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训练题_第1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训练题_第2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训练题_第3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训练题_第4页
七年级数学上册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训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数学上册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训练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1.(春•淄博校级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直线最短B.若P是线段AB的中点,则AP=BPC.若AP=BP,则P是线段AB的中点D.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者两点之间的距离2.(2014秋•温州期末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则C在线段AB上,则AB=AC+BCC一定在线段AB外D.若A,B,C,三点不在一直线上,则AB)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点BA=AC﹣BCB.若点C.若AC+BC>AB,则点3.(•河北模拟)如图,AB=12,C为AB的中点,点D在线段AC上,且AD:CB=1:3,则DB的长度为()A.4B.6C.8D.104.(春•东平县校级期末)已知点A、B、C在同一条直线上,线段AB=5,BC=3,则线段AC的长度()A.一定是8或2B.一定是2C.一定是8D.以上都不对5.(春•淄博校级期中)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M是AC的中点,点N是BC的中点,如果MC比NC长2cm,AC比BC长()A.2cmB.4cmC.1cmD.6cm

6.(•亳州一模)已知线段AB=16cm,O是线段AB上一点,M是AO的中点,N是BO的中点,则MN=()A.10cmB.6cmC.8cmD.9cm7.(•长沙)如图,C、D是线段AB上的两点,且D是线段AC的中点,若AB=10cm,BC=4cm,则AD的长为()A.2cmB.3cmC.4cmD.6cm8.(春•东平县校级月考)已知线段AB=6cm,C是AB的中点,D是AC的中点,则DB等于()A.1.5cmB.4.5cmC.3cmD.3.5cm9.(•安庆一模)如图,点C在线段AB上,点D是AC的中点,如果CD=3cm,AB=10cm,那么BC的长度是()A.3cmB.3.5cmC.4cmD.4.5cm10.(•郸城县校级模拟)如果点C在线段AB上,下列表达式①AC=AB;②AB=2BC;③AC=BC;④AC+BC=AB中.C是AB中点的有()能表示点A.1个B.2个C.3个D.4个二.填空题(共10小题)11.(春•烟台期末)在直线l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3cm,BC=5cm,若点D是线段AC的中点,则线段DB的长度等于cm.12.(春•龙口市期中)若点B在直线AC上,AB=12,BC=7,则A,C两点的距离是.13.(春•泰山区期中)若C、D是线段AB上两点,D是线段AC的中点,AB=10cm,BC=4cm,则AD的长是cm.

14.(•岳麓区校级一模)如图,点B是线段AC上的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若AB=4cm,AC=10cm,则CD=cm.15.(2014秋•韶关期末)线段AB=10cm,BC=5cm,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AC=.16.(2014秋•太原期末)如图,若CB=4cm,DB=7cm,且D是AC的中点,则AC=cm.17.(2014秋•如皋市校级期末)如图,已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点P是线段AM的中点,若AB=10cm,则PM=cm.18.(2014秋•江阴市期末)如图,已知B、C、D是线段AE上的点,如果AB=BC=CE,D是CE的中点,BD=6,则AE=.19.(2014秋•安龙县期末)如图,点C在线段AB上,E是AC中点,D是BC中点,若ED=6,则线段AB的长为20.(2014秋•沧县期末)如D是AB中点,E是BC中点,若EC=3,AD=图,若AC=8,三.解答题(共5小题)21.(春•淄博校级期中)如图,已知点C为AB上一点,AC=12cm,CB=AC,D、E分别为AC、AB的中点,求DE的长.22.(2014秋•陇西县期末)如图所示,点C、D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点E为线段AC的中点,若ED=9,求线段AB的长度.23.(2014秋•海陵区期末)如图,线段AB=8cm,C是线段AB上一M是AB的中点,N是AC的中点点,AC=3.2cm,.(1)求线段CM的长;(2)求线段MN的长.24.(2014秋•滨州期末)如图,已知线段AB=8cm,点E在AB上,且AE=AB,延长线段AB到点C,使BC=AB,点D是BC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25.(2013秋•太康县期末)如图,E、F分别是线段AC、AB的中点,且EF=3cm,求BC的长.

