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行动理论_第1页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行动理论_第2页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行动理论_第3页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行动理论_第4页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行动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行动理论

有四种人类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理运动。除了其他人,还有一些事情无法完成。例如,当我用手举起时,这显然不同于用手在外部推动的动作。后者是身体的物理运动,而前者通常被称之为行动(action)或行为(behavior)。行动是人所独有的运动方式,也是人的特殊本质的又一表现。人之所以有行动,主要的原因是人有特殊的内在过程或状态,不妨称之为心理或意向状态。由此所决定,行动的分析、解释也就成了心灵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古典哲学中,它是一个与自由意志问题密切相关的问题,而在现代心灵哲学中,它成了一个既与伦理学(行动的责任问题)、本体论(自由与决定论)和认识论(行动的认识)等学科相交叉、又具有自身相对独立性的研究领域,有的人甚至将其称为行动哲学。不过在20世纪以来的行动哲学研究中,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哲学家们兴奋点的变化,人们围绕行动所展开的研究之侧重点经常在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前,哲学家们关心的主要是行动的分析和解释问题,如(1)行动的特征、种类及其结构问题:人的行动与自然事物的运动以及人的无意的动作(如消化、打鼾等)有无不同?如果有,区别何在?(2)行动的解释问题:人的行动由什么引起?是否处在自然必然的因果链之中?自由意志、意向等在解释行动时是否充分?最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人们对心理结构尤其是语义性有了较多的认识,因此重点转向了下述问题:借助心理状态对行动的解释是不是因果解释、是否合理?心理符号如果有语义性,它们对行动的产生有无作用?如果有,是怎么可能的,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作用?所有这些研究实质上都是对关于人的常识的观点(或常识心理学、常识人学)如人是有理性的动原(agent)、人由心身构成、心身有因果关系等的严肃的反思。正如汉南(B.Hannan)所说:“问题的焦点在于:我们是否得放弃这样的观点,即认为我们是动原,是具有内容状态的存在,这种存在基于有意识地被理解的理由而行动。承认‘心理属性没有真实的因果力’就等于承认:对行动的信念、愿望解释是不真实的,这无异说,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动原(或人)。”(p107)一、心灵哲学的区分标准对行动的本质特征的探讨是从亚里士多德对行动的区分开始的。他对行动的种类和特征曾作过这样的说明,有两类行动,一类是某种外在的强制性的东西引起的行动,其特征是不自由的,非随意的,二是自由的、有意的行动,它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行动者深思熟虑、谨慎选择的结果,其动力是愿望和引起运动的思想,其过程包括思考、形成愿望、作出选择,最后作出身体的动作。亚里士多德对行动的这一区分基本上为后来的思想家所继承,也是现当代心灵哲学行动研究的一个出发点。当代哲学家在研究行动的本质规定性时,主要集中在第二类行动即有意的行动上,重点是说明有意的、自愿的行动(如我把手举起来)不同于身体的简单动作(如手抬起来)的独特的本质特征。主要有四种有代表性的看法。1.“我”是物理主义的体现,一个是选择、考虑、意愿的外在表现这种说明模式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强调行动的本质特征是由内在过程决定的。行动与简单的身体动作,从外在的表现上说没有太大的不同,其差别主要取决于内在的因素。因此主张从行动的内在方面说明行动的特征,进而据以揭示行动的种类、范围与结构。其次,这种说明模式不排斥民间心理学的说明原则,如信念、愿望、意图、意志等。