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文脉-认识实习报告_第1页
历史的文脉-认识实习报告_第2页
历史的文脉-认识实习报告_第3页
历史的文脉-认识实习报告_第4页
历史的文脉-认识实习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的文脉

——博物馆类2015认识实习调研报告调研项目一.传统风格南京博物院(1933年)徐州博物馆(1959年)二.现代风格苏州博物馆(2006年)宁波博物馆(2008年)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建筑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积淀,如何使博物馆既能体现时代的变迁的使命感,建筑具有古老的文化感,自然的体现传统的审美文化,又具有新的设计元素,引导人类审美意识,是博物馆建筑设计时的瓶颈和难点。地域文化的觉醒随着全球化对社会、文化、经济的快速渗透,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趋同严重威胁着地域文化遗存的传统价值。文化的地域性和特色性逐渐削弱甚至消亡。城市的人类文明的象征,地方博物馆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政府机制、管理观念也逐渐改变,转而通过以文化建设来体现城市的精神活力,都希望拥有自己的城市人文景观。传统建筑现代传承的错误理解1.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这种理解是一种比较浅的,表面化的层次。在这种对尊重历史文脉的狭隘理解下,国内一些大城市曾出现在建筑物屋顶加上许多小亭子,成为城市的一大景观。这种倾向的出现诚然有个别领导人的主观因素影响,但是建筑师的肤浅理解和在尊重历史的创作形式上的缺乏思考也是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问题。2.完全抛弃历史,置环境文脉与不顾。近来出现了很多建筑对国外的新材料、新形势。新结构不加分析的照搬。这不仅仅是对历史文脉的背叛,也并没有真正体现时代精神。一.南京博物院与徐州博物馆的对比立于传统,高于传统历史沿革南京博物院1933年,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落成。徐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建于1959年,坐落在云龙山北麓,历经三次改扩建,由陈列主楼、土山东汉彭城王墓、汉代采石场遗址、乾隆行宫及碑园四个展区组成。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0余平方米。并配有书吧、咖啡吧、纪念品商店等休闲服务区。徐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建筑师南京博物院该建筑为仿辽代宫殿式,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原建筑方案为清代风格,后经梁思成和刘敦桢二位先生以独乐寺山门样式修改,呈现出这副模样。徐州博物馆关肇邺,早先受梁思成教授的指导和影响,在现代建筑和中西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方面有深厚基础,在设计技巧上有很高水平。“徐州博物馆”获教育部2000年度优秀设计二等奖;我们虔诚的希望今日的建筑师不要徒然对古建筑作形式上模仿,他们不应该做一座座唐式或明代或清代的建筑......而要求去发挥中国新建筑的精神。——梁思成南京博物院--最美民国建筑南京博物院位于明城墙和中山东路一系列民国建筑之间,是古代文化与近代文化交织,历史遗存十分丰富的地区。无论从大的城市角度的区位特征,还是本地块的地段人脉,在这一用地区域内都包含了异常丰厚浓郁的明代文化,民国文化氛围,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文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南博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力图突出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几幢大屋顶的仿古建筑,因此采用近代仿古建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风格——仿辽式建筑。南博外观高大雄壮,粱柱斗拱粗壮古朴,四面起坡的丈屋顶星曲面翘起,虽然十分庞大,但给人轻快腾飞之感。南博的建筑语言南博的建筑语言总体布局强调深层次的对称轴线,主题建筑远远退离中山东路主干道,前面留下深远宽大的草坪,广场,绿化带,主殿前有宽大的三层石台阶。这样布置都是为衬托出主题建筑的高大宏伟,形成丰富的环境氛围。南博的整个园区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布局工整,平面对称。南博的建筑语言南博建筑造型是中国古典宫殿样式,而建筑材料和结构则采用西方先进的钢筋混泥土结构,中西方建筑风格在这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是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成功典范。南博的建筑语言南博作为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五个特点:卯榫结构、台基、梁柱、装饰性屋顶和拱顶。南博建筑是以大厅为主体,仿辽代“四阿”式屋顶造型,“四阿”式屋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顶稍有弧度,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南博大殿的立柱,这一排立柱中最外侧的两个立柱是向内倾斜的;它和第二大看点“屋脊”,构成这座建筑最为引人注目的外观,南博大殿屋檐两边呈弧形渐渐向上翘去,呈现出一种“升起”的状态。两处如此式样的独特设计让整座建筑既显得气势恢宏,又不失轻盈之感。