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的概述剖析_第1页
音韵学的概述剖析_第2页
音韵学的概述剖析_第3页
音韵学的概述剖析_第4页
音韵学的概述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音韵学常识内容第一节咕--H-弟一TJ第三节第四节汉语音韵学概述中古音说略上古音说略音韵学知识的运用第一令涞语音勒旁槪述—、音韵学内容二、古今语音的变化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音韵学内容♦1、音韵学的概念____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门类,是研宄历代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过程、演变规律的学科。2、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上古语音一先秦两汉,称古音学。中古语音一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广韵》音系为代表,称今音学。近古语音一宋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现代语音一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IS3、音韵学的功用•:♦笫一、为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第二、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异读词审音:械(xie、gai)二音,《广韵》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第三、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笫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l=i二、古今语音的变化1、语音是变化的。•A、古韵文普通话不押韵。如杜甫《登高》:❖风急天嵩猿啸表,渚清沙会鸟飞•:•无近笟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涞浓❖万里患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鲞台;•:•艰难苦恨繁汉鬓,凑倒新停浊酒起。♦《广韵》都属“灰韵”。李白《越女词》:“长干吴儿女,眉U厌新履上足如霜,不著搗央施。”•古代都属入声韵。B、谐声字不谐声。•:•从“禺”得声的有“遇、寓、隅”和“偶、耦、藕”两种读音;♦:♦从“句”得声的有“拘、驹”和“苟、够”两组读音;❖从“京”得声的有“景、鲸”、“谅、凉”和“掠”“剠”等三组读音。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一)有关声母方面的概念❖

1、字母•:•现代汉语中,声母就是音节的开头部分。声母一濟由辅音充当。如果一个音节开头部分没有辅音音素就称为“零声母”。❖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称“声”、“纽”、“声纽”、“音纽”“声类”等。♦:♦古代没有音素字母,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这种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如“都丁端得德冬”等字的声母都相同,就用“端”来标记,“端”便是字母。•:•音节开头部分没有辅音音素的,古人也选一个开头没有辅音音素的字来作代表,如“影”母O2、守温三十字母^1;:唐末僧人守温借鉴梵文的拼读原理,对汉字的音读进行了认真全-之•.面的研宄,最早创立了三十字母:不、芳、並、明、端、透、定、3、传统三十六字母后经宋人増改为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谓的传统三十六字母i■泥、知、徹、澄、見、溪、群、疑、精、清、從、邪、照、穿、審、禅、心、影、曉、匣、喻、來、日。■蒙—Bill-.■—■■■,垂L■-*中古三十六g母表▲、方法U位\\全淸次谙全獨次濁全淸全濁5重磨幫[P]滂[p‘]並[b]明[m]輕磨非[pf]敷⑷泰[bv]嫩[叫]§舌頭粬[t]透M定W«[n]舌上1知W刪澄[dl娘[u]§1齒頭清[tsl從[也]心[S]邪[Z]正齒照[tn穿wi床[句]審UJ禪[3]牙眘見w«[V]鬌[9)疑㈨«咅影[?]喻U】蝻[X]匣[Y]半舌咅來⑴半垚音atnz-l4、五音、七音首先,音韵学家根据声母的发音部位的不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又从舌音里分出半舌发音部位就分出了十音,连同前面的五音唇音又分重唇、轻唇齿音又分齿头和正齿发音部位对照表發音部位I-M-;-•—--1-[^1古代術頡现代術讓MHG-1/、十川胳車阵球梓靑幫「P]清[p1]±tCbl明[nJW&J&也番北[pf]敝[pf]举[bv〕敝£rg]舌舌煉舌尖中音ym[tj遇[O定[d]泥[n]舌丄舌DUAM」知Lt]徹[X]潛[4][i>]越曲ES舌央前容ft[ts][ts1]從[dz]O[s]邪[z]正商舌葉音照[tp年[rS*]床[勿]衷[f]拓[3]牙音舌根音見[k]溪[V]群[g]疑[g]喉塞行影[?]半元啻柚J[j]舌恨音暁[x]祖[y]牛舌苕舌問中苜來[1]半商音舌W中音S[ns]■I\。浊\5、清浊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音韵学家又把三’十六字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大类。清音是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音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

再根据气流的强弱或浊化的程人•BLA■V%...又把清、浊各分为全清和次清、浊。益发音方法对照表發音方法中古三十六字母現代語音學概念YS全S幫[P]端[t]知w見[k]不送氣清塞音北[pf】精hs]照不送氣涪塞瘵音心[S]審[fl曉[X]不送氣凊擦音澎[?]不送气清嗎塞音醐透M徹[jr]溪M送氣凊塞音敷bf']清[ts‘]穿[寸1送氣清塞檫音濁全濁並[b]奉M定[d]澄⑷群[g]從[dz]庆[电]匣[Y]邪[d撣[3]不送氣獨塞音不送氣濁塞瘵音不送氣濁擦音f欠濁明M微[勾]泥[n]娘fe]疑W來[1]日【均]喻[j]獨虽音、遇音、_音&半元(二)有关韵母方面的概念♦:,1、韵母♦

