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_第1页
5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_第2页
5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_第3页
5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_第4页
5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历史时期的沙漠变迁一、概述二、草原地区沙漠的变迁三、荒漠地区沙漠的变迁四、历史时期沙漠变迁的规律一、概述

1、沙漠形成的必要条件

2、沙漠化的概念

3、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化的类型

4、我国沙漠的分布示意图

1、沙漠形成的必要条件(1)干旱的气候

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冷热剧变、风力强大。(2)丰富的沙物质2、沙漠化的概念

沙漠化指的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带在人类历史时期由于人为因素作用并受自然条件影响,在原非沙漠地区产生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分册》)

3、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化的类型历史时期内原来不是沙漠的地方形成了沙漠,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原来就有沙漠存在,历史时期内又进一步扩展,主要发生在西部荒漠地带。

分两类:4、我国沙漠的分布示意图

二、草原地区沙漠的变迁1、呼伦贝尔沙地的变迁2、科尔沁沙地的变迁3、毛乌素沙地的变迁4、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地的变迁1、呼伦贝尔沙地的变迁

1.1呼伦贝尔沙地的分布范围呼伦贝尔沙地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达草原和大兴安岭西山麓地带。具体在呼伦湖以东,大兴安岭以西,海拉尔河以南,新巴尔虎左旗以北的地域内。面积87.63万公顷。1.2呼伦贝尔地区的气候条件呼伦贝尔草原年平均降雨量在300毫米。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左右。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是我国东北部气候最干旱的地区。1.3呼伦贝尔沙地的变迁(1)汉代以前的呼伦贝尔地区(2)汉代的呼伦贝尔地区(3)辽代的呼伦贝尔沙地(4)元代的呼伦贝尔沙地(5)近代的呼伦贝尔沙地(1)汉代以前的呼伦贝尔地区汉代以前呼伦贝尔草原保持原始自然状态。

石器时代呼伦贝尔草原就有人类居住,根据考古发现,在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的遗物显示,当地的居民经济活动以游牧为主,兼营渔猎。这种经济结构对呼伦贝尔草原草地植被的破坏极小,因此当时的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良好。(2)汉代的呼伦贝尔地区

海拉尔河和伊敏河沿岸草场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但整体面貌变化不大。汉代鲜卑人迁入,砍伐桦树、从事垦殖,海拉尔河和伊敏河沿岸草场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

在呼伦湖、海拉尔河、伊敏河等地鲜卑族墓葬群中,墓葬中的最常见器物为桦皮器。呼伦湖鲜卑墓中多次发现粮食的残迹。鲜卑人砍伐桦树和有限的农耕对呼伦湖、海拉尔河、伊敏河等地的桦树林、草地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到鲜卑人南迁时“此土荒遐”(《魏书·序纪》),说明经过鲜卑人近200年开发后,这里生态环境已不是初来时水草丰茂的情况了。(3)辽代的呼伦贝尔沙地

辽代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化开始出现

A、修筑边壕、边城对沙漠化的影响

B、移民垦殖、兴修水渠对沙漠化的影响

C、沙漠化的出现

9世纪末10世纪初,呼伦贝尔草原居住着乌古、敌烈等游牧民族,契丹人占领呼伦贝尔草原后,将乌古、敌烈等部落迁徙到北方的额尔古纳河中下游和石勒喀河中下游地区,乌古、敌烈等部落留恋呼伦贝尔草原丰美的水草,不断南下。辽国为了防止他们南迁,在东起库力河西岸,西至鄂嫩河源和克鲁伦河源之间的沼泽地带间修筑了一条边壕。

同时还修筑不少的边城。A、修筑边壕、边城

移民据《辽史》记载,辽太宗会同2-3年(939-940)先后两次将欧昆石烈、乙勒勃石烈、温纳河剌石烈契丹人迁到海拉尔河、乌尔逊河、哈拉哈河、辉河一带,让他们从事垦荒耕种。

修筑水渠

根据考古发现在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牧场、新巴尔虎左旗五一林场、巴伦赫雷姆城、祖赫雷姆城等地都发现有水渠遗迹,水渠主要用于灌溉农田和菜地。

农业得到大发展

经过移民和兴修水利,当地农业大丰收:“凡十四稔,积粟数十万斛,斗米数钱”(《辽史》卷59《食货志》)

B、移民垦殖、兴修水渠

辽代城堡、耕地多分布在湖泊和河流沿岸,这使河流、湖泊沿岸环境破坏最为严重,沙漠化最先在河流、湖泊沿岸出现。C、沙漠化的出现开边壕建城池挖水渠垦耕地草原植被地表土层流动沙丘破坏风蚀作用(4)元代的呼伦贝尔沙地

农耕

蒙古大族宏吉剌氏“濡染华风,筑室而居,不逐水草移迁”(屠寄《蒙兀儿史记》卷153《世族表》)。黑头山古城发现窖藏粮食,蒙古人农田主要分布在城周围。贝尔湖南贝尔苏木驻地“布达特”镇,布达特为蒙古语,意思是“产粮食或多粮食的地方”,说明蒙古人定居此地时有农耕生产,近现代贝尔湖附近已没有农业生产了。

筑城适应农耕的定居生活,蒙古人修筑有黑头山古城、巴彦乌拉古城等城池。蒙古人筑城垦殖加剧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化