一.选择题(共10小题)1.B2.A3.D4.A5.B6.C7.B8.B9.C10.B二.填空题(共10小题)11.112.5或1913.314.315.5或者15cm16.617.2.518.1219.1220.1三.解答题(共5小题)21.解:∵AC=12cm,CB=AC,∴CB=6cm,∴AB=AC+BC=12+6=18cm,∵E为AB的中点,∴AE=BE=9cm,∵D为AC的中点,∴DC=AD=6cm,所以DE=AE﹣AD=3cm.22.解:∵C、D为线段AB的三等分点,∴AC=CD=DB(1分)又∵点E为AC的中点,则AE=EC=AC(2分)∴CD+EC=DB+AE(3分)∵ED=EC+CD=9(4分)∴DB+AE=EC+CD=ED=9,则AB=2ED=18.(6分)23.解:(1)由AB=8,M是AB的中点,所以AM=4,又AC=3.2,所以CM=AM﹣AC=4﹣3.2=0.8(cm).所以线段CM的长为0.8cm;

(2)因为N是AC的中点,所以NC=1.6,所以MN=NC+CM,1.6+0.8=2.4(cm),所以线段MN的长为2.4cm.24.解:∵AE=AB,AB=8cm,∴AE=×8=2cm,∴EB=AB﹣AE=8﹣2=6cm.∵BC=AB=×8=4cm,又∵点D是BC的中点,∴BD=BC=×4=2cm,∴DE=BE+BD=6+2=8cm.25.解:E、F分别是线段AC、AB的中点,AC=2AE=2CE,AB=2AF═2BF,EF=AE﹣AF=32AE﹣2AF=AC﹣AB=2EF=6cm,BC=AC﹣AB=2EF=6cm.看过七年级数学上册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训练题的还看了: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二、教材分析:在课本正文中设置了“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填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安排“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等课后或课外知识。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学习。三、学情分析:1、认真备课。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堂上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提高他们的信心。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辅导,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五、其他方面:日新月异的时代,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社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变化得越来越快。真正象文革里的一句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这些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一、指导思想:二、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教育方针,以七年能数学教学大纲为标准,坚决完成《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三、教学目标四、教材分析第一章、有理数: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本章主要学习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本章的重点是区别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有关性质和计算;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角补的性质及应用。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五、教学措施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好每一堂课,阅好每一份试卷,搞好每一节辅导,组织好每一次测验。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喻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数学特长生。

一、指导思想二、学生情况分析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二)过程与方法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四、教材章节分析第一章《有理数》1.本章的主要内容: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重点: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难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结果符号的确定及对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的理解。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第二章《整式的加减》1.本章的主要内容列代数式,单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求代数式的值。重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难点:对单项式系数,次数,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与应用。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整式是简单代数式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整式表示有关的量,体现了变量与常量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数的理解。本章中列代数式,去括号及合并同类项是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求代数式的值在中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1.本章的主要内容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重点: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难点:解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学习其它方程的基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程思想,利用方程思想可以使许多实际问题变得直接易懂,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1.本章的主要内容、地位及作用本章主要介绍了多姿多彩的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以及最基本的图形——点、线、角等,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结合丰富的实例,探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认识角以及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度量,角的画法,角的比较及余角,补角等,探索了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及线段中点。本章中的直线,射线,线段以及角等,都是我们认识复杂图形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角的比较与度量;(2)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3)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1)用几何语言正确表达概念和性质;(2)空间观念的建立。五、具体教学策略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新据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5.运用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进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猜你喜欢:

七年级数学《合并同类项》说课稿七年级数学《合并同类项》说课稿一、教材分析㈠地位、作用本节课在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之后,以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为教学内容。合并同类项是整式运算的基础,而整式的运算对学好初中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㈡教学目标⒈知识目标:①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并能辨别同类项;②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能熟练运用。⒉能力目标:①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概括能力;②通过巩固练习,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计算能力。⒊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享受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②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㈢重点、难点重点是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法则进行计算。难点是同类项定义的归纳、概括。二、教法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

