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主体间性研究_第1页
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主体间性研究_第2页
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主体间性研究_第3页
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主体间性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主体间性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也进入了转型和加快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刑满释放人员(以下简称刑释人员)难以适应社会的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良好秩序的维系和社会运行的安全。刑释人员社会适应问题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仅会影响其生活质量,还可能使之重操就业,最终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平安中国”目标的实现。这一特殊群体是否能尽快实现社会适应不仅是衡量监狱对罪犯教育改造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统工程“防治结合、重在预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我们对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究,以期抛砖引玉。一、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调控机制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伴随社会的深刻变革、文化的相互交融,在传统型社会消解和现代型社会生成的过程中,新旧体制在转型的衔接契合部位出现部分盲区和真空地带,社会规范不能及时有效地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社会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规范真空”的失序状况,关于刑释人员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促进适应的措施和适应的影响因素两大类。促进适应的措施主要是从社会保护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增强社会帮教的执行力和控制力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这一范畴作为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理论术语,最早为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和使用。莱西(A·Lacey)在《哲学词典》中对主体间性定义为:“主体间性通常是与主观性而不是与客观性相对比,它可以包括在客观性范围中。”二、次融入:刑释人员的社会适应就监狱和社会两个场域而言,刑释人员的适应至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适应是从社会系统到监狱系统的适应。当刑释人员之前因罪入刑从社会系统进入监狱系统时,监狱对于服刑人员的教育和改造的最普通方式就是劳动,通过劳动来培养服刑人员自食其力的能力和弃恶从善的主观意识。虽然这样的劳动也体现了一定的分工,但这种分工程度比较低,尚达不到专业化水平。监狱对服刑人员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多是劳动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而且服刑人员在劳动过程中有疑难问题可以向技艺相对较熟练的前辈们———狱友———进行咨询,在听取他们的建议后再采取一定的社会行动。从某种程度上讲,服刑人员在监狱中的劳动分工程度和经验传递方式与传统社会中如出一辙。当他们在思想和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监狱人民警察又充当了“专业人士”角色,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行为矫正和心理矫治,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来帮助服刑人员去适应监狱生活。在监狱各类型建议和意见的作用下,服刑人员在短期内基本都能实现适应的预期。刑释人员第二次适应是因刑满释放由监狱系统到社会系统。当今的社会已不是刑释人员入狱前所熟谙的社会,而是正处于激速变迁、日新月异的社会。严格来讲,社会转型是一个制度变迁、价值更替、秩序重建和文明再生等诸方面的进程。刑释人员在释放之前所生活的监狱与回归后的社会是两个相异的场域。当刑释人员刚刚进入监狱时也存在适应的过程,只不过监狱系统具有强制性,故而这个适应的过程是被迫的而非自由选择的。而且,在监狱中不同类型的“专业人士”帮助下,他们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应。当刑释人员刑满释放回归社会后,其掌握的技术已然时过境迁,监狱简单的劳动分工也已经与社会相脱节,其适应能力被迫出现了“主体性丧失”,在遇到束手无策的疑难问题时又缺失了“专业人士”的指导,这就增加了他们适应社会的难度。尤其是当今的社会成为一个多元的社会,社会中出现了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新规范等一系列新元素,刑释人员成为了“边缘化”群体,极易出现适应的困惑。以银行存取款和新型网络语言为例,传统的存取款方式是银行工作人员人工操作,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嵌入,银行存取款的方式从人工转向了智能操作。自动存取款机、插卡、触摸查询系统等变革对于刑释人员而言是一种挑战,生成了他们对社会的陌生感和隔离感。传统的网络语言以符号图形类、谐音类、数字代码类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在谈到社会系统的脱域机制问题时认为,专家系统是一种脱域机制,因为它把社会关系从具体情境中直接分离出来,通过跨越伸延时———空来提供预期的“保障”。三、以犯罪为细菌,把社会国用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学相关研究表明,犯罪行为的出现并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我们既要重视犯罪的个体因素,也应重视社会环境、社会失范、个体的差异交往等相关因素。法国法医学教授A·拉卡萨涅形象地把犯罪比作细菌,把社会比作培养基。