷酸,也释

放能量。每个氨基酸分子活化需要消耗两个高能磷酸键,使反应不可逆。

【详解】A、氨基酸的活化需要氨酰-tRNA合成酶(AIRS)将氨基酸连接到tRNA上,A错误;

B、在细菌合成蛋白质的起始过程中,甲硫氨酸首先被甲酰化,然后附着于特定的tRNA,真核细胞中无甲

酰化反应,B错误;

C、氨基酸与tRNA的3'末端AMP中核糖的3'-0H形成酯键,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到tRNA的3'末

端,C错误;

D、ARS对氨基酸和tRNA均有较高的专一性,每种氨基酸至少有一种特异性激活酶和一种特异性tRNA,

D正确;

E、tRNAPhe是携带苯丙氨酸的tRNA,不能携带亮氨酸,E错误。

故选D

【点睛】

15.染色质重塑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现象,指染色质的立体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一些转录调控蛋白

可以和DNA序列结合。下列描述。不属于染色质重塑机制的是:()

A.组蛋白上的氨基酸发生磷酸化B.组蛋白上的氨基酸发生甲基化

C.DNA的C和G碱基上添加甲基基团D.DNA序列中部分碱基发生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质重塑是指基因表达的复制和重组等过程中,染色质的包装状态、核小体中组蛋白以及对应DNA分子

会发生改变的分子机理。

【详解】A、染色体主要是由组蛋白和DNA组成,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故组蛋白上的氨基酸发生

磷酸化数染色体重塑机制,A正确;

B、组蛋白上的氨基酸发生甲基化会导致DNA与蛋白质的亲和性降低,属于染色质重塑机制,B正确;

C、DNA的C和G碱基上添加甲基基团会导致DNA分子甲基化,导致一些性状的基因无法表达,属于染

色质重塑机制,C正确;

D、DNA序列中部分碱基发生突变属于基因突变,不属于染色质重塑,D错误。

故选D。

16.类固醇激素对基因表达的调节是通过:()

A.自身直接作用在基因调控序列上B.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

C.以cAMP作为第二信使D.与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作用在调节元件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类固醇激素,又称雷体激素,是一类四环脂肪烧化合物,具有环戊烷多氢菲母核。具有极重要的医药价值。

在维持生命、调节性功能,对机体发展、免疫调节、皮肤疾病治疗及生育控制方面有明确的作用。

【详解】目前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基因表达学说:类固醇激素的分子质量较小,且是脂溶性的,

可通过扩散或载体转运进入靶细胞,激素进入细胞后先与胞浆内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一受体复合物,此

复合物在适宜的温度和Ca2*参与下,发生变构获得透过核膜的能力。激素进入核内后,与核内受体结合形

成复合物。此复合物结合在染色质的非组蛋白的特异位点上,启动或抑制该部位的DNA转录过程,进而促

进或抑制mRNA的形成,结果诱导或减少某些蛋白质(主要是酶)的合成,实现其生物效应。D符合题意。

故选D。

17.下列哪种分子或代谢过程为肌肉收缩提供了最大的ATP产生率(mmol/sec):()

A.肌糖原转化为CO2B.肌糖原转化为乳酸

C.脂肪酸转化为CO2D.磷酸肌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肌肉活动的能量直接来源是ATP,ATP再合成所需的能量来自三条途径:一是磷酸肌酸(CP)的分解

放能;二是糖元酵解生能;三是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即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

1、磷酸原系统是指A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统。其供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

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类中间产物。

2、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合成ATP的能量系统。其供能特点:

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终产物是乳酸。

3、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合成ATP的能量

系统。其供能特点:ATP的生成总量多,但速率很低,不产生乳酸类副产品。

【详解】磷酸肌酸供能属于肌肉能量供应的磷酸原系统,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肌糖

原转化为乳酸,属于肌肉能量供应的乳酸能系统,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次之。

糖原、脂肪在细胞内转化为二氧化碳的过程,属于肌肉能量供应的有氧氧化系统,ATP的生成总量多,但

速率很低。

故选D。

18.研究人员分离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各组分,包括电子传递复合物I、II、III和W等。如果试管中放入

