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安全概论课件_第1页
国际安全概论课件_第2页
国际安全概论课件_第3页
国际安全概论课件_第4页
国际安全概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國家安全第一節國家安全與當代國家安全體系第二節國家安全觀第三節國家安全體制第四節國家安全戰略一、國家安全概念及其構成要素國家安全:國家安全是指主權國家的安全,即一個國家處於沒有危險的客觀狀態,也就是國家既沒有外部的威脅和侵害又沒有內部的混亂和疾患的客觀狀態。第一節國家安全與當代國家安全體系以時間和歷史為根據進行劃分,國家安全可以分為古代的國家安全、近代的國家安全、現代的國家安全、當代的國家安全等。以空間和國別為標準進行劃分,國家安全可分為歐洲的國家安全、美洲的國家安全、亞洲的國家安全、非洲的國家安全,以及中國的國家安全、美國的國家安全、俄羅斯的國家安全等。從國家安全的構成進行劃分,既可以分為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也可以分為國民安全、國土安全、國家政治安全、國家經濟安全、國家科技安全等。在當代國家安全學理論中,從人類社會領域的構成角度,國家安全可分為12個方面,即國民安全、國域安全、國家資源安全、國家經濟安全、國家社會安全、國家政治安全、國家軍事安全、國家主權安全、國家文化安全、國家科技安全、國家生態安全、國家資訊安全。第一節國家安全與當代國家安全體系二、影響當代國家安全的因素從大的方面說,影響國家安全的外在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在自然因素方面,國土面積、地理位置、自然資源、氣候條件、人口數量等,都會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上影響國家安全及其各個構成要素。在社會因素方面,國家安全既會受到時代主題、世界格局、國際秩序、鄰國關係等變化不定的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會受到國家內部的政治制度、大政方針、國民素質、民族宗教、傳統文化等外在因素的影響。第一節國家安全與當代國家安全體系三、當代國家安全體系國家安全保障體系:國家安全保障體系是由那些以保障和強化國家安全、提高國家安全度為客觀目的的各種思想、觀念、制度、規章、法律、組織、機構、措施、活動等構成的社會體系。國家安全構成要素、國家安全影響因素、國家安全威脅因素和國家安全保障體系四個方面,我們構建了一個當代國家安全體系。第一節國家安全與當代國家安全體系國家安全觀是對國家安全及國家安全相關問題的歷史、現狀、發展、規律、本質等的綜合性、全面性的認識,包括事實認知、價值評價、實踐規劃和未來預期等內容。第二節國家安全觀一、傳統國家安全觀及其歷史演變傳統國家安全觀是自有國家以來到“冷戰”結束這樣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記憶體在的各種安全思想和觀點。它不僅包括了近代以來特別是現代以來各種國家理論和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安全觀點,如理想主義理論中的國家安全觀、現實主義理論中的國家安全觀等,而且也應該包括古代的各種國家安全觀,如中國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不同思想體系中存在的國家安全思想,以及古希臘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思想家的國家理論中存在的國家安全思想,還包括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各種國家安全觀。第二節國家安全觀(一)中國歷史上的傳統國家安全觀(二)西方的傳統國家安全觀前三個階段的傳統國家安全觀。1.規範安全觀念時期的傳統國家安全觀2.權力安全觀念時期的傳統國家安全觀3.制度安全觀念和權力安全觀念並重時期的傳統國家安全觀第二節國家安全觀二、非傳統國家安全觀的形成與發展三、中國的總體國家安全觀第二節國家安全觀國家安全體制,是指國家安全管理具體制度和行為規範的總和,主要包括國家安全的法律保障機制、決策指揮機制和執行保障機制。第三節國家安全體制一、國家安全體制的內涵國家安全體制的目的:確保國家擁有安全狀態和能力提供制度支撐,主要包括國家安全職能的劃分、國家安全機構管理制度、國家安全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權責機制和法律保障等內容。第三節國家安全體制(一)國家安全職能的劃分國家安全職能:國家安全組織及其工作人員在國家安全管理過程中所具有的責任和功能。就國家安全職能內容和範疇而言,既有一般性職能如軍事安全職能、政治安全職能、國土安全職能、經濟安全職能、文化安全職能、社會安全職能、資訊安全職能等,也有運行性職能如決策職能、組織職能、協調職能和監督回饋職能。第三節國家安全體制(二)國家安全機構管理制度國家安全機構管理制度是指有關國家安全機構設置、運行、效率等規則、程式和方式的制度性規定。當前,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部、國家安全部、公安部、武裝員警部隊總部以及涉及國家安全有關方面的其他國家機構構成了中國國家安全管理機構體系。第三節國家安全體制(三)國家安全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國家安全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有關國家安全人力資源規劃、獲取、維持和開發等規則、程式與方式的制度性規定。第三節國家安全體制主要包括以下制度建設:第一,推進國家安全工作人員錄用制度建設,堅持公開原則、平等原則、競爭原則和擇優錄取原則,把那些有志於從事國家安全工作又符合崗位條件的社會人才吸收到國家安全機構。第二,逐步完善國家安全工作人員的任免、升降、交流、回避、辭職和辭退等制度,把國家安全工作人員與工作任務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人與事的最佳結合。第三,加強國家安全工作人員工資保險福利制度建設,為提高國家安全工作人員生活水準和戰鬥力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第四,加強國家安全工作人員培訓制度建設。通過職前培訓、任職培訓、業務培訓和知識培訓等方式,不斷提高國家安全工作人員的國家安全知識和業務技能,增強戰鬥力。第三節國家安全體制(四)權責機制權責機制:一系列有關國家安全職權、責任的規則和程式的有機結合。第三節國家安全體制(五)法律保障法律保障就是本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準則為國家安全體制的建立、完善和實施提供法律制度支撐。第一,有法可依。第二,有法必依。第三,執法必嚴。第四,違法必究。第三節國家安全體制二、國家安全機制的構成(一)法律保障機制(二)決策指揮機制(三)執行保障機制國家安全的執行保障機制:維護國家安全的直接行動部門,它的主要職責是有效貫徹國家安全決策指揮機制的決策,保證國家的安全決策能夠順利地得到貫徹和執行。第三節國家安全體制三、中國國家安全體制的演變在非傳統安全觀的指引下,中國國家安全體制的建設主要表現在:一是把國家安全體制建設由國防、武警、公安和安全等強力部門深入與非傳統安全相關的政府部門。二是採取有效措施不斷“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如重新組建國家海洋局,對原國家海洋局及中國海監、公安部邊防海警、農業部中國漁政、海關總署海上緝私員警的隊伍和職責進行整合,特別是設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大大充實了國家安全體制的內容,對於進一步完善中國國家安全體制具有重大意義。第三節國家安全體制一、國家安全戰略的界定(一)國家安全戰略概念國家安全戰略:國家在一定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和社會文化的背景下,根據本國對國家利益的界定,對現存的和潛在的威脅的判斷,以及可動用的資源的判斷,決定用什麼方式或怎樣分配和使用資源對付威脅、有效保障本國安全的整體規劃。