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同步教学反思汇编(全册)_第1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同步教学反思汇编(全册)_第2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同步教学反思汇编(全册)_第3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同步教学反思汇编(全册)_第4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同步教学反思汇编(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第一节:小数的意义(一)

在这节课里,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问学生我们学习了

哪些数?学生会把我们所学习过的数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提出本课的

重点就是研究小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上,我以“活

动”代替教师的讲解,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求知环境,使学

生全员参与到活动中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整个学习过程,我主

要是借助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

的优势,注意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中锻炼学生归纳和

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自己归纳出了如何把分

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转化为小数,还有的同学观察出可以

根据这些分数的分母有几个0来判断它能转化成几位小数,这就是学

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硕果,也让我颇感无意。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填塞了无限的生机。通过学习远程培训,

更加坚强了自己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的迁移学习的

思想,尤其是吴正宪老师的讲解更是点醒梦中人。课程中利用知识迁

移建立小数概念,就讲到分数的学习对小数的学习特别是小数意义的

理解有直接显赫的影响,后者的学习对前者也有促进作用,例如8分

米是十分之八米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回忆

和思考,还可以写成0.8米,也就是同一对象的两种例外形式,使小

数和分数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十分之几和一位

小数,百分之几和两位小数之间的关系。

再如把正方形平衡分表示其中的若干份,以及用数轴表示数,这

是认识整数、分数时常用的模型,可以将其拓展到小数。例如:把一

个正方形平衡分成10份100份,其中的若干份既可以用分数表示,

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的小数意义,建立小数的

模型,培养学生的数感。

我相信学生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一起探索、发现、体验,那么就

更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更有利于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节:小数的意义(二)

今天我们学习的小数的意义(二),这节课看着很简单,就是单

位的换算,由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或者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还有

就是复名数之间的互相转化,看着方法很简单,但是里面包括长度单

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单位,这么多单位之间的互相转化,

学生都已经忘记了单位之间的进率,所以换算起来不是这出错,就是

那出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了把单名数化成小数,先把单名

数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然后再改写成小数,把复

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先把高级单位的数写在小数的整数

部分,然后把低级单位的数化成小数写在小数部分。

这节课我努力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课堂上处处体现出学

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引导学生从教材提供的情境图

中获取相应的数学信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学会

从书中获取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我用课件先出示一条米尺图,明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1份就是I厘米,这个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写成小数是0.1米,

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怎样把1厘米换算成用“米”做单位的方法后。我

出示这样几道题:4分米=()米12毫米=()厘米23厘米二

()米

让学生尝试练习之后,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有了一定的理

解。

然后我出示情境图:一只鹤鹑蛋的质量是12克等于多少千克呢?

让学生回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1千克=1000克,那么12克=

()千克呢?让学生先进行转换成用分数表示的形式,然后再次转化

成小数。

然后出示复名数,一只鸵鸟蛋的质量是1千克500克=()千

克。这次转化比前面的转换有了一定的难度,因为不仅前面都是不到

1千克的,现在突然数字变大了。我让学生思考:1千克的1写在小

数点的哪里呢?学生第一次理解了整数部分表示整千克数。学生虽然

掌握住了由复名数转化成单名数的方法,但是具体的习题还要具体对

待。比如练习题里面出现的1.35元=()元()角()分。

学生突然就从质量单位转化成了元、角、分之间的单位换算。

这节课就是这样把所学过的单位都混合在了一起,单位之间进行

互相换算,学生学得一塌糊涂,不是记错了这个进率,就是弄混了那

个单位之间的换算。

看着很简单的一节课,由于学生前面的概念掌握不是很牢固,所

以就出现了很多错误。真正练习起来并不简单。

北师大版的教材唯一的缺点就是练习题太少,学生没有一定数量

的练习很难突破对知识质量的把握。所以课堂上都进行一定的出题训

练,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当堂检测,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

解和把握。

第三节:小数的意义(三)

1.注重创设情境,努力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

2.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多一点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特别是接受

比较慢的学生,更要多关注。学习过程中遇到错误的典型题目时一,要进

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小数数

位顺序表的过程,理解小数的意义。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小数的必要性,

会运用小数数位顺序表。

3.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

第四节:比大小

1.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借助教

材上提供的资源,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给学生创设跳远比赛的活动情

境,并让学生根据跳远的成绩排列名次,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课,使学生

感到小数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

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

作用。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3.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整节课努力使自己成

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

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并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五节:买菜

1.在这节课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

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

仅完成了对知识模型的构建,而且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

生活的真谛。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始终把收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

了生活中去,最终让生活中的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

第六节:比身高

1.本节课是关于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方面的内容,这一部分

内容孩子在学前基础比较好,学起来比较轻松,掌握得比较好。以学生

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学习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到时时不忘提醒孩子牢记小数点先对