一个音节中声母之后的部分就是韵母。韵母最多由三部分组成:韵头、韵腹和韵尾。最少的只有韵腹一个部分。也就是说,韵腹是每个韵母必不可少的,而韵头和韵尾则不一定每个韵母都具备。❖

2、韵♦

音韵学上讲的“韵”,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同韵,是不管有没有韵头或韵头是否相同的。韵还要求声调也必须相同,否则就应分为不同的韵。如“东、董、送”韵腹和韵尾是一样的,在《广韵》中却分成了三个韵,就是因为声调不同。可见,我们今天所说的韵母与古代所说的韵是不相同的。3、韵部4、韵目!■■■把“东、\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类。就成为一个“小韵”。同小韵的字都■・■:韵书中韵部的代表字叫韵目。如《广4同、童、僮、铜”等许多同韵字汇成4韵部,.取“东”作代表,“东”便是这个韵部的韵sW*:.韵书又把一韵之内而声母也相同的字归在■起,■-■成淡>J.-si■飞■■(三)声调方面的概念四声: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南史•陆厥传》:齐永明(齐武帝年号,公元483-493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梁书•沈约传》:“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唐•处忠《元和韵普》:11rIB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平声哀而安,上入声急而促。”♦明•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12昂,上声髙呼猛烈强,声短促急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2、平仄•旧体诗赋及骈文中把所使用的字音分为平声和上去入声两类,平即平声,仄即上去入声,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和协,谓之调平仄。平上去入-rjl第二节中古音说略、《广韵》内容简介统统统系系系母母调声韵声韵韵韵广广广-、、、二一三四❖khrkF.'《广韵》内容简介♦中古音即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一般以《广韵》音系为代表。•韵书是我国古代按韵部次序排列的字典。它是为了帮助人们写作诗词韵文时,检査那些字可以押韵而编的。《切韵》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隋朝陆法言等1=1铽齅溫1鍋鵲鰱/普&•《广韵》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韵书,宋代陈彭年等人奉诏编制,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又叫《广切韵》。王仁煦Tl$lI祝尚么增暮III孫驾警馨夂增加字篆itt加字*道霜加字喜家增勤曇—勒1部進上—|觀銪五1疋,I初刿•等八人IligAtrll^^及音韻以今#i調旣自有別篥刺讓復fs'吳楚則蠶i^lM則多傷重It入則平聲似去又支叫K脂::■,负P11--I

I-_____-國虞F共爲一韻先F仙Kv_It切欲廣文施自可清坤斟I<1有異!aI靜韻$侯該韻略陽休思寬-,.h站李季鄧-fr;m略it-*互Kxi取_韻與河北復殊^^南北是非女今通塞氣更捃選ltl-除飢疏讓寶霞定柢奢布sralJ#難i悉盡H口农之我輩數人定則1X1ffil綱紀傅問英辩舐數平閒不遑❖

1、传统三十六字母的声母系统中古三十六g母表▲、方法U位\\全淸次谙全獨次濁全淸全濁5重磨幫[P]滂[p‘]並[b]明[m]輕磨非[pf]敷⑷泰[bv]嫩[叫]§舌頭粬[t]透M定W«[n]舌上1知W刪澄[dl娘[u]§1齒頭清[tsl從[也]心[S]邪[Z]正齒照[tn穿wi床[句]審UJ禪[3]牙眘見w«[V]鬌[9)疑㈨«咅影[?]喻U】蝻[X]匣[Y]半舌咅來⑴半垚音atnz-l中芭餐母\努音^音\方法部位新>\部全港?嫌全S全液金S雙盾居重厝Kp冻)衡並b〔泰)明m(»)舌斜舌舌頭曲,定di&i舌面^舌上*射Ufa"1舌铺SS»ts心5松舌累正SfftjW柰句生J舌面ft童tc船ds—象1*3舌相牙見k群9零赃喉影0舌根音至Y(雪)半母1以j舌尖中」j特來11古岫授音止XI&牛_日m《广韵》平卜的声调系统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去声不变入派三声第三节上古音说略♦:♦上古没有韵书,人们对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文在后代读起来不和谐引起的。也就是说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声母的研究起步较晚。•:♦清末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钱大昕(1728年-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纽没肴轻唇音和舌上音。主要著作:《恒言录i《潛研堂文集》《十驾斋养新录》《二十二史考异》一、上古声母研究成果❖

