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安徽省宣城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精品试卷PAGEPAGE1安徽省宣城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1.《甲骨文合集》收录了有关疾病甲骨320片,甲骨文中的“疒”,左边是“爿”,一张床板,右边是人的侧面形象,有的还要在旁边加上小点表示病人出虚汗。胡厚宣据此写有专著《殷人疾病考》。由此可知()A.中国古文字研究历史悠久 B.研究视角影响史料价值C.传统医学起源于殷商时代 D.疾病发生促成文字产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根据甲骨文对疾病记录的甲片,胡厚宣编写成《殷人疾病考》,可见,研究视角影响到研究成果及史料价值,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古文字研究的时间,排除A项;战国大概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及研究的建立时代,排除C项;疾病发生与文字产生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2.先秦儒家开启的内圣之学具有积极高昂的主体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圣化”人格范式;董仲舒强调“天道至上”的“神化”范式,对个体人格进行消解。这一变化()A.表明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有利于君权的扩张C.强化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D.完全背离先秦儒学〖答案〗B〖解析〗相比于先秦儒学中的人的积极的主体精神而言,汉代的儒学更多呈现出神秘色彩,这种神秘色彩消解了人的主体性,能更好的服务于皇权,便利了皇权利用儒学进行扩张,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供儒学地位的信息,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C项;D项中国的“完全”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3.在三国至隋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黄河保持着长期安流的局面,其中见于记载的河溢现象只有几次。如果要考察这一时期长期安流局面出现的原因,我们更应关注的因素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时局 B.古代治理水患技术的进步C.政府对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视 D.国家经济经济实力的提高〖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三国至隋朝时期,黄河长期安流,河溢现象较少,造成这种情况原因,主要是因为此时北方政局动荡,严重影响了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而此时期北方农耕经济的衰退使得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改善,水土流失情况减轻,导致了河溢现象减少,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之后黄河河溢现象较三国至隋唐时期严重,说明三国至隋唐时期黄河安流的原因并非技术方面,排除B项;历代政府对黄河水患的治理都较为重视,排除C项;唐朝、宋朝的国家经济实力叫三国至隋朝都较高,但黄河河溢现象缺比三国至隋朝时期较多,排除D项。故选A项。4.棠棣村的“乐善好施”牌坊(如图)为嘉庆帝特赐修建,以此表彰徽商鲍漱芳长期周济贫困的善行。嘉庆此举意在()A.提高商人地位,肯定徽商文化 B.笼络地方乡绅,加强中央集权C.宣扬儒家理念,促进乡里教化 D.动员民间力量,推进社会救济〖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牌坊是表彰徽商鲍漱芳长期周济贫困的善行,这符合儒家思想中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把他树立为榜样也有利于促进乡里教化,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彰徽商鲍漱芳长期周济贫困的善行,不体现提高商人的地位,结合所学封建社会是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也不高,排除A项;材料表彰的主体是商人而不是地方乡绅,排除B项;材料是表彰徽商鲍漱芳长期周济贫困的善行目的是宣扬儒家理念,促进乡里教化,而动员民间力量,推进社会救济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5.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盛极一时。代表人物魏源先后著成《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主张将边疆的防卫、开发建设同解决国家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摆脱了传统地理学的藩篱。魏源的学术研究()A.体现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 B.超越了经世致用的研学范式C.突破了传统华夷观念的窠臼 D.全面引入近代西方史地理论〖答案〗A〖解析〗根据“《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等研究的成果,可得出这些都与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统治危机有关,反映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A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这符合题干的主旨,但魏源的学术研究未能体现超越了经世致用的研学范式,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是否突破“传统华夷”观念,排除C项;“全面”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6.民国初期,“各地货币‘两’的标准有170余种”,各省地方银行如直隶省银行、山西晋胜银行大量发行纸币,英、法、美、日、墨等国铸造的银元也流人中国市场,外国银行还有在中国发行纸币的特权。这一状况()A.阻隔了区域间商贸联系 B.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C.促使军阀割据混乱局面形成 D.便利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各省地方银行如直隶省银行、山西晋胜银行大量发行纸币,英、法、美、日、墨等国铸造的银元也流人中国市场,外国银行还有在中国发行纸币的特权”可知,民国初期货币紊乱,增加了商品交换的时间,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B项正确;“阻隔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军阀割据局面促使纸币紊乱,因果倒置,排除C项;材料强调民国初期中国货币的混乱,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7.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诞生了《卧薪尝胆》《木兰从军》《文天祥》《杨家将》《史可法》《西施》《抱石投江》等一大批广播剧作品。这反映出当时我国()A.意在推行文艺的世俗化 B.文艺发展紧跟世界潮流C.民众对历史知识普及的需求 D.文艺创作深受国内时局影响〖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可知,处于抗日战争初期。