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复习之挑战压轴题(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解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复习之挑战压轴题(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解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复习之挑战压轴题(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解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复习之挑战压轴题(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解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复习之挑战压轴题(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高考复习之挑战压轴题(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解析)2023年高考复习之挑战压轴题(现代文阅读):小说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25小题)

1.(2023九江一模)阅读回答问题。

茶不知名分外香

潘向黎

今年夏天,真是难。一天一天,不是过,是熬!气温高不说,而且一丝不苟地从头热到尾。不用有其他事,这样的天气就让人觉得“人生就是含辛茹苦”。何况,在这个夏天里,生离死别的悲伤使人心神散乱、如泥委地。

躲在空调和茶里,但是空调是不自然的阴冷,茶也是越喝越祜。觉得必须出去旅行几天,体力是不允许的,但是心情太需要透气了,几乎是以“豁出去了”的心情出了门。

有一天,来到一座山上,不知道叫什么山,也不高,慢慢走走就到了山顶。山顶没有什么风景,光秃秃的大石头上,只有几个山民在那里提篮小卖。一个卖豆腐干,一个卖酸萝卜,一个老太太也卖豆腐干,但是同时卖茶。我坐到她面前的小凳子上,要了一杯茶。茶几毛钱一杯,她递给我一个一次性塑料杯子。要是平时,我是拒绝这种不能算茶具的容器的,但是如今也无所谓了,就用这个一握就不成形的东西倒了一杯茶。我对这种茶不会抱什么指望,眼睛只顾四下看,糊里糊涂地喝了一口。天哪,什么味道?居然是咸的,而且有股什么药味。看了看颜色暧昧的茶汤,看不出所以然,苦着一张脸问老太太,她说这是草药茶,我说叫什么名字?她用一种介绍自家孩子的疼惜口吻说,就叫做什么什么呀。我问了两遍还是听不懂,问她怎么写,她笑了,转问旁边那个卖酸萝卜的,那个人也笑了,居然是大家都不知道。他们说,这茶在此地很有名,喝了对身体很好,人人都知道,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写法,天天就这么说,从来不曾想到要写出来给人看。

居然从写字就说到了写文章,老太太说:“写文章那可不是容易的事情!那些文人,别看他们坐着,好像不辛苦,其实他们要动脑子,辛苦着呢!”卖酸萝卜的说:“那叫脑力劳动,听听,劳动呢,辛苦的。”卖豆腐干的说:“也是,做人哪有不辛苦的。”我从来没有在这样的地方听这样的人说这样的话,本来心灰意冷,觉得什么读书什么写作,都是远在另一个星球的事情了,此时此刻竟然觉得这样的话大有意味,足够让我呆呆地想上半天。

正好朋友来信息问候。我回答:“我正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地万,听莫名其妙的人告诉我文人写作是怎么回事,喝着看上去喝不死的药茶。”朋友回我:“听上去像梦境。”

确实像梦境。山顶的风漫漫吹来,无边无际,让人觉得此情此景很适合嚎啕,又让人觉得根本不必悲苦而应该心境空明,这样傻坐着傻喝着,都不想下山去了。我在心里不停地说,夏天快过去,夏天快过去,今年也快过去,都快过去吧。继续喝那个茶,一杯又一杯,一杯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一杯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不记得到底是几杯了,老太太好像也没有在数。渐觉唇齿清润,回甘满喉。

朋友的信息再来:“你还在喝茶吗?”

在喝。此地此刻的一盏茶,让人舍不得去。

“什么好茶?怪馋人的。”

我答:“茶不知名分外香。”这当然是改了辛弃疾的“花不知名分外娇”,但是当时实在切景切题,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后来我分别给这句对了两个上联,“云无定所悠然白,茶不知名分外香”,“泉无来历依然净,茶不知名分外香”。回头再一想,一句是说天,一句是说地,小小一盏茶,竟什么都压得住?

而那不知名的山上那不知名的茶,他日若有缘重逢,我再也不问它的名字。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交代夏天炎热难熬以及生离死别的悲伤让人心烦意乱,随之茶也是越喝越枯,为下文“我”来到山里喝茶、心情变得舒畅作铺垫。

B.“我”用两个“莫名其妙”回复朋友的问候,一是因为此地偏僻幽静,不知道它名字;二是听不懂山民的一些语言,语气充满不解与抱怨。

C.文章先抑后扬。先写“我”不喜茶味,不明茶色,不知茶名,“不抱指望”“糊里糊涂”地喝;最后写自己陶醉于茶香,唇齿清润。

D.文章中插入与朋友的两次信息问答,由记叙生发议论,从饮茶、对话过渡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丰富了写作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文章插入老太太和卖萝卜、卖豆腐干老人的对话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我”为什么会说“茶不知名分外香”?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2023榆阳区校级模拟)阅读回答问题。

父亲的军毯

马宇龙

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端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他把耳朵贴在父亲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

在一旁的妹妹扳着孙瑞斌的肩膀,一连串地问:“说什么了,爸说什么了?”孙瑞斌说:“听不大清楚,好像是‘黄河,冷啊,黄河,冷啊’。”妹妹说:“什么黄河你一定听错了。”孙瑞斌无奈地望着父亲的面孔,沮丧地说:“咱爸平时对你最好了,你自己听吧。你就算听不清,也比我懂他心思。”话刚出口,孙瑞斌有些后悔了:都五十好几的人了,怎么好像还在为旧事赌气似的?

父亲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当过民兵排长,新中国成立后在地区做过局长,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每次都问,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可父亲总是摇头,就是不开口。后来他对孙瑞斌说:“今天我们的生活这么好,还能有哈困难?跟旧社会比,日子都好到天上去了。”孙瑞斌听了,也只能在心里默默叹气。

说他妹妹贴心,还真没错,那天,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孙瑞斌说:“他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个老毯子。”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

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

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跟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大为惊讶。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流赏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回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费子的孙士旧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糖浆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割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除去了。

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选子。妻子说、邻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父亲长期卧床,混混沌沌,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个毽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

父亲走后,孙瑞斌想了很多。虽然父亲当初不肯“照顾”自己的工作,但要不是父亲,他也不会悠着一口气挑灯夜战,参加成人高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如今他已退休多年,回眸过往,从父辈的身上明白了好多道理。

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军号、药箱、马鞍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

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摸这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旧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旧,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料,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病重时一直说“黄河”“冷”这样的字眼,表明了他对当年帮助解放军渡河的事印象深刻:当看到军毯时,父亲很激动。

