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重点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重点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重点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重点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重点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邵东重点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在甘肃齐家文化的皇娘娘台遗址中发现有一座成人合葬墓,一男二女。男性在正中仰卧,左右两侧各有一女性,均为侧身曲肢,面向男性,卧于棺外。这一时期()A.人们开始大量使用陶器 B.氏族公社联合形成部落

C.熟练掌握青铜铸造技术 D.仰韶文化处于发展高峰2.宋襄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准确的是()A.以兼并对手为作战目标 B.以骑兵为主要作战兵种

C.中央集权秩序初步形成 D.士兵的来源主要是贵族3.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曾言,“凡一切奏折,皆朕亲批,诸王文武大臣等知有密折,莫测其所言何事,自然各加警惧修省矣”。他主要强调这一制度()A.有利于皇帝直接广泛获取信息 B.提高了皇帝决策严密和机密性

C.有利于皇帝对文武大臣的控制 D.有利于提高各级官员政治素质4.如图为洋务运动时期大众传媒(画报)介绍西人制作的气球,名为《气球破敌图》。对此图理解准确的是()​今有西人里那制成新式气球一具,能载八千五百磅之重,升放空中,每点钟(小时)行二十五米,各国敬制造此球为行营之用,水陆之兵可以废;况配大炮于球中,居高击下,凡铁桥、轮舰、炮台、火药库、电报局及水陆兵弁,皆不可恃。此气球之善于摧敌也。A.中西结合成为近代绘画新潮流 B.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发展

C.如实描述了新式气球的先进性 D.利于启蒙国人的科学意识5.针对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的现实,康有为阐明“犹不讲求生财之道,承亟以实利之是尚,吾恐鱼无水死,国无财亡。”这一主张()A.强调改变传统义利观的必要性 B.说明维新变法讲功利求富贵

C.反映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 D.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6.1953年钱大昕创作的年画作品《把自己满意的人选出来了》。如图描绘的是当选者胸前戴大红花与大伙见面的场景,该年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

B.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

C.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D.人民群众参政热情高涨7.据统计,仅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就掌握了生产合成橡胶及各种优质钢材等的能力。到1937年,苏联几乎各类工具和机床生产都大幅现代化了。大多数新车型是外国设计的仿制品,但复制和创新几乎完全是由苏联工程师和工人进行。由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A.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B.得益于人才与技术的结合

C.实现了市场与计划的结合 D.根源于新经济体制的推行8.从1963年5月成立到2002年被非洲联盟取代,非洲统一组织积极参与非洲国家间绝大多数边界和领土争端的调解活动,如成功地解决了加纳和上沃尔特边界争端,调停了加纳和多哥的埃维族争端等,还使某些冲突或争端得到缓和。非洲统一组织的这些活动()A.在非洲取代了联合国地位 B.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C.在非洲建立了政治新秩序 D.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9.罗马帝国早期的纪念碑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皇帝出征和向士兵讲话的场面,到了帝国后期,皇帝形象高大,超乎常人,士兵形象则渺小模糊。皇帝的不同形象体现了罗马帝国()A.君主政治的发展 B.对外扩张的频繁 C.海外贸易的发达 D.文学艺术的繁荣10.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通过限制对印度的粮食出口,迫使印度在越南战争中保持中立立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指出:“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上述材料说明()A.亚非国家农业发展推动全球治理完善 B.资源对国际政治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C.欧美大国能源争夺决定国际秩序演变 D.贸易在区域集团化中占据核心地位11.20世纪30年代,拉丁美洲是世界主要的谷物供应地区,亚洲、非洲亦有少量余粮出口。而到50年代,拉丁美洲净出口额仅有100万吨谷物,亚洲地区则变为净进口地区。80年代初,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年净进口数量竟高达9000多万吨。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长期存在 B.第三世界农业发展长期落后

C.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趋势加快 D.新兴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影响12.楚国是活跃在汉水和长江流域的一个国家。楚国君主的心病是,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他们的封号太低,与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第六代楚君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由此可知()A.楚国在军事上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 B.周楚两国征战给双方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C.楚国“不服周”的态度纯属夜郎自大 D.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在传播中受阻13.《诗经》中“孝”有祭祀先祖、善事父母两种含义。自春秋以来,孝的“善事父母”之义逐渐取代“祭祀先祖”之义成为孝的主流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血缘观念逐渐淡化 B.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提升

C.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形成14.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而受传统和文化影响,齐国的君主奉行“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的原则,使齐难以实现霸权统一。这说明()A.齐国仍严格遵守分封制度 B.客观环境影响了文明程度