依据材料中的一大批广播剧作品的名称,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日本的侵略,使得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因此出现一大批以抗战为核心广播剧作品,主要是为了激励民众共御外侮,说明当时我国文艺创作深受国内时局影响,D项正确;广播剧作品的诞生不能说明文艺世俗化的推行,排除A项;一大批以抗战为核心广播剧作品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抗战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紧跟世界潮流,排除B项;材料中的一大批广播剧作品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抗战的需要,而非民众对历史知识普及的需求,排除C项。故选D项。8.安徽省某中学从1961年6月起,开始教师整编,精简下放了14名教师,认真办好校办农场,利用师生在农场生产大量蔬菜、山芋、油料、粮食等农副产品,以补助师生食堂。这()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现出国家对劳育重视C.呼应了国家教育方面政策的调整 D.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1年安徽省某中学建立校办农场,师生生产劳动以补助师生食堂。结合所学可知,1959-1961年我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1961年我国实行“八字”方针,对教育政策也进行调整。因此材料反映了对国家教育政策调整的呼应,C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是计划经济,排除A项;材料反映安徽某中学呼应国家教育政策调整的需要而进行的改变,与劳动教育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某中学创办校办农场,不属于教学质量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9.大流士统治下的波斯帝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大流士修筑了许多新的驿道,从苏萨到小亚爱斐斯的“御道”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设一驿站,苏萨发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达终点。大流士的这一做法意在()A.强化国家治理 B.促进经济交流 C.扩大统治疆域 D.方便人们出行〖答案〗A〖解析〗为了密切各地的联系,加强统治,修筑驿道是大一统国家的惯例,秦帝国、罗马帝国都是如此。根据材料“从苏萨到小亚爱斐斯的“御道”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设一驿站,苏萨发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达终点”可知修筑驿道有利于加强信息的传递,进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强化国家治理,A项正确。修筑驿道的主要用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并非经济目的,排除B项;驿道是在波斯帝国境内修建的,并不能扩大统治疆域,排除C项;官方修建的驿道主要是为了满足军政事务等官方目的,并非为了方便民众出行,排除D项。故选A项。10.1438年查理七世颁布《布尔日国事诏书》,宣布取消教皇保留圣职与预先指定的权力,规定主教由法国教士团选举产生,并废除上缴给教皇的首岁金,并赋予法国国王对教士的举荐权。该诏书颁布()A.表明了等级君主制在法国的形成 B.维护了基督教世界的统一和权威C.强调民族教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D.导致法国教会和罗马教廷的决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宣布取消教皇保留圣职与预先指定的权力,规定主教由法国教士团选举产生,并废除上缴给教皇的首岁金,并赋予法国国王对教士的举荐权。”和所学知识可知,该行为有利于削弱教皇权威,减少罗马教会和教皇的干涉,确保法国教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C项正确;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体形式,法国14世纪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材料与等级君主制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该诏书削弱教皇的权威,减少教皇对法国教会的干涉,因此不利于基督教世界的统一和权威,排除B项;诏书的颁布必然引发法国教会与罗马教廷的矛盾,但是两者并未决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1.列宁的《四月提纲》在《真理报》上发表一天后,彼得格勒市党委讨论了列宁的提纲,并以13:2否决了这个提纲,参加讨论的党员认为,列宁的政策是“乌托邦式的”,表明他已长期脱离俄国的生活,与俄国的现实隔膜了。以上表明当时()A.《四月提纲》没有指明革命的方向 B.列宁对俄国革命实际情况缺乏了解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彻底完成 D.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缺乏广泛认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彼得格勒市党委讨论了列宁的提纲,并以13:2否决了这个提纲,参加讨论的党员认为,列宁的政策是‘乌托邦式的’”可知,列宁提出《四月提纲》,主张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策略,但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说明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缺乏广泛认同,D项正确;《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排除A项;材料表明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缺乏广泛认同,不能说明列宁对俄国革命实际情况缺乏了解,排除B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12.从1900年到2005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由1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35%下降到0.7%。从1963年到2000年,日本农业从业者的比重也由76.6%下降到2.2%。这一变化表明美日()A.农业发展日趋衰退 B.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C.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D.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答案〗D〖解析〗据材料“从1900年到2005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由1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35%下降到0.7%。从1900年到2000年,日本农业从业者的比重也由76.6%下降到2.2%”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美日两国自1900年到2005年间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或者是农业从业者)的比重急剧下降,大量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这表明了美日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D项正确;农业劳动力减少,机械化程度提高,不是农业发展日趋衰退,排除A项;农业是第一产业,材料未涉及第三产业内容,排除B项;美国、日本经济结构没有畸形发展,且材料未涉及国家经济结构的问题,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在司马迁笔下,不论历史人物是贫贱还是富贵,也不论其最后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有可称道的道德表现或事功作为,就会进入他的视野。对事功充分肯定,但不作为最高标准。