B.“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此句中的“温暖”含义丰富,既指毯子带来的温暖,也可能指解放军的关怀带来的心灵上的温暖。

C.孙瑞斌在听说当地农民所建的红色博物馆后,深受触动,他将父亲的军毯也送了过去,但是他对父亲没有帮他一事仍心有芥蒂。

D.结尾特意提到参观并聆听这条军毯故事的人群,并点出了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加深了文意,暗示要用革命传统教育下一代。

(2)这篇文章中父亲的形象感人至深,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3)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分析父亲的这条军毯三次出现所承载的不同情感。

3.(2023春惠阳区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同此心

老舍

在驴儿胡同的口上,无论冬夏老坐着一个老婆婆。灰尘仿佛没有扑落过来的胆气,她老是那么干净。穷困没有能征服了她,她那随着年纪而下陷的眼中,永远深藏着一些和悦亲善的光,无选择的露给一切的人。她的职业是给穷人们缝补缝补破鞋烂袜子;眼还没有花,可是手总发颤,作不来细活计了。她的副业是给一切过路人一点笑意,和替男女小学生们,洋车夫们,记着谁谁刚才往南去了,或谁谁今天并没有从这里经过,而是昨天太阳偏西的时候向北去了。这个副业是纯粹义务的,唯一的报酬是老少男女都呼她“好妈妈”。有人说,她本是姓“郝”的。

城陷后,胡同口上好几天没有好妈妈的影儿。大家似乎没理到这件事,因为大家也都没敢出来呀;即使大着胆出来,谁还顾得注意她:国土已丢失,一位老妈妈的存亡有什么可惊异的呢?

可是,她到底又坐在那里了。一切还是那样,但她不能再笑脸迎人。她看见了成群的坦克车在马路上跑,结阵的飞机在空中飞旋,整车的我们青年男女捆往敌营去吃枪弹,大批的我们三四十岁的壮汉被锁了去……像牛羊在走向屠场时会泪落那样,她直觉的感到不平与不安。

最使她不痛快的,是马路那边站岗的那个兵。她对谁都想和善,可是对这个兵不能笑着点点头。他的长刺刀老在枪上安着,在秋阳下闪着白亮亮的冷光,他的脚是那么宽,那么重,好像唯恐怕那块地会跑开似的死力的踩着。那是“咱们”的地;“好妈妈”不懂得别的,那块地是谁的她可知道的很清楚,像白布上一个红团不是中国旗那样清楚。她简直不敢再往马路那边看。可是不看还无济于事,那白亮亮的刺刀,宽重的脚,时时在她的心中发光。

她慢慢觉出点奇怪来:为什么咱们不去揍他呢?揍人,是她一向反对的事,可是现在她觉得揍那个兵,日本兵,是应当的。揍,大家不但不去揍他,反倒躲着他走呀!咱们的那些壮小伙子简直没有心胸,没有志气,没有人味儿!假若她有个儿子,要去揍对面的那个兵,她必定是乐意的,即使母子都为这个而砍了头,也是痛快的。

第二天,“好妈妈”来得特别的早,都快到收活的时候了,来了个面生的小伙子,大眼睛,宽脑门,高鼻子。他不像个穷人,可是手中拿着双破袜子。好妈妈刚要拿针,那个小伙子拦住了她。“明天我来取吧,不忙,天快黑了。回家吗?一块儿走?来,我给拿着小筐!”一同进了驴儿胡同,少年低声的问:“这条胡同里有穿堂门没有?”

“好妈妈”摇摇头,而后细细的端详着他。看了半天,她微微一笑:“我知道你!”

“怎么?”少年的眼亮得怪可怕。

“你是好人!”“好妈妈”点头赞叹。“我告诉你,这里路南的第十个门,有个后门,可是没法打穿堂儿,那是人家的住宅呀。”少年没有言语。“好妈妈”慢慢的想出来:“行!我要准知道你什么时候来,我可以托咐倒脏土的李五给你们开开门。”少年还是没有言语。

“你的心,我的心,都是一样!”老妈妈抬头望了望他。

“什么意思?”

“我说不明白!”“好妈妈”笑了。“你是念书的人吧?”青年点了点头。

“那你就该懂得我的话。”“好妈妈”的脸上忽然非常的严肃起来:“告诉我,你明天什么时候来?我不会卖了你!”

“我明天早晨八点来!”

“就是卖杏茶的周四过来的时候?”

“好!卖杏茶的过来,那个门得开开!”

“就是!”

“你知道我要干什么?”

“知道!”

“啊?”

“知道!你的心,我的心,都是一样!”

次日,“好妈妈”早早就到了。她坐了好像一年的样子,才听到周四尖锐的嗓音渐渐由远而近:“杏儿——茶哟。”“好妈妈”的手哆嗦起来,眼睛钉住那边的刺刀尖——一个小白星似的。“杏儿——茶哟。”周四就快到她面前了,她的眼几乎不能转动,像黏在了刺刀尖上。忽然,直像一条黑影儿,由便道上闪到马路边的一棵柳树后,紧跟着,枪响了,一声两声。那个兵倒在了地上。南边北边响了警笛。那条黑影闪进了驴儿胡同。倒在地上的兵立了起来,赶过马路这边。南边北边的“岗”,也都赶到,像作战的蚂蚁似的,匆忙的过了句话,都赶进胡同中去。好妈妈停止了呼吸。等了许久许久,那些兵全回来了,没有那个少年,她喘了口气,哆嗦着拿起那双袜子来,头也不愿再抬一抬。

也就是刚四点钟吧,她想收活回家,她的心里堵得慌,正在这么想,取袜子的来了!她几乎不肯相信自己的眼睛!愣了一会儿,她把袜子递给他。他蹲在一旁,看着袜子,低声的问:“早晨我打死他没有。”

“好妈妈”微微一摇头。“他装死儿呢,一会儿就爬起来了。”

“呕!下回得用炸弹!”他一边说着,一边掏出一块钱的票子来:“妈妈和李五分吧。”

“留着用吧,我不要!”“好妈妈”摆了摆手。“你要是有枪啊,给王二一支,他也愿意干。”

“有的是人,妈妈!”

“你姓什么呢?”

“暂时没有姓名,”少年立起来,把袜子和钱票都塞在衣袋里,想了想:“啊,也许永久没有姓名!再见,妈妈!”