沙漠化元代蒙古人的垦殖地主要在辽垦区以外,辽代耕地大多已经沙化。元代蒙古人的筑城、垦种,也引起沙漠化,从而加剧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化进程。(5)近代的呼伦贝尔沙地俄国人修筑中东铁路,在海拉尔河沿岸大量砍伐林木,用作铁路枕木、机车燃料、修筑站房住宅,使铁路附近的森林全被砍光,铁路工人又在铁路沿线开荒种植蔬菜和奶牛饲料。修筑铁路路基、砍伐树木、开垦荒地、修建民房破坏了草原植被和地表土层,引起新的沙漠化。现在滨洲铁路沿线的沙漠化,就是修筑铁路的直接后果。铁路的修筑加剧了沙漠化过程2、科尔沁沙地的变迁2.1科尔沁沙地的分布范围2.2科尔沁沙地的自然状况2.3科尔沁沙地的变迁2.1科尔沁沙地的分布范围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东南、吉林和辽宁西部的西拉木伦河和西辽河流域。西、北为大兴安岭,南为七老图山和努鲁儿虎山,东为松辽平原。按行政区划,科尔沁沙地包括内蒙古通辽市大部、赤峰市东部、兴安盟南部,吉林西部通榆县、双辽县和辽宁西部的彰武县。2.2科尔沁沙地的自然状况气候:年降雨量300-500毫米。多大风,平均风速4米/秒,最大风速31米/秒(相当于11级大风),以西北风为主,多集中在冬春季节。土质:这里是西拉木伦河和西辽河沙质冲积平原,土层薄,沙质沉积物厚度达140多米。自然植被覆盖率:

40-70%。2.3科尔沁沙地的变迁(1)秦及其以前的科尔沁地区(2)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3)辽代科尔沁地区的沙漠化(4)金代科尔沁地区的沙漠化加剧(5)元明时期科尔沁地区(6)清代的科尔沁沙地(7)科尔沁沙地近况科尔沁先后有兴隆洼文化、越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遗址。表明在石器时代科尔沁地区适合人类定居,植被良好,人类垦殖和柴薪砍伐可能对当地自然植被造成轻微影响。(1)秦及其以前的科尔沁地区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燕国北长城穿过了科尔沁地区。考古发现,在今赤峰市北还有古长城遗迹,俗称“土龙”。这段长城沿金英河北岸呈东西走向,西起穆家营,经东方红乡、王家店乡、水地乡、安庆沟向东延伸。战国时期秦代

秦长城也穿过了科尔沁地区。考古发现,喀喇沁旗娄子店乡姜家弯子村向东北,经山前乡、赤峰市美丽河乡,过老哈河,经辽宁县建平县种羊场、老官地乡、热水乡、烧锅营子乡、二十家子乡,入敖汉旗新惠镇,再经新地乡、丰收乡、克力代乡、贝子府乡、王家营子乡、宝国吐乡,入奈曼旗境内。

修筑长城的同时还在长城附近修筑屯堡,驻屯军队。在修筑长城、屯堡时要砍伐树木、破坏山林草场,破坏了地表植被;修筑长城、屯堡多用土夯筑,需要大量挖取地表土,对地表土层构成破坏,表土层破坏后,下层粉沙在强劲的风力作用容易就地起沙。燕、秦长城对沿线生态构成一定破坏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人活动于科尔沁地区。考古发现科尔沁地区鲜卑族遗迹有近100处,有代表性的遗迹7处。鲜卑族墓葬中有较多木质葬具,说明砍伐森林较多;鲜卑族在沙丘上开凿墓穴、修建半地穴房屋,会破坏地表土层,造成粉沙出露,在风力侵蚀下,固定沙丘易转变为流动沙丘。由于鲜卑族为游牧民族,他们对生态的破坏只限于局部地区,辽代这里还有一望无边的“平地松林”(《辽史》卷37《地理志》),科尔沁总的生态环境还不错。(2)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造成局部轻微沙化,总的生态良好(3)辽代科尔沁地区的沙漠化A、大规模地筑城造成沙漠化B、移民垦殖造成沙漠化C、筑城和垦殖后的环境状况

辽代科尔沁地区修筑的城池数量有100多座。A、大规模地筑城造成沙漠化大规模筑城

夯筑城墙须挖取地表土,经实测的辽城有63座,这些辽城周长加起来为93643公里,如加上未实测的古城,城的总长度超过10万公里,城墙高度多在3-4米左右,宽度在8-10米左右,据此计算科尔沁的辽城共要取土45亿立方米。筑城挖取地表土的结果是使潜伏地下的粉沙露出地表,在风蚀作用下出现沙漠化现象。最先受沙漠化危害的也是这些修筑的城池。筑城造成沙漠化

辽保和县现状。

辽庆州现状。

辽饶州现状。

辽上京现状。

辽韩州因沙害被迫迁徙。古城沙漠化的例证

这些迁入西辽河流域的移民主要从事农耕,耕地最初分布于各州县城周围地区的河流、湖泊沿岸地带。在垦荒之初,沙漠化不明显,长期垦殖后,地表的流沙越积越多,形成流动沙丘。B、移民垦殖造成沙漠化强制性移民

唐末契丹借与李克用结盟之机南下燕蓟,强制性地将该地区的汉人迁至西辽河流域;926年辽灭渤海国后将大量渤海人迁至西辽河流域。移民垦殖导致沙漠化

辽代初年科尔沁植被茂密,科尔沁西部号称“平地松林”,老哈河以西为森林草原景观,老哈河以东为疏林草原景观。在大规模筑城和移民垦殖的双重影响下,至11世纪科尔沁地区许多地方已变成了沙地。比如乌丹以北接近西拉木伦河的地方原来是沼泽地,但到11世纪已经变成了沙地。C、筑城和垦殖后的环境状况

