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医护理技术刮痧法_第1页
常见中医护理技术刮痧法_第2页
常见中医护理技术刮痧法_第3页
常见中医护理技术刮痧法_第4页
常见中医护理技术刮痧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刮痧法

上节回顾

一、拔罐法的适用范围

二、拔罐法的注意事项了解刮痧法的概念、原理及作用熟悉刮痧法的禁忌症、注意事项及刮痧器具的处理原则掌握刮痧法的基本操作学习目标一、概述渊源刮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神农、黄帝,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是砭石疗法或刺络疗法之一种,清代《痧胀玉衡书》——第一部刮痧专著。概念

刮痧法(Guasha)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蘸取一定的介质,在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者穴位上的皮肤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或痧痕,使脏腑秽浊之气经腠理通达于外,从而促使气血流畅,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原理

刮痧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祛邪解表、清热解毒、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等效用。一、概述感冒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发烧作用

解表驱邪,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扶助正气,促进代谢,调和阴阳。一、概述适用范围

本疗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简易治疗方法,流传甚久。多用于治疗夏秋季时病,如中暑、外感、肠胃道疾病等。现多用于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二、常用器具和基本操作

日常刮痧可用边缘钝圆光滑的瓷汤勺、钮扣、木梳背、小贝壳等。专业刮痧用砭石、水牛角、玉石等刮痧板。器具

刮痧油、润

肤乳、精油等。介质常用器具与介质鱼形----适用于面部梳形----适用于头部矩形、三角形----四肢和躯干部二、常用器具和基本操作二、常用器具和基本操作

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由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和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握持及运板方法二、常用器具和基本操作刮痧次序和方向次序

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方向

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三)刮痧次序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

顺序刮痧。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背腰、上肢、胸腹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用物准备治疗盘,刮具,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植物油或药液),纱布,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头部:梳头法,由前向后(四)刮痧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面部: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颈肩背部正中、两侧由上往下肩上由内向外肩前、肩外、肩后由上向下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四肢宜向远心端方向刮拭(五)刮痧时间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治疗间隔和疗程: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10~20次,每位患者通常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5~10分钟,全身刮痧宜20分钟左右。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疼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3.急性病疗程以痊愈为止,慢性疾病一般以3~5次为一疗程。(六)刮痧程度刮痧的程度包括刮拭的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1.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2.一般刮至皮肤出现潮红、紫红色等颜色变化,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片状、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六)刮痧程度(七)刮痧手法

1.按力量大小分类(1)轻刮法: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小,被刮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觉。轻刮后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此法宜用于老年体弱者、疼痛敏感部位以及辨证属于虚证的患者。(2)重刮法: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较大,以患者能承受为度。此法宜用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者以及辨证属于实证、热证、痛症患者。2.按移动速度分类(1)快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此法宜用于体质强壮者,主要用于刮拭背部、四肢,以及辨证属于急性、外感病证的患者。(2)慢刮法: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此法宜用于体质虚弱者,主要用于刮拭头面部、胸部、腹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及辨证属于内科、体虚的慢性病患者。(七)刮痧手法3.按刮拭方向分类(1)直线刮法:又称直板刮法。用刮痧板在人体体表进行有一定长度的直线刮拭。此法宜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部位。(七)刮痧手法(2)弧线刮法: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痧痕,操作时刮痧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根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此法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七)刮痧手法4.按刮痧板接触体表部位分类(1)摩擦法: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此法宜用于麻木、发凉或绵绵隐痛的部位,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也可用于刮痧前,使患者放松。(七)刮痧手法(2)梳刮法: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从前额发际处及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如梳头状。此法宜用于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病证。(七)刮痧手法(3)点压法(点穴法):用刮痧板的边角直接点压穴位,力量逐渐加重,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操作5~10次。此法宜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或刮痧力量不能深达,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骨骼关节凹陷部位,如环跳、委中、犊鼻、水沟和背部脊柱棘突之间等。(4)按揉法:刮痧板在穴位处做点压按揉,点压后做往返或顺逆旋转。操作时刮痧板应紧贴皮肤不滑动,每分钟按揉50~100次。此法宜用于太阳、曲池、足三里、内关、太冲、涌泉、三阴交等穴位。(七)刮痧手法(5)角刮法:使用角形刮痧板或让刮痧板的棱角接触皮肤,与体表成45°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此法宜用于四肢关节、脊柱两侧、骨骼之间和肩关节周围,如风池、内关、合谷、中府等穴位。(七)刮痧手法(6)边刮法:用刮痧板的长条棱边进行刮拭。此法宜用于面积较大部位,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七)刮痧手法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出现浮肿者。2.有出血性疾病,如严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无论头部还是其他部位都不能刮痧。3.感染性疾病,如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皮肤疖肿包块等。4.神经衰弱患者,最好选择在白天进行刮痧。三、禁忌症1.治疗时,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如天气转凉或天冷时应用本疗法要注意避免感受风寒。用力应均匀,力度适中;对不出痧或出痧少的部位不可强求出痧,禁用暴力。2.刮痧工具必须边缘光滑,没有破损。不能干刮,应不时蘸取润肤介质保持润滑,以免刮伤皮肤。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应立即停刮,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四、注意事项4.形体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用刮痧疗法;五官孔窍以及孕妇的腹部、腰低部禁刮。5.刮痧后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发怒、烦躁、焦虑情绪等不良刺激;禁食生冷、油腻之品。刮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30分钟之内不能洗凉水澡。6.使用过的刮具,应清洁消毒处理后备用(注:牛角刮痧板禁用水泡,使用后立即擦干刮板,涂抹橄榄油存放)。7.刮痧间隔时间一般为3~6天,或以痧痕消退为准,3~5次为一个疗程。1.清洗:应先用流动水刷洗,必要时使用清洁剂去除油渍等附着物,做到清洁。2.消毒:可采用含有效氯500mg/L〜1000mg/L的溶液浸泡,大于30min;也可用热力消毒(温度90℃/5min,或93℃/2.5min)。贬石等圆钝用于按压操作的器具,达到中水平消毒即可,可使用75%的乙醇、碘类消毒剂、氯己定等擦拭消毒。刮痧器具如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去除污染物,再用含有效氯2000mg/L〜5000mg/L消毒液浸泡消毒大于30分钟,清水冲洗,干燥保存。3.保存:消毒后的刮痧器具,放于清洁容器内干燥保存,容器每周清洁消毒一次,遇有污染随时清洁消毒。4.其他用物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分类处理五、器具的处理原则保健刮痧不必抹油,不必刮出痧来,从头到足每个部位,每条经脉,都刮拭8次,每天3-10分钟,自然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了。概念原理作用适用范围常用器具基本操作(1)刮痧的次序

(2)刮痧的方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