司马迁讲究“天人关系”,沟通“天人关系”最为重要的路径是“善恶”,尤其是大善大恶。这在《史记》中有明确表述,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善者,天报五以福;为非者,天报之以殃。”——高希中《司马迁历史人物评价理念试析》材料二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洪承畴(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清军入关前在松锦战役中失败,被俘降清)一直比较受人关注。自他死后至今的300年间,物议纷然,评价不一。清朝入关后百余年间功臣,受到清政府的褒奖乾隆年间被钦定为“贰臣”,受到贬抑民国初期大体延续乾隆时期的评价抗日战争时期被视为“汉奸”,大受挞伐材料三1996年,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石狮市举行,会议认为“洪承畴作为清朝统治集团的重要谋臣在为满族夺取全国统治权、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中的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冀震宇《社会变迁、文献解读与洪承畴“贰臣”形象的演变——兼论历史人物评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依据司马迁人物评价标准评价汉武帝。(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洪承畴不同时期评价不一的原因。(3)是否认同材料三中“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关于洪承畴的评价?为什么?〖答案〗(1)汉武帝改变汉初“无为”而治,采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国家治理,拓展了国家疆域;但是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用人唯亲以及穷兵黩武。(2)清朝入关后百余年间:清军需要借助明朝降将力量完成灭明和统一。乾隆年间:满汉民族矛盾已经趋弱,时局相对稳定,急需树立忠君观以巩固统治;受儒家思想为正统,利用儒家学说道义,以规范臣民的行为,纲常名教准则得到重视。民国初期:推翻了满清统治,对投降满清者自然评价不高。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灭国亡种的危机,对汉奸变节者痛恨。(3)不认同。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关于洪承畴的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但忽视了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并可能参杂了地方人情庇护的主观意图。认同。这种评价看到了洪承畴在促进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坚持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明将降清,属民族内部问题,不应该以此作为道德绑架,评价洪承畴不该受到儒家正统观念和大汉族主义情绪影响。(两种观点都可以,以上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详析〗评价:根据材料“只要有可称道的道德表现或事功作为,就会进入他的视野”并结合汉武帝的统治措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评价:首先,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国家治理,拓展了国家疆域;其次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用人唯亲及穷兵黩武,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小问2详析〗原因:根据材料可知,洪承畴在松锦战役中失败,被俘降清,为清朝灭明和统一做出了贡献,所以受到清政府褒奖;乾隆年间已进入清朝的鼎盛稳定时期,需要树立忠君观,作为投降过来的臣子,受到了贬抑,另一方面就是受到儒家传统纲常名教准则的影响;民国初年推翻了清王朝,对投降清朝的人自然评价不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遭受外来侵略,民众对汉奸者自然痛恨,而洪承畴投降清朝,被是为“汉奸”。〖小问3详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对洪承畴的评价,考生可结合材料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认同或者不认同,然后结合人物评价的方法并结合洪承畴的个人品德以及他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所出的贡献等角度进行分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14.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关于传统,当代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指出,它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编自爱德华·希尔《论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传统”这个话题,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论题合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答案〗示例一传承传统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任何文明的延续都不能脱离传统。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传承,14、15世纪产生了文艺复兴时期批判封建神学的人文主义,在此基础上出现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从而塑造了西方文化基因;近代英国“光荣革命”后,传承了议会传统、宪政和君主制传统,构建了符合英国国情的君主立宪制,保证了英国政局的长期稳定和国家崛起。当代中国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大一统历史传统的传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可见,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无法割裂的血脉,传承传统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示例二继承传统须与时俱进传统是能使历史阶段保持连续,促进文明延续,但继承传统须与时俱进,传承传统和推动革新要相辅相成。古希腊人文精神反对迷信,唤醒了人类的自我意识,文艺复兴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与时俱进;近代英国“光荣革命”后,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确立近代议会制、内阁制,实现了由专制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当代中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在继承传统大一统传统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推进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总之,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注意克服传统的消极因素和不符合时代的落后因素,才能更好的推进历史的发展。〖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它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可以拟定论题为“传承传统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后结合所学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英国宪政、中国儒家文化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如: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任何文明的延续都不能脱离传统。