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馆、陶瓷馆讲解词_第1页
历史馆、陶瓷馆讲解词_第2页
历史馆、陶瓷馆讲解词_第3页
历史馆、陶瓷馆讲解词_第4页
历史馆、陶瓷馆讲解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你们来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艺术博物馆。该馆分为三个展厅,分别是:历史文化馆、陶瓷艺术馆、书画艺术馆。历史文化馆和陶瓷艺术馆的前身是成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的文物陈列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我校有关老师的苦心经营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之下,我们的文物收藏逐渐丰富,藏品达1500件(组)。二零零六年九月份文物陈列室由原来的老校区搬到图书馆的西附楼,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这些藏品一言以蔽之“一砖、一瓦、一石头,商周甲骨、秦汉瓦当、明清瓷器”,下面我们将进入展厅具体来领略他们的风采。历史文化馆历史文化馆由一个历史通展和四个专题展(青铜器专题展、铜镜专题展、钱币专题展、甲骨文专题展)组成。历史通展:我国历史悠久。适宜的温带气候、大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孕育了古老而醇厚的中华民族。史前时代,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就有我们祖先生存的足迹:200万年前的重庆巫山人、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距今100万年的陕西蓝田人。其中我国北京猿人的发现奠定了直立人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大家看到的第一件展品便是北京猿人的复原头像: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43立方厘米,介于猿和现代人之间。他们的头盖骨比现代人约厚一倍。从这件北京猿人复原头像上,我们可以看出:北京猿人眉嵴粗壮,向前突出,左右互相连接。颅顶正中有明显的矢状嵴,头骨后部有发达的枕骨圆枕。北京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没有下颏。有扁而宽的鼻骨和颧骨,颧骨面朝前,这表明他们有宽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不断进步,开始从旧石器时代迈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主要有三个方面: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陶器的使用、定居生活的开始。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新石器时代人们制作的陶器。首先是这件形制独特的尖底瓶。尖底瓶:尖底瓶在当时人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学者们的研究颇有争论。其中一个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尖底瓶是采用重心原理的汲水器。其工作原理是: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尖底瓶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类型的遗址中,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制居多。其主要特点是:小口、长腹、尖底,但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半坡人早期使用的尖底瓶颈短,腹鼓,口部剖面呈方形、圆形、半月形、花苞状、葫芦状等不同形式,腹部两侧一对环耳用于穿绳,饰以向左斜的细绳纹;晚期使用的颈长,肩阔,器身呈倒垂的长腰三角形或凹腰尖底状,附双耳,饰竖细绳纹和篮纹等。尖底瓶的这种造型和用途充分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彩陶片这里陈列的是彩陶片。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矿物质原料彩绘,然后入窑烧制,烧制成型的彩陶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图案,这样的陶器就叫彩陶。最有名的彩陶器是发现于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盆,彩陶艺术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基础。石器工具被人们广泛的用于生活劳作中来获取日常所需,是人们离不开的帮手。细石器:即细小打制石器,石器原料主要为石髓、玛瑙、燧石等。有多角锥状石核、细长石片(石叶)、小石片等,经常被嵌在骨刀上使用,适用范围广泛。在公元前二十世纪,我国进入了国家时代,包含夏商周。《左传》中一句话——“国之大事,惟祀与戎”,高度概括了这一时期在国家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两件大事:祭祀和战争。下面我们看到的玉璧和玉琮就是在祭祀中使用的礼器。