齐,再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孩子发现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

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并指导学生将此性质运用于练习

之中。

第七节:歌手大赛

1.明确算法多样化的目的这是一节计算教学,在教学中不仅要让

学生了解算法的多样性,更要理解算法的合理性。这样学生对算法的

认识就不仅仅停留在教师提供的常用算法或自己喜欢的算法上,而是

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获得思维上的发展。在本课中,对于“0.85

+1.6+2.4”这个算式,有的学生说:“我是先算0.85+1.6,算出

的和再与2.4相加。”我引导学生解释这一算法的过程:实际上就

是“从左向右依次计算的”。那么当有的学生汇报用竖式计算时,很

多学生就发现这种算法的运算顺序也是“从左向右依次计算的”,只

是书写形式的不同而已。可见在加以引导后,学生能够自觉进行归

纳,这也就加深了对两种算法的理解。还有的学生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先算1.6+2.4,再加上0.85。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小数运算与

整数运算建立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也同样适

用,沟通了小数运算与整数运算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

步的提升。

2.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他人的算法计算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

多种算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别人的不同算法。可以引导学

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归纳、提升,而且对于有一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让

学生发现各种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应该在全体学生充分经

历探究算法优化的过程后,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来实现。

本课中,我在射击游戏中设计了两个有探究价值的小问题。问题

一:小明和小红谁的总分高?马上就有的学生回答,分别把小明和小

红的三次得分加起来算出总分然后比较就可以了。这时有的同学动

起笔来,有的同学口算能力强就直接口算起来。我没有急于评论而是

等待着他们的结果。这时有几个同学既没有笔算也没有口算,只是看

着大屏幕上的数据,终于其中一个举起了手:“老师,我不用计算只

是观察这两组数据就能发现小明的总分高。”学生中发出了“咦?”

和“哦!”的声音,同时还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我让这位同学接

着说:“第一次小明比小红分数高0.3分,第三次小明比小红分数低

0.3分,这就相当于平了。而第二次小明比小红分数高,所以小明

的总分高”。这时学生中自动爆发出一阵掌声。我想这掌声充分证明

了学生们自己已经意识到这种算法的价值。

一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第一节:小数的意义(一)

1.注重创设情境,努力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2.在具体操作中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课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

在讨论操作中去发现,在多向交流中去完善,在媒体演示中去理解,在

具体运用中去感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小数意义的过程,理解

小数的意义。3.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

展为本。

第二节:小数的意义(二)

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如“测长度”等活动的设计一,让学

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

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并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

主构建。

3.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注

意教师在同学中应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第三节:小数的意义(三)

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多一点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特别是接受比

较慢的学生,更要多关注。学习过程中遇到错误的典型题目时、要进

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小数数

位顺序表的过程,理解小数的意义。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小数的必要

性,会运用小数数顺序表。

第四节:比大小

这节课,我创设了小学生跳高和跳远的具体情境,结合小数的意

义,引导学生在比较“谁跳的高?”“谁跳的最远?”中,探索了比

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在学习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先是把0.69米化成6分米9厘米,

把0.8米化成8分米,然后进行比较,得出0.8>0.69;其次,我们

把0.69化成69个0.01,把0.8化成了80个0.01,得出0.8>0.69;

最后,我利用小数直观图,让学生从数值的角度理解了0.69和0.8.

这样,我们围绕小数的意义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探索了小数大小比较

的方法。

接下来,课本还利用小数数位顺序表和数线图,将三个小数进行

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了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在练习阶段,部分学生对于比较的方法掌握的还不够好,出现了

比较错误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第五节:买菜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

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锻炼提高思维能

力和学习能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

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

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

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

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

法中我注重了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

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

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

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

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的内容注意了

回归生活,“买菜”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知道了发现生活

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

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

去的内涵。

不足之处:练习设计还有一些欠缺,有些问题的解决还是没有放

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第六节:比身高

以前我一直强调小数加减法要注意小数点对齐,但今天习题中出

现整数与小数相加减,大多数学生能顺利计算,少数学困生计算整数

与小数相加减时就犯难了:老师说计算时先把小数点对齐,可整数没

有小数点怎样对位?我让一位学生板演(10-3.14=)时-,这位学生不

会计算,我发现他改了好几次竖式,不知道怎样对位,计算也无从下

手。于是我就顺手抓住细细讲解:

1、整数与小数相加减时先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如果与一位

小数相加减就改写成一位小数的形式,如果与两位小数相加减就写成

两位小数的形式,(改写时在整数个位右下角写上小数点,再根据需

要在十分位、百分位上添0,由于此前己多次强调小数末尾添上0或

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学生接受没问题。)