A、大量的耕地废弃加重了沙漠化B、修筑临潢路边壕城堡加重了沙漠化(4)金代科尔沁地区的沙漠化加剧辽代为借助汉人、渤海人发展农业,在科尔沁地区设置了许多州县,12世纪初被金取代后,2/3的州县被撤销,这些州县居民随之迁走,废弃的州县附近耕地变成撂荒地。耕地抛荒后,裸露的地表易受风蚀形成流动沙丘。大量州县被废,意味着数量众多的耕地逐渐演化为沙地。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代临潢府已经有了沙地。金世宗大定14年(1174)科尔沁东南部“塞路飞沙没马黄”。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该地“大风飞尘暗天,咫尺莫辨,驿吏失途”。金代周昂作诗“屋边向外何所有?唯见白沙垒垒堆山丘”。A、大量的耕地废弃加重了沙漠化B、修筑临潢路边壕城堡加重了沙漠化金王朝为防御蒙古人,在临潢府路境内修筑边壕。

金边壕由外壕、外墙、内壕、内墙构成。一般外壕宽5-6米,外墙宽2.5-6米,内壕宽10-60米,内墙5-15米。

在边壕沿线还修筑了不少辅助性的军事设施城堡。边壕城堡的修筑

修筑边壕屯堡,需砍伐木材搭建营房,边壕沿线林木不够用,金王朝下令“从大盐泺出官木三万余,与直东堡近岭求木”(《辽史》卷24《地理志》),修筑边壕城堡几乎将边壕沿线的森林砍光,还不得不从外地运入官木。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后,在相对冷干多风的气候条件下,地表容易就地起沙形成沙地。

1181年修边壕之初就有边壕“旋为沙雪堙塞”的情况出现(《辽史》卷24《地理志》),边壕沿线沙化现象已很严重,经过大规模修筑边壕和城堡后,沙漠化应该更为严重。修筑边壕城堡对沙漠化的影响蒙古人灭金后,科尔沁地区成为蒙古人牧场,农业耕作基本停止,沙源减少。元明两代科尔沁地区筑城少,也减少了沙源。元代有城5处,明代有城4处,元明两代筑城数还没有辽或金一代多。蒙古人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不需要筑城和砍伐森林。科尔沁地区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人为活动减弱后,植被可自然恢复,从元到清初400年里,科尔沁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出现了“长林茂草”的局面,大部分流沙转为固定沙丘。(5)元明时期科尔沁地区人为活动减弱,自然植被有所恢复

康熙年间在科尔沁地区推行垦荒。派人去传授垦荒耕种知识;鼓励关内汉人租种蒙古贵族的草地,科尔沁各旗都有了农业种植。

嘉庆年间山东、河北、河南的灾民涌入科尔沁地区,招民垦荒合法化,垦荒也从南部各旗扩展到其他各旗。

鸦片战争以后,朝廷为充实国库,蒙旗垦荒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科尔沁各旗大量草场被用于招民垦荒。垦荒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6)清代的科尔沁沙地清代的农垦

辽金耕地呈插花分布,清代垦荒是大面积分布,能种植的草场大多辟为耕地,从而造成大范围的草原沙化。垦荒越早,沙漠化越严重,敖汉旗、奈曼旗、科左后旗、库伦旗、彰武县、翁牛特旗是清代垦荒较早的地区,都是沙漠化较严重的地区。清代的垦荒,最后奠定了科尔沁沙地的基础。垦荒奠定现在科尔沁沙地的基础

据景爱先生估算,辽代科尔沁地区有人口约20万,到1908年科尔沁地区有人口1303155人,清末的人口数是辽代的6.5倍。人口密度由垦荒前为6人/百平方公里增加到67人/百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原来的11倍(景爱《沙漠考古通论》,p109)。人口的增加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增加用材林薪炭林需求增加森林植被减少湖泊萎缩干涸河流水量减少流沙增多

近年来因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的启动,科尔沁沙地整体呈现治理速度快于沙化速度的状况,科尔沁沙地每年绿化面积大于沙化面积约75万亩。奈曼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敖汉旗、通辽市等过去一些寸草不生的“白区”,逐渐被绿色占领。(7)科尔沁沙地近况3、毛乌素沙地的变迁

3.1毛乌素沙地的分布范围3.2毛乌素沙地的自然状况3.3毛乌素沙地的变迁3.1毛乌素沙地的分布范围毛乌素沙地位于陕西北部长城沿线和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一带。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内蒙古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陕西榆林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3.2毛乌素沙地的自然状况年降雨量

300-450毫米。地表物质冲积-湖积沙质沉积物。主要河流无定河及其支流榆林河、红柳河等。3.3毛乌素沙地的变迁(1)汉晋以前毛乌素地区(2)唐代毛乌素沙地沙漠化(3)北宋时期的毛乌素沙地(4)明代的毛乌素沙地(5)清代的毛乌素沙地(1)汉晋以前毛乌素地区

汉代毛乌素地区有不少林地。

汉代沿今秃尾河向西、从今十二连城至陕西榆林以北有两条林带,汉时“悉榆林之薮”(《水经·河水注》。汉晋以前毛乌素地区生态环境较好

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夏政权建都统万城,发10万人修筑统万城,“蒸土筑城”,(《晋书·赫连勃勃传》),

10万人筑城蒸土及野炊燃料需要砍伐契吴山及其附近的森林;掘壕取土破坏地表土,为土地沙化提供了沙源。赫连勃勃筑统万城造成局部植被地表土的破坏统万城(教材134页)