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传承,14、15世纪产生了文艺复兴时期批判封建神学的人文主义,在此基础上出现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从而塑造了西方文化基因;近代英国“光荣革命”后,传承了议会传统、宪政和君主制传统,构建了符合英国国情的君主立宪制,保证了英国政局的长期稳定和国家崛起。当代中国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大一统历史传统的传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可见,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无法割裂的血脉,传承传统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示例二继承传统须与时俱进传统是能使历史阶段保持连续,促进文明延续,但继承传统须与时俱进,传承传统和推动革新要相辅相成。古希腊人文精神反对迷信,唤醒了人类的自我意识,文艺复兴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与时俱进;近代英国“光荣革命”后,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确立近代议会制、内阁制,实现了由专制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当代中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在继承传统大一统传统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推进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最后进行总结:总之,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注意克服传统的消极因素和不符合时代的落后因素,才能更好的推进历史的发展。15.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中世纪末期,由于王权的加强、较为统一的国家的形成,西欧一些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取得了民族的共同认同。16—17世纪,在西欧摧毁、瓦解了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恩格斯曾指出:“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这个王朝国家再也不能体现、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于是,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封建专制君主,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和幸福,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所以,在英法这些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的国家,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较为彻底地摧毁了旧的王朝国家,构建起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摘编于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法由“王朝国家”迈向统一“民族国家”的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恩格斯“王权是进步因素”的历史依据。〖答案〗(1)因素:①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启蒙思想的传播;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民族意识日益觉醒;④英法代议民主制的建立,人民主权取代王权。(2)依据:①有利于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③推行早期殖民扩张,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④促进了各国民族语言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⑤英法议会君主制和等级君主制出现,为近代代议民主制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析〗因素:据材料“16—17世纪,在西欧摧毁、瓦解了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16、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据材料“于是,资产阶级便以全民族的名义展开了对封建专制君主,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和幸福,要用这些新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念来构建新的国家——民族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尤其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民族意识日益觉醒;聚财“所以,在英法这些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的国家,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较为彻底地摧毁了旧的王朝国家,构建起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代议民主制的建立,人民主权取代王权。〖小问2详析〗依据:据材料“16—17世纪,在西欧摧毁、瓦解了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据材料“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材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日渐羽翼丰满,这个王朝国家再也不能体现、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推行早期殖民扩张,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据材料“中世纪末期,由于王权的加强、较为统一的国家的形成,西欧一些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取得了民族的共同认同”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各国民族语言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据材料“16—17世纪,在西欧摧毁、瓦解了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法议会君主制和等级君主制出现,为近代代议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安徽省宣城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1.《甲骨文合集》收录了有关疾病甲骨320片,甲骨文中的“疒”,左边是“爿”,一张床板,右边是人的侧面形象,有的还要在旁边加上小点表示病人出虚汗。胡厚宣据此写有专著《殷人疾病考》。由此可知()A.中国古文字研究历史悠久 B.研究视角影响史料价值C.传统医学起源于殷商时代 D.