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课件_第1页
燕赵文化课件_第2页
燕赵文化课件_第3页
燕赵文化课件_第4页
燕赵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燕赵文化

古老的燕赵文化,朴实豪放的民风,造就了世代相传的燕赵侠风。《隋书·地理志》称这里“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图书者往往而是”。的确,在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上,自古豪杰英雄辈出——有“千场纵赙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的邯郸游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燕地刺客;有“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涿郡猛张飞;有英勇抗击蒙古瓦刺族入侵,写下“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壮烈诗篇的于谦;有戊戌变法失败,慷慨赴死的“戊戌六君子”;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共产主义斗士李大钊;有英勇抗击日寇,血染沙场的狼牙山五壮士……古往今来,唱响了一曲又一曲激越高亢的燕赵之歌。一、燕赵疆域

燕赵是河北省的别称。古代的“燕赵”之地,包括现在的河北及京、津以及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南部的部分地区。据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载,“燕赵”在古时属冀州之地。春秋时为燕、晋诸国,战国时为燕、赵、中山以及魏、齐等国。秦置上谷、渔阳、右北平、代、巨鹿、邯郸、广阳、恒山等郡。自汉代开始,正式命名为幽、冀等州;隋置幽州总管;唐代始称河北道,宋分河北为东、西两路;元、明、清诸代,因首都设于北京,河北为京畿重地,元属中书省,明为北直隶,清置直隶省。燕赵大地北控长城,南界黄河,西倚太行,东临渤海,地形地貌千姿百态,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古老的燕赵文化,朴实豪放的民风,造就了世代相传的燕赵侠风。

燕赵区域不能仅仅依据战国时期燕、赵两国的疆域来划分,一是因为战国时期在燕、赵两国中间还有另外一个大国中山国存在,二是因为燕、赵两国自己的疆界也常因战争的胜负而变化不定。以公元前350年为准,燕国境内的城邑有武阳,即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南;造阳,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涿,在今河北涿县;武遂,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北;桑丘,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南;曲逆,在今河北完县东;阳城,在今河北望都县东;武垣,在今河北河间县西南;阿,在今河北安新县西南;易,在今河北雄县西北;高阳,在今河北高阳县东;鄚,在今河北任丘县北;渔阳,在今北京怀柔县东;方城,在今河北固安县西南;临乐,在今河北固安县西南;徐州,又称平舒,在今河北大城县;无终,在今河北商县等。到燕昭王时,燕国强盛,在乐毅伐齐的第二年,燕将秦开又北攻东胡,拓地千余里,新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此时燕国的疆界除覆盖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外,还延伸到了山东北部、山西北部、辽宁大部、内蒙古东南部以及朝鲜半岛等广大地区。赵国境内的城邑有:邯郸,在今河北邯郸市;代,在今河北蔚县东北;安阳,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汾门,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北;观津,在今河北武邑县东南;河间,在今河北献县东南;武城,在今河北故城县南;巨鹿,在今河北平乡县西南;柏人,在今河北柏乡县西南;元城,在今河北大名县东;沙丘,在今河北巨鹿县南等。稍后到赵武灵王时赵国强盛,北伐燕、代,灭中山,西北伐林胡、楼烦,新置云中、雁门、代郡,也拓境千余里。疆域除覆盖今河北西部、西南部外,还延伸到了山西北部、陕西东北角和内蒙古河套地区。中山国境内的城邑也有:

中人城,初期都城,在今河北唐县西;顾,中期都城,在今河北定县;灵寿,后期都城,在今河北灵寿县西北;房子,在今河北高邑县西南;鄗,在今河北高邑县东;扶柳,在今河北冀县西北;石邑,在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南;肥,在今河北襄城县西;封龙,在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南;元氏,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南;昌城,在今河北束鹿县南;宋子,在今河北赵县东北;下曲阳,在今河北晋县西;昔阳,在今河北晋县西北;九门,在今河北冀城县西北;东垣,在今河北石家庄市东北;宜安,在今河北囊城县南;宁葭,在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北;井陉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北;番吾,在今河北灵寿县西南;权,在今河北正定县北;南行唐,在今河北行唐县东北;曲阳,在今河北曲阳县;左人,在今河北唐县西等。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中山与燕、赵、韩、魏四国同时称王,国力强盛,疆界北部到达由今安新县经徐水县向西的燕长城,南部到达今赞皇、高邑县一带,西到太行山东麓,东至衡水,大致相当于今保定和石家庄地区。