“哎,下回来,打准一点!”“好妈妈”的心里又不堵得慌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妈妈”本是姓“郝”的,又因为总是坐在胡同口给一切过路人一点笑意,作为报酬大家都称她为“好妈妈”。

B.“好妈妈”无论冬夏都坐在驴儿胡同的口上,所以她了解附近胡同院落的情况,能为少年的刺杀活动提供撤退的建议。

C.日本哨兵被枪击倒地后,“南边北边响了警笛”,并且其他哨兵马上赶到了事发地点,说明日本侵略者遍布我们的城市。

D.小伙子在刺杀日本哨兵前观察地形,事后拿出一块钱要送给帮忙的“好妈妈”和李五,暗含他是个心思缜密,心地善良的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述了北平沦陷后人们不敢出门的情形,营造了日本侵华带来的恐怖氛围,为后文情节的展开提供了背景。

B.小说中两次写到“好妈妈”的话“你的心,我的心,都是一样”,表明了人物内心淳朴的抗日决心,照应了标题,推进了情节。

C.小说用了很多笔墨来进行对话描写,在“好妈妈”与小伙子的对话中,我们能辨识人物的身份,了解人物的内心想法。

D.“南边北边的‘岗’也都赶到,像作战的蚂蚁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当时日本官兵多且忙碌的特点。

(3)这篇小说借助“好妈妈”的视角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抗日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2023)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某论坛发起以“同仇敌忾,全民抗战”为话题的征文活动。如果你推荐这篇小说,请你简要说明推荐的理由。

4.(2023春高台县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主角(节选)

陈彦

突然有一天,她在剧团对面的一个巷子里,看见苟存忠老师拿着一个包袱,正急急火火朝一个破仓库里走,她就喊了一声苟老师。苟存忠怔了一下,问她今天咋没练戏。易青娥说,星期天想歇一下。苟老师说,歇歇也好,消化消化,有时比一个劲地死练更管用。她想问苟老师到这里做啥,又没好问。苟老师也没有叫她去的意思。她就准备离开。可苟老师把一只脚都踏进门槛了,又退出来喊她说:“娃,来,既然今天没事,你就来看火吧。”易青娥一愣。她早就听说,苟老师是有一身好火技巧的。他把《游西湖》里的李慧娘,演红了几十个县呢。可有人要学,苟老师始终不正面回答。就连朱团长几次要他把火技巧传给几个武旦,说再不传就怕失传了,多可惜呢。苟老师都没接他的话茬。没想到,苟老师是在偷偷练着。今天竟然让她去看了。易青娥自是兴奋得很。

这是一个老棺材铺。县城人死了,都是要到这里买棺材的。易青娥一走进去,看见几口棺材摆在那里,有些害怕。苟老师说:“娃不怕,就几口空棺材板板。”

这时,一个老头走了过来,说:“老苟,你个棺材瓤子,今天咋还带了人来?”

苟老师说:“你个死棺材瓤子,看我带谁来了?”

“杨排风!哎呀,易青娥!”老头有些高兴得惊起来。

原来,苟存忠老师在给剧团看大门的时候,就跟这个戏老头熟。过去剧团但凡演出,苟老师都是要给他送戏票的。尤其是《杨排风》,他几乎看得场场没落。所以,一见易青娥,就觉得特别亲切。

其实苟老师已经在这里练过大半年火了。地方特别宽敞,棺材都摆在库房一角。

就在苟老师收拾火那摊东西的时候,看库老汉突然问他:“哎,老苟,你不是不让人看你火吗?咋可让这娃来看了?”

苟老师支支吾吾地说:“哦,我没说不让这娃来看么。”

“我还不知你们这行的,最要紧的那点‘绝活’,就是传最好的徒弟,都要留一手。你说我说得对不对?”看库老汉神秘兮兮地问苟存忠。

苟老师说:“有是有这事,可也要看是啥徒弟哩。”说着,苟老师就将一个火把点着,然后,让看库老汉关了库房的灯。他把蛋大一个纸包子,放嘴里,对着火把一吹,那火舌,就从他嘴里喷了出来。火是一丈多长的火焰,能随着他的口形而变化,时而绵长,时而短促,时而气焰冲天,时而繁星点点。在这样一个摆着棺材的地方,这种火的腾腾烈焰,以及时强时弱、时明时暗的变化,很快就让易青娥感到毛骨悚然了。

在一片黑暗中,苟老师独自练了很久。直到十几个纸包子全部用完,他才让看库老汉把灯打开。

看库老汉一个劲地说他今天练得不错。苟老师就问易青娥:“你看出啥门道了没有?”易青娥摇摇头说:“没有。”苟老师说:“你先把白娘子演好。这火,我迟早是要教你的。你排完白娘子,就排李慧娘。你只要拿下这两本戏,一辈子走州过县,那都是吃香喝辣的事了。”

看库老汉说:“我说吧,师父要留一手吧。你看是不是?易青娥、你得追着这死老汉学呢。他跟我一样,都是棺材瓤子了,只看哪一天朝棺材里撇呢,你可不敢把机会错过了。这老棺材瓤子的火,的确好。我老汉也是看过一辈子戏的人了,要论火,那还是要看老苟的。”

苟老师光笑,易青娥也用手背挡着笑。

苟老师说:“放心,我不传谁,都不会不传青娥的。”

“这可是你老苟说的话,我可都给你记着哩。你要不给易青娥传火,死了都盖不上棺材板,只能喂狗。”苟老师还骂了看库老汉一句:“你个老挨球的货。”

(有删改)

文本二:

青衣(节选)

毕飞宇

筏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变了,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筏燕秋不死之药。筏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的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筏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的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写看库老汉与苟存忠之间的打趣,既突出了两人良好的关系,又借两人对话交代了火技巧是苟存忠最要紧的“绝活”。

B.文本一中,苟存忠有一身好火技巧,有人要学,但他不正面回答,不轻易传艺,苟存忠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怕弟子超过自己。

C.文本二中筱燕秋与春来这对师徒现在成了竞争对手,结果昔日的学生春来胜出,并最终出演了嫦娥,筱燕秋陷入悲愤之中。

D.文本一有大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人物特点,又推动了情节发展;文本二有大量的心理描写,主要塑造了筱燕秋的形象。

(2)有评论认为,小说《主角》塑造的苟存忠这一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苟存忠的形象特点。

(3)文本一对苟存忠吹火的描写和文本二对筱燕秋风雪中唱戏的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5.(2022秋光明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滚铁环

刘焦莉

我成为大学生村官的消息,迅速传遍我生长的花楼村。爹打来电话,语气惊诧带提醒地说,这可不是拍脑袋的事。我赶紧跟爹解释说:我不再是从前那个嘴上没毛、说话不牢的儿子了,我要像您那样写出一个金光闪闪的“敬”字——

