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知识修辞_第1页
语法知识修辞_第2页
语法知识修辞_第3页
语法知识修辞_第4页
语法知识修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语法知识修辞[知识要点]修辞包括人们常常说的比喻、排比、夸张、拟人这些"修辞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修辞手法或者修辞方法,不过,修辞的内容很广泛,还包括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换、修改病句等。一、词语的选择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鲁迅《社戏》)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鲁迅《社戏》)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魏巍《我的老师》)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鲁迅《社戏》)咱们算先迈一步,老王太太拉后一点点,咱们得带着她走。(周立波《分马》)如果不注意选择词语,就可能意思表达得不那么准确。例如:"这种民间验方对感冒初期,恶寒咳嗽,有一定的防治作?,这"防治"就值得考虑。既然已经咳嗽了,那就不是防治的问题,而应当是治疗,选用"治疗"才对。要说防治,那是防治感冒进一步加重,可这里是对"感冒初期"说的,没有提到感冒加剧的问题,可见用词不当。有一次,报纸报道台湾东吴大学的校长章孝慈(蒋介石的孙子)到桂林他母亲安葬地扫墓的消息,说:"今天是清明节,台湾东吴大学校长章孝慈在桂林为其生母章亚若扫墓。""生母"是"生身的母亲",章孝慈确实是章亚若的亲生子,似乎这个词用得对。可是仔细一琢磨,有问题。"生母"一词总是同其他相关词对举着使用的。相关的词有"继母"(后母)"养母""嫡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等。譬如说,"我为生母扫了墓",这个人有继母,这"生母"用得才有意义。要是一个人根本就没有其他的"母",说"我为生母扫墓了",别人就会产生疑问:他还有其他的母亲吗?人家章校长有没有"继母"、"后母"、"养母"、"嫡母"?咱们不知道,报纸也没有说,读者只好留下一个"悬念"。其实,这里选用"母亲"这个词就满好。语文课本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选词用词十分恰当的例子。什么孔乙己"排"出了九文钱大啦,什么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啦,什么黑色的人"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人血馒头、"塞"给老拴啦,……多得很。从这些准确恰当地选词用词的例子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们对选词用词是有一些要求的。1、准确准确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单个的词,大概都能够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除非是反映了那些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如"鬼"、"神"、"上帝"、"热质"、"以太"之类。你要是说"汽车"、"天王星"、"电子计算机",那没有一个不能反映实际事物的。问题是词与词配合在一起,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能不能反映客观实际就不一定了。写文章时写出了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实际的词语,就要加以修改,选择另外语词。作家们常常非常注意这一点,发现自己的作品里有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词语,就寻找适合客观实际的词儿。(1)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丰盛细致的感情。(2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丰富细致的感情。(魏巍修改《谁是最可爱的人》)"丰盛"的对象是物质很丰富;同"感情"配合,用来形容感情,是弄错了对象,不能反映客观实际。"丰富"的对象是物质、精神两个方面都丰厚。这里是形容属于精神方面的感情,所以作者修改时?丰盛"改为"丰富",这就能够反映实际情况了。(3)这个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音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4)这个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魏巍修改《谁是最可爱的人》)原先写的是"声音"。单独一个词,当然反映了"声波通过听觉产生的印象"。但是同"缓慢"一配合,就说明声音的速度了。在一般情况下,声波在空气里传播的速度变化是不大的,除非气温相差很大,说"他的声音是缓慢的"就不能反映实际状况。改为"声调",同"缓慢"配合,表示语流不快,就能够反映实际了。下面句子里都有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实际的词语。