2、不同位数的小数相加减,可根据需要在较少位数的小数末尾

添0,然后再相加减。如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加减,就在一位小数

的末尾先添一个0,然后再计算。当然这只是对学困生采取的措施。

第七节:歌手大赛

《歌手大赛》一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

运算,并且能选择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初读教材,给人的感觉是很简

单。因本节教材中的混合运算是承接了三年级的学习内容,只不过是

由整数变成了小数。由于教师对小数知识点的渗透,很多同学对于数

位知识已经有了认识,想想加减计算就应该很简单了!但真正走进课

堂并非想象中那么轻松。

首先,计算细节学生难于把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小数点对齐;计算中末位对齐相加的现象屡有发生。

2、数位对齐;尤其是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的加减,往往错位相

加。

3、进退位。

这是同学们最易犯错误的地方。首先根据教学现状,我及时地调

整了教学进度,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专项的计算训练,强化学生细心

计算的习惯。其次,加减混合计算的简便计算是难点。本章节的简

便计算不同于以前的简便计算,其形式主要是减法性质:a-b-c=a-(b+

c).算理可以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引导同学认识,但想突破这

一难点,这还远远不够.于是我又设置了一个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

趣:利用在超市购物与在小商店购物进行对比.超市购物是先算商品

总价,再买单。例如6-(2.15+0.85+2.05)。而在小商店,可以一

样一样地来买。例6-2.15-0.85-2.05o于是难点也就顺利突破了。

最后,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他人的算法。计算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

的多种算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别人的不同算法。可以引导

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归纳、提升,而且对于有一些问题,我们还需要

让学生发现各种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应该在全体学生充分

经历探究算法优化的过程后,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来实现。

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第一节:图形分类

本节课是借助直观想象重现那些已经认识的图形,进一步了解这

些图形的特征。不仅有利于唤起学生对有关图形特征的感知和记忆,

而且有利于激发富有个性的尝试和探索。

第二节:三角形分类

《三角形的分类》是小学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学生在对三角形有

了初步认识之后进行的教学活动。我认为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它是

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三角形的分类在

于给学生一种数学模型,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三角形,进一步认识

和研究三角形奠定知识基础。

一、通过质疑培养探索精神

(1)在观察所给的三角形,提出疑问:我们应该怎样给这些三

角形分类比较好呢?

(2)在学生找到了很多的发现时,我们现在需要把这些发现进

行分类,怎么分比较好?为什么要这样分?

(3)当学生分好类时,老师再次质疑,师问:我们给这些分类

起个名字,好吗?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权交

给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质疑”,让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把

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

象,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

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

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

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

味地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探究学

习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强化操作尝试,注重学生的亲身感悟,

让学生在操作和尝试中,增强对知识的感悟,也是本节课的一个特点。

这堂课中紧紧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探究

分类的方法。学生分类的方法有许多,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在这时并不急于评价,而是充分让学生交流,学生在操作、体验、感

悟中建构了新的知识系统。如:按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类、命名为锐

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的不同,明确什么叫等边

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知识

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突出。

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良好的合作必须建立在

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没有个人想法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耗能而

低效。在这一节课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每次合作前都提醒学生先

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再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的自主学

习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优势,不仅提

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节: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并不是新知识。因

为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运用过这一知识。因此,我觉得这一堂课的重

点不是让学生记住这一知识点,也不是怎样运用它去解决问题,而是

让学生证明这一结论,即要让学生亲历探索过程并在探索中验证。

1、以疑激思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要激发学生

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在

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在课一开始,我便通过拟人化的对话情

境:大三角形说我的内角和比你大!小三角形很不服气的说我的内角

和比你大!接着抛出一个问题:到底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呢?为什

么?你能证明吗?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以动启思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

量、撕拼、折拼等实验活动,让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三角形内角和的

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样由知识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激

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通过多种实验进行操作验证也让学生

明白了只要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虽然,在教学中也还有一些不顺利的地方,比如一些动手能力差

的学生未能及时跟进,对于方法不对的学生未能及时指导和帮助等。

但是本堂可采用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是学生喜欢的也是有成效的。

第四节: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1.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

步完成知识的学习建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

高,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浓厚。

2.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的形

式进行的,这种形式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3.本节课,两次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动手搭建

三角形的活动时,第二次是在验证猜想的活动时,小组活动让每一个

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充分享有发言权,并能及时发现自己思维过程中

的疑点,修正自己的不足,同时学会了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

启迪。

第五节:四边形分类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学成功之处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本课通过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对

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

四边形,每个学生都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回答这个生活实例的时候,

我给足他们时间,特别对班上一些后进生,我给予特别关照,多让他

们有表现的机会,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原来数学也

很简单啊,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中,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高。

我想,这也是鼓励学生一个好的资源吧。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四边形

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

生活的意识。

2、多样化的教学是智慧的教学。课堂中,我通过让学生说一说、

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活动,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活动交流中让

