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读

版权使用警告:本内容由圣才电子书提供,付费购买阅读后,仅供个人或单位内部学习、参考,不能作为商业用途使用

文档简介

2015年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51世界通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80分)1亚述帝国答:亚述帝国是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0世纪,埃及新王国的势力日趋衰落,亚述经过两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建立起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将两河流域南部和埃及这两大文明中心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成为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公元前626年,巴比伦尼亚宣布独立,由亚述派去驻守巴比伦尼亚的那波帕拉沙尔自立为王,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人结成同盟,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2希波战争答:希波战争是公元前5世纪古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而引起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终。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发动的、反抗波斯对小亚沿岸希腊城邦的统治的爱奥尼亚诸邦起义。在起义中,雅典曾派兵给予援助。起义被波斯镇压后,波斯便以雅典援助起义为由入侵希腊。公元前492年,第一批以海陆军组成的波斯问罪之师沿色雷斯海岸南下,但由于波斯海军在北希腊的阿多斯海角遭飓风袭击,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交战就退回亚洲。历史上便以此役作为希腊波斯战争的开始(也有以米利都起义之年作为战争开始的),主要的战斗发生于公元前490年和公元前480~前479年的两次波斯大军入侵期间,但波斯均遭到失败退回亚洲。以后战争仍时断时续,直到公元前449年希波双方缔结和约才告结束。希波战争使世界文明的发展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影响深远。3《十二铜表法》答:《十二铜表法》是公元前5世纪罗马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罗马共和国早期,为了限制贵族滥用职权、随意解释习惯法,平民要求重新制定成文法。经过一番斗争,罗马共和国成立了拥有全权制定法律的十人团,并于公元前451~前450年公布了《十二铜表法》。法典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该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其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然而,法律既已编订成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贵族滥用权力作出了限制,贵族再不能任意解释法律。该法典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4文艺复兴答: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以复兴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开始的,因而被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逐渐扩大到西欧各国,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中期。文艺复兴运动不是古典文化艺术的简单复兴,而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萌芽,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古典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吸收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并加以改造,从而创造出为自己利益服务的新文化。文艺复兴是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但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中过分强调人的价值,在传播后期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物质享受和奢靡泛滥,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5《旧制度与大革命》答:《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所撰写的一部描述法国大革命的著作。该书写于1851年至1856年之间,当时法国正处在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和巩固第二帝国的时代。信奉自由主义的托克维尔对之悲观失望,成为“国内流亡者”。《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是在这段政治大变动时期酝酿成熟的,书中浸透着作者对法国命运的深沉思考,以及对拿破仑三世政权的强烈仇恨。作者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既论述了大革命的开创性和决裂性,又论述了它的连续性,认为大革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此书对大革命以来法国历史的反复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6年鉴学派答:年鉴学派是20世纪西方史学界的重要学派。1929年,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和吕西安·费弗尔创办《经济和社会史年鉴》(1946年刊物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反对传统史学,主张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从此,该刊物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史学家布洛赫和费弗尔、第二代史学家布罗代尔。年鉴学派提出的理论、方法及史学编撰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7两伊战争答: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战争的爆发是由两国之间边界线的纠纷、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多种因素造成的。