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粉红圆拱石拱桥的改造_第1页
苏州粉红圆拱石拱桥的改造_第2页
苏州粉红圆拱石拱桥的改造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粉红圆拱石拱桥的改造

1石拱桥的改变和重建苏州彩石桥位于苏州西南郊区的横塘市。它是一座三跨圆孔、圆拱的石拱桥。它的直径为4.5米。9.2米。4.5米,宽3.9.4.5米。该桥始建年代不详,1925年重修,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三个圆拱比例匀称,造型优美。主孔顶部的桥面为一正方形平台,中心有一圆形瓣莲图案。桥两侧立面均设有桥联石及系缆石,一侧桥联石上书“民国十四年岁次己丑孟夏之月吉日上海中国济生会建尹立勋书”,另一侧桥联石上书有一幅对联:“彩色焕虹腰水曲堤平资利济云空排雁齿流长源远阜民生”。全桥均采用细加工的花岗石砌成,圆拱上有出挑的镶边石,增加了曲线线条,栏板为方正的石板,栏板座也为有小挑檐的镶边石,桥端部为顶面圆弧形的鼓形栏板,俗称“石鼓”。全桥各处石料加工得都很精细,使桥的立面显得特别平整、清洁,再加上优美的拱形线条,全桥给人以特别精美的感觉。在整个苏州,像这样雕工精细的石拱桥实不多见,的确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桥旁边数米即为另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横塘驿亭。该驿亭本是古代驿站,建于清同治14年,是国内仅存的两处古代邮驿建筑实物之一,曾作为纪念邮票的画面。驿亭的门柱上也刻有一副对联:“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令人遐想。三孔圆拱的彩云桥与四角飞檐的驿亭,一圆一方,共同倒映在古老的大运河中,与横塘古镇的民居一起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画卷,令人流连忘返。彩云桥原位于胥江入大运河处的三岔水道的大运河上,是横塘镇居民跨越大运河前往苏州的必经之道。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京杭大运河苏南段的整治改造工程,大运河因此要拓宽到净宽70m,而彩云桥的主孔仅宽9.2m,成为严重的碍航桥,必须改造。苏州航道管理部门对该桥的改造进行了深入研究,考虑了拆除、改建、移建等几种方案。在改造前,因该桥建造年代较晚,尚不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单位与有关各方商讨,尤其是征求了文管部门的意见。文管部门强调,古代建筑毁一处少一处,该桥虽年代较晚,但造型优美,工艺精细,颇具文物及旅游价值,市政府正拟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力争保存。建设部门于是决定采取移建方案,即从大运河上拆除后,在三岔水道的胥江入口处的新桥位用原桥材料照原样重建起来。这个方案得到了文管部门的同意。这样既解决了大运河的碍航问题,也保存了一座古代文物,保留了一处美丽的风景。同时因附近另有横跨大运河的亭子桥,横塘镇居民可经亭子桥,再到彩云桥前往苏州,解决了横塘镇居民的通行问题,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2桥与旧桥的融合移建设计的原则是“整旧如旧”,即将原桥尽可能完整地从旧桥位移到新桥位重建起来。彩云桥由大运河移建到胥江后,不可能原样照搬,由于桥位布置、河道的宽度及与两岸引道连接等原因,老桥仅能保留主桥的三孔拱桥,原有的引桥及桥台都不适用。为此,在新桥位处,将老桥的三孔拱桥在主航道居中布置,根据现场情况,在东侧增加一孔、西侧增加两孔石板桥,再经桥台平台可到岸上。新增的低平的石板桥与原有的高耸的圆拱桥在一起显得起伏有致,方圆结合,丰富了原桥的造型,使新桥与旧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保持了原桥古朴的建筑风格。设计人员首先对原桥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勘测工作,绘出了反映原桥真实原貌的平面图、立面图及局部详图,将原桥外露的每一块石头都画出来,再与原桥仔细查对,力争做到准确无误。又特地租用船只,对拱桥拱底进行调查、绘图。