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升初数学衔接与过渡_第1页
浅谈小升初数学衔接与过渡_第2页
浅谈小升初数学衔接与过渡_第3页
浅谈小升初数学衔接与过渡_第4页
浅谈小升初数学衔接与过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于小学升初中,可能数学方面会有一点的难度,但是在小学时应主要掌握以下几点:1.三角形的内角和(注意,初中时是需要推理的)(推理过程需要的话,那你可以来MM我Emailcz010214@163.com2.几何方面的空间想象能力需要加强3.对于那些死脑筋的问题应纠正如:由三角形内角180度我们可以联想到4边型的内角,由此可看出,三角形在小学的时候被老师定为了一个定相思维,如果孩子掌握了主要的公式,也就是可以从3角型的内角度数,来推导到4边型.5边型.6边型——————等等,如果还有什么问题,那你可以来给我发Email我的Email地址在上面了,在这我从申一想,我的Email是cz010214@163.com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与过渡初一新生马上开学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生活,步入正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所要做的更多的就是小中数学的顺利过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改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现在数学学科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小教材不配套的问题,还有现在教材教学内容都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按照四个领域螺旋上升式的安排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就我个人而言,前两个学段都学了什么内容,学到了什么程度,我不太清楚,教学时,常常有这样的疑问“这个知识点学生学过吗?”。我们可以设想,教师如果对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整体设计理念及各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那么小学教师就不知道学生在初中将要学习的内容,难以做好一些基础性的铺垫;而初中教师也同样无法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由此必然会出现了小学和初中在教育教学衔接上的断层现象,因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另外,教过初一新生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许多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开始时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后数学成绩却很快落了下来,尤其到了八年级分化情况更是严重(现在已经提前到七年级),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从表面上看,可能是,一方面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而到了中学,学习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要求也不相同,学生长期在小学学习适应了小学的教学方法,到了中学有部分人不能适应。事实上,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促进课改的深入推进,我们必须树立“大课程观”,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加以研究,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这既要从小学的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

一、新课程标准的衔接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现实数学、数学的探究学习、数学的发展性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当然,初中教师也面临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中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我们现行中小学数学教材,要想搞《课标》衔接的话,只能看现行《课标》中的第三学段部分,前两个学段我们要看原来的《大纲》。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

(一)第二、三学段教学内容对比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数与代数数: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式: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简易方程函数:正比例、反比例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式:整式、分式、二次根式方程(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空间与图形直线、射线、线段、角多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表面积、体积)圆(认识、周长、面积)、轴对称图形圆柱、圆锥和球(认识、表面积、体积)视图(从左、正、上看)图形认识初步(直线、射线、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平移)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勾股定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旋转、中心对称锐角三角函数视图和投影(三视图)统计与概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补图、识图)平均数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数据的描述(频数、频率、直方图)数据的分析(数据的集中程度、离散程度、方差、用样本估计总体)概率初步(可能性与概率、简单的概率问题、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概率实验)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活动课题学习数学活动(二)第二、三学段教学内容的变化

1、数的扩充(数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引入负数

扩充到有理数

引入无理数

扩充到实数

问题情境真正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二是要加强有理数运算中对符号法则的教学。如:有理数的运算结果包括符号与绝对值两部分,当符号确定后,就是以前所学的知识。三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进行由“数”到“式”的过渡。小学生主要学习具体的数,也接触到了用字母表示数(常用的公式、运算率),可以说他们有了初步的代数概念,但他们的符号感几乎没有,而到了初中更主要的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如何使学生适应?我认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很重要。如:到了初中,性质、规律、法则和运算率等都有两种表达方式(文字和字母),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文字叙述抽象出字母表达式,另一方面,训练学生对照字母表达式进行文字叙述,反复训练,长期坚持学生的符号感会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数”与“式”本身的内在联系,“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乘方后,又学习了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除科学记数法和有效数字外,其余内容在小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已学过,学生已经会了四舍五入法,认识了数位,还知道了精确度(保留一位小数即精确到十分位),还学习了把一些比较大的数写成“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就可以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如:在学习近似数和有效数字一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有效数字”的学习上,重点突出,提高效率。

一元一次方程

在前面学段中已经有关于简单方程(不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学生已经对方程有初步的认识(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和如何检验),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对于方程的认识已经历了入门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本章的内容是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本册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则是对一元一次方程作更系统更深入的讨论,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要比以前学习的问题复杂些,更强调模型化思想的渗透;对方程解法的讨论要更注重算理,更强调创设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条件以及解法中程序化的思想。值得注意一点就是:小学所学习的方程的解法是利用四则运算中的互逆关系来求未知数的值的,说白了还是算术法,而初中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注重了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程序化思想的渗透,同时,对方程解法的讨论更注重每步的算理。虽然,他们学习了一些方程的知识,但对于小学生他们更习惯的仍然是算术法,所以到初中后,我们还是要注意引领学生由“算术法”到“代数法”的过渡。“算术法”是逆推求解,而“代数法”则是顺向推导,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做到:一是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是着眼启发学生找等量关系,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代数法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逐步从算术方法中解脱出来。

图形认识初步

前面两个学段直观认识了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的展开图(平面、曲面),在对它们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能区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并体会它们的一些性质,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并知道周角、平角等概念,并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在这一章,要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理解它们的概念,了解有关的一些性质,并能初步应用。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几何语言的规范和训练。

统计初步

前两个学段主要学习了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并在五年级系统学习了三种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本章在系统整理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编写新内容。比如增加了设计问卷调查、利用抽样调查来收集数据的初步知识、利用频数分布表整理数据,重点突出了用统计的基本思想,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这种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在通过抽样调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其中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感受统计的这种归纳的思想,并对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即结论的“不确定性”有所体会。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1.新旧联系,强化概念的衔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因此,在传授新知时,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又如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可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再从概念教学看,小学对溉念的掌握要求并不高,仅侧重于计算,学生以机械识记为主,一般是套模式来解题;而初中数学,对数学概念要求强化了。初一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了正数、负数、相反数以及绝对值等概念,如果学生对这些概念仍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是远远行不通的。又如,对负数的概念仅理解为“带负号的数”是不行的,因为它还涉及到运算。又如对|a|的三种类型的结论背得透熟,而遇到|a-3|一类题的讨论时便会感到茫然。因此,对概念一定要通过变式与比较、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等方式,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含义、实质,并通过所掌握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激发兴趣,进行学习心理衔接。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鉴于这些特点,我认为融洽师生关系很必要,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特别是对教他的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往往对老师采取一仲琢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多与他们谈心、交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课内,要联系不同学生的知识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还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针对特点,注重认知规律衔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维的,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中学数学,则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如在教学数轴概念时,可列举直尺、杆秤、温度计等,讲等式的性质时可借助平衡的天平,讲“浓度配比”时可用颜色不同的水稀释来帮助学生分析等量关系等等,待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四、学习方法的衔接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的学习科目成倍增加,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要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进学习方法。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衔接呢?1.注重预习,指导自学。预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初一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文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训练的方法是,可从布置一些能模仿公式、定理的简单问题开始,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数学概念、定理、表达式和变动翻译的题目,以至过渡到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便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矗2.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因此,在进入初一后要注意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