第四節國家安全戰略(二)國家安全戰略三要素國家安全戰略的第一個要素是國家利益的界定。國家安全戰略的第二個要素是對威脅的界定。國家安全戰略的第三個要素是可動用的實力資源與使用這些實力資源的方式。第四節國家安全戰略二、國家安全戰略的領域(一)軍事戰略軍事戰略:軍事戰略是運用一國武裝力量,通過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達成國家政策的各項目標的一門藝術和科學。第四節國家安全戰略軍事戰略方針有兩個層次:一是軍事力量自身的發展戰略,這方面典型的就是關於陸權論、海權論、空權論的現實實踐,意味著陸軍力量、海軍力量、空軍力量的統籌;二是在與對手對抗過程中運用軍事力量的行動方案,包括武器禁運、導彈試射、武力炫耀、核威懾等,為防止戰爭發生或有效應對可能會爆發戰爭的威脅,建立危機管理機制,維持和平的狀態。第四節國家安全戰略(二)外交戰略作為國家安全戰略意義上的外交戰略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但具體來說,外交戰略往往是通過戰略手段來達到維護國家安全的目的的:一是強化溝通,二是技術性談判,三是多邊機構行動,四是多軌外交。第四節國家安全戰略三、威懾戰略(一)威懾戰略的產生和界定威懾戰略:威懾戰略是指以強大軍事力量的展示和要脅使用為手段,配合堅決打擊侵略的政策宣傳,迫使敵方放棄進攻企圖,從而達到國家政治和軍事安全目的的軍事策略。第四節國家安全戰略(二)威懾戰略的假設威懾理論有一個基本的假設,即處於對抗狀態中的雙方,如果一方能夠以足夠強大的實力和決心對付潛在的軍事入侵,潛在的入侵方(即另一方)必將放棄攻擊企圖。第四節國家安全戰略(三)威懾戰略的類型1.核威懾戰略核威懾理論的三個基本觀點:第一,核武器的出現及其運用於軍事目的,使得傳統意義的戰爭性質、目的與手段在核時代已不再適用。第二,對潛在的戰爭危險進行威懾,是核時代所有國家的理性戰略選擇。第三,核威懾的有效手段是確保相互摧毀。第四,確保威懾方式“可信”是核威懾戰略的核心。第四節國家安全戰略2.延伸威懾戰略延伸威懾戰略:延伸威懾戰略是指擁有核武器的一方(或超級核大國)依賴於其核威懾力,給予其友鄰或盟國核保護。簡單地說,就是敵對雙方把原來以防衛本土為目標的核威懾延伸到防衛彼此鄰國和盟國的範圍。第四節國家安全戰略3.常規威懾戰略常規威懾戰略:以常規力量對抗或抑制局部的常規衝突,以求全局威懾的穩定;而常規威懾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是否以核威懾為“後盾”。第四節國家安全戰略1.分析國家安全的內涵與特徵。2.國家安全體制的構成要素有哪些?3.請對威懾戰略做出評析。思考題國際安全中的裁軍、軍控與防擴散第一節軍備控制、裁軍與國際安全第二節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第三節防擴散的出口管制軍備控制:對軍事力量,尤其是武器裝備的發展、生產、儲存、擴散和使用的限制與管理。(廣義)通過雙邊或多邊的國際協定對武器各個環節和過程進行限制。(狹義)裁軍:削減或消除軍事力量。防擴散:防止某些特定武器,尤其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發展和買賣。第一節軍備控制、裁軍與國際安全一、安全困境與軍備競賽一般認為,行為體之間的軍備競賽要符合以下基本條件:第一,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相互具有敵意的行為體;第二,雙方要在有意識地考慮軍事力量對敵手作用的條件下發展軍備;第三,雙方要在軍備的數量和品質上競爭;第四,軍備要在數量和品質上有快速的發展與提高。第一節軍備控制、裁軍與國際安全緩解國家間安全困境與軍備競賽的三種戰略第一,將國防支出主要用於防禦性支出而非進攻性裝備支出,從而在本國安全增加的條件下,不至於降低別國的安全。第二,將國家軍備支出設定與對手大致相同,從而可以讓對手免除權力相對變化的憂慮,以此降低軍備競爭程度,實現合作。第三,展開正式的軍備談判。第一節軍備控制、裁軍與國際安全尋求取代戰爭和無政府狀態的途徑。為主要有三種不同的途徑:(1)限制國際政治中的破壞性傾向和無政府傾向;(2)通過徹底消除國際政治中的破壞性傾向和無政府傾向改造國際政治;(3)通過把國際政治中的破壞性傾向和無政府傾向排除出理性目標來調和利益分歧。第一節軍備控制、裁軍與國際安全二、理性與人道:軍控的理想主義邏輯全面戰爭,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1)參與戰爭行為所必需的各種活動的人口比例;(2)受到戰爭行為影響的人口的比例;(3)在信念上和情感上完全認同戰爭行為的人口的比例;(4)戰爭的目標。第一節軍備控制、裁軍與國際安全三、經濟與安全:軍控的經濟邏輯軍控的經濟邏輯:從資源有限性出發,強調軍備與民用生產的替代關係,主張應該在兩者間尋求合適的比例,既能保證國家安全,又能促進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第一節軍備控制、裁軍與國際安全四、裁軍與均勢:軍控的現實主義邏輯軍控的現實主義邏輯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第一,軍控或裁軍並不是國家追求的最終目的,而是國家實現自身安全的一種手段,國際均勢才是維護國家生存的第一法則,因此軍控談判及其條約的主要內容就是要在列強間建立均衡。第二,軍控或裁軍的關鍵專案是戰略性武器和軍備,因為國家間的權力均衡主要依靠於戰略性軍備與武器的平衡。第三,有關軍控的爭論核心是國家間軍備比例的問題。第一節軍備控制、裁軍與國際安全五、冷戰期間國際軍備控制的實踐(一)美蘇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談判(二)美蘇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談判(三)《中程核武器條約》(四)《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第一節軍備控制、裁軍與國際安全這一時期的軍備控制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冷戰時期兩極結構下,美蘇之間最重要的軍事關係就是維持核均勢,保證足夠的核威懾能力,“確保相互摧毀”。第二,美蘇兩國的軍備控制是在保持第二次打擊能力下的軍備控制。第三,美蘇兩國的軍控談判從最初的限制戰略武器的發展,逐漸發展成為有限地削減各自的戰略武器。第一節軍備控制、裁軍與國際安全六、冷戰後國際軍控的進展(一)蘇聯解體之後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二)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談判(三)第三階段削減戰略武器談判(四)《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五)非核武器軍控進展第一節軍備控制、裁軍與國際安全(六)冷戰後國際軍控的新特點冷戰之後,國際軍控與裁軍顯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新特點,主要表現為:第一,美國利用兩極體系解體之後自身的優勢,一方面加緊限制俄羅斯,另一方面逐步追求絕對安全。第二,除了美俄之間的戰略武器控制與削減之外,有更多國家在更多的軍備領域展開合作。第三,美國作為具有全球最大的軍事力量的國家仍然主導了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第一節軍備控制、裁軍與國際安全七、有關軍備控制的理論問題第一個問題:軍備控制能夠促進國家安全、避免戰爭嗎?第二個問題:軍備控制與裁軍是否是自廢武功?第三個問題:軍備控制是國家的目標,還是手段?第一節軍備控制、裁軍與國際安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eaponofmassdestruction,WMD):能夠在大範圍內造成人員大規模傷亡的武器,一般而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核武器、生化武器、化學武器以及放射武器。第二節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一、防止核武器擴散(一)什麼是核武器核武器就是通過分裂或者聚合單個原子實現能量的釋放,從而造成破壞性爆炸結果的武器。