(5)目前在我市销售的"中槐茶"就是针对中老年健康的普遍状况而设计的保健饮品。(6)北京市的高层建筑纷纷破土而出,如雨后春笋般地屹立在各个城区。(7)4702号车是团市委命名的"首都青年号",8年来热情为顾客服务,雄风不减。(8)市领导深入托幼园所慰问小朋友(报纸标题)(9)他喝得醉醺醺的,蹒跚地走出了酒馆。(5)的"茶",生长在茶树上,是不能"设计"的,只有成品茶,才有设计的成分。这里用"设计",显然有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不如改为"生产"。"生产"既可以照顾生长在树上的茶叶,也可以照顾到成品茶叶。(6)的"破土而出",通常指植物种子发芽生长,用来形容高层建筑,不能反映高层建筑纷纷出现的状况,可以改为"拔地而起"。(7)的"雄风"指威风,用在这里不能反映热情为顾客服务的状况,可以改为"8年来热心为顾客服务,热情不减"。(8)的"慰问"往往是用语言或者物质对付出了艰辛劳动的人或者受难者表示安慰、问候。小朋友不属于这些人,用"慰问"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改为"问候"或者"看望"。(9)的"蹒跚"的对象是脚腿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一般用来形容老年人。这里却用来形容醉鬼。醉鬼走路的样子应当是踉踉跄跄,所以改?踉踉跄跄"符合实际。2、贴切贴切,就是用词要贴近、切合对象的情况,是对准确用词的更进一步的要求。用词对象各种各样,因此,选词用词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甚至要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基本意思相同或者大体一样,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特别要求贴切;用词不贴切,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使用不当造成的。下面几句就是近义词使用不当的例子。(1)咱们班对损坏的篮球架该不该赔偿,只好听校委会的判决。"判决"是法律用语,它的对象是诉讼者或者犯人。校委会不是法庭,"咱们班"也不是犯人或诉讼者,可见"判决"不贴切,应当改用近义词"裁决"。"裁决"适合于一般人产生的一般性的纠纷。(2)她从不轻易地夸耀自己的儿子,唯恐儿子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份量。"夸耀"的对象是自己,如"他老是夸耀自己过去有着光荣的历史、巨大的功劳、极高的权势、极大的本领"。这里说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她的"儿子",使用"夸耀"不贴切,应该改为近义词"夸"、"夸奖"或者"称赞"。(3)这篇小说立意不错,乡土气息也很浓,只是乱用方言土语,是一个严重的缺陷。方言土语用得太多,就会限制小说的流传范围。"乱用"强调不按照规则去用,它的对象是任意使用,用错了。这里指"方言土语用得太多",不是用错了,应该选择近义词"滥用",才更加切合对象的情况。(4)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从近处看,有的峻峭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5)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从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袁鹰修改《井冈翠竹》)"峻峭"是用来形容山的,形容山高而陡,它的对象不是毛竹。原稿弄错了对象,所以改为也是形容高大的"修直"。"修直"是又高又直"的意思,把毛竹当作对象,意思就非常贴切了。(6)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为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多少记忆!(7)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为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多少回忆!(袁鹰修改《井冈翠竹》)"记忆"的对象是把对事物的印象保存在脑子里,"回忆"的对象是唤起对过去的事物的记忆。这里讲老战士唤起了对红军在井冈山战斗的记忆,当然应该使用"回忆"才能贴切地表示所说的对象,作者修改时便改用了近义词"回忆"。(8)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之我感激,给我奖励的一个。(9)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之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鲁迅修改《藤野先生》)先写"奖励",奖励是给予荣誉或物质表示嘉奖。从上下文看,这个词用得不贴切。因为鲁迅在日本留学,是一个留学生;藤野先生只是他的老师,作为个人,不大可能用给予荣誉或物质的办法来嘉奖鲁迅。修改《藤野先生》的时候,鲁迅?奖励"改成了"鼓励"。"鼓励"反映在精神上给予嘉奖,符合师生关系,这就比使用"奖励"贴切了。3、和谐下面句子里,都有让人感到别扭的词。(1)街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围着一圈人。一些人老是伸着脖,一个劲往里瞧。(2)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已经举了许许多多的例加以说明,这里不再重复。