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返还规则分析10000字(论文)】_第1页
【彩礼返还规则分析10000字(论文)】_第2页
【彩礼返还规则分析10000字(论文)】_第3页
【彩礼返还规则分析10000字(论文)】_第4页
【彩礼返还规则分析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彩礼返还规则研究目录TOC\o"1-2"\h\u32671一问题的提出 15016(一)案例引入 1245161.案例一 24252.案例二 2278243.案例三 219876(二)引发的问题 318458二我国彩礼返还规则的立法现状及理论争议 413940(一)我国彩礼返还规则立法现状 4289661.民法典实施前 448652.民法典实施后 419977(二)我国现行彩礼返还规则的理论争议 4142991.彩礼范围 4295912.诉讼主体和诉讼时效 4140743.司法解释规定与风俗习惯冲突 588264.共同生活和生活困难认定 5129755.彩礼返还比例和方式 6283866.举证责任分配问题 61281三彩礼返还规则的完善建议 728396(一)准确界定彩礼范围 718182(二)明确诉讼主体和诉讼时效 727925(三)尊重民间习俗 824574(四)界定共同生活和生活困难 818292(五)规范彩礼返还比例 916946(六)注意彩礼返还证据认定标准以及举证分配责任 910638四结语 1027623参考文献: 11[论文摘要]前段时间,江西高彩礼刷爆抖音,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以及党和中央的关切。彩礼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一部分,其费用占家庭财产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如果婚姻不能继续下去,男女很容易在彩礼上发生财产纠纷,甚至发生婚姻纠纷。但是,当前彩礼返还的规则并不不明确,且与中国长期以来的彩礼返还习俗相违背。在传统与司法实践中处理彩礼返还纠纷的标准还存在着差异。但是在新颁布的《民法典》对彩礼返还进行了规定,但依旧还存在不完善的规则,也没有规定相关细则。因此,本文以彩礼返还为话题,讨论相关问题。首先,本文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彩礼返还案例;其次,就我国彩礼返还规则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如存在彩礼范围界定不明、返还诉讼主体不明确、共同生活与生活困难难以界定和返还范围不确定;最后,提出了我国彩礼返还规则优化的策略,如明确彩礼的范围、彩礼返还纠纷诉讼当事人的确定、完善共同生活与生活困难的界定标准。[关键词]彩礼;彩礼返还;完善建议一问题的提出(一)案例引入1.案例一原告李某1与孙某1经人介绍认识,后双方按农村习俗举行结婚仪式并同居生活,未办理结婚登记。同居生活前,李某1给付孙某1、孙某2、井某定亲彩礼20000元、结婚彩礼166000元,李某1给付孙某1结婚三金、下车费及改口费4000元。李某1与孙某1因闹矛盾于2019年5月分居生活。审理法院认为,原告李某1与被告孙某1已分居生活,亦未办理结婚登记,原告起诉要求返还彩礼,应视为双方婚约已解除。但是,原告李某1给付被告孙某1三金、下车费及改口费,系赠与,不属于彩礼,不应返还。最后,审理法院判决,被告孙某1、孙某2、井某返还原告李某1彩礼100000元。本案中,原告给付的钱款不仅包括定亲礼、结婚彩礼,还包括三金、下车费以及改口费等费用。那么,什么是“彩礼”,哪些财物是法律明确规定应该返还的,哪些财物只是一般赠与呢?这个问题不仅在理论上值得我们去思考,在司法实践中也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2.案例二原告张某1与被告王某1经人介绍认识,并确立恋爱关系。2018年4月1日,原告张某1给付被告家彩礼88000元、“奶母钱”2400元,李某2收取后全部转给了被告王某1。后双方只是按照当地风俗举行婚礼后便同居生活,至起诉离婚时也未在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且同居期间双方未生育子女。2018年9月份,被告找理由外出后,双方便再未共同生活。原告认为,原、被告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并且没有生育子女,系被告过错导致双方婚约不复存在,因此,起诉三被告全额返还原告支付的彩礼钱及“奶母钱”。本案争议的焦点为彩礼返还数额的标准问题,即彩礼应什么标准返还。一审法院对于被告王某1认可收到彩礼88000元,予以认定;同时,认为给付被告家2400元的“奶母钱”并不属于彩礼的范围,系原告方的赠与,不予支持。但是对于应返还多少彩礼的问题,认为鉴于原、被告拍婚纱照的费用系被告王某1支付,被告王某1购买饮水机、梳妆台、餐桌、床上用品等到原告家,原告与被告王某1共同生活期间有一定的消耗,同时也考虑到原告与被告王某1共同生活的时间较短及本案彩礼金额较大的情况等因素,最终法院酌情让被告返还原告彩礼50000元。3.案例三2016年经媒人介绍,原告与被告于2017年农历正月19日(2月15日)举行了结婚仪式,2017年5月18日补办了结婚证。