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

手操作能力。在作业方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中寻找我们

的身边的四边形,让学生在真实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

真正就在我们身边。本课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层次、有目

标,合理的理解图形。充分张扬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

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学生的智慧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学生的能力在

活动中得到提高。

遗憾的是,在四边形分类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还

是不够理想,给学生操作的时间不够充分。另外,我只在课件上展示

了这些图形,并没有给学生实物,如果事先能准备一些实物来进行

演示,效果可能会更好,还有在学生学习习惯上的培养还有待加强,

例如: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以下问题声音响亮,学生书写的姿势正

确等。

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第一节:图形分类

我确定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

形》中的第一课时《图形分类》。老师们很少讲这节课确定为示范课

进行公开教学,因此,可以查阅和借鉴的资料很少。

我通过仔细阅读教材和教学用书,并且调阅部分资料,写了第一

份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复习旧知一一探究新知一一巩固练习一

一课堂小结,也制作了课件。但是自己越看越是不满意,主要有三点:

一是,复习旧知,对于学生来讲,图形知识已经学过,印象比较深刻,

不是很难。二是,探究新知阶段,觉得只是使用课件,囿于课件,不

能够展现学生尝试分类的过程,老师和学生都被课件限制。

三是,巩固练习中形式单一,难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拓展不

够。经过一夜的思考,第二天,就给当初的教学设计来了个大手术:

第一,采用了情境串,将这节课安排在一个“老朋友”的故事情节之

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好奇心。

第二,考虑用多媒体课件和磁性黑板加自制图形教具、学具配合

使用,给学生提供尝试分类的实物,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小组合作、

动手操作;另一方面,也完成了从实物一一图形的抽象过程,有利于

学生进行比较、概括。

第三,巩固练习采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比赛让

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各有所长。自制

教具让学生动手拉一拉,在实践中体会三角形比平行四边形的的稳固

性好。同时补充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容易变形的特点在生活也有很大的

作用。增加了火眼金睛的练习,让学生判断,在辨析中巩固新知。

第四,全课总结环节,一改以往直接让学生说收获,而是通过“图形

朋友赠送的小礼物”再次巩固分类的知识,并且利用课件展示建筑物

中的图形美和图形在建筑物中的“不可思议”,很好的将课内知识延

伸到课外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第三天试教,发现了以下问题,并且又再次做了相应的调整:

第一,在三次分类之后,拓展了多边形和椭圆,给学生以完整的

知识体系。

第二,充分利用韦恩图整理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总到分和

有分到总说清图形分类的标准和特征,帮助学生完成建构过程。

第三,原先在让学生动手拉一拉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时,我使用

的自制教具和三角尺,在同事的提醒下,觉得应该使用同样的材料和

同样的制作方法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拉,更科学。

第四,由于自己下乡是在山村的小学,和学生是第一次见面,师

生之间有陌生感,于是设计了一段关于“朋友”课前谈话,拉近师生

间的心理距离,也为本节课的“老朋友”的话题做了一个过渡。

第二节:三角形分类

《三角形分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新教材在本单元

的设计意图是希望通过学生对图形的分类来加强对各图形特征的理

解。为了增强学生借助现代化的学习平台来学习数学知识,我设计了

本课的教学思路。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分类。

第一个环节是分一分。先让学生对一个由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组成的船

进行分解,把组成的各三角形分类。此处在预设的时候是希望学生能

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分类,所以并没有一开始就限定学生一定要按角

的大小去分类。学生很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形状比较接近的分成一

类,我设想在生成的时候,能根据学生分类中不同的分法引导到按角

分类。但实际情况是在这个地方我的引导很不到位,有点生拉硬拽,

最终是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到我设定的按角分类的思路上去的,失去了

引导生成的意义。第二个环节是猜一猜,这个环节的目的既是为巩固

刚才按角分类而准备的又是为下面按边分类而作准备的。所以我在猜

一猜这个环节中准备的大部分三角形都是比较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或

等边三角形。我先藏住两个角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当露出的角是

直角和钝角的时候学生能够很快猜出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在

猜锐角三角形的时候,我先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不能立即猜出是什么

三角形,再露出一个锐角,大部分同学不用看第三个角就知道是锐角

三角形,于是有的学生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两个角是锐角就可以判定

为锐角三角形。最后我又故意露出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让他们

猜猜看还是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从猜一猜中认识到仅凭两个锐角

不能判定就是锐角三角形而要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行。在完成了对按角

分类的认识之后,我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刚才猜出来的几个三角形,要

求他们不按角而是按其他的方式再分一次类。从教学实际来看,直接

叫学生这样再分一次类很多学生还是有困难的,仍然有相当的学生按

刚才的角进行了分类。真正能自己想到按边去分类的并不多,而且在

电脑上操作的一个大问题是学生没办法去量各条边的长度,虽然

MP-LAB上带有测量工具但要求每个学生能灵活操作还是不太现实。

在学生最终分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后,我及时设置了若干判

断题巩固对以上分类的认识。最后的两个环节是分别要求学生自己动

手的环节,一个是画一画,要求学生运用MP-LAB工具在电脑上画出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样设计充分利用了电脑工