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学法根据学法自由性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由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四、教学程序㈠新课引入新课的开始,课是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新课伊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以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所以一开始上课,我用大屏幕显示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解决问题,由此导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㈡探索新知本节课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同类项的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活动1: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概括这两组单项式的特征。教师倾听学生交流,在学生概括出上述几组单项式的特征之后,提出同类项的概念,再由学生概括出同类项的定义。由教师补充: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这样,学生直接参与到同类项概念产生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为巩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由学生一个个单独完成,并简单阐述理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另外还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两组同类项,组内交流写出的项是否符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帮助加深理解同类项的含义,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合并同类项的法则。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获取新知。问题1,实际上是引例中的两个等式,通过学生观察,容易得出结论,左边两项系数之和等于右边的系数,明确同类项相加成为一项的方法,使学生对合并同类项有个初步认识。为克服学生对这个认识可能存在的疑点,我设计了问题2,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探究,验证上述认识的正确性,体现了获取知识不仅要有观察、归纳、猜想过程,还必须有验证过程。打消疑点之后,提出问题3,有上面两个问题做基础,学生极易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总结概括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再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㈢巩固新知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道题。第一题:学生判断、理解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教师加以指导。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对同类项的概念是否混淆不清,能否正确辨别问题。②是否在正确辨别后只重视系数而忽略了字母和字母的指数。③对一些同类项的变式能否正确的辨别。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同类项的含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应用做好铺垫。第二题:是一道实际应用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首先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开展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展示大小两个长方体纸盒的模型,并深入小组,倾听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探究。学生在掌握同类项的概

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后,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现了学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用数学的基本理念,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第三题: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直接代入计算,另一组先化简再代入计算。通过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新知识的优越性,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㈣课堂小结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倾听,并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㈤布置作业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本中调选了两道题。第一题是合并同类项,既能巩固同类项的念概,又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计算,起到巩固新课的目的。第二题是实际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数学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老师批改,做好批改记录,及时反馈学意识。学生通过生学习的效果,便于进行课堂教学优化。㈥板书设计体现了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加深记忆。五、教学评价整个教学过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协调者、服务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有利于引发程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技巧,使他们在主动探索发现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形成素质。

七年级下数学三角形章末复习题(北师大)2017年七年级下数学三角形章末复习题(北师大)01知识结构三角形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图形的全等、全等三角形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ASAAASSAS用尺规作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本章常考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内角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常与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综合考查,且考查难度适中.02典例精讲【思路点拨】考虑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确定x的值.【方法归纳】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要确定第三边x的取值,既要考虑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又要顾及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如果只想到一方面得到x的取值就不准.【例2】AD为△ABC中线,BE为△ABD中线.(1)猜想:△ABD和△ADC面积有什么关系?并简要说明理由;(2)作△BED中BD边上的高;(3)若△ABC的面积为40,BD=5,则△BDE中BD边上的高是多少?【思路点拨】(1)作AF⊥BC,根据三角形面积知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2)根据高的定义作出图形;(3)由三角形面积进行解答.【解答】(1)△ABD和△ADC面积相等.理由如下:作AF⊥BC于点F,

因为AD是△ABC中线,BD=DC,AF是△ABD和△ADC的高所以△ABD面积为△ADC面积为12CD•AF.所以△ABD和△ADC面积相等(2)如图,EM是△BED中BD边上的高(3)因为△ABC的`面积为所以△ABD面积为所以.12BD•AF,..40,BD=5,12×40=20.因为BE为△ABD中线,所以△BED的面积为10.所以12BD•EM=10,EM=4.即△BDE中BD边上的高是4.【方法归纳】三角形的中线不但把边分成两部分,而且还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如果两三角形有两边相等,而且这两边上的高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例3】(南充中考改编)如图,AD,BC相交于点O,AD=CB,∠OBD=∠ODB.请说明:AB=CD.【思路点拨】根据已知条件寻找“边角边”条件,证明△ABD和△CDB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证明即可.【解答】在△ABD和△CDB中,AD=CB,∠ADB=∠CBD,BD=DB,所以△ABD≌△CDB(SAS).所以AB=CD.