核武器主要可以分成三種: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二)核武器與世界政治(三)核武器與國家安全第二節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四)防止核武器擴散的國際機制下麵分別介紹主要的防止核武器擴散的國際機制。(1)《部分禁止核子試驗條約》(2)《不擴散核武器條約》(3)國際原子能機構(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IAEA)(4)《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第二節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五)防止核武器擴散的新挑戰(1)印巴核問題第一,印度和巴基斯坦還不是《防擴散條約》的成員國,面對這樣的有核國家,國際社會並沒有設定有效的處理機制和方法。第二,印巴核問題反映了國際防擴散機制的弱點和不足。(2)伊朗核問題。第一是有關“不可剝奪的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第二是《防擴散條約》的雙重標準問題。第三是關於透明度和信任問題。第四是關於核能技術的兩用特徵。(3)朝鮮核問題。第一,多邊機制與地區協商機制相結合。第二,必須確立足夠的激勵和懲戒機制。第三,要有較高程度的互信和資訊的透明度。第二節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二、防止生化武器擴散(一)什麼是生化武器生化武器是指通過擴散致命性的微生物或者生物技術製造的毒素來導致人、動物或植物死亡和致病的武器。(二)生化武器與戰爭(三)《禁止生化武器公約》第二節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三、防止化學武器擴散(一)化學武器的界定及其歷史化學武器是指利用化學物質的有毒特性而非爆炸性質來對敵人造成殺傷的武器,可以是氣體、液體或者固體狀態。(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化學武器擴散的威脅並不如核武器和生化武器擴散的威脅大,其原因主要在於:第一,目前的化學武器儲備生產時間較久,難於運輸。第二,化學武器的低成本和易於生產特性,使得國家與其通過購買或走私不如直接生產。第三,化學武器的重要缺點之一就在於若要造成足夠威脅就需要足夠大的數量。第二節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四、防擴散的機制設計問題從國際合作和國際制度理論來看,有效的國際合作至少需要三個重要機制:第一個機制是信號機制,也就是合作各方能夠較為準確地瞭解對方的目標與行動,通過增進透明度,從而促進互信形成;第二個機制是核查機制,也就是能夠對各方履約情況有所評估,避免對方的違約行為發生;第三個機制是懲罰機制,當發現某些成員未能有效遵守約定,要有足夠的懲罰力量,使其承擔成本。第二節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出口管制:國家禁止某種特定類型未經許可的商品、資訊或者技術的出口。出口管制是國家對貿易行為的控制行為。出口管制有不同的原因,包括安全考慮、貿易保護、人權問題以及國際義務等。第三節防擴散的出口管制一、多邊出口管制機制(一)《瓦森納協議》《瓦森納協議》(WassenaarArrangement)是對常規軍備和兩用商品與技術進行出口控制的多邊協定。《瓦森納協議》的目的是通過提高常規軍備和兩用商品與技術轉移的透明度和責任性,促進地區和國際安全與穩定。《瓦森納協議》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協商列出需要出口管制的商品和技術清單,而其執行主要是通過其成員國的國內立法和執行。第三節防擴散的出口管制(二)核供應國集團核供應國集團(NuclearSuppliersGroup,NSG):1975年成立的非正式機構,制定管理核交易的一般規則,這些規則被用來監督核貿易,防止核武器的擴散。(三)澳大利亞集團(四)桑戈委員會桑戈委員會(ZanggerCommittee):《防擴散條約》的出口集團,其目的主要是對《防擴散條約》第3條第2款進行解釋。(五)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MissileTechnologyControlRegime):一個非正式的、自願的國家聯盟,其目的是防止能夠投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運載工具的擴散。第三節防擴散的出口管制二、多邊出口管制機制的制度設計多邊出口管制在機制設計上具有共同點,一般都通過下列方法指導出口控制:第一,出口清單管制。第二,總體管制或最終使用管制。第三,中間人管制。第四,運輸管制。第三節防擴散的出口管制三、出口管制體系面臨的挑戰第一,挑戰來自出口管制體系所要控制的內容。第二,挑戰來自多邊出口管制體系內部。第三,挑戰來自全球擴散網路的發展。第四,蘇聯解體後,增加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風險。第五,恐怖主義的挑戰。第三節防擴散的出口管制1.國家之間的軍備競賽是否可以避免?2.運用外交手段能否有效地解決朝核問題這樣的地區安全挑戰?3.多邊出口管制機制面臨怎樣的挑戰?思考題非傳統安全問題第一節非傳統安全第二節金融安全第三節國際恐怖主義第四節生態環境安全一、非傳統安全的由來非傳統安全指的是由非政治和非軍事因素所引發,直接影響甚至威脅本國和別國乃至地區與全球發展、穩定和安全的跨國性問題以及與此相應的一種新安全觀和新的安全研究領域。第一節非傳統安全二、非傳統安全的研究議程(一)非傳統安全威脅的類別第一類是人類為了可持續發展而產生的安全問題,包括環境安全、資源利用、全球生態問題以及傳染性疾病的控制和預防。第二類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由於個體國家或者個體社會失控失序而對國際秩序、地區安全乃至國際穩定所造成的威脅,包括經濟安全、社會安全、人權和難民等問題。第三類是跨國界的有組織犯罪,如販賣人口和毒品走私等。第四類是非國家行為體對現有國際秩序的挑戰和衝擊,最典型的是國際恐怖主義。第五類是由於科技發展以及全球化所產生的安全脆弱性問題,例如網路安全、資訊安全以及基因工程安全。第一節非傳統安全(二)非傳統安全的特點1.安全主體的多樣性2.安全議題的拓展3.安全目標的延伸4.安全維護手段的多樣化第一節非傳統安全三、非傳統安全威脅對國際社會的挑戰其一,非傳統安全問題往往植根於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秩序,有深刻的體制性和結構性根源,具有一定的頑固性和長期性,很難一勞永逸地得到解決。其二,非傳統安全威脅從產生到解決都具有明顯的跨國性和擴散性特徵,可以輕而易舉地越過國界向其他地區蔓延。其三,非傳統安全威脅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威脅的來源以及潛在對手的意圖都難以把握。其四,非傳統安全威脅具有很強的轉化性,可以從一個領域波及其他領域,甚至直接威脅到國家的政權穩定和社會秩序。第一節非傳統安全四、非傳統安全問題的解決途徑(1)全球治理並不是說要建立一個全球治理機構,建立一個世界政府或者世界國家。(2)全球治理建立在各種不同形式與不同層次的國際協調合作、集體尋求決策的基礎之上,國際組織承擔了這種協調職能。(3)全球治理使得關於國家主權的傳統理解變成由蛛網模式國際關係取代的昔日小球模式的過時殘餘。(4)全球治理必須要建立在全球協調合作的基礎之上。(5)全球治理方案包括國際組織的多邊主義,也包括在地方直至全球範圍內的國家和非國家的活動主體的緊密合作。第一節非傳統安全一、金融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金融:金融主要是指貨幣和資金的籌集與融通。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以及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如對外貿易、對外舉債和外商直接投資等。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以及與之相關的經濟活動金融安全是指一國在其金融發展過程中具備抵禦國內外各種風險的能力,以確保其金融主權不受侵犯,金融體制不被破壞,金融財富不會大量流失,金融體制正常運行。