玉璧: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在古代,璧是一种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玉琮:这件玉琮呈扁矮方柱状,内圆外方,器表打磨光泽规整。这件玉琮器型规整,厚薄均匀,边角端正,轮廓分明。玉璧玉琮在祭祀中的作用,学者们的看法很多,有人认为是巫师沟通天地的法器,有人认为是天地的象征,还有人认为是献给神灵的食品等等兵器而说到战争,就不得不介绍战争中使用的兵器,这里展出的有青铜剑、青铜戈、箭镞。合同的人必须将自己手中的合同与守关人手中的合同合二为一,形成一个完整的“同”字,才可以顺利通关。螺钿漆杯盘:螺钿嵌是用在髹漆工艺上的一种装饰手段,主要是采用螺蚌之贝壳,将其珠光层加以磨薄磨光加工成薄片后,制成人物花草鸟兽等形象嵌入预先雕成的凹形图案内,再髹上一层光漆,于后磨平抛光使其露出钿片,就制成了色彩艳丽的嵌螺钿器物了。这种技术源于商代青铜器镶嵌绿松石的工艺。这两件螺钿漆杯盘纹饰层次分明,散发着美丽动人的珍珠般的光泽。下面参观的将是我馆的专题展铜镜专题展: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历史十分悠久,几乎与青铜器的诞生同时,在距今4000多年前已问世。春秋战国是铜镜的初步发展阶段,两汉和隋唐是铜镜的两个繁荣阶段,宋元以后开始衰落,到清代玻璃镜传入中国,铜镜才退出历史舞台。铜镜是照容的器具,由于这一功能,他被赋予神秘的色彩,一方面它作为除魔去邪的工具,受到古代人的高度重视,往往作为随葬品,埋入墓室,与主人形影相随。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工艺品,它的镜背使用多种工艺装饰上五彩缤纷的图案,从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作为礼品帝王赏赐臣下,地方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在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的是:规矩镜:兴盛于西汉后期到东汉时代,为汉代铜镜最精美、流行时间最长的铜镜,此镜主要特徵是在其装饰花纹中间,有规则的饰著3个符号,像英文字母“TLV”,其图案纹饰一般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故又称为规矩四神镜。其边饰有锯齿、卷云、卷草等纹样。海兽葡萄镜: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流行的铜镜纹样。装饰为葡萄纹,间饰海兽,有的装饰面用圆圈分为内外区,葡萄枝蔓由内区向外区伸展,被称为“过架葡萄”,典型的海兽葡萄镜为兽纽。海兽葡萄镜是铜镜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海兽葡萄镜的含铅量较高,因此镜体亮度较高,经过千年的岁月洗礼,仍然依稀可辨它曾经的明亮。看完精美小巧的铜镜,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块看起来大而笨拙的石头,别小看这块石头,这是我馆的第二件镇馆之宝“一石头”——唐代阎庄墓志:墓志边缘以忍冬草作装饰,图纹华丽,志文为唐代著名碑版文家李俨所撰,文字为唐睿宗书臣高正臣所书,书法价值亦相当高。墓志主人阎庄,是唐宰相阎立本侄子,工部尚书阎立德之次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家令。志文内容为解决历史疑案武则天之子李弘死亡之谜提供了重要证据。文中提到,阎庄在李弘死后,哀悼李弘,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触怒了武则天,被赐死,之后,阎氏家族的族谱也见不到了阎庄的名字,而李弘的死不言而喻,与他的母亲,武则天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也是被他的母亲害死的。钱币专题展接下来大家看到的是钱币专题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作为早期货币的贝币,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里展出的前三件便是贝币,贝壳何以成为了货币呢?常言说“物以稀为贵”,贝壳产自海洋,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们还不能自如的掌握大海,轻松地采集贝壳,贝壳就显得格外珍贵,于是发展成为日常交易中贵重的货币。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交流频繁,货币也形式多样,有布币、刀币、圜钱等。秦统一中国后,货币也归于一式,圜钱由此确立主导地位,沿用上千年。其中比较特别的是王莽时的货币,有刀币、布币等,是复古现象的一种标识。唐开国后,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中国的纸币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这里给大家展出的是一方明洪武年间的纸币,纸币下方有“仿冒伪造者斩”的字样,并盖有大印,以防止私人作假。下面要向大家介绍的是甲骨文专题展:商代盛行占卜,商王和贵族经常用甲骨(龟甲或兽骨)来卜问凶吉。占卜的事情包罗万象,譬如天的阴晴,有无风雨,人的生老病死,农业收成的丰与歉,祭祀和战争的顺利与否等等。把占卜的过程和结果写或刻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文字。甲骨文字是中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成熟的古代文字,主要流行于商代。我馆收藏的这批甲骨,其中有十二片、十三面收录到胡厚宣先生编著的《甲骨文合集》中。历史文化馆的参观就到这里,下面我们将走进陶瓷艺术馆,欣赏陶瓷的艺术魅力。在进入陶瓷艺术馆之前,我们经过的是墓志走廊,这里陈列有十方隋唐墓志。