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课件_第1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课件_第2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课件_第3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课件_第4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情分析文体特征考点精讲备战演练专题一记叙文阅读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纲要求:

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等。考情分析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纲解读考情统计考纲要求内容解读2015201420132012201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把握行文思路;理解分析重点段落作用(如,首段、尾段作用及妙处)10题;4分9题;4分————9题;2分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中心思想理解分析标题的含义、作用——————9题;3分——概括文章内容7题;4分7题;4分——8题;3分8题;3分分析概括人物形象9题;4分————11题4分12题4分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10题;4分7题;2分;11题;4分12题;3分——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考纲解读及2011~2015年河南中考考情一览表与规律总结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词语的理解、赏析————10题;4分10题;3分——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8题;4分9题;4分——11题;3分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分析写作手法8题;4分——8题;2分——10题;4分规律总结:

1.记叙文阅读是河南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题型,且考查点较为固定。2.所选文章主题多反映美好品质和情感,启示人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3.一般设4~5道小题(2014、2015年为4道小题),每小题2~4分,总分值一般为16分,在现代文阅读中所占分值最大;考查方式以简答分析为主。续表: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1.记叙文的含义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注:河南中考考查的记叙文含散文和小说。)2.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文体特征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3.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真题链接4.记叙文的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用:能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判断时可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或按空间顺序来叙述。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阅读倒叙的文章要留意文中的“呼应”

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二是开头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后呼应。另外,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倒叙:先把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插叙:叙事时暂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事件或片段(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显紧凑。

插叙的方法:由作者直接插进来叙述、介绍;由文中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完成;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来进行。阅读插叙的文章,同样需要通过寻找过渡句(段)的方法来弄清插叙的起止位置。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补叙: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现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结果。

补叙补入的是文章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在篇中、篇末均可出现。真题链接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5.记叙文的线索

(1)含义: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下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线索设置的方式: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人物的某一特征)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3)线索的类型及其作用:

①明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②暗线: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情感抒发提供切入点。

③双重线索: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主要形式有:虚实结合、纵横交叉、一主一次、平行发展等。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其作用如下:

(1)记叙:使文章叙事条理清晰,能清楚地呈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

找线索的关键点:①文章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⑥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等等。真题链接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2)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具体的事物客观、清楚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等解释、说明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3)议论:使文章内容深刻,点明中心,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4)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等。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你知道这些描写的区别吗?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①人物描写:能把人物的形态、动作等具体特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使其具体、传神、生动、可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形、姿态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语言描写:对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的发展。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文章中心,表明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的刻画(与外貌描写是有区别的)。

作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突出文章中心;使描写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②环境描写: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及民俗民风等。

a.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照应前后文或标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某种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某种情况的出现作铺垫,揭示文章主题等。

b.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某种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某种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深化主题等。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32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③场面描写: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场面描写即对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如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作用:a.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b.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c.明示或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情感或观念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注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5)抒情: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情感,渲染环境气氛,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引起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注

在记叙文中,常常采用综合表达的方式,主要是记叙,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通常起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真题链接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7.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用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即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之中。在描写人物形象上,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感情,点明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的重要方法。(1)正面描写:(2)侧面描写:(3)细节描写: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8.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在表达时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两相对照,增强表现力,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使读者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4)烘托和渲染:a.烘托是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b.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中心。

(5)铺垫和伏笔:a.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加以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b.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时间,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作用: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使文章前后照应,还能让人产生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伏笔与照应往往同时运用。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6)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8)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其阅读兴趣。

(9)虚实结合:眼前的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为虚,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从而突出体现某种情感或主题等。

(10)托物言志:寄意于物,通过所描写的物象,委婉地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11)借景抒情: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使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12)以小见大:在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13)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14)卒章显志: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15)直抒胸臆: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写法,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极具感染力。

(16)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主题更鲜明。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9.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用来阐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印象深刻。(简而言之,即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使具体事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气势;条理清晰,利于抒情,增强表达效果。

(4)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读者的想象。

(5)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6)反问:加强语气,强化情感。

(7)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8)反复:感染力强;承上启下,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9)引用:增加文章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10)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更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11)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或表现深沉的情感。真题链接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答题模式

1.比喻: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2.拟人: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特点,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3.排比:该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抒发了××的感情,增强了语势,强化了感情。

4.设问:该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突出文章(作者)××的内容(情感),引起读者思考。

