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4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新人教版选修_第1页
高中语文4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新人教版选修_第2页
高中语文4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新人教版选修_第3页
高中语文4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新人教版选修_第4页
高中语文4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新人教版选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标导航1.“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2.初步认识散文和诗歌在形象性方面的区别。3.培养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4.重视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5.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内容概说这个单元的“赏析示例”是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这是一篇用日记形式写的游记,实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抓住景物特点,用对比等手法,描写了大孤山小孤山及其周围优美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自主赏析”部分一共有三篇文章。第一篇是《庖丁解牛》,用寓言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只要认识并掌握了客观规律,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做事就会游刃有余。第二篇为《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记》,有的选本名为《垓下之围》。记叙项羽一生的最后一搏,表达出了项羽英勇悲壮的一面。第三篇是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宏伟及毁灭,总结了秦王朝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推荐作品”是两篇带传奇色彩的文章,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一篇是《西门豹治邺》,一篇是《大铁椎传》。读这两篇文章,可以让我们充分领悟中国古代散文的魅力。赏析指导1.散文的形象性。这个单元所选的几篇古代散文,在艺术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性描写,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优秀的散文常常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如传记文通过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记事文通过对事件的生动描写揭示事理,寓言借故事喻意,山水游记通过描绘景观抒写游兴和感受。甚至在阐述哲理和议论文章中也有很多形象化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性、举例的形象性、情感的形象性等等。2.散文和诗歌形象性的区别。散文和诗歌的形象性,各有特点。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如苏轼的《赤壁赋》写月夜之中泛舟长江的情景,它是具体展开的,跟实际生活情景很贴近。而下面的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较之现实生活就显得更高更远一些。诗歌,让我们想象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3.如何欣赏散文。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可以因文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1)有的并无深意而形象和文辞很美,可以把重点放在形象和文辞上,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小石潭的水鱼石树和优美的环境,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它们能引起美感,给人美的享受。(2)有的则可以通过对作品中景物、环境或人物事件的描写,探究作品意旨,如通过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形象化的描写,看到作者对于宁静淳朴、没有王税的乌托邦式社会的向往;通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和廉颇面前的不同表现,认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无畏、顾全大局的崇高品格。

通过形象,探究意旨,一般能与作者的用心大致契合,但也有与作者原意不合或超出了作者原来所想的。如传记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评价,与他栩栩如生地写出的人物,可能并不吻合,对照《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一生事迹的描写,与篇末“太史公曰”的评价,可以看出两者间存在的差距。(3)某些寓言故事,作者用来说明一种道理,但读者却从中可能得到另外一些认识和启示。如《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本是用以说明养生,而后世读者却从中引申出另外一些道理。这里用得上陶渊明的两句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形象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提高认识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宋·晏几道彩袖①殷勤捧玉钟②,当年拚却③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④,歌尽桃花扇影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⑤把银釭⑥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简介】

《鹧鸪天》,词牌名。唐、五代词中无此调,首见于北宋宋祁之作。调名取义不详。又名《千叶莲》、《半死桐》、《于中好》、《锦鹧鸪》、《鹧鸪引》等。双调,五十五字,平韵。【注解】

①彩袖:这里指代歌女。②玉钟:借指美酒。③拚(pàn)却:拚,舍弃。拚却,豁出去。④楼心月:指午夜月低了,已近天明。⑤剩:只管。⑥银釭:即银灯。【故事】这首词,是宴几道写与一个相熟歌妓久别重逢的情景。这个歌妓可能是晏几道自撰《小山词序》中所提到的他朋友沈廉叔、陈君龙家歌女中之一。晏几道经常在这两位朋友家中饮酒听歌,与这些女子很熟,且有相当爱惜之情。离别之后,时常思念,哪知忽然不期而遇,又惊又喜,写了这首词。写了当年欢聚的情景,也写了久别重逢的惊喜之情,真切而动人。你彩袖玉手捧着玉杯殷勤劝酒,当年我年轻气盛豁出去了,就尽情醉他个满面通红。你轻盈跳起舞来,一直舞到杨柳飘飘月亮低垂到楼头。那时你歌唱得那么美妙尽兴,好像桃花扇都不动了。从那时离别后,我就思念着再相逢。多少回梦魂里我与你形同影共啊!现在竟又见到你了。今晚我只管用银灯照着你细细端详,心里还想着:这样的相逢恐怕是梦中吧?(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元】虞集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注】①某:我。②甃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④徙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命题分析】