河北简称冀

其渊源来于冀州,是《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古九州之一。冀州的范围起初很大,包括今山西大部和山东西北部在内,到汉武帝以后辖境缩小,成为十三刺史部之一,治所设在今河北境内。在冀州成为一级正式的行政设置以前,它是一个地区的泛称,其界线划分比较模糊,唯一可以确切作为标志的就是黄河。《尔雅·释地》和《周礼·职方》二书都说“两河间曰冀州”、“河内曰冀州”。事实证明以黄河等大河、大山自然屏障来划分地区以及这一地区的文化是十分有效的,具有一种模糊的准确性,比用某一时代的行政设置来划分更加确切,也更加稳定。

二、燕赵文化

燕赵文化是一种平原文化、农业文化、旱地农耕文化。在民族上,它是一种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从文化特征上看,燕赵区域也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这就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慷慨悲歌”一语可以用来形容各个地区的人物和现象,但是在历史上,它是由燕赵区域而产生的,是以燕赵区域为典型的。“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精神传统,为燕赵所独有、而为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荆轲刺秦王时,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唐代诗人元稹说:“建安以后天下文人遭逢兵战,曹氏父子于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冤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唐后期藩镇割据,“河朔三镇”雄踞北方,韩愈作《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慷慨悲歌就是燕赵悲歌,它是为燕赵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直到清代,这种文风仍然受到人们的敬重,遗风逸响,千载不绝。东晋南朝诗人左思、陶渊明、庾信,唐代诗人骆宾王都有咏荆轲的诗,金代词人蔡松年、蔡珪、赵秉文、元好问等更是异峰独起,作品悲壮苍凉,慷慨低回。而清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之一陈维崧,尤其对燕昭王、乐毅、燕丹、荆轲、高渐离等往事屡屡吟咏,有“铅筑无成,不信道,英雄竟死”,“欲倩燕姬,低弹赵瑟,一醉平生足”,“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等名句。庾信诗称“声烦《广陵散》,杵急《渔阳掺》”,王骥德则称元曲“南词主激越,北曲主慷慨;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可见慷慨悲歌在艺术上之体现。

富足的地方产生富足的文化,如所谓大国之风;卑弱的地方产生卑弱的文化,如燕赵悲歌。燕赵悲歌的产生源于燕太子丹和荆轲之间的一种契合,二人的地位、作用不同,而又缺一不可。在血缘和文化上,燕赵之地胡汉杂糅,从春秋晋国时起就已忧患其剽悍难制,中间又经过赵武灵王的胡化变革,风气更加浓烈。中山土地狭小,人口众多,人民性情卞急,拦路锤杀剽掠,或者盗掘坟墓。男子相聚在一起悲歌,辞气慷慨。宋代袁褧《风窗小牍》说:“有燕丹而后有荆轲也。”“秦威太赫,燕怨太激,威怨相轧,所为白虹贯日,和歌变徵。”可谓能理解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的真意。司马迁在论述燕赵区域内各地的风气时说,种地(今山西灵丘一带)和代地(今河北蔚县)靠近胡人,经常受到侵扰,师旅屡兴,所以此地的人民矜持、慷慨、嫉妒、好气、任侠为奸。