统万城“临广泽而带清流”(《太平御览》卷555),当时红柳河上还有湖泊沼泽,水质清澈。

《晋书·赫连勃勃传》称统万城“背名山而带洪流”,洪流即红柳河,说明当时红柳河水量很大。红柳河湖泊广布、水质清澈、水量大可推测魏晋时期毛乌素地区仍处于水草丰茂的状态。魏晋时期毛乌素地区总的生态较好(2)唐代毛乌素沙地唐代党项族迁至银州、夏州、绥州、宥州,学会农耕生产,“绥、银以大理、无定两河为灌溉”(吴广成《西夏书事》卷9),无定河是重要的农垦区。长庆2年(822)10月“夏州大风,飞沙为堆,高及城堞”(《新唐书》卷35《五行志》)咸通年间(860-873),“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李熙令《榆林府志》卷49)经过垦殖,唐代后期无定河流域统万城一带出现了沙漠化现象,而且情况已很严重了。沙漠化出现且日渐严重(3)北宋时期的毛乌素沙地为防御西夏,北宋在宋、夏边境的无定河流域修筑城堡、屯垦耕种。“塞垣上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禾黍云合”(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0),北宋的屯垦使部分西夏人也从事农耕生产。农垦进加剧了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北宋在宋夏边境筑城屯垦太宗淳化5年(994年)“从银、夏洎(jì)青、白盐池,地惟砂碛”(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35),银州在今陕西米脂县西北40公里处,夏州在陕西靖边县北,青盐池在陕西定边县北,白盐池在鄂托克前旗二道川。说明北宋米脂县西北、靖边县北、定边县北、鄂托克旗以南都已经变成了沙漠。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过横山后,方到平沙”(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0),横山在今陕西横山县,这说明北宋时横山县以北也变成了沙漠。北宋时现在毛乌素沙地的雏形已基本形成。农垦造成毛乌素地区的扩展(4)明代的毛乌素沙地A、边墙的修筑与沙漠化B、屯垦与沙漠化边墙的修筑和屯垦使沙漠化加剧为防御蒙古南下,明代在北部边境修筑长城。毛乌素地区边墙大体属于延绥镇(榆林镇)(陕西府谷-宁夏盐池)、宁夏镇(宁夏盐池-甘肃皋兰、靖远)管辖。边墙附近还筑有墩台、城堡,从花马池(盐池县境)到清水营(府谷县境)长达1770里的边墙有城堡、边墩、崖砦923处,每隔1.9里就有军事建筑一处。A、边墙的修筑与沙漠化边墙、城堡、边墩的修筑

修筑上千里边墙和近千座军事建筑,对边墙沿线的植被和地表土层的破坏较严重,从而引起流沙的产生。

灵武县东35公里有一个南北2公里,东西1.5公里的瓷窑堡遗址,窑场北有明代的烽火台,距明代边墙很近,现在整个窑场为流沙所掩埋,四周还出现了高大的流动沙丘,窑场的废弃与明代边墙的修筑引发的沙漠化有密切的关系。边墙与沙漠化

明代边墙附近的驻军实行屯垦,如嘉靖年间余子俊筑边墙时所属4万士兵“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嘉靖《宁夏新志》卷1)。居住在边墙沿线的居民也从事农耕生产。B、屯垦与沙漠化屯垦

盐池县西南45里铁柱泉,嘉靖15年在此修筑城堡,驻兵500,周围的土地“听其尽力开垦”(嘉靖《宁夏新志》卷3),筑城垦荒后不久就出现了沙漠化,流沙最后将整个铁柱泉城掩埋,城外的耕地变成了流动沙丘。屯垦引起环境的退化和沙漠化(5)清代的毛乌素沙地清初陕西、山西农民进入河套,“荒山辟野,耕稼其中”,康熙年间“发边内汉人与蒙古人一同耕种”,乾隆年间“允陕西榆林、神木等处边民种鄂尔多斯河套地完租”(《重修河套四大股碑记》),更多的耕地被开垦出来,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光绪末年毛乌素沙地出现了大规模的垦荒。乌审旗最初报垦地共有1452顷,后又报垦535顷,总计报垦1987顷。鄂托克旗(包括今鄂托克前旗)共报垦地3870顷。这次垦荒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垦荒加快了沙漠的形成清代的垦荒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的垦荒与以前相比,垦荒的范围相当广泛,有河边地,也有远离河流的沙荒地,由于鄂尔多斯高原灌溉条件普遍较差,大部分耕地都是旱地,耕种不久就引起沙漠化。同时也因为优良草场被开垦成耕地,牧民不得不到贫瘠的草场放牧,出现超载放牧的现象,引起了部分草场的退化和沙漠化。清代垦荒导致的沙漠化,扩展方向向北,清末垦荒地多在乌审旗、鄂托克旗境内,而这两旗的地域都位于毛乌素沙地的北部。荒地的开垦与沙漠的扩展4、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地的变迁4.1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地的分布范围4.2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地的自然状况4.3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地的变迁4.1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地的分布范围乌兰布和沙漠的北部地区分布于今内蒙古境内,大致位于乌兰布和沙漠的北部,狼山山脉以东,黄河以西,磴口-沙拉井以北。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磴口县全部、杭锦后旗西部。4.2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地的自然状况土质地表为古黄河冲积平原,以粘土和亚粘土为主。降雨量与蒸发量年降雨量为147.7毫米,年均蒸发量为2395.6毫米,蒸发量为降雨量的16.79倍,气候极为干旱。风起沙风速为5米/秒,起沙风年均300次,最多可达480次,最少200次。地表植被以白刺为主。4.3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地的变迁(1)汉代以前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2)汉代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3)西夏时期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4)清代以来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地(1)汉代以前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据侯仁之、俞伟超等人的实地考察,在磴口县保尔陶勒盖农场南3公里的沙丘发现了磨制石器,说明在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适合人类定居,当时生态环境比现在要好。自然状况良好石器时代西汉以前为匈奴人的牧马地,草场分布较广。