疾病发生促成文字产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根据甲骨文对疾病记录的甲片,胡厚宣编写成《殷人疾病考》,可见,研究视角影响到研究成果及史料价值,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古文字研究的时间,排除A项;战国大概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及研究的建立时代,排除C项;疾病发生与文字产生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2.先秦儒家开启的内圣之学具有积极高昂的主体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圣化”人格范式;董仲舒强调“天道至上”的“神化”范式,对个体人格进行消解。这一变化()A.表明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有利于君权的扩张C.强化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D.完全背离先秦儒学〖答案〗B〖解析〗相比于先秦儒学中的人的积极的主体精神而言,汉代的儒学更多呈现出神秘色彩,这种神秘色彩消解了人的主体性,能更好的服务于皇权,便利了皇权利用儒学进行扩张,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供儒学地位的信息,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C项;D项中国的“完全”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3.在三国至隋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黄河保持着长期安流的局面,其中见于记载的河溢现象只有几次。如果要考察这一时期长期安流局面出现的原因,我们更应关注的因素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时局 B.古代治理水患技术的进步C.政府对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视 D.国家经济经济实力的提高〖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三国至隋朝时期,黄河长期安流,河溢现象较少,造成这种情况原因,主要是因为此时北方政局动荡,严重影响了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而此时期北方农耕经济的衰退使得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改善,水土流失情况减轻,导致了河溢现象减少,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之后黄河河溢现象较三国至隋唐时期严重,说明三国至隋唐时期黄河安流的原因并非技术方面,排除B项;历代政府对黄河水患的治理都较为重视,排除C项;唐朝、宋朝的国家经济实力叫三国至隋朝都较高,但黄河河溢现象缺比三国至隋朝时期较多,排除D项。故选A项。4.棠棣村的“乐善好施”牌坊(如图)为嘉庆帝特赐修建,以此表彰徽商鲍漱芳长期周济贫困的善行。嘉庆此举意在()A.提高商人地位,肯定徽商文化 B.笼络地方乡绅,加强中央集权C.宣扬儒家理念,促进乡里教化 D.动员民间力量,推进社会救济〖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牌坊是表彰徽商鲍漱芳长期周济贫困的善行,这符合儒家思想中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把他树立为榜样也有利于促进乡里教化,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彰徽商鲍漱芳长期周济贫困的善行,不体现提高商人的地位,结合所学封建社会是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也不高,排除A项;材料表彰的主体是商人而不是地方乡绅,排除B项;材料是表彰徽商鲍漱芳长期周济贫困的善行目的是宣扬儒家理念,促进乡里教化,而动员民间力量,推进社会救济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5.鸦片战争前后边疆史地学盛极一时。代表人物魏源先后著成《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主张将边疆的防卫、开发建设同解决国家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摆脱了传统地理学的藩篱。魏源的学术研究()A.体现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 B.超越了经世致用的研学范式C.突破了传统华夷观念的窠臼 D.全面引入近代西方史地理论〖答案〗A〖解析〗根据“《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等研究的成果,可得出这些都与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统治危机有关,反映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A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这符合题干的主旨,但魏源的学术研究未能体现超越了经世致用的研学范式,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是否突破“传统华夷”观念,排除C项;“全面”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6.民国初期,“各地货币‘两’的标准有170余种”,各省地方银行如直隶省银行、山西晋胜银行大量发行纸币,英、法、美、日、墨等国铸造的银元也流人中国市场,外国银行还有在中国发行纸币的特权。这一状况()A.阻隔了区域间商贸联系 B.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C.促使军阀割据混乱局面形成 D.便利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各省地方银行如直隶省银行、山西晋胜银行大量发行纸币,英、法、美、日、墨等国铸造的银元也流人中国市场,外国银行还有在中国发行纸币的特权”可知,民国初期货币紊乱,增加了商品交换的时间,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B项正确;“阻隔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军阀割据局面促使纸币紊乱,因果倒置,排除C项;材料强调民国初期中国货币的混乱,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7.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诞生了《卧薪尝胆》《木兰从军》《文天祥》《杨家将》《史可法》《西施》《抱石投江》等一大批广播剧作品。这反映出当时我国()A.意在推行文艺的世俗化 B.文艺发展紧跟世界潮流C.民众对历史知识普及的需求 D.文艺创作深受国内时局影响〖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初”可知,处于抗日战争初期。依据材料中的一大批广播剧作品的名称,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日本的侵略,使得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因此出现一大批以抗战为核心广播剧作品,主要是为了激励民众共御外侮,说明当时我国文艺创作深受国内时局影响,D项正确;广播剧作品的诞生不能说明文艺世俗化的推行,排除A项;一大批以抗战为核心广播剧作品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抗战的需要,而不是为了紧跟世界潮流,排除B项;材料中的一大批广播剧作品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抗战的需要,而非民众对历史知识普及的需求,排除C项。故选D项。8.安徽省某中学从1961年6月起,开始教师整编,精简下放了14名教师,认真办好校办农场,利用师生在农场生产大量蔬菜、山芋、油料、粮食等农副产品,以补助师生食堂。这()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现出国家对劳育重视C.呼应了国家教育方面政策的调整 D.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1年安徽省某中学建立校办农场,师生生产劳动以补助师生食堂。