南博的建筑色彩大殿墙体颜色为青砖,大红色列柱,主体大厅为青砖地面,暗朱红色木门,屋顶为棕黄色琉璃瓦。在主体的青砖所构成的稳重氛围中,红色作为出挑的颜色,与棕黄色琉璃瓦互相参照,既符合传统建筑的颜色组成,同时醒目大方。同时青砖,红色列柱,浮雕暗红色木门,玻璃,,棕黄色琉璃瓦,构成了丰富的立面表情。南博仿辽大殿的屋顶彩画南博对文化的传承在城市的空间设计中,在衔接历史与现代的关系的表现方式上,大多是以折衷主义的设计手法表现出来。将厚重的历史符号,具有强烈的历史感的装饰,零星的历史片段,与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现代的构筑物相融合在同一场所中,体现一种历史的断裂感。通过分析南京博物院大殿的建筑语言,尤其抽取其中所延续出的历史片段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历史文脉对空间设计的影响。徐州博物馆——汉建筑文化的传承对传统元素的尊重不仅仅在于对历史形式的肤浅模仿和复制,而是对历史的深入探索和溯源,从历史形式的本质加以提炼和升华,并用时代的语言加以阐述和表达。中国传统元素在各类建筑中都有所体现,运用中国传统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人文观念的应用。2.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的应用。3.中国传统符号的应用。徐州的地域背景徐州是汉高祖刘邦及主要政权骨干的家乡,同时又是汉代重要封国——楚国所在地,在大一统的条件下具有地域特色的汉文化获得很大的发展。徐州的汉文化是在本土文化即东夷文化的基础上吸收齐鲁文化、楚越文化,并在秦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结合自身特色逐渐形成的。在徐州博物馆方案中,设计者始终立足于延续这种独特的传统元素,同时努力把握该地段的环境特色。徐州博物馆的建筑成就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对传统元素的延续不是停留在历史的“流”,而是寻找到了“源”,这种质的提高来自于对历史文化和地段特质的分析、提炼和升华,并自觉使其融入到具体的建筑设计中去。建筑方案从徐州特有的两汉文化出发,围绕这个主题从较高的层面着手,不仅延续了历史文脉,而且结合地段环境与旧馆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徐州博物馆的空间总体布局上,建筑方案沿南北布置了两条轴线,一为建筑主体轴线,居于云龙山大门及其东侧新发现的门楼遗迹之间。一为正对汉墓的轴线,两条平行线相距,在建筑中部东西向转折相接,体现了对地段环境的尊重。旧馆乾隆行宫是清式建筑,但新馆在延续文脉上不是停留在表象的对旧馆的简单模仿,而是在空间上以下沉广场拉开与旧馆的距离的同时,努力在新馆的主体设计上挖掘两汉文化的渊源。历史的符号半圆形瓦当流行于汉初,半圆弧是一种富有动感和韵律美的造型,作为纹饰造型的背景和映衬,能更加突出整个画面静中有动,方圆结合的呼应和统一。汉画像石画像是由当时的画家,雕刻家,石匠合作在石上绘制,刻画的艺术作品。徐州博物馆上的浮雕就是从汉画像石的原型演化而来题材反映神话故事,风格显得随意、自然、造型与雕刻风格相统一。历史的符号历史的符号汉代的纹样中三道线的运用手法为以后各朝代建筑所未见。在徐州博物馆中室内装饰出现了横向的三道线的造型,在栏杆上使用竖向的三道线。历史的符号汉天花多使用平棊,形似棋盘,整齐划一,整体感觉好。徐州博物馆内部装修天花板也采用的棋盘似的造型是从汉代的天花板形象引借过来,但是使用现代材料和现代的施工工艺,也是表达传统符号的一种手段。符号的解构建筑符号的解构是指传统建筑符号和原有规则约定的一种打乱和重新组合的设计手法。建筑符号的分解强调的是符号的分裂和解体,重构主张的符号的重新联接和组合。纵向比较南京博物院与徐州博物馆都是历史名城中的产物,所以将历史文脉与现代科技融入一起,沉淀历史,向文化致敬。南京博物院整体建筑风格为仿辽式,气势恢宏。徐州博物馆是采用将历史符号打破重组的方式糅合在建筑物中,于细微处见功力。二.苏州博物馆与宁波博物馆的对比

记录过去的时光,古老中孕育重生建筑师苏州博物馆贝聿铭,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宁波博物馆王澍,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王澍和贝聿铭都曾经获得过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两人在中国的代表作分别是宁波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他们的建筑都让人印象深刻,具有很强的符号性和辨别性,充满了地域和文化特征,那在本质上是否具有共同点?建筑风格对比苏州博物馆为典型的苏式建筑,建筑的中国味道主要体现在建筑样式上。博物馆整体设计风格与苏州古城风貌、建筑风格和人文内涵、文化传统充分融合,坐落在一个个古园林中一点不显突兀。宁波博物馆整体造型现代简约,建筑外观造型上没有太多的模仿或参照宁波古建筑的样式,而是在材料上采用“新乡土主义”风格,在建筑材料来寻找一种古老的历史感,强调宁波乡土味和中华民族化特征。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外墙与苏州民居风格一致,采取黛瓦白墙的江南传统民居风格,格调秀雅。宁波博物馆建筑材料就地取材,运用宁波旧拆迁的古老的砖瓦毛竹等本土元素,其使用旧砖瓦建造瓦爿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宁波古老的城墙,独特的墙面肌理成了整个建筑的最大特色。苏州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城内古建筑的斜坡屋,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岩石作为装饰。“中国黑”花岗石片这种作为屋顶的石材有着特殊的属性,淋了雨时颜色是浓浓的黑色,干燥的时候变成浅灰色,室外阳光直射时候变成深灰色。这种特殊的石材与中国古老的书法“墨分五色”契合,以瓦为墨,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