此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析】

A项,“次”应解释为“驻扎”或“停驻”。【答案】

A1.学习作者多角度、多层次的写景方法;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5.特殊句式①省略句及抛江(我)过其下(省主语。)复以小艇游(于)庙中(省略介词。)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省略谓语。)其间一日阻(于)风不行(省略介词。)②倒装句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状语后置。)6.走近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年轻时喜欢谈论政治,后得赐进士出身,授枢密院编修,后又任夔州通判,晚年入朝任礼部郎中,不久罢官归家。陆游的诗文大多洋溢着爱国的热情,也有一些写自己生活情志的内容,风格多样。1.本文为何屡次写江流和船行?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可能会失之分散。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二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2.文章如何多角度写景?多角度写景。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变换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山水风景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写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外望之”的远观,“愈近愈秀”的近观,“冬夏晴雨”不同时刻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3.赏析本文的难点是什么?赏析本文的难点是,在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趣和韵味。文中融情入景,足见作家心迹的地方有两处。(一)写孤石。“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为什么偏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一种孤傲之情,油然而生。(二)写俊鹘抟水禽而去。“俊鹘抟水禽”这本是一很自然的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文中。“甚可壮也”一句中,作者所伤怀的恐怕不仅仅是俊鹘抟禽吧?联系陆游的理想抱负及其前半生的经历,这种心情是不难理解的。4.本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什么特点?(1)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2)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和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3)运用对比手法写景。主要是小孤山与大孤山的对比。通过对比,使所写景物的特征更为鲜明,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5.本文是游记,写山川景物形象,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趣和韵味?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但他却一再受到权臣的排斥和打击,1163年,他因指责龙大渊,而被贬为镇江府通判,1166年,他因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而被主和派免职,直到1169年,朝廷才起用他去夔州任通判。通判的官职虽小,但总还是一个为国出力的好机会,所以他欣然赴任了。在赴任途中,看到了既是风景胜地又是江防要塞的烽火矶、小孤山、大孤山,不由不激起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对烽火矶上那块“不附山”而“杰然特起”的石头,陆游之所以特别感兴趣,是因为它的形象很像自己的不图依附、洁身自守的性格特征。对曾经修缮惠济庙的张魏公之所以特别记载一笔,也因为这位抗金名将是陆游效法的楷模。对“俊鹘抟水禽”的场面陆游之所以发出“甚可壮也”的赞叹,是因为他是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都像俊鹘,多么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能像“俊鹘抟水禽”一样的威武雄壮,动人心魄。对秀丽的小孤山,陆游之所以“徙倚久之”,是因为他面对半壁河山而百感交集。6.为了抒发自己爱国的思愤之情,作者是怎样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首先,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刻画,使景物凸现出来。写烽火矶,突出其“石”,既写“怪奇万状,色泽莹润”的“嵌岩窦穴”,更勾勒那“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的异石;写小孤山,突出其“峭拔秀丽”,既勾勒其“巉然孤起,上干云霄”的“碧峰”,更描绘其“冬夏晴雨”万变的姿态。写澎浪矶,突出其“浪”;写大孤山,突出其“浮”。大孤山坐落于鄱阳湖口,为第四纪冰川期形成的石岛,海拔九十余米,周长百余米,因为它的四周都是壮阔的江水,放眼远远望去,真像浮在江面上似的。由于抓住了这些特点,所以写得非常传神。其次,运用类比或对比的手法来刻画景物,从而使景物得到较为鲜明的表现。写烽火矶时,先写远视所见,再写近视所见。这种远近对比的写法,不仅使人的认识一步步深化,真正认识到它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自舟中望山”,只不过觉得它“突兀”,别无佳处,“及抛江过其下”,则是异彩纷呈。写小孤山,也是先写远视所见,再写近视所见,先写“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再写愈近愈秀,使读者从一个美好的境界进入一个更为美好的境界。更常用的手法是用此山比彼山,此景比彼景。描写烽火矶的“石”,是用它山之石来比此山之“嵌岩窦穴”,描写小孤山,以金山、焦山、落星山作比,借以突出其“峭拔秀丽”,而以它山作比,借以突出其“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而以山上有玉鉴堂、吞海台等楼观亭榭的金山作比,既是为了衬托小孤的“祠宇极为荒残”,更是为了说明若以“楼观亭榭”稍饰小孤山,则小孤山也“高出金山之上矣”。描写大孤山,始而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关于西梁山,作者于七月十八日路过此山时,曾经写道:“两小山夹江,即东梁西梁,一名天门山。李太白诗云:‘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王文公诗云:‘崔嵬天门山,江水绕其下。’梅圣俞云:‘东梁如仰蚕,西梁如浮鱼。’……皆得句于此也。”于此可窥见其“状类”的情况。继而以小孤山与之相比,从而突出了各自的特色,并使这两则日记联系得非常紧密,构成了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体。正由于作者不是作一般化的景物描写,而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写出了特性和个性,写出了景物的情态,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不仅使景物历历如在目前,使人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使人在欣赏风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受到了教育。第三,作为散文,所描摹的山水形象,与用诗歌写出的山水形象是有差别的。文章贴近山水的本来面貌,写得具体,而诗则是写意的,境象与情思都升华得更为高远一些。在陆游之前,苏轼有咏大孤山小孤山的著名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诗的最后两句,为陆游文中所引,但诗中以浪漫之笔写得煞有介事,而文中仅作为诗家浪漫想象的妙语,并对有关传说予以考校。苏、陆二家,一诗一文。苏诗是凌空飘飏的,所展现的形象,真有“山苍苍,水茫茫”“沙平风软望不到”的感觉,而陆文则是脚踏实地,从多个侧面,作了细致真实的描写。苏诗能启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陆文则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对比之下,可以显见其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体现在文学艺术手段的丰富多样中的,并无高下优劣之分。苏轼和陆游都以他们笔下的景物形象,打动我们,引发我们欣赏和探访的兴趣。【答案】