婚前原告给被告送彩礼13.6万元(女方返还2万元,实际送了11.6万元),金镯子一个(价值7426元)。婚初双方关系一般,婚后未生育。在共同生活期间,男方患有抑郁症,对自己的妻子患病不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反而对其进行双重暴力,殴打、谩骂,并对其进行冷嘲热讽。使女方经受身体、心灵的双重打击导致入院治疗三次。而在进行离婚诉讼时,男方提出离婚并要求返还彩礼。女方提出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由于婚姻暴力行为尤其是冷暴力行为非常难以举证证明其存在,女方的诉求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法院判决女方返还财产5万元。关于彩礼纠纷的案件还有很多,我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素“彩礼”时,相关案例有96000多例,关于“返还”的裁判文书有87000多例,可见彩礼纠纷在我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二)引发的问题案例一中反映出来的最大问题是彩礼的范围问题。立法中对于彩礼返还范围的界定本身就过于模糊,这样就给审判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长此以往,同案不同判将会时常发生,对社会矛盾的解决产生不利影响。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的规定可知,该解释只是规定当事人只能请求返还其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但未对婚约期间其他数额较大的财物是否属于彩礼的范围进行明确的规定。另外,由于风俗习惯的差异,外加彩礼返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及高额彩礼在全国各地的出现,这无疑对赠与方是及其不公平的。进入新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经济观念与之前有着较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婚约存续期间的男女双方可能会有着很多财物方面的往来,而并不仅仅限于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同时彩礼不仅包括钱财,还包括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案例二中反映出来的最大问题是彩礼返还数额的标准问题。本案中,彩礼返还的标准既考虑了为结婚双方的花费、女方的陪嫁价值共同生活的时间以及彩礼数额的多少,最后酌情彩礼确定返还的数额,但是却没有统一的标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相对比较大。那么,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发生的彩礼流转即给付的彩礼是部分返还、全部返还,还是根据不同情况酌情返还?如果不考虑任何因素全部返还的话,在那种共同生活时间较长的案件中,可能会引起受赠人的强烈不满,进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然而,不论是部分返还,还是酌情返还,都因为没有统一的返还数额的标准而极易导致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扩大。如果这样的案件未能妥当处理,有可能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认为法官对方而司法不公,进而影响司法公信力。另外,统一法律依据的缺乏,不论是在诉前调解阶段调解员的调解,还是在审理阶段法官的调解,都缺少说服力,若双方对返还的数额有较大的差距,这样的话,案件的调解难度将会大大增加,时间一长,将会加深双方的矛盾,给该案件后续的发展也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案例三中反映的最大问题是过错放责任彩礼返还问题。在本案中,法院完全忽视了男方的存在了严重的过错的情形,而判令女方返还50%的彩礼是极度不公平的。类似这样的案例还不是少数,据笔者粗略统计忽略过错因素的判决也达10%左右。只要出现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三种情况,当事人请求返还彩礼的就应当支持,其忽视了给付方存在过错的情况。例如男女双方未缔结婚姻或者未进行实际婚姻生活是由于彩礼给付方感情不专一、家庭暴力、有不良嗜好、不孝敬老人、故意隐瞒生理疾病等等过错造成的,如果在彩礼返还纠纷中不考虑给付方自身过错的话,则对接受方势必造成不公,不能被当事人所接受,亦不能被社会所认可,既损害了妇女合法权益,同时也违背了公平公正的法律原则。如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导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二我国彩礼返还规则的立法现状及理论争议(一)我国彩礼返还规则立法现状1.