(3)人类个体的脑,记忆能力是惊人的,如果把潜力都开发出来,记忆容量连全世界的计算机加在一起都比不上。(4)在都市,杏花已经凋了,可是,这里的杏花却依然如故。别扭在说明地方呢?(1)的"脖"应当是"脖子",(2)的"例"应当是"例子",(3)的"脑"应该是"脑子",(4)的"凋"应该是"凋谢"。原来,在该用双音词的地方,都用了单音词,破坏了音节的和谐。汉语是一种十分讲究音节和谐的语言。别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不讲究对偶,汉语的对偶句则用得很广泛。过春节、办喜事的时候,人们都喜欢贴副对联,报纸上的标题也常常是用对联写的,可见汉语是多么讲究对仗平衡了。人们平时说话也十分注意平衡,说"打扫街道"可以,因为"打扫"和"街道"都是双音词,前后平衡对称,像副小对联,读起来感到和谐悦耳。要是说?打扫街",就失去平衡了。说"阅读报纸"可以,也是因为平衡;要是说"阅读报",就不协调了。可见前头出现了双音词,后头如果有双音词而不用,有时候就会失去平衡?世界自然之谜",这个"之"就不能扔掉,因为"世界自然谜"不平衡。哪怕是用文言文里面的"之",也要让"之谜"成为两个音节,同前头的"世界"、"自然"相称。这不是说,单音词就一定会产生不平衡的结果,巧妙地使用单音词,照样能够达到平衡的目的。例如"他讲课重点清""他讲课层次明"都站不稳,可是"他讲课重点清,层次明",一个"清",一个"明",都是单音词,互相照应,也做到了四平八稳。当然,这决不是说,没法平衡也得追求平衡,"唐诗三百首",那个"首"不是单音词吗?字面上是平衡不了的,那就不要勉强。不过,在口语当中,人们可有办法对付,念的时候?首"拉长,口语里也平衡了。一句话,能够平稳一些,总是平稳一些好,不平衡总归是不和谐。除了平衡之外,影响和谐的还有语音。语音重复,是使用汉语应该尽量想办法避免的。(5)我们好像来到了一个天然的、巨大的热带花园里,到处是一片浓荫匝地,繁花似锦。到处是一片蓬勃的生气。(吕叔湘评改《澜沧江边的蝴蝶会》)(6)无怪乎许多来到大理的旅客都要设法去观赏一下这个人间奇观了。(同上)评改者认为,(5)的两个"一片"(全文用了十个"一片")挨得太近,"在声音方面有点敏感的人读起来会感觉不舒服的"。评改者认为,(6)的两个"观"离得也太近,"两个'观'字最好改掉一个,'奇观'可以改为'奇景'"。为什么评改者要这样改呢?就是为了避免语音重复,是语音更为和谐动听。4、界限清楚汉字一个一个挨着写,没有空格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界限,不像英文那样每个词之间都有空挡。在一般情况下,汉语这么写,词与词的界限是明确的,例如"中学生如何学习修辞知?,我们阅读或者朗读时,都会进行词语的切分,把这一段话分成一个个词,读作"中学生/如何/学习/修辞/知识",决不会读作"中学/生如/何学/习修/辞知/识"。为什么我们会正确地切分呢?一是因为词有内聚力?中学"要把"生"拉在一起,不让它跑了;二是因为词有外斥力,"中学生"要把"如"排斥出去,不让它加入自己的圈子。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词与词的界限不会混淆。但是,词的内聚力和外斥力都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有时候内聚力和外斥力都不起作用了,词与词的界限就会分不清。如"专家们称赞扬这不影片是必然?,是读作"专家们称/赞扬这不影片是必然的"呢,还是读作"专家们/称赞这不影片是必然的"呢?这就得看上下文了,由上下文来决定哪种读法符合文章的原意。如果上下文讲的是"专家们"在讲人家称赞这部影片,前一个读法是符合原意的;如果上下文讲的?专家们"自己在称赞这部影片,后一个读法跟作者的本意便相符合。这就要麻烦读者了。所以碰到了类似的情况,就要想办法选用不同的词语,尤其要选择双音词,来划清词语之间的界限了。如:(1)老哥说,冬天等活儿难,得趁早晚上下班人多的时候出摊,才许遇上个雇主。(2)我在这里没有见到交通事故,也没有见到有人为相互碰撞而发生口角的事。(3)以后各个方队的编排均按照顾优秀个人和各单位机会均等的原则,按抽签顺序依次排列。(4)我们一定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把自己锻炼成为祖国"四化"建设服务的人才。(5)凡欲报名者,均可以自己的身份证和单位证明向本院业务科报名,并领取报名表格。(1)的"趁早晚上下班"那儿,界限不十分分明,很容易读作"趁早/晚上/下班",读着读着感到不对,才改为"趁/早晚/上下班",这就不如把"趁"改为双音词"趁着",用"着"来划词的界限,"趁着早晚上下?就不会界限不清了。(2)的"有人为互相碰撞",可能读作"有/人为(wei)/互相/碰撞",也可能读作"有人/为(wei)/互相/碰撞"。人们当然一琢磨,就会知道后一个读法是符合原意的。那就不如使用双音词,改为"有人因为互相碰撞"。(3)的"均按照顾优秀个人和各单位机会均等的原则",可能读作"均/按照/顾/优秀/个人……",读者发觉不对劲,才改读为"均/按/照顾/优秀/个人……",这就不如把"按"改为双音词"按照""均/按照/照顾/优秀/个人……"词界就不会混淆了。(4)的"把自己锻炼成为祖国'四化'建设服务的人才",既可能读作"把/自己/锻炼/成为(wei)/祖国/'四化'/建设/服务/的/人才",也可能读作"把/自己/锻炼成/为(wei)/祖国/'四化'/建设/服务/的/人才"。按前一种读法,感到不通,才知道后一种读法符合作者的原意。那就不如把"成"改为双音词"成为","把自己锻炼成为为祖国'四化'建设服务的人才"就没有词界不清的问题了。(5)的"可以",在这里是两个词,何不改为"可以凭"呢?