在阴山南麓的黄河后套平原古时有一个呈东西狭长大湖屠申泽(《汉书·地理志》),当时发源于狼山的河流大多注入这个湖泊,说明较早的时候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水文条件要比现在好。总的来说,汉代以前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是不错的。先秦及秦朝(2)汉代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西汉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设置窳(yŭ)浑(今磴口县保尔浩特古城)、临戎(今磴口县北补隆淖(nào)古城)、三封(今磴口县西陶升井古城)、沃野(大致在黄河北转东流处附近)等县,同时大规模移民实边,如汉武帝元朔2年(公元前127)“兴十万给卫朔方”(《史记·平准书》),四县都是朔方郡的属县,应也有移民迁入。经过近百年的垦殖,朔方郡成为边塞上“人民炽盛”的富庶农垦区(《汉书》卷94《匈奴传》),所产“边谷米”较为有名。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的沙漠考古,发现数量众多的汉墓,这也是汉代开发这一地区的证据。移民垦殖与抛荒导致了沙漠化的出现西汉的移民垦殖

东汉以后随着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朔方郡治从临戎迁到五原,边地居民大量迁回内地,窳浑、三封、临戎等地的耕地废弃,田地荒芜,在干冷的气候条件下,粘土表层在没有农作物覆盖的情况下受到强烈的风蚀作用,土层下的粉沙出露地表形成流沙。考古发现,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的风蚀现象严重,以如汉墓的高度作标尺,近2000年来古黄河平原原始地面被剥蚀下1米左右。东汉以后耕地抛荒引发土地沙化(3)西夏时期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据考古发现,乌兰布和沙漠北部西夏时期遗迹有:狼山隘口鸡鹿塞、保尔浩特古城、布隆淖古城、林河市高油房古城,这些地方都是西夏时的屯兵之地(景爱《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p131)。屯兵要有军粮供应,当时边远地区的军粮主要是由士兵屯种解决。西夏的屯垦

到北宋太平兴国6年(981年)王延德出使高昌,从磴口渡黄河西去,途径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他记录当时所见到的情形是“沙深三尺,马不能行,行皆乘橐(tuó)驼”,“不育五谷,沙中生草曰登相,收之以为食”(《宋史》卷490《高昌传》)。登相,又称沙米,是生长于流动沙丘上的植物,沙米是流动沙丘上最先生长的植物,说明在公元10世纪末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流沙有流沙出现;采沙米籽粒为食,说明沙米的分布面积较广,说明此时流沙已大量出现。这可能与西夏的军屯有一定的关系。屯垦引发新的沙漠化(4)清代以来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地清康熙年间文士高士奇随康熙西行宁夏的归途中,沿途“沙深数尺,流走不定,马蹄过后,沙复掩之”(高士奇《扈从纪行》),清初从宁夏向北的驿路,沿黄河岸边而行,说明到17世纪末,黄河岸边已经布满了厚厚的流沙,这种情况与现在基本相同。沙地的继续扩展清初黄河一线相继沙漠化清代后期,在干冷的气候条件下,由于滥砍滥伐和无节制地放牧,进一步加剧了乌兰布和地区流沙的扩展,现在从磴口往南至乌达,流沙已抵达黄河西岸,对南北交通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清代后期磴dèng口以南沙地的扩展三、荒漠地区沙漠的变迁1、河西走廊沙漠的变迁2、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变迁1、河西走廊沙漠的变迁1.1河西走廊沙漠的分布范围1.2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状况1.3石羊河绿洲的沙漠化1.4黑河绿洲的沙漠化1.1河西走廊沙漠的分布范围

河西走廊东起甘肃古浪县乌鞘岭,西到甘肃、新疆交界处,北至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南麓,南至祁连山北麓,这一片带状区域因位于黄河以西,称为河西走廊。1.2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状况(1)地形(2)气候(3)水文状况(4)地表物质河西走廊北部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海拔2000米以上,再北为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南部为祁连山脉,4000-5000米,河西走廊平均海拔1000-1500米,形成一条贯通东西的天然走廊,历史时期利用这条天然走廊形成了北方的丝绸之路。(1)地形气候干旱。河西走廊年均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下。东部年均降雨量150-250毫米,蒸发量2000毫米;西部年均降雨量50毫米,蒸发量3500毫米。主风向为西北风。(2)气候

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主要来自祁连山冰雪。河流都大发源于祁连山。较大的河流有东部的石羊河水系、西部的疏勒河水系和中部的黑河水系。(3)水文状况地表和地下有丰富的沙物质,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4)地表物质1.3石羊河绿洲的沙漠化(1)汉代以前石羊河绿洲(2)汉代石羊河绿洲(3)两晋至唐代石羊河绿洲(4)明代的石羊河绿洲(5)清代的石羊河绿洲(1)汉代以前石羊河绿洲春秋时代早期,石羊河绿洲一带已有人类定居,利用绿洲创造了沙井文化。沙井文化遗存在民勤、永登、古浪、武威、天祝、永昌、张掖等地都有分布。沙井文化的居民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这种经济模式下,对生态的破坏比较轻微。(景爱《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p233)自然环境良好石羊河早期的人类活动早期石羊河下游有湖泊沼泽分布。较大的如休屠泽,最大时东西120公里,当时狼跑泉山是湖中的岛屿,来伏山、苏武山为湖滨的半岛。围绕河流和湖泊沼泽分布着许多的水草丰茂的绿洲。西汉前石羊河绿洲生态良好(2)汉代石羊河绿洲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人的领地。汉武帝北逐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各郡又分设属县。

