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1新高考I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秋笔法,从名字本身推敲,我们很容易看出,“春秋”二字的来源,正是

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一部具有历史性质的史书《春秋》。《春秋》这本

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这一时期的历史。

在中国的远古时期,春、秋两个季节是各国的诸侯前往京都行礼朝会的时节。此

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了一年的轮回,因为一年必须经过春、秋两季。而史

书记载的都是国家一年或者几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因此“春秋”两字便成了史书

的一个专有的代名词。根据史料我们能够考证,《春秋》这本书自从秦始皇焚书

坑儒事件发生后,就已经失传,而现在比较流行的各种版本,大部分是由《左传》

《毅梁传》这三部史书拼接融合而成的。

孔子是曲笔隐讳手法的首创者和秉笔直书手法的继承者,《春秋》一书的史

料价值之高,已是定论,但是从内容和写作手法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写

作思路中隐隐约约藏着明显的批评倾向,所以孔子在记叙历史时所运用的这种暗

含褒贬的写作手法被称为春秋笔法。

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统治之后,在思想上采取“焚书

坑儒”等一系列文化高压政策,从而使儒家的典籍几乎被焚烧殆尽,儒家的思想

几乎消亡。然而秦王朝的短命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再度发展的机会,汉朝在建立初

期,一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思想虽未被国家立为正统思想,但

是汉王朝也未对其采取打压的政策,从而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十分迅速的传播与发

展。儒家思想的发展必然也带动着春秋笔法这一历史叙述手法的新生与发展。

“春秋笔法”在史学作品中的运用比比皆是。《晋语》中记载:“蒸于武公,

公称疾不与,使奚齐莅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

能称得上大事的大概就只有两件事------件是祭祀,另外一件便是战争。然而对

于祭祀武公这样的国家大事,晋献公身为国王,却不亲自主持,而是让一位普通

的公子奚齐代替他本人出席,这完全是无视太子储君的存在,很明显,晋献公是

喜欢奚齐而讨厌太子申生,我们从这样的国家大事的安排上,完全可以看出来晋

献公想要换掉申生的太子之位,而让奚齐来继承,只不过没有直接说明罢了。从

古到今,凡是王朝的王位更替,废嫡立庶便是取乱之道,所以晋献公的做法为以

后的悲剧下场留下了伏笔,语言只是一两句话,但是所要表达的内涵十分丰富,

这也就是春秋笔法“微而显”这一原则的高明之处,从而达到既让恶行得以彰显,

又对他们的恶行予以隐隐约约地讽刺。这里详细写了太子申生的行为,步步符合

礼法,敬君而且孝父,然而晋献公却要废黜贤明的申生,改立奚齐,这便鲜明地

反衬出晋献公的恶行,褒贬善恶不言而喻。

春秋笔法在帝王谥号中也有所体现。古代君王在去世之后,后世一般会为其

拟定一个谥号,比如说汉文帝、汉武帝、唐玄宗等,其实谥号不是随随便便就可

以定的,一个字可以说是对其一生功过的定论,一个字而定其一生,这也正是春

秋笔法的体现。而且,谥号也可以对后世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从而规劝后世君

主以前人为鉴,规范自身。所以古代对谥号的定立也有了一套章法:“经天纬地

日文;威强睿德日武;圣善闻周日宣:圣闻周达日昭:行义悦民日元;希纲治纪

日平;辟土服远日桓;温柔好乐日康;希义行刚日景。"

(摘编自张谦《论春秋笔法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

材料二:

为恰切地显示自己的“微意”,司马迁有时会把不同的人放在一段之中,而

对比之意蕴含其中。如萧何与韩信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特殊关系,曹参

则是因与韩信一起才能建立诸多战功。司马迂在评论萧何、曹参之时,看似自然

地提到韩信,其实暗合对比,让人看到战功赫赫者与文职刀笔吏、功高震主者与

战绩平平者得到的不同待遇,以生者的绚烂来显示死者的冤屈与黯淡。这样,司

马迁对萧何、曹参的定位与评价、对韩信等遭杀戮的情感倾向、对刘邦处置功臣

的看法都蕴涵在这对比的笔墨之中,使文章含意深远,达到“微而显”的艺术效

果。

司马迁还常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以达到“微而显”的表达效果,例子很多,如

《伯夷列传》后的“太史公曰"则有一系列的反问,司马迁对天道不公的诘问似

乎隐含着一层相对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叙述要有一种与天道、与历史抗争的批判

性,也许这才是他所说的发愤著书的真义所在。

司马迁对自己笔下的历史人物和同时代人物是有自己的爱憎好恶的,《李将

军列传》中则体现了司马迁对李将军这一历史人物的偏爱,司马迁在《李将军列

传》的叙述中离开了一般意义上的实录,转而从自己的情感态度出发对历史事件

进行选择、剪裁和组织。《史记》一出,李广遂成千古悲剧英雄。后人也有“冯

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以“桃李不言,下自

成蹊”一语道破李广的人品。同时也暗含着对李广命运不佳的扼腕之叹。其实,

只要细读了《李将军列传》中的史料部分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虽然李广骁

勇善战,但就其一生而言,基本上没有打过多少重要的胜仗。《史记》采用了一

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曲笔叙述李广的故事,突出了他一生事迹中的传奇和善良

色彩,如死里逃生、临危不惧、箭能穿石、宽厚待人等,却有意无意地使读者忽

略了李广的另一面,那就是他的大多数传奇故事都是发生在失败的背景下的。他

的治军不严、冒险轻敌以致“将兵数困辱”等问题被淡化了。结果给读者的印象

是,李广不得封侯不是由于他不善将兵、没有重大战功,而成了历史的不公平。

(摘编自金英娥《〈史记》对春秋笔法的继承》)

【小题1]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是一年必经的两个季节,代表着一年的轮回,因此孔子用“春秋”

二字命名史书。B.与《公羊传》《毂保传》相比较,《左传》运用“春秋笔法”

更为成熟,对孔子的影响更大。C.谥号可以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并且蕴含了后世对该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D.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真正意义,就

是要在书中表现出一种与天道、与历史抗争的批判性。

【小题2】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既有秉笔直书手法的传承,又有曲笔

隐讳手法的运用。B.从秦王朝建立到汉朝初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重视,“春

秋笔法”同样也未得到发展。C.《晋语》中关于祭祀武公的记载,通过短短数

语,就可以体现出晋献公的行为是取乱之道。D.司马迁叙写《史记》,有时会

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对读者认识历史会造成一定的偏差。

【小题3】

1.下列选项都是对李广的评价,其中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相同的

一项是()

A.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B.《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C,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D,广

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小题4】

1.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司马迁是如何在史书中做到显“微意”的。

【小题5】

1.“春秋笔法”在史学作品中运用较多,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魏惠王

问孟子有关周武王讨伐商纣的事情,孟子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

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的回答中,''诛"

“弑”二字彰显了“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答案]

【小题I】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①以多种修辞手法来传达“微意”。如运用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来达到“微而显”的表达效果。②通过材料的取舍来彰显“微意”,司马迁会

从自己的情感态度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选择,剪裁和组织。

【小题5】在孟子的回答中,“诛”是指因为正义而诛杀有罪之人,“弑”则

指下级杀上级。孟子认为周武王诛杀纣王这一行为,并不是弑君之举。而是出

于正义所为,孟子对“诛”与“弑”的不同认识,暗含了其对武王伐纣的情感

态度。既体现了对周武王伐纣的认可与赞许,又表现出对纣王的厌恶与不满,

孟子的回答彰显了“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

[解析]

【小题1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春、秋’是一年必经的两个季节,代表着一年的轮回,因此孔子用‘春

秋'二字命名史书”错。原因不全面,不只是这一个原因。材料一第一段''在

中国的远古时期,春、秋两个季节是各国的诸侯前往京都行礼朝会的时节。此

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了一年的轮回,因为一年必须经过春、秋两季。而

史书记载的都是国家一年或者几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因此‘春秋'两字便成了

史书的一个专有的代名词”。

B.“与《公羊传》《毂保传》相比较,《左传》运用‘春秋笔法’更为成熟,

对孔子的影响更大”错,属于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根据史料我们能够考

证,《春秋》这本书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后,就已经失传,而现在比

较流行的各种版本,大部分是由《左传》《毅梁传》这三部史书拼接融合而成

的”,并未有《左传》运用“春秋笔法”更为成熟的相关内容。

D.“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在书中表现出一种与天道、与历史抗

争的批判性”错,表述绝对化。材料二第二段“司马迁还常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以达到'微而显'的表达效果,……司马迁对天道不公的诘问似乎隐含着一层

相对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叙述要有一种与天道、与历史抗争的批判性,也许这

才是他所说的发愤著书的真义所在”,据此看出是一种推断。

故选C。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春秋笔法’同样也未得到发展”错,材料一第三段“然而秦王朝的短命

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再度发展的机会,……从而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十分迅速的传

播与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必然也带动着春秋笔法这一历史叙述手法的新生与

发展”,意思是儒家思想在汉初是有发展的,而儒家思想的发展必然也带动着

春秋笔法这一历史叙述原则的新生与发展。

故选Bo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意思是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形容老来难以

得志,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A.“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慨叹李广生不逢时,与“冯