C.文化差异决定了称霸胜败 D.独特国情有利于秦国统一15.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时期,清廷一方面没有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也未能真正控制全国的军权与财权,中央集权有名无实;另一方面,各省督抚也不能有效地控制地方军权与财权,在地方已没有强势督抚,更没有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按照这一观点()A.武昌起义的发生是必然的 B.清朝统治的覆灭是必然的

C.清末新政加速了清朝灭亡 D.中央集权不适应时代变化16.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的主要财源是各省的协饷,对此各省督抚态度不一,有的想方设法拖延和减少他们的协饷,有的就协饷数额与中央讨价还价,还有的则尽其所能援助,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左宗棠的私人关系。这反映了当时()A.国家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D.地方督抚势力的兴起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法理上说,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予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材料二: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在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乃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即成为中央宰相府的活动分张所。……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2)对两则材料的观点分别予以评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8年春,美英法三占领区合并,并准备建立德国西部政权,随后,三占区开始改革币制准备加入马歇尔计划。作为反击,苏联指责建立德国西部政权是“分裂德国”的政策,开始封锁柏林与西方之间的一切地面交通。柏林封锁是美苏在冷战中第一次直接交锋,柏林成为双方冷战冲突的焦点。苏联希望封镇柏林来破坏西部政权的建立,或吃掉美国深入东方阵营内部的堡垒。在美国方面,“自捷克斯洛伐克被拉入东方集团后,柏林成了苏联铁幕后面唯一的自由世界的堡垒”。柏林冲突即使在最高点时,也是以冷战的方式进行的。——摘编自刘笑盈《冷战的兴起与欧洲的重组》材料二1949年12月,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特利提出的美国在欧洲的军事战略计划的基础上,北约防务委员会提出了关于“防御北大西洋区域的战略概念”的报告,并被北约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批准。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欧各国担心美国把重要力量用于远东,苏联乘机进攻欧洲。鉴于欧洲和本身形势的需要,美国一方面加紧催促欧洲各缔约国建立北约集体防务力量,另一方面向欧洲派遣地面部队。到1951年底,北约组织的司令部相继建立,北约组织机构全部确立。至此,北约组织就“从一个在这以前还是抽象的联盟,转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了。”

——摘编自孙国军《试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根据材料一,指出柏林成为“双方冷战冲突的焦点”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推动北约演化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的举措。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8年3月,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之反响》,故意攻击新文化运动。刘半农用读者来信一问一答的形式撰写《复王敬轩书》,驳斥了王敬轩所提出的所有观点。赵世炎、邓中夏、陈延年等人利用活报剧的形式将这一问一答的书信给百姓们演出来,定名为《红楼钟声》。以下是《红楼钟声》的部分剧情:

王敬轩:贵刊名曰《新青年》,理当扶持大教,昌明圣道。然尔等却鼓吹新学,以狂吠之谈,致纪纲扫地,名教沦胥。贵刊诸子,岂犹以青年之沦于夷狄为未足,必欲使之违禽兽不远乎!?

记者:可笑!先生将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一切罪恶完全归到本志所倡导的新文化上,实在是荒谬。我倒要问问,辛亥国变以前,扶持大教,昌明圣道那套老曲子已经唱了两千多年了,为什么会闹到朝政不纲、强邻虎视、国土沦丧的地步?

王敬轩:这……国之不昌,实乃西洋邪教所为,但贵刊对西洋邪说从不排斥,尔等同人编辑多为西教信徒,崇洋媚外,不失为尔等本性。

记者:本志记者并非西教信徒,本志所信仰和倡导的是陈独秀先生竖起的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用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提升我们的国民性,这难道就不是抵御外辱、振兴中华的根本之道吗?

王敬轩:尔等提倡新学流弊甚多!特别是妇女,一入学堂,尤喜摭拾新学之口头禅,语以贤母良妻为不足学,以自由恋爱为正理,以再嫁失节为当然,甚至,剪发髻,曳革履,高视阔步,恬不知耻!