民法典实施前《民法典》是2021年起实施的,在2021年之前,我国关于彩礼的纠纷问题主要由《婚姻法》来裁定。根据我2021年前,我国婚姻法对彩礼的规定:彩礼是为达成结婚目的的赠与,双方依法登记结婚后,彩礼归女方所有,无特殊约定的情况下,彩礼属于婚前财产。《婚姻法》中关于彩礼的归还也有较为明确的限定条件:(1)双方未依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2)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是未共同生活(3)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如果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是同居超过两年或者同居不足两年但生育子女的;彩礼已用于共同生活的情况下,是不支持彩礼返还的。2.民法典实施后《民法典》实施后,根据其第一千零四十二条的相关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务。按习俗给付彩礼的,应在可接受范围内,不得借彩礼名义买卖、包办婚姻、干涉婚姻自由。《民法典》中针对彩礼返还的相关规定与之前《婚姻法》中关于彩礼的相关规定一样。(二)我国现行彩礼返还规则的理论争议1.彩礼范围根据我国人民的习俗,在正式缔结婚姻关系之前,男方应该给女方彩礼。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不同的做法,因此对于什么是订婚礼物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彩礼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金钱,黄金和白银珠宝不动产,汽车等,其中包括大量的金钱,应被视为彩礼;其次,一方或他的父母向对方提供的定情信物或结婚纪念品。例如,婆婆送给女方镯子或者金饰。它带有对子女结婚的美好未来的期望。因此,此类财产应被视为订婚礼物的一部分。有的案件还会有手机,计算机甚至汽车,房地产等。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中,还没有对彩礼的具体方面进行明确定义。由于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所以对于彩礼的具体范围,不同的法官有着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在同一法院,也很可能出现同案异判的情况,就会出现判决结果不公平的情况,因此确定彩礼的范围是十分有必要的。2.诉讼主体和诉讼时效我国《民法典》和《婚姻法解释(二)》中,只规定了“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传统习俗给付彩礼的”这一条,但是没有规定赠与彩礼当事人和受赠彩礼当事人可以是缔结婚姻关系过程中的哪些人。在我国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以下观点:一是只有缔结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当事人双方,才是此类案件的适格诉讼主体;二是实际赠与彩礼和实际接受彩礼的人,也就是出钱和拿钱的人,才是适格诉讼主体;三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当事人、实际赠与彩礼的人和实际接收赠人都是适格主体。根据本文所选取的案例来看,此类案件的当事人大部分是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当事人,但是有的时候也是缔结婚姻关系中男方当事人的父母,男方并没有参与。由于目前的法律中国,司法解释没有对诉讼主体作出具体统一的解释,所以在案件审理时,会有非常大困难,这是挑战了法律和司法判决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因此,尽快对此类案件中诉讼主体的范围进行明确是非常有必要的。关于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指的是:在法定的诉讼时期内,权利人有没有及时行使权力,使得其诉讼请求权丧失法定强制力一种法律制度。在彩礼纠纷案件中,我国法律对于其诉讼时效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学术界,很多学者认为两年是最合理的诉讼时效,并且应该适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根据本文研究的案例,我认为彩礼纠纷案件中的诉讼时效,可以分为以下情形:(一)如果男女双方没有依法登记结婚的话,赠与彩礼的一方有义务及时履行自己的返还请求权,要另一方返还受赠的彩礼,如果受赠方,则诉讼时效则可以从此时开始计算;(二)如果男女双方已经依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话,则可以从共同商议离婚之日起开始计算诉讼时效。对于诉讼时效的规定,目前我国法律仍然处于空白状态,这就无法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尽快很有必要尽快制定此类案件中的诉讼时效问题。