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_第1页
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_第2页
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_第3页
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_第4页
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1第一节生物圈概念:即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只占据地球面的一个薄层。范围:海面下10km、地下300m;地上垂直高度15km的大气层。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组成第一节生物圈概念:即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2一、水圈占地球表面71.8%。水的作用:

1.原生质的最主要成分:水生生物占70%-80%,水母和有些软体动物高达80%-95%,陆栖动物50%以上。2.生命代谢活动的重要溶剂和物质:水是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一种介质,通过水把营养与代谢过程联系起来。3.为陆栖生物生存提供有利条件。水体导热较慢,贮能量大,保证了水栖生物安全过冬。一、水圈占地球表面71.8%。3

二、气圈大气成分:氧21%,氮78%,CO20.03%、水蒸气和少量惰性气体。氧:一切动物呼吸和生存的先决条件。细胞代谢中作为氢的最终受体而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氮:机体蛋白质的主要成分。CO2: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原料;构成大气外层紫外线辐射和臭氧的屏蔽,碳酸起化学缓冲作用。二、气圈大气成分:氧21%,氮78%,CO20.03%4三、土壤岩圈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构成。仅地壳表层与生命有关。地壳:地球表面的薄层,由表层土壤和底层岩石构成,厚度5~100km,占地球总体积的0.5%。作用:1.参与生物体的矿质代谢:生物体内的矿物质含量极微,但必不可少,有机体死后分解,矿物质又还给自然环境。2.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3.影响气候及有机体存活。三、土壤岩圈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5四、生物类群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在地壳表面彼此渗透,互相作用为原始生命的产生提供了无机原料和适宜环境:3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嫌气性细菌——最原始单细胞生物。25亿年前,有了营光合作用的蓝藻。全海生。好气生物和光合生物数量增加,O2浓度达10%时,在距地表10~15km的大气中就逐渐形成臭氧层,为陆生生物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4亿年前,泥盆纪,陆生植物和动物产生。有机圈层形成。生物圈

形状不规则,厚度不均匀,生物种类、数量差别大。活跃生物圈:绝大多数生物集中生活在地表以上、水面以下各100m范围内。特点:阳光充足,绿色植物茂盛,动物、微生物多,生命活动最旺盛。泛生物圈:活跃生物圈往上、向下延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渐次减少,活动能力明显削弱。副生物圈:泛生物圈之外的高空,仅有少量休眠孢子存在。四、生物类群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在地壳表面彼此渗透,6第二节动物的分布一、栖息地(生境habitat)能维持动物生存所需要的全部条件的具体地区。如:海洋、河流、森林、草原和荒漠等。不同动物对栖息地的适应能力有广、窄之分。1.广适性动物:对栖息地的要求不严,适宜区限较宽,栖息地的范围较大。如:褐家鼠、喜鹊、北草蜥、大蟾蜍、黑斑蛙、鲤鱼、鲫鱼等。2.窄适性动物:对栖息地要求甚严,适宜区限狭窄,栖息地范围小。如:新疆北部林区的河狸;内蒙荒漠草原的跳鼠;四川、甘肃、陕西山区的大熊猫;安徽长江下游的扬子鳄和白鳍豚等。第二节动物的分布一、栖息地(生境habitat)能维持7动物对温度的耐受范围耐受区限

适宜区限

最适区限

适宜区限

耐受区限临界线暂时生存生活繁殖生活暂时生存临界线概念:超过动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动物将无法生存和繁殖,这个范围就是动物对本环境适应的耐受区限。如温度:耐受区限动物对温度的耐受范围耐受区限适宜区限最适区限适宜区限8二、分布区分布区:指某种(或属、科)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动物能充分生长和发育,繁衍出具有生命力的后代。——为地理概念,为地球上的一定地区。栖息地:满足动物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的地方。——为生态学概念,是动物实际居住的场所。分布区>栖息地分布区有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动物分布区能否向外扩展依赖于:(1)动物的扩展能力;(2)动物分布的阻限:非生物、生物阻限。动物扩展的主要途径:①走廊是一种大陆桥,动物双向自由移动。如修筑运河前的巴拿马与苏伊士地峡;南水北调后的长江、黄河。②滤道仅允许有特殊适应能力的动物通过;③机会通过仅少数种靠机会通过,如遥远海岛动物种类少。二、分布区分布区:指某种(或属、科)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在9三、陆地动物群的地带性分布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带内,分别分布着数量占优势的代表性植物类型和生态地理动物群。三、陆地动物群的地带性分布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带内,分别分布着数10苔原地带地处极区附近;