我十岁那年秋天,村里十几个孩子滚铁环,边推边唱:铁环溜溜圆,滚起来真好玩。铁环响铁环圆,看谁滚得远。大家伙儿玩得热火朝天,边滚边唱还要比高下,哗琅琅琅的铁环声像一阵风似的飘往远处。我和另外两个小伙伴被他们甩了两条街,我越急越推不转,一边哭一边踹铁环。路边几个大人闻声过来哄我。他们越说,我哭得声越大。爹路过时看见,问我:哭啥哩?我一见爹,反而吓得哭声一下子小了。几个大人笑着说推不好铁环急哭了。他们当着爹的面猛夸我有脾气有个性,长大能成器;从小看大,三岁看老,长大跟人家爹一样是个办事的角儿;龙生龙,凤生……

爹摆手说小孩子变化大。爹左手掂着铁环,右手握着推杆教我分解动作,说推杆相当于方向盘,会平衡。爹推着铁环边往前走边说:滚个铁环弄一堆人哄你,一边那俩小孩也在哭,咋没人去哄哩?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大家为啥围着你夸?我胆怯地说因为你是村长。

爹收起铁环,若有所思地说:“这就是俗话说的‘看父敬子’。村长得做出让花楼村人可敬的事,大家才会迁敬于你。”

我懵懂地瞅着爹。爹似自言自语,又像对我说:“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爹说着两手在空中画圆。爹呼噜了一把我的头说你长大就懂了。

爹的话散发着一股奶奶旧衣箱里的樟脑味道,我不大爱闻。边推铁环边想爹说的看父敬子这一套也不知有啥用。

我刚记事,爹成为花楼村的领头雁。爹上任当天,就召开村民大会,当着花楼村人的面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三年内叫村里的十一个光棍,以及二三个正准备成为光棍的人全都娶上媳妇;不出五年,花楼村的人钱包鼓起来,腰杆挺直,当婚男青年,环肥燕瘦任其挑,让周围村的闺女们挤扁头嫁往花楼村;五年内各家责任田收、种全部由村里负担。话音一落,会场响起热烈又长久的掌声和叫好声。爹又展开他的蓝图:成立村建筑队;办木器加工厂和预制厂;建设新家园。会场上的男女老少手都拍红了。

从沙盘到地上的实物,不似摆积木,更不似吹气球。爹说头雁领飞,飞成“人”字印在众人心里;排成一字,一心一意摘下花楼村穷帽子。爹摆开龙门阵,瞅准商机,跑县教育局几趟,全县中小学旧课桌更新的订单全部揽到手。两年时间,花楼村建起四栋新楼房,村里光棍们的名字悉数上榜。发钥匙仪式上,他们被一连串出其不意的好事弄得泪盈于睫,朝爹鞠躬作揖。爹急忙还礼,连说受不起。活儿是大家干的。往后都是好日子。

选好领头雁,带动一大片。花楼村不声不响又陆续开办了四个外协加工厂,活力四射。周边村的孔雀们不往东南飞,纷纷来到花楼村,辘轳金井,肥水滴滴不外流。而此时的花楼村已是屋舍俨然,一排排独家独院二层楼的新房整齐划一。白墙灰瓦,院墙外的花池里竹叶青翠,木槿花五颜六色。家家门前的红皮石榴和黄柿子压弯树枝,给秋施礼。

我考上高中了,妈考虑到我学习需要安静的空间,就跟爹提出年底搬新房。爹脱口就说等全庄人都住进新房再说。妈脸色陡变,运着气嚷道:尽图虚名,你小报大报没少上,大劳模小劳模证书没少领,那些东西不顶饥,不解渴,对家没有半点儿用。

爹憋回一个喷嚏,用手捂嘴嚷:“错!”爹抡胳膊括天地大声诵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妈气愤地噗哧一笑说:别以为我头发长,不知道谁写的。你用诗圣的话支撑你笑到最后也算本事。妈又讥嘲道:现在啥年代了,你可世界瞅瞅,哪还有你这种连家都不好好顾的憨傻货。当初媒人说你是一中的高才生,家穷,但人实在能干,谁知道是个不转筋人。妈鼻子嘴里哼说:背布袋买猫,黑达糊涂就嫁来了。妈说着把黑发捻到曲形的耳后,眼角狠狠瞪爹一眼。

爹形容自若,语气不软不硬地说:“我就是一个长翅膀的毛虫。我的世界就是花楼村。反正得罪不了你。我的目标就是把‘敬’字刻在花楼村人的心底,别的统统让开。”

多少年里,妈都是在与爹磕磕绊绊的斗争中过来的,但结果往往都还是以爹胜而告终,而我,往往是那个站在妈一边的人。而今,在我的村官生涯即将开始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和爹,越来越像了。

是从什么时候起,爹也把一个“敬”字刻在我的心里了呢?

街上传来哗琅琅琅的滚铁环声,伴着“铁环响铁环圆,看谁滚得远”的唱声滚远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爹听到“我”成为大学生村官的消息后打电话,说明爹既吃惊又担心,想要提醒“我”工作要谨慎努力。

B.妈因为爹对家里人毫不顾念而一直对爹心怀不满,写妈的笔墨虽然不多,却很好地反衬了爹的一心为公、不徇私情。

C.小说以时间为经,回忆为纬,倒叙行文,围绕“敬”字选取了爹的三件事,叙述自然和缓,语言富于情味。

D.“我”既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又是爹一生为官的事迹的见证者,小说以“我”的第一人称行文增添了真实性。

(2)关于小说第二段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滚铁环唱的歌谣,充满了童趣,与结尾相呼应,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氛围。

B.“我”因为滚铁环被同伴落远了,不懂事地又哭又闹,仗着爹的权势故意撒泼。

C.大人们来哄“我”,不是完全因为“我”哭闹,而是有看着爹的面子的意思。

D.大人们当着爹的面猛夸“我”,从侧面表现了爹在村民们心目中的地位。

(3)文中的“爹”是个好干部,他执着追求的“敬”字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4)小说中的“我”是怎样逐渐改变认识并和爹“越来越像”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2023春红山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滚烫的土地

阎秀丽

秋阳很毒,像针,扎在爹的脊背上。

娘抬头看了看天,说:“歇一会儿吧,这日头忒毒,晒得人脱层皮。”

爹没有言语,只是把镐头抡得更高了些,然后再使劲儿地落下。坚硬的山土在他的镐头下只是崩出了一个亮晃晃的镐印,几块细碎的土河垃崩在他裸着的胸膛,和脸上的汗珠混合在一起,变成浑浊的小溪淌下来。娘便生了气,叨咕着说:“非得刨那点儿地,不知道能种几粒粮食!”

