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评课稿(通用)_第1页
《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评课稿(通用)_第2页
《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评课稿(通用)_第3页
《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评课稿(通用)_第4页
《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评课稿(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评课稿(通用)《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评课稿篇1

听了老师《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这节课,我感觉特别不错。教学结构清楚,整堂课比较注意在口算方法上的引导,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这对刚参与工作的邬老师来说,都是特别难得的。下面我就听课后的一些商榷之处,不当之处还请谅解。

1、用小棒摆13根,然后看***写算式环节:

10+3=1313-3=10

3+10=1313-10=3

我认为:写完算式后,老师可以就介绍加法算式、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了,然后再让同学说:看着这些算式,你发觉了什么?在同学说的基础上,老师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2、我反观课后练习,发觉有口算"十几加几'的算式。所以,我认为这堂课的课题定为"1120以内不进位加法或减法'更合适。在同学能口算"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后,老师可以放手,让同学通过迁移自己算"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算式。

3、这节课,我们即使不教,同学也会算了。那么老师该教什么?我认为:加强同学快速口算此类题也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老师在归纳小结算法后,应多加强此类题的口算训练,比如可以多做些口算卡片让同学练习。

《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评课稿篇2

听了冯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她在课堂上的活力和*,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本节课的亮点有:

1、在导入时设计数学嬉戏,让同学乐在其中。刚开课时的拍手嬉戏,即让同学复习到了10的组成,又能让孩子们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2、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广开思路。

在教学中,冯老师创设了摆圆片的情境,让同学能乐观主动参加到摆的活动中去获得学问,进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出示第一幅***让同学自由说***意,然后列算式,9+1=101+9=1010-1=910-9=1,并说说算式的含义是什么,很好的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然后老师板书,再重点强调加法指组成,减法指分成,强化了算式的含义。

3、练习有层次,形式多样。

这节课的练习量很大,而且形式许多,有开头的摆圆片,接着还有用手势表示得数的练习,闯关练习,同学在不断的练习中获得了许多学问,对本节课所学新知也有效的巩固了。

4、在整节课中,同学和老师沟通的很热忱,而且老师注意训练同学说的力量,对别人评价的力量,让孩子们真正的喜爱上数学课,力量得到了熬炼,很好的体现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

建议:在教学5+5=(),10-5=()时,冯老师让同学自己去试着画***表示一下,而且涂上颜*。但许多孩子还是没有很好的去理解如何画,可以用学具去摆一摆,既节约时间,又直观明白的让同学看到一***不肯定是四式,这样的就是两个式子。

《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评课稿篇3

本节课,一方面是为了巩固1120各数的熟悉,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些预备。本节课,通过摆1捆和3根小棒来说明10+3=13,3+10=13。133=10,1310=3。这样同学既学了加、减法,也看到加、减法的关系,有助于教学用凑十法计算加法和用加法计算减法。

本节课的学问比较简洁,于是我就让同学多说,多动手操作,多练习,达到每个同学都能把本节课学会。由于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为了使同学感爱好,同时避开计算教学的枯燥,在教学时,我注意发挥动手操作的功能,活跃了课堂气氛。一***四式是同学已有的阅历,学起来比较简单;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内容,对于力量强的同学会消失"吃不饱'的现象,而对于力量差的同学仍旧会接受较慢。

因此,我支配先由老师"扶'着学,再到老师"放'开让同学自主学,不但面对了全体同学,让不懂的同学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懂,而且也满意了思维活跃的同学想自己探究的要求。加强操作和观看演示活动,以丰富同学关于数的概念,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的理解数的概念。另外,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去数数、去理解、去观看。一方面使同学感到我们生活中布满着数,数就在我们身边;另一方面让同学用所学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数量和挨次,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不管预备的怎么好,一节课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总有许多优缺点。由于课前预备不非常充分且阅历不足,一些环节处理的不娴熟和不够完整,驾驭课堂力量还需尽快提高。在课的设计方面,还应在动手操作后花时间仔细总结出算法,让同学摆脱实物,直接清晰地说明算法,这点体现得不明显。

学问的猎取是在体验与探究中进行的,猎取学问的过程就是力量培育的过程。同学在体验过程中捕获和提出问题,能在探究过程中思索和解决问题,这正是我所追求的。体验是让同学专心去感受,评价、思索,把一个不太熟识的可沟通的对象有效地进行分析和理解。探究指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获问题,追问、探寻结果。上起来就感觉好了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吸取阅历,多多钻研,也感谢老师的指导。

《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评课稿篇4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在同学学习了11~20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以儿童熟识的复习引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先让同学在已有的阅历基础上去观看、去思索、去争论;再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说一说,从详细的情景当中抽象出计算过程,把详细的操作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关心同学从实物中脱离出来再教学算式的个部分名称。最终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达到娴熟精确     计算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同学获得学问过程体验,培育因题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观看收集数据的力量。