我身边这方墓志的字迹和其他墓志的字迹是不同的,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这方墓志的文字是用白垩土写上去的,而其余的墓志文字却是刻上去的,这就是这方墓志的独特之处。陶瓷艺术馆如果说陶器闪耀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的话,而瓷器的光辉却独青睐着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在外国人的字典里,瓷器(china)成为中国(China)的代名词。陶瓷器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欣赏的目光。我馆收藏的瓷器,是五十年代我院老师到北京琉璃厂等地收集的,通过文物鉴定界的专家史树青、沈从文先生把关,我馆藏品品位较高、门类比较齐全,无论时代、窑口、釉系、品种都形成一定的体系,可以较全面地展示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大家首先看到的是三件唐代三彩。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属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我馆陈列的三彩器有:三彩骆驼、三彩人物俑。宋代是瓷器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五大名窑、六大民窑、八大瓷系。宋代以前,中国出口的大宗产品是丝绸,而到宋代,瓷器超过丝绸,成为主要外销产品。宋代的瓷器装饰重在胎装饰,色调以单色为主,朴实中透着大气,被称作瓷器中的贵族,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宋代的瓷器。铜筘碗:这件白瓷碗,色泽晶莹,碗内壁以划花纹样作装饰,整体典雅纯净。这件器物的最大特色在于口沿处镶有一圈铜筘,这是河北定窑的代表性器物。铜筘的镶嵌由来于定窑的烧造工艺——覆烧,瓷器的口沿在烧制过程中与窑床接触,无法着釉,便在口沿处镶一圈金属筘起到美化瓷器的作用。茶盏宋代盛行斗茶之风,人们冲出的茶水是白色乳浊液,因此福建建窑的黑釉盏,江西吉州窑的褐釉茶盏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里大家看到的三件茶盏分别是建窑的油滴盏,吉州窑的木叶贴花盏、剪纸贴花盏绿釉扁壶与宋代同时的还有辽金时期的瓷器,虽然这些瓷器相比宋代而言,在审美上较为逊色,但能很好的反映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色。大家看这件绿釉扁壶,又名鸡冠壶。这件瓷器是仿照游牧民族皮囊的造型制成的,可以说,这是少数民族皮囊与汉族瓷器的完美结合。明清时期是瓷器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这时期的瓷器以颜色釉瓷发展最为繁盛。色彩的艳丽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显得精美异常。首先向大家介绍这件陈列于异形柜中的鸡缸杯:鸡缸杯鸡缸杯成名于明代成化年间,鸡缸杯何以成为“鸡缸杯”呢?鸡,代表它的纹饰,缸,代表它的造型,杯,就是这个东西的用途,实际上这三个字是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含义的,非常简洁。鸡是人类最早驯养的禽类,那么鸡又跟吉祥如意的吉是谐音,所以画鸡实际上就寄托吉祥的寓意在里面,它给人一种非常美好的安逸的吉祥的一种寄托。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器物是乾隆仿古鸡缸杯,器表画有石山牡丹、下有子母鸡跃跃欲动,小儿扬袂其侧,纹饰疏密有致,层次较多,线条流畅,颜色透明,而且背面有乾隆御制诗,并有“乾隆丙甲御题”字样,款识为篆书“大清乾隆仿古”六字。这件器物就显得弥足珍贵。向大家介绍的另一件精品瓷器便是这件豇豆红水盂:豇豆红水盂豇豆红瓷器的得名是因为它恰似豇豆的红色,又红中泛绿,似朝霞中的桃花,又宛若美人醉酒时的肤色,故别称为“美人醉”和“桃花片”。大家可以看到这件豇豆红水盂的釉面幽清浅红,匀净细腻,釉面上又晕散着天然星星绿色苔点,清人洪北江作诗称誉这种色彩:“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豇豆红”是我国古代瓷器的一种釉色,这种釉色都是以氧化铜为主要原料烧制而成的。豇豆红釉所具有的柔和色调,是由于釉中的铜胶体错综复杂的分布而形成的,烧成时倘若氧化焰超过需要量,就会出现绿斑,其烧成技术很难掌握。由于其烧成困难,从创烧到停烧时间短,且又是康熙宫廷御用品,故而流传下来的器物很少,成为高温铜红釉瓷器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其中大部分传世品已于上世纪初流散国外,收藏于各国著名的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据说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收藏有100多件,比国内各博物馆收藏品的总和还多瓷器陈列我们介绍到这里,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是瓦当。瓦当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所谓“当”,据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瓦当是瓦的头端,瓦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瓦当是古代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