划清词与词的界限,虽然是一件小事,都是可以节约读者的时间,为读者提供一点点方便,而做这件事,不过是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二、句式的选择选择恰当的句式,也是修辞的任务。跟词语当中有许多意义相同的词语一样,句子当中也有许多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子,例如"这个人昨天到了"和"这个人昨天难道没有到吗?"两句话意思大致是一样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要选择不同的句式,以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在叙述事情的时候,用前一句比较好;在人家认?这个人"昨天没有到,需要加强语气说明"这个人"到了的时候,或者需要为"这个人"辩护的时候,用后一句比较恰当。所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句式,也是一种修辞艺术。1、陈述句和问句的选择陈述句是陈述事情的,用得最为广泛;问句,则包括疑问句和反问句。疑问句用来提出问题,有时候要对问题作出回答;反问句实际上不是问句,是用问句的形式进行陈述,因此不需要回答问题。什么时候应该使用陈述句,什么时候应该使用问句呢?第一,在需要调节语气的时候可以使用问句。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使用陈述句,把事情说清楚。但是如果陈述句使用得太多,文章就会显得平淡。"文似高山不喜平",平淡的文章总是让人感到乏味。老是陈述,只有一种语气,就容易使人倒胃口,因此,写文章要不时地调整语气,在陈述当中加进疑问句和反问句,文章就会显得波澜起伏,生动活泼。(1)……小街上霎时间沉寂起来。只有一个年轻庄稼人,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挟着用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站在街边靠墙搭的一个破席棚底下。这个人就是梁生宝,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来到这里的。他为什么不进旅馆去呢?难道所有的旅馆都客满了吗?这个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住一宿都要几角钱--有的要五角,有的要三角,睡大炕也要两角。他连两角钱也舍不得花。他从汤河上的家乡起身的时候,根本没有预备住客店的钱。他想:走到哪里黑了,什么地方不能随便滚一夜呢?没想到天时地势竟把他搁在这个车站上了。他站在破席棚底下,并不怎么着急地思量着:到哪里过一夜呢?(柳青《梁生宝买稻种》)这里有三处使用了问句,在陈述当中有了带不同语气的句式,文章就显得活泼一些。如果不使用问句,都用陈述句,改?他不进旅馆去,并不是所有的旅馆都客满了""什么地方都可以滚一夜""到哪儿都可以过一夜",文句就会显得呆板,平淡无奇了。使用问句,不仅是消极地避免了单调,而且也积极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如:(2)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茅盾《白杨礼赞》)这段话,本来就写得绕有趣味,读过这段话的人往往几十年之后都记得,都能大致回忆起里面的一些句子。可是作者却没有满足于这些,依然使用问句加以修饰。一个"可不是?"显得异峰突起,掀起了这段话的高潮;一?有一点儿吧?"语气走向平缓,好比是过了山峰看见了一马平川。一起一伏,把"单调"渲染得妙趣横生。可见使用问句还有积极的修辞作用。我们写文章,如果一段话都用陈述句,显得太平淡,就可以把中间的几个句子改为问句,以增加文章的波澜。(3)妈妈,我记得,您一直把我当作一个小孩子,可是,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已经脱离了孩童的稚气。我不喜欢父母把我当小孩子看待,老是哄着我,昨天您让我去买菜,您还嘱咐我"过马路留点神。回来给你做点好吃的。"老是监视着我,偷看我的日记,拆看我的信件,生怕我有一点"越轨"的地方。这段话没有什么语病,只是单调了一点。如果加入问句,一定会生动活泼得多。(4)妈妈,我记得,您一直把我当作一个小孩子,可是,现在我不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吗?我还没有脱离孩童的稚气吗?我不喜欢父母把我当小孩子看待,老是哄着我,昨天您让我去买菜,您还嘱咐我"过马路留点神。回来给你做点好吃的。"为什么老是监视着我呢?偷看我的日记,拆看我的信件,生怕我有一点"越轨"的地方。这改过了的话,读起来不是有趣得多吗?第二,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处可以使用问句。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处,为了加强文句的力量,为了把文章组织得更好,可以使用问句。(5)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6)这里就不说我喜欢的那首唱遍全世界的歌《东方红》了,那是标志着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衷心爱戴的歌,又是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歌。谁不喜欢呢?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7)……所以我劝那些只有书本知识但还没有接触实际的人,或者实际经验尚少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一些。