燕赵地区的文化风气确实显得十分突出,甚至就连这里的女子也都有不同寻常的表现。赵地(邯郸)的女子表现更是不同。司马迁说,邯郸城中的女子一向以美貌闻名,她们自己也擅长修饰容貌。平日她们弹琴,穿长袖衣,脚穿轻便的舞鞋。凡是富贵人家,或者各国君王的后宫,不论距离有多远,都能在那里找到她们。“目挑心招,游媚贵富,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邯郸男子的社会交往更是有弹琴、悲歌、斗鸡、走犬、六博、蹴鞠、饮酒、狎妓等等许多名目。司马迁说他们是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这种任侠、放荡的风气在临淄、洛阳等大都市都是普遍流行的,不过邯郸却要比临淄和洛阳更为狂放,更为豪雄。唐诗人高适《邯郸少年行》说:“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燕赵之地名将、英雄辈出:

廉颇、赵奢、李牧、乐毅、张翼德、赵子龙、张颌、程普、卢俊义、林冲、公孙胜、柴进、燕青、武松、大刀王五、燕子李三、霍元甲、李大钊、马本斋、王二小、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燕赵地区的文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这里的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宋人吴曾说:“我看南北朝风俗,大抵北胜于南。”《南史》说:“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赡助。”古时称谓都直呼其名,至南北朝时南方往往各有别号雅号,而北方仍各称名。古时人名多用贱字,南方崇尚机巧取名多用好字,而北方人性情纯真,仍用贱字以见自贬之意。南方妇女地位卑下,丈夫乘车衣锦,妻子不免于饥寒,北方风俗则专以妇女主持门户,夫妻之间尔汝相称。凡此种种看似笨拙,其实近古。正因为有这种古朴厚重的社会风俗,才造就了燕赵区域慷慨悲歌的文化风格。三、博戏驰逐,好气任侠

——赵地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黄河以北华北平原上的古代都城,自北向南主要有蓟城(今北京)、代城(今河北蔚县)、中山(今河北定县)、邢城(今河北邢台)、沙丘(今河北广宗)、邯郸(今河北邯郸)、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殷丘(今河南安阳)、朝歌(今河南淇县)、楚丘(今河南滑县)、野王(今河南沁阳)、夷仪(今山东聊城)、帝丘(今河南濮阳)。这些古都城中,蓟城和代城位于平原的北部,很有北方的特点。中山、邢城、沙丘、邯郸和邺城位于平原的中部,既有北方的特点,又兼有南面中原文化的特点。而殷丘以南的几个都城位于平原的南部,靠近黄河,与黄河以南的众多都城仅一河之隔,大多属于三河中的河内地区,因此受到中原地区的很大影响,在文化特点上也与中原地区更加接近。

司马迁说,种地(今山西灵丘一带)和代地靠近胡人,经常受到侵扰,师旅屡兴,所以那里的人民矜持、慷慨、嫉妒、好气,任侠为奸。在血缘和文化上胡汉杂糅,从晋国时起就已忧患其剽悍难制,中间又经赵武灵王的胡化变革,风气更加浓烈。中山土地狭小,人口众多,人民性情卞急,拦路锤杀剽掠,或者盗掘坟墓,男子相聚在一起悲歌,慷慨激昂。燕地距离内地遥远,人口稀少,经常受到胡人侵扰,风俗也和代、中山相类似,人民刁悍少虑。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风

宋人吴曾说:“我看南北朝风俗,大抵北胜于南。”《南史》说:“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赡助。”古时称谓都直呼其名,至南北朝时南方往往各有别号雅号,而北方仍各称名。古时人名多用贱字,南方崇尚机巧取名多用好字,而北方人性情纯真,仍用贱字以见自贬之意。南方妇女地位卑下,丈夫乘车衣锦,妻子不免于饥寒,北方风俗则专以妇女主持门户,夫妻之间尔汝相称。