3.司法解释规定与风俗习惯冲突在我国传统的结婚习俗当中,彩礼仍然是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环,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我们可以知道,男女双方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如果想要中止婚姻关系的话,缔结婚姻关系中赠与彩礼一方要求另一方返还彩礼的话,如果属于法律合法规定中受赠方应当依法返还彩礼的情形,人民法院就有权利要求其返还全部或部分彩礼,但是这种情况下,女性在案件中应该被保护合法权益就完全没有被考虑。法律规定中关于受赠方返还彩礼的具体情况,与民间的传统风俗是不相符的。在民间的传统习惯中,会照顾到女方的合法权益,但是司法解释中没有保护到女性的合法权益,这与民间的传统风俗相冲突。这也会使法院的判决结果不公平、不正义,这是对人民法院权威性的严重威胁。当事人也会依据判决结果提起上诉,以期得到公平的判决,因此制定此类案件中法律制度时,民间传统习俗也要被重视,应该要尽量去化解法律制度和风俗之间的矛盾,以解决由于彩礼问题所引发的社会矛盾。4.共同生活和生活困难认定《民法典》和《婚姻法解释(二)》中规定了“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未确未共同生活的”,出具结婚证就可以证实是否依法登记结婚了,但是是否共同生活又怎么定义呢?在生活中,我们认为如果双方曾经同居,且发生了实质性的行为,那就算是共同生活了。即使是在一起生活了一两天,那也算是共同生活了。有的人认为只要是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当事人共同居住了,不论时间长还是时间短,都应当被认定为共同生活;也有人认为双方应生活过一段时间,这样才能被认定为共同生活。在我国学术界,大部分学者认为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界定。首先从“质”来讲,可以看双方是不是在一起生活过且在一起生活时,是否发生了实质性关系,这样法院就可以认定双方当事人是否存在共同生活;然后从量的方面来讲,学者们则没有统一的观点。有人认为共同生活应不少于三个月;有人认为需达到半年以上。在司法实践中,不同法官对于共同生活的理解也不同,这对案件的审理就会产生影响。由于目前对于共同生活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法官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自己对民间风俗的理解来判决,有时就会出现同案异判的情况,对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就会产生影响。在我国目前法律中,还存在难以界定生活困难的问题,在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观点,其中一种认为“生活困难”就是赠与彩礼家庭的绝对生活困难,应该根据当地的最低生活水平进行认定;另一种认为应当删除因为赠与彩礼的行为导致赠与方家庭“生活困难”的,大多数的学者支持第一种观点。在司法实践中,很少因为家庭困难而要求返还彩礼的案件。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去认定生活困难。5.彩礼返还比例和方式关于彩礼的返还比例,我国司法解释中还没有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在本文选取的三百件案例的统计来看,彩礼纠纷的案件中,大多都会涉及到返还比例的问题,而在现在的司法实践中,返还比例大多是由法官的主观意见裁量的,如果具体数额或者比例有了明确规定的话,可以让法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行使自己的自由裁量权,同时也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所以我国法律应尽快丰富和完善彩礼返还制度。6.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问题,证据是必不可少的依据。但《婚姻法解释(二)》中碎玉举证责任分配问题的规定却没有进行明确规定。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关于彩礼案件中的证据,是很难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已经赠与彩礼的,前面我们说过,一是赠与彩礼是在比较私密的场合,一般只有双方亲人在场,二是在赠与彩礼的时候,男女双方及其家人都是带着对美好婚姻生活的祝愿,一般不会签署名协议等文件,所以此类证据很难出具。加上法律不明确举证责任,所以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就没有证据可以依据,这样得当事人也很难信服判决结果。所以在完善彩礼纠纷相关法律问题时,要明确举证责任分配问题。