琥珀酸、COQ细胞色素c、复合物n和复合物m各组分,并提供氧气;或者在同样的体系中再加入抗毒素A,

最终电子受体将分别是:()

A.细胞色素c,CoQB.细胞色素c,氧气

C.复合物IH,CoQD.复合物III,氧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NADH辅酶Q还原酶)接受来自NADH的电子,并且将其传递给

辅酶Q(泛配),辅酶Q也从复合物11(琥珀酸脱氢酶)中接受电子。之后辅酶Q将电子传递给复合物H1

(细胞色素bcl复合物),复合物将其传递给细胞色素c(Cytc)。Cytc将电子传递给复合物IV(细胞色素

c氧化酶),其使用电子和氢离子将分子转化成水。

【详解】试管中放入琥珀酸、CoQ、细胞色素c、复合物II和复合物HI各组分,并且提供氧气,那么琥珀

酸脱氢酶催化反应:琥珀酸+<2。0延胡索酸+C0QH2。接下来电子通过泛醍传递给复合物IH,细胞色素c,

所以第一种情况是最终电子受体是细胞色素c。加入抗霉素A,抗霉素A是一种细胞呼吸的抑制剂,抗霉素

A与辅酶Q-细胞色素c还原酶Qi位点结合,抑制了Qi位点中泛醍的氧化,从而破坏了CoQ的循环,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的电子受体是CoQ,反应被抑制在这一步无法进行下去。A正确,BCD错误。

故选Ao

19.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的依据是:()

A.蛋白质所带电荷数量B.蛋白质的分子形状

C.蛋白质的分子大小D.蛋白质的亲水性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单体和少量的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Bis)在催化剂(过硫酸胺或核黄素)

和加速剂(四甲基乙二胺)的作用下聚合交联成的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

以此凝胶为支持物的电泳称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具有机械性能好、化学性能稳定、灵敏度好、分辨率高

的优点。

【详解】聚丙烯酰胺凝胶中交联剂越多,孔隙越小,在电泳中起到分子筛的作用。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依据生物大分子的形状、分子大小、所带电荷数量、带电性质等,使带电分子产生不

同的迁移速率,从而使各种分子分离。A、B、C正确,D错误。

故选ABC。

【点睛】

20.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主要与衰老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与健康脑相比,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大脑中存

在类淀粉样蛋白质堆积以及Tau蛋白质过度磷酸化,最新的研究发现,向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施加40Hz

的闪光或者声音刺激会使小鼠的认知能力提高。基于这项工作,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脑部类淀粉样蛋白质大量堆积往往伴随着脑电波异常现象

B.电磁波的异常可能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原因

C.阿尔茨海默症会引起患者大脑电磁波异常

D.施加40Hz的闪光或者声音刺激,可以降低小鼠脑部类淀粉样蛋白质堆积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

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与健康脑相比,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大脑中存在类淀粉样蛋白质堆积",所以可

以推测脑部类淀粉样蛋白质大量堆积往往伴随着脑电波异常现象,A正确;

B、根据A项分析,是类淀粉样蛋白质堆积以及Tau蛋白质过度磷酸化导致阿尔茨海默病,表现为脑电波

异常,而不是由于电磁波的导致阿尔茨海默症,B错误;

C、根据B项分析:阿尔茨海默症会引起患者大脑电磁波异常,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向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施加40Hz的闪光或者声音刺激会使小鼠的认知能力提高",

说明施加40Hz的闪光或者声音刺激,可以降低小鼠脑部类淀粉样蛋白质堆积,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

D正确。

故选Bo

【点睛】

21.假设在有氧条件下,给葡萄糖氧化的肝细胞中加入了一种非常有效的特异性线粒体ATP合酶抑制剂,

完全抑制这种酶。下列关于该抑制剂效果的陈述。哪些是错误的:()

A.细胞中的ATP产量将迅速降至零

B.该细胞的葡萄糖消耗率将急剧下降

C.氧气消耗率将增加

D.柠檬酸循环将加速补偿

E.细胞将转换为脂肪酸氧化作为葡萄糖氧化的替代物,因此抑制剂对ATP产生没有影响

【答案】ABCDE

【解析】

【分析】

线粒体的功能:

1、线粒体是真核生物进行氧化代谢的部位,是糖类、脂肪和氨基酸最终氧化释放能量的场所。线粒体负责

的最终氧化的共同途径是三竣酸循环与氧化磷酸化,分别对应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

2、线粒体内可以进行三竣酸循环,在三殁酸循环中,每分子乙酰辅酶A被氧化的同时会产生起始电子传递

链的还原型辅因子(包括3分子NADH和1分子FADH2)以及1分子三磷酸鸟甘(GTP)»

3、氧化磷酸化:NADH和FADH2等具有还原性的分子在电子传递链里面经过几步反应最终将氧气还原并

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生成ATP,其余则作为热能散失。

【详解】A、抑制了线粒体ATP合酶的活性,细胞可以通过糖酵解过程生成ATP,所以ATP产量不会迅速

降至零,A错误;

B、抑制了线粒体ATP合酶的活性,导致细胞只能通过糖酵解供能,由于糖酵解提供的能量少,所以消耗

的葡萄糖增多,B错误;

C、氧气的消耗是在电子传递链过程中进行的,由于ATP合酶的活性被抑制,因此电子传递链中断,氧气

消耗减少,C错误;

D、由于线粒体不能合成ATP,将造成柠檬酸循环产生的NADH和FADH2不能进入电子穿梭,造成产物

积累,柠檬酸循环速度降低,D错误;

E、根据前面选项的分析ATP合酶抑制剂抑制了线粒体中ATP的合成,将会影响柠檬酸循环,而脂肪的分

解也会通过柠檬酸循环,所以抑制剂对ATP的合成有影响,E错误。

故选ABCDE。

【点睛】

22.以下哪一项不是革兰氏阴性菌:()

A.大肠杆菌B.肺炎杆菌C.痢疾杆菌D.乳酸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用结晶紫液加碘液染色,再用95%酒精脱色,然后用稀复红液染色。经过这样的处理,有的细菌

被染成紫色,是革兰氏阳性菌,有的被染成红色,是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

而脂类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强,使龙胆紫极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

再度染上复染液番红的时候,便呈现红色了。

【详解】除了大肠杆菌外,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等是革兰氏阴性菌。乳酸菌都是

革兰氏阳性菌,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23.以下关于质粒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多数以双链DNA的形式存在

B.只能随基因组一同复制

C.不同类型的质粒在细胞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拷贝

D.多数以环状形式存在

【答案】B

【解析】

【分析】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很小的双链环状DNA。

质粒DNA分子上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其中。携带外源DNA片段的质粒进

入受体细胞后,在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或整合到染色体DNA上,随染色体DNA进行同步复制。

【详解】A、质粒是很小的双链环状DNA,A正确:

B、质粒进入受体细胞后,在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或整合到染色体DNA上,B错误;

C、质粒的类型:F质粒、R质粒、col质粒、质粒噬菌体、穿梭质粒。质粒复制方式:严紧型质粒的复制、

松弛型质粒的复制。不同类型的质粒在细胞中可能存在不同的拷贝,C正确;

D、质粒是一种环状DNA,D正确。

故选Bo

24.大肠杆菌和水霉的游动泡子都具有鞭毛。分析下列描述,哪一项可以说明两种鞭毛的区别:

A.是否仅由蛋白质或糖出白组成B.鞭毛基部是否定位于细胞质中

C.是否可以感受信号具有游动性D.是否有两种形态并具双游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鞭毛(flagellum)长在某些细菌菌体上细长而弯曲的具有运动功能的蛋白质附属丝状物,称为鞭毛。

鞭毛的长度常超过菌体若干倍。少则1-2根,多则可达数百根。

【详解】A、鞭毛是仅由蛋白质或糖蛋白组成,A不符合题意;

B、鞭毛基部都是定位于细胞质中,B不符合题意;

C、鞭毛都可以感受信号具有游动性,C不符合题意;

D、大肠杆菌的鞭毛只有一种形态,水霉的鞭毛有两种形态并具双游现象,D符合题意。

故选D«

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是一种研究DNA结合蛋白和相关DNA结合序列相互作用的技术。下图是