第二節金融安全二、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金融霸權金融霸權(financialhegemony):霸權國憑藉其強大軍事、政治、經濟和金融實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並將自己的意志、原則或規則強制性地在整個體系推行,從而獲得霸權利潤的行為。第二節金融安全三、金融危機對於國家安全的挑戰金融危機:一種因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變得太嚴重,以致金融市場不能夠有效地將資源導向那些擁有最高生產率的投資專案而導致的金融市場崩潰。第二節金融安全四、防範金融風險的措施第一,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第二,完善金融立法與監管。第三,加強國際合作,通過國際合作共同應對金融風險。第四,建設金融安全網。第五,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第二節金融安全一、恐怖主義的定義和歷史演變恐怖主義行為:任何以脅迫一定人口、某個政府或國際組織為目的,造成平民死亡或對其身體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從行為者的性質來說,恐怖主義可分為兩大類,包括政府行為和非政府行為。政府恐怖行為也被稱為國家恐怖主義。非政府恐怖主義主要指集團或個人行為。第三節國際恐怖主義二、全球化時代的恐怖主義恐怖主義主要試圖通過兩種方式實現其政治目標。一種是通過對普通民眾實施恐怖行為,營造恐怖氣氛,從而間接影響政治進程,改變政府的決策;另一種是通過直接打擊政治要人等,直接改變政治進程。第三節國際恐怖主義三、世界各地恐怖主義發展態勢恐怖主義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呈現出較為活躍的發展態勢。如今活躍於世界各地的五大恐怖組織包括“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IS)、“基地”組織、阿布沙耶夫反政府武裝、西班牙巴斯克民族分裂組織(ETA)和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當前,各種形式的恐怖主義在全球範圍內呈擴大之勢,尤其是以民族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為旗號的恐怖主義活動最為猖獗。第三節國際恐怖主義四、國際反恐合作的主要進展西方學者對恐怖主義問題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學者關注的問題是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研究課題側重於恐怖主義的基本定義和社會起因。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西方學者開始關注恐怖主義的蔓延、氾濫和日漸國際化,研究課題側重於恐怖主義的國際化。第三階段是在美國發生“9•11”事件後,在這一階段,恐怖主義日益與高科技緊密結合,其破壞力和威脅甚至超過了大規模戰爭,讓西方世界感到防不勝防,.打擊恐怖主義包括打擊、防範和治理三個環節,只有在三方面都加大國際合作的力度,才能更有效地應對國際恐怖主義。第三節國際恐怖主義一、生態問題及生態環境安全概念的提出生態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表現,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調。一般來說,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由於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質引起的環境污染,二是由於對自然資源不適當的開發活動引起的生態環境的破壞,三是由於戰爭和武裝衝突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生存環境的破壞。第四節生態環境安全二、生態環境安全的內涵及其對國家安全的威脅生態環境安全:一個國家的生存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可再生資源和生態系統免受損害。具體來說,生態環境問題對國家安全的威脅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生態環境問題是對國家領土的侵蝕和國民生存的威脅。第二,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威脅國家安全的暴力衝突和戰爭的潛在因素和催化劑。第三,生態環境惡化威脅到國際社會秩序的穩定,進而威脅國家的生存與發展。第四,生態環境問題也成為惡化國家間的經濟關係的一個因素。第四節生態環境安全三、圍繞生態環境問題的國際鬥爭“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基於歷史原因與現實考量而做出的。從歷史上看,雖然全球環境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對環境造成的極大危害是無法否認的。1.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分歧與鬥爭2.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第四節生態環境安全四、實現生態環境安全的基本途徑生態環境問題作為一個全球公共問題,一方面要求各國先從自身做起,切實改善自身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也需要發揮全球環境治理機制的作用,通過全球合作共同解決。(一)轉變觀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二)依靠合作,通過全球環境治理機制解決環境問題第一,尊重歷史,面對現實。第二,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第三,取長補短,互利雙贏。第四節生態環境安全五、中國在生態環境問題上的基本立場和行動事實上,中國已充分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並以負責任大國的身份積極尋求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中國領導人在各種不同的場合都曾強調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一是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各級政府要把提高公眾意識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項重要工作抓緊抓好。二是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三是鼓勵公眾參與。四是加強公眾意識方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第四節生態環境安全1.近些年一些國家主權債務危機頻發的原因是什麼?2.全球化時代的恐怖主義具有哪些特點?3.國際社會如何應對生態環境問題?思考題地區安全第一節地區安全觀第二節區域安全複合體第三節地區安全一體化和安全共同體第四節亞太安全體系第五節歐洲安全結構第六節中東安全問題一、國際安全研究中的“地區”(一)地區的定義地區:指存在於一系列由地理上的接近性(proximity)以及因此而產生密切的安全相互依存而聯繫起來的國家間的安全次體系。第一節地區安全觀(二)地區的基本特徵地區的基本特徵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地理上的鄰近,這是地區的自然屬性。