武威郡所辖10县中休屠(今武威市北、民勤县南)、宣威(民勤县六坝古城)、武威(民勤县泉山古城)3县位于石羊河绿洲的范围内,其余7县位于石羊河上游。垦荒、修筑长城引起局部生态环境的变化设县管理汉代在河西实行屯垦戍边政策,“自朔方以西至令居(今永登县境),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史记》卷110《匈奴传》)。在石羊河流域也是普遍垦荒耕种。在宣威县、武威县古城附近发现的汉代废弃耕地,在古城中发现的粮仓,都是当时发展农业生产的证据。

石羊河绿洲的农垦长城的修筑为防御匈奴南下,汉武帝元狩2年“筑令居以西”,(《史记·大宛列传》)令居在今甘肃永登县境,这条长城自今甘肃永登西至酒泉。石羊河流域的长城主要分布于东西两岸。沿长城一线还修筑辅助性的军事设施城堡等。

开荒垦殖、修筑长城城堡会破坏石羊河流域的森林植被和地表土,容易就地起沙。森林、地表土的破坏在石羊河沿岸引起水土流失,泥沙沉积使休屠泽湖面不断减小。

休屠泽原来是一个大湖,据《水经注》记载,到北魏时已演变为东海、西海两个湖泊。随着湖面的不断缩小,在风力作用下,变为陆地的湖底就地起沙,形成流动沙丘。垦荒、修筑长城引起石羊河局部地区的沙化(3)两晋至唐代石羊河绿洲两晋北朝时期石羊河绿洲上的农垦仍在继续。前凉张骏(文公)“亲耕藉田”(《晋书》卷86《张骏传》)。后凉吕光(懿武帝)“粮丰城固”,“中仓积粟数百千万”(《晋书》卷122《吕光传》)。说明两晋北朝时期石羊河绿洲的农垦仍在进行,且形成一定的规模。持续的垦殖使石羊河绿洲沙漠化加剧两晋北朝时期的农垦

唐代在河西走廊设置凉州(今姑臧)、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瓜州(今晋昌)、沙州(今敦煌)。凉州下辖姑臧、神乌、昌松、天宝、嘉麟等县位于石羊河上游,下游有仅存在时间较短的武威县。唐代边镇地区,除农民外,驻军也从事屯田。凉州“数年丰稔,乃至一匹籴数十斛,积军粮支数十年”(《旧唐书》卷97《郭元振传》),农耕生产有很大发展。唐代在石羊河流域的农垦

持续的农耕使水土流失加剧,石羊河三角洲积沙增多,湖水变浅,大湖进一步瓦解,休屠泽由东、西海瓦解为许多小湖。成陆的湖底就地起沙。

较有名的为白亭海,唐时曾在附近设置白亭军。白亭海原来是东海的一部分,后来湖水收缩而从中分裂出来。

石羊河下游三角洲沙漠化加剧。汉代武威郡10县中石羊河绿洲上设置有宣威、武威、休屠3县,唐代武威郡5县中只有武威1县位于石羊河绿洲上,且仅存在27年,说明唐代石羊河绿洲的居民比汉代少,原因可能与绿洲的沙漠化有关,因受沙漠化的危害,居民不得不向石羊河上游迁徙,导致武威县的废弃。持续的农垦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4)明代的石羊河绿洲明代在石羊河下游设置有镇番卫(今民勤县),石羊河上游设置有凉州卫(今武威市)。明代在卫所官兵实行屯田,石羊河流域也是“大兴屯利”,“募民屯田”(《明史》卷214《杨博传》),明代石羊河一带的农垦继续发展。明代的屯垦和长城的修筑使沙漠化加剧明代的屯垦

明代在北部边境修筑边墙,镇番卫、凉州卫属甘肃镇管辖,也筑有边墙、城堡。边墙的修筑嘉靖25年(1546)杨博记载镇番卫城“今乃风沙壅积,几与城埒(liè)”(民国《甘肃通志稿》舆地15《古迹》),镇番卫城外流沙达到城墙同等的高度,说明到嘉靖年间石羊河下游沙漠化已相当严重。屯垦、边墙修筑引起局部地区沙漠化(5)清代的石羊河绿洲为了扩大垦荒面积,清代在石羊河流域修筑了许多河坝水渠,大量引水灌溉导致石羊河径流量减少,石羊河下游湖泊由于供水不足进一步干涸,原来大湖逐渐瓦解为鱼海子、青土湖、柳林湖、鸭儿湖、马营湖、头道湖等许多小湖泊或沼泽。石羊河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兴修河坝水渠使石羊河下游湖泊萎缩干涸