两伊战争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式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此战中双方人员、物质损失惨重,阿拉伯世界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双方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到达6000多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8《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答:《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国历史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所撰写的一部描述冷战后世界局势的著作,该书共分12章。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二、简答题(每题25分,共100分)1《汉谟拉比法典》中自由民各等级的情况。答:《汉谟拉比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法典对古巴比伦社会内部的等级制度有着具体的规定,人们被分为阿维鲁、穆什根努、奴隶三个等级:(1)阿维鲁是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阿维鲁等级中有大奴隶主、中小奴隶主,占多数的则是受压迫的下层自由民。(2)穆什根努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大概来源于破产失地的公民或原无公民权的自由民。与穆什根努同一等级的还有“纳贡人”。纳贡人成分比较复杂,至少包括伊沙库、牧民和另一种劳动者等。伊沙库主要是指以缴纳贡赋为条件从王室地产领取份地的佃耕农民,他们的身份不能随意改变。古巴比伦王国的士兵称里都、巴衣鲁。他们与纳贡人的地位相差不大,都属于穆什根努等级。穆什根努等级中有的上升为奴隶主,多数则是下层自由民。(3)古巴比伦时期,王室拥有大量的奴隶,一般富裕的阿维鲁和穆什根努也都有奴隶。奴隶来源除战俘外,也有外地买来的。当时买卖奴隶的现象很普遍,法典规定奴隶一般价格是20舍克勒(合168克)银子,但在实际买卖中则因奴隶而异。2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的缘起与举措。答:“反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中叶天主教会为对抗宗教改革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局面。(1)“反宗教改革运动”的缘起自1517年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发表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九十五条论纲》,到1648年《威斯特伐里条约》签署,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经过这次运动,罗马天主教的威信和势力遭到了沉重打击,许多原属天主教控制的地区转入新教。为了抵御新教的进攻,维护自身的地位,天主教会发动了反宗教改革运动。(2)“反宗教改革运动”的举措1545年教皇保罗三世在特兰托召开宗教会议,会议一直延续到1563年。会议先后做出了许多重大决议,全面调整了天主教会的内外政策,主要表现在:①在理论上,教会通过宗教会议对新教思想加以反击。②在组织上,教会大力加强内部的团结,制定了新的教会法规,坚决清除腐败,以期建立新的教会秩序。③采取各种措施直接打击新教。1542年教廷下令正式设立罗马宗教裁判所,1564年开始出版禁书书目。与此同时教廷加强了与各国专制君主的合作,在教皇放弃部分世俗特权的前提下依靠封建君主的力量保护天主教。④利用修道院体制和修会的积极活动来改革教会。1540年成立的以富有战斗精神著称的耶稣会,它的宗旨是重振天主教会,重树教皇权威。⑤通过教育提高神职人员的水平和民众的认知能力以更好地接受天主教。3举例说明近代早期欧洲人对西非的影响。答:始于15世纪中期的奴隶贸易中断了西非独立发展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西非与欧洲之间的权力关系,西非沦为欧洲强国的附庸,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心理方面,都受到欧洲的影响和控制,形成了强烈的对外依附关系。(1)经济制度方面一方面,奴隶贸易对劳动力的掠夺、对和平环境的破坏以及欧洲廉价工业品的大量涌入,导致了西非农业和手工业的衰落,使先前支撑西非经济独立发展的产业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并从此一蹶不振;另一方面,奴隶成为这一时期西非各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西非沿海一些地区的社会经济体制完全奴隶贸易化,发展出一整套为奴隶贸易服务的政治经济体制,奴隶贸易成为这些部落、城邦和王国维持自身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的最可靠保证。(2)政治军事方面奴隶贸易开始后,欧洲火器大量输入西非沿海地区,一方面造成了西非原有的中央王国的分裂,奥约帝国和贝宁王国的沿海属国独立经营奴隶贸易,买进火器,不再向中央王国纳贡,军事上也不再需要中央王国的保护;另一方面,火器的输入促成了一批新兴王国的崛起。(3)文化心理方面奴隶贸易导致了反黑人种族主义的产生,而这种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种族主义,通过各种途径使非洲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样极大地伤害了非洲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心理上受到了西方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同时,基督教和西方教育在西非沿海地区的传播造就了西非的首批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他们接受了启蒙思想和基督教废奴主义中关于平等的思想,反对种族歧视,认为非洲人有能力治理好自己。但是存在于他们身上的自卑感又使得他们对自身文化不自信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及其特点。答:(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11月25日斯大林在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苏联新宪法获得通过。苏联新宪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①政治方面:a.限制以致取消党内民主;b.强化联共(布)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党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c.总书记个人专权政治模式的建立,权利向苏共的最高领袖个人手里集中,使总书记变成全党的最高领袖和国家的首脑。②经济方面:a.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b.