唐易老,李广难封”所表达的意思相同。

B.“其身正,不令而行”,表现出李广为人端正,具有高尚的品格。与“冯唐

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不同。

C.“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说的是李广受士兵爱戴,士兵愿与之同生死。

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不同。

D.“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表现出李广的骁勇善战。与“冯唐易老,李

广难封”的慨叹不同。

故选Ao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二第一段“为恰切地显示自己的‘微意’,司马迁有时会把不同的人放

在一段之中,而对比之意蕴含其中。如萧何与韩信……这样,司马迁对萧何、

曹参的定位与评价、对韩信等遭杀戮的情感倾向、对刘邦处置功臣的看法都蕴

涵在这对比的笔墨之中,使文章含意深远,达到‘微而显’的艺术效果”,第

二段“司马迁还常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以达到‘微而显’的表达效果,例子很多,

如《伯夷列传》后的‘太史公曰’则有一系列的反问”。

据此分析出,以多种修辞手法来传达“微意”。如运用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来达到“微而显”的表达效果。

②材料二第三段“司马迁对自己笔下的历史人物和同时代人物是有自己的爱憎

好恶的,《李将军列传》中则体现了司马迁对李将军这一历史人物的偏爱,司

马迁在《李将军列传》的叙述中离开了一般意义上的实录,转而从自己的情感

态度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选择、剪裁和组织”。

据此分析出,通过材料的取舍来彰显“微意”,司马迁会从自己的情感态度出

发,对历史事件进行选择,剪裁和组织。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诛”“弑”二字彰显了“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

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中“春秋笔法”的含义,材料一第二段“写作思路中隐隐

约约藏着明显的批评倾向,所以孔子在记叙历史时所运用的这种暗含褒贬的写

作手法被称为春秋笔法”。

然后运用这个观点分析题干中孟子的话。题干指明着重点是“诛”“弑”二字,

应围绕这两个字展开分析。

在孟子的回答中,“诛”是指因为正义而诛杀有罪之人,“弑”则指下级杀上

级。

孟子认为周武王诛杀纣王这一行为,并不是弑君之举。而是出于正义所为,孟

子对“诛”与“弑”的不同认识,暗含了其对武王伐纣的情感态度。既体现了

对周武王伐纣的认可与赞许,又表现出对纣王的厌恶与不满,所以孟子的回答

彰显了“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悲寺外(节选)

老舍

黄先生已死去二十多年了。这些年中,只要我在北平,我总忘不了去祭他的

墓。自然我不能永远在北平;别处的秋风使我倍加悲苦:祭黄先生的时节是重阳

的前后,他是那时候死的。去祭他是我自己加在身上的责任:他是我最钦佩敬爱

的一位老师,虽然他待我未必与待别的同学有什么分别;他爱我们全体的学生。

可是,我年年愿看他的矮墓,在一株红叶的枫树下,离大悲寺不远。

已经三年没去了,生命不由自主地东奔西走,三年中的北平只在我的梦中!

去年,也不记得为了什么事,我跑回去一次,只住了三天。虽然才过了中秋,

可是我不能不上西山去;谁知道什么时候才再有机会回去呢。自然上西山是专为

看黄先生的墓。为这件事,旁的事都可以搁在一边;说真的,谁在北平三天能不

想办一万样事呢。

这种祭墓是极简单的:只是我自己到了那里而已,没有纸钱,也没有杳与酒。

黄先生不是个迷信的人,我也没见他饮过酒。

从城里到山上的途中,黄先生的一切显现在我的心上。在我有口气的时候,

他是永生的。真的;停在我心中,他是在死里活着。每逢遇上个穿灰布大褂,胖

胖的人,我总要细细看一眼。是的,胖胖的而穿灰布大衫,因黄先生而成了对我

个人的一种什么象征。甚至于有的时候与同学们聚餐,“黄先生呢?”常在我的

舌尖上;我总以为他是还活着。还不是这么说,我应当说:我总以为他不会死,

不应该死,即使我知道他确是死了。

他为什么作学监呢?胖胖的,老穿着灰布大衫!他作什么不比当学监强呢?

可是,他竟自作了我们的学监;似乎是天命,不作学监他怎能在四十多岁便死了

呢!