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带有"残缺美'的灵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不管预备的再好,一堂课就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总有许多的优缺点。如:对于一班级的`孩子来说,"从1个十和3个一里面去掉3个一还剩下1个十'这样的语言,对于他们来说说起来是比较拗口的,尤其是新老师在引导上更为吃力。所以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在肯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计算教学简单使同学感到枯燥,在教学中,要更注意发挥同学擅长表现得心理特征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孩子在本节课中会发觉10加几或者是几加10就等于十几,十几减十就等于几,十几减几就等于十,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让同学在过程中不断的有思维的冲击。

但在给加、减法家庭起名字时,我觉得自己为了赶时间,直裸裸的告知它们名字,然后让同学齐读,没有充分发挥同学的想象力,给他们一个无限的空间去任意飞行。没调动同学爱好。对于一班级的小伴侣,语言要更加形象、生动。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则应当更加精炼。

《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评课稿篇5

本节课是在同学已娴熟把握11~20各数的组成上,让同学在此基础上把握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由于学前教育的普及,这部分内容的计算对于同学而言其实是不存在难度的。于是本节课的重点就很清楚的设定为:依据数的组成,理解算理。

回顾我的本节课,课始,我组织同学对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了复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之后直接进入例题教学,列出一***四式,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同学依据数的组成来进行计算。之后组织练习。但一节课下来,我深刻察觉到:同学计算一点问题都没有,这部分计算大多数孩子是能娴熟的。但同学始终无法以组成来说算理,每次都是我来引导同学说,对于算理同学问题较大。消失这样的状况,我不禁反思我本节课的教学,我总觉得本节课缺少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同学学到了什么?同学学了跟没学无差异?问题消失在哪了?于是我上网查找一些资料,盼望能帮我找到我本节课的问题所在。

这样一句话让我突然感悟我的问题:《课标》提出要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沟通等方式开展有效的学习。对了,本节课我只是一味的让同学看算式说算理,这对于一班级同学而言是何其的抽象!教学中,加强操作和观看演示活动,可以丰富同学关于抽象的数和算理的概念,可以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的理解数的概念和算理。其实这还只是第一阶段,在组织相关巩固联系后,还应在课堂上做到让同学总结10加几及相应减法的规律,这样在动手操作后仔细总结出算法,有利于让同学摆脱实物,直接清晰地说明算法。学问的猎取是在体验与探究中进行的,猎取学问的过程就是力量培育的过程。不管预备的怎么好,一节课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总有许多优缺点。由于课前预备不非常充分,一些环节处理的不娴熟和不够完整,驾驭课堂力量还需尽快提高。

《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评课稿篇6

今日的数学课上。我教学了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口算。一方面。为了巩固10~20各数的熟悉。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好预备。在前面的数数活动中。同学已经有了数出10,再数出几,就是十几的数数阅历。所以在本节课中。将抽象为十加几就是十几以及相应减法的运算。

新课一开头,。我先让同学从11至20各数中选择一个你喜爱的数字。用小棒摆一摆。让别人一眼就看出这个数是多少,同学们在摆的过程中。嘴巴说着这个数的组成。比如。十三,是有一个十和三个一组成的。接着。我让同学们看着你摆出的这个***列出四个算式。孩子们很快就列出了一***四式。我选择了其中的一个13的板书在黑板上。结合小棒***说一说算式中的13。10和3分别表示什么。然后。同桌沟通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接着全班沟通。

张峻然同学。在沟通算法时说,我们可以把大数记在心中。然后伸出三个手指头接着往下数就可以得出十加三。等于十三,。我把这种接着数的方法称之为张俊然法,。

王梓声同学说。像这种十加几的加法算式。我们可以直接想:十加几就是十几。我给大家总结称这是王梓声法。在王梓声法的引导下同学们总结出,十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十。得几。

在教学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时,。我们班的夏一同学总结说我们可以先不看十位上的一。这样就变成了几加几。不过在写结果的时候。肯定要记着把前面的十位再给加上。例如。十一加二,我们可以想。个位上的一加二等于三。写结果的时候,再把十位上的一写上就是十三。

多么简便的方法呀。我大力的表扬了夏一。她会把简单的问题简洁化。原本是十几加几的数。通过夏一的好方法。就把十几加几变成了几加几,。这个方法老师给她起个名字叫夏一法。夏一的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在十几加几不进位加法中运用。也可以在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中运用。孩子们运用夏一的这种方法。简便了计算过程。降低了计算难度。全班同学用掌声和欢呼声感谢夏一的才智贡献。

由于没有同学说到用计数器,来帮忙计算,。我就把老师用的用计数器来计数的方法共享给同学们。大家发觉。用计数器拨一拨的方式也很简便。例如。十三减二,我们可以在计数器上先拨十三。十位上一颗珠子,个位上三颗珠子。减二,怎么减呢,就在个位上去掉两颗珠子。结果就是十一。孩子们发觉用计数器来计算的时候很直观,很简便。

虽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运算深化同学对十一至二十各数的熟悉。不把运算方法的