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设计依据】根据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和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单元教学目标等。【单元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2.品读、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3.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小说的主题4.尝试诗歌写作,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2)把握小说叙事和借“物象”抒情的特点。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词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尝试诗歌写作。(2)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教学课时数】8个课时(1)第1-5课时:诗歌(2)第6-8课时:小说【教学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理解作者借意象抒发的情思,感受诗境,我选择了朗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意并初步感受诗歌意境,指导学生分组学习,欣赏诗歌变幻多姿的意境。同时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比较,重点感悟《沁园春•长沙》,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毛泽、郭沫若、闻一多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2.品读、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3.尝试诗歌写作,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词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2)尝试青春诗歌写作。【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预习文本,先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布置学生预习本单元文本,重点是《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多朗读,注意夯实基础,了解意象概念等。课堂教学第一、二课时导语激趣(采用多种形式,或自编导语,或以诗入情,或介绍背景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青春是美妙的,青春是昂扬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别样的青春年华。现在我们一起品味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进入老一辈革命家的青春岁月吧。初读会意(设计意图:诗歌,是诗人用生命弹奏的歌谣,朗读是最好的读诗方法,所以用朗读来感受诗人生命的节奏。)要求学生读好字音、停顿和起伏,并概括诗歌的上下阕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描绘了哪几幅图画?1.首先请一位学生读,全班同学倾听评点。教师范读(诵背读),纠正字音,商讨句读和学生朗读中错读或需要调整的句子。明确:(1)字音沁/泌

舸/柯

怅/帐(2)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忆作为领起字,读时要稍微停顿,读出情感。(3)万类霜天/竞自由

粪土/当年万户侯读好情感,理解作者深沉而又昂扬的情感。概括诗歌的上下阕内容。明确: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秋景);下阕抒情(抒发革命情怀)。品读入境(设计意图:鉴赏品读诗词,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诗歌的意象,聚焦意象,从意象中品味诗人深沉而又昂扬的情感。)积累知识,掌握方法(1)意象的概念。“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意象就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物象)的组合。意象的类别。诗歌中的意象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再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羌笛”往往寄寓着别意和乡情;“杨柳”往往表示挽留的情意,送别的不舍,思乡的缠绵;“月亮”是思乡怀人或渲染凄清的气氛;“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其描写的客观物象融合而成的世界。意象与意境有一定的联系,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意象一般与词句相关,而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不少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明确要求,学生品读小组合作,找出自己喜欢的几幅画面,说说画面里有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起来的画。(1)上阕:独立寒秋图:独立(人)、湘江、橘子洲湘江秋景图: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2)下阕:峥嵘岁月图:百侣、同学少年中流击水图:浪、飞舟

上阕通过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的描绘,描述了作者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下阕则通过百侣、同学少年、浪、飞舟等意象的描绘,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流露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无限怀念。3.小组交流,教师点评(1)明确主旨: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2)全班齐读或分组朗读并背诵。四课时(四)比较研读(群文阅读)(设计意图:把《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问题设计理解诗词的青春内涵及情感,提高对人生青春价值的思考。)小组继续合作讨论,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在朗读节奏、情感及意象有何异同?朗读节奏与情感(在教材中划出节奏,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意象与寓意(见上表)主旨比较(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2)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描写了横跨两大洋的巨人(诗人自己)的呼唤与呐喊,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3)闻一多的《红烛》: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人的胸怀,既表达了诗人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也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4.共同点:作者都处于青春年少时期,又都处在中国黑暗时期,他们彷徨,对现实不满,但又十分关注国家的命运前途,也不想放弃自己的豪情壮志,更希望能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去追寻理想,拥抱未来。【板书穿插其间】(五)小结,尝试诗歌写作(设计意图:以诗歌写作促进阅读深入。时间若不够,可延至课外完成)尝试诗歌写作先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即通过具体的形象(物象)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意象中,同时注意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及音乐美。诗歌写作中,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由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才是目的。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同学们刚踏入高中,正处于青春飞扬时期,你肯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请以“青春”为主题,尝试创作一首诗歌,要求抓住青春的特质,巧用意象,抒发自己的青春情怀和理想,感情自然。填好《诗歌写作评价表》。展示学生的诗作。(朗读展示,学习园地展示……)作业布置(设计意图:学生学习了诗歌文本后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加深对诗歌的意象、语言、情感的理解,进一步体会青春飞扬情感。作业也可分开穿插至不同课时后布置。)揣摩《沁园春•长沙》中选词炼字的精妙之处。看、忆/红遍、尽染、碧透(1)看、忆二字起统领下文(七句)的作用。忆字还与开头“独立寒秋”遥相呼应。(2)红遍、尽染、碧透,几个词语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课外推荐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闻一多《死水》、郭沫若的《天狗》、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舒婷《致橡树》、汪国真诗集、青春流行歌词,思索青春的价值。3.自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第二环节:小说【教学设计意图】《百合花》是必读课文,《哦,香雪》是自读课文。依据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一是,通过培养学生概述小说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小说叙事特点(尤其小说三要素之情节构成)的了解;二是,承接本单元前五首诗歌“意象”学习的内容,通过研读文章中的物象,掌握学习“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方法,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抒情的。