【方法归纳】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准确识图确定出全等的三角形并确定对应边是解题的关键.【例4】我国的纸伞工艺十分巧妙,如图,伞不论张开还是缩拢,△AED与△AFD始终保持全等,因此伞柄AP始终平分同一平面内两条伞骨所成的角∠BAC,从而保证伞圈D能沿着伞柄滑动.试说明△AED≌△AFD的理由.【思路点拨】由题意可知AE=AF,AD=AD,DE=DF,根据三对边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即可证明△AED≌△AFD.【解答】理由如下:因为E,F为定点,所以AE=AF.在△AED和△AFD中,AE=AF,AD=AD,DE=DF,所以△AED≌△AFD(SSS).【方法归纳】本题考查最基本的三角形全等知识的应用;用数学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用种很重要的方法,意注掌握.方法解数学方法加以论证,是一03整合集训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如图所示,工人师傅在安装木制门框时,为了防止变形,常常要在门框上钉两根斜拉的木条,这样做是利用了三角形的(C)A.美观性B.灵活性C.稳定性D.全等性2.(南通中考)有3cm,6cm,8cm,9cm的四条线段,任选其中的三条线段组成一个三角形,则最多能组成三角形的个数为(C)A.1个B.2个

C.3个D.4个3.(昭通中考)如图,AB∥CD,DB⊥BC,∠2=50°,则∠1的度数是(A)A.40°B.50°C.60°D.140°4.如图,聪聪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他根据所学知识很快就画了一个与书本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聪聪画图的依据是(C)A.SSSB.SASC.ASAD.AAS5.(邵阳中考)如图,在△ABC中,∠B=46°,∠C=54°,AD平分∠BAC,交BC于D,DE∥AB,交AC于E,则∠ADE的大小是(C)A.45°B.54°C.40°D.50°6.小方画了一个有两边长为3和5的等腰三角形,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D)A.11B.13C.8D.11或137.如图,△ABD≌△CBD,若∠A=80°,∠ABC=70°,则∠ADC的度数为(C)A.110°B.120°C.130°D.140°8.如图,在△ABC和△DEC中,已知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DEC,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C)A.BC=EC,∠B=∠EB.BC=EC,AC=DCC.BC=EC,∠A=∠DD.∠B=∠E,∠A=∠D9.如图所示,已知在△ABC中,AB=4,AC=3,AD是BC边上的中线,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C)

A.S△ABD=S△ACDB.△ABD比△ACD的周长多ABD≌△ACDD.AD的值可以为1C.△310.(台湾中考)在三角形中有较大的角对应较大的边,如图,有一△ABC,今以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BC于D点,以C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弧,交BC于E点.若∠C=36°,则BE,CD的大下列正确的是(D)B=40°,∠关于AD,AE,小关系,A.AD=AEB.ADC.BE=CDD.BE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1.在△ABC中,∠A=30°,∠B=70°,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填“锐角”“直角”或“钝角”).12.如图所示,要测量池塘AB宽度,在AP,BP并各自延长,使PC=PA,PD=PB,连接CD,测得CD长为则池塘宽AB为25m.池塘外选取一点P,连接25m,13.如图,△BAE≌△BCE,△BAE≌△DCE,则∠D=30°.14.如图,在Rt△ABC中,∠ACB=90°,BC=2cm,CD⊥AB,在AC上取一点E,使EC=BC,E作EF⊥AC交CD的延长EF=5cm,则AE=3cm.过点线于点F,若15.在△ADB和△ADC中,∠BAD=∠B=∠C,BD=DC;④∠ADB=∠ADC,BD=DC.能得出△ABD≌△ACD的条件的下列条件:①BD=CD,AB=AC;②∠B=∠C,CAD;③∠序号是①②④.三、解答题(共50分)

16.(10分)如图,点B,F,C,E在同一直线上,并且BF=CE,∠B=∠E.(1)请你只添加一个条件(不再加辅助线),使△ABC≌△DEF,你添加的条件是AB=DE(答案不唯一);(2)添加了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