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85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1页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85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2页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85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3页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85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4页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85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3年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838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

士]考研真题

2014年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839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

士]考研真题

2015年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85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

士]考研真题

2016年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83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

士]考研真题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84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

士]考研真题

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84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

士]考研真题

2019年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82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

士]考研真题

2013年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

教育学院838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

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概念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语文课程

2合作学习

3教学反思

4教学评价

5语文素养

二、简要回答(每题10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中新增“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

容,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2对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方面设计,你有怎样的认识?

3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在活动组织和学习内容上有怎样的特点?

三、问题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你对语文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你有怎样

的认识?

2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和要求是怎样的?

四、案例评析(共60分)

请依据有关教学理论,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散步》的教

学设计进行评析。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

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析,也可以重点对其中的一二个方面进行评析。字

数不少于800字。

附:《散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朗读、圈点勾画等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通过读、品、说、写的方式,提高学生语言品味能力,感悟文章

在细节中蕴含的亲情美。

(三)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思想内涵,培养尊老爱幼、

珍惜亲情、关爱家人的意识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在圈点勾画和和品读中提高学生品味、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探究文章思想内涵,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人的意识和

情感。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文章内涵。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手段

(一)关键词教学法:全文以“整个世界”为教学主线展开探究。

(二)主问题教学法: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探究,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

平等探讨。

(三)活动式教学法:通过讨论探究、角色朗读、片段练笔等活动深入

解读文本。

五、教学步骤和内容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2′)

以“散步”为话题引入,学生畅谈陪家人散步的感受,引入新课。(板书

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感受亲情(6′)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1.勾画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提示学生抓住要素。

2.引导:同样是散步,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怎样与众不同的感受

呢?(勾画原文回答)

明确: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

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全班齐读,抓关键词“整个世界”)

(三)合作探究,解读亲情(24′)

合作探究:在作者的世界中包含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情?

要求:先自主思考再合作交流,对探究结果要进行圈点批注。

1.“整个世界”中的“人”(6′)

(1)结合末段内容,可发现:“人”包括了“我”的母亲和儿子。

(2)结合前文,可发现:“人”还包括“我”和妻子。

(3)圈点勾画人物描写的细节,每小组研究一位成员。

明确:“母亲”——温和慈爱;“儿子”——聪明伶俐,善于观察,懂

事;“我”——稳重,孝顺,温和。对于“妻子”,文中未直接描写,但通

过只言片语的侧面交代,可探究出她“温柔贤惠、理解丈夫”的特点。

2.“整个世界”中的“事”(10′)

(1)探究:文章亲情世界中感人的“事”。

学生探究回答。(示例:“我”决定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母亲摸着孙

子的小脑瓜,改变主意;“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

(2)品味散步描写的语言美

a.自主品读。(多媒体出示语言品味角度及示例。)

b.交流质疑: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品读收获并质疑。

c.集体品读:全班品读交流,师生共评。

3.“整个世界”中的“情”(3′)

探究归纳:小细节中的大情感——文章所包含的亲情。

明确:母子情、父子情、祖孙情、夫妻情;亲人间的尊重、谦让和关

爱;中年人作为家庭顶梁柱的责任……

4.寻找“幸福家庭秘诀”(5′)

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对家人的爱”“尊老爱幼”“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

斤计较”……

多媒体展示幸福秘诀。全班齐读课文,想象自家散步的情景,身临其境

感受亲情。

(四)拓展延伸,拥抱亲情(5′)

回放自己的亲情片段,学习作者以小见大式的表达。

(五)师生小结,巩固提升(2′)

1.学生自主总结本堂课的收获。

2.老师紧扣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学生总结基础上补充小结。

(六)布置作业,学法迁移(1′)

1.用圈点批注法自主阅读课后文章《三代》,说说哪篇文章更使你感

动。

2.向家人朗诵《散步》,或陪家人散步。

附板书设计:

2014年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

教育学院839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

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概念理解(本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语文课程

2校本课程

3语文教材

4学习方式

5综合性学习

二、简要回答(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是怎样表

述的?

2朗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作文练习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三、问题论述(本题共3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你怎样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为什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你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有怎样的理解?