爹回了头,擦了把汗,眼睛一横,说:“你懂啥,这片小山包荒着也是荒着,我刨出来就能有用,要不种地,要不栽几棵树,咋了!”

娘说:“咱家的粮食也不是不够吃,你费那大劲儿刨这点儿地有啥用!乐意干你干!”我在旁边看了看爹,娘能扔镐头耍脾气,我可不敢。爹那火爆脾气,不敢拿我娘撒气,要是有个不小心,那火准定得烧到我身上。

爹头也没拾,只是把手里的镐头更加用力地刨下去。我心里是极不愿意爹到处“开荒”的行为,但是我不敢反抗。

爹的工作在县上,机关里一个科室的科长,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公家人”。周六回家,爹换上一身旧衣裳,扛了镐头就往山里走,娘阻拦不住。村里人也说,不值当,吃公家饭的,还差那点儿地?正儿八经的庄稼人都没人弄。

为这,爹和娘吵了一架。

娘没有去地里,爹也没有喊我,一个人扛着镐头下了地。

娘并没有想象的清闲,反而在家里走来走去。把地扫了一遍又一遍,屋里的那几件简陋的家具,也被娘擦得泛了光,映着娘有些魂不守舍的神情,并且时不时地扒着后门,一遍又一遍地望着爹去干活的山沟沟。

我心想,再怎么望,也看不到那个小山包,何况是一个人。到了中午,爹还是没有回来,娘让我去地里看看,喊爹回来吃饭。我有些不情愿,又不敢违拗娘的意思,只能慢腾腾地向着那山沟走去。

太阳火辣辣地悬在正空,不知名的虫儿有气无力地嘶鸣着,连风都是热的。我心里暗暗气着,这么热的天,不好好在家待着,拐带得我也跟着遭罪,刨了那,点儿山边子,还能富了?

气归气,还得去,这么热的天,爹要是中暑了,那可就糟了。

我到了山沟处,远远地就看见爹抡着镐头,高高地举起,重重地落下。镐头落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弯成了一把苍劲的弓,站起身抡镐头的时候,身体微微向后仰着,和手里的镐头成了一个别样的剪影,像一棵山崖上虬枝百结的老松。阳光从他的背上洒下来,在爹重复的动作里,纷纷地跳跃不停。

我心头一热,赶紧走到爹的跟前,喊了一声,把手里的一瓶水递给他。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咕嘟咕嘟”一口气就把一瓶水喝了个干干净净,哪嚷出一句话:“这天,真要命,咦?你咋来了?”“娘让你回去吃饭。”“不急,我先把这块儿刨完了再回。”

我靠在一棵树的树荫下,懒洋洋地看着两只蚂蚁爬来爬去。爹抹了一把嘴,又拿起了那把镐头。

“别刨了,就那,点儿山边子地,种啥也长不出好庄稼来。”放羊的张老歪抱着一个鞭子,从山的另一边赶着羊群过来,蹲在离我爹不远的一块石头上说。

“你是白当了一辈子的庄稼人。地是通人性的,你懒了,地也懒了;你勤了,地就勤,它不亏待你,你得信得着这儿。”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说,“心里装着啥,地上就长啥。”

张老歪点点头又摇摇头说:“话虽在理,不过你看,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的那几块地都撂荒了,你还开荒!你信不信,等将来你不在了,刨出来的地还得撂荒。图个啥!”

“人哪,是地养着呢,就是死了,也得埋在地里,还能给你悬到半空去?人不在了,地还在,人活在地里呢。他们还能在外漂泊一辈子?早晚得回来,这里是根儿!”

张老歪没有说话,看着天空上的几朵白云,嘴里嚼着一根草叶子,半晌说了句:“这人养地不假,还没听说地养人的。”

“话可不能这么说!”爹站直身子,手里拄着镐头说,“一百年这样,一千年也这样,哪块土地上都有人。咱们不在了,埋在这里,有魂在这儿呢,种上一棵树,树吸收着咱们的营养,越长越大,开花结果,谁说咱们就没了?那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这不就是地养人吗?”

“儿子说要接我去城里享福,恐怕我老了那天也回不来喽。”张老歪的神色似乎有些黯然地说,狠狠地甩了一下鞭子,把羊惊得回头冲着他“咩咩”地叫了几声。

“那你就去呗。”

“要不我能去哪儿?”张老歪硬撅撅地撂下这句话,转身就去追跑散的羊去了,“你脚下瓷实,刨吧,我的脚底下可就空喽……”

风里隐隐传来张老歪的话,瞬间就被阳光炙烤得没了踪影。爹没说话,低下头,看着脚下褐色的土地,又把镐头高高地抡起。

爹和镐头已经浑然一体,山野间回响着镐头撞击大地的闷响。爹的身影紧紧贴服着大地,浑然一体,像大地上移动的图腾。娘扛着镐头出现在弯弯曲曲的土路上,我久久地站着,看了一眼娘,又看了看爹的背影。

脚下的土地被太阳炙烤得滚烫,那股热气源源不断地传入我的四肢百骸,让我的心也变得通透起来。

我走过去,把镐头从爹的手里拿过来,也像爹一样,将镐头高高地抡起。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7期)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处描写到秋阳,表现天气炎热,推动情节发展,烘托爹的形象,同时暗示我和娘都不愿让爹到处开荒的心理。

B.文中的“浑然一体”一词将爹、镐头和大地三者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生动贴切地写出爹在山沟劳作的场景,重复使用,意蕴深刻。

C.小说语言形象生动又不失质朴,如“叨咕”“拐带”“嘟囔”等口语化词汇,既符合人物的心理特点,又展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D.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表现我对爹刨地看法的转变。

(2)小说多次写到“抡镐头”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题目“滚烫的土地”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7.(2023山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蓝袍先生(节选)

陈忠实

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我父亲初看时,还以为我爷爷笔下失误,问时,爷爷一拂袖子,瞪了父亲一眼,没有回答。我父亲不敢再问,却明白了是有意调换而不属于笔误,该当慢慢地去体味,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凿刻起来。