有什么办法使这种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他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使从事理论工作的人去研究重要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达到目的。(毛泽东《什么是知识》)(8)大礼堂的形体如此完美,色调如此清新,我们不能不赞叹建设者杰出的创造和智慧。但是,在这样大的空间里,音响问题是怎样处理的呢?能保证坐在任何角落的人都听清主席台上的发言吗?(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5)是文章的开头,使用问句起到了提出问题的作用。提出问题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使读者一开头就思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并且吸引读者往下读,去寻找正确的答案。(6)是结尾处使用的问句(这是一个倒装句,实际上是"谁不从心里,从灵魂的深处喜欢呢?"),使读者感到意味深长,让读者感到回味无穷。(7)是过渡处的问句,从讲什么是知识过渡到讲如何让那些仅有书本知识的人变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8)也是过渡句,"但是"之前承上,"但是"之后的问句启下,自然而然地把文章前后的段落连接得浑然一体。用问句过渡,十分简洁,同上下文连接得又非常紧密。所以使用问句,还是一种良好的写作方法。2、陈述句和把字句、被字句的选择汉语里的一些一般陈述句、把字句、被字句可以互相转换。如:(1)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竺可桢《向沙漠进军》)(2)一次大风沙袭击,幼苗可以全部被打死。(3)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打死全部幼苗。这三句话,(1)是把字句,(2)是被字句,(3)是一般陈述句,三句意思基本一样。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种句式,在什么情况下使那种句式呢?在汉语里,强调什么,就可以把什么放在前面做主语。因此,选择这三种句式,就要看看强调的是什么。(4)第二天,敌人就把他杀害了。(峻青《党员登记表》)(5)第二天,他就被敌人杀害了。(6)第二天,敌人杀害了他。(7)鲁迅先生一直把密信和文稿珍藏着。(唐tao《同志的信任》)(8)密信和文稿一直被鲁迅先生珍藏着。(9)鲁迅先生一直珍藏着密信和文稿。(10)不仅这样,他们还把小岛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美丽。(秦牧《土地》)(11)不仅这样,小岛还被他们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美丽。(12)不仅这样,他们建设小岛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美丽。(13)同志们把一张报塞在他手里。(罗广斌等《挺进报》)(14)一张报被同志们塞在他手里。(15)同志们塞一张报在他手里。凡是一般陈述句和把字句,都强调了主语,(4)、(6)强调的是"敌人",(7)、(9)强调的是"鲁迅先生",(10)、(12)强调的是"他们",(13)、(15)强调的是"同志们"。凡是被字句,强调的也是主语,(5)是"他",(8)是"密信和文稿",(11)是"小岛",(14)是"一张报"。一般陈述句的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做了什么事,把字句说明主语处理了什么人、什么东西或什么事情,被字句说明什么人、什么东西或什么事情被处理。选用什么样的句式,也要由表达的需要和上下文的情况决定。(16)我刚刚走进教室,就看见黄晓霞在擦窗子,她把窗子擦得一尘不染。从窗子上跳下来,又拿起水桶去提水,想擦桌椅。我一看地上,不觉吃了一惊,她把地扫得干干净净,还用墩布拖过,一点灰尘也看不出。我们平时做值日,一个小组干的也没有她一个人干的那么多。(17)我刚刚走进教室,就看见黄晓霞在擦窗子,她把窗子擦得一尘不染。从窗子上跳下来,又拿起水桶去提水,想擦桌椅。我一看地上,不觉吃了一惊,地被她扫得干干净净,还用墩布拖过,一点灰尘也看不出。我们平时做值日,一个小组干的也没有她一个人干的那么多。开头写"她",说"她把窗子擦得一尘不染",强调了主语"她",选用把字句是恰当的。后面写"地",(16)用了把字句,(17)用了被字句,哪一句用得好呢?既然写"地",就以"地"为主语,用被字句要好一些。选用什么句式,还要看前面主语的情况,能够共用一个主语时,要尽量共用一个主语,一般不要变换句式而造成主语的变换。(18)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鲁迅《故乡》)(19)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18)三句的主语都是"他",最后用了被字句,语气十分连贯。改成(19),最后用了把字句,前两句的主语是"他",最后一句的主语就换成了"他父亲",语气就不连贯了。3、平行句和变化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结构一致的是平行句,结构不一致的是变化句。如:(1)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吴伯萧《歌声》)(2)歌声拖得很长很长,因此能听得很远很远。