胖胖的,脑后折着三道肉印;我常想,理发师一定要费不少的事,才能把那

三道弯上的短发推净。脸像个大肉葫芦,就是我这样敬爱他,也就没法否认他的

脸不是招笑的。可是,那双眼!上眼皮受着“胖”的影响,松松的下垂,把原是

一对大眼睛变成了俩螳螂卵包似的,留个极小的缝儿射出无限度的黑亮。好像这

两道黑光,假如你单单的看着它们,把“胖”的一切注脚全勾销了。那是一个胖

人射给一个快乐的世界的两道神光。他看着你的时候,这一点点黑珠就像是钉在

你的心灵上,而后把你像条上了钩的小白鱼,钓起在他自己发射出的慈祥宽厚光

朗的空气中。然后他笑了,极天真的一笑,你落在他的怀中,失去了你自己。那

件松松裹着胖黄先生的灰布大衫,在这时节,变成了一件仙衣。在你没看见这双

眼之前,假如你看他从远处来了,他不过是团蠕蠕而动的灰色什么东西。

无论是哪个同学想出去玩玩,而造个不十二分有伤于诚实的谎,去到黄先生

那里请假,黄先生先那么一笑,不等你说完你的谎——好像唯恐你自己说漏了似

的——便极用心的用苏字给填好“准假证”。但是,你必须去请假。私自离校是

绝对不行的。凡关乎人情的,以人情的办法办;凡关乎校规的,校规是校规;这

个胖胖的学监!

他没有什么学问,虽然他每晚必和学生们一同在自修室读书;他读的都是大

本的书,他的笔记本也是庞大的,大概他的胖手指是不肯甘心伤损小巧精致的书

页。他读起书来,无论冬夏,头上永远冒着热汗,他决不是聪明人。有时我偷眼

看看他,他的眉,眼,嘴,好像都被书的神秘给迷住:看得出,他的牙是咬得很

紧,因为他的腮上与太阳穴全微微的动弹,微微的,可是紧张。忽然,他那么天

真的一笑,叹一口气,用块像小床单似的白手绢抹抹头上的汗。

到了我们有了什么学生们的小困难——在我们看是大而不易解决的——黄

先生是第一个来安慰我们,假如他不帮助我们;自然,他能帮忙的地方便在来安

慰之前已经自动的作了。二十多年前的中学学监也不过是挣六十块钱,他每月是

拿出三分之一来,预备着帮助同学,即使我们都没有经济上的困难,他这三分之

一的薪水也不会剩下。假如我们生了病,黄先生不但是殷勤看顾,而且必拿来些

水果,点心,或是小说,几乎是偷偷的放在病学生的床上。

但是,这位困苦中的天使也是平安中的君王——他管束我们。宿舍不清洁,

课后不去运动都要挨他的雷,虽然他的雷是伴着以泪作的雨点。

世界上,不,就说一个学校吧,哪能都是明白人呢。我们的同学里很有些个

厌恶黄先生的。这并不因为他的爱心不普遍,也不是被谁看出他是不真诚,而是

伟大与渺小的相触,结果总是伟大的失败,好似不如此不足以成其伟大。这些同

学们一样的受过他的好处,知道他的伟大,但是他们不能爱他。他们受了他十样

的好处后而被他申斥了一阵,黄先生便变成顶可恶的。我一点也没有因此而轻视

他们的意思,我不过是说世上确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并不是不晓得好歹,而是

他们的爱只限于爱自己;爱自己是溺爱,他们不肯受任何的责备。设若你救了他

的命,而同时责劝了他几句,他从此便永远记着你的责备——为是恨你——而忘

了救命的恩惠。黄先生的大错处是根本不应来作学监,不负责的学监是有的,可

是黄先生与不负责永远不能联结在一处。

看见了黄先生的坟,也想起自己在过去二十年中的苦痛。坟头更矮了些,那

么些土上还长着点野花,“美”使悲酸的味儿更强烈了些。太阳已斜挂在大悲寺

的竹林上,我只想不起动身。深愿黄先生,胖胖的,穿着灰布大衫,来与我谈一

谈。

(有删改)

【小题1]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为黄先生祭墓为开始,又以“我”为黄先生祭墓为结束,使小

说结构完整。B.黄先生的墓在大悲寺外,“我”只要在北平就必去祭黄先生的

墓,这已成为''我"的责任。C.有的同学以怨报德,他们曾受过黄先生的好处,

但又因被黄先生责备过而对黄先生不敬爱。D.小说末尾的景物描写寓意深刻,

黄先生坟头开着的“野花”象征着“我”对黄先生美好的祝愿。

【小题2】

1.文中关于黄先生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先生是“我”的一名老师,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离开人世,在“我”的印

象中他不喝酒,也不迷信,“我”在给他祭墓时没有带香与酒。B.黄先生死后,

“胖胖的而穿灰布大衫”的人总能勾起“我”对黄先生的思念,黄先生“胖胖的

而穿灰布大衫”的象在“我”心中已形成固定印象。C.“脸像个大肉葫芦”“一

对大眼睛变成了俩螳螂卵包似的”,这样的用语生动有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黄先生的外在形象鲜明地刻画了出来。D.“我”认为黄先生既是“天使”,