燕赵之人擅长骑射,惯见刀兵

北魏广平(今河北鸡泽)大族李波的小妹擅长骑射,能够“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北宋常山郡(今河北定县)北七里唐河店的一名无名老妇,能够赤手空拳智杀契丹的骑兵。《李波小妹歌》中说道:“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而南朝的士族子弟务为清高,不切实际,从军作战则不能骑马,致力耕稼则不识五谷。长年的贵族生活养成了士族子弟终日熏衣剃面、敷粉施朱的习尚,看似斯文华贵,其实骨脆肤柔,不堪行走,体衰气弱,不耐寒暑。大多数人已经不读书了,即使是读书的人也往往流于形式,内容上却十分空洞。《诗品》中说当时“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诗文虽作得很苦,但大都不堪治国,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燕赵之人性情耿烈赵襄子宴请代王,暗中令人用铜斗杀死了他,兴兵吞并了代国。赵襄子的姐姐为代王夫人,闻之泣而呼天,说:“为了弟弟轻慢丈夫,不仁;为了丈夫怨恨弟弟,不义。”于是磨笄自刺而死。燕赵的女子尚且如此,其他人更可想而知。梁朝文士江淹有一篇《别赋》,开篇就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又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文中提及别人的留恋,则有“闺中风暖,陌上草熏”,“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等句,恰是南朝贵族生活的写照。韩非曾经说过,一家人如果平日总是互相关怀,问寒问暖,一旦有灾乱,最先破败的一定是这家人;一家人如果平日总是互相督促,严厉呵责,一旦有灾乱,都能自保的一定是这家人。燕赵的马好,所以良马常称为“骥”、“驠”,以地名命名。杜牧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马良而多,人习骑战,非山东兵不能伐虏。”燕赵的兵器也好。邯郸在战国至汉代是著名的冶铁中心。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和北京平谷刘家河,先后发现过两件商代前期的铁刃铜钺。荆轲刺秦王时,燕太子丹为他欲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用百金买下它,让工匠淬以毒药。以之刺人,血出仅足以沾染丝缕,人无不立死。赵国起源次子若木长子大廉伯益(嬴姓)赵盾、赵朔、赵武、赵简子、赵襄子、赵献侯(都中牟,今河北大名东)赵烈侯、赵武公、赵敬候(公元前386年,赵韩魏三家分晋,赵都邯郸)儿子叔带(迁晋国)弟弟赵衰(封邑在原,今河南济源)六世孙奄父五世孙赵夙(封地耿,今山西河津)玄孙费昌玄孙中衍玄孙孟戏子恶来造父(封赵城,子孙为赵氏)衡父孟增子季胜赵国都于邯郸共一百五十八年,直到公元前286年被秦国灭亡为止。赵国邯郸城的城址在今邯郸市区西部,由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构成。王城又由西城、东城、北城三部分构成,平面呈品字形,是赵武灵王所修建的军事性城市,其中的西城和东城后人称之为“赵王城”。王城内设有祖庙、社庙和系统的宫殿建筑。西城中的南部有一座土台,俗称“龙台”,为赵武灵王议事阅兵之所。龙台北面还有一座土台,为赵武灵王居住之所。东城和北城是赵国驻军和操练的地方。在城中宫城的东北有一座赵武灵王修建的丛台,是当时最为名胜的建筑。汉代刘劭的《赵都赋》说:“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即此台。据说当年赵武灵王登临丛台阅兵,武力鼎士盛服而集于丛台之,可见赵国兵马之盛。

赵王城丛台勇武任侠、放荡冶游

这是赵国的文化中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赵国的文化源出三晋,而晋国正是中国古代法家智谋与豪侠勇武的发源地。在迁都邯郸前后,赵氏之中就已接连出现了几位侠士:

公孙杵臼、程婴、董安于、豫让豫让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自此以后,侠义之风在赵地就成了一种传统。《庄子·说剑》说赵惠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者三千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有余人而好之不厌,并描述当时的剑士形象是“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后来李白的《侠客行》诗说:“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何谓侠?侠者不君不臣,偏锋一支。侠士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既不遵从国君之命,也不遵从世俗之情,而只遵从自己独有的价值标准。士是读书人的称谓,称得上是侠士的人都读书有成,文武兼通。侠士注重信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侠士注重德操,不自夸自己的才能,不议论别人的短处,“绝交不出恶声,去国不洁其名”。他们注重名誉,不是沽取虚名,而是为了证实自身的绝对完美、绝对自信。他们帮助别人报一答十,不是出于爱怜,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存在的价值和然诺的力量。他们不在意成败,不吝惜生死,不是因为轻视生命,而实在是因为太爱惜生命。生命有两种,苟安偷生自欺欺人是没有意义的生命,矢志不移独立自存是有意义的生命。侠士爱惜的是有意义的生命,所以他们都意志坚强,“立意皎然,不欺其志”。为了保全这个志向,他们就会在需要的时候不惜生死。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是赵国最有为的一位君主。当时赵国北有燕,东有东胡,西有林胡、楼烦,而且又与秦、韩二国相邻,中间还有一个中山国在其腹心。没有强兵无以立国,身穿长衣不便骑马,赵武灵王就变更服制,穿胡人式的短衣,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赵武灵王胡服上朝,下达胡服令。叔父公子成不赞同,他亲自去说服,将军赵文、赵造、周绍、赵俊不赞同,他说:“反古未可非,循礼未足多。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并坚决说:“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赵武灵王邯郸除了豪侠勇武之外还有就是它的放荡冶游

战国以至秦汉邯郸是全国最繁华富庶的城市之一,“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司马迁说邯郸男子则相聚游戏,掘冢剽掠,作巧奸冶,女子则多美貌,为倡优,鼓琴瑟,步履轻巧,游媚富人,或者入后宫为妃,遍布诸侯各国。邯郸男子的冶游举动更是有弹琴悲歌、斗鸡、走犬、六博、蹴鞠、饮酒、狎妓等等多种名目,其中尤以六博和狎妓最为突出班固的《两都赋》中就说:“于是既庶且富,娱乐无疆,都人士女,殊异乎五方。游士拟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姜,乡曲豪俊游侠之雄连交合众,骋骛乎其中。”仲长统的《昌言》中也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囤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介讴妓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

曹植《名都篇》诗说:“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沈德潜注说:“名都者,邯郸、临淄之类也。”

高适的《邯郸少年行》诗说:“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清代李渔的《侠客行》诗也说:“生来骨格称头卢,未出须眉已丈夫。九死时拼三尺剑,千金来自一声卢。歌声不屑弹长铗,世事惟堪击唾壶。结客四方知己遍,相逢先问有仇无。”

四、壮士不还,悲歌慷慨

——燕地文化的卑弱和激变

燕国早在西周以前,已有一段长期的辉煌而繁荣的历史。召公奭受封燕国,决不是在洪荒的背景下千里受封,而是有着殷商民族子姓燕国一千余年经营的深厚基础。召公奭受封时,也是燕民自已有燕民,燕国自已有燕国,周朝所做的只是任命了新一代的君主,而召公奭所拥有的也主要是一个君主的名分。在商代有着深厚根基的燕国,到西周以后就大幅度地衰落了。燕国的衰落

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衰落可由以下数事见出一斑。

首先,在史籍记载中的燕国国君的世系,自召公奭至燕惠侯中间九世,无名无谥。

其次,在其他各国的史籍记载中,旁及燕国史事的情况也十分少见。

其三,在春秋战国诸子的记载中,明显可以看出燕国地位的微末和诸子对燕国的鄙夷态度。

其四,战国时燕国虽列为七雄,但在七国之中最为弱小。苏秦说它“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

其五,战国时期燕国在内政上多有失败之举。

其六,即使是在燕昭王、太子丹两代燕国史事最为显赫的时期,当时活动在燕国的人也大都来自其他国家,燕国本土颇感乏人。总之西周、春秋时期,燕国是默默无闻的。战国时期燕国在七雄中的地位,正如司马迁所说,是“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燕文化的特征燕赵区域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是燕地的文化和赵地相比也有其不同的侧重。赵地文化源出三晋,有晋文公以来长期争霸中原的陶冶,有繁荣的农工商业的支持,赵地的文化是由社会经济的繁荣而导致的一种文化。燕地正相反,山高水寒,承商朝亡国之乱,又承西周初兴之弊,猥琐而局促,卞急而狷介。燕地的文化是苦寒文化,是由政治经济的相对落后而导致出激变,又由激变而导致出的一种文化。