一个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实验的结果,具体为,首先单独合成某基因X的上游部分序列,并使用放射性同

位素标记,此即为标记过的DNA片段:然后分别从骨(A)、肺(B)、脑(C)和皮肤(D)这四个组织的

细胞中提取细胞核内容物,分别与此标记过的DNA片段共同孵自(同时有不加入细胞核内容物的对照组):

之后,将孵育后的产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组分分离,电泳过后进行放射自显影曝光曝光结

果如图:回答下列小题

25.从电泳结果可得到哪些维织细胞的细胞核内容物中的蛋白具有特异识别并结合基因X上游序列?这些

组织中具有特异识别并结合此DNA序列功能的蛋白是相同蛋白吗?()

C

加(或不加)_4+_B+_+_0+

A.图A和图B:相同B.图A和图D:不同

C.图B和图C:相同D,图B和图C:不同

26.下列哪种实验可以回答有结合此DNA序列功能的蛋白具体识别的是哪一区段这一问题:()

A.免疫印迹实验(weslemblol)B.DNA足迹实验(DNAfootprinting)

C,醇母双杂交实验(yeastlwo-hybrid)D.Northern杂交实验(northemblot)

27.假设基因X在骨和皮肤这2个组织中并不转录表达,那么从显影结果得到的具有结合活性的蛋白可能

是什么类型的转录因子?有可能和什么蛋白结合?()

A.转录激活蛋白:维蛋白乙酰基转移酶B.转录激活蛋白:DNA甲基转移酶

C.转录抑制蛋白:组蛋白去乙酰化酶D.转录抑制蛋白:DNA去甲基化酶

【答案】25.B26.B27.C

【解析】

【分析】

电泳迁移率实验,又称凝胶迁移实验或凝胶阻滞实验或,是目前研究核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实

验手段,常用于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相互作用的验证性实验。

该实验利用核酸与蛋白结合后,在非变性聚丙烯酰氨凝胶中电泳的迁移速率会明显降低的原理,通过设计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探针,通过孵育与目标蛋白结合,形成探针-蛋白复合体。

由于分子量变大,在聚丙烯酰氨凝胶中的电泳迁移速率下降,相比于未结合的探针会出现滞后效应,再通

过探针上特殊的标记物性质,通过转膜、显色或曝光,探针-蛋白复合体所在的位置便能形成条带,从而证

明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

根据题意分析,合成基因X的上游部分序列,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作为为探针,然后进行孵育,即让蛋白

质与探针结合,然后再进行电泳。

【25题详解】

根据题图分析,A、D中出现了电泳条带,且A的位置靠后,D的位置靠前,说明A、D中与探针结合的蛋

白质不同,A中蛋白质分子质量大于D中的蛋白质。B正确,A、C、D错误。

故选Bo

【26题详解】

免疫印迹法是一种将高分辨率凝胶电泳和免疫化学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杂交技术。免疫印迹法具有分析容量

大、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是检测蛋白质特性、表达与分布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如组织抗原的定

性定量检测、多肽分子的质量测定及病毒的抗体或抗原检测等。

DNA足迹实验是一种鉴别RNA聚合酶等蛋白质在DNA上结合位点的方法,它不仅能找到与特异性DNA

结合的目标蛋白,而且能告知目标蛋白结合在哪些碱基部位。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将待研究的两种蛋白质分别克隆(融合)到酵母表达质粒的转录激活因子(如GAL4等)

的DNA结合结构域(DNA-BD)和转录激活域(AD)上,构建成融合表达载体,从表达产物分析两种蛋

白质相互作用的系统。

Northern印迹杂交是一种将RNA从琼脂糖凝胶中转印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的方法。RNA印迹技术正好与

DNA相对应,故被称为Northern印迹杂交。

根据题意分析,基因X的上游部分序列为启动子的一部分,能与之结合的是RNA聚合酶,故采用DNA足

迹试验,用于鉴别RNA聚合酶。B正确,A、C、D错误。

故选Bo

[27题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基因X在骨和皮肤这2个组织中并不转录表达,说明基因X转录被抑制了,即蛋白质与基