第二,地區內國家間在安全上的相互依存關係,這是地區的社會屬性。第三,處於同一個地區內的國家間的安全互動的相對穩定性,使地區表現出長期性和穩定性。第四,在一個地區內,不一定所有國家間的安全相互依存都是直接的,處於該體系兩端的國家未必有多少直接的接觸,但它們往往被吸收到同一組聯盟或者被捲入同一組危機中。第五,作為安全研究中的次體系,地區還表現出自主性和獨特性。第一節地區安全觀二、地區安全動力所經歷的三個時期第一階段,1648年—1945年歐洲殖民世界及歐洲地區安全問題世界化的階段。第二階段,1945—1989年的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和冷戰階段。第三階段,1990年以來的後冷戰時期以及國際安全地區化時代。第一節地區安全觀三、冷戰後的地區安全和地區安全建構(一)國際安全地區化1.國際安全地區化的基本內容國際安全地區化:國際安全的威脅來源、安全互動效應的範圍、安全問題的解決和國際安全的建構被還原到地區內部。第一節地區安全觀國際安全地區化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首先,威脅的主要根源來自地區內,或者來自地區外的威脅對本地區構成了整體上的威脅。其次,是指地區安全互動的後果(代價或收益)更多地局限在地區的範疇之內,而非直接擴散到全球層面上去。再次,是指在管理地區安全的戰略與制度方面,主要是由地區內的國家或者通過力量的相互牽制,或者憑藉集體協調與合作來處理所面臨的地區安全挑戰。最後,是指地區內國家有地區安全的認同,在地區未來的問題上有共識,各國意識到與它們的鄰國在事實上已經結成了命運共同體。第一節地區安全觀2.國際安全地區化的意義國際安全地區化,是將全球體系依據因地理關係而產生的安全相互依存關係的緊密性和獨特性而進行的細化。一方面反映了冷戰後國際安全問題的一個重要特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從地區層面建構國際安全的趨勢。從地區的視角來研究國際安全問題和建構國際安全,既可以充分關注地區安全問題的獨特性和各地區間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解決國際安全問題,也可以使在全球體系範圍內作用不大的中小國家的地位得到充分的重視,讓更多的國家及時地、有針對性地通過地區內部的合作來提供國際安全的公共產品,以提高維護地區安全的效率,成為全球體系結構提供公共產品的有益的補充。第一節地區安全觀(二)安全地區主義地區主義:同一地區內的各個行為體基於共同利益而開展地區性合作的全部思想和實踐活動的總稱。安全地區主義:地區安全建構的一種努力,即在特定的地理範圍內——一個建設中的地區,將包含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衝突關係的安全複合體轉變為包含對外合作關係和內部和平的安全共同體的努力。第一節地區安全觀1.以合作型地區安全機制來實現地區安全公共產品的地區供給(1)地區性組織可以防止權力集中在體系霸權國。(2)地區性組織可以把名義上具有主權地位的小國聯合起來,抑制外來干涉和衝突的危機。(3)地區性組織可以通過建立超國家以及限制國家主權的制度,減輕主權國家面臨的傳統安全威脅。(4)地區性組織可以把國家納入一個緊密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網路中,阻止本地區的國家走向戰爭。(5)地區性組織特別有助於控制成員國之間的衝突,2.以塑造“地區身份”來建構地區安全第一節地區安全觀一、區域安全複合體的定義及其特徵(一)區域安全複合體的定義區域安全複合體:一組國家,由於地理上的鄰近使它們相互間最主要的安全關注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至於它們現實的國家安全不能現實地被彼此分開加以考慮。第二節區域安全複合體(二)區域安全複合體的特徵第一,區域安全複合體處於無政府狀態,即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主權國家構成。第二,這些國家在地理上是鄰近的。第三,這些國家之間的關係在安全上是相互依存的,雖然這種相互依存既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但是這種安全關係必須在程度上強烈於其與區域外的國家之間的關係。第四,正是這種高度的安全相互依存,使得區域安全複合體具有排他性。第五,複合體內國家之間相互依存的模式應該是深刻的,該模式雖非永久的,但必須是持久的,而非一次的互動。第二節區域安全複合體區域安全複合體基本結構包括四個變數:區域安全複合體的邊界、區域安全複合體的無政府狀態、區域安全複合體的權力結構、區域安全複合體的身份結構。其中區域安全複合體的權力結構和身份結構是區域安全複合體理論的核心研究變數。第二節區域安全複合體(一)區域安全複合體的邊界複合體的邊界的劃定也是經驗性主義的,主要包括:(1)區域安全複合體的邊界可以通過安全相互依存的密切程度來確定。(2)區域安全複合體也可以通過對戰爭的反應來判斷。(3)通過“絕緣地帶”(insulator)國家來劃分。(4)可以通過次區域組織來界定複合體的邊界。(5)區域安全複合體也可以通過地理上的客觀存在相區別。第二節區域安全複合體(二)區域安全複合體的無政府狀態(三)區域安全複合體的權力結構1.區域安全複合體的權力結構類型根據權力結構的狀況,可以將複合體分為以下三類:

(1)標準安全複合體。(2)中心化的安全複合體。(3)大國區域安全複合體。2.超級安全複合體和次安全複合體超級安全複合體(super

complexes),是指由相鄰複合體間的互動達到一定的強度形成的一種泛地區安全關係。第二節區域安全複合體(四)區域安全複合體的身份結構1.衝突結構的複合體2.安全機制結構的複合體安全機制結構的複合體是指地區內的主要國家,利益既不完全協調又不根本對立的狀態。3.安全共同體第二節區域安全複合體三、區域安全複合體的干預變數複合體外大國對地區安全問題的影響包括兩種,即滲透和覆蓋。滲透是指複合體外大國依據複合體內的敵對/友善關係模式,對地區的安全問題施加影響,但滲透“不會使複合體外大國成為地區安全與穩定的根本源泉”。覆蓋是指複合體外大國的利益已經遠遠超過了滲透,而是主導了當地的安全事務,以至於當地的地區安全動力不再起作用。第二節區域安全複合體一、地區安全一體化地區安全一體化:如果一個地區內的國家之間的安全相互依存是積極的、密切的,並為參與國所重視,它就可能逐步轉向一體化。囚徒困境公用地悲劇第三節地區安全一體化和安全共同體二、安全共同體(一)安全共同體的定義和類型安全共同體:地區安全一體化達到了一定的程度的國家集團,在這樣的國家集團內,成員間有著較強的“我們感覺”,在這樣的區域認同的作用下,各成員國對彼此間關係的發展變化有著“和平變革”的可靠期望,戰爭手段也不再成為成員國間解決衝突的手段。安全共同體包括合併型安全共同體(theamalgamatedsecuritycommunity)和多元型安全共同體(thepluralisticsecuritycommunity)。第三節地區安全一體化和安全共同體(二)安全共同體的特徵(1)共同體內成員間實現了“去安全化”。(2)共同體內有一種共同體意識(senseofcommunity),即“將自己作為一個團體或者‘群我’的一部分的意識”。(3)共同體內有著廣泛的、有效的機制來調整和規範其成員的行為,使成員間的廣泛的聯繫和互動呈現出互惠性,使維護共同體的存在成為其成員的共同利益,以促進成員共同體意識的形成。(4)安全共同體與聯盟有本質的區別。第三節地區安全一體化和安全共同體(三)安全共同體建構的過程初始階段:由一些激發機制推動安全共同體的建構“起飛”,包括對地區安全現實的新解釋和對外部威脅的認知等。上升階段:在這一階段,地區性安全機制得以建立和完善,並在決策層面和民眾層面都有了與此相適應的政治思維和政治行為習慣。成熟階段:在這一階段,地區的集體認同和地區的共同利益的建構得以完成。第三節地區安全一體化和安全共同體一、亞太地區的冷戰遺產(一)美國的亞太聯盟體系得到強化“地緣戰略棋手”(二)朝鮮半島問題和臺灣問題的“懸而未決”(三)亞太地區的主要雙邊安全關係模式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亞太再平衡”戰略第四節亞太安全體系二、冷戰後亞太地區安全機制的興起和發展(一)東盟地區論壇在亞太地區安全機制建設中的地位首先,亞太各國對地區安全新秩序的主張差異很大,這使東盟地區論壇所奉行的“循序漸進、協商一致”的安全合作方式效率不高。