又是“君王”,这可以看出“我”对黄先生的情感是复杂的,“我”对黄先生有

过不满,但最终还是理解了他。

【小题3】

1.老舍笔下的“我”从未间断过对已经离世的胖学监黄先生的思念,那么黄先

生的哪些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4】

1.老舍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这篇小说的语言俗白而又风趣,充满感染力。请

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知识点]

老舍(1899-1966)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①既重规矩,又讲人情。黄先生凡关乎校规的,必须按照校规来行

事,但在重规矩的过程中又和同学们讲人情,显得慈祥宽厚。②好学不厌,认

真专注。黄先生虽不敏,但勤奋好学,他常沉浸在书中,对有疑惑的地方专注

思考,一丝不苟。③关爱学生,天性淳厚。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黄先生总是

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学生。④责任心强,而又温和真诚。黄先生

负责学生自修,宿舍的清洁,课后的运动……对犯错的学生,他总是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小题4】小说使用俗白的语言,如“他是那时候死的”“胖胖的,老穿着灰

布大衫”等;小说使用风趣的语气,如“留个极小的缝儿射出无限度的黑亮”

等。自然风趣的语言,使读者读之倍感亲切,同时又饱含着“我”对黄先生的

深情怀念,字里行间如诉真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D.“黄先生坟头开着的‘野花’象征着'我'对黄先生美好的祝愿”文中没有

相关内容,原文“看见了黄先生的坟,也想起自己在过去二十年中的苦痛。坟

头更矮了些,那么些土上还长着点野花,'美'使悲酸的味儿更强烈了些”只

是解说自己的苦痛,选项属于过度解读文本。

故选D。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D.“'我’对黄先生有过不满,但最终还是理解了他”,原文“这位困苦中的

天使也是平安中的君王”,并没有表现出“我”对黄先生有过不满,“但最终

还是理解了他”更是于文无据。

故选D。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第八段“无论是哪个同学想出去玩玩,而造个不十二分有伤于诚实

的谎,去到黄先生那里请假,黄先生先那么一笑,不等你说完你的谎一一好像

唯恐你自己说漏了似的一一便极用心的用苏字给填好“准假证”。但是,你必

须去请假。私自离校是绝对不行的。凡关乎人情的,以人情的办法办;凡关乎

校规的,校规是校规”可知,黄先生凡关乎校规的,必须按照校规来行事,但

在重规矩的过程中又和同学们讲人情,显得慈祥宽厚。可得出黄先生既重规矩,

又讲人情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根据原文第九段“他没有什么学问,虽然他每晚必和学生们一同在自修室读

书;他读的都是大本的书,他的笔记本也是庞大的,大概他的胖手指是不肯甘

心伤损小巧精致的书页。他读起书来,无论冬夏,头上永远冒着热汗,他决不

是聪明人。有时我偷眼看看他,他的眉,眼,嘴,好像都被书的神秘给迷住”

可知,黄先生虽不敏,但勤奋好学,他常沉浸在书中,对有疑惑的地方专注思

考,一丝不苟。可得出黄先生好学不厌,认真专注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③根据原文第十段“到了我们有了什么学生们的小困难一一在我们看是大而不

易解决的一一黄先生是第一个来安慰我们,假如他不帮助我们;自然,他能帮

忙的地方便在来安慰之前已经自动的作了”“二十多年前的中学学监也不过是

挣六十块钱,他每月是拿出三分之一来,预备着帮助同学”“假如我们生了病,

黄先生不但是殷勤看顾,而且必拿来些水果,点心,或是小说,几乎是偷偷的

放在病学生的床上”可知,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黄先生总是伸出援助之手,

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学生。可得出黄先生关爱学生,天性淳厚的品质给''我"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④根据原文第十一段“宿舍不清洁,课后不去运动……都要挨他的雷,虽然他

的雷是伴着以泪作的雨点”可知,黄先生负责学生自修,宿舍的清洁,课后的

运动……对犯错的学生,他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得出黄先生责任心强,

而又温和真诚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原文“祭黄先生的时节是重阳的前后,他是那时候死的”;“胖胖的,老穿着

灰布大衫”“胖胖的,脑后折着三道肉印”等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读起

来给读者一种亲切感,体现了小说俗白的语言风格;

原文“我常想,理发师一定要费不少的事,才能把那三道弯上的短发推净”“脸

像个大肉葫芦”“把原是一对大眼睛变成了俩螳螂卵包似的,留个极小的缝儿

射出无限度的黑亮”“留个极小的缝儿射出无限度的黑亮”等语言自然风趣,

使文章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体现了小说了风趣的语气。

通俗易懂,自然风趣的语言,使读者读之倍感亲切,使读者能感受到黄先生的

长相幽默,感受到黄先生平易近人,同时又饱含着“我”对黄先生的深情怀念,

朴实幽默的字里行间如诉真情,使读者百读不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问魏征日:“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日:“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