5.反问:该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增强语势,突出表达了××的情感(强调了××的中心思想)。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附:散文和小说常见文体知识1.概念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散文除了有精深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优美凝练的语言。通常可以分为叙事性散文(中考常考)、抒情性散文和说理性散文三大类。2.特点

(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展现出深远的思想,使读者能领会深刻的道理;抒情性强,情感真挚。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散文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3)语言优美、凝练:“优美”是指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清丽隽永,情真意切。“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3.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思绪为线索;以景物为线索;以行动为线索。4.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联想和想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景(物)抒情;对比烘托;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5.鉴赏方法

(1)叙事性散文:这类散文作者在记人和叙事中都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鉴赏时要善于从记人和叙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抒情性散文:这类散文常以作者的情感发展为结构线索,来统摄各种材料,通过描述人、事、景、物的片段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风貌,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鉴赏时要善于抓住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3)说理性散文:这类散文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鉴赏时要注意从情中悟理,在“理”中体会感情,感受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1.概念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2.构成(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物为原型,提炼加工而成,所以不能将小说中的“我”看成是作者,它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能够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小说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2)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3)(典型)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见17页)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作用(见17页)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3.常用的艺术手法设置悬念;制造巧合;夸张;讽刺;埋伏笔;作铺垫;照应;渲染;烘托等。4.鉴赏方法小说鉴赏主要从小说三要素及其主题方面入手:

(1)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故事情节:理清线索,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从故事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故事情节对作品主题的意义;从故事情节安排上赏析作者的写作技巧等。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挖掘主题思想:可从作者、作品背景、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语言的感情色彩或作品整体倾向品析主题。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高频考点1.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2.概括文章内容3.分析重点段落作用4.理解、赏析重点语句5.理解、赏析重点词语6.分析、概括人物形象7.辨析写作手法及作用8.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考点精讲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展示考点一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2.文章拟题是否合理?说明理由。(文章标题“××”能否改为“××”,请简述理由。)1.给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3.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4.结合全文,说说标题的作用(妙处)。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点拨一般来说,标题是对文章内容、主题、描写对象以及作者思想情感等的高度概括与提炼。

1.拟写文章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寻找文章线索;②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③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④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⑤抓住核心人物;⑥抓住核心事物;⑦抓住核心事件;⑧把握作者情感。

注: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鲜明,要能吸引读者注意或触动人心。

2.判断文章拟题是否合理或标题能否替换。这类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思想、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因此,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时可结合所给标题的含义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具体分析。同时还应注意标题的生动性、凝练性和概括性等特点。

3.理解标题的含义:①联系文章主题;②联系作者或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③结合文章内容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内在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④从主要人物形象或描写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⑤从标题本身的特点及其与文章内容的联系入手分析。

4.标题的作用(妙处):①概括文章所述的中心事件;②交代文章行文线索;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吸引读者注意;⑤含蓄隽永,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义。另外还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标题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等。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1.(2014宜昌,15)______________孙燕华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示例:智者的幽默智者幽默心(抓住“智者”“幽默”两个关键词即可,2分)原文考点专练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2.(2014哈尔滨,19)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3分)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都会有各自的价值(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人们彼此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即使再平凡,只要努力,也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表层含义1分,深层含义紧扣主题2分。共3分)原文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3.(2015山西,16)描花的日子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4分)是行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了一家人和谐、幸福的生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共4分)4.(2015上海,22)评语本文标题“评语”不能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6分)用“评语”为题,有利于凸显教师鼓励性评语具有激励作用这一主旨,而“误读”则不能;“评语”能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而“误读”则不能。(每点3分,共6分)原文原文答案答案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5.(2015舟山,8)其实很简单有人认为小说写的是勇斗歹徒的故事,却取名为“其实很简单”,这是文不对题,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5分)示例一:我认为题目符合文章内容。因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人性之美被唤醒其实很简单,打造具有良好风气的和谐社会其实很简单。此题目简洁质朴,隐含着作者对创建美好社会的愿望和信心。(言之成理即可。5分)