燕国都城燕国引起当时天下人的注意始于战国中期的燕文公(前358年,30年在位,又称燕文侯,《竹书纪年》称燕成侯,《世本》称燕闵公)。燕文公二十八年苏秦游说燕国结成六国合纵,赵国是合纵的主国,燕国是最初的发起国。西周时期新封燕国的都城是借助了今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的商城旧址而设立的,燕国在此建都约300年。春秋时燕桓侯(一说为战国时之桓侯)迁都临易,在今容城县境内,建都也约300年。到战国时又北迁到蓟城,其地在今北京旧外城的西北部。在宣武门、和平门、广安门、法源寺、陶然亭等处经常发现战国时代的陶井井圈,大致标出了古代蓟城的范围。燕国在蓟城建都约160年,到北魏时旧城仍在,后被毁弃。到燕昭王时,燕国都城再次南迁,修建了下都武阳城,其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五里。燕昭王燕昭王是对于燕地文化风格的形成与成熟起了关键作用的一位君主。为向齐国报仇,燕昭王卑身厚币向各国招贤。他去见郭隗,请郭隗为他推举贤才,表示燕国虽小仍愿倾国以待。燕昭王曾筑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士。梁任穖《述异志》说:“燕昭王为郭隗筑台,今在幽州燕王故城中,士人呼为贤士台,亦谓之招贤台。”李白《古风》第十五首《燕昭延郭隗》诗:“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鲍照《放歌行》诗:“岂伊白碧赐,将起黄金台。

”今易县东南有黄金台遗址,“金台夕照”为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金台夕照、西山晴雪、长城春早、琼岛春阴、蓟门烟树、居庸叠翠、银锭观山)燕京八景之金台夕照重金买千里马死骨《战国策·燕策》郭隗对燕昭王讲述说:“臣闻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燕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经过二十八年的恢复,燕国财力殷富,士卒乐战。于是燕昭王任用乐毅为上将军,又借助其他贤士的帮助劝说赵、魏、韩、秦、楚五国发兵,各出锐师,合力伐齐。六国联军在济西打败齐军。燕国军队在乐毅的率领下独自攻入齐国,一举攻克临淄,齐七十二城都被燕国占领,此为燕鼎盛时期。荆轲刺秦王燕惠王即位后,以骑劫取代了乐毅,齐国大将田单大败骑劫,失地全部收复。燕王喜二十三年,在秦国作人质的太子丹逃回燕国,太子丹是对于燕地文化风格的形成与成熟起了关键作用的又一位王室成员。二十五年,秦国灭亡韩国。二十七年,灭亡赵国,兵临易水。二十八年,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没有成功。三十年,秦灭魏。三十三年,灭燕。六国之中燕国是最后灭亡的一国,而荆轲刺秦王也成为六国的最后一次壮烈之举。也成就了“悲歌慷慨”的燕赵之风。

荆轲好读书、击剑,为人很有理智。在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目视之,荆轲默然离去。在邯郸与鲁句践争道,鲁句践怒而斥之,荆轲默然逃去。在燕都与屠狗为生的高渐离交友,终日饮酒于市,酒酣,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相视大笑,已而又相泣,旁若无人。只有燕国处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寻常人。大笑是因为自信,哭泣是由于感怀生命,旁若无人是由于早已抱定一死报答世人。太子丹请田光推荐勇士,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临行叮嘱万勿泄露,田光自杀以明用人不疑之意。荆轲要太子丹杀樊于期以便于入秦,太子丹不忍,荆轲前去说明用意,樊于期自杀。荆轲等待远方好友同行,太子丹表示怀疑,荆轲即与秦舞阳入秦。荆轲在燕国肯定不是希图太子舟的黄金、屋舍、车骑、美女,他知道提一匕首以入不测之强秦的后果,早已预存必死之心,何况田光、樊于期已死,荆轲更是义无反顾。但他入秦不是为了太子丹一人一国的私利而去的,他是为他自己。荆轲临行,太子丹以及知情的宾客都身穿白衣为他送行,送到易水最后分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众人无不动容,于是荆轲乘车而去,终不回顾。荆轲想活着劫持秦王迫使他退还六国侵地,因而没有成功,结果含笑被杀。