当然不同的哲学派别对它们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物理主义者费格尔(H.Feigl)和米尔(E.Meehl)承认传统哲学对自愿行动和被迫行动所作的区别,也赞成用“自由选择”去说明自愿行动的特征。但是他们认为,仅仅如此还不够,因为行动的特征是由人的特征决定的。他们指出:“我们的性格和人格以及我们的愿望表现在我们的考虑、决定和行动之中。……在自愿行动的因果链中,我们是最重要的环节。在审查和考虑了一些可能的行为方式后,我们所做的任何选择都反映了我们的选择、我们一时的态度、感情和情绪。”(p578)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他们所说的“我”以及“我”的态度、选择、考虑、愿望等都不是非物理的原因,而是可以还原为分子、原子运动的东西。这是他们的物理主义原则的体现。而非还原的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它们是不能还原于物理属性的、有一定自主性的属性。有二元论倾向的人则认为它们是独立自存的东西。2.行动作为身体动作分析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维特根斯坦、赖尔、马尔科姆等人。他们从根本上否定根据自由意志等内在过程说明行动、以及把行动理解为因果过程的传统观点,坚持认为内在过程是行动的组成部分。如前所述,根据内在因素说明行动特征实质上是把意志之类的东西当作行动的决定因素,把自由意志与行动当作两个独立的因果事件,从而引出了自由意志这一所谓的“真正的”哲学问题。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行动(如“我举起手臂”)和身体的动作(如手臂抬起来)之间是有区别的。因为行动既有外在形式如身体某部位的变化,同时也有内在的过程或标志如心理动作。但是他坚决反对通常的看法,而强调自由意志与行动根本就不是两个独立的事件,更不是有先后关系,一个引起另一个的有因果关系的事件。为什么是这样呢?最简单的事实就是“我们无法用意志移动手指”。例如某人想要我移动我的手指,他的“想”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用眼神也做不到。此外,做一简单的减法也足以说明上述道理。他说:“让我们不要忘记这一点:当‘我举起手臂’时,我的手臂向上。问题出来了:如果我把我的手臂向上这个事实从我举起手臂这个事实减出,还会剩下什么呢?”根据通常的看法,还应剩下意志、意图之类的内在心理因素。其实不然,什么也没有剩下。因为意志之类本身就是行动,或者说是完整行动的一部分。他说:“当我举起手臂时,我通常不试图举起它。”(p617,621,622)这也就是说:“试图”并不是“举起手臂”这一行动之外或之前的东西,而就是行动本身。行动是一完整的、统一的过程,并不能区分成作为原因的意志活动和作为结果的身体动作以及行动的工具、手段这样的构成要素。如果说有意志活动的话,那么它不过是行动本身,或者说是行动的内在标志,而身体动作是其外在标志。3.生活方式的规则这是行动说明中的一种新的趋势。维多休文(G.A.Widdershoven)在《自我发展与行动哲学》一文中针对内在论说明指出:借助意图对行动所作的解释涉及到广泛的情境。要理解意图,必须理解意图所从属的特定的生活形式。因为人的行动以人格同一性为前提条件。一个人为了行动,必定能协调他的意图,将它整合到他的生活方式中去。有意图的行动是人的整个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的行动区别于其他运动方式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遵循一定生活方式中的规则。兰特拉(V.Rantala)在《意图、目的、打算和行动》中指出:过去对行动范围、种类的理解有片面性,没有包括人的艺术活动、写作活动、在自然界阻止或产生一种变化的行动等。如果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就会认识到:行动涉及到的方面、依赖的条件或因素一定是非常复杂的。根据他的所谓统一的行动语义学,有意向的行动可设想为一种问题解决活动,一种对于使描述问题的陈述Φ实现的意图的反应。如果Φ不同,那么行动者S就会对不同问题施加不同的作用,因而可以假定对于每一陈述Φ来说,行动者一定有独一无二的调节状态SΦ。接着他假定:S的调节意味着S的背景也会调整,以致于,相应于SΦ,一独一无二的调节背景B将应运而生。B(SΦ)是一命题家族即一组可能世界的家族。对于每一个陈述Φ和结构f来说,相应地有一独一无二的被分组好了的结构fΦ,而且还有明确的内容。由此看来,背景中的意图变化在行动中即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当问题出现在一个人面前,问题的解决除了取决于问题本身之外,还取决于调节陈述以及所用的、被编组好的结构。