具的便捷性,通过画一画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对刚才三角形分类的

认识,把对三角形分类的理解上升为实际操作层面。最后的剪一剪环

节要求学生在电脑上用MP-LAB的剪刀工具

1、在长方形中剪出两个三角形

2、在长方形中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3、在一个正方形中剪出四个等腰三角形。

这几个问题逐层深入,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对三角形各特

征的理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通过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堂课上

出来的效果很糟糕。

仔细总结至少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一、对于在电脑室上数学课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教师在电脑操

作过程中,因为对于机器的使用不熟练,导致在课堂中有相当长时间

因为机器操作不当而导致课堂几乎失控。

二、教师的引导不到位,预设的情况没有出现的时候,教师欠缺

足够的机智去引导生成,而是机械地照搬教案,使课堂失去了本来的

活力。

三、本班的学生表现力不是很强,大部分学生不敢大胆而准确地

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中从众心理突出,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思考力。

以上教学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使我清醒地看到自己在各方面所

存在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教学基本功方面的欠缺更是亟待解决。在

电脑室上数学课本身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能积累这方面的第一手教学

经验未尝不是一个可喜的收获。

第三节: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本册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

学习三角形内角关系和其它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很多学生已经知道

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是为什么是180度,是不是所有的三

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因此让学

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既让学

生经历再创造一一自己去发现、研究并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不是把

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

作,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并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从而完成对新知识

的构建和创造。本节课基本达到了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

最佳动力。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要不活动本身有趣,要不就是教师

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呈现给学生非常性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奇异,激

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并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本

节课一开始通过一个猜谜的游戏让学生感觉有趣,接着让学生交流三

角形中的学问,当学生谈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我及时地抓

住这一信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真

是180度?什么是内角?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等着学生去探究,去发

现,给学生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激起

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将学生自然的引入到对新知的探究

中。

2、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情境。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

现的知识,学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

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

探究的活动中。上述教学中,我在引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

题并理解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

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也参

与学生的研究,适当进行点拨。并充分进行交流反馈。给学生创造了

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

3、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尽力做到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为了有效地上好课,教师无疑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精

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但是,这种设计不应当是铁定的限制教师教学框

子,课堂上的教学操作也不应当是教案剧的照本上演。教学面对的是

一个个活生生的、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生活经验的学生。课堂总是处

于一种流变的状态,课堂上教学的情境无时不在变化,学生学习的心

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也在变化,因此,我们教师在备课的

过程中,我充分预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

如果自己是学生,我已懂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教什么和怎样

教,做到以学定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

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开放地吸纳各种信息,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及

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坚持做到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就会产生智慧和欢乐,从而让学生感到学习的

乐趣。

第四节: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

《探索与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内容。

教材出示了4组长短不同的三根小棒,通过摆三角形,引出研究三角

形三边之间关系的数学问题。通过在小组内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能应用发

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我在设计这几课的时候,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分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我布置学生准备了四组小棒,上课时通过摆小棒活动,唤

醒学生探究的需要,克重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究,通过

交流、讨论、展示,结合学生的想法和实际适时点拨,适当地评价,

关注课堂地生成,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发现和创新中建构知识、体

验成功、建立自信。

二、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

这节课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产生问题,由问题产生猜想,

由猜想产生价值。由于课堂教学每一次生成的情况都会不同,根据几

次试教情况,我把教案定位预设,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可能生成的情况

设计了几种执行方案。不管怎样,我都牢牢地把握住教师的主导地位

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亲自摆一摆、画一画、

算一算。虽然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花的时间比较多,一些课后的练习

不能在这课堂上解决,但我认为这是很值得的。教学不能是仅仅把知

识结果传授给我学生,而应该尊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

疑问、探究、收获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和初步的探

究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让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同时在课堂

中还是暴露了一些存在的实际问题。如过于关注教学设计,忽视了学

生的回答。课堂上,生怕落下教学环节,所以过于关注教学设计,导

致有的学生的不规范的语言也没能及时的指出来。

第五节:四边形分类

《四边形分类》一课是学生在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初步认识

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四边形分类,在观察和对比中发

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上课伊始,我出示一组图形(1个正方形、1个长方形、1个三

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梯形、2个不规则四边形)引导学生分

分类,并说明理由。有一点疑惑:

教学中,学生已经很快找出了按照互相平行的对边的组数把四边

形分成了三类,继续追问后学生想不到别的分类标准,有没有必要引

导学生继续深究这个问题呢?