【任务情境】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有绚丽青春的飞扬、美好人性的彰显。而不同的时代,人物的个性特点会有所不同。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两篇精美的小说,去领略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转型背景下,鲜明个性的呈现、青春活力的舞动,去欣赏作者独特视角下的物象美、性格美、情感美。【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2.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3.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4.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方法】1.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的合作探讨教学方法。2.主题式阅读方法。【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2.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2)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教学课时数】三课时(一)第1-2课时:(1)研读文本《百合花》,梳理了解文本内容和情节结构,了解小说叙事的特点。(2)主题阅读,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二)第3课时:延伸阅读《哦,香雪》,深入领会小说通过“铅笔盒”的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小说叙事特点;聚焦“百合花”,理解小说主题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研读《百合花》,自读《哦,香雪》,注意复习意象概念,自查生字词。(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0分钟)(设计意图:一是检查预习效果;二是为了发挥课堂最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堂带着问题阅读,划出生字词,培养聚焦问题、依据文本解决问题的意识)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小说大体内容2.思考讨论:以“百合花”(物象)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百合花的情节。把握故事情节,聚焦物象“百合花”(标题),理解小说主题讨论提问: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展示白色百合花的图片(注意要白色百合花,符合文中的内容和寓意。)(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激发兴趣)请学生谈白色“百合花”花卉的主要特点和花语: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即清丽、纯洁、高雅……(提示:这是开放的话题,言之有理即可。)(2)明确:百合花一共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设计意图:培养依据文本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一次: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第二次: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第三次: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明确百合花的表层含义:指代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即小说的意象,也是线索。思考提问:概述故事情节,简要划分课文层次;围绕百合花被,试着给情节不同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述小说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的特点)明确:(小结:小说三要素之“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研读跟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明确百合花的深层含义。(设计意图: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理解小说的人物和主题)A.请学生朗读15页第一次描写百合花被的一段文字和“刚走出门不远……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B.再请全体学生齐读“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明确百合花的含义:百合花表层含义(小结:小说三要素之“人物”塑造方法)(5)明确标题(物象)作用:(设计意图:明确物象的作用)①以“百合花”为题,点出文章的重要内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百合花是文章的线索。②以“百合花”的纯白象征人民战士、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③以“百合花”作结,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即有利于表现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表达了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拓展延伸】题目含义及作用的解题思路三、活动延伸(设计意图:深入解读文本,理解小说的主题)分组思考:(1)重点研读“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2)“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和小通讯员和我有关吗?明确:百合花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百合花是象征,赞颂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以“百合花”为题,一是,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二是,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小通讯员和我)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百合花,象征着性格美情感美。附:板书学习内容:技巧点拨——赏析本文中的物象【任务引导】细节描写是对描写对象作逼真、细腻、具体的描绘,它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看起来好像是作者行文中不经意的信手泼墨,但细细品读,就会感受到作者不尽之意见于描写之外,正如古人所说:“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借“伪装”,借“物象”,以小见大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0分钟)思考讨论:依据文本,除了“百合花”外,试着找到二个或以上其它物象并做赏析。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情节,小组交流后,展示分享。(设计意图:主题阅读,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二、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分享(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进行思想碰撞,分享展示、教师点拨,进一步巩固已学内容并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一)物象赏析:1.野菊花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我”看见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是装饰点缀。”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远了,“看见他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看似信笔写来的几句,把小通讯员纯朴、自然的情趣表现了出来。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候,在紧张的战斗间隙,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上插上树枝和野菊,这种行为表面上是“我”随意看到的,或者还显出这个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或是涉世不深,实际上这些描写正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2.馒头第一次是在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二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对我说:‘给你开饭啦。’”这个小通讯员,虽然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是,革命队伍的熏陶,培养了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这个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第二次是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一针一线地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我”实在忍受不了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的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二个干硬的馒头……”“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对小通讯员的深切思念,想起他的羞涩、憨厚,想起他的天真、活泼,想起他的善良、体贴。