系幺亘以船戋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

系大幺亘,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

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

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

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

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

浚,书其课日:“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

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

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泼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耙如儿戏,

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

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

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

转运司共按视。诸扫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秦:“水落实非

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

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提涨

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

之。

(节选自《深水记闻》)

【小题1]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

其A法B用C铁D数E斤F为G龙H爪I形J沈K之L水M底N系O^P

以Q船R曳S之T而U行

【小题2】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己”,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己”的“己”

意思不同。B.课,原意为根据一定标准对官吏进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

来以备考核的业绩。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

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

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

【小题3】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的方

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B.宫官黄怀信在铁龙

爪的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

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

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

实施。D.荥泽河的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

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

【小题4】

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

【小题5】

1.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

要说明。

[知识点]

杂记文,史传文,司马光(1019-1086)

[答案]

【小题1】JNP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君主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

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主那里。(2)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

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

【小题5】①皇上既没有偏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②他

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个方法是用几斤铁铸成龙爪的形状,把它沉到水底,系上大绳索,用

船拖拽它前行。

“其法”是主语,“用铁数斤”是状语,“为”是谓语,“龙爪形”是宾语,

结构完整,后面断开,即J处断开;

“沈之水底”是“沈之(于)水底”的省略句,“水底”后断开,即N处断开;

“系余亘”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即P处断开。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意为停止”错,应为时间词“不久”,句意: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

浚其他地方。/“无法自已”的“已”是“停止”,句意:指无法控制自己使

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B.正确。

C.正确,“资”,意为供给,句意:正适合供人们谈笑。/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

国。

D.正确,“罔”,意为欺骗,句意:共同做欺骗君王的事。/“罔”,通“惘”,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句意: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

从。

故选A。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以铁、木、石为材料”错,原文“以石压之”,可见“石”不是制作材料;

“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无中生有,原文“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干

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裕亘,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

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只是介绍了制作和使用方法,没有谈

到效果。

故选B。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兼听广纳”,广泛地听取和接纳意见;“拥蔽”,堵塞蒙蔽;“通”,

通达。

(2)“属”,通“嘱”,告诉;“牒”,文书;“从”,听从。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

'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

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

运司共按视”“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可知,皇上既没有偏

信王安石的保奏,也没有偏信文潞公的上奏;他先安排了熊本去视察,又派遣

冯宗道去汴水做试验。

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征答:

“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君主广泛她听取

和接纳意见,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下面的情况就能够到达君

主那里。”唐太宗说:“好啊!”

当初,有个叫李公义的选人陈述,请求以铁龙爪疏浚黄河。这个方法是用

几斤铁铸成龙爪的形状,把它沉到水底,系上大绳索,用船拖拽它前行。宦官

黄怀信承袭铁龙爪的做法,只在干木下做成像耙子的形状,用石头压着它,两

旁系上大绳索,两端钉在大船上,相距八十步,各自用革车绞它,来来去去抓

挠荡起泥沙,过一段时间,再移动船只疏浚其他地方。这件事交给大名安抚司

去核实,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同试验这件东西,都说

不能用。恰好范子渊回京,王安石问范子渊:“疏浚河道的铁耙、龙爪法很好,

是什么缘故说不可用?”范子渊于是改变了先前的话说:“这的确是很好的方

法,只是当时一起试验的官员意见不合罢了。”王安石非常高兴,立即任命范

子渊为都水外监丞,设置了浚川司,让他推行这个方法。子渊于是在河上发令

指使分管督察的役卒,用这两件东西疏浚河道,写上政绩说:“某日用它疏通

若干步,深若干尺。”实际情况是水太深那么耙不能到底,空拽着来回,水太

浅那么耙齿被泥沙阻碍,根本拽不动。恰逢都水监丞程昉要在大名河迂曲开通

直河,范子渊告诉程昉说直河水浅,可上报文书给浚川司,用浚川耙疏通河道,

程昉听从了他的建议。这时,天下都说浚川耙如同儿戏,正适合供人们谈笑,

王安石也听到了不少,重新下令给河北安抚司,让他们向朝廷推荐人并予担保。

恰逢王安石罢相,文潞公上奏说:“河水水势很大,不是耙子可以疏浚的,秋

天河水干涸原本就是常理,即使是河边很愚蠢的人,都知道浚川耙对事情没有

帮助。臣不敢像他们一样担保上奏,共同做欺骗君王的事。”奏章递上,皇上

不高兴,命令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共同去巡视。各个疏浚河道的人都说:

“水都是夏天涨水秋天又下降,不只这一年。”于是上奏:“水位下落实在不

是耙的效果。"皇上又命令内供奉官冯宗道在汴水试浚川耙。每次料位测量,

有的比原来深,有的不增不减,大概各占三分之一。冯宗道每天根据实情上奏,

皇上的内心逐渐醒悟。恰逢荥泽河堤水涨得很急,下诏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

河堤很危险即将决口,依赖用浚川耙疏导得意幸免,全部画图来禀告皇上。皇

上嘉奖了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奏

岑参

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樽前遇风雨,窗里动波涛。

谒帝向金殿,随身唯宝刀。相思潮陵月,只有梦偏劳。

【小题1]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楼头之高衬托鸟飞得更高,表示诗人登楼极目意在想更长久看见友人

踪迹。B.颔联写饯别之时遇到风雨,自楼窗中可见其波涛,暗写别情愁绪因天

气更加深刻。C.颈联进一步点明题意,先叙写送朋友入朝言事,后用“宝刀”

点明了朋友的身份。D.全诗多处运用照应手法,“送客”“城头楼”和“谒帝”

分别照应标题关键词。

【小题2】

1.本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赠友送别,岑参(715-770)

[答案]

【小题1】A

【小题2】①尾联景中含情,想象辛判官经过满桥时所见月色,写朋友分离后

只能掌梦中来聚会了,从而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②潘桥在唐代已经成

为了离别与思念的象征,本联借助“满陵”“月”和“梦”等意象,抒发了依

依惜别之情。

[解析]

【小题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首联以楼头之高衬托鸟飞得更高”理解错误,这里重点是写诗人登楼望远,

因此应是用“飞鸟外”即“鸟飞得更高”衬托出“楼头之高”。

故选A。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尾联“相思潮陵月,只有梦偏劳”中“相思”直接点明作者情感,“濡陵月”

为写景,想象辛判官经过满桥时所见月色。“只有梦偏劳”是说与朋友分别后,

只能靠梦中来聚会了,抒发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可见,尾联景中含情,体

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借助意象抒发情感,“瀚陵”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是离别与

思念的象征,再加上“月”和“梦”,借助这些意象抒发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

依依惜别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强化自己厌倦官场

生活,向往回归田园的情绪的诗句是“①,②"o

(2)《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教训,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

《过秦论》中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③”,《六国论》里论述六国灭

亡原因的句子是“④”o

(3)“澄江”,清澈的江水,古人经常把它写人诗词,比如“⑤,⑥”

就含有“澄江”这一意象,并且辅之以山的背景,描摹出一幅优美山川图。

[知识点]

名句名篇默写

[答案]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弊在赂秦落木千山天远大澄

江一道月分明(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羁、渊、仁义、弊、赂、翠、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28年9月,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发现自己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液因受到污染

而发霉,实验室遇到这种情况,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它一倒了之,但弗莱明没

有①,他要看是哪种霉菌在捣乱。于是他拿起培养皿来仔细观察,想了解为

什么发霉的培养液就不能再用。对着亮光,他发明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青绿色

的霉花周围附近出现一圈空白——原来的葡萄球菌生长旺盛不见了!

弗莱明立即意识到,可能出现了某种了不起的东西,他兴奋地迅速从培养器

皿中刮出一个霉菌,②地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透过厚厚的镜片,他终于发现

这种能杀死葡萄球菌的青绿的霉菌是青霉菌。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关于霉菌培养的杀菌作用》的论文,接着,弗莱明

制取了少量青霉素结晶,先后到两家医院,请医生临床试用于人体,但遭到拒绝,

青霉素被打入冷宫。青霉素打入冷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提取太困难了。在这种

既不能做临床试用也不能批量生产的情况下,青霉素从此③。弗莱明也只

好在1931年暂时放弃了继续研究,但是他一直在让那个培养皿上的青霉素传宗

接代。直到生化学家钱恩和病理学家弗洛里成功分离出青霉素之后,青霉素才于

1943年在美国投入量产。

【小题1]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小题2】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

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小题3】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打入冷宫”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B.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

盘。C/寻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

鹃。

[知识点]

熟语(含成语),辨析并修改病句,修辞手法

[答案]

【小题1]①墨守成规②小心翼翼③销声匿迹

【小题2]对着亮光,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青绿色的霉花周围出现一

圈空白一一原来生长旺盛的葡萄球菌不见了!