我在教学中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在讨论四边形的分

类时,全班学生只想到一种办法怎么办?让学生提前预习,学生就只

会照书上的方法说和做了,让学生预习是不是就局限了学生的学习和

思考空间?

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先来看本节课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通

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

形。

首先说,不继续引导探究,也是可以的,学生能知道、理解“按

照互相平行的对边的组数把四边形分成了三类,”就是这节课学生达

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探究方法。

但是,教材安排对于“四边形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分类的过

程中体会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遇到上述

的情况,个人认为,老师可以说出自己还有一个分类方法,看对边是

否分别相等,来分类,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同样一组图形可以有例

外的分类标准,这样能给学生渗透:平行四边形对边是分别相等的,

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会明白,梯形则不一定。还可以提示其他研究

四边形的方法:边是否平行、边的长短、角、对角的大小。当然不要

在这里浪费太多时间,但是表达老师的观点,提示或者说出学生想不

到的观点还是有必要的。这样在分类、比较中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

间的联系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觉得学生在分类时,主要是依靠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感性经验,从表面上对其进行分类,并没有深入

它们的本质特征。分类简易,而提炼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就比较

难了。所以学生有了丰盛的感性认识后,我再引导学生对多个图形进

行观察、比较、探索、发现。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多

角度去思考,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归纳概括出它们的概

念。学习是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课堂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

更要重视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

做中学、做中悟,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小数乘法

第一节:买文具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对整数乘法的

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将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

的意义,并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较快地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

的结果。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

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小数与日常

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中采用为获奖同学买奖品的情境,让学生

感受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中提

出与情境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

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感知、交流后得出结论,这

样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不

仅学会了运用已学的小数的意义、小数加减法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解

决问题,还渗透了类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探究过程

中进一步加深对小数乘法的意义的理解。

3.部分后进生掌握不够好,对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还不够灵活,需

课后辅导。

第二节:小数点搬家

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给

学生提供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

2.搭建了学生联想的舞台,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放飞,在探索问题

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认

识,又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提高。

3.我在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

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第三节:街心广场

1.创设问题情境,把乘法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结合。教师充分利用

了教材的主题图,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相同加数求和的数学问题,

从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根据情

境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

发现相同加数连加与乘数的联系。

第四节:包装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得出积的小数位数

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能应用这一关系,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法

计算,也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于积的小数位数这个难点,要不断强调:两个乘数一共有几

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在实际计算中,学生

对这一知识点感到生疏,还要加强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第五节:蚕丝

1.由于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与小数乘法相关的一些内容,

在这节课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小数乘法中的新问题,在关

键处给予点拨、指导,紧紧抓住积的小数点位置这一重点进行教学,

并为学生提供质疑、交流的机会,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

使出现的问题更加明朗化。

2.学生能根据教材提供的“蚕丝”中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对小数乘法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3.学生良好的估算意识得到了培养,并掌握了正确的估算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第六节:手拉手

《手拉手》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

课时内容,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

L使学生能根据“手拉手”中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

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的

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

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根据本课实际,我认为做得好的方面有:

1.将类比、迁移思想渗透其中,在两个比较中总结归纳。本节课

的小数乘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简便计算是整数乘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简便运算的延伸,所以学习过程中,我注意比较讨论、迁移学习,引

导学生进行了两次比较,第一次引导学生将整数和小数混合运算进行

比较,归纳得出小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第二次引导学生比

较12.8X3+7.2X3和(12.8+7.2)义3两个算式,归纳得出整数的

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也适用。通过这两次比较,使学生在类比、迁

移中适时延伸知识的应用,达到本节课的技能目标,突出本节课的重

点,突破难点。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

只是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的引路人。因而本节课中,我特别注意发

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探究活动中,能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鼓励学生想出多种

研究方法,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3.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一,渗透爱心教育。

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离开良好的思想

行为教育,那么更多的技能培养都将毫无价值。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只

是为了掌握技能,他们还将从中学习如何去做人!因而在学生的学习

活动中,我适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心教育的渗透,促使他们综合素质的

提高。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

1.忽视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不足,有了独立思考、独

立解决问题作为前提,合作、交流、与探究在学习中更应必不可少。

这其中不仅培养的是一种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合作、交流与

探讨中可以了解别人的思考方式、体验多方位思考的学习观。这节课

中,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的时间较少,忽视了合作意识的培养。

2.对学生鼓励的语言还是不够到位。

三小数乘法

第一节:买文具

《买文具》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学时我利用整数

乘法的意义进行了复习巩固,希望达到小数乘法的充分掌握,让学生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法的意义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方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课时,找出图上的数学信息以后,如何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

计算的数学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如提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肯定绝大多数都是用加法和减法计算的。不一定会

涉及到乘法的问题,所以需要教师有向导性的进行点拨一下。小数乘

法时学生说小数乘法的意义,我虽然讲了,但强调的不够。教学中,

比较发现了这四个算式都是用乘法计算,都是小数乘整数,表示的意

义都是求几个几相加。这样使学生对小数乘法的意义的理解得更深刻。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