石羊河因垦荒加剧水土流失,河水因泥沙含量增加又被称为沙河。随着石羊河下游湖泊不断干涸,许多湖区成为耕地和居民点,如柳林湖“旧系湖地”,“雍正五年试种开垦”,昌宁湖因“资为渠利,已就干涸,居民垦荒于此”(民国《甘肃通志稿》舆地8)。湖区的垦种容易使湖沙形成流沙。自清代以后沙井、沙照子、黑沙窝、红沙梁、红沙冈、红沙堡、沙山嘴等因流沙命名的地名大量出现。也说明了清代以来石羊河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农垦使绿洲沙化面积进一步扩大1.4黑河绿洲的沙漠化1.4.1黑河河流概况1.4.2黑河绿洲的沙漠化1.4.1黑河河流概况黑河上源发源于祁连山,羌谷水(张掖河)发源祁连山南麓青海省祁连县,弱水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山丹县穷石山,于张掖市北二水合流,傍合黎山西北流,经临泽县、高台县与北大河相会合,东北流入内蒙古境内称额济纳河。1.4.2黑河绿洲的沙漠化(1)汉代以前的黑河绿洲(2)汉代黑河绿洲(3)十六国至隋唐时期的黑河绿洲(4)明代的黑河绿洲(5)清代的黑河绿洲(1)汉代以前的黑河绿洲据考古发现,距今4000-3000年间,黑河绿洲已有人类活动,根据四坝文化遗物分析,当时的居民以农业耕种为主,家畜饲养为辅。早期的人类活动

四坝遗址多分布在河流湖泊沿岸的滩地、戈壁上,反这些地方在古代曾是水草丰茂的绿洲。汉代今张掖市境内有千金渠,“西至乐涫(guàn)入泽中”(《汉书·地理志》);张掖郡有临泽县,以县境多沼泽而得名,甚至到清代仍有不少的沼泽,“夏秋陷马”。十六国时有金泽县,也是因该地多沼泽而命名;张掖县东南还有叫苕藋(tiàodiao)地名,苕指芦苇花,藋指蒿藋,芦苇是水生植被,反映苕藋地方为沼泽地带。黑河绿洲沼泽广布,水草丰茂(2)汉代黑河绿洲汉武帝北逐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设郡管理,黑河绿洲一带设张掖郡辖10县,位于绿洲上的有(角乐)得、删丹、屋兰、昭武等县。设郡县后,“徙民以实之”(《汉书》卷6《武帝纪》),开凿水渠,实行移民垦殖。据考古发现,在今张掖市、山丹县、临泽县、高台县都发现有汉代遗址,众多的汉代遗址反映这里汉代居民多,农耕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移民垦殖、修筑长城对绿洲生态可能产生微弱影响移民垦殖

为防御匈奴南下,汉武帝元狩2年“筑令居以西”,(《史记·大宛列传》)令居在今甘肃永登县境,这条长城自今甘肃永登西至酒泉。黑河绿洲的长城沿弱水北岸和羌谷水北岸修筑,长城沿线还修筑辅助性的军事设施城堡等。修筑长城

汉代的农耕和长城的修筑破坏了局部地区的地表土,产生了就地沙化的隐患,但总体上生态环境较好。

《西河旧事》记载,匈奴退出河西走廊以后,有歌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史记》卷110《匈奴传》)所谓祁连山,是指祁连山北麓的草场,“六畜蕃息”说明祁连山北麓草场广阔。考古发现汉代遗址均为流沙掩埋,说明这些地方汉代还没有被沙化,沙漠化是汉代以后的事。农垦和修筑长城对黑河绿洲生态影响微弱(3)十六国至隋唐时期的黑河绿洲十六国时期据守河西走廊的前凉张氏、后凉吕氏、北凉段业和沮渠蒙逊等,都很重视农业生产。如沮渠蒙逊提出了“专功南亩”,“务尽地利”主张(《晋书》卷129《沮渠蒙逊传》)。长期的垦殖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风从西北来,气有五色,俄而昼昏”(《晋书》卷129《沮渠蒙逊传》),这种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沙尘暴,沙暴天气的出现是土地沙化后的必然现象。持续的农垦引起沙漠化十六国时期的农垦与沙漠化

隋文帝开皇年间,“于河西,勒百姓立堡,营田积谷”(《隋书》卷24《食货志》)。唐代河西甘州屯田相当成功,“甘州诸屯,皆因水利,浊河灌溉,良沃不待天时。四十余屯并为沃壤,故每收获常不减二十万”(《陈伯玉集》卷8)。在天宝年间,河西走廊的粮食自给足,而且“余粟转输灵州,漕下黄河,入太原仓,备关中凶年”(《太平广记》卷485)。隋唐时期的农垦

农垦使黑河绿洲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张掖县城的迁移可证明这一点。隋张掖县城在唐县城的西北40里,袁大化《抚新纪程》说:“西城驿,沙堆如山,相传隋韩世龙守黑水国驻此,有古垒四。去后一夕,为风沙所掩,即今沙山也。”由于绿洲的土地沙化引起的风沙危害到县城,所以县城被迫向东南迁徙,唐张掖县位于隋张掖县东南40里。

张掖县的迁移,与辽代科尔沁地区韩州避沙害迁移非常相似,反映出沙漠化对人类社会有重大的影响。隋唐时期的农垦使绿洲沙漠扩大(4)明代的黑河绿洲

明代在黑河绿洲设置甘州五卫、山丹卫、高台所,并从陕西调官兵8000名到甘肃屯守,并为垦荒者提供耕牛、农具、籽种,鼓励垦荒。

明代在黑河兴修水利,如在甘州卫(今张掖市)修筑了阳化西渠、大慕化东渠、官渠、大满渠,在山丹卫(今山丹县)修筑了暖泉渠、大黄山坝,在南台所(今高台县)修筑了内凌渠、黑泉渠等。水利的兴修扩大了农垦的范围。经过移民屯垦,明隆庆年间(1567-1572)黑河绿洲“土人争引水利,垦田其间,早出暮归”(《明神宗实录》卷37),完全是中原地区发达的农耕区的景象。农垦和边墙的修筑使绿洲的沙漠化加剧移民屯垦