温带草原地带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带性分布荒漠地带远离海洋;

针叶林地带

苔原地带以南阔叶林间;

阔叶林地带

亚热带温湿海洋性气候;

热带雨林地带

赤道附近。垂直分布:山地条件下,自然条件呈纬度带似的垂直更替。苔原地带11四、水域的动物分布(一)淡水生物群落据水的流动状况,陆地淡水水域分两个类型。1、流水水体

定向不断流动的水流。包括河流、山溪及泉水等。水的流速和底质是形成及决定其动物区系组成、生态分布的主要因素。2、静水水体

指不沿一定方向流动的水体。如湖泊、池塘、沼泽(二)海洋生物群落生命的策源地,也是地球上生命最旺盛的区域,栖息着20万种以上的海洋生物,90%以上是无脊椎动物。由3个大的带组成:1.沿岸带浅海区,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区域2.浅海带沿岸带以下至200m左右深的海洋

3.远洋带

为浅海带以外的全部开阔大洋。四、水域的动物分布(一)淡水生物群落12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131.沿岸带高潮线与低潮线间浅海区;2.浅海带沿岸带以下至200m左右深的海洋;

3.远洋带

为浅海带以外的全部开阔大洋。1.沿岸带高潮线与低潮线间浅海区;14第三节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划分一、动物区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一致所形成的动物整体。即:有关地区在历史中形成和在现今生的动物群。由分类位置明确、地理分布重叠的动物种所组成。可分为海洋动物区系和大陆动物区系两大类。海洋环境相对稳定,动物体结构简单,系统发展原始陆地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多变、阻碍众多,物种分化激烈。85%以上的动物分布在陆地上,且身体结构复杂、高等,但高级分类阶元的动物门类不及海洋动物齐全。第三节世界动物地理区系划分一、动物区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15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16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17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18一、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概述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可划分为6个界:1、澳洲界范围:包括澳洲大陆、新西兰、塔斯马尼亚以及附近太平洋的岛屿。特点:最古老,保留着中生代晚期的特征