四、教例评析(本题共60分)

请依据有关教学理论,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设计进行评析。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

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析,也可以重点对其

中的一二个方面进行评析。字数不少于800字。

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学会解析标题和关键句,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观点,将长文读短。

(二)过程与方法

1.感受不同阶段的爱,重新审视爱。

2.生理的发展和爱的心理能力的发展。

3.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2.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培养自己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二)从标题入手解读文本,抓住关键句,理清思路。

(三)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父母那儿习得爱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因父母情入哲学理,由哲学理再悟父母情,“问题探究式教学”体现“自

主合作探究”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

歌曲《吉祥三宝》引入。

(二)简介弗罗姆及《爱的艺术》(多媒体展示)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

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

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

获得别人的爱。

(三)解题。分析从标题中得到的信息。

父亲的爱,母亲的爱,孩子的爱(亲子关系解读)

(四)探究文本,合作学习(感知探究)

感知文本,学生讨论探究:

问题一:通读全文,弗罗姆笔下的父爱和母爱有什么特点?

(解读哲学家眼中父爱的最高境界,母爱的最高境界)

问题二:请同学们讨论并填写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

表。

(明确孩子的爱的心理能力随着生理的发展而习得)

问题三:成熟的爱的原则是什么?孩子的爱是怎么走向健康成熟的?

(引导学生明确孩子的爱的最高境界)

小结:通过对关键句的分析解读哲理类文章。

(五)质疑研讨

联系实际,想想自己的爸爸妈妈的特点,你应该从他们那儿获得了哪些

良知?

(引导学生向父母学习,获得自身的成长。)

(六)拓展延伸:感恩父母

1.演说。听韩红的歌曲《天亮了》,教师叙述故事背景请学生撷取记

忆中父母关爱的故事,把爱与人分享,体验父母之爱。

2.写作。写出现在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散文。

感恩父母之爱。

(七)课堂结语:师生一起朗诵《感恩父母的爱》

是您,

将我带到人间。

教会我在成长中,

如何走过沟沟坎坎。

是您,

领我认识世界。

天寒地冻时,

将我双手放入怀中温暖。

您用爱心穿引的线,

那一针一线,

都是您的爱在悄悄蔓延。

如果我是风筝,

您就是拉动风筝的线;

如果我是一条船,

您就是灯塔是港湾;

这就是父亲的爱,

这就是父亲的情。

她柔柔如水,

轻轻如烟,

深沉如海,

恩重如山!

鲜花可以枯萎,

沧海可变桑田。

但父母的爱,

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

附:板书设计

2015年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

教育学院85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

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概念理解(每题5分,小计25分)

1语文课程

2三维目标

3学习方式

4语文素养

5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要点回答(每题15分,小计30分)

1语文听说读写技能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语文学习与思维培养有怎样的联系?

三、简要阐述(每题20分,小计40分)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理念中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内容,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2语文课程改革为什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案例评析(55分)

请对下面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阿长与〈山海经〉》一

课的教学设计,运用所掌握的语文教学理论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

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步骤和内容、教学设计的规范等方面进行评

析。字数不少于800字。

附:《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作品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之一。作

者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又以写作时的眼光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

采用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表达对保姆阿长——一

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又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劳动妇

女的真挚的怀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重要词语;整体把握课文;掌握欲扬先抑的

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了

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欲扬先抑的写法,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感受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对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步骤】

一、解析名字,激趣导入

由学生介绍自己的名字,引出生活在旧社会底层、连姓名都没有的“阿

长”。

二、走近文本,初识“阿长”

学生朗读文章第一二段,思考:

1.文中的这位“阿长”,姓什么,名什么?

2.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随意安在自己头上的吗?什么样

的人,名字才会被人家随便安排呢?

3.名字如此随意被安排,阿长有没有反抗?这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三、走进“阿长”,明确情感

(一)默读课文,填写阿长简历,着重找出外形特征、家庭状况、职业

等。

(二)你喜欢“阿长”吗?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文中的鲁迅对阿长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不大佩服——不耐烦——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怀

念。

先贬后褒,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四、对比“敬意”,感知“神力”

(一)找出文中两次“敬意”,结合前后文,默读思考:

这两种“敬意”有什么区别?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个敬意源于长毛的故事,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

因为这个故事是荒诞的,长妈妈却讲得一本正经,看出长妈妈很迷信、

愚昧,也可以看出鲁迅这里有反讽的意思。第二个敬意源于买山海经,

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

(二)辨析句子,再次体验

原句:“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改句:“哥儿,《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试读,辨析。

归纳总结: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

的敬意。

五、深情诵读,体会情怀

(一)学生朗读27—31自然段。

思考:这部书对“我”童年和以后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

(二)出示链接材料:

长妈妈只是众多旧时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

家去,直至临死。(周作人《关于鲁迅·阿长的结局》)

六、推荐阅读

《朝花夕拾》,《山海经》。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2016年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

教育学院83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

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概念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语文课程

2语文教材

3三维目标

4学习方式

5语文素养

二、简要回答(每题10分,共30分)

1你对语文课程性质有怎样的认识?

