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1页
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2页
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3页
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4页
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PAGE1PAGE1202X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初中是一个为高中打基础的进程,初中最后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高考.当然,学好语文的技能能够让你在考试中比别人技高一筹。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202X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2X年中考语文文学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考的文学知识点1.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年龄》3.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4.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周礼》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6.孔子名丘,字仲尼,年龄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首创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7.豪爽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8.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9.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10.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首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1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1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13.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提倡者14.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1页。15.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1页。16.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史”,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1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18.“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19.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20.《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惊奇的事情。21.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2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23.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24.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25.唐宗:唐太宗XXX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26.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27.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28.晚清四大声讨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202X年中考语文小说知识点总结小说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1.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2.发展:刻画人物,反应性情。3.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4.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摸索。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2页。情节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情、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2页。二、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1.记叙: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代、陈说。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知道。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2.说明: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说明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例如:这张桌子是方的。3.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判。作用:①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寻思.具有启示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摸索,引发读者对下文的注意。②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点或意义起到一语道破的作用。③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论述观点。4.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画与刻画。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5.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情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情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发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①直接抒情(常常直抒胸臆,情感浓郁);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三、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掌控人物的思想情感及性情。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202X年中考语文散文浏览知识点总结散文浏览(一)散文浏览的相干知识一、各类散文的特点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3页。1.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样比较平凡,讲求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全、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应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此更加重视行文的技能,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特别耐人寻味。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3页。2.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点(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分,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绘形状物,大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景中融注作者的思想感情。3.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此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知道其深层含义。4.哲理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某一点人手,人题较小.对生活的积存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有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5.写人散文:写人散文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它可以记一个人的一生,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也能够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二、散文的表达技能1.表达方式.(1)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2)描写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3)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消息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画、白描(运用简笔勾画事物的轮廓)、绘形绘声、绘声绘色等。(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离情于景、托物言志),情形交融、情形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等。2.表现手法常用术语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4页。(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4页。(2)衬托:用类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用类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3)对照: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道理的某种感情。(4)渲染: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5)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6)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事物或事理的活动。3.篇章结构技能常用术语(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2)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3)一语道破:用一两句杰出的话点明主旨。(4)过渡照管:承上启下。(5)以小见大(6)托物言志(7)借景抒情(8)欲扬先抑(9)虚实结合(10)伏笔(11)照管(12)悬念4.语言特点常用术语(1)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2)活灵活现: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3)体物人微:描写细致人微、刻画细致生动。(4)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5)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5页。(6)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5页。(7)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8)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9)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错综变化。另外,还有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简笔勾画、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久、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5.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①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②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③化平淡为生动、形象;④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2)排比:①能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②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③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观点阐发得更周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④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3)借代:①突出特点,强调重点,使语言形象生动;②词语错综变化,不重复死板,使语言新鲜活泼;③使语言含蓄有味;④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爱憎分明,从而感染读者。(4)对偶:①情势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②借用特别的情势把相对的两部分内容更凝练、更集中地表现出来,以突失事物的矛盾和有机联系;③在具体作品中,对偶句常常以整齐的句式与其他句式结合,使语言参过失落,生动活泼。(5)夸张:①突失事物的某个特点,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入的印象;②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以到达感染读者的目的;③可引发读者的联想、寻思和共鸣。(6)比拟(生动形象):①运用比拟,能托物言志;②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③增强讽刺幽默.增强文章的现力;④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⑤使叙述生动形象;⑥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6页。(7)设问(吸引读者):①引人注意,发人寻思.,强调观点,加深印象;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③波涛起伏,避免呆滞;④提掣全篇,带动全文;⑤用于篇末,余音不绝。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6页。(8)反问:①加强语气以利论辩;②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引发摸索以求共鸣。6.句段作用(1)开头段的一样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2)结尾段的一样作用:①感情升华;②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7.人称运用的作用(1)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合适心理描写。(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换、进行抒情.还可以用于把事物拟人化。(3)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议论。8.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产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期背景。(2)谊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展现人物性情。(4)推动情节的发展。(5)借景抒情,情形交融。(二)读懂散文方法归类一、理清文章思路1.找出文章的线索(1)明确线索的类型: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2)寻觅线索的方法:①看本质,即掌控线索的概念,辨析出确切符合“线索”本质的特点者;②看标题,很多文童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③看反复,文章中反复显现的人、事、物以及表现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④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多为一语道破的重要语句,常常隐含着线索;⑤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记叙文不止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地、奇妙地运用多条线索。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错,主线和副线相互交错。2.划分段落层次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7页。(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02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全文共9页,当前为第7页。(2)按地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进程二、掌控文章大意(1)段意合并法:把每一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2)要景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把这些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3)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常常环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读完一篇文章,我们可以推敲:作者要回答的是哪儿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4)标题追溯法:有些之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浏览.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5)内容借助法:借助文章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三、知道标题的内涵(1)从标点与主题的关系人手: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标题即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寻思。(2)善于抓点题句: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3)分析标题的修辞:从知道标题的修辞方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知道标题的含义或作用。(4)分析标题字词:从知道标题的关健词的含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四、掌控散文中的人物形象(1)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表情、身体形状、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画出来。(2)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