B(A.燧suì;C.葭jiā,澄dènɡ;D.潦lǎo。)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A.嵌岩迥异营葺殴鹭B.荥润潦缩云霄水禽C.峭拔渺弥混浊缆绳D.突兀描摩姿态汲取【答案】

C(A.殴—鸥;B.荥—莹;D.摩—摹。)【答案】

A(A都当“积水”讲;B①等到,②到;C①出名,②名字;D①应当,②将会)4.下列文句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译文: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的岩洞,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大不一样。B.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译文: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C.但祠宇极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译文:但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一下,与水光山色互相辉映,自然比金山更高大了。D.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译文: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抓住一只水鸟,掠过江面往东南方面飞去,非常壮观。【答案】

C(但:只是;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5.对下面句子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此句描绘烽火矶的独特景致。重点抓住山多裂缝和洞穴以及色泽晶莹温润的特点。B.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此句描写一独立巨石的特点。抓住它拔地而起、高峻耸立的特点,写上面植被“丹藤翠蔓”有形有色,“如宝装屏风”一句运用夸张手法使其特色鲜明。C.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此句从变化的视角由远及近描写小孤山给人的视觉形象。远望“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突出其“高耸”,且与它山对比。“愈近愈秀”则突出其“秀美”;“冬夏晴雨”则借助想象,写出小孤山四季晴雨的变化;“造化之尤物”则为极赞之词。D.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此句描写大孤山景象,用笔墨极为简省,着重突出大孤山四面环水,如浮水面的鲜明特点。【答案】

B(“夸张”应为比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