结合所学可知,1959-1961年我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1961年我国实行“八字”方针,对教育政策也进行调整。因此材料反映了对国家教育政策调整的呼应,C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是计划经济,排除A项;材料反映安徽某中学呼应国家教育政策调整的需要而进行的改变,与劳动教育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某中学创办校办农场,不属于教学质量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9.大流士统治下的波斯帝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大流士修筑了许多新的驿道,从苏萨到小亚爱斐斯的“御道”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设一驿站,苏萨发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达终点。大流士的这一做法意在()A.强化国家治理 B.促进经济交流 C.扩大统治疆域 D.方便人们出行〖答案〗A〖解析〗为了密切各地的联系,加强统治,修筑驿道是大一统国家的惯例,秦帝国、罗马帝国都是如此。根据材料“从苏萨到小亚爱斐斯的“御道”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设一驿站,苏萨发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达终点”可知修筑驿道有利于加强信息的传递,进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强化国家治理,A项正确。修筑驿道的主要用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并非经济目的,排除B项;驿道是在波斯帝国境内修建的,并不能扩大统治疆域,排除C项;官方修建的驿道主要是为了满足军政事务等官方目的,并非为了方便民众出行,排除D项。故选A项。10.1438年查理七世颁布《布尔日国事诏书》,宣布取消教皇保留圣职与预先指定的权力,规定主教由法国教士团选举产生,并废除上缴给教皇的首岁金,并赋予法国国王对教士的举荐权。该诏书颁布()A.表明了等级君主制在法国的形成 B.维护了基督教世界的统一和权威C.强调民族教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D.导致法国教会和罗马教廷的决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宣布取消教皇保留圣职与预先指定的权力,规定主教由法国教士团选举产生,并废除上缴给教皇的首岁金,并赋予法国国王对教士的举荐权。”和所学知识可知,该行为有利于削弱教皇权威,减少罗马教会和教皇的干涉,确保法国教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C项正确;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体形式,法国14世纪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材料与等级君主制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该诏书削弱教皇的权威,减少教皇对法国教会的干涉,因此不利于基督教世界的统一和权威,排除B项;诏书的颁布必然引发法国教会与罗马教廷的矛盾,但是两者并未决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1.列宁的《四月提纲》在《真理报》上发表一天后,彼得格勒市党委讨论了列宁的提纲,并以13:2否决了这个提纲,参加讨论的党员认为,列宁的政策是“乌托邦式的”,表明他已长期脱离俄国的生活,与俄国的现实隔膜了。以上表明当时()A.《四月提纲》没有指明革命的方向 B.列宁对俄国革命实际情况缺乏了解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彻底完成 D.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缺乏广泛认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彼得格勒市党委讨论了列宁的提纲,并以13:2否决了这个提纲,参加讨论的党员认为,列宁的政策是‘乌托邦式的’”可知,列宁提出《四月提纲》,主张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策略,但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说明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缺乏广泛认同,D项正确;《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前途,排除A项;材料表明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缺乏广泛认同,不能说明列宁对俄国革命实际情况缺乏了解,排除B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12.从1900年到2005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由1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35%下降到0.7%。从1963年到2000年,日本农业从业者的比重也由76.6%下降到2.2%。这一变化表明美日()A.农业发展日趋衰退 B.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C.国家经济结构畸形 D.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答案〗D〖解析〗据材料“从1900年到2005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由1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35%下降到0.7%。从1900年到2000年,日本农业从业者的比重也由76.6%下降到2.2%”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美日两国自1900年到2005年间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或者是农业从业者)的比重急剧下降,大量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这表明了美日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D项正确;农业劳动力减少,机械化程度提高,不是农业发展日趋衰退,排除A项;农业是第一产业,材料未涉及第三产业内容,排除B项;美国、日本经济结构没有畸形发展,且材料未涉及国家经济结构的问题,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在司马迁笔下,不论历史人物是贫贱还是富贵,也不论其最后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有可称道的道德表现或事功作为,就会进入他的视野。对事功充分肯定,但不作为最高标准。司马迁讲究“天人关系”,沟通“天人关系”最为重要的路径是“善恶”,尤其是大善大恶。这在《史记》中有明确表述,例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善者,天报五以福;为非者,天报之以殃。”——高希中《司马迁历史人物评价理念试析》材料二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重要历史人物洪承畴(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清军入关前在松锦战役中失败,被俘降清)一直比较受人关注。自他死后至今的300年间,物议纷然,评价不一。清朝入关后百余年间功臣,受到清政府的褒奖乾隆年间被钦定为“贰臣”,受到贬抑民国初期大体延续乾隆时期的评价抗日战争时期被视为“汉奸”,大受挞伐材料三1996年,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石狮市举行,会议认为“洪承畴作为清朝统治集团的重要谋臣在为满族夺取全国统治权、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中的历史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冀震宇《社会变迁、文献解读与洪承畴“贰臣”形象的演变——兼论历史人物评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依据司马迁人物评价标准评价汉武帝。