其次,東盟是一個東南亞的次地區組織,由東盟發起並主導的東盟地區論壇所關注的範圍主要局限在東南亞。最後,東盟地區論壇對地區內安全事務,特別是地區內大國間的安全事務管理能力不足。(二)六方會談和東北亞安全機制的宣導與孕育第四節亞太安全體系三、亞太地區安全合作的前景(一)在認可傳統同盟的基礎上,重視推動多邊安全合作進程(二)優先發展次地區多邊安全合作機制,實現對地區安全問題有針對性的管理第四節亞太安全體系冷戰時期,歐洲安全格局由美蘇對抗、德國分裂、大量核武聚集以及美國在歐洲的前沿軍事存在四個方面構成,整體上呈現出兩大對抗軍事集團的對峙和冷戰。在安全問題上,冷戰留給歐洲的遺產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以美國為主導的美歐多邊同盟體系——北約,二是西歐完成了安全共同體的建構,三是對泛歐安全問題進行全面協調的歐安組織。第五節歐洲安全結構一、北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AtlanticTreatyOrganization,NATO)簡稱北約。(一)北約組織職能和活動範圍的擴大(二)北約軍事戰略的轉型聯盟的根本安全任務被界定為以下幾個方面:(1)作為歐洲大西洋區域穩定的基石;(2)作為安全議題磋商的論壇;(3)威懾或反對侵略任何一個北約成員國的威脅;(4)推動有效地阻止衝突以及積極展開危機管理;(5)推動更大範圍的與歐洲大西洋區域其他國家的夥伴關係、合作與對話。第五節歐洲安全結構(三)軍事指揮與合作結構進一步完善(四)北約的漸進式東擴(五)科索沃危機和北約戰略新概念將北約變成一個具有擴張性和進攻性的軍事組織。北約的任務、機構和成員國都在擴張,北約從過去的防禦外部的大規模武裝侵略,變成了主動在域外採取軍事行動的組織;西方的價值觀和人權標準成為北約判斷地區安全形勢的重要標準,也成了北約指導維和行動和危機處理的行動方針。第五節歐洲安全結構二、歐安組織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rganizationforSecurityandCo

operationinEurope,OSCE)簡稱歐安組織,其前身為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簡稱歐安會),是在蘇聯等華約組織成員國倡議及推動下召開的。第五節歐洲安全結構三、歐洲自主防務之路——從布魯塞爾條約組織到歐洲聯盟(一)布魯塞爾條約組織的建立英、法、荷、比、盧於1948年3月17日組建的布魯塞爾條約組織。(二)西歐聯盟取代布魯塞爾條約組織(三)西歐聯盟併入歐盟第五節歐洲安全結構四、冷戰後歐洲安全結構的特徵冷戰後,國際形勢的劇烈變化推動了歐盟防務自主性的發展,歐洲安全結構也出現了新的特點。首先,多邊主義成為歐洲地區安全結構和安全建構的一個重要特徵。再次,歐洲重視地區安全規範和規則的建設。最後,歐洲安全結構兼具開放性和模糊性。克裏米亞問題南奧塞梯問題第五節歐洲安全結構一、國際安全問題中的中東次體系性質依據布贊的區域安全複合體理論,中東地區是一個典型的處在不成熟無政府狀態的衝突結構的區域安全複合體。但同時,這個體系處於不成熟無政府狀態,或者說是霍布斯狀態,地區內最主要的生存法則是叢林法則。第六節中東安全問題二、中東地區的安全結構(一)東地中海的阿以問題1.阿以雙方在巴勒斯坦建國問題2.阿以問題中的耶路撒冷3.阿以問題的現狀及未來(二)海灣次區域安全複合體(三)馬格裏布次區域安全複合體第六節中東安全問題1.評析亞太地區安全機制的作用。2.如何理解冷戰後歐洲各主要安全組織的調整和轉型?3.冷戰後中東安全局勢發生了怎樣的改變?4.伊拉克戰爭給中東地區安全形勢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思考題國際安全體系第一節國際安全體系的形態第二節國際安全體系的歷史變遷第三節國際安全體系轉型與中國的國際安全觀國際體系:各種國際行為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國際安全體系:國際體系中的行為體以維護國家和國際和平、安全為目的所進行的互動,並形成特定的行為規則和運行機制的一個整體。單極體系(unipolarsystem):由一個超級大國主導國際社會的國際體系,亦稱霸權主導體系。兩極體系(bipolarsystem)是指兩個實力相當的超級大國吸引其他國家形成的相互對立的國際體系。多極體系(multipolarsystem)是由三個或更多國家主導的國際體系。第一節國際安全體系的形態一、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歐洲三十年戰爭後形成的、以歐洲民族主權國家為基軸的國際均勢體系。歐洲近代國際關係的歷史說明,威斯特伐利亞的均勢體系在維護國際安全方面是相對的,隨著歐洲各國力量對比彼此消長和擴張野心,不斷發生戰爭,歐洲均勢態勢也不斷被戰爭打破,歐洲安全名存實亡。第二節國際安全體系的歷史變遷二、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又稱歐洲協調,是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立的歐洲國際體系,是第六次反法聯盟國家在打敗拿破崙的法國後,為劃分歐洲疆界、恢復歐洲封建秩序,通過簽訂《最後議定書》確立的。第二節國際安全體系的歷史變遷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各戰勝國根據新的力量對比,經過鬥爭和妥協調整彼此之間的關係,從而形成的新的國際體系。第二節國際安全體系的歷史變遷四、雅爾塔體系雅爾塔體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蘇東劇變期間的國際體系,由於其表現出鮮明的兩極結構特徵,通常又被稱為兩極體系。第二節國際安全體系的歷史變遷雅爾塔體系的特點是:第一,美蘇兩個超強國家擁有軍事實力、經濟資源及政治控制力,對全球事務起著支配作用第二,系統的平衡機制在兩極自身,雙方的相互核威懾是戰略平衡的基礎,地區的常規威懾構成均勢的子系統第三,以美蘇為盟主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對立的兩大陣營組成對立的軍事集團,並在各自勢力範圍和分界線對峙,在中立地區和國際化地區保持默契第四,互視對方為主要敵手和威脅,保持高度緊張與敵意,兩極競爭的零和性質決定雙方對威脅的反應迅速、及時、適度,在戰爭邊緣上保持克制;第五,對中間地帶展開激烈爭奪,力圖將其納入兩極對抗的軌道。第二節國際安全體系的歷史變遷一、國際安全體系轉型的主要原因第一,全球化和世界相互依存關係深化的推動。第二,國家主權的絕對性發生變化,國際安全中的合作、共管意願更加凸顯。第三,要求國際制度、機制改革與完善的呼聲更加高漲。第三節國際安全體系轉型與中國的國際安全觀二、國際安全體系轉型的主要特點第一,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有利於新型國際安全體系的構建。第二,行為主體呈多樣化趨勢,加大了國際安全體系承載體的功能和作用。第三,國際安全領域的核心內容正日益多元複雜,規範行為主體互動模式的原則和理念不斷變化。第四,國際社會在構建國際安全體系進程中雖有分歧和鬥爭,但在共有價值觀方面的共識在提高。第五,聯合國在國際安全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集體安全機制面臨新挑戰。第三節國際安全體系轉型與中國的國際安全觀三、中國的國際安全體系觀中國國際安全觀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國際安全體系的主體及其關係上,中國政府強調,主權國家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是國際安全體系的主要和基本的行為體,單極傾向和多極趨勢是當前國際安全體系的基本特點,通過世界多樣性發展和文明對話構建國際安全體系的主流價值觀,推動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中國國際安全體系觀的終極目標。第三節國際安全體系轉型與中國的國際安全觀第二,在國際安全體系的議題上,中國政府強調要全方位、多維度統籌維護傳統安全與非傳安全領域的安全,實現國際體系的綜合安全。第三,在互動方式上,中國政府強調超越國家安全與聯盟安全,更加重視集體安全與合作安全。