因X的启动子结合,导致RNA聚合酶不能与之结合进行转录,所以从显影结果得到的具有结合活性的蛋白

可能是转录抑制蛋白。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28.下列关于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宿主细胞发生溶源化现象的闸述,正确的是()

A.噬菌体基因整合至宿主的基因组上

B,该噬菌体并没有携带任何外源基因

C.该噬菌体的基因为宿主提供新性状

D.该噬菌体的基因在宿主中不能表达

E.宿主的新性状随聪菌体消失而消失

【答案】ACE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吸附一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一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

细菌的化学成分)一组装一释放。

【详解】A、温和噬菌体可以侵染细菌,将其基因整合到细菌的基因组中,随细菌DNA的复制而复制,A

正确;

B、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该噬菌体中含有其遗传物质DNA,因此其中含有自身的就基因组,B错误;

C、宿主细胞DNA分子上结合了噬菌体的DNA,发生了变异,所以可能产生新的可遗传的性状,C正确;

D、该噬菌体的基因在宿主中表达出噬菌体的外壳蛋白,显然噬菌体的基因在宿主细胞进行了表达,D错误;

E、噬菌体的消失意味着宿主细胞裂解死亡,因此宿主的新性状随噬菌体的消失而消失,E正确。

故选ACE。

【点睛】

29.下列哪几项组学技术研究,是直接在核甘酸水平开展的:()

A.基因组

B.代谢组

C.表观组

D.蛋白组

E.转录组

【答案】ABCE

【解析】

【分析】

基因组学是对生物体所有基因进行集体表征、定量研究及不同基因组比较研究的一门交叉生物学学科。基

因组学主要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进化、定位和编辑等,以及它们对生物体的影响。

代谢组学是效仿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思想,对生物体内所有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寻找代谢物

与生理病理变化的相对关系的研究方式,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代谢组学研究关于生物体被扰动后(如

基因的改变或环境变化后)其代谢产物(内源性代谢物质)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表观组学即表观基因组学,是指在基因组的水平上,研究表观遗传修饰的领域。表观基因组记录着一生物

体的DNA和组蛋白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被传递给该生物体的子代。

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组织或生物体蛋白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蛋白质

组指由一个基因组或一个细胞、组织表达的所有蛋白质。

转录组学是指一门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基因转录的情况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学科。转录组学是从RNA水

平研究基因表达的情况。转录组即一个活细胞所能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总和,是研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

一个重要手段。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在核甘酸水平开展的研究即在基因水平进行的研究,A、B、C、E符合题意,D不

符合题意。

故选ABCE。

【点睛】

30.克隆中中和华华的产生属于()

A.同种异体细胞转移技术B.同种异体细胞核转移技术

C.试管内受精D.同种异体细胞转基因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动物克隆是一种通过核移植过程进行无性繁殖的技术,不经过有性生殖过程,而是通过核移植生产遗传结

构与细胞核供体相同动物个体的技术,就叫做动物克隆。

【详解】克隆猴的培育过程是将体外培养的体细胞细胞核转入到另一只猴的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形成重组

细胞,将重组细胞培育成胚胎,转入受体动物中,发育成个体,所以这是同种异体细胞核转移技术。

故选B»

【点睛】

二、植物和动物的解剖、生理、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31.鸟类飞翔需要消耗大量的氧,它有特殊的双重呼吸来给身体供氧。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第一次吸气时,新鲜空气沿中支气管大部分直接进入后胸气囊及腹气囊,一部分经次级支气管和三级支

气管在微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

B.第一次吸气时,颈气囊、锁骨间气囊、前胸气囊及后胸气囊均扩张。接受来自肺部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

