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马迁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屈原列传贰壹回顾《史记》肆叁相关知识屈原其人《离骚》《楚辞》香草美人

端午安康之时,饱食粽子之际,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沉吟江畔的楚大夫。

毛泽东曾颂扬道:“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无数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课前思政

——传承端午文化筑牢文化自信

赓续中华文脉凝聚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回顾《史记》汉司马迁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记载了中国远古黄帝到汉武帝时大约3000年的历史。《史记》是二十四史中记载年代最长(约三千年)的一部。史书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通史、断代史史学双壁:《史记》、《资治通鉴》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二十四史:《史记》——《明史》回顾《史记》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鲁迅先生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屈原其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香草美人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继承并发挥了《诗经》的比兴手法。“香草”:比喻高洁的品德;与“恶草”相对,象征屈原与楚国恶势力斗争。“美人”:比喻君主比喻忠贞贤良之士(喻己被弃)

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早年读书外交变法馋而被逐屈原生平起为县丞国破投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屈原其人屈原也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太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罗江,以身殉国。屈原的形象就是正直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楚辞”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裁。楚辞的产生,源于江汉间的民歌,且受到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楚地巫歌的影响。在形式上的明显标志是每一句都有个“兮”缀于句末,或居于中、篇幅较长,文辞繁丽、感情丰富。(出现于战国中后期,晚于《诗经》300年,)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中的《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进入文本属(zhǔ)草稿

惨怛(dá)帝喾(kù)靡不毕见(xiàn)举类迩(ěr)

蝉蜕(tuì)

濯(zhuó)淖(nào)商於(wū)之地

餔育(bǔ)滋垢(gòu)浊秽(huì)既绌(chù)

皦(jiào)然泥(niè

)而不滓(zǐ)者也

淅(xī)

屈匄(gài)

靳(jìn)尚既咎(jiù)眷(juàn)顾

相随属(zhǔ)唐昧(mò)读准字音思考【思考1】第一段首先简介基本信息,并说此时怀王对屈原“甚任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官名谋划计议

做,担任学识,名词记,名词明晓熟练,熟悉应对的语辞发号施令对外,作状语接待信任第1段:介绍了屈原的姓名、家世、官职、才能,王甚任之。国家安定译文:屈原,名平,楚国王族的同姓。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治乱的道理明晓,对外交辞令熟练。对内就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颁布法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应对各国诸侯。怀王很信任他。【思考1】第一段首先简介基本信息,并说此时怀王对屈原“甚任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王甚任之”的表现:1.“为楚怀王左徒”2.“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即“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朝列、班列嫉妒

国家法令制定撰写强取为己有说坏话没有谁自夸,炫耀同义连用,说

第2段:写屈原被怀王疏远。给制定疏远第二段奸臣诋毁(长期)君王不明屈原不辩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译文:上官大夫和他官阶职位相同,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国家法令,屈原撰写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取为己有,屈原不同意,于是就在怀王面前诋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做到”。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圣君治国”)【思考2】怀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小人的嫉妒:上官大夫“谗之”,“争宠而心害其能”;楚王的昏庸:“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思考3】楚怀王本来很信任屈原,现在查都不查就听信谗言,研读四至七段,小组合作分析楚怀王的形象。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译文:屈原已被罢免官职。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楚结成合纵联盟结为姻亲。秦惠王对此感到担忧,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用厚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他对楚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楚国果真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于是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欺骗他们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第四段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谏逐客书》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第四段译文: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很生气,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楚国,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败楚军,杀了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最终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齐第一次受骗怀王秦楚魏屈匄张仪楚使联盟讨伐游说(欺骗)断绝攻打被俘袭击利令智昏易怒暴躁意气用事缺乏理性

秦国巧设骗局,楚怀王自毁与齐国的联盟,军败地失,最后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楚怀王人物形象贪得无厌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第五、六段译文: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怀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趁机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在齐国出使,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赶不上了。这以后,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眜。第二次受骗

