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性的表达,深情的呼唤——《六国论》《阿房宫赋》01【教学目标】1.梳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批判思辨性阅读能力;2.研读文本,体会“灭”“一”二字的艺术魅力;3.体会情感,感悟作者藏于理性中的深情及借古讽今的写作特征。02【教学重点】把握两篇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思路,学会辩证分析。03【教学难点】回归文本,比较两位作者不同的理性表达和相同的深情呼唤,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04【教学准备】1.提前下发导学案,学生了解写作背景。2.学生熟练掌握《六国论》《阿房宫赋》字词,能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并有所思考。05【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导学教学法;思维导图法。06教学过程风云激荡,战国时期秦灭六国,气势如虹,摧枯拉朽,何等的强盛!然而不可一世的秦朝二世而亡,让多少后世之人发出了深沉的浩叹和感慨。“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其中的两篇代表作品《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任务一:完善导图,体会逻辑之精巧这两篇文章通过写六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史实,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逻辑明确:《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两位作者是怎样得出这样的观点的?此前请同学们梳理《六国论》,将文章结构转化成一张思维导图,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展示一下,请投屏到白板上,并说说绘制原因。预设:两位学生分别展示并讲解作品。追问:《六国论》全文是什么结构?二、三段能否调换顺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阿房宫赋》的思维导图,但其中留下了一些空白,请小组讨论两分钟,将这幅思维导图完成。小结: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六国论》作为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论证方法多样,兼具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注重手法,铺排描写,夸张扬厉,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同时还有着清晰的结构。不论是哪种文体,都使这两篇文章结构充满了“精巧之美”,令人印象深刻。任务二:推敲字词,品味用字之精准我们将目光再次对准文本,文章的字词也值得推敲。六国为强秦所“灭”,秦国“一”统天下。“灭”和“一”这两个字分别在文章里多次出现。请大家找到《六国论》中的“灭”和《阿房宫赋》中的“一”。思考:你从不同的“灭”“一”字中读出了什么?请在书上做一下旁批。我从_________读出了_________举例:“破灭”代表破碎灭亡,说明灭亡是从内部开始的,星星点点的。我从“六国破灭”中的“破灭”读出了赂秦三国的结局。预设:①“迁灭”有随着变动之意,我从“终继五国迁灭”读出了齐虽不赂秦却不反抗,终随局势变动,失援而亡。②我从“秦革灭殆尽”读出了秦军势如破竹,感受到燕赵的处境是“智力孤危”。③我从“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读出了秦王朝的奢靡之态。这里其实是说到处都是楼,到处都有阁,可见阿房宫之大,建造成本之高。④我从“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读出了秦王朝的纸醉金迷。宫殿里时时处处都是歌舞带来的热冷不一,将统治者的奢靡之态揭露的淋漓尽致。⑤我从“楚人一炬”读出了秦王朝的可悲结局。一把火就让一个不可一世的王朝二世即亡,可悲可叹。追问:请你试着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进行朗读指导)提升:“六王毕,四海一”,“一统天下”是否在赞美秦朝呢?《孟子》一书有这样的解释: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儒家思想中的“一”是指以仁政一统天下的“王道”,而实际上,秦王朝“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这怎能是儒家所倡导的“一”呢?这就使得“四海一”中的“一”有了一层讽刺意味:表面是统一了,但与真正的“一天下”的仁政截然相反。还有一处也是反讽,你找到了吗?儒家认为,君王应当与民同乐同忧,事实上,秦王的“一人之心”哪里是千万人之心啊,简直就是“独夫之心”!小结:六国破灭,秦朝一统天下,然而仅二世而亡。六国“不同的‘抵抗’”最终却是“相同的灭亡”,“细小的‘一’字”,反映出秦朝前后期“巨大的反差”。这些看似普通的用词,其实是老泉和牧之对历史理性反思后独具的匠心,理性的呼唤。任务三:发问作品,感受深情之呼唤我们在研读两篇作品过程中发现很多精妙之处,我们同时也要有质疑精神。“观诸侯之割地赂秦……即不割亦未必不亡。”------林纾你完全赞同两位作者的观点吗?你对他们的观点有补充吗?预设:①杜牧将秦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奢靡”有点片面,秦朝“商鞅变法”改革激进也是原因。②苏洵认为赂秦是六国破灭的原因,但我认为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才导致六国贿赂秦国,赂秦实为结果。明确:非常肯定大家具有思辨阅读的能力,作为文学家的苏洵和杜牧未尝不知他们的观点不够全面,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清·朱川许“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杜牧《上知己文章启》明确:不论杜牧写《阿房宫赋》还是苏洵写《六国论》,都是为了警示当朝统治者要吸取教训。这种手法就叫借古讽今。他们写下文章时,杜牧只是个23岁的青年学子,苏洵不过是个平民学士,可我们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对社会的关注和为国谋策的使命。他们心系天下,有见识,有抱负,有担当,有大情怀,这样情理兼胜的文字来自于中国士人精神,那就是:(齐读)责任担当精神,家国天下情怀!小结:回归今日,我们从结构的梳理中,体会了苏洵、杜牧逻辑的精巧,思维的力量;从字词的推敲里,发现了他们用字的精准,独具的匠心;从埋藏在理性表述中的情感线索里,又体会到了文人思想的高度。牧之与老泉相隔百年,却同样对国家一片赤诚,我们与他们,即使相隔千年,也依然能被他们身上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深深打动。两篇文章在文末都发出了“呜呼”的感慨,现在,让我们正襟危坐,拿出士大夫的情怀齐读这两段,让理性的表达,深情的呼唤穿越千年再次回荡。(师生齐读)齐读: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