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教程第五章上传染病预防_第1页
体育健康教程第五章上传染病预防_第2页
体育健康教程第五章上传染病预防_第3页
体育健康教程第五章上传染病预防_第4页
体育健康教程第五章上传染病预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传染病预防目前传染病的流行形势1、全球--人类早期传染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抗菌素的创造之前〕--20世纪末传染病死因构成比由19世纪的50%-60%下降至10%以下1整理ppt2、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急性传染病死亡位居死因第二位20世纪70年代:已退出前十位死因〔居首位的是心血管疾病〕2021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揭发病率444.15/10万;死亡率1.15/10万〔总人口中〕。其中甲乙类传染病报揭发病率263.52/10万,死亡率1.12/10万。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揭发病总数的91.55%。病死率居前五位的是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5.50%。2整理ppt第一节、传染病概述〔一〕什么是传染病〔二〕传染病的特点〔三〕传染病传播的三个根本条件〔四〕传染病流行过程〔五〕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六〕传染病控制的根本原那么〔七〕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八〕学校传染病的管理与预防3整理ppt〔一〕什么是传染病

(Infectiousdisease)

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人---人流感、病毒性肝炎人---动物禽流感、狂犬病4整理ppt〔二〕传染病的特点1、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霉菌和寄生虫〕进入人体繁殖或产生毒素所致。2、有传染性。3、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4、免疫性。5整理ppt病原体(pathogen)细菌破伤风病毒脊髓灰质炎立克次体恙虫热支原体非淋菌性尿道炎衣原体沙眼螺旋体梅毒霉菌和寄生虫脚气血吸虫病6整理ppt〔三〕传染病传播的三个根本条件

1、传染源:病人、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和昆虫。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例如:空气飞沫、血液。

3、易感人群:即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例如:未接种过麻疹疫苗、也未感染过麻疹的儿童。7整理ppt1、传染源

(sourceofinfection)定义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分类病人〔注意其潜伏期和传染期〕霍乱病原携带者乙肝受感染的动物鼠疫8整理ppt2、传播途径

(routeoftransmission)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者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9整理ppt传播途径分类直接或间接水痘、结膜炎〔红眼病〕空气或飞沫水痘、流感、肺结核经水传播霍乱、血吸虫食物传播痢疾、伤寒接触传播淋病、疥疮、艾滋病血液或体液乙肝、艾滋病昆虫或动物乙脑、疟疾、狂犬土壤传播炭疽、破伤风医源性传播丙肝、艾滋病围产期传播风疹、梅毒、艾滋病多途径传播艾滋病10整理ppt3、人群易感性

(herdsusceptibility)定义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特征易感性的上下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11整理ppt传染源病原体生长繁殖排出易感者传播途径携带者患者获得免疫者死亡〔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病人动物12整理ppt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病人携带者受感染动物传染源传播途径接触血液水食物医源性垂直媒介土壤易感人群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风俗自然因素气候地理13整理ppt〔五〕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冬春季寒冷枯燥、门窗紧闭地理因素:媒介昆虫和宿主动物的特异性栖息习性zhu14整理ppt2、社会因素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城市化和人口爆炸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开展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生态恶化15整理ppt〔六〕传染病控制的根本原那么1、管理和控制传染源:根本措施2、切断传播途径:关键措施3、保护易感人群:重要措施16整理ppt1、管理和控制传染源1、对病人隔离、治疗、管理2、清洁环境或消毒,去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17整理ppt2、切断传播途径1、灭蚊、改水、标准采血输血2、通风换气、搞好环境卫生3、戴口罩、不去公共场所4、卫生与行为习惯:洗手、平安套18整理ppt3、保护易感人群1、主动免疫:疫苗接种2、被动免疫:注射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抗狂犬血清、乙肝免疫球蛋白等3、体育锻炼19整理ppt〔七〕学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1、学校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2、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3、学校易成为传染病爆发和流行的场所。4、学校的传染病发生有季节性的特点。20整理ppt〔八〕学校传染病的管理与预防1、传染源的管理与预防〔1〕执行“五早〞以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早期发现、早期报告、早期诊断、早期隔离和早期治疗。法定传染病:甲类---鼠疫和霍乱;乙类---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艾滋病、性病等;丙类:肺结核、流感、流腮、风疹等。共35种。21整理ppt〔2〕早期发现教职工和学生中的传染病人。〔3〕加强学校晨检工作〔4〕缺课原因的调查〔5〕传染源的隔离及治疗〔6〕对动物传染源的预防措施22整理ppt2、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1〕呼吸道传播途径〔2〕肠道传播途径〔3〕消毒、杀虫3、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1〕健康教育,宣传卫生知识。〔2〕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3〕生活作息。〔4〕保护体弱儿童〔5〕预防接种23整理ppt第二节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感Influenza,flu〕病原体:由流感病毒〔正粘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高。传染源: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24整理ppt流行特征: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的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春季节,南方四季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顶峰在夏季和冬季。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25整理ppt流感病症有轻有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四种类型:

(1)单纯型:高热,寒战,头痛,鼻塞,流涕,咽痛等。

(2)胃肠型: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

(3)中毒型:高热不退,谵妄,抽搐,甚至神志昏迷。

(4)肺炎型:高热,咳嗽,咯血,气急,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26整理ppt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的比较病症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发烧偶尔会发生一定会发高烧3-4天头痛偶尔会发生头痛欲裂身体酸痛是严重的身体酸痛身体虚弱是虚弱到需要卧床休息精神疲倦不一定头几天会这样鼻塞是是流鼻涕是是喉咙痛是是胸闷不会很严重会变得很严重咳嗽不会很严重会变得很严重27整理ppt流行性感冒的治疗原那么和普通感冒根本相同:(1)充分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迅速减轻病症、促进自愈、早日康复,亦可减少传染他人的时机。(2)加强抗病毒治疗。(3)积极防治并发症:流行性感冒的并发症包括继发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和支气管炎及肺炎,故应严密观察病情,尤其是婴幼儿及老年患者,须注意其体温、血象、痰色、痰量、心率等的变化,防治继发细菌感染。28整理ppt☆一般预防早期发现,迅速确诊,加强监控力度。对病人做好隔离。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遵循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预防原那么。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心境开朗,开窗通风,减少聚会。29整理ppt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供给;要多食用红色食品,如胡萝卜、红辣椒、西红柿等,其中富含的β-胡萝卜素能去除氧自由基,增强巨噬细胞活力,对防治流感有良效。每天坚持用淡盐水或红茶漱口,对流感也有一定预防作用。30整理ppt☆药物预防中药预防。将板蓝根、大青叶各50克,野菊花、金银花各30克,四味中药同放入大茶缸中,用热开水冲泡,片刻后饮用。或者用贯众、板蓝根各30克,蒲公英15克,青茶5克,三味用开水冲泡后代茶饮。以上两方清热解毒成效良好,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成效,适用于流行感冒。31整理ppt☆疫苗预防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流感病毒菌株的变异很大。每年可能爆发和流行的毒株可能不同,故流感疫苗应每年接种一次。日本法律规定,3~17岁每年均常规注射流感疫苗。我国近几年开始在全国推广注射流感疫苗。32整理ppt病毒性肝炎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性疾病。33整理ppt

危害世界范围流行,我国是高发区,尤其甲肝和乙肝表23-1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数病毒类型状态9.7亿HAV感染过6.9亿HBV感染过/正在感染140万HBV和HDV同时携带3800万HCV携带2.1亿HEV感染过引言34整理ppt一、甲型肝炎甲肝病毒为小RNA病毒,较一般肠道病毒抵抗力强。在淡水、海水、污水、泥沙毛蚶等水产品中存在。100℃1min完全灭活,70%乙醇3min局部灭活。不耐受紫外线。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亚临床感染者、灵长类动物(黑猩猩、狨猴及猕猴等)。2.传播途径: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极为罕见,以8个月-2岁的儿童易感性最高。35整理ppt3.预防策略与措施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主动免疫甲肝减毒活疫苗被动免疫甲肝免疫球蛋白36整理ppt甲肝病毒电镜图37整理ppt二、乙型肝炎型乙肝病毒为DNA病毒。抵抗力较强,对低温、枯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70%乙醇不能灭活。自然条件下,停留于物品外表1周保持感染性。1.传染源:乙肝病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HBsAg携带者。2.传播途径:经血源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3.人群易感性:对HBV普遍易感,易感性一般随年龄增加,接种乙肝疫苗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措施。4.转归:HBV感染后结局:病毒去除;病毒携带;病情迁延,慢性化。38整理ppt39整理ppt临床及流行病学意义HBsAg抗-HBs抗-HBcIgGIgMHBeAg抗-HBe潜伏期末期+﹣﹣﹣+/﹣﹣急性乙肝,病毒长期携带+﹣+++﹣HBsAg阴性的急性感染﹣﹣﹣+﹣﹣感染消除,抗-HBs尚未出现﹣﹣+﹣﹣﹣健康携带者+﹣++/-﹣+慢性乙肝,病毒长期携带+-++/-+-HBV近期感染,恢复期﹣+++/-﹣+HBV既往感染,已恢复﹣+/-+﹣﹣﹣﹣乙肝疫苗接种,暴露未感染或感染已恢复﹣+﹣﹣﹣﹣HBV感染血清学常见模式40整理ppt5.预防策略与措施