楚王囚(张仪),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于是郑袖日夜泣于楚王曰:“臣各为其主耳。今杀张仪,秦必大怒。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无为秦所鱼肉也!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资治通鉴》靳尚第二次受骗张仪楚怀王郑袖贿赂money大大滴游说(欺骗)吹耳旁风

楚怀王听信郑袖等人的谗言。放走张仪,屈原坚决反对,怀王后悔已晚。楚怀王人物形象毫无主见说假话我最在行极度昏庸耳根子软听信谗言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第七段译文:这时秦昭王与楚国结为儿女亲家,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要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为什么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最终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趁机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答应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在秦国去世,尸体运回楚国安葬。屈原第三次受骗孝顺的子兰楚怀王赵国老爹,快去吧在忙勿que

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入秦,秦设骗局绝其后援,扣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耻笑。楚怀王人物形象听我的别去盲目轻信缺乏反省毫无警惕秦国喝盏茶再上路吧救命啊,赵老弟被制裁(1)呼应前文:因为楚怀王的昏庸和用人不当导致了屈原的被疏远和国家的衰败。(2)侧写屈原:用楚国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败印证屈原外交上的远见卓识(力主联齐抗秦),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思考4】写楚怀王的三次受骗的用意是什么?(3)既呼应前面《离骚》创作盖自怨生也,也为后面的议论抒情以及对话做铺垫。【思考5】司马迁采用了把屈原的命运放在楚国兴亡的大背景之中表现,从而凸显屈原的个人价值的写法。这种写法还可以在哪里找到?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第十一段译文:屈原死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辞并因善于作赋被人们称赞;然而他们都效法屈原委婉得体的辞令风格,却始终没有人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地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文学成就、政治影响第十一段文学成就、政治影响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宋玉:《九辩》唐勒:唐勒赋四篇景差:《大招》屈原赋楚辞统称模仿“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任疏绌迁死屈原身世楚国兴亡兴败破亡个人与历史的内在联系屈原在,楚存;屈原亡,楚灭。【思考6】司马迁在为屈原写传记的时候用的多是屈原不受重用,被昏聩的君主疏远的材料,再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屈原的部分体会司马迁这样写的原因。第三段:屈原作品《离骚》第十段: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第三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①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②“离骚”的含义;③《离骚》的艺术特点;④赞扬屈原的伟大人格。【思考6】这一段围绕创作《离骚》主要写了几个方面?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①屈原为什么创作《离骚》?②《离骚》的含义忧愁幽思怨生政治环境恶劣国君昏庸

朝廷黑暗小人猖狂当道君子受难疾:痛心。听:动作名,听觉,听力。聪:明察。谗谄:说人坏话,奉承献媚。邪曲:形作名,邪恶小人。害:妨害。公:春秋时代“公”是诸侯的通称。方正: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幽:深沉。犹:“同”。离忧:遭遇忧愁,离同“罹”,遭遇。穷:处境困难。反:同“返”返回,文章有追念的意思。本,根本。极:疲困。惨怛:忧伤,悲痛。正道直行: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间:离间。信:诚信。见:表被动,被。盖:大概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悲痛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道德品行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译文孔子:“诗可以怨”“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不平则鸣”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③《离骚》的艺术特点有哪些?作品的内容选材精当,内容广远写作目的明确,寓意深远。作品的行文特点,内容与形式、人品与文品是统一的,文如其人。淫:过度,无节制。怨诽:怨愤发牢骚。若:像。兼:兼有。上/下:往远处/往近处。刺:讽刺。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广崇:广大崇高。条贯:条理。靡:无。毕:完全。见:同“现”,表现。约:筒约,简练。微:含蓄,隐微。廉:方正,正直。称:引用,选用。小:寻常小事。指:同“旨”,主旨,旨趣。举:列举。类:事例,事物。迩(ěr):近。评价了作品的创作风格