我们的行动算符的真值条件依赖于有关的情况,它可能由于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但可以肯定:它是意图、结构的明确内容以及由算符所运用的公式决定的命题这三者之间的一种关系。二、不可能完成行动或行为大多数哲学家都肯定,人之所以为人,其输出方面的表现就是能完成其他事物所不可能完成的行动或行为。如果是这样,就得进一步解释:这是怎么可能的?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它是不是由自然因果链中的物理原因所决定、引起的一个结果?如果不是,它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对此,主要有三类不同的回答。1.因果关系与行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必然的因果联系之中,行动也不例外,它是由在前的原因所决定的。不过由于对因果关系的模式和性质有不同的看法,决定论又有物理决定论和心理决定论之分。前者认为:因果关系严格封闭于物理世界之内,换言之,只有物理的事物之间才有由严格的物理规律统摄、涵盖的因果关系,因果链上不存在自由的或心理的原因。而物理的原因又是充分的,足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件包括行动的发生。H.费格尔和E.米尔说:“从积累下来的全部科学证据来看,这些证据全部支持这样的因果观,即认为因果关系是‘封闭’于物理世界之内的,不受非物理原因的奇迹似的干扰。”(p576)在他们看来,目的、意图、意志抉择等可以作为行为的原因来理解。但他们又强调这些术语的所指与适用于微观水平的术语的所指是同一的,也就是说解释行动的原因的心理学术语所指的心理事件和过程就是物理学术语所指的大脑活动或过程。心理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处在复杂的因果链条之中,但是这种原因不是物理事件和过程,而是某种心理状态,后者不能还原于前者。很显然,心理决定论在承认决定论的前提下,又放宽了决定论的某些限制,以至给予心理状态在因果链中以一定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有的人将它称为“温和决定论”。2.采取自由的根据是什么?非决定论认为,自然王国中存在着严格的因果必然性,但在人身上的某些范围内,这种必然性缺失了,例如人的思想、行动就是自由的,有非物理的决定机制,不受自然因果必然性的约束。著名科学哲学家K.波普说:“诚然,我们必须是非决定论者;但是还必须设法了解人也许还有动物是怎么会被诸如目的、宗旨、规则或协定之类的东西‘影响’或‘控制’的。”(p241)传统哲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前者不可能作为原因作用于后者,因为两者不同质。波普认为,这种观点是建立在一个早已废弃的因果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的。没有根据证明不同质的东西之间不能互为因果。在波普看来,因果链是开放的,因此心理状态可以成为行为的原因。人的行为除了受外界的原因、身体内的物理原因制约而具有规则性、秩序性、可预见性即符合决定论原则的一面之外,还有受心理状态、目的、规则和意图等因素控制而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的一面。非决定论还有一种表现形式,那就是自由论或自由意志论。坚持和论证这一理论的人很多,如柏格森、詹姆斯、杜威、摩尔等等。当然,他们对自由的理解以及所作的论证不完全相同,但有共同的倾向。他们都认为:自由主要是指人在面临两种以上可能选择时,意志有不受他人左右、不受因果必然性制约的自由,意志可以独立地作出自己的决定。也就是说,意志是自我决定的,其运作是独立的,没有原因、没有随意性的,人的行动是意志自由选择的。意志自由论的根据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伦理、道德和法律上的根据。如果人不是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动,那么人对自己的行动就不负有责任。这一来,道德和法律就将失去作用。第二,内省方面的根据。人在作出某一行动特别是重大的行动时,只要注意内省,就能知道行动之前有一考虑、比较、选择的过程。这说明行动是自己意志选择的。第三,经验的根据。例如,在经验中我们能看到行动与意志在时间上的邻近。第四,语言分析方面的根据。在摩尔(G.Moore)看来,自由意志问题是由“可能”、“能够”、“如果……那么”等语词的运用所引起的,因此分析这些语词的运用就可解决这一问题。他指出:人们在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时常说:“如果让我选择……,那么我就能够……”。