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

强化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落实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

新生儿以外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治意识管理传染源41整理ppt急性传染性结膜炎又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和“红眼病〞。1.病原体:由细菌、病毒引起的眼部感染性疾病。2.传染源:结膜炎患者。3.传播途径:通过接触结膜炎患者的眼睛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其他物品,包括与患者共用毛巾,均可能感染病原体。4.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42整理ppt43整理ppt5.潜伏期:细菌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1~3日,病毒性结膜炎的潜伏期为1~12日。6.主要临床表现:单眼或双眼出现白色或黄色的分泌物,有畏光、易流泪、疼痛,眼皮红肿病症7.治疗:病期休息有利于隔离与康复。目前对本病无特殊有效的疗法,抗生素、磺胺药对本病无效。4%吗啉双胍、0.1%三氮唑核苷、0.1%羟苄唑滴眼剂等对有些病毒株有抑制作用,基因工程干扰素滴眼剂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中药金银花、野菊花、板蓝根、薄荷等热熏敷或提取液滴眼可缓解病症。44整理ppt8.预防:〔一〕隔离治疗所有患者。要求所有患者在家或定点隔离治疗,待所有病症消失后7-10天方可解除隔离。〔二〕疫情爆发单位做好晨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三〕开展消毒工作。〔四〕做好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五〕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和监督。〔六〕医院应加强预诊和院内感染的控制,必要时设立专门诊室,专人接诊,严防交叉感染。〔七〕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预防红眼病。45整理ppt结核病

tuberculosis46整理ppt1.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2.传染源:结核病患者和带菌者。3.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为主。肺结核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细菌散播到空气中,或痰枯燥后结核菌随尘埃漂浮于空气中,抵抗力稍差的人吸入后便会染病。4.病理:病灶在肺部(肺结核)多见,淋巴结、肾、骨、关节等部位也有发病。47整理ppt5.人群易感性:与尚未被发现或治疗不彻底的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如肺结核病人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与病人接触的医务人员;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集体生活和工作的人群。此外,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幼儿、老年人、营养不良、尘肺、糖尿病患者、胃切除术后或长期使用免疫制剂者等,肺结核发病较高。6.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低热、盗汗、疲倦、体重下降、长期咳嗽和痰中带血。局部患者无明显病征。48整理ppt7.预防〔1〕建立和健全各级防密组织是整个防治工作的关键。〔2〕查出病人〔3〕登记管理〔4〕卡介苗接种〔6-8w;4-5Y〕49整理ppt50整理ppt51整理ppt细菌性痢疾1.病原体:痢疾杆菌〔志贺氏、福氏、鲍氏和宋内氏〕。2.传染源:病人和病原携带者。3.传播途径:痢疾杆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4.易感人群: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病人以学龄的儿童和青壮年为多。5.流行特征:菌痢在我国各地区全年均有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顶峰。发病率一般在5—6月开始上升,7~9月达顶峰,10月下降。52整理ppt6.临床表现: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多数为1~2天。〔1〕急性菌痢主要病症有全身中毒与肠道病症两方面。〔2〕慢性菌痢在急性期治疗不及时、营养不良,合并慢性疾患如低酸或无酸性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肠道寄生虫病等情况下,导致急性菌痢转为慢性菌痢。7.预防:(1)早期发现病人和带菌者,及时隔离和彻底治疗,是控制菌痢的重要措施。〔2〕切断传播途径,应抓好“三管一灭〞,即饮水、食物、粪便的卫生管理及灭苍蝇,改善整个社会的卫生环境。53整理ppt(3)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如依赖链霉素菌株的口服活菌苗,能刺激肠黏膜产生持异性分泌型IgA。54整理ppt55整理ppt56整理ppt肠道寄生虫病蛔虫病,蛲虫病,钩虫。1.病原体:蛔虫、蛲虫、钩虫2.传染源:感染受精虫卵的病人。3.传播途径:粪口途径。蔬菜瓜果、肛周。4.易感人群:人对蛔虫、蛲虫普遍易感,而以儿童感染率为最高。5.流行特征:蛔虫的地理分布为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