记者:孔教三纲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了,受害最甚者莫过于是妇女,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太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这样的封建教条,像一张张血盆大口,无情地吞噬了妇女的尊严、情趣、自由,甚至是生命,造成了多少灭绝人寰的人间悲剧!请问,这样罪恶的,难道就不应该被废除吗?——摘编自龙平平《觉醒年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青年》记者与王敬轩的论战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明之初,朝廷编定民间户口、赋役,各给户由。我仁六公充当四五都一甲(甲首)。值壬年策应公务,计管甲三户:本都大帽刘玉,即今溪头张偷;德化石山吴隆;景山李早,即今柯舜、柯兴隆。顺治戊子年,依明制编户籍,吾族仍一甲之班。嗣是军兴旁午,最苦大当,荷先祖默佑,米产如故,实赖一、二贤子孙支持之力。康熙甘三年甲子以后,上宪严革里役之弊。至庚午,制台兴公又设均苗法,每班酌定五十三石零,吾族丁米不减于前。邑官吏……将户内管甲拨出他班,而本族依旧居四五都一甲十班之首。自古及今,大造编审,米有增减,户头易名,难以详载。康熙辛丑年编审,尚有四十余石,配官丁二十丁,户名今称郑泰矣,嗣后又再易郑雄。

——摘自福建永春县荣华《郑氏族谱》(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及清代前期基层治理的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及清代前期基层治理的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族谱的史料价值。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据本题材料“一男二女。男性在正中仰卧,左右两侧各有一女性,均为侧身曲肢,面向男性,卧于棺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根据材料信息可推断出这一时期氏族公社联合形成部落,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关于陶器使用情况的论述,排除A项;

齐家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但依旧以陶器为主,熟练掌握青铜铸造技术,C项正确;

齐家文化的所处时间在公元前2000~前1900年左右,但仰韶文化约前4000~3600年左右进入繁荣期,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2.【答案】D【解析】据材料宋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士兵的来源主要是贵族,礼乐制度在军事方面的影响是讲究承诺,遵守信义,不以阴谋狡诈取胜,故会出现材料中宋襄公这番言论,D项正确;

据材料宋襄公时期对敌人不下死手,说明当时不是“攻城灭国的兼并战争”,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作战方式以车战为主,车兵是主要兵种,排除B项;

结合所学可知,宋襄公是春秋时期的人物,当时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且材料不能说明当时中央集权秩序初步形成,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3.【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诸王文武大臣等知有密折,莫测其所言何事,自然各加警惧修省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奏折是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便于监视和探听民情,有利于皇帝对文武大臣的控制,C项正确;

皇帝直接获取信息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密折制度提高了皇帝决策严密和机密性,排除B项;

密折制度的实施与提高各级官员政治素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4.【答案】D【解析】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近代绘画的潮流,排除A项;

材料中只是在介绍西式气球,无法得出推动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

“画报”不属于一手史料“如实描述”说法还需进一步考量,排除C项;

根据材料“洋务运动时期大众传媒(画报)介绍西人制作的气球”,“各国敬制造此球为行营之用,水陆之兵可以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国家的崛起并打开中国国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伴随西方入侵,西学东渐,又适逢洋务运动(或民族工业的兴起),科技日益受到国人的关注,大众传媒(画报)介绍西人制作的气球,并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绘画透视技巧结合,并意识到“气球”可以作为战争武器摧敌,这有利于启蒙国人的科学意识,促进民族觉醒,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解答本题根据“洋务运动时期大众传媒(画报)介绍西人制作的气球”,“各国敬制造此球为行营之用,水陆之兵可以废”并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5.【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犹不讲求生财之道,承亟以实利之是尚,吾恐鱼无水死,国无财亡。”可知,康有为认为在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实业救国的思潮产生的背景下,传统的义利观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主张要讲功利、求富强,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维新变法,排除B项;

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想产生,但并非成为时代潮流,排除C项;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仅仅获得初步发展,且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改变义利观的必要性,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6.【答案】B【解析】A.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确立,故A项错误;

B.1953年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年画作品正是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选举的画面,说明人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故B项正确;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属于基层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

D.材料无法得出人民群众参政热情高涨,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苏联就掌握了生产合成橡胶及各种优质钢材等的能力”“复制和创新几乎完全是由苏联工程师和工人进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得益于人才与技术的结合,助推了其工业化进程,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新经济政策,且新经济政策已经废止,排除A项;

苏联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新经济体制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提出来并实行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非洲统一组织积极参与非洲国家间绝大多数边界和领土争端的调解活动”“成功地解决了加纳和上沃尔特边界争端,调停了加纳和多哥的埃维族争端等,还使某些冲突或争端得到缓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统一组织的活动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对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

非洲统一组织在非洲并没有取代联合国的地位,联合国依然在非洲发挥作用,且材料也没有相关信息,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国际关系,排除B项;

C项“政治新秩序”之说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多极化趋势加强,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多极化趋势加强,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9.【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罗马帝国的皇帝形象变得超乎常人的大,可知君主权力增强,A项正确;