第四,在地區安全建構上,中國政府提出了共同、綜合、合作和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第三節國際安全體系轉型與中國的國際安全觀1.近代以來,國際安全體系經歷了怎樣的演變?2.當前國際安全體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其原因是什麼?思考題國際安全機制第一節國際安全機制中的安全組織第二節國際安全機制中的安全條約第三節國際安全合作機制第四節聯合國的集體安全機制安全機制,指的是在安全領域內,國家基於相信其他國家能夠採取互惠行為而克制自我行為的原則、規則、規範和決策程式。國際安全機制一般由一系列的條約、組織、單邊或雙邊協定以及多邊的核查機制組成。它是國家之間為減小對安全的威脅,增進信賴,創建對話和合作框架的一種架構。國際安全組織:從嚴格國際法意義上講,國際安全組織指若干國家為特定的安全目的以條約建立的一種常設機構;從廣泛的一般意義上講,指兩個以上國家或其政府、人民、民間團體基於特定安全目的,以一定協議形式而建立的各種機構。第一節國際安全機制中的安全組織一、集體安全組織(1)集體安全理事會為最高機關,負責協調各成員國的聯合行動,由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國家的政府首腦組成。(2)協商及執行機構分別是外交部長理事會(負責協調外交政策問題)、國防部長理事會(負責軍事政策和軍隊建設問題)、安全會議秘書理事會(負責各國家機關共同協作,抵制對國家、地區及國際安全的挑戰與威脅的問題)。(3)常務理事會由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各成員國元首任命的全權代表所組成,負責協調各成員國在實施該組織決定時的合作行動。第一節國際安全機制中的安全組織二、聯盟聯盟: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權國家針對軍事安全領域而展開合作。歸納起來,具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尋求平衡或追隨。二是威脅認同和意識形態的相近。三是援助與依賴。四是扶持和抑制。五是地緣特徵與戰略構想相適應。第一節國際安全機制中的安全組織三、安全管理組織安全管理組織:具有代表性的安全管理組織是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它的前身是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是一個討論歐洲地區政治安全對話、經濟合作與社會文化交流的國際論壇性組織。第一節國際安全機制中的安全組織1.冷戰後歐安會(組織)職能和範圍的調整2.歐安會(組織)自身的不足首先,缺乏有效的決策機制和機構,致使其決策效率不高。其次,歐安會(組織)的行動能力有限。再次,歐安會(組織)的經費不足,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歐安會(組織)正常運轉和發揮作用的一個嚴重障礙。最後,歐安(會)組織對成員國的法律約束力不足。第一節國際安全機制中的安全組織四、地區聯合體主要組織機構包括:(1)國家元首理事會和政府首腦理事會。(2)跨國議會大會、跨國經濟委員會和支付聯盟以及外交、國防等部長級理事會。(3)協調協商委員會。第一節國際安全機制中的安全組織國際安全條約: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際法主體作為締約方依據國際法在相互關注的安全領域確定相互間權利和義務的檔。比較常見的國際安全條約名稱有條約、公約、協定、議定書、憲章、盟約、規約、換文、檔、宣言或聲明、諒解備忘錄、聯合公報。根據國際法院的判決,以上不同名稱的條約都“具備了條約約定的性質”,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二節國際安全機制中的安全條約一、國際安全條約的歷史沿革、性質、職能和種類第二節國際安全機制中的安全條約常見的國際安全條約主要有以下幾種:(1)按締約方的數目,可以分為雙邊條約、有限制的多邊條約、一般性的多邊條約。(2)按締約方的性質,可以分為國家間條約、國家和國際組織間締結的條約或國際組織相互間條約。(3)按締結條約程式,可以分為複雜締約程式和簡單締約程式。(4)按條約的法律性質,可以分為造法性(或立法性)條約(law

makingtreaty)和契約性條約(contractualtreaty)。(5)按條約的有效期限,可以分為無限期條約和有限期條約。(6)按締約國可否擴大,可以分為開放性條約(opentreaty)和非開放性條約(non

opentreaty)。第二節國際安全機制中的安全條約二、國際安全條約類型國際條約有多種類型,按其法律性質可分為契約性條約與造法性條約。從條約是否接納新成員方面,可以分為開放性條約和非開放性條約。開放性條約指允許未在條約上簽署的國家加入的條約,非開放性條約則相反。造法性條約是開放性條約,契約性條約往往是非開放性條約。第二節國際安全機制中的安全條約1.造法性條約造法性條約是由多數國家參加的、規定或修改國際法規範的多邊協議。這種條約被認為創造了國際法原則和規則。2.契約性條約契約性條約是兩個國家間為處理具體事項而達成的雙邊協議,只規定兩國對特定事項的權利和義務。3.開放性條約4.非開放性條約第二節國際安全機制中的安全條約國際安全合作(internationalsecuritycooperation):指國際社會中各國家行為體在國際安全領域中通過協調彼此的政策,使它們的行為適應其他國家行為體安全利益的預期的行為,是國家尋求和平與安全保障、避免安全困境的有效嘗試。第三節國際安全合作機制一、上海合作組織的安全合作上海合作組織: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六國於2001年6月15日在上海宣佈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是亞歐大陸新的區域性多邊國際組織,在“上海五國”基礎上發展而來。第三節國際安全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的宗旨是: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相互信任與睦鄰友好;鼓勵各成員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環保及其他領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於維護和保障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上海合作組織遵行的原則是:(1)嚴格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與原則。(2)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奉行不結盟、不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以及對外開放的原則,願與其他國家及有關國際和地區組織開展對話、交流與合作。第三節國際安全合作機制二、東盟地區論壇的安全合作東盟地區論壇:討論亞太地區安全問題的多邊官方論壇。東盟地區論壇創造了一種安全合作的對話機制,在提高各國政策的透明度和行動的可預測性、加深各國間的相互瞭解、培養信賴關係從而加強共同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第三節國際安全合作機制一、《聯合國憲章》確立的國際安全原則與宗旨《聯合國憲章》確定聯合國的四項宗旨是:(1)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2)發展國家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係。(3)促進國際合作,在解決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方面的國際問題中進行國際合作,促進人權和基本自由。(4)成為協調各國行動之中心。