另外拍摄了很多照片,作为原桥的真实记录。在进行新桥位处桥的设计中,主桥部分绝对保证再现原桥的原貌,凡外露的部分均采用原桥的石料构件,不外露的部分则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改建。桥墩及基础部分,原桥采用了3m木桩和条石基础,墩身和墩帽均采用条石,且设有防船撞的顶石。移建设计根据地质资料决定采用扩大浅基础,基底置于河底下1.5m深的中密灰细砂层上。主孔桥墩采用钢筋混凝土实体式,在河底以上均外镶料石,墩帽及防撞石等均保持原状不变。拱桥的边墩在旧桥位处实为桥台,因此体积很大,长8m,宽5m,上部与实腹式拱腹连成整体。移建设计采用扩大浅基础,将其水下部分设计成4孔钢筋混凝土箱涵,每孔净宽1.4m,水上部分仍为实腹式拱腹。这样既保持河水畅通,不易堆积淤泥,也减轻了墩身的自重,外观也不影响原桥的风貌。这一新颖而别致的设计受到了好评。主拱圈在原桥调查时发现除横桥向最外侧外露的一圈拱石外,里面使用的竟然是钢筋混凝土,令人称奇。这次移建,为保持全桥建筑风貌的整体性,对此进行改进,首先因该钢筋混凝土拱圈在拆除时必然被破坏,且无保存的必要,因此移建后改用料石做底部拱圈的材料,而在此石拱圈上部再做一层钢筋混凝土拱圈。这样外观上仍保持全部是石砌材料,而实际上已得到很强的加固。3改革前的设计结果施工的第一步是拆除老桥,为大运河的拓宽创造条件。为保证移建后恢复原样,施工单位首先对原桥拍摄了很多照片。其次在拆桥时,对照图纸,对每一块石料构件用油漆进行编号,按序堆放,妥善保管。拆除水下基础和木桩时,因不能断航及搭设围堰,且水深达4.5m,特地请来潜水员进行水下作业。在新桥位处,首先在胥江上、下游进行拦河坝的施工,然后抽水,进行基底开挖。开挖至设计持力层——中密的灰细砂层时,出现猛烈的涌砂现象,基坑开挖数小时后就被涌砂填没,根本无法再开挖。设计、施工及建设单位在现场察看和研讨后认为,持力层中密灰细砂层原本被其上层的亚粘土层所封闭,在开挖后被扰动的情况下,出现涌砂现象,周围的细砂流至开挖的基坑处而将其填没,但达到原状层顶标高后就稳定下来。该中密细砂层本身具有一定的承载力,[σ0]=140kPa,但关键是不能被扰动。于是决定变更设计,将原设计的基底标高抬高至现在所见的细砂层的顶部。另外在主孔下的河底全桥宽范围内做一个较坦的反拱,即拱是凸面向下,凹面向上,与主孔的正拱相对应。在主桥两边孔下的河底则增设数根连结中墩与边墩的支撑梁,且将边孔河底满铺浆砌块石。这一设计的意图是将基底的细砂在全桥的底部区域内封闭住,由反拱直接承受细砂层的向上挤压力,反拱拱脚的水平推力再通过支撑梁传至边墩。这样相当于大大增加了基底的面积,整个底部连成整体,全桥上下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变更后,施工单位直接在细砂层顶施工,并未出现困难,直至顺利完工。现在该桥建成已使用多年,情况良好,证明当时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在上部结构施工时,将原有石料对号入座,新增加的石料尽量选用与原桥颜色相近的,避免显露改建痕迹。改建后的彩云桥见图1所示。4桥移建工程是否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也是社会的完美案例?该桥移建完成后,外貌全为古旧的花岗石,色泽基本一致,除引桥有所改动外,基本保持原貌,重现了原桥优美的造型。常年路过此桥的横塘镇居民对此交口称赞。一位文管部门的专家也说,基本看不出改建的痕迹,新桥与周围环境仍很和谐,好像桥原本就在这里一样。桥还是那么古朴、秀美,桥如其名,就像一朵彩云一样给人以美的感受。彩云桥与古驿亭相依相伴,看尽千帆过运河。彩云桥移建工程是经济发展、交通建设并兼顾了文物保护,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完美事例。移建后,较好地保持了横塘古镇古桥古亭的文化风貌,为苏州古城的文物保护和风景旅游事业作出了贡献。两大坂山隧道正式开工海拔3792m的亚洲最高隧道——青海省大坂山隧道建设工程,经过两年的试运行,于2001年11月18日正式通过了交通部主持的竣工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1995年8月18日,大坂山隧道正式开工兴建,工程包括一座长1530m的隧道、一条长2.815km的引线公路和一座长216m的引线大桥,投资为1.55亿元。工程经过4年的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