(同上)(1)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三句结构一样,是平行句。(2)的两句,结构也一致,也是平行句。(3)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错误,也都一一订正。(鲁迅《藤野先生》)(4)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陶铸《崇高的理想》)(3)的"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是"动词+名词短语",而"文法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是"名词短语+动词",两句的结构不一样,这就是变化句。(4)有四个"有些人",前三个是"有些人+名词+动词",最后一个是"有些人+动词+名词短语",前后两句的结构也不一样,也是变化句。平行句和变化句各有各的优点。平行句彼此结构一致,前一句话提示了后一句的结构。读者读完了前一句,读后一句的时候碰到了相同的结构,思路就用不着拐弯,所以平行句会给人一种语气顺畅的感觉。以(2)为例,读完了前一句"歌声拖得很长很长",读后一句,只要读到"因此能听得"那儿,读者就知道"得"后面有一个补语,读下去果然是"很远很远",就会感到前后结构是那么一致,语气是那么顺当。变化句不一样。变化句前后句子的结构不相同,读完了前一句,再读后一句,后一句结构突然一变,读者会感到"异军突起",思路就得跟着拐弯,因而会感到变化句生动活泼,波澜起伏。以(3)为例。前一句是"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脑子里有了"动词+名词短语"的印象,以为下一句也是这种结构。不料下一句开头是一个名词短语"文法错误",读者就会感到句子格式发生了变化,读到"也都一一订正",证实了心中的预测,后一句果然?名词短语+动词",便体会到变化句起伏跌宕,活泼有趣。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平行句,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变化句呢?在需要加强语气的时候,可以使用平行句。排比句就是最著名的、修辞效果最好的平行句。如:(5)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排比句,铿锵和鸣,有一种宏伟的气势,给人一种一泻千里的感觉,全面地描写了志愿军战士的优秀品德。如果感到行文需要加强语气,便可以适当把非平行句改为平行句。如:(6)学习英语,记单词需要有坚强的毅力;而细心,则是学习英语语法所不可缺少的;学习口语,就需要多开口说话,不要难为情;阅读量大,则是阅读所需要的。。变化句用得太多,让人眼花缭乱。如果需要加强语气,可以这么修改:(7)学习英语,记单词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学习语法需要细心,学习口语需要多开口说话,不要难为情,阅读则需要阅读量大。当然,平行句也有它的弱点。平行句比较呆板,用得太多,在不该用的地方用了许多平行句,会让人生厌。如:(8)宇宙是无限广大的,星星是无限众多的。同无限众多的星星相比较,已经数清的星星总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天上星,数不清,这是绝对的。天上星,数得清,这是相对的。星星的总数是无限多的,是数不清的。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星星还是数得清的,而且这个范围还是在不断地扩大之中的。一连九个"是……的"句,使整段话十分呆板。所以如果平行句用得太多,就要把一部分平行句改为变化句。(9)宇宙无限广大,星星无限众多。同无限众多的星星相比较,已经数清的星星总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天上星,数不清,这是绝对的。天上星,数得清,这是相对的。星星总数无限多,数不清,但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星星还是数得清,而且这个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呢。这段话还有别的毛病。但是这么一改,至少呆板的毛病减少了。从上面的例子当中可以看出,平行句使用得太多,可以使用变化句;变化句使用太多,可以使用平行句。两种句式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局限性。在选择调整句式的时候,应当注意发挥各自的优点,避开它们的弱点。4、长句和短句的选择这里说的长句,指的是长的单句,长的复句不在内。如果我们举了复句方面的例子,长句也只是指复句里面比较长的分句。如(1)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那么,关于物种的起源问题,我们即使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达尔文?lt;物种起源>导言》)长句指的是"如果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这样的句子,它在复句里头是一个分句。短句一般指口语或者文学作品当中字数比较少的句子。如果举所例子是复句,我们讲的短句也是其中的分句。短到什么地步才是短句?这可没有应该固定的界限。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十来个字以下的是短句。如:(2)栽花先生提着石板,叫第一号。第一攀钦源笊┳印K驹谌松砗螅∫∽笫炙担?