材料与对外扩张无关,排除B项;

皇帝的形象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

皇帝的形象与文学艺术的繁荣无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0.【答案】B【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美国通过控制石油和粮食来控制其他国家,说明资源对国际政治格局具有中药形象,B项正确;

材料并未提到亚非国家农业发展与全球治理完善,排除A项;

欧美大国能源争夺影响国际秩序,而不是决定,排除C项;

美国和印度属于两个不同区域,无法体现贸易在区域集团化中占据核心地位,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美国霸权主义,依据材料“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美国霸权主义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谷物贸易由战前的净出口地区逐渐变为战后的净进口地区,究其原因主要为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地把经济发展重心转移到发展工业上来,对国内工业的政策一般要优于农业,其结果使农业发展滞后或满足不了国内需求,同时处于保护下的国内工业品价格一般又高于农产品,农民在谷物耕种中投入的工业品费用增加,导致农民普遍缩减种植规模,加之由于保护政策使农业出口更加困难,C项正确;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对等贸易以及存在的霸权主义,这与粮食进口无关,排除A项;

第三世界农业发展的长期落后,与二战前粮食出口相矛盾,排除B项;

世界经济中心依然处于发达国家且材料体现不出转移趋势的加快,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2.【答案】D【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步及“问鼎中原”的信息。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不是诸侯囯,并且材料也没有涉及征战的信息。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可知,楚囯具有一定实力,并非夜郎自大。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楚国的封号与其强大的国力不相称,第六代楚君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楚国利用蛮夷的身份摆脱礼制的制约,进行兼并战争,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在传播中受阻。13.【答案】C【解析】“善事父母”也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排除A项;

春秋时期备受欢迎的思想是法家,排除B项;

根据材料可知,孝的内涵由“祭祀先祖”到“善事父母”,这变化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社会意识、家庭结构的变化相一致的,故主要原因是经济方面的生产力进步,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项正确;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答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准确判断的能力。14.【答案】D【解析】材料“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体现的是秦国独特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秦国的统一,D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B选项说法材料未涉及,排除;

C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D。

本题关键信息是“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结合秦朝的统一及其条件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的统一,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材料强调的是社会环境对秦朝统一的重要性。15.【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中央和地方实力均遭到削弱,这就为革命形势的发展提供条件,加速了清朝灭亡,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清末新政对清朝统治的消极影响,不是武昌起义的发生是必然的,故A项错误;

材料只是反映了清末新政加速了清朝灭亡,不能就此说明清朝统治的覆灭是必然的,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清末新政加速了清朝灭亡,不是强调中央集权不适应时代变化,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清末新政的消极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的主要财源是各省的协饷,对此各省督抚态度不一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左宗棠的私人关系”可知,伴随洋务运动的开展,地方地主官僚开始崛起,从对左宗棠的态度可以看出,当时国家权力结构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A项正确;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

地方督抚势力的兴起是镇压天平天国运动的需要,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边疆危机,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清朝政治变革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边疆危机,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7.【答案】【小题1】特点:从官员产生和隶属看,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派出,隶属中央;从权力分配看,中央集权为主,地方分权为辅,着力加强中央集权;从体制架构看,建立起链接中央和地方的体制,巩固统一;从历史演进看,是我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升级,是我国省制开端,是重大制度创新。【小题2】材料一认为行省制通过创新国家权力分配法理和地方管理机制,在兼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基础上,突出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升级,很好的实现了巩固统治和统一的目的。材料一从制度演进的历史进步性、制度体制内容的创新性,以及管理措施调整的有效性三个纬度,充分肯定了行省制的进步之处。材料二认为行省制是中央扩张权力,压制和削弱地方权力,行省制不是地方体制的革新,而是中央权力对地方的入侵。材料二反对行省制由中央直接派官到地方的做法和极力削弱地方权力的行为,认为行省制过于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的发展。

材料一只关注了行省制的创新性、进步性和重大意义,材料二只强调了行省制潜在的局限和弊端,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缺陷。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分析行省制在制度设计上的进步性和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及其评价。第一问,提炼材料材料信息分析作答;第二问,结合所学行省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历史解释分析说明。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及其评价,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18.【答案】【小题1】美苏在德国西部建立政权问题上的冲突;苏联封锁柏林与西方之间的交通,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次直接交锋;柏林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的影响。【小题2】推动构建北大西洋区域战略;建立北约集体防御力量;向欧洲派驻地面部队;健全组织机构。【解析】本题考查了美苏冷战,第一问结合柏林成为“双方冷战冲突的焦点”的原因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美苏冷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