对刑释人员专家指导的第二阶段是重返社会后的社会发展型专家指导,它是指在刑释人员重返社会后,社区工作者、安置帮教人员、民间组织等具有指导能力的个人或者组织在就业、医疗、住房、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的帮助和指导。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由于长时间的监禁生活使其与社会脱节,在面对多元选择的社会时又缺失了社会发展型“专家指导系统”,他们往往出现诸多的不适应,很容易在困惑、茫然中陷入适应的困境。作为特殊群体的刑释人员如果不能尽快地适应社会,那么就会增大其重操旧业的可能性,对个人、家庭、社会都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这一阶段的社会发展型专家指导尤为重要。在借鉴监狱恢复型专家指导系统形成的综合信息库基础上,对刑释人员进行重新的诊断和解释,最后制定适应的策略,既逐步培养了主体适应能力,又实现了监狱和社会的“无缝对接”(如图2)。如在社区中设立“中途回归基地”等具有过渡性质的机构来保证刑释人员短期内的基本生活,社区工作者在回归基地中可以利用现代的通讯技术和传播媒介让刑释人员了解现今时代的变化,亦可以带他们去实地进行考察,熟悉和感受即将面对的新环境,加强与周围人群的沟通和联系等。江西省九江市汪金小的“回归山庄”就是典型的“发展型专家指导”,实践证明,这是有利于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积极有益的探索,还需要政府整合资源,以点带面进而全面推行。四、双重专家指导系统的内在需求我们以主体间性为视角,从刑释人员的“主体”需要出发对刑释人员的社会适应进行探讨,试图来解释他们社会适应的困境。根据我们的研究,刑释人员至少需要经历两个阶段的适应。第一阶段是从社会到监狱的适应,他们刚刚进入监狱时也存在适应的过程,只因为监狱系统具有强制性,适应过程是被迫的而非自由选择的,在短时间内基本实现了适应的预期。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监狱中的不同类型的“专家指导系统”帮助他们实现了适应。第二阶段是从监狱到社会的适应,当他们刑满释放回归社会系统后,当今的社会正处于激速变迁、日新月异的社会。在一系列新元素面前,刑释人员缺失了社会中“专家指导系统”的帮助和引导,已与社会区隔,和普通的社会成员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距离。因此,这一特殊社会群体陷入了适应的困境,需要专家指导系统的帮助去逐渐适应社会。如果他们不能尽快地适应社会,就会增大其重操旧业的可能性,对个人、家庭、社会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应该为刑释人员建立双重专家指导系统,即释前的恢复型专家指导系统和释后的发展型专家指导系统。在恢复型专家指导系统中,在他们释放前对其进行模拟回归训练、制定回归计划等措施;在释后的发展型专家指导系统中,对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和在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指导,这些都有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鉴于本文篇幅受限,关于如何构建双重专家指导系统将是我们下一步要着重研究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刑释人员的社会适应问题并不是当今社会独有的难题,在“单位制”的社会中仍然存在,只不过在“单位制”社会里,单位承担了诸多的社会功能。在单位制的“分割”作用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相对较小,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很难与具有同样经历的人进行交往和互动,再加上国家的控制手段主要是层级严密的组织控制,街道、居委会、公安系统甚至普通民众对刑释人员的监督是极为严格的,同时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还为其就业、恋爱婚姻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指导作用。通过这种熟人社会有效的指导机制(主要是居委会富有成效的工作),刑释人员能够顺利的实现社会适应,其重新犯罪率也处于相当低的水平,这表明我国独有的“单位制”社会对刑释人员的社会适应发挥了特有的功效。但是,当今社会正已基本完成由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型,“单位制”的功能渐趋解体,而促进刑释人员社会适应、降低重新犯罪率的内在需求尚未式微,这就需要“专家指导系统”来实现“替代功能(AlternativeFunctionality)”。应当指出,对“专家指导系统”的内在需求不是刑释人员特有的专利,而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存在需要的可能。普通的社会成员缺失了专家指导系统虽然会对其个人生活造成不适和困扰,但不会影响社会整体和谐,因为社工、心理咨询师等就可以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而刑释人员作为具有“不光彩”经历的特殊群体如果缺失这种专家指导就增大了其适应社会的难度,提高了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进而会对社会运行的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德裔美籍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一书中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新型的极权主义特征。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通过技术、广告、高科技装备导致了社会呈现出“单向度”特征,现代社会的人也成为“单向度的人”,他们失去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其思想也成为“单向度的思想”。换言之,现代工业的发展导致人们缺失了自主精神。吉登斯对现代性的后果也提出了质疑,现代化使人们过度地去依赖一系列的“专家指导系统”,而隐藏在这种生存的想象性对抗背后的,则是人们期待权威的心态。基于马尔库塞和吉登斯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非难,我们认为,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专家指导系统”无疑是一件善品,但绝非必需品,因为当今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型,“专家指导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