咱家没有男劳力,白搭牲口;省下给人力足的人家好?老初和老孙头都劝她要一头,可是她说啥也不要。(周立波《分马》)这里面的句子都比较短,"叫第一号"和"白搭牲口"都只有四个字。长句的优点是照顾到各个方面的意思,把意思表达得十分严密。某些长句,尤其是带着排比结构的长句,还有一种宏伟的气势。(3)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同1)(4)当你坐在飞机上,看着我们无边无际的像覆盖上一张绿色地毯的大地的时候;当你坐在汽车上,倚着车窗看万里平畴的时候;或者,在农村里,看到一个老农捧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鉴定它究竟适宜于种植什么谷物和蔬菜的时候;或者,当你自己随着大伙在田里插秧,黑油油的泥土吱吱地冒出脚指缝的时候,你是否为土地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遐想--想起它的过去,它的未来,想起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为要成为土地的主人,怎样斗争和流血,想起在绵长的历史中,我们每一块土地上面曾经出现过的人物和事迹,他们的痛苦、忿恨、希望、期待的心情?(秦牧《土地》)(3)的后一句,"关系"前的定语很长,定语同中心词在一起,既指明了在什么地方看到的,也指明了生物的地理分布、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意思就表达得细致而严密。(4)是一个单句,排比造成了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气势。短句的优点是简明扼要,干脆有力,适合于表达急剧的变化,适合于表现口语的特点。(5)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袁鹰《井冈翠竹》)一共10个句子,73个字,平均每一句7·3字,简短有力,铿锵和鸣,显得十分干脆利落,描绘了井冈翠竹各个方面的特点。在不同的场合,应该使用不同的句式。为了周密地表达意思,为了表现各个方面的情况,自然可以使用长句。为了表现口语的特点,为了做到简短有力,自然可以使用短句。这是不待说的了。这里要说的是,长句有长句的弱点,就是不如短句好读,所以如果句子太长,就应该想办法化短。将长句化为短句,有许多办法,这里介绍最常用的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定语后置法。如果一个句子里有长定语,不好读,可以把长定语移到中心词后面去。当然,移到中心词后面,就不是定语了,就成了后面句子的谓语。(6)这位老伯,是一个在鼓风炉边工作了30多年,有着十分丰富的炼铁经验,也有着丰富社会生活阅历的钢铁工人。"钢铁工人"前面的定语很长,不太好读,可以把全部或者一部分定语移到中心词"钢铁工人"后面去,改为:(7)这位老伯,是一个钢铁工人,在鼓风炉边工作了30多年,有着十分丰富的炼铁经验,也有着丰富社会生活阅历。一个长单句化为四个短句,为阅读提供了方便。又例如:(8)一辆辆装着一包一包各个单位、各个家庭捐赠给灾区人民的衣服、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装着一捆一捆各个学校、公司、书店捐赠给灾区儿童的图书的大卡车,向河北重灾区奔驰而去。这一句是主语当中的定语很长,也可以把长定语移到中心词"大卡车"的后头去,改为:(9)一辆辆大卡车,装着一包一包各个单位、各个家庭捐赠给灾区人民的衣服、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装着一捆一捆各个学校、公司、书店捐赠给灾区儿童的图书,向河北重灾区奔驰而去。一个长的单句变成了两个比较短一些的分句,自然比较好读。移到"大卡车"后面的定语,在(9)里两个分句的谓语。第二个方法:分段重复法。句子长,往往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比较长,可?局部发达"。我们可以把长的部分分成几段,然后重复一部分词语,也可以把长句化为短句。(10)这种录音机有着本机噪声小、放音清晰、倒带顺利、体积小巧、外表美观、坚固结实、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的特点。"特点"前面的定语很长,而且是并列成分。可以将并列的定语切成两三段,重复使用"有着""特点",改为:(11)这种录音机有着本机噪声小、放音清晰、倒带顺利的特点,有着体积小巧、外表美观、坚固结实的特点,有着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的特点。(12)这种录音机有着本机噪声小、放音清晰、倒带顺利、体积小巧的特点,有着外表美观、坚固结实、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的特点。这样把长定语切成三段或者两段,改成三个或者两个分句,都比原句容易阅读。下面是同样的例子:(13)当年我们聘请一位外国专家,他提出了要带40名工作人员来华,全部人员工作12年,全部享受高级待遇,为他们盖高级住房,提供高级轿车,每月回国探亲一次,往返路费由中方负担,并且技术要对中国人保密,中国科学家和工人不得靠近施工现场的条件,我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把"条件"之前的定语切成两段或者三段,改为:(14)当年我们聘请一位外国专家,他提出了要带40名工作人员来华,全部人员工作12年,全部享受高级待遇,为他们盖高级住房,提供高级轿车,每月回国探亲一次,往返路费由中方负担的条件,并且提出了技术要对中国人保密,中国科学家和工人不得靠近施工现场的条件,我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15)当年我们聘请一位外国专家,他提出了要带40名工作人员来华,全部人员工作12年的条件,提出了全部享受高级待遇,为他们盖高级住房,提供高级轿车,每月回国探亲一次,往返路费由中方负担的条件,并且提出了技术要对中国人保密,中国科学家和工人不得靠近施工现场的条件,我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分成几段,要看长定语的情况,最好是合理地分类。