示例二:我认为文不对题。其一,文中仅仅六岁的孩子敢于出声要求父亲抓歹徒,有胆有识,不简单。文弱小伙是因为儿子的鼓动,犹豫之后才出手的,作出决定并不简单。其二,因为文章内容主要写文弱小伙勇斗歹徒,是在众人的合力下才制服歹徒的,这其实并不简单。其三,文章的主人公是文弱小伙,挺身而出勇斗歹徒,主要表现其勇敢,故应该取名为“勇敢的心”之类,这样更贴切,更能突出主人公形象。(言之成理即可。5分)原文答案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6.(2015达州,20)__________请你根据全文内容,为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示例:心底的照片藏在灵魂深处的照片(仅以“照片”为题只得1分。共2分)7.(2014云南,19)最初的温暖原文文章以“最初的温暖”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3分)强调了男孩第一次感受到温暖的重要性;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成为全文的情感线索;寓示了文章主题;标题新颖温馨,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原文答案答案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得分要点总结

1.拟写标题:①对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等进行高度概括;②所拟标题应简洁、凝练、概括、鲜明。

2.理解标题含义:①表层含义(标题中特殊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②深层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引申义);③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综合分析。

3.标题作用(妙处):(1)作用:表明写作对象;体现主要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揭示情感主旨;引起读者兴趣等。(2)妙处:①揣摩标题含义;②分析表达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委婉含蓄;奠定情感基调;揭示文章主题;引起阅读兴趣等)。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展示考点二概括文章内容2.本文写了××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所讲述的故事。3.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点拨

该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与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1.审清题干要求,即正确理解题意,看清题干是要求概括全文内容,概括某(几)段内容,概括某个特定条件的故事,还是按一定要求(如先后顺序)概括几个故事或情节等。

2.锁定答题区间。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的文段,确定与故事或情节相关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3.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答案。注意要联系上下文以及文章主题、人物感情等综合考虑。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针对文章(文段)的不同特点,答题时可灵活运用如下技巧:

1.故事情节或内容有明显的概括性语言的:

(1)补充拓展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答题时对照记叙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补充增添,就可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2)摘录中心句段:对于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以直接引用或对其加以补充、整理。

2.故事情节或内容无明显的概括性语言的:

(1)归纳要素:如果所选文章或文段整体在讲一件事,可以找出文中对应的六要素,用逻辑清晰的语言组织起来即可。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2)合并段意: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可逐段分析出段意,再把主要段落的段意结合起来,即可从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注

对于写了几件事的文章,要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抓住主要事件来概括。值得提醒的是,有的记叙文所设置的问题之间是有关联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其他题干设置或关键问题的答案中得出,答题时注意灵活运用。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考点专练1.(2015安徽,10)槐花季羡林原文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文章③~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2.(2015上海,18)评语由于“我”误读了老师的评语,“我”有了努力学习的动力,并提高了成绩。一学期后,“我”才发现误读了评语。(3分)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6分)(1)小学三年级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十多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我”当了老师,写评语时尽量书写工整,不引起学生的误读,并且收到了学生给“我”的评语。(3分)(共6分)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3.(2014哈尔滨,16)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坚持出黑板报;背着生病工友去医院并陪护;风中拉好银幕。(每点1分,共3分)文章③④⑤段写了李忠义做的哪几件小事?(3分)原文4.(2014宜昌,18)_____________孙燕华杨绛:童心未泯;冰心:机智灵活(反应敏捷);启功:思想鲜活(时尚新潮/富有童心)(意近即可。每点1分,共3分)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三位大师各自的幽默特点。(3分)原文答案答案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5.(2015黑龙江龙东地区,23)贫寒是凛冽的酒“我们”因烧不起暖气而砸冰出门;过年因没钱不能回老家;母亲买鸭架子为“我”补身子;母亲为省钱买将死的泥鳅;家具简单,最高级电器是复读机;用电饭锅烧开水;“我”在锅里炒衣服。(答出其中任意四件即可。每件0.5分,共2分)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我们”的生活是贫寒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至少四件事)(2分)原文答案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6.(2014孝感模拟,14)他为我摆渡要“我”懂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到未雨绸缪;对“我”期望很高,却从不表扬“我”;告诉“我”不懂一件事就不要说它没有道理,无论受多大的委屈都得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了让“我”拥有一个可以回忆的童年,带“我”看马戏、雨中爬山,让“我”练字。(每点1分,共4分)“他”是怎样为“我”摆渡的?谈谈具体的表现。(4分)原文答案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7.(2015舟山,5)其实很简单文弱小伙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身负重伤(1分)