这表明人有选择的自由,自由意志是存在的。3.具有折中调和性质的各方案这种解释行动的战略主要根源于下述哲学之谜:一方面,一组有力的论证否定了意志自由而支持决定论,因为大量的科学事实说明,世界由物质微粒所构成,由自然规律所支配。但另一方面,一系列事实又使我们倾向于认为,必定存在着自由意志,而站在决定论的对立面。面对这一矛盾,有的人继续坚持自己的立场,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而另一些人则理所当然地在两极端之间寻找出路,于是一些具有折中调和性质的方案便应运而生。例如相容论、整体主义等。前者主要是由J.塞尔所倡导的,他认为,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都有合理之处,也都有荒唐的地方。一方面,世界上的事物,至少人以外的事物都受因果必然性的决定,另一方面,在人的行动的小范围内又有自然因果必然性难以企及的领域,在这里有自由。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其实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原因作用的描述和解释,因此两者都是可行的。例如对同一个行动,物理决定论可以解释说:在我之内的原因就是物理原因,处在世界的因果链之中。非决定论同样有理由说:原因作用可用非决定论的语言加以描述,如意志作用(volition),或某些心理状态如相信、期望等1。在解释行动时,整体主义强调,决定行动的原因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是一整体。这一思想最近得到了怀特(M.White)的有力支持和论证。在他看来,整体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比较、考察不同的乃至相互对立的自由意志理论,并把有关的因素、有关的陈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既包含有关理论又超出、“优于”它们的理论。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在解释行动时,要考虑到感性经验、道德感情、信念、意志、选择、环境等一切有关因素,并用整体论的观点分析揭示它们的相互关系和整体作用2。三、心理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民间心理学有这样的看法,即认为人是心身合一的统一体,心灵在人身上、在自然界既有本体论的地位,又有对身体和外部世界的因果作用。前述的心理决定论、自由意志论也从理论上论证了这一点。最近20年来,西方心灵哲学随着对一个新开辟的研究领域——民间心理学——的探讨、反思的深入,在行动和心理因果性问题上又引出了新的问题:心灵怎么可能作为原因发挥其作用?换言之,心身之间如果有因果作用,那么其内在的原理、机制是什么?世界上是不是只有把物理事件关联起来的物理规律,而没有涵盖统摄它们的心理物理规律?对这些问题目前有三种较为流行的理论。1.汉南因果关系继承论interpersonal我们知道,古典的二元论一般表现为实体二元论。它认为,人由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构成。前者有广延而不能思维,后者能思维而不占有广延。因此两者在质上就是根本有别的,亦即没有任何同质性。既然如此,两者就没有由此达彼的桥梁,心灵与肉体就不可能有因果相关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笛卡心设想了一个中间桥梁,即松果腺,认为是它作为两者沟通的内在机制,从而把两者在因果上关联起来。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松果腺是心理的东西,那么它只能把心理的东西与心理的东西关联起来。如果它是物理的东西,即使很微细,那也只能成为物理的东西与物理的东西相互关联的机制。由于实体二元论的明显的荒谬性,二元论在现当代改变了形式,往往以属性二元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它认为,人是物理的实在,但有两种属性,一是物理属性,二是心理属性。它肯定心理属性与物理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在论证这种因果关系的可能性根据时,它主张,心理属性本身没有原因作用,它对大脑、外物的作用是通过物理属性实现的。因为根据随附性(supervenience)原则,心理属性依赖于、决定于物理属性,没有后者的变化,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变化。前者要发挥作用,必须有后者的变化作为基础。