按照这个要求看,(14)把他们的人员和中国的人员分成两类,(15)把他们的人员又分成了人员数量、工作年限和待遇两个方面。总的说来,(15)比(14)好。分化长句的办法多得很。就拿(13)为例吧,这段话还可以用提示的办法修改,改成"当年我们聘请一位外国专家,他提出了许多条件:要带40名工作人员来华,全部人员工作12年,全部享受高级待遇,为他们盖高级住房,提供高级轿车,每月回国探亲一次,往返路费由中方负担,并且技术要对中国人保密,中国科学家和工人不得靠近施工现场。我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这样改,阅读就更加方便。四、修辞方法概要1、修辞方法修辞方法,大家都十分熟悉,这里只列出一个表格。例子取自课文,大家都十分熟悉,就不一一注明出处了。名称例子特征明喻(1)语言无味,像个瘪三。(2)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有本体、喻体、比喻词(像、仿佛、宛如、如同等),一般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比较抽象的事物。暗喻譬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首歌吧……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有本体、喻体、比喻词(是、成为等)。一般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比较抽象的事物借喻如果不打落水狗,它一旦跳起来,就要咬人。本体和比喻词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借代(1)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2)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眉"借代了"头")借用一事物去代替另一事物。同比喻的区别主要在"代替"这一点上。比拟(1)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拟人)(2)身长翅膀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拟物)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拟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拟物),或者把这种物当作那种物来描写(以物拟物)。排比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以增强语气。对偶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语句表达相对、相反或相关的意思,体现一种对称美。夸张(1)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夸大)(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缩小)故意夸大或者缩小,以表示强调,加深读者的印象。设问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故意提问,常常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反问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某种确定的意思,以增强语气。引用(1)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明引)(2)"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暗引)明确地或暗中引别人的话来帮助自己说话。指明说话人的是明引,不指明的是暗引。反语当三个女子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阿!故意用同本意相反的词语表达本意。双关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一句话表示两个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对比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故意把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映衬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次要的衬托主要的。顶真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前一句的末尾与后一句的开头相同,把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