燕昭王、太子丹的养士和荆轲刺秦王的事迹,标志着燕赵文化的形成和成熟。陶渊明《咏荆轲》诗说:“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骆宾王《于易水送人》诗说:“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送董邵南序》中说:“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宋苏轼说:“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图史者往往而是。”明李攀龙诗说:“缭天兮白虹,萧萧兮北风。壮士怒兮易水飞,羽声激兮云不归。”清初著名反清志士黄宗羲在《马雪航诗序》中说:“彼知性者,则吴楚之色泽,中原之风骨,燕赵之悲歌慷慨。”由此可知自从战国末年以后,“慷慨悲歌”确实已成为燕赵之地所专有,直到清初延续二千年而不改的独特文化风格,成为燕赵文化的独特标志和主要特征,古往今来,被天下有志之士视为典范。

五、草木畅盛,洪水横流

——上古生态的辉煌梦境在北方行走,常常可以见到许多条干涸、宽敞的古河。在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的各个山脚,在华北平原的腹心地带,河道常有数百上千米宽。以下为滹沱河河道

大禹治水传说在尧舜时期黄河中下游曾经发生过大洪水,黄河分裂为九条支河,播散开来流过华北平原。《尚书·禹贡》说当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连山陵都淹没了。《孟子》中有“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一句,《吕氏春秋》中有“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一句。孟门在今陕西宜川、山西吉县之间,龙门之北,绵亘于黄河两岸。大禹疏导黄河的关键之处是孟门、龙门、砥柱等地,但是河水所泛滥的地区,即河水流经之处却正当燕赵区域。九河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九条河。《尚书·禹贡》中说到燕赵地区的地名还有衡漳(衡水漳水)、恒卫(恒山、卫水)、大陆(大陆泽)、碣石(碣石山)、太行(太行山)等处。史书记载:禹行自冀州始。今黄河下游所经为古代济水的河道,古代黄河经龙门南流过王屋山以后北流,在今海河河道自天津入海。冀州之地在这南、北流向的二河之间,正包括了华北平原在内。大洪水是作为严重的水灾加以记载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那却是一个很优良的生态环境,大河条条纵横,宽阔的两岸河水注满,草术畅茂禽兽繁殖。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丰沛的水源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使大地充满了活力。沧海桑田源于晋代葛洪的《神仙传》,较大禹治水的传说更为恢宏。它说陆地每千万年就要变为沧海,沧海每千万年又要变为陆地。北宋人沈括,他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太行山以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状。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根据现代地质学的描述,在最古老的太古代和元古代,河北平原正是一片浩瀚无垠的沧茫大海,没有飞鸟,也没有游鱼。在距今两亿多年的中生代,经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北部和西部的燕山、太行山多次抬升,河北大陆的地貌方始初具现在的雏形。冰川时代之后黄河流域的温度逐渐上升,并保持温暖,直到数千年以前为止,有一段“气候的高潮”。这时在华北平原的高地上不少地方可能生满密林与灌木丛,林内林间,沼泽密布。那时黄河流域的气候大致类似于现在长江流域的气候。燕赵地面上的湖泊也相当多,最大的一处为大陆泽,正当平原的中部,在今河北隆尧、巨鹿、任县三县之间,太行山区的河流都汇注于此。大陆泽分为南泊和北泊,北泊又称为宁晋泊,直到二十世纪初才最后干涸。有众多的湖泊也就易于生长茂密的森林,在大陆泽南面的巨鹿郡的得名即由于当地有大面积的森林,“鹿”通“麓”,林之大者为麓。《汉书·地理志》说:“鹿,林之大者也。”

可知,古代黄河以北平原地区确实曾经有过河湖密布、水源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多、气候温暖的生态环境,这种局面到唐代还有所延续,到宋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