2语文教学设计有什么要求?

3朗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三、问题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

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为什么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四、案例评析(共60分)

运用你掌握的语文教学理论,对初中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

进行全面评析。字数不少于1200字。

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含义,理解课文大意。

2.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3.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教学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优美画面、音乐促进重难点的突破。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逆境中旷达的心态和淡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文中写月佳句,学习其写法。

难点:体会作者“闲人”之意,进而体会作者逆境中旷达的心态和淡泊的

人生态度。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手段

朗读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演示法;板块式教学法。

五、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伴着幽幽古筝音乐《平湖秋月》,教师深情叙述:走进古

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

《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

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月”主题诗句背诵比赛,教师顺势导入新课。

(二)吟读

1.学生齐读,正音;

2.教师教吟读方法并示范;

3.全班学生吟读;

4.教师点评;

5.学生再读。

(三)译读

1.同桌合作解决预习中的疑难,译读文章;

2.查重点字词掌握的同时与朗读指导相结合,实现以读促思;

3.学生展示译读成果,教师在点评纠错中适时教译读方法;

4.板书梳理文意。

(四)赏读

1.教赏读方法。

2.师生赏析写景句。自主思考、同桌探究、交流发言;教师总结:巧

用比喻、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3.读出轻重。请学生朗读此句,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理

解,对文句朗读作出不同的轻重处理。

(五)悟读

1.紧扣文本,寻闲情

(1)清闲之人。因被贬入夜无公文可阅,于是早早“解衣欲睡”。

(2)失意之人。因被贬门可罗雀,繁华不在,无有人共乐,“念无与乐

者”。只有寻同是被贬之人,“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雅趣之人。深秋寒冷的夜晚“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看见美丽的

月色,马上就“欣然起行”,与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4)旷达之人。虽被贬,遭坎坷,他看到的月却是那么美好,“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以读促思,诵闲情

把对自己对“闲人”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例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清闲之人如吾两者耳。(把失意、

雅趣、旷达套进去。)

(六)结语

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在“一文五

读”中,我们和作者相遇、与作者同行、赏作者笔法、悟作者情思、对

作者说话,和作者一起领会、体味他的内心及生活。我们认识到一个不

为宦海沉浮而自暴自弃,不为人生境遇而怨天尤人的苏轼。让我们带着

对苏轼的敬仰之情,用上这节课掌握的朗读方法,读出节奏、轻重、缓

急、高低、情感,齐声诵读他的千古名篇《记承天寺夜游》,结束此

课。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与《小石潭记》比较阅读,从不同角度找两篇文章相似点和不同

点。

3.课后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苏

轼同时代作品:《前赤壁赋》《记游定慧院》《月夜与游客饮杏花

下》。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

教育学院84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

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概念阐释(每题4分,共20分)

1语文课程内容

2语文能力

3语文研究性学习

4口语交际教学

5语文教学原则

二、知识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2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3古诗文阅读教学内容。

三、问题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议论文的教学策略明确要求:依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教和学。谈谈

你的看法与认识。

2如何理解“言语形式、言语内容都是语文教学的内容”?

四、教学设计(60分)

请根据所提供课文和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1.请写出本篇课文的教材分析。(15分)

2.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并写出依据。(10分)

3.请写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10分)

4.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请你设计出详细的教学过程。(10

分)

5.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给学生设计适当的课后作业,并说明你

的作业设计跟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10分)

6.请根据你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板书设计。(5分)

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二课

单元提示:这个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

能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

励。词五首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心境和情趣,反复诵读,你将跨越时空的

界限,和古人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

学习这个单元,熟读背诵课文,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积

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唐雎不辱使命1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安陵君其许寡

人4!”安陵君曰:“大王加惠5,以大易小,甚善;虽然6,受地于先

王,愿终守之,弗敢易7!”秦王不说8。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10,安陵君不听寡人,何

也?且秦灭韩亡魏1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1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

意也1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14,而君逆寡人者15,轻寡人

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16。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

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17?”