第四節聯合國的集體安全機制《聯合國憲章》規定聯合國的七項基本原則是:(1)所有會員國主權平等;(2)各會員國應善意履行《聯合國憲章》義務;(3)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4)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係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不得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5)集體協助聯合國行動,所有會員國全力支持聯合國依據《聯合國憲章》採取的行動,對於被聯合國採取預防性或強制性行動的國家不得給予援助;(6)不干涉內政原則,聯合國不得干涉在本質上屬於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務;(7)保證非會員國遵守《聯合國憲章》原則。第四節聯合國的集體安全機制二、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決策機制安理會、大會、秘書長構成聯合國維持和平與安全的決策機制。安理會處於決策核心,秘書長發揮協調作用,大會有輔助責任。第四節聯合國的集體安全機制三、維持和平機制與預防性外交機制1.維持和平行動維和行動經過多年的實踐和反思,其經驗教訓和出現的新特點值得重視,主要表現在:(1)冷戰後世界發生衝突更多的是在國內而不是國家之間,聯合國維和行動範圍已逐步轉向以介入國內衝突為主(2)維和行動的手段與強制行動的界限嚴重混淆(3)維和行動的任務不斷擴展(4)聯合國與區域組織合作,維和形式呈現多樣性(5)維和行動的機制逐步健全與完善第四節聯合國的集體安全機制2.預防性外交預防性外交:聯合國在它不對任何大國集團承擔義務的基礎上的參與,可以在可能的程度上提供一種關係到所有各方的保障,反對來自另一方的先發制人。預防性部署包括三種類型:(1)在發生國內危機的情況下,應政府或有關各方的要求,或經它們同意,進行預防性部署,以減輕痛苦,限制或控制暴力行為。(2)在發生國家間爭端時,如果雙方同意,可部署聯合國人員駐在邊界兩方抑制敵對行動。(3)如果一國擔心受到越界攻擊,要求聯合國在該國邊界一方部署適當的人員也可進行這種部署。第四節聯合國的集體安全機制四、裁軍與軍控機制裁軍和軍備控制是《聯合國憲章》賦予聯合國的任務。《聯合國憲章》將裁軍與軍備控制的處理權限授予安理會和大會。迄今,聯合國已有較為完整的裁軍和軍控工作機制,其中包括審議、執行、研究和核查機構,建立裁軍談判制度安排,達成重要的裁軍協議,確立了基本的原則與規範。第四節聯合國的集體安全機制(1)裁軍機構(2)裁軍談判機制(3)軍控與裁軍的原則。裁軍的最終目的是徹底銷毀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包括化學武器和生化武器,全面禁止外空武器,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削減常規武器;擁有最多和最精良的核武器與常規武器的大國,在實行軍備控制與裁軍方面負有特殊責任;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不是最終目的,只有全面禁止和徹底摧毀此類武器才能有效防止擴散。防擴散不應妨礙各國和平利用科學技術的正當權益,應保證所有國家安全不受損害;嚴格管制敏感材料、技術及軍事裝備的轉讓;尊重並支持地區軍控與裁軍措施。第四節聯合國的集體安全機制五、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面臨的挑戰(1)如何重新界定安全威脅和達成對安全觀念的共識。(2)如何增強以聯合國為主導、維護安理會的權威、實行多邊主義的國際安全合作的意願,建立綜合安全機制與全球安全治理。(3)處理發展與安全的關係。第四節聯合國的集體安全機制1.從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發展分析其作用。2.分析亞太地區安全機制的類型與特徵。3.試評析聯合國集體安全機制。思考題國際安全第一節國際安全概念及其發展第二節西方國際安全研究的基本範式第三節西方國際安全研究的代表性理論第四節國際安全研究在中國一、安全概念卡爾•多伊奇(KarlDeutsch):安全意味著和平及對和平的維護,但是,由於安全作為一種價值,同時是享受其他許多價值的方式和條件,所以它的含義往往是不確定的。彼得•曼戈爾德(PeterMangold):安全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必然意味著不同的境況,這取決於人民必須保衛的東西,並且取決於威脅的性質。哈羅德•布朗(HaroldBrown):國家安全是這樣一種能力:保持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基於合理的條件維持它與世界其餘部分的經濟聯繫,防止外來力量打斷它的特質、制度和統治,並且控制它的邊界。第一節國際安全概念及其發展安全的基本內涵,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安全是客觀事實與主觀認知的統一。第二,安全是一定關係的產物,即安全問題產生於相互關係之中。第三,安全是一種價值,具有規範性特徵。第四,安全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擴展。第五,安全具有多維性。第一節國際安全概念及其發展二、國際安全觀的發展國際安全:國際安全是安全在國際層面上的體現,是國家安全向國際體系上的延伸,也是國家安全的表現形式和實現手段。國際安全也是一個隨著時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概念。從傳統安全觀到新安全觀的轉變體現了國際安全觀念的演變與發展。第一節國際安全概念及其發展(一)傳統國際安全觀的發展傳統安全觀具有以下基本特徵:(1)安全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安全就是使“國家”的政府、國民、領土與主權免於威脅與侵害。(2)安全是單邊行為,通常情況下是指一個國家的事情,國家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安全。(3)安全是“零和遊戲”,也就是說,它把其他國家視作對手,處在敵對狀態,是你死我活的關係,你輸多少我就贏多少。(4)安全是狹隘的,它僅局限於軍事與政治領域,保衛國家不受外部武力攻擊、侵略、征服等威脅,以及防止這種威脅所應該具備的本國軍事實力。第一節國際安全概念及其發展(二)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凸顯與新國際安全觀的產生與傳統安全相比,非傳統安全具有以下特點:(1)非國家中心主義。(2)非軍事性。(3)跨國性。(4)互動性。第一節國際安全概念及其發展新安全觀產生的基本特徵首先,新安全觀是綜合安全觀。其次,新安全觀是共同安全觀。最後,新安全觀是合作安全觀。第一節國際安全概念及其發展西方的國際安全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二戰到20世紀70年代,這是國際安全研究的“黃金時期”。在此時期,西方的國際安全研究主要以傳統現實主義思想為主流,圍繞核武器的出現和冷戰的爆發,探討無政府狀態下追求權力最大化的國家如何使用軍事力量。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到冷戰結束,隨著東西方關係的緩和,以及經濟在國際關係中地位的凸顯,在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大辯論中,“安全研究復興”時期到來。第三階段,冷戰結束後,建構主義、女性主義等新的研究範式在國際安全研究中興起。第二節西方國際安全研究的基本範式一、國際安全研究的現實主義範式二、國際安全研究的自由主義範式三、國際安全研究的建構主義範式第二節西方國際安全研究的基本範式專欄1-1安全困境安全困境是西方國際安全研究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和核心命題,用以解釋國際緊張、對立乃至衝突形成的機理。專欄1-2主體間性主體間性即交互主體性,是主體間的交互關係。該概念最早由德國著名哲學家、20世紀現象學學派創始人胡塞爾提出。主體間性概念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