《国风》虽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寸,《小雅》虽怨愤发牢骚但并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提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指责揭发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含蓄隐晦,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现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译文三皇五帝燧人、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④屈原的伟大人格。志洁行廉作品与作者相互辉映、浑然一体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疏:离开。濯淖(nào):污泥。濯,同“浊”。淖,泥浆。蝉蜕(tuì退):这里是摆脱的意思。浊秽:指黑暗社会。尘埃:比喻尘世、世俗。

获:辱,被辱。世,世俗。滋:通“兹”,黑。皭(jiào)然:洁白干净的样子。皭,白。泥(niè)而不滓(zǐ):染而不黑。泥,通“涅”,黑色染料,这里指用涅去染;滓,黑。推:推究。虽:即使。

他独自远离污浊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推许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译文【思考7】分角色朗读第十段,如何理解屈原和渔父这段对话的内容?屈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一生气就放逐了屈原。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江边一面行走一面吟唱,(他)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渔翁见到(屈原),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整个社会都是污浊的,却只有我保持着清白;人们全都喝醉了,却只有我仍然清醒;因此我被放逐了。”惊诧不解同情关切激愤郁闷执着决绝渔父:“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与世推移随波逐流渔父说;“一个聪明贤哲的人,不为外物所拘束,而要能顺应世俗来改变自己。整个社会都是污浊的,(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人们都喝醉了,(您)为什么不也尝尝那酒糟去喝点那薄酒呢?为什么要死抱住高尚的节操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世俗蒙尘保持高洁屈原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怎么能够让自己洁净的身体蒙受外界的污染?我宁可跳进长流的江水,葬身在鱼腹中好了,又怎么能够让高尚纯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玷污呢?”于是他就作了《怀沙》这篇赋。于是,他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自杀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把善发扬光大,有惩恶扬善之意。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道家: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时运不济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当一个人郁郁不得志时,他们说……”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歌》弦外音:世道既然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曲直可分?还不如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不凝滞于物

与世推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做高贵的玉器而破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器得以保全。比喻宁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也不苟且偷生。“当一个人郁郁不得志时,屈原是怎么做的?”屈原:以一种激愤之情,坚定了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体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离骚》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第1段)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史记·楚世家》)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王逸《离骚序》)屈原,楚同姓也。为人臣者,三谏不从则去之。同姓无可去之义,有死而已。((洪兴祖《楚辞补注》)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作令尹。因为是他劝怀王去秦国结果没能回来,楚国人早已对子兰十分不满;屈原也很恨子兰,他虽然被流放,却仍然眷念着楚国,心里惦记着怀王,没有忘记要再回到朝廷,希望怀王有朝一日能翻然悔悟,坏的社会风气和陋习能够彻底得到改变。他关怀君主,想振兴祖国,力图拨乱反正,(所以)在一篇作品之中多次表达了这种意愿。然而(这种意愿)直到最后也没有办法实现,所以没能再回到朝中。由此可以看出怀王直到最后也没有醒悟。【思考8】结合屈原被流放的时事件概括屈原形象。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史记》特点“传评结合”不知人不悟一个君主无论是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昏庸,没有谁不希望选拔忠臣贤士来辅助自己治理国家;可是亡国破家的事却连续不断地(发生),而圣明的君主、治理得好的国家,多少世代以来也没有见过,(这就是因为)他们所认为的忠臣其实并不忠贞,而(他们)所认为的贤士其实并不贤能啊。怀王由于不明了忠臣所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蛊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了屈原却轻信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以致)军事上失利,领土被侵占,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自己也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怀王)没有知人之明的祸患啊。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忠君爱国高洁不屈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举世混浊……众人皆醉……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心力交瘁,形销骨立忧国忧民,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思考】总结屈原形象。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屈原与司马迁比较司马迁对屈原倾注了无限的感情,因为他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理解性默写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2.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3.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