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

过罢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也穿上了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走出我家那幢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的门楼,似乎这村巷一夜之间变得十分陌生了,街巷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一搂抱粗的古槐,端直的白杨,夏天结出像蒜墨一样的长英的楸树,现在好像都在瞅着我,看我这个十六岁的先生会不会像先生那样走路!那些拥拥挤挤的一家一户的门楼里,有人在窥视我的可笑的走路的姿势吧?不管怎样,我已经走出街门了,没有再退回去的余地了,只有朝前走。这时候,像面对一个十分面熟而又确实读不出字音的生字时顺手掀开字典,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我多少次看见父亲来去学堂时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训导我的如何走路的条文倒模糊了。

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

走进学堂的黑漆大门了,三间敞通的瓦房里,学生们已经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满了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的方桌和条凳,排列整齐,桌子四周围坐着年龄差别很大的生,在哇啦哇啦背书。除了新添的几个启蒙生,教室里坐着的全是那些春节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学,有的个子比我长得还高还壮实,我今天看见他们,心里胆怯了。我完全知道他们和我父亲捣蛋的故伎,尤其是杨马娃和徐拴拴两人,念书笨得很,却尽鬼点子捣蛋。我一进门就瞅见他俩的诡秘的脸相,倒有点怯场了,那些不怀好意的脸相!

我立即走向那张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我在父亲坐过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来,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亲就是这样挺着身坐。桌子角上压着一送打好了格子的空影格纸,那是学生们递上来的,等待我在那些空格里写上正楷字,他们再领回去,铺在仿纸下照描,我取下一张空格纸,从铜笔帽里拔出毛笔,蘸了墨,刚写下一个字,忽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蓝袍先生——”

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地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他的嘴角吊着涎水,一只手在背后抓挠着屁股,得意地傻笑着,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么称呼我?”

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

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

傻子脸色立时大变,眼里掠过惊恐的阴影,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

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娃子!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呜呜呜呜……”

我立即站起,一下子揪住杨马娃,这个暗中专门出鬼点子捣乱的“坏头头”。不压住这个杨马娃,我日后就难得在这张椅子上坐安稳。我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

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他个子虽不高,年岁不小了,也是个老学生。他应付差事似的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

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

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冤枉的无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

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更听不到求饶声了,我突然觉得那只手在向我示威,甚至蔑视我。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感到了两方的对峙在继续,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然就会被压倒,难得起来。我也不吭气,谁也不看,只看着那只要击中的手。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

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下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

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

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

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笔,题写那张未写完的影格儿,手却在抖。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

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

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篮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

(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里的“偏”有“故意”的意思,掩饰“我”第一次执教内心的不安和胆怯。

B.小说中“他的眼里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运用细节描写,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

C.小说中“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这一句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

D.在小说中,傻瓜“深深地鞠了一躬”,杨马娃“文质彬彬地鞠了躬”表现出他们对于“我”的惩罚的信服。

(2)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门楼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体现出爷爷对“读”,对知识的重视,同时也为下文塑造“我”的形象做了铺垫。

B.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我”在赴学馆途中的所见,在写树木古槐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我”初次去学堂途中的敏感与忐忑。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亲切自然,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读者共情。

D.小说心理描写细腻,从赴学馆途中的不自信到进入学堂后的胆怯,再到与杨马娃冲突后的暴怒,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让读者看到了“我”的成熟。

(3)请结合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试比较“套子”与本文“蓝袍”内涵的异同点。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儿子“我”,但行文中却多次提到父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2023春西夏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主角(节选)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化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是深深记着师父的。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剧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苟老师老对她说:“娃,唱戏是个苦活儿、硬活儿。师傅这辈子,还就是看大门的那十几年,活得消停。一旦把主角的鞍子架到你身上,那就是让你当牛做马来了,不是让你享福受活来了。”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傅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铙、吊镲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朱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朱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这是苟老师在默默地对角色进行内心体验,体现出他的敬业精神。

B.苟老师表演的三十六口“连珠火”,“天地寂静,红梅绽开”,这是演出的高潮,也是他艺术生命的极致绽放,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C.年近花甲,苟老师重新登台担任主角,他常对徒弟说的“唱戏是个苦活儿……”那番话,充分表述出他向往清闲生活,但是身不由己的无奈。

D.小说最后写苟老师在奄奄一息时示意青娥附耳过来,轻声告诉她吹火的松香的配方比例,这一举动透露了老一代艺人艺不轻传的特点。

(2)演出结束,苟老师的生命也随之谢幕。从全文看哪些情节为此结局做了铺垫和暗示?请简要分析。

(3)《主角》一书荣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有人评价说其“体现出非常茂盛、结实和坚韧的中国传统艺术根脉”。请从苟老师、易青娥、观众的角度分析节选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

9.(2023慈溪市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花

司马大院一派忙碌。大门外,张灯结彩,悬挂青花瓷王旗,客厅里准备案墨、茶水、点心,一群下人忙得团团转。司马弓十分高兴,不时指挥着下人的工作。几串长长的鞭炮挂在竹竿上,准备燃放。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就等着大批商户的到来。

可是司马弓万万没有想到,他等了好久都没有一个客商前来拜访。司马弓开始有些急躁了,他和下人们开始张望、可是街上除了很少的行人,并没有客商的踪影。大头忍不住了问道:“师父,客商怎么还不来啊?”

司马弓狠狠瞪了他一眼说:“急什么?等一会就来了。”嘴里这么说,却忍不住又一次张望。

此时的薄家客厅里外都是客商,约有几十个人,有的在客厅签约,有的在外头花园聊天其中一位客商对夏鱼儿说道:“我看今年司马家是没啥人去了。司马弓弄了那么一手,反倒弄巧成拙,他的一些老客户都不愿再和他做生意了。”

夏鱼儿笑着说:“那是各位看得起我们薄家,夏鱼儿深表感激。”

那位客商接着说:“不过,多亏那位任先生当场揭破司马弓,不然我们都要被蒙在鼓里。”

任凭风就在旁边,听见商客们这么一说不由哈哈大笑。

司马弓带着大头等几个徒弟,怒气冲冲地向薄家走去,手里还抄着家伙,气势颇为壮观。街上的行人看到他们,指指点点,有好事者干脆跟在他们身后。

司马弓带人直奔客厅,见到薄家如此热闹,想到自家的冷清,更加气愤,大声喊叫:“夏鱼儿!你给我出来!”

不一会儿夏鱼儿、任凭风和几个商人一起从后院走了出来,看到司马弓,她立刻明白了他的来意。

夏鱼儿上前迎着司马弓,故作无知状,笑道:“司马先生,你要干什么,你也是来和我签约的吗?”