根据小说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2分)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抢夺女士坤包,现场的人们都胆怯沉默→①,围观的群众合力制服歹徒帮助小伙→②,记者感到疑惑,去医院探访后才真相大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见义勇为奖,小伙的行为却受到同事的质疑(1分)

原文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型展示考点三分析重点段落作用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1.首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析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4.某段内容似乎和故事内容关系不大,能否去掉?为什么?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点拨该考点主要考查对重点文段内容与文章整体内容之间关系的分析及对结构安排的把握能力。总的来说,常考的重点段落有:首段、尾段、过渡段、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以及其他与文章主要内容形成呼应、对比或补充说明文章内容的段落等。

分析重点段落的作用,一般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上:

1.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

2.分析其如何起到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的作用。(注:语段的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的思想意义等,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说明。)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结构上:

1.首段:(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2)统摄全篇,领起下文;(3)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4)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等。

2.尾段:(1)总结全文,深化、升华主旨,含蓄深刻;(2)呼应前文或文章标题,使结构严谨;(3)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画龙点睛;(4)承接上文,启发联想,暗示、点明或揭示主旨等;(5)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启迪,发人深思等。

3.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4.环境或景物描写语段:(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或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氛围),奠定××的基调;(2)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3)表现(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4)暗示社会环境;(5)设置××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6)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8)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其他段落:(1)承接上文;(2)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等。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1.(2015许昌模拟,9)寂寞的稻草人李汉荣开门见山,引出稻草人这一形象;稻草人的辛苦令人同情,为下文父亲终日劳作令“我”心酸作铺垫;与题目呼应。(每点1分,共3分)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考点专练原文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2.(2014天津,19)几生修得到梅花李榕桦结构上: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再次点明梅花特立独行的风骨。(2分)内容上:深化主题,将梅花的精神升华为华夏民族的心魂和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2分)(共4分)文章第⑥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4分)原文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3.(2015山西,13)描花的日子原文示例一:能。(1分)第①段中有关四季的内容和文章主要内容“描花”关系不大。去掉后行文更简洁,内容更集中。因此可以删去。(2分)(共3分)

示例二:不能。(1分)第①段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且“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为下文“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作了铺垫。所以不能去掉。(2分)(共3分)纵观全文,第①段内容似乎和下文“描花”这件事关系不大。你认为第①段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4.(2014云南,22)最初的温暖原文交代文中那封信的来历;为文章画上完整的句号;使文章产生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每点1分,共3分)请简析第段在全文中的表达效果。(3分)答案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得分要点总结

1.首尾段作用:①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②内容上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

2.过渡段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上承××,下启××。

3.写景段落作用:①语段描写了××/交代了××;②暗示/烘托/渲染/营造了××的气氛;③为下文××作铺垫/表现了(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品质/形象。

4.段落能否删去:(1)①不能。②理由:该段在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是××,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的联系。③所以不能删去。(视具体情况也可加上“如果删去,则××”)(2)①能。②理由:文章内容写的是××,本段内容写的是××,与文章内容联系不大(无关)/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情感)是××,而本段体现的是××;③去掉后行文更简洁,内容更集中/本段内容表达的主题与文章主题思想(情感)无关(相悖);④所以可以/应该删去。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四理解、赏析重点语句2.从文章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某一个句子)?3.品读文章指定段落,从某一角度(如词语运用、修辞方法、人物描写等)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题型展示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点拨对重点语句的考查主要是要求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解答理解语句含义类的题,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分析,还要注意联系文章中心思想。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1.修辞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对句子本身的效果和对表现文章中心、人物情感等的作用等)。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2.描写方法的角度:要先点出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句子分析其描写效果,如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故事情节更丰满,等等。

3.表达方式的角度:①议论:重点分析其蕴含的哲理,点明其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②抒情:重点剖析其抒发的感情,分析其对表现文章中心、主题等的作用。③描写:重点分析其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创设的意境,再分析其对表现文章内容、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或情感等的作用等。

4.(特殊)句式的角度:要先点明句子运用的句式,再联系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分析其表达效果(作用)。如: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引出内容)、反问句(加强语气,增强情感表达及感染力)、感叹句(抒情强烈,增强感召力)等。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5.用词的角度:抓住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如好恶、褒贬等。