气体

C.呼气时•,前胸气囊、后胸气囊及腹气囊收缩,将其中的气体压入肺进行气体交换

D.呼气时,颈气囊、锁骨间气囊及前胸气囊收缩,将其中的气体压出,经三级支气管、次级支气管、气管

排出体外

【答案】A

【解析】

【分析】

鸟类的呼吸方式与哺乳动物有很大的不同,双重呼吸肺中气体朝-一个方向持续流动,所以呼气的时候也可

以进行气体交换,单向流动新鲜空气不会与己经呼吸过的空气混合,所以肺部气体氧占比和大气基本相同,

大大提高了呼吸的效率。而哺乳动物的呼气是双向的,排气后还是有大量残余气体留在肺中,再次吸气时,

新的空气与原来已经进行交换过的空气混合,所以氧气浓度低于大气的氧气浓度,效率没有双重呼气高。

【详解】AB、第一次吸气时,新鲜空气沿中支气管大部分直接进入后胸气囊和腹气囊,只有少部分气体与

肺进行气体交换,A正确,B错误;

CD、呼气时,肺内气体经前气囊排除体外:后气囊中储存的气体经"返回支"进入微支气管再次进行气体

交换,再经前气囊、气管排出体外。C、D错误。

故选Ao

32.哺乳动物的淋巴系统极为发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组织液通过渗透方式进入先端为盲端的微淋巴管

B.淋巴管内有瓣膜防止淋巴液逆流

C.微淋巴管逐渐汇集为较大的淋巴管,最后主要经胸导管注入后腔静脉回心

D.淋巴结遍布于淋巴系统的通路上,可过滤异物,并分泌淋巴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淋巴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防御功能系统,它遍布全身各处,由淋巴管(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

与淋巴导管),淋巴组织(分为弥散淋巴组织与淋巴小结),淋巴器官(如胸腺、骨髓、脾、扁桃体等)构

成。

【详解】A、微淋巴管有盲端,通过渗透方式回收组织液,A正确;

B、淋巴有回收组织液的作用,淋巴管内有瓣膜可防止淋巴液逆流,B正确;

C、微淋巴管逐渐汇集为较大的淋巴管,最后主要经胸导管注入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心,C错误;

D、淋巴结遍布于淋巴系统的通路上,有过滤淋巴、清除细菌和异物、产生淋巴细胞等功能,D正确。

故选C。

【点睛】

33.下图是两类鸟类的羽毛,请判断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b

A.羽毛a和b均具有羽轴B.羽毛a和b均具有羽枝

C.羽毛a形成羽片,羽毛b未形成羽片D.羽毛a和b均具有羽小钩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羽毛分为两种一种是正羽,其主要作用是飞行;另一种是绒羽,其主要作用是保温。

正羽又称翩羽,是被覆在鸟类体表的大型羽片。正羽由羽轴和羽片所构成,羽轴下段不具羽片的部分称羽

跟,羽跟深插入皮肤中,羽片是由许多细长的羽枝所构成的,羽枝两侧又密生有成排的羽小枝,羽小枝上

有钩突,使相邻的羽小枝互相勾结起来,构成结实而有弹性的羽片,以扇动空气和保护鸟体。

绒羽的羽轴短,羽枝柔软,丛生在羽轴的顶端;羽小枝细长,没有小钩,不形成羽片。绒羽密生在正羽的

下面,有保温、护体等作用,刚孵出的鸟只能藏在绒羽下。

【详解】根据题图分析,a为正羽,b为绒羽。二者都有羽轴、羽枝,a中羽小枝互相勾结形成羽片,b中

羽小枝没有小钩,不能形成羽片。D错误,A、B、C正确。

故选D。

【点睛】

34.根据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恐龙分为蜥臀目(Saurischia)和鸟臀目(Omithischia)两大类,蜥臀目的

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骸骨下方向下延伸,坐骨向骼骨后下方延伸,这样的结构与现存蜥蜴相似;

鸟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骼骨前后都扩张,耻骨向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平行伸在骼骨的下

方。后侧向后延伸并与坐骨平行伸向骼骨后下方。依据描述,上面的4个图中(图中腰带与动物的前后方

位一致)。分别属于三射型腰带和鸟臀目恐龙的是:()

A.①和③B.①和④C.②和③D.②和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三射型腰带恐龙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骼骨下方向下延伸,坐骨向骼骨后下方

延伸。鸟臀目恐龙的腰带从侧面看是四射型的,骸骨前后都扩张,耻骨向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平行