司马弓听见夏鱼儿这么一说,又看看一大群客商,也顾不上什么面子了,不禁愤怒地骂道:“呸,你少说风凉话,我正要问你!你为什么要争夺我的客户?”

夏鱼儿又好笑又好气,回答道:“司马先生,我怎么争夺你的客户啦?人家要买我的瓷器难道我还把人家赶出去不成?”

司马弓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干脆不再理会夏鱼儿,转向客商们游说:“各位先生昨晚宴会上,你们可都是答应过要和我签约的呀!”

一客商站了出来,说道:“司马先生,你这么说就不对了,我们只是参加宴会,并没有答应谁什么。”

司马弓一下子就急了:“参加我的宴请,就是答应和我签约,这不明摆着的吗?昨晚是我出钱,不是薄家出钱!”

另一客商也站了出来说道:“司马先生,据我所知,瓷王出钱宴请,这是你们景德镇的惯例,和签约并没有必然关系。我去年就参加薄太太的宴请,可我第二天也没有和她签约,这很正常!”

大家听到这段对话都议论纷纷,对司马弓的说法也显得颇为不满,怎么能这样做生意?这不是强买强卖吗?还带人拿着棍子,这像什么话!

司马弓见状,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愤怒地大叫:“大家别忘了,今年我是瓷王!”

一客商走过来故作认真地对司马弓说道:“司马先生,我们都承认你是瓷王,昨天在宴会上已经向你表示了祝贺。你如果需要,我们还可以再一次向你表示祝贺!”

大家听到这么一说都哄笑起来。

司马弓一时找不到理论的对手,正四处张望的时候忽然看见了任凭风,他好像一下子找到了对手,他走到任凭风面前,趾高气扬地说道:“任先生,你一言不发,好像很沉得住气嘛!”

任凭风笑道:“司马老兄,你今天好像很沉不住气嘛。”

有人笑起来。司马弓一下子被任凭风反将了一军,感到很没面子,一边指着任凭风,一边叫道:“我算明白了,怪不得那天青花瓷王评选你会跳出来,硬说薄家样瓷被人调换了,敢情你和薄家早有勾结,看薄家输给我,你就信口雌黄,胡说八道,今天的事情全部因你而起,你,你要……负全责。”

任凭风不慌不忙地说道:“既然问题全部都出在我身上,你刚才就该直奔我来,弄得我闲着无事,在一边站了好半天。”

众人又大笑起来。这时任凭风忽然脸色一正:“青花瓷王评选,薄家样瓷被人调换,当场所有评委皆有定论。若不是确有疑点,就算我任凭风巧舌如簧,岂能瞒过在场数百位瓷商行家的眼睛。至于我嘛,既然说得出,就一定担得起,现在那些样瓷尚封存在商会仓库,我可以和你去见官,仿瓷再精妙,和真正的薄家瓷器,毕竟不可同日而语。司马先生,你意下如何?”

司马弓一时气结,只好说道:“你,你,算你厉害,咱们走着瞧!”

在众人鄙视的目光中,司马弓像一只斗败的公鸡,灰溜溜地走出薄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欲抑先扬,先渲染司马大院的忙碌景象,体现司马家的期待之情,与后文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

B.无客商前来,手下很急躁,但司马弓却说“急什么”,体现了他的沉稳内敛、冷静理智的性格特征。

C.夏鱼儿是薄家的掌柜,她诚信经营,为人机智幽默;薄家瓷器品质精良,引得客商纷纷与其签约。

D.司马弓气势汹汹来到薄家,先后与夏鱼儿、客商和任凭风发生争论,可见他没有弄清矛盾的症结所在。

(2)关于文中客商们与司马弓的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商们认为瓷王宴请只是景德镇的惯例而已,与签约无必然关系。

B.客商们之所以不与司马号签约,主要是厌烦其强买强卖的处事风格

C.客商们虽承认其“瓷王”称号却未与司马弓签约,并没有违反既定规则。

D.客商们的“哄笑”体现出对司马弓的嘲讽之意,侧面勾勒了其丑态。

(3)围绕着客商签约订货的事情,司马弓经历了几次情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任凭风”这一人物在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试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10.(2023湖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曾经希望多活几年,他想整理《易经》,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借这部书传给弟子们。而快两年了,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

B.那张古琴跟随了孔子十四年,见证了孔子十四年的漂泊经历。孔子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把它挂在壁上,倍加珍惜。

C.“慈母见了远方的游子一般”可见孔子对子贡的牵挂之深,“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略带责备的语气中也充满着欣喜。

D.孔子由雄鸡联想到了仲由,想到了他时时伴随自己左右,遭遇了很多困难也不离不弃,自己却“何益于他”,充满了愧疚。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为了丰富孔子的人物形象,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人物的手法。

B.文中“泰山”在孔子心中形象的变化也象征着孔子的理想由激昂到破灭的变化。

C.孔子在外顺沛流离十四年,回到故乡才终于找到了归属感,前后心情对比鲜明。

D.结尾的“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不直言孔子之死,含蓄蕴藉。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品的“诗化”特征。

(4)《史记》中记载“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后七日卒。”本文增添更多对话内容,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11.(2023重庆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捉弄

契诃夫

一个晴朗冬日的中午……天气严寒,冻得树木咯咯作响。娜坚卡挽着我的胳膊,两鬓的卷发上,嘴上的茸毛上,已经蒙着薄薄的银霜。我们站在一座高山上。

“让我们一块儿滑下去,娜杰日达彼得罗夫娜!”我央求道,“只滑一次!我向您保证:我们将完整无缺,不伤一根毫毛。”

可是娜坚卡害怕。当我刚邀她坐上雪橇时,她往下一看,不禁倒抽一口冷气,连呼吸都停止了。

“求求您!”我又说,“用不着害怕!”

娜坚卡最后让步了,不过看她的脸色我知道,她是冒着生命危险作出让步的。我扶她坐到小雪橇上,一手搂着这个脸色苍白、浑身打颤的姑娘,跟她一道跌进深渊。

雪橇飞去,像出膛的子弹。风在耳畔怒吼呼啸,凶狠地撕扯着我们的衣帽,刀割般刺痛我们的脸颊,咆哮着要把我们拖进地狱里去。周围的景物汇成一条长长的忽闪而过的带子……

“我爱你,娜佳!”我小声说。

雪橇滑得越来越平缓,我们终于滑到了山脚下。娜坚卡已经半死不活。她脸色煞白,奄奄一息……我帮她站起身来。

“下一回说什么也不滑了,”她睁大一双布满恐惧的眼睛望着我说,“我一辈子也不滑了!差点没把我吓死!”