6.其他:如中心句或点睛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画龙点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却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引用句(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以及表达的深刻性)等。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1.(2015黑龙江龙东地区,24、25)贫寒是凛冽的酒原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1分)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受伤时母亲的心痛与自责,表现出母亲对“我”无尽的爱。(1分)(共2分)(1)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考点专练(2)谈谈你对“真正的财富,也许不是后来的富有,而是当年的贫寒”的理解。(2分)示例:真正的财富不是对金钱的拥有,而是在贫寒中磨炼了意志,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这种优秀的品质将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符合题意,理解深刻1分,语言流畅1分。共2分)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2.(2015重庆B卷,15)炸豆阿慧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将“遗失在地里的黄豆”比作“小娃娃”,并赋予黄豆“躺”这一人的行为,(2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豆的颗粒饱满和圆润可爱,(1分)表达了小姐妹的喜悦之情。(1分)(共4分)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4分)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原文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3.(2015舟山,6〈1〉)其实很简单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路人的冷漠和恐惧;突出了当时情况的凶险(歹徒的凶恶);与下文文弱小伙挺身而出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每点1分,共3分)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3分)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这个场面描写有何作用?)原文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4.(2014天津,17)几生修得到梅花李榕桦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在漫天飞雪中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仰慕和赞美之情。(2分)(共3分)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原文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5.(2014孝感模拟,15、18)他为我摆渡“我”衷心地希望父亲能够理解“我”,不只做“我”人生的摆渡者,还要像朋友一样,和“我”共同掌握人生之舟的航向,希望我们朝着共同的方向一起努力。(结合句意,紧扣主题,意思对即可。2分)(1)赏析选文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他对我期望很高,给了我一双沉重的翅膀,让我像一只孤独的大雁,疲惫地飞翔。原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的高期望给“我”的压力,也表达了“我”疲惫、无助的心理感受。(2分)(共3分)(2)你怎样理解选文第11段画线的句子?(2分)只是,我衷心地希望,有一天,他能递一支桨给我,让我们一起来掌握方向。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6.(2015达州,21)题目:___________第④段中画线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3分)那里的一粒药片比一粒金子更珍贵,一次小小的感冒引发的高烧就会将人推下生命的悬崖。死亡就像一堆篝火的熄灭一样,平常得已经不能让人感到伤痛了。原文内容上交代了索马里难民饱尝生活苦难,缺医少药,挣扎在死亡边缘的情况;(2分)结构上为后文小姑娘的死埋下了伏笔。(1分)(共3分)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得分要点总结

1.理解特定语句的含义:①表层含义(句子本身的含义);②深层含义(联系文章中心、思想感情等分析)。

2.分析特定语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根据语句特点可从句子本身或结构上的作用、对文章故事情节或内容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3.从特定角度(或选择角度)赏析特定段落语句:①点明具体的角度(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等);②作用(注意结合语句或文段内容分析;切记作用既有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本身带给句子的表达效果,还有句子对体现、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感情的作用)。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五理解、赏析重点词语2.加点词××用得很传神,请作具体说明。1.从画线句中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3.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题型展示4.某个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语?说明理由。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点拨对词语的理解与赏析的考查主要有三种形式: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重点词语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词语的替换及理由等。解答此类题,要始终牢记一句话,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1.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抓住词语的特点,先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表层含义),再联系词语所在句子分析词语的深层表达含义。

2.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2)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全段)中的地位以及在照应、过渡、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性、恰当性,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性、严密性。

(4)情感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喜欢、热爱、赞美或厌恶、贬损、批判等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方面的作用,如程度深、鲜明、明确等。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1.(2014孝感模拟,17)他为我摆渡“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意思,(1分)表达了“我”对他的了解和对此判断的肯定。(1分)(共2分)分析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1)我想他应该是出生在一个缺少浪漫的灰色年代,一个黯淡而不见生动的枯槁岁月,一点点的摇曳都可以带来许多惊喜与闪光。考点专练(2)可有一天我翻他的抽屉,发现里面放满了我大大小小的照片。“满”是说整个抽屉都是“我”的照片,(1分)一个“满”字写出了“我”是他的世界的全部,是他的希望他的梦想。(1分)(共2分)原文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2.(2015舟山,6〈2〉)其实很简单“一窝蜂”写出了人之多,“射”写出了速度之快;(1分)这些词语形象地表现了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感染,一起出手制服歹徒时的情状。(1分)(共2分)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2分)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画线词语妙在何处?)原文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3.(2015重庆B卷,14)炸豆阿慧“黏稠的梦”指农人对丰收的期盼。(2分)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含义。(4分)(1)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原文(2)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慵懒”的本义是困倦、懒惰。句中指割掉豆棵的田地闲置、没有生机的状态。(2分)(共4分)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4.(2015许昌模拟,10)寂寞的稻草人李汉荣品读第③段和第⑦段,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⑦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忍心”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家人爱得细腻深沉,自己担负责任,不让妻子儿女再像稻草人那样辛苦劳作。(2分)