的,我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我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去和其他同学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通过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尽可能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

的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做图时学生做图的速度是我没有想到的,速度有点慢,特别是

画阴影,经过我的点拨后有所好转,这是我备课是没有估计到的。教

学中,我能及时把握课堂资源的生成,能及时抓住个别学生的回答和

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进行有效的引导。

我觉得教师的课堂教学功底是需要自己的不断学习,摸索,努力

学习,眼界的开阔,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第二节:小数点搬家

本节课,经过同学们一系列的提问,思考,讨论,结合黑板上的板

书,相互合作最后明白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理解了每个知识点.我觉得

在本节课表达了新课标的以下理念: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

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板着面孔的课,学生可能会掌

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

主动的探索热情。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

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

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本节课老

师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上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

的道理。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

2、数学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

学;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也应该在数学上得到不

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我们老师

应该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应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

教学带来更大的效率。在一堂课中,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

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从自己的内心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心中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这不就是我们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吗?课

本上小数点搬家这一情景真不错,只是书上的价格我认为不符合实

际,所以我做了一些改动,借助这个情景一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

另外想借助快餐价格的变化,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为了使学生的讨论有针对性,我先让学生找出400、40、4、0.4之

间的倍数关系,再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小数点怎样移动。移动后原数

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很多学生都能发现这个规律。可这样做可能存在

一个问题那就是会不会教师不够放手。学生会不会比较没有思维的空

间呢?我还有一个困惑,就是那个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

10倍,这是我们习惯性说法,而新教材却提出个小数点向左移动一

位,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对于这句话好像比较难于理解。我

认为缩小10倍表示的是一个过程,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这表

示的是结果。我在想有没有必要现在向学生解释清楚,其实以学生现

在的水平,再怎样解释也很难能使大部分学生清楚,不过到以后学生

那个分数的意义和倒数知识自然而然学生就会理解了。

第三节:街心广场

《街心广场》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

代数领域中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小数乘法中的第三课时,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了解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小数点

位置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问题

一抛出,学生们就能很快的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广场的面积、花坛

和地稽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比较三个长方形之间的长、宽、面

积之间的联系,发现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在提供了充分的思考时间

后,通过列表分析归纳的方式,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和

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中确定

积的小数位数的过程,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原本担心学生无法发现算式中所隐藏的规律,并完整地叙述出来。

但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表现非常的好,课后作业正确率很不错。在这

堂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

生,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能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所要学习

的内容,并能够将疑问转化为所要学的知识,灵活运用。

第四节:包装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前面的一节课中,已

经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而且学生

已经纯熟地掌握了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这些都为学生在本课中

理解和探究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根底。在教学包装这一课时,

自认为本课教学中的几处亮点:

1、表达课前预习指导性和预习价值。课堂开场,让学生说说预

习中所理解的本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本课时要用到的旧知识,表达

出老师指导的痕迹让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络。老师在课堂

上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是学生预习价值的良好表达。

2、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提快乐趣。在复习稳固中,我

设计了一道整数乘法试题3718,让学生用竖式进展计算,接着填表

(如下)。乘数37373.70.37乘数181.81.81.8积666???

这个设计,既复习稳固了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以及积的小

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又为学生探究小数乘法的竖式计

算方法提供了参考和提示。

3、多给一条信息,多一个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提供小组合作交

流的时机。

4、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向学生浸透转化的思想。

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本课是小

数乘法的起始课,学生在理解算理、探究计算方法时是会有一定的困

难的。在本课,我给了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

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地掌握算理,并浸透化未知为这一转化的思想。

5、精心设计当堂检测,以便学生到达学会新知效果。

第五节:蚕丝

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基础是整数乘法,整数乘法的列竖式计算对

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基础的,可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

则同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相同”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何使学

生从整数乘法列竖式计算过渡到小数乘法的列竖式,理解好计算的算

理显得非常重要。

一、要帮助学生复习”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在教

学中我首先给出几组口算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

充分理解(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

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2)一个乘数扩大(缩小)多少倍,

另一个乘数也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或缩小它们倍数的乘积

倍。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口头计算出2.4X4,同时运用小数

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然后再计算出1.5X0.3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二、规范竖式的书写格式。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

式计算2.4X14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能算出正确的结果,但有的

学生在列竖式时,把14与2.4的整数部分对齐了,多数学生写对了,

可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

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2.4扩大10倍,计

算的是24乘14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

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倍。也就是在积的末位数出一位,点

上小数点。后来学生在计算象12.7义23、5.2X0.64等题时,都能正

确列出竖式进行计算了。

三、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乘法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

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

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两个乘数一共有3位小数,那么积肯

定是3位小数。

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同学认为: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如果积的