三彩礼返还规则的完善建议(一)准确界定彩礼范围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源远流长历史的国家,对于各族人民的风俗和习惯都给予了最大的尊重,结婚之前给付彩礼的风俗也一直延续至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彩礼纠纷的问题和案件时有发生,而在人民眼中美好的婚姻关系也因彩礼,现在有时带有买卖婚姻的不合法性质。彩礼的赠与和平时生活里的普通赠与行为是有不同的,他以缔结婚姻为目的,所以可以很好区分开赠与彩礼行为和日常生活中的骗婚行为区。只有清晰的认识给付彩礼行为,才能对彩礼所涉及的具体范围作出更加准确的界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中离婚、悔婚案件也在不断增多,所以,想要完善彩礼纠纷的相关法律,首先要确定彩礼的范围。根据本文所选取的案例,我认为,彩礼纠纷案件中的财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缔结婚姻关系的双方中,男方给付女方数额较大的现金。我们选取的三百件案例中,全部的当事人都会要求返还缔结婚姻关系时赠送的现金。而具有较大价值的首饰的,一部分当事人也会要求返还。彩礼的主要部分主要由这两类构成。(2)缔结婚姻关系是所给付的价值较大的房产、汽车等,也应该属于彩礼。(3)给付的较为贵重且有特殊意义的信物,这一部分也应属于彩礼。第四,男方在平时生活中赠与女方的衣物、化妆品等。这部分比例虽然也占据很大一部分,但它们不应该属于给付彩礼的行为,而属于一般赠与行为。(4)男方与女方的共同消费,例如举办婚宴酒席所花销的费用,则属于一般共同消费,这些也不应该属于彩礼范围。所以,彩礼的具体范围应该是在订立婚约之后和正式登记结婚之前,缔结婚姻关系的一方赠与另一方的现金、房产、车辆或者贵重物品等。确定了彩礼范围,在司法实践中,就可以更好、更公平的审理此类案件。(二)明确诉讼主体和诉讼时效根据我国的风俗习惯,男女双方不一定只是赠与和受赠彩礼的主体,有时还有他们的家庭成员们特别是双方父母亲,有时候还有双方近亲属。并且一般来说双方的婚礼一般都是由家中的长者来操办,彩礼赠与金额一般也是由男女双方的父母商议决定。所以在彩礼纠纷案件发生时,很难确定其诉讼主体,需要依据赠与彩礼一方当事人的不同来具体确定诉讼主体。这就造成了司法实践中的审判的难度。对于彩礼纠纷的案件,其诉讼主体应当不仅仅限制于曾存在婚姻、恋爱或者婚约的男女双方当事人,而需要扩大到实际的赠与受赠人。所以在处理彩礼纠纷案件时,案件诉讼主体的范围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情形,当赠与彩礼一方和受赠彩礼一方为男女双方当事人时,那么诉讼主体应限于男女双方。当男方父母和女方父母是赠与方和受赠方时,那么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双方父母应作为共同原告或者被告;如彩礼给付方亲属代为赠与的,则代为赠与的亲属应当作为共同主体参与案件审理;但如果没有明确说彩礼是由他人代为给付的,那么诉讼主体应该为男方当事人;如果任意一方当事人死亡,由于其死亡导致其丧失诉讼主体资格的,则就没有权力要求赠与方返还彩礼,且此类案件中赠与方诉讼主体不能是当事人的父母。如果赠与方当事人未成年,彩礼由其父母代为给付的,其父母是可以是诉讼主体的。因此,诉讼主体一般应包括缔结婚姻关系男女双方当事人及其父母,不同案件诉讼主体根据不同情况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而关于诉讼时效的问题,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也提到过,此类案件中的诉讼时效问题,我国司法解释还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曾表示把两年作为诉讼时效,如果超过这一期间的,将无法再得到法律保护。根据本文选取的案例,我发现,大多案件发生时,当事人双方都未生活够两年时间,因此我认为,这个时间界定比较适宜。并且我认为,从缔结婚姻关系之日起两年时间,足够形成一个稳定的家庭格局,双方达到足够互相了解的程度,两年时间是足够的,两年时间能够发现两人是否合适,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和解决,所以以两年时间为界限,是合理的。(三)尊重民间习俗我国是一个有着源远流长历史的国家,在缔结婚姻关系的过程中,彩礼作为各地习俗,变成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规范和民间习俗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的情况,虽然在近些年来有所缓解,但并没有消除。在制定彩礼返还纠纷的法律制度时,应该对民间彩礼习俗给予重视,使法律制度与风俗间的矛盾化解掉,这样才可以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由于目前彩礼的司法解释太过笼统,我们可以考虑结合各地的风俗习惯,制定统一的具有可行性的彩礼返还标准,将风俗融合到法律规定当中去,避免同案异判的情况。