秦王怫然怒18,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19?”唐雎对曰:“臣

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

王尝闻布衣之怒乎20?”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1。”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22,非士之怒也2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彗星袭月24;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25;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

于殿上2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27,与臣

而将四矣28。若士必怒29,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30,今日是

也31。”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32,长跪而谢之曰33:“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34:夫

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5,徒以有先生也36。”

注释:

1.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安陵国的臣子。不辱使命:意思是

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2.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使:派遣,派出。安

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战国的一个小国,即现河南鄢陵西

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3.易:交换。

4.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5.加惠:给予恩惠。

6.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7.弗:不。

8.说:通“悦”,高兴、愉快。

9.谓:告诉。

10.欲:想。以:用,用作介词。

11.秦灭韩亡魏: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魏国在始皇

二十二年(前225年)。

12.之:的,助词。

1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

意。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14.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

15.逆:违背。

16.非若是也:不是这样的。非,不是。是,代词,指秦王说的情况。

17.直:只,仅仅。

18.怫(fú)然:盛怒的样子。

19.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20.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21.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

着脚用头撞地罢了。抢,撞。徒,光着。跣,赤。

22.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23.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24.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

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想杀王僚自立就使专诸把匕首藏

在鱼肚子里借献鱼为名刺杀了王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

日”“苍鹰击于殿上”都是自然现象,把这些现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是古代

迷信的说法。

25.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

白光直冲上太阳。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国。韩国的

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就请聂政去把韩傀刺杀了。

26.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

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杀死王僚以后,庆忌

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去把他杀了。仓,通“苍”,灰白色。

27.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

就降示了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的预兆。祲,凶险的预

兆。

28.与臣而将(jiāng)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

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

29.若:如果。必:将要。怒:发怒,动词。

30.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缟,白绢。素,白

绸。

31.是:这样,代词。

32.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挠,屈服。

33.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没有凳椅,席地而坐,坐

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为了向对方表示敬重,上身挺直,臀部离

开脚跟,就是长跪。谢,道歉。

34.谕:明白,懂得。

35.以:凭借。存:幸存。者:……的原因。

36.徒:只。以:因为。

研讨与练习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

二、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想防御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四、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请你请教老师,查找

有关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举出历史上有名

的“士”,在班上讲讲他们的故事。

2018年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

教育学院84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

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概念阐释(每题4分,计20分)

1语文课程性质

2语文课程资源

3语文素养

4语感

5语文教学评价

二、知识解答(每题15分,计30分)

1阅读能力的内涵包括哪些?

2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有哪些?

三、问题论述(每题20分,计40分)

1语文备课、上课、说课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2语文课程改革为什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计(60分)

(一)教学目标设计

《风雨》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阅读课文,设计教学目标,并

进行简要说明。

单元提示语: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雨,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

物多姿多彩。这一单元学习写景诗文。这些诗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

大自然的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

品读优美诗文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精神享受。要全身心投入,反复朗读,

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揣摩和

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语句。课文多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注

意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风雨

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

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

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

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

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

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

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

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

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

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

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

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

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

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

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

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

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

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

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

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

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

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

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

跳。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

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

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注释:

1.《风雨》选自《中华散文珍藏本·贾平凹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版);该文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

2.偌ruò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3.刹chà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4.蜷quán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5.屋檐yán: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6.倏shū忽:忽然,很快。

7.锥zhuī形:上面尖锐,下面圆粗的形状。

(二)片断教学设计

《孔乙己》选自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试对下面片断

课文的内容与形式进行简要分析,并据此设计片断教学。

课前导读:

一个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一个“苦人”和弱者,在当时的社会有怎样

的命运?这篇小说透过一个少年的眼光,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的一

角,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

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

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

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

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

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

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

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

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

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

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

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

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

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

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

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2019年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

教育学院82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

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概念阐释(每题4分,共20分)

1阅读取向

2语文学习的五个领域

3语文课程目标

4随文识字

5教学设计

二、知识解答(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概述语文教材中选文的五种功能。

2简要回答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

系。

3绘制简单的示意图,结合图形简要阐述文言文一体四面及其关系。

三、问题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资源有哪些误区,其中最值得警惕的误区是

什么?请分析。

2叶圣陶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表明立

场并用理由支持你的观点。

四、教学设计(60分)

《云南的歌会》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仔细阅读课文,完成

如下二题:

1.请用2—3个关键词概括云南的歌会的特点,结合文本展开具体阐

释。(20分)

2.完成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撰写教案,简要说明主要步骤的设计意

图,以及设计的亮点。(40分)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

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

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

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

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

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