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c.用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实行高积累多投资,发展粗放型经济;d.片面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斯大林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以行政命令的手段迅速调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等一切可调配的资源,但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也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不适应。三、论述题(每题40分,共120分)1罗马帝国的衰亡及其与蛮族入侵的关系。答: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衰亡原因是多重性的。帝国周边的蛮族部落在与罗马的长期碰撞中逐渐进入帝国社会之中,并在帝国衰亡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蛮族的入侵是罗马帝国灭亡的重要因素。匈奴人与日耳曼人是蛮族的典型代表。(1)匈奴的西迁历史上匈奴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自东向西的迁徙运动:第一次发生在公元91年,匈奴人被汉王朝的军队打败后,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生活了一千多年的地方,向西迁入中亚的巴尔喀什湖一带;第二次则发生在公元4世纪左右,他们越过伏尔加河,征服了居住在顿河流域的阿兰人以及生活在黑海北岸的东哥特人。这次西迁迫使得日耳曼诸部落不断南下,进入罗马帝国的境内,使得罗马帝国的命运发生了变化。(2)日耳曼人的入侵日耳曼人是罗马帝国北部各个蛮族部落的统称,在不断南迁的过程中与罗马帝国发生战争,各有胜负,但双方都没有能够征服彼此的实力。但单纯的蛮族入侵远不足以击垮强大的罗马帝国,“蛮族之所以一再侵犯,其主要原因当然是帝国内部从未停息的内讧”,蛮族的入侵更像是导火索,点燃了罗马帝国衰亡的火焰。(3)军队蛮族化被雇佣的蛮族军队曾是罗马帝国用以抵挡蛮族入侵的有力武器,但蛮族军队的扩大却成为埋葬罗马帝国的潜在因素。随着蛮族军队的扩张,蛮族将领也要求得到同罗马将领相同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以蛮族为主的军事阶层逐渐进入占据统治地位的贵族阶层中,而罗马皇帝逐渐成为傀儡。自狄奥多西以来的100多年里,西罗马皇帝实际上名存实亡。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奥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罗穆路斯,自立为王,西罗马帝国自此灭亡。综上,自始至终蛮族人的角色经历了多重转变,邻居——敌人——被统治者——雇佣军——统治者,这一转变历经约六百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古典文明也就此终结,从此欧洲进入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2中世纪德意志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原因。答:德意志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诸侯混战、割据林立的状态,其原因主要有:(1)地理环境制约德意志虽然遍布河流,但德意志的河流都是从内向外流动,这样虽然促进了德意志向外开拓,但是也制约了德意志内部各诸侯国的交流。(2)民族形成复杂德意志虽然主体民族是德意志-日耳曼人,通行语言是德语,但日耳曼人在历史上并非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民族,而是众多语言相近、习俗相似的民族。这些民族互不统属,缺乏统一的认同感。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意志之前,境内各种族都有自己的邦国,种族邦国之间仅仅是邦联关系,各邦国与欧洲其他国家有着不同的关系,国际地位也不尽相同。民族成分的复杂,是德意志统一的一个重要阻碍。(3)大搞分封制度中世纪全欧洲流行分封采邑制度,德意志也不例外。在采邑制度下,封君将土地分封与封臣,封臣再将土地封于更小的封臣,以此类推形成层层分封关系。封臣的土地可以世袭继承,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独立的经济、行政与军事权力,逐渐形成大大小小和君主相抗衡的割据势力。(4)邦国、城市、同盟众多欧洲有一种特殊的政治体系——城市国家。城市在获得自由后就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独立行事。城市为了保护共同的商业利益结成了同盟,著名的有莱茵同盟,汉撒同盟。众多邦国、城市以及城市同盟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些对德意志民族国家完全的统一显然是不利的。(5)四战之地,外敌干涉德意志位于波德平原上,其东西南边都没有明显的地理分界线,因此外国侵略军很容易就能进入德意志地区,对德意志统一的进程造成严重破坏。16世纪以后,法国、瑞典以及俄国先后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开始扩大势力,而处于中央地带的德意志地区,就成为了大国争锋的缓冲地带。周边的各个国家甚至是罗马的天主教教皇都不希望出现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国家。所以当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强大并企图控制全德时,欧洲各国都极力反对,继而积极插手德意志诸侯内部的事务,从而加剧了各个诸侯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统一进程。(6)天主教的影响中世纪的欧洲被置于天主教的控制之下,德意志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每一个区的主教都占有土地,因而导致了德意志土地的支离破碎。宗教团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的这些活动,加剧了德意志的分裂。综上,中世纪的德意志仍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当英法等欧洲国家在15世纪完成中央集权化、形成统一民族国家时,德国不仅没有向中央集权化靠拢,诸侯割据反而愈演愈烈。3美国革命的进程及其社会和政治成就。答:美国革命是指18世纪后半叶北美十三个州的英属殖民地脱离大英帝国并创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一连串事件与思潮。历史学界普遍视1760年的抗税运动为美国革命的源头,经历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最后以1789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而结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