(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洪承畴不同时期评价不一的原因。(3)是否认同材料三中“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关于洪承畴的评价?为什么?〖答案〗(1)汉武帝改变汉初“无为”而治,采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了国家治理,拓展了国家疆域;但是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用人唯亲以及穷兵黩武。(2)清朝入关后百余年间:清军需要借助明朝降将力量完成灭明和统一。乾隆年间:满汉民族矛盾已经趋弱,时局相对稳定,急需树立忠君观以巩固统治;受儒家思想为正统,利用儒家学说道义,以规范臣民的行为,纲常名教准则得到重视。民国初期:推翻了满清统治,对投降满清者自然评价不高。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灭国亡种的危机,对汉奸变节者痛恨。(3)不认同。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关于洪承畴的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坚持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但忽视了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并可能参杂了地方人情庇护的主观意图。认同。这种评价看到了洪承畴在促进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坚持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明将降清,属民族内部问题,不应该以此作为道德绑架,评价洪承畴不该受到儒家正统观念和大汉族主义情绪影响。(两种观点都可以,以上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详析〗评价:根据材料“只要有可称道的道德表现或事功作为,就会进入他的视野”并结合汉武帝的统治措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评价:首先,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国家治理,拓展了国家疆域;其次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用人唯亲及穷兵黩武,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小问2详析〗原因:根据材料可知,洪承畴在松锦战役中失败,被俘降清,为清朝灭明和统一做出了贡献,所以受到清政府褒奖;乾隆年间已进入清朝的鼎盛稳定时期,需要树立忠君观,作为投降过来的臣子,受到了贬抑,另一方面就是受到儒家传统纲常名教准则的影响;民国初年推翻了清王朝,对投降清朝的人自然评价不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遭受外来侵略,民众对汉奸者自然痛恨,而洪承畴投降清朝,被是为“汉奸”。〖小问3详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对洪承畴的评价,考生可结合材料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认同或者不认同,然后结合人物评价的方法并结合洪承畴的个人品德以及他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所出的贡献等角度进行分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14.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关于传统,当代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指出,它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编自爱德华·希尔《论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传统”这个话题,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论题合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答案〗示例一传承传统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任何文明的延续都不能脱离传统。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传承,14、15世纪产生了文艺复兴时期批判封建神学的人文主义,在此基础上出现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从而塑造了西方文化基因;近代英国“光荣革命”后,传承了议会传统、宪政和君主制传统,构建了符合英国国情的君主立宪制,保证了英国政局的长期稳定和国家崛起。当代中国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大一统历史传统的传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可见,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无法割裂的血脉,传承传统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示例二继承传统须与时俱进传统是能使历史阶段保持连续,促进文明延续,但继承传统须与时俱进,传承传统和推动革新要相辅相成。古希腊人文精神反对迷信,唤醒了人类的自我意识,文艺复兴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与时俱进;近代英国“光荣革命”后,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确立近代议会制、内阁制,实现了由专制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当代中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在继承传统大一统传统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推进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总之,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注意克服传统的消极因素和不符合时代的落后因素,才能更好的推进历史的发展。〖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它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可以拟定论题为“传承传统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后结合所学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英国宪政、中国儒家文化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如: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任何文明的延续都不能脱离传统。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传承,14、15世纪产生了文艺复兴时期批判封建神学的人文主义,在此基础上出现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从而塑造了西方文化基因;近代英国“光荣革命”后,传承了议会传统、宪政和君主制传统,构建了符合英国国情的君主立宪制,保证了英国政局的长期稳定和国家崛起。当代中国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大一统历史传统的传承,有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