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语导读》课件_第1页
语文:《论语导读》课件_第2页
语文:《论语导读》课件_第3页
语文:《论语导读》课件_第4页
语文:《论语导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导读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孔子简介

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发愤进取原文【学而·十五】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疏通文意词语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骄:意为傲慢自大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其:表猜度语气。斯之谓,谓斯,谓此诸,同“之”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原文【学而·十五】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疏通文意译文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疏通文意▲诵读后思考:孔子与子贡原本比较人的境界的问题,子贡听了老师对人更高境界的描写,为什么用《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言说这种境界?而孔子听完又为什么大加赞赏?明确:子贡这里言说的是从人要到达更高境界所要历经一个反复历练的过程;孔子之所以大加赞赏,就是因为,子贡不仅仅认同了两种境界的不同,而且还能讲出由较低境界向更高境界的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原文【里仁·八】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疏通文意词语闻道:意思为得知真理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疏通文意▲诵读后思考: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真理乃人生之必需,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二是为了真理,要有献身精神,也就是说,只有具备献身精神的人,才可以获得真理。原文【里仁·十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疏通文意词语齐:意思为“等同”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疏通文意▲诵读后思考: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什么?明确:就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原文【公冶长·十】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疏通文意词语粪土:腐土、脏土。

?: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诛:意为责备、批评。

与:语气词。)原文【公冶长·十】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评析】

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疏通文意▲诵读后思考:“宰予”在孔子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孔子如此对待他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其他更深刻的原因吗?编者把这段选出来,并放在“发愤进取”的标题下,这是为什么?

明确:宰予在孔子心目中是一个无药可救的差生,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如此贬斥他原因就是宰予不勤奋,而且言而无信;而更深刻的原因就是宰予不屑孔子所讲的“道”;编者把这段文字选入于此,就是从反面说明发愤进取的孔子对懒惰学生的强烈不满。

原文【雍也·十二】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疏通文意词语说:音yuè,同悦。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疏通文意▲诵读后思考:孔子是怎样反驳冉求“力不足”论的?(可结合《季氏将伐颛臾》去理解)明确:孔子揭示了冉求所谓的“不足”其实就是“不愿”;因为真正的“不足”只有在努力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而还开始,就把自己划定不能前进的界线里,怎么能说“不足”;说自己“力不足”不过在为自己“不愿做”寻找一个借口而已。原文【述而·十九】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疏通文意词语不对:意为不回答奚:为什么,疑问词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疏通文意▲诵读后思考:子路为什么不回答叶公?而孔子让学生那样回答别人的提问,实质是要告诉别人什么?明确:子路不回答叶公的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子路以为孔子作为一个学生崇拜的圣人,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准的;第二,子路当时对叶公提问的动机并不了然,不知对方是出于尊崇,还是为了寻找嘲讽的话题。而孔子让学生那样回答别人,实质是要告诉世人,自己不过就是一生都在发愤进取,乐道忘忧的人。

原文【子罕·十九】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疏通文意词语篑:音kuì,土筐。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疏通文意▲诵读后思考:孔子以推土成山和填洼平地为喻,要强调什么意思?

明确:要强调的是,一面方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避免功亏一篑的遗憾,另一方面,从点滴做起,循序渐进,克服好高鹜远的浮躁。

课文一共八个自然段七个片段,思考一下它们都与“发愤进取”这课题有什么关系?彼此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个片段,言说人的境界的提升,这“提升”就是“进取”,而提升的过程就是“发愤”;第二片段说的是终身“进取”的目标及其价值,第三片段说“发愤”的两种基本修身方式“思齐”和“自省”;第四五片段,选择两个学生的行和言,从反面言说“发愤”者不能只说不干或者为自己不做找借口;第六七片段,可以说是现身说法,从正面强调发愤进取者能乐道忘忧,既没有功亏一篑的遗憾,也没有好高鹜远的浮躁。大致上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至第三个片段为一部分,总说;后面几个片段为分说部分,其中第四五片段反面言说,而第六七片段为正面言说。

小结▲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本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北京师大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为我们解读其现实意义。请看以下片段:讨论探究▲探究一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成功、成材,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条件?

答:在孔子看来一个成功成材,首先要有矢志不渝的理想,“贫而乐,富而好礼”“见贤思齐”“朝闻道,夕可死矣”;第二要“发愤进取”的不懈努力,不偷懒,不自卑;第三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从一点一滴做起的踏实精神。讨论探究▲探究二学习《雍也十二》后,谈谈“一个人做某件事情,力不足与不愿做”有什么不同。

答:在孔子看来“力不足”者与“不愿做”者的区别在于两点:第一,有无“做”的强烈愿望,第二有无“做”的实际行动。“力不足”者因为有“做”的强烈愿望,所以尽管他不一定“做到”但他在行动上不懈努力,使自己能“尽吾力而无憾”;而“不愿做”者,却常常用“力不足”为借口,结果本来可以“做到”的事却没能做到,让自己遗憾终身。讨论探究▲探究三说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立身处世有什么意义?

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对于我们学习生活和立身处世确实有利于我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大做强自己。不过,这里最为关键的是“思”和“内省”,也就是要对照自己认真思考,何为“长”何为“短”,所谓的“贤”与“不贤”是一个价值判断,这本身需要文化思想做前提的。我认为,“贤”应该是既能服务社会又能满足自己的才能品德。因此,也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去考量,从自我出发,否则,我们就可能在“齐”的时候,迷失了自我。讨论探究▲探究四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讨论探究;/润滑脂lpt26hkn呢,我这样想着。我问山神:“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山神所在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呢?”山神看着我,看了会蓝天,缓缓开口说:“如你所见,这里是妖怪们的世界,是没有人类的世界,这里的妖怪修炼两百年为一岁,每一千年就会有一次劫,称之为千劫,如果渡劫不成功就会死,劫的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雷劫、火劫、水劫等等,有许多你意想不到的,有些年纪很轻法力不够地就无法度过千劫,活下来的妖少之又少,这时就需要一个帮他们渡劫的,渡劫人成为妖与自然沟通的纽带,他传达自然地意思给妖。渡劫人在妖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妖是家族制的,比如狼族,狐族,水族,龙族,它们不分高低,各族有各族的规矩和法术,资历越高法术越高,但也有天分极高的,他们可以很快超出同龄妖甚至比自己大的妖,他们生活自由自在,在哪个地界有哪里的山神管辖。除了妖还有上古神兽,比如九尾和应龙他们,他们比妖地位要高出很多,他们不受山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