过了一会儿,她回过神来,已经怀疑地探察我的眼神:那句话是我说的,或者仅仅是在旋风的呼啸声中她的幻听?我呢,站在她身旁,抽着烟,专心致志地检查我的手套。

那个谜显然搅得她心绪不宁。那句话是说了吗?说了还是没说?这可是一个有关她的自尊心、名誉、生命和幸福的问题,非常重要的问题,世界上头等重要的问题。娜坚卡不耐烦地、忧郁地、用那种有穿透力的目光打量我的脸,胡乱地回答我的问话,等着我会不会再说出那句话。

“让我们再……再滑一次雪橇。”

于是我们沿着阶梯拾级而上。我再一次扶着脸色苍白、浑身打颤的娜坚卡坐上雪橇,我们再一次飞向恐怖的深渊,再一次听到风的呼啸,滑木的沙沙声,而且在雪橇飞得最快、风声最大的当儿,我再一次小声说:

“我爱你,娜佳!”

雪橇终于停住,娜坚卡立即回头观看我们刚刚滑下来的山坡,随后久久地审视着我的脸,倾听着我那无动于衷、毫无热情的声音,于是她整个人,浑身上下,连她的皮手笼和围巾、帽子在内,无不流露出极度的困惑。她的脸上分明写着:

“怎么回事?那句话到底是谁说的?是他,还是我听错了?”

这个疑团弄得她心神不定,失去了耐心。可怜的姑娘不回答我的问话,愁眉苦脸,眼看着就要哭出来了。

“我们是不是该回家了?”我问她。

“可是我……我喜欢这样滑雪,”她涨红着脸说,“我们再滑一次好吗?”

虽说她“喜欢”这样滑雪,可是,当她坐上雪橇时,跟前两次一样,她依旧脸色苍白,吓得透不过气来,浑身直打哆嗦。

我们第三次飞身滑下,我看到,她一直盯着我的脸,注视着我的嘴唇。可是我用围巾挡住嘴,咳嗽一声,正当我们滑到半山腰时,我又小声说了一句:

“我爱你,娜佳!”

结果谜依旧是谜!娜坚卡默默不语,想着心事……我从冰场把她送回家,她尽量不出声地走着,放慢脚步,一直期待着我会不会对她再说那句话:

“我爱你,娜佳!”

很快娜坚卡对这句话就听上瘾了,现在缺了这句话她就没法生活了。当然,从山顶上飞身滑下依旧令人胆战心惊,可是此刻的恐惧和危险,反给那句表白爱情的话平添一种特殊的魅力,尽管这句话依旧是个谜,依旧折磨着她的心。受到怀疑的依旧是我和风……这二者中究竟谁向她诉说爱情,她不知道,但后来她显然已经不在乎了——只要喝醉了就成,管它用什么样的杯子喝的呢!

一天中午,我独自一人去了冰场。我突然发现娜坚卡畏畏缩缩地顺着阶梯往上走……她显然打定主意,最后要试一试,身边没有我的时候,还能不能听到那句美妙而甜蜜的话?我不知道娜坚卡是否听到了那句话,我只看到,她从雪橇上站起来时已经摇摇晃晃、有气无力了。看她的脸色可知,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听到什么没有,她一人滑时的恐惧夺走了她辨别声音和理解的能力……

眼看着早春三月已经来临……阳光变得暖和起来。我们也不再去滑雪。可怜的娜坚卡再也听不到那句话,而我正要动身去彼得堡——要去很久,也许一去不复返了。

这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娜坚卡已经出嫁。究竟是出于父母之命,还是她本人的意愿——这无关紧要,她嫁给了贵族监护会的一名秘书,现在已经有了三个孩子。想当年,我们一块儿滑雪,那风送到她耳畔一句话:“我爱你,娜佳!”——这段回忆是永生难忘的。对她来说,这是一生中最幸福、最动人、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我也上了年纪,已经不明白,为什么当初我说了那句话,为什么要捉弄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娜坚卡有三个称呼,故事叙述、对话、耳语三种状态下各不相同,反映了“我”对女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微妙。

B.“让我们再……再滑一次雪橇”,表现的是娜坚卡对滑雪的惧怕,以及对“我爱你,娜佳!”爱语的期待与确定。

C.“只要喝醉了就成……”这个比喻,表明娜坚卡已不在乎“我”是否向她诉说爱情,全心陶醉于那句表白的“美妙而甜蜜”。

D.“我”总在“风在耳畔怒吼呼啸”之际才说出爱情表白的话,固然是捉弄,但也难说“我”对娜坚卡就完全出于玩弄感情。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刻画娜坚卡脸色苍白、浑身打颤的细节,反复渲染其有滑雪的恐惧以衬托其对爱情的渴望。

B.小说采用“当年”和“如今”双重时间的讲述方式及对回忆进行审视。营造出一种造化弄人的命运感。

C.捉弄者不知为何捉弄而困惑,被捉弄者因不知是捉弄而有美好回忆,最终成谜,小说有了艺术张力。

D.小说主题丰富,有爱情与婚姻的思考,也有人生命运的感喟,以及俄罗斯文学中典型的忏悔与救赎。

(3)“我”的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请结合小说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小说是以顺叙的方式讲述的,若将小说倒数第二段作为开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表述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12.(2023杨浦区二模)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最后的荒木古童

蔡维忠

①在缅因州首府波特兰市西南边的乡村,住着一对音乐人夫妻,丈夫叫汉兹,妻子叫科琳,年纪都在五十左右。二O二一年七月,我和妻子兰从纽约长岛专程来听汉兹吹尺八,讲尺八身世。

②汉兹是个混血儿,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爱尔兰后裔。他的全名是荒木半三郎。

③汉兹第一次接触乐器是在八岁时,在气走严厉的钢琴老师后,再一次接触乐器已经是在十七岁。那时,他随父母搬到东京,想跟父亲学尺八,父亲递给他一枝尺八,他拿过来就吹,并吹出声音来。尺八难吹,但汉兹吹起来毫无困难,而且进步神速。汉兹用了四年时间,把家族所传的几十首尺八曲全学会了。父亲授予他名号,叫做梅旭,相当于他达到了可以教学的水平。

④不过,汉兹不习惯在日本生活。容貌上,他不像日本人。语言上,老有人当他不懂日语。整个社会都被卷入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