1、古无轻唇音•指两汉前没有唇齿音。♦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轻唇音》:“凡轻唇者,古皆读为重唇。”钱氏认为,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帮、滂、並、明”。“旁”从“方”声,“匍”从“甫”声,“父”古读如“爸”。•:♦援袍而鼓袍-桴2、古无舌上首♦:♦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母……求之古音,则与麄透定无算。”*kvJ•:♦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形声字:“重一董懂動”、“竹—笃”、“定•綻”、“冬-终”❖陟-饮3、上古无“娘、日”二纽•两汉以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章太炎《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之,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形声字:“若一诺、匿”、“而一耐”、‘‘仁一佞”、4、上古无“喻”母♦中古喻母在两汉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回曰。♦曾运乾《喻母古读考》认为:喻三归匣母,喻四归定母。曾氏说:“于母古隶牙声母,喻母古隶舌声'定’线,部仵秩然,不相陵犯。”二、上古韵母系统♦古韵分部研宄是上古音韵母系统研宄的基础。先秦时期没有韵书,《诗经》、《楚辞》等韵文的入韵字和汉字的谐声系统成为了后人研宄上古音的重要依据。•:,1、“叶音说”的错误<♦隋唐人用当时的语音读《诗经》中韵脚字,感觉不押韵,临时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押韵字的读音,这种做法叫做“叶音说”。以宋代朱熹《诗集传》为代表。•>如《关雎》第四章中的“采、友”,朱熹分注“叶此礼反”和“叶羽已反”。但是他在《匏有苦叶》又说:“友,叶羽轨反”,即同“委”的音。这样字无定音了。此种观点是错误的。•:•错在不了解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懂得古音语音是有差异的。2、《诗经》用韵♦韵例就是诗歌押韵的规律和格式。♦:♦一、从韵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最普遍。•:•二、从韵在章中的位置看,情况较复杂。大概可分为三种:❖①一韵到底。❖②换韵。♦:♦③交韵。韵字系联法♦:♦前人为了弄清《诗经》用韵的现象,曾将《诗经》中押韵的字加以系联、排比和归纳,将可以常在一起押韵的字归纳为同一个韵部。这就是古人的“韵字系联法”,是前人归纳韵部的一般做法。•:♦举例:《关雎》中“得、I艮、侧”三字押韵,在上古同部。《伐檀》中“辐、直、侧、特、食、亿”同部。故可推“得、服、侧、辐、直、特、食、亿”均同部。•:♦除了根据《诗经》韵字进行系联和根据谐声偏旁进行归类外,古音学家还根据先秦时期假借字、别的诗歌韵文和其他散文中的韵语进行系联,这样就逐渐归纳出比较完整的先秦古韵。谐声法•“同声者必同部。”•明清时候,人们还发现汉字谐声偏旁(如祥详洋翔等形声字的声符都是“羊”)的分类与《诗经》韵脚字的分类基本上相一致,因而用谐声系统来作为《诗经》分韵的参证。汉字里的形声字占80%左右,有些没有在《诗经》里用作韵脚的字,主要就是根据谐声偏旁来确定其韵部归属的。如“侧”与“测”同部。当然后起的形声字就不一定能够类推。3、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宋代吴械(福建人,生活年代与朱熹相近)是对《诗经》语音进行研究的第一人。他分古韵为九部。•:♦明代,陈第著有《读诗拙言》、《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等书,以考求《诗经》和《楚辞》的古音。力排“叶音说”,首次提出了古音不同于今音的历史观点。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戴震:《声类表》,二十五部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黄侃:《音略》,二十八部。王力:古音三十部。先秦古韵三十部请声表类别阴声韵人声韵阳声韵L之部0]2.职®O]3.蒸郎[的]二4.幽部[u]5.觉部[uk]6.冬郁[城]三7.宵部[0]8.服ok]四9-侯部K10.屋部[ak]11-东部[oQ]五12.鱼部[aj13.择部[ak]14.阳郁[aQ]六15.支部[:e]16,锝部[ek]17.耕部[eg]七18.质郎M19+盾部M20.真部[cn]八21.微部[ai]22.物部[at]23.文郎[w]九24.ft部[«i]25.月邢[at]26.元鑼[an]十27.缉郎[叩]28.侵郎txn]十一29.叶部[•?]-ml_~bl~fl30.谈部[am]♦根据韵尾不同而对古韵进行的分类。•阴声韵一指无韵尾和以元音收尾的韵。阳声韵一以鼻音收尾的韵(n、_m、-ng尾的)♦入声韵一以塞音收尾的韵([~k]、收尾)[-th[一p]音韵学知识应用❖

一、双声、叠韵♦:♦双声,两个汉字声母相同。•:♦叠韵:两个汉字的韵相同。蠢&蹦焱雞M懒缀在一♦:♦如“犹豫”“流连”“蒹葭”“参禱:;::雛:;:響:爆”i囂韵。♦《诗经■七月》:膂发、栗烈、肃霜、涤场❖參差(初母)、踟躕(踟端母、躕定母)、栗烈(來母)、齋發(幫母)❖繽紛(滂母)、诧傺(透母)、容與(餘母)、憔悴(從母)、•:♦猶豫(餘母)、便嬖(便並母、嬖幫母):、古音通假“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