伸在骼骨的下方。后侧向后延伸并与坐骨平行伸向骼骨后下方。

【详解】根据分析,

①的腰带侧面看是三射型的,坐骨在骼骨后下方延伸,属于三射型腰带,①正确;

②的腰带侧面看是四射型的,耻骨向后延伸未与坐骨平行伸向骼骨后下方,不属于鸟臀目恐龙,②错误;

③的腰带侧面看是三射型的,坐骨在骼骨后下方延伸,属于三射型腰带,③正确

④的腰带侧面看是四射型的,耻骨向后延伸并与坐骨平行伸向骼骨后下方,属于鸟臀目恐龙,④正确。

故选Bo

【点睛】

35.蚯蚓属于同律分节,在解剖蚯蚓的时候也会发现蚯蚓体内有许多连接体壁和肠壁的膜。下图为蚯蚓早

期发育某一阶段的模式图,a、b、c、d是个体发育中形成的囊的横切及纵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b和c进一步发育后,与系膜形成相关

B.图中b和c进一步发育后,与隔膜形成相关

C.图中a和d进一步发有后。与系膜形成相关

D.图中a和d进一步发育后,与隔膜形成,相关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蚯蚓体腔发达,同时还被发达的隔膜分割成按节排列的体腔室。隔膜上有小孔及括约肌,以控制体腔液由

一个体节流入另一个体节。体壁肌肉收缩时,隔膜肌可以调节体腔内的压力,协助体节的延伸。身体背中

线节间沟处有背孔一个,排出的体腔液可使体表湿润。体腔中还包含有体腔细胞、蛋白质及悬浮的其他颗

业上

【详解】AB、图中b和c进一步发育后,与隔膜形成相关,A错误、B正确;

CD、图中a和d进一步发有后。与系膜形成相关,C正确、D错误。

故选BC«

36.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感觉器官描述,正确的是()

A.与鱼类相比,出现了中耳,中耳由中耳腔、鼓膜和耳柱骨组成。耳柱骨是由鱼类舌弓上的舌颌骨演变而

B.出现了内鼻孔和犁鼻器,犁鼻器是鼻腔腹外侧的一对盲囊,能够感知化学物质

C.具有哈氏腺,分泌油性物质润滑眼球。且上眼脸可活动

D.水生的幼体具有侧线,结构和功能与鱼类相似。变态后在成体中消失

【答案】A

【解析】

【分析】听觉器官最先出现于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但节肢动物听觉感受器与感受触觉器没有明显的界

限。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水生的鱼类出现了内耳,在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中出现了中耳,内耳也逐渐复

杂化形成了原始的基底膜,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听觉器官达到了发育的最高点,也是所有感觉器官中最为复

杂的器官之一。两栖动物头部有鼻孔、大而突出的眼睛、鼓膜等发达的感觉器官,是对陆地复杂环境的适

应。

【详解】A、两栖类产生了中耳,中耳由中耳腔、鼓膜和耳柱骨组成,中耳腔并且借欧式管与咽腔相连,中

耳腔的外膜为鼓膜,耳柱骨为鼓膜与内耳卵圆窗之间的小骨,耳柱骨是由鱼类舌弓上的舌颌骨演变而来,

声波对鼓膜的振动可以通过耳柱骨传给内耳,A正确:

B、两栖类嗅觉不发达,嗅黏膜一部分变成犁鼻器,但是在两栖类只有一个,有尾目仅为鼻囊外侧的一个沟,

无尾目和无足目犁鼻器趋于独立,与鼻囊分开,B错误;

C、两栖动物只具有可以活动的下眼睑,上眼睑不可活动,C错误;

D、少数无尾类成体也具有侧线,D错误。

故选Ao

37.溶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单位:mOsm/L)在数值上等于溶液中溶质粒子的总摩尔浓度,请计算以下溶

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该溶液含有:NaCl(12mM),KCI(4mM)以及CaCL(2mM)()

A.18

B.36

C.38

D.20

E.42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溶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单位:mOsm/L)在数值上等于溶液中溶质粒子的总摩尔浓度,

即要计算渗透压摩尔浓度,需要计算出溶液中的微粒总数。

【详解】溶液中有NaCI(12mM)、KQ(4mM)、CaCI2(2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