末尾有0,那积就不是三位小数,如0.25X0.4的积本来是0.100,

但因小数末尾的零可以省略,便得到积为0.1,于是就出现了两位小数

乘一位小数,积不一定是三位小数的情况。

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意见,我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

后提醒同学们在判断小数乘法的积是几位小数时,要根据小数乘法的

计算法则,如计算0.25X0.4时,我们先用25X4=100,然后看乘数

当中一共有3位小数,于是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3位点上小数点,而

不是先去零后,再数位数。虽然为了书写简便,在不影响积的大小的

情况下,我们根据小数的性质将小数部分末尾的0省略,但省略不等

于没有。所以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一定是三位小数

总之,在本节课,自己感受最成功的是,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

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

小主人。不足的是学生作业正确率不太高,计算性错误屡错屡犯。在

以后还得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分析能力的培养。

第六节:手拉手

本节课,教学设计伊始从现实生活出发,以贫困山区艰苦的学习

环境导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再结合教材创设的为贫困山区捐文

具这一情境导入新课教学。此环节打破了旧教材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

活严重脱离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

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自主探索的欲望得到很好的激发。

除此之外,还注意类比思想的渗透。小数乘法是整数乘法的延伸,通

过两种算式对比的形式,体会到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最后,再设情境导入到练习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

生的主动性,通过独立思考完成练习的形式,体验数学规律的探索和

发现过程。从做中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情感态度也得到了体验。当然,在教学中,难免有所失误和遗漏,教

研组的老师们给我提供了不少建议,我也会悉心听取,积极改进,以

求在展示课上更好地展示自己O

四观察物体

第一节:看一看

1.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亲身体验并参

与实际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表现之中,经历观察物体的

过程。

2.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

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他们建立

空间观念。

3.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尝试,用心去体会。在

反复的实践中历练自己,弥补不足。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遗憾,才促

使教师的教学逐渐走向成熟。

第二节:我说你搭

1.教学时,老师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授课,充分发挥了

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

导者与合作者。

2.本节课运用实物进行观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了学生

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搭一搭

1.本节课我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

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学生始终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本节课先让

学生按要求搭积木,再让学生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自己刚刚摆成

的立体图形是否正确。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自己思考、推理,

再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观

察物体的体验。

四观察物体

第一节:看一看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搭一搭”、“看一看”、和“画一

画”三个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课件情境演示让学生观察。

每个活动我都比较注重活动的层次性。

第一个活动是:学生听老师的指令,并按指令要求用积木摆搭图

体。这样的活动很有意思,既可以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知识,又可以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要根据老师的指令进行积木摆搭,还

要想象物体的相对位置,还要根据教师的语言的表达来理解这种交流

的含义。这样通过动手实践大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样做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认真听能力和合作精神。并有计划地组织

他们进行活动,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在独立思考的基

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同时一,展示合作

的成果,可以艺术地处理小组合作的成果。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就

是动手操作,俗话说的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活动是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在活动时让学生先观察情

境图“小鸟、机灵狗和笑笑在不同地方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情况,提

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他们分别看到什么?”,鼓励学

生认真细心观察并充分展开想象。当然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

水平有高低,不管学生情况怎样,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观察、

小组讨论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

力都很有好处。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积木搭拼实物观察,指导他

们从上面、正面和侧面进行观察,进一步使学生明白从不同的方位观

察物体,所看到的图体的形状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由情境图观察向实物观察过度,有学生观察起来很

吃力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有的学生有良好的空间感觉,他们也许很

快就观察出来了,还有些学生不敢确定,那这就又是一个亮点了,引

导学生进行讨论:怎样才能准确地说出所观察到的图形呢?通过指导

学生从正方形的个数以及正方形的排列顺序来理解,让学生有组织、

有计划和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物体。】

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积木搭拼实物所看到的

形状和看图画出从不同方位所看到的形状画出来。由于三年级学生画

正方形的基本功不成熟,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正方格本,要求学生在

正方格本上画。部分学生对于“把立体图形从不同的面看到的形状分

别是什么,画到纸上”的题,当图形的面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时,学

生感觉有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观察实物画,再观察图画

中的立体图形进行画。由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

【设计意图:怎样做才能既准确又迅速地画出平面图形呢?

这就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让学生知道想象是多么地重要,从而培

养了学生的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

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

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整个教学

过程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也获得了实施新课标的一次成功

体验。稳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改变

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

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

位子,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课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

想象、描述等途径,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方式,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

中完成教学目标: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立体图形,并且能够说出

和画出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让学生亲身经历和

体验了一种学习的过程,使其聪明才智有机会发挥出来,在学习的过

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

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第二节:我说你搭

《我说你搭》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中的第二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根据指令搭积木,并会根据观察图,利用正

方体正确搭出相应立体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