这较好说明了心理属性的因果作用机制,但是又碰到了副现象论的麻烦。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心理属性本身就成了无用的附带或伴随现象,就像树在地上投下的影子一样,由树所产生,但对树并没有任何原因作用。鉴于这里的问题,汉南论证了一种新的因果观。首先她反对下述“下向的因果观”:心理属性从它们所随附的物理属性中继承了因果力。其次,拒绝金在权(J.Kim)的观点:属性一定得通过它们的因果力而个体化。在此基础上,她主张,不能放弃把我们自己作为动原的观点,必须承认对行动的信念、愿望解释是真实的。心理主义术语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内涵,与主观性密切相关,而主观性是物理主义术语把握不了的。心理主义术语不可能在不丧失任何意义的情况下还原为物理主义术语。从实在上说,心理属性不能还原为物理属性,它们是具有真正因果力的实在的真实的特征,因而它们是真正的因果解释中的要素。在特定的情况下,心理属性没有独立于它们所随附的物理属性的因果力,就此而言,因果继承原则是正确的。不过因果力缺乏独立自存性不是否认实在有心理属性的充分理由,也不是否认心理属性能被想象的理由。总之,它们既是实在的,又是有因果力的。她认为,把心理属性是大脑状态的随附的主观方面这一观点与因果继承原则结合起来,就得到关于心理因果关系怎样发生、怎样起作用的真实图景。从客观的观点来看,心理状态是大脑的物理状态,它们引起了我们的行动。但从主观的方面看,我们可以体验到这些状态。换言之,这些状态相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又是主观的。它们中的某些以这种方式发生,或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由它们产生的行动自由地被做出来;其他的状态以另外的方式发生,由它们产生的行动不是自由地做出来的(p107-108)。2.对心理与物理的关系不同鉴于二元论的问题,基于对心脑认识的新成果,当今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二元论必须予以拒斥,因此纷纷支持和论证物理主义,从而使物理主义成了当今广泛流传的学说。其基本观点是,心理状态正好就是物理状态,它们的物理特征正好就是它们所具有的特征。但是它能否对心理因果关系给予与物理主义原则相一致的说明呢?要作出这种说明,必须有恰当的因果理论。根据广为流行的因果学说,当一事件作为原因引起另一事件时,除了时空接近的要件之外,还必须存在着涵盖、统摄两事件的规律。试比较两个例子。例1,张三擦火柴,接着火柴亮了。第2,张三从梯子上掉下来后,李四掉到他的旁边。前者是因果关系,后者不是。因为“擦火柴,火柴亮”是两个有规律地连在一起的事件。毫无疑问,它们同时又是时空上接近的。而例2中的两个事件只有偶然的联系。这里根本的区别在于,在前一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它把两个事件关联起来了,使一个事件总是与第二个事件在时空上接近。总之,根据这一因果学说,如果两个事件之间有因果关系,那么必定有涵盖它们的规律。同样,如果心理与物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那么一定有涵盖心理和物理事件的规律,由于这个规律,它们互为因果。但是这个规律是什么呢?物理主义有两种,对这个规律是什么的回答因而各不相同。先看类型物理主义:每种类型的心理状态都同一于一种类型的物理状态。假设类型物理主义者承认心物因果关系为真。根据常见的因果理论,就一定有某种把它们关联起来的规律,使它们相互作用。这规律是什么呢?有这样三种可能,一是把大脑状态类型与大脑状态类型关联起来的规律。它们对解释大脑的物理、生理过程是足够的,但不足以解释心物因果关系,它们只告诉我们:大脑中存在着物理因果关系。二是心理学规律,它能把心理事件关联起来,但不能把心物关联起来。三是把心理状态类型和物理状态类型关联起来的心理物理规律。这个规律可能是:每当一个人处在疼痛状态中,在他的大脑的某个区域一定有峰值神经元。如果有这样的规律,那么就可顺理成章地说明心物如何能够因果相关。问题是究竟有没有这种规律。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哲学的推论,而要靠对心脑关系的经验研究。如果找到了这样的规律或内在机制,那么就能说明心物因果关系何以可能。由此看来,类型同一论的合理性有赖于神经科学发展提供有关的规律。但是迄今为止,任何科学都没有发现这种规律。面对这一问题,物理主义有两种选择,一是承认自己错了,应予放弃,二是强调有心物因果关系,而事实上并不存在心理物理规律,或者说物理主义对心物因果关系的说明并不依赖于心理物理规律。这就是戴维森的个例物理主义或异常一元论。很显然,它根源于:一是用物理主义术语说明心物因果关系的强烈需要,二是类型同一论所陷入的困境和在解决困境时的无力。