【小题3】A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它一倒了之”推断他没有一倒了之,而是采

取了别的做法,故可填写“墨守成规”。“墨守成规”:固执守旧,死报着老

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第二空:依据“弗莱明立即意识到”“他兴奋”推断他非常谨慎地进行下面的

观察活动,故可填写“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

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第三空:依据“提取太困难”“暂时放弃了继续研究“推断青霉素没有再出现

在人们的视野里,故可填写“销声匿迹”。“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

公开出现。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是词语搭配不当,“发明”与“现象”不搭配,修改为“发现”。

二是“周围”和“附近”语义重复,去掉其中之一。

三是“葡萄球菌生长旺盛”语序不对,应为“生长旺盛的葡萄球菌”。

修改后为:对着亮光,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青绿色的霉花周围出现一

圈空白一一原来生长旺盛的葡萄球菌不见了!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打入冷宫”是拟人,将青霉素不被认可比拟为人不被欣赏和重视。

A.拟人,传神入妙地绘出风荷的动态。

B.比喻,将月亮比作玉盘。

C.借代,“丝竹”代指乐器。

D.用典,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故选Ao

(二)语言文字运用U(本题共2小题,1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是《红楼梦》中女儿们的栖息之地。大观园的

水系历来是研究者的一个焦点,水作为园林的灵魂是明清以来园林艺术发展的一

个趋势。这里我们关注的则是一种水上建筑——大观园里的桥。关于桥是什么时

候进入园林实也无法考证,但是①,是以在曲折的水路上建桥自

然也就成了必然,明清之江南私家园林中桥也就成了点缀。

沁芳桥是进入大观园的第一座桥梁。一池清水,两岸花柳环绕,处处花香柳

翠,一任自然的宜人景色。宝玉对它有额有对,其所题额匾是:沁芳。所题对联

是:“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从桥的位置看,它应是进入园中的第一个真正景点,桥上视野开阔,是园中

一观景的佳处,而根据后文描写此桥处在潇湘馆和怡红院之间,故②

o《大观园图说》说“近怡红院为园中出入所必经诸处总路”,脂砚斋

道“此亭大抵四通八达为诸小径之咽喉要路”,而小说也以众多事件凸现了此桥

的特殊性。据统计,小说中发生于此桥的大小事件共有一二十件,如宝玉受紫鹃

气在此发呆,遇邢岫烟在此写答妙玉帖,黛玉闻傻大姐说宝玉娶亲诸事等等。那

么作者这样的安排有何用意呢?很多学者认为“沁芳”与“怡红”之意同,都是

关涉小说本旨的点睛之笔。

【小题1]

1.宝玉为沁芳亭题写的对联曾备受当时诸公的称赞,请根据上下文语境和阅读

《红楼梦》对贾宝玉形象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2】

1.请结合材料,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知识点]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情境补写,对联

[答案]

【小题1】①此联较好地点出了“沁芳桥”周围的景物特征,且与“沁芳”匾

额相应生辉。“绕堤”“隔岸”“三篙”“一脉”不言水,而水自在其中,巧

妙点出一池清水,点出花香柳翠自然宜人的景色,富有诗情画意。

②运用比拟,用“借”“分”生动地写出一幅水借柳色、水分花香,色彩鲜明、

香气四溢的极富诗意的画面。

③题景贴切,用字新雅,对仗工巧,构思灵动,表现了贾宝玉脱俗飘逸的神采,

不凡的才情。

【小题2】①园林中既有水就必有桥

②此桥的位置既重要又独特

[解析]

【小题1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赏析对联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第二段“一池清水,两岸花柳环绕,处处花香柳翠,一任自然的宜

人景色”可知此联中“绕堤柳”“三篙翠”“隔岸花”“一脉香”较好地点出

了“沁芳桥”周围的景物特征,匾额“沁芳”二字有清爽可人、芳香四溢、赏

心悦目、花容月貌之义,可见对联内容与“沁芳”匾额相应生辉。“绕堤”“隔

岸”“三篙”“一脉”不言水,但都离不开水,可见对联中虽未提到水,但是

水自在其中,巧妙点出一池清水,点出花香柳翠自然宜人的景色,富有诗情画

土.

忌、O

②“借”“分”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借三篙翠,分一脉香”赋予水人的情

感,生动地写出一幅水借柳色、水分花香,“柳”色彩鲜明,“花”香气四溢,

这副对联能让读者感受到极富诗意的画面。

③这幅对联是为沁芳亭题写的,是写景的对联,题景贴切,“绕堤柳”“三篙

翠”“隔岸花”“一脉香”用字新雅,“绕堤柳”与“隔岸花”,“借”与“分”,

“三篙翠”与“一脉香”对仗工巧,构思灵动,表现了贾宝玉脱俗飘逸的神采,

不凡的才情。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空前句“关于桥是什么时候进入园林实也无法考证”可知此句与园

林中的桥有关,根据空后句“是以在曲折的水路上建桥自然也就成了必然,明

清之江南私家园林中桥也就成了点缀”可知,园林中有水就有桥,所以此空可

填“园林中既有水就必有桥”。

②处,根据“故”字,可知此空是总结前文,说明桥的位置,根据空后“《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