从一方面来讲,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出台应当符合民间的风俗习惯,在以后面对此类案件审理时,就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法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对当地的彩礼风俗给予充分考虑和尊重,这样在判决此类案件时才更合理、更具公平性、更好的解决当事人的矛盾。(四)界定共同生活和生活困难《婚姻法解释(二)》中规定:“双方办理登记结婚但确未共同生活”的应该返还彩礼。本人认为,应当以男女双方且两人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来作为结束婚姻关系后男方可以要求女方返还彩礼的条件,这样在司法实践中才更有操作性。在本文选取的案例中,有的共同生活时间很短,有的可能只有短短一两天时间,但有的一起生活了很多年。根据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资料显示,男女双方结婚之后2-7年是婚姻破裂的的高发期。上文我们提到过,彩礼纠纷案件中的诉讼时效为两年最合适,两年后即视为赠与彩礼附加的条件解除条件不成就,赠与的财物就不得再被要求返还。当然基于民间的传统习惯和风俗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在缔结婚姻关系是所赠与的彩礼,很可能用于婚后男女双方共同生活而被消耗,女方的嫁妆,女方已经履行的夫妻义务,女方的生育等问题,都会在判决中被考虑到,不一定会要求全部返还。所以,可以根据男女双方当事人是否共同生活过、是否有实质性性生活等来认定共同生活,而双方共同生活时间以两年为标准。关于生活困难的界定,应该根据赠与方当地的生活水平、经济水平、主要家庭来源、身体状况等方面来考虑,另外也应该把当地每年公布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作为参考依据。法院在判定此类案件时,应根据以上因素来判决。具体来说,法院可以根据:(1)赠与方的家庭有低保证等证明的:(2)赠与方具有其他证明可以证明其生活困难的:①家庭贫困证明;②重大疾病就诊的证明;③受到意外或者自然灾害的证明。这样具体的规定对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是的可操作性是非常有利的,对于法院判断生活困难的真实性也有帮助。(五)规范彩礼返还比例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彩礼纠纷的案件,大多要求返还彩礼以及返还多少彩礼,但是法律对于返还彩礼的比例没有做出具体规定,根据案例研究得出的各项数据,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定:(1)当事人是否依法登记结婚手续,存在共同生活的事实。二人在一起生活时间越长,最返还彩礼的比例应当越小;赠与方因给付彩礼而陷入生活困难的除外,此情况另当考虑。(2)是否共同生活以及时间的长短。如果男女双方没有共同生活,受赠方应全额返还;如果二人以及共同生活,应当时间的长短来认定:如果共同生活时间少于2年,则应分情况分数额讨论返还彩礼比例。(3)充分考虑是否男女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的大小程度。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当事人很有可能因其中一方的过错行为关系的终结。按照民间传统,彩礼返还比例和数额应根据二人过错的程度来进行评定。(4)考虑赠与彩礼数额的大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彩礼数额也越来越大。我们只有在充分考虑赠与彩礼数额的多少以及当地的人均收入情况、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下来具体确定彩礼的返还比例,才是比较可取的方法。(六)注意彩礼返还证据认定标准以及举证分配责任在实际案例中,当事人双方提供的证据包括证人证言、单位证明、妇联证明等一系列证明,但是被法院采信的证据却很少。需结合当地习俗、男女双方举证的证据来判定,作出不同认定标准:(1)对于证人证言的认定,因为上文说过的一些原因,这就很难认定彩礼赠与数额。赠与彩礼过程中,除了缔结婚姻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外,双方的媒人一般也在。因此最接近客观事实真相的应该是双方媒人的证言。(2)对于银行取款、转账凭证等,在审理案件判断彩礼的具体数额是,应结合证人证言、缔结婚姻关系具体时间、当地风俗习惯等进行判断。(3)对于微信截图、照片等证据进行认定时,因为其均为间接证据,且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力不强,法官需要特别注意。所以,应该扩大彩礼纠纷案件中证据的认定标准,根据证据的客观真实性,应当将其作证据予以采纳。关于责任分配,如果男女双方确已依法登记结婚,但是其中一方诉称两人没有共同生活而要求返还彩礼的案件,应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来证明。男女双方如果确实不存在共同生活,应当由受赠方来举证证明,这样双方的证明难度就会降低。受赠方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