通过这“饱含着战友之情”的二个馒头,深切表达了“我”痛失战友的内心悲痛之情,“立片言而居要”,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揭示人物的善良品质,表达“我”对小通讯员的思念之情,引起读者共鸣。3.“衣肩上的破洞”第一次是在借被时,由于羞涩、慌张,小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递过来的新被转身走时,不小心衣肩上挂破了个洞,而且不肯让新媳妇缝补,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表现了他的执拗,当然还带有一点对新媳妇的恼意。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现在至少要裸露一个晚上肩膀了。”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同时也说明“我”一直目送小通讯员远去,加上对“我”后悔心情的描写,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并且隐隐约约地暗示小通讯员要出事,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第三次,小通讯员躺在门板上,新媳妇看见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发出惊叹,这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队抬回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小通讯员,而且还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到团部后,一直都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没来得及缝补就牺牲了,同时,又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愈加高大起来。第四次,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说“不用打针了”,可新媳妇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她不要缝了”,她却异样地瞟了“我”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着”。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照应小说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渲染气氛,牵动读者的心。【明确】小说中使用多个物象,每个物象先后出现多次,对展开和呼应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等有着特殊的作用。小结:背景补充:《百合花》写于1958年3月,是茹志鹃前期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丈夫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使用多个物象以小见大,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茅盾所说的:“没有闲笔”,“善于用前呼后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这一切,都使小说情节细节各个部分富于有机联系。作业(设计意图:学习和运用在文本中使用“物象”等细节描写表达感情的写法。)1.结束了初中生活,走进了高中,回首这段时光,每个人都会有有趣和动情的事涌上心头,请撷取一两个片断,最少使用一个物象,写出性格美或者情感美的主题。字数不少于600字。填好《写作评价表》。学习内容:延伸阅读《哦,香雪》,深入领会小说通过“铅笔盒”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说主题。【教学过程】一、阅读全文,整体感知1.导图引路,概览全文(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述小说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的特点)读完课文后,将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设计意图:聚焦解读香雪的形象)明确:①香雪渴望有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准备鸡蛋,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②香雪实现愿望,换取铅笔盒,徒步返回。小说以“哦,香雪”为题的好处。(注意“哦”的读音)(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明确:(1)题目清新可人,富有诗意。(2)点明小说的主人公。(3)题目中加“哦”字,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香雪所作所为的理解与肯定,并由衷地赞叹了香雪的纯朴可亲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设计意图:回扣本课第1个问题,深入领会小说通过“铅笔盒”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说主题。)1.小说用两个情节,写“香雪”一个山村少女因为想拿鸡蛋换一个自己心爱的铅笔盒而被火车带走了,从而使自己吃了徒步三十里夜路的苦。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请从文中找出铅笔盒相关的情节,谈一谈,你如何理解铅笔盒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明确:铅笔盒一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23页“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第二次,24页“‘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又问”。第三次,24页“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第四次,26页“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然后举起铅笔盒”。明确铅笔盒的意义:①对香雪来说,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②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小说写于1982年6月,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我们国家正逐步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冰雪正在融化,禁锢正在拆除,中国人民急切地表达出对现代化未来社会的渴望。香雪的理想代表着穷乡僻壤的山民要摆脱贫困和封闭的企求,香雪的性格代表着那个时期进步青年的纯真、善良、追求上进的性格。改革开放伊始,社会上涌动着各种欲望浪潮,苦惯了的中国人包括中国农民希望生活幸福,也不乏追逐物欲的时髦,而香雪所追求的是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上的东西,想得到未来的彼岸幸福。“香雪”的名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符号。(小结:一只铅笔盒,使我们看到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农村青年的积极的人生追求!铁凝把她以小见大、平中求奇的创作特长充分地施展出来了。——白烨《评铁凝的小说创作》)2.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你认为她爱慕虚荣吗?(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探究,碰撞思维,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明确:香雪不爱慕虚荣。(1)香雪本性纯朴。那个铅笔盒的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却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了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的香雪。(2)交换是香雪自尊的表现。香雪觉得女学生是在哄她,“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当她知道“北京话”有爱人时,“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赶快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她要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她不要别人看不起她,她要从台儿沟带去和同学一样的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用鸡蛋交换,是香雪自尊的体现。(3)想要铅笔盒是因为香雪追求进步。香雪的内心把“铅笔盒(宝盒子)——上大学——不会叫人瞧不起”联系到了一起。香雪在公社中学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为了“不会叫人瞧不起”就必须摆脱贫穷,为了摆脱贫穷就必须上大学,为了上大学她才追求一切与知识有关的东西。在这条心理链条中,拥有铅笔盒绝不是香雪人生追求的终点,而是她实现更高人生追求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与卖肾换手机、缩衣节食买LV的当代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可以说,香雪并不爱慕虚荣。3.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探究,碰撞思维,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明确:三、整合探究1.本单元小说物象赏析方法及作用归纳(同小说设计第一课时)小结:茹志娟笔调清新,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在铁凝的笔下,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山、树、溪、火车、铅笔盒,笔触所至,这些物体都跃动起来,有了体温,有了脉搏,有了感情,有了灵魂,和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充满生机的艺术世界。天地万物无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