区系特点:(1)缺乏胎盘类哺乳动物:保存原兽亚纲和后兽亚纲(2)特有鸟类:鸸鹋、食火鸡、无翼鸟、营冢鸟、琴鸟、极乐鸟、园丁鸟等。(3)有楔齿蜥——原始爬行动物(4)鱼类有澳洲肺鱼中生代末期与大陆分离一、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概述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可划分为6个界:192、新热带界范围:整个中美、南美大陆、墨西哥南部及西印度群岛。特点:种类极为繁多而特殊特有种类:贫齿目、阔鼻猴、新袋鼠科、魑蝠科、吸血蝠科、豚鼠科;美洲鸵鸟、负子蟾、美洲肺鱼等第三纪与其他大陆分离2、新热带界范围:整个中美、南美大陆、墨西哥南部及西印度群岛203、埃塞俄比亚界(热带界)范围:阿拉伯半岛、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及附近岛屿。特点:区系组成的多样性和拥有丰富的特有类群。特有动物:蹄兔、长颈鹿、河马等3、埃塞俄比亚界(热带界)范围:阿拉伯半岛、撒哈拉沙漠以南的214、东洋界范围:喜马拉雅山以南,我国南部、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苏门达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等大小岛屿。特点:具大陆区系特点,气候温暖,植被丰富,动物种类多。特有科:长臂猿科、眼镜猴科、树鼩科等4、东洋界范围:喜马拉雅山以南,我国南部、印度半岛、斯里兰卡225、古北界范围:欧洲大陆、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及阿拉伯半岛、喜马拉雅山以北的亚洲。有人将古北界与新北界合称为全北界。特点:不具固有的陆栖动物科。特有种多:熊猫、金丝猴、鼹鼠、狼、狐、貉、鼬、猩、骆驼、獐、麂、羚羊、旅鼠以及山鹑、鸨、毛腿沙鸡、百灵、地鸦、沙雀等。5、古北界范围:欧洲大陆、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及阿拉伯半岛、喜236、新北界范围:墨西哥以北的北美洲特点:本界动物区系所含科别总数不及古北界有一些特有科。例如:叉角羚羊科、山河狸科、美洲鬣蜥科、北美蛇惭科、鳗源科、两栖鲵科、弓绍鱼科和雀鳝科等。6、新北界范围:墨西哥以北的北美洲24六大陆地动物地理界特点归结:1.大陆同一纬度动物区系由北往南差异越来越大。2.古老动物类群现仅存于北回归线以南,但以北有化石发现(如肺鱼、喙头蜥、鸵鸟、鸭嘴兽和袋鼠)。北回归线以北现存动物,在此线以南未曾发现过化石。3.非洲、澳洲和南美洲隔离前曾接壤,因而具类似动物区系。以后漂移逐渐分开。到第三纪末,南、北美洲再次联结。4.欧亚大陆与北美曾有过相连,故具某些共同特产种,如短吻鳄科和白鲟科等。5.澳洲与泛大陆的分离较早,故哺乳纲中的真兽亚纲动物未曾侵入。六大陆地动物地理界特点归结:1.大陆同一纬度动物区系由北往南25第四节我国动物地理区系概述我国分属古北界和东洋界。两者分界线:西起横断山脉北端、经川北岷山与陕西秦岭,东达淮河一线。广东属于东洋界东部地区地势平坦,缺乏自然阻隔,为广阔的过渡地带,动物类群极为丰富,且第四纪以来,未遭到大陆冰川覆盖,动物区系变化不剧烈,保留了一些比较古老或珍稀种类,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褐马鸡、扬子鳄、鳄蜥和大鲵等,均为世界所仅有的珍贵动物。第四节我国动物地理区系概述我国分属古北界和东洋界。26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27据我国自然地理区划、动物区系和生态动物地理群综合特点,我国分7个区:

东北区

古北界蒙新区华北区青藏区西南区东洋界华中区华南区据我国自然地理区划、动物区系和生态动物地理群综合特点,我国分28界区亚区生态地理动物群古北界东北区大兴安岭亚区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长白山地亚区松辽平原亚区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农田动物群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黄土高原亚区蒙新区东部草原亚区温带草原动物群西部荒漠亚区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天山山地亚区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群青藏区羌塘高原亚区青海藏南亚区东洋界西南区高山带西南山地亚区中低山带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华中区东部丘陵平面亚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滇南山地亚区海南岛亚区台湾亚区南海诸岛亚区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界区亚区生态地理动物群古东北区大兴安岭亚区29第二十三章--动物地理分布课件30第二十四章动物生态第二十四章动物生态31第一节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外界周围所有一切有机和无机环境因素。它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间接因子:对动物的影响表面不明显,但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如降雨量多寡→植物生长→动物的食料、栖息地条件等,有时导致动物的休眠和迁徙。

环境的生态因子通常可分为:一、气候因子1、温度2、湿度3、光二、化学因子1、盐度2、pH三、生物因子第一节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外界周围所有一切有32第二节种群定义: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第二节种群定义: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33一、种群特性1、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一、种群特性1、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342、种群的年龄结构2、种群的年龄结构353、出生率:单位时间内,一种群所产后代个体的平均数。4、死亡率:指单位时间种群内的个体死亡的平均数。

影响死亡率的因子:气候食物条件疾病栖息环境的恶化3、出生率:单位时间内,一种群所产后代个体的平均数。36二、种群的增长及调节1、种群的增长特性种群存活曲线二、种群的增长及调节1、种群的增长特性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