黑河绿洲在大规模的农垦之后,在干冷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就地起沙形成流沙。大规模地兴修水利,使弱水、羌谷水水量减少,河床暴露,在蒸发量大的黑河绿洲,干河道干涸后经风蚀容易就地起沙。移民屯垦引起局部沙漠化

明代为保护北部边境的安全和边地屯田修筑边墙,边墙也经过黑河绿洲。黑河绿洲边墙东起山丹卫(今山丹县)境,经甘州卫(今张掖)、高台所(今高台),至肃州卫(今酒泉)境。黑河绿洲平地上的边墙残宽约4米,残高约2—4米,估计当初的原有高度应当在4—5米以上。在边墙内侧还修筑了不少城堡,在村屯集中地区也修筑有城堡。边墙和城堡都是用土夯筑,这需要大量挖掘地表土,在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就地起沙形成流沙。边墙城堡的修筑引发局部沙化(5)清代的黑河绿洲清代黑河绿洲的屯田规模比明代更大,特别是左宗棠在甘肃为官期间大力推行屯田,在军屯的同时,还招募流民屯田。黑河绿洲上兴修水利,仅甘州府张掖、山丹2县境内就有大小水渠44条,水利的兴修扩大了农垦范围。垦殖加剧了黑河绿洲的沙漠化农业垦殖

耕地面积的扩大,使黑河绿洲植被和地表土层的破坏逐渐加剧;水利的兴修,减少了黑河径流量,黑河水资源大量蒸发渗漏,河道干涸后也容易就地起沙。清代黑河绿洲沙漠化不断加剧,明代长城大多处于流沙戈壁中就是证据。现在张掖市南、临泽县北、高台县西,已经出现了大片的沙地,流动沙丘高达10米以上,这与清时代的沙漠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农垦引发的沙漠化2、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变迁

2.1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分布范围2.2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自然状况2.3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变迁2.1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分布范围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北有天山,西有帕米尔高原,南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在行政区划上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2.2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自然状况(1)气候(2)沙漠(3)河流(1)气候降雨少,蒸发旺盛,蒸发量远远大雨降雨量。年均降雨量多在25-50毫米,北部为50毫米,南部为25毫米,东部15毫米,沙漠腹心地区在10毫米以下。年均蒸发量在2100-3400毫米。(2)沙漠以流动沙丘为主,占82%以上,固定、半固定沙丘较少,占18%。沙丘高度一般在100-150米,高的可达200-300米,高大沙丘主要分布在东部,沙丘高度由东向西降低。(3)河流

塔里木河,位于沙漠北部,天山南麓的河流大多注入塔里木河,上游为阿克苏河、克什噶(gá)尔河、和田河,原注入罗布泊,现已断流。

车尔臣河,发源于阿尔金山,原注入罗布泊,现已断流。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古时注入塔里木河,现已与塔里木河断流。

策勒河、尼雅河、安迪尔河、牙通古孜河、喀拉米兰河等,都发源于昆仑山,北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古时在这些河流沿岸和尾闾部分布有许多的绿洲,由于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为影响,现在绿洲已变成了沙漠。2.3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变迁2.3.1河流沿岸绿洲的沙漠化2.3.2南部沙丘在风力作用下造成的沙漠扩展2.3.1河流沿岸绿洲的沙漠化(1)南部河流沿岸绿洲的沙漠化(2)北部河流沿岸绿洲的沙漠化(1)南部河流沿岸绿洲的沙漠化A、汉代及其以前的南部绿洲B、南部绿洲的沙漠化

张骞通西域后,汉王朝在西域发展屯田、兴修水利,丝绸之路南道经过的楼兰、且末、精绝、捍弥、渠勒、于田、莎车等地成为农业发达地区。

今古米兰河沿岸还有汉代的灌溉系统(包括总渠、干渠、支渠),这是当时发展农业的遗迹。据《汉书》记载,鄯善(今罗布泊以西、库鲁克库姆东部)曾有居民1.4万人,农牧业都有发展;且末(今塔克拉玛干东南部)有人口1600多,盛产葡萄等水果。A、汉代及其以前的南部绿洲南部绿洲的农耕

楼兰虽然“地沙卤少田”,但“多葭(jiā)苇、怪柳、胡桐、白草”,有较多的植物分布(《汉书》卷96《西域传》)。精绝到唐代时仍是难以通行植物茂盛的沼泽地。汉代南部绿洲生态环境良好

遗址出土五铢钱,还有大麦、燕麦、大米等遗物,C14测年距今2133±94年,属西汉时期。还发现唐代陶罐、忍冬纹佛教图案和残存佛塔。学术界多认为是汉代捍弥国遗址,也有人认为是唐代曷劳落迦城遗址。(景爱《沙漠考古通论》,p283)

说明从西汉到唐代此处一直有人定居,说明咯拉墩沙化发生在唐代以后。现在喀拉墩遗址已为沙漠所掩埋。B、南部绿洲的沙漠化a、克里雅河绿洲的沙漠化咯拉墩

19世纪末期瑞典人斯文·赫定、俄国人别夫错夫考察时克里雅河道宽100米以上,两岸古树参天,杨柳、灌木、芦苇密布,还有老虎和野猪等动物。

1929年黄文弼考察时沿岸绿洲胡杨成林、丛草青郁、河水长流。说明到20世纪初克里雅河下游绿洲仍很繁茂。

现在克里雅河下游河水断绝、林木枯萎、四处流沙,已由绿洲退化为沙漠景观。喀拉墩以南绿洲的沙漠化

尼雅遗址位于尼雅河尾闾部,北纬37°50´-3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