戴维森不是倡导个例同一论的第一个人,但他是第一个根据心物因果关系证实它、进而提出异常一元论的第一个人。他认为有三个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第一,心物因果关系原则。第二,休谟的原则:有因果关系,就一定有决定论规律。经三,不存在把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关联起来的心理物理规律,此即心理的东西的异常性原则。戴维论证说,这三个原则蕴涵着这样的原则:心理状态个例同一于物理状态个例。如果这是对的,那么就有一种可与心物因果关系一致的物理主义观点。因为根据第三个原则,心理与物理的图式是完全类的。物理实在的特点是:物理变化能通过把它与别的变化、物理上被描述的条件关联起来的规律而得到解释。心理现象的特征是:它们的归因一定得追溯到个体的信念、愿望、意图等。如果每个王国都固守自己严格的证据源泉,那么它们之间不可能有直接的关联。“我认为,结论一定是:只要我们把人当作有理性的动物,那么法则学的空缺就是不可避免的。”(p254)个例同一论同样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难。只有当我们有理由认为我们构造出了一种关于心理因果关系的个例物理主义说明,即一种与戴维森的前提相一致的说明,那么个例物理主义才能说是完善的,而事实上并非如此。J.金在权等人详细说明了这一点。他们认为:个例物理主义能提供的唯一的说明有这样的含意,即让心理属性本身成为没有原因作用的东西。对此,有两方面的论证。(1)粉的特性—根据因果相关性的自然主义原则的论证。众所周知,一个对象所具有的所有属性并不都是因果相关的。例如一粉红色粉笔掉在地上了。是什么引起这种下落?回答是引吸力。而粉笔的粉红色在这里完全无关。问题是:我们怎样确定某一属性是否因果上相关?这得由科学理论来回答,也就是说,要坚持自然主义原则。因为根据自然主义,科学是最好的向导。在这里有一原则,不妨称之为因果相关性的自然主义原则(简称NCR):只有出现在基本规律中的由各门科学所假定的属性才是因果相关的属性。它回答了什么属性在因果上相关于一个或另一事件。把这用到上面的例子,就可回答哪一科学规律涵盖了这个事件。不存在述及了粉红色属性的基本规律,只有述及了吸引力的规律。如果是这样,上述因果相关规律就可告诉我们:相对于粉笔落地而言,粉红色本身不是因果相关的属性。这一规律可用来驳斥个例物理主义。因为根据NCR,可判断哪个属性在因果上无关。假设有“手臂举起来”这一事件,这里有“想举手臂”的属性,现在来判断这一属性与手臂举起来有无关系。根据NCR,“想举手臂”这一属性在涵盖举手臂这一事件的科学规律中没有被述及,因此它是因果无关的属性。戴维森在对个例同一论的论证中也承认了这一前提。因为他认为,既没有心理物理规律,也没有述及心理属性的规律。如果是这样,心理属性在因果上就是无关的,就像粉笔掉在地上,粉红色与此完全无关一样。如果这个论证是对的,那么它就是对个例物理主义的否定。因为根据戴维森的观点,没有心理物理规律,只有物理规律,如果是这样,心理属性就不可能有原因作用。因为判断一属性有无因果作用,就是看这属性在有关规律中被述及了没有。现在在这里起作用的物理规律没有述及心理属性,因此心理属性没有用。(2)cee:因果关系其基本观点是:戴维森的异常一元论所派生出的个例物理主义意味着:心理属性在因果关系上是无关的。因为根据金在权的因果解释排除(causal-explanationexclusion,简称CEE)原则:“一个事件的原因或因果解释,当被当作是一个充分、圆满的原因或因果解释时,似乎排除了它的其他独立的原因或因果解释。”这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个关于某特定事件的可接受的解释,那么所有其他不能还原为这个解释的解释就被排除了,因为对这事件不可能有一个以上的解释。换言之,对一事件的解释可以有多种,但正确的只能有一个,其他的要被排除。根据这一原则,加上NCR,就有这样的结论:如果对一事件有一个可接受的解释,那么与那事件因果相关的唯一的属性就是在解释中被述及的属性或者说可归结为那解释所述及的属性。同理,如果人的行动为某种物理规律所涵盖,那么就有关于它们的充分的物理解释。但根据CEE,如果有充分的物理解释,那么唯一有关的属性就是这些解释中所提到的物理属性,而不是任何类型上同一于这一属性的心理属性。根据戴维森的个例同一论,心理属性既不能同一于、又不能还原于这个充分解释所提及的属性,因此心理属性与心理因果关系是无关的。总之,如果没有涵盖两事件的规律,那么它们之间就没有因果关系。而没有因果关系也就没有行动。如前所述,规律可能只有物理的和非物理的两类,而后者已证明是不存在的,因此只有前者。如果没有涵盖心理与行为的物理规律,那么就没法证明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就不能说心理事件具有因果作用。