理性来看,“满田野”都是稻草人,而感性认识里“满田野”都是父亲,父亲与稻草人的形象难以分割,都是劳苦寂寞的,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和敬爱。(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原文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得分要点总结

1.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①词语本身的含义;②词语的深层含义(联系其所在的句子或段落等分析)。

2.特定词语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1)①××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地/准确地/具体地/……写出了××的特点,②强烈地/鲜明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①××一词(等词),对应前文××词语,②在结构上起××作用。

3.词语的替换及理由:①能替换。/不能替换。②理由:句子(或作者等)意在表现(表达)××,原词作用及表达效果;词语换后的表达效果。③二者的表达效果相同/不同,所以能替换。/不能替换。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六分析、概括人物形象2.文中××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她)是个怎样的人。1.文中的××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3.请概括××的形象(特点)。题型展示4.文中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点拨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种考查形式:概括某一人物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

针对第一种考查形式,在作答时可从三方面来组织提炼答案:1.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2.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对于第二种考查形式,答题时需要结合具体内容来逐条分析,可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1.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某一方面性格或品质的语句(如描写人物语言、动作、行为、心理的句子或细节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2.抓住对人物的直接评论性语言或侧面烘托性语言进行分析。注意分析的条理性。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1.(2015南京,12)(题目)“我”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从“我”拿了一卢布后买书、读书与书被没收后的难过可以看出;“我”也是一个大方的孩子,“我”把书籍和食品与同学分享;“我”还是一个诚实的孩子,母亲问起一卢布的时候,“我”坦然承认是自己拿的。(每点1分,只有人物特点,未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最多给2分。共3分)请联系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分)考点专练原文答案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2.(2014杭州,12)故乡红叶凸凹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作赏析。(5分)“父亲”形象: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坛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每点1分,共3分)“我”的情感:因父亲辛勤劳作、不断衰老而忧伤、内疚和思念;因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关爱而感激。(每点1分,共2分)(共5分)原文答案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案3.(2015许昌模拟,11)寂寞的稻草人李汉荣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4分)原文①勤劳清贫:日夜守护田野,破旧的衣服和草帽;②寂寞寡言:默默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无怨无悔;③善良、温和,有柔软的心,关爱家人,感情细腻:不忍心让妻子儿女受苦,甘愿自己辛苦劳作;④忠厚,吃苦耐劳:被寒风吹彻,被烈日暴晒,辛勤劳作。(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概括2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共4分)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4.(2015毕节,22)弱种子也要发芽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2分)原文文中的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意思对即可。2分)答案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考点七辨析写作手法及作用2.本文表现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某段为例进行分析。1.某一故事情节如此安排的写作目的是什么?3.某一人物安排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题型展示4.分析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记叙线索/人称作用/详略安排/表现手法及作用等。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点拨

写作手法包含的内容比较多,答题形式各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万变不离其宗,抓住以下三点即可在答题时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紧扣文章主题。分析其是如何体现文章主旨、中心思想等的。

2.题干中明确点出写作手法的(如某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人称、记叙顺序等),可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其相应的作用进行分析(详见“文体特征”部分)。

3.答题时要逻辑清晰,有条理。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1.(2015重庆A卷,16)我的暖,一寸长葛闪悬念举例:他为什么无缘无故给“我”香烟?他为什么对“我”“油嘴滑舌”?他为什么要坐“我”的车,而且只坐一会儿?为什么他的孩子出来他就“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2分)

作用:利用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2分)(共4分)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4分)考点专练原文答案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2.(2014上海,23)列车上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5分)原文阳光男孩的主动交流与前文其他人的表现形成反差(对比),引发我们对人际交流问题的思考。(3分)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以回味和思考的空间。(2分)(共5分)答案目录上一页下一页末页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3.(2014杭州,9、11)故乡红叶凸凹(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3分)原文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点出“作比较”“作铺垫”2分,分析1分。共3分)(2)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象征意义:“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2分)

结构作用:“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