这说明,除非戴维森承认有某些涵盖身体事件的规律,否则就没有什么身体行为能被看作是行动。戴维森面对的难题是,他必须承认涵盖某些身体行为的规律的存在,但是如果它们涵盖了身体行为,那么可得出结论说:心理属性在因果关系中是无关的。不过,也应看到,金在权等人对戴维森的批判也有问题,如CEE把因果解释与因果关系搞混淆了。接受一种因果解释是否会拒绝一种因果解释,这是一个实用主义问题,取决于人的利害考虑和有关的信念。如果是这样,接受一个,排除另一个,这与因果关系的本质并没有任何关系。这一混淆还导致了另一个混淆,即把是否接受一种解释这一实践问题当作是下述形而上学的观点:在被排除的解释中所述及的属性与因果关系无关。其实,被排除的解释中所述及的属性有时恰恰是因果上有关的属性。四、语义属性的功能解释我们知道,计算机只能对符号的句法进行加工,而不能理解、处理符号的内容或意义。意义的识别、理解是程序设计、操作人员的事情。意向非实在论者独出心裁地指出,人脑与此类似,它所加工和处理的也是命题的符号形式。但是,在人的印象中,心理的因果作用是由心理符号的内容或意义使然。例如,我们是在把握了信念的内容(如相信“冰箱里有解渴的饮料”)的前提下,才有相应的行动(如走向冰箱,拿出饮料来喝)。如果像大多数论者那样承认心理内容在自然界中的存在,那么心理内容究竟有没有因果作用呢?如果有,它是怎样发挥因果作用的?这是内容理论中与心身、心物关系问题以及行动哲学中的行动解释问题交织在一起的一个崭新的、前沿的课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是围绕着如何消除对语义属性因果性的怀疑而展开的。对语义属性因果性的怀疑来自取代威胁(preemptionthreat)和外在主义威胁两个方面。取代论者认为,符号的句法属性不是符号的基本物理属性。因此,其因果效力可以由符号的物理属性的因果效力所取代。与此类似,命题态度的语义属性也不是大脑的基本物理属性,其因果效力也可能被大脑的物理属性的因果效力所取代。外在主义威胁则源于语义属性的外在特征。它认为语义属性不在大脑之内,而在所指称的对象之中。因此,它在大脑中没有位置。但因果过程是有位置的,或者说是局域性的(local),因此语义属性不能发挥因果效力。两个威胁的侧重点不同,但其实质都是认为语义属性是没有因果作用的副现象属性。杰克逊(J.Jackson)、雅各布等人用程序解释模型对取代威胁作出了回答。他们认为心理内容有宽内容和窄内容之分。宽内容是副现象,而窄内容是有因果效力的真正的内容。在雅各布看来,对行为的因果解释有两类:一是过程解释。例如一个人头痛,喝了止痛片,头不痛了。对此可以解释说,药物的化学属性在消除疼痛的过程中有因果作用。二是程序解释或功能解释,如可以通过叙述止痛片的功能来解释其因果作用。两种解释的区别在于:过程解释揭示的是因果作用的实际过程,而功能解释提供的是关于可能没有被实现的因果作用过程的信息。也就是说,功能解释提供关于实际过程的一般信息,而非具体信息(p205-222)。根据命题态度的语义属性对行为的解释是一种功能解释。因为尽管语义属性随附于物理属性,它的例示在物理属性的因果作用中没有一物引起另一物的那种作用,但是物理属性的例示只有通过语义属性所编制的程序,才能有产生行为的因果作用。也就是说,语义属性的例示与物理属性的例示之间是概念的、逻辑的或程序性的功能关系。正如述及成为止痛片的功能或程序,可以对止痛作出因果解释一样,通过述及信念的语义属性的功能作用也可对行为作出因果解释。因此,语义属性的因果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被物理属性取代。德雷特斯克运用“成分战略”(componentialstrategy)来消除外在主义威胁。他认为,身体运动与行为不同,行为是一个借助物理系统的意向状态产生身体运动的过程,它由信念、身体运动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三个因素所构成。命题态度的语义属性作为原因引起的不是行为,而是身体运动。因此,在说明语义属性的因果作用时首先要区分对行为的因果解释和对身体运动的因果解释。按照成分战略,用命题态度的语义属性解释身体运动是一种因果解释,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而用它解释行为则还需把触发性(triggering)原因和结构性(structuring)原因区别开来。触发性原因是直接引起一个事件的事件,例如拧开水笼头就是水流出来的触发性原因。而结构性原因是背景、条件,是触发原因起作用的根据,例如水笼头拧开之所以有水流出来,这是由设计、安装人员设计安装的构造所决定的。德雷特斯克认为,命题态度的语义属性在行为发生中是作为结构性原因起作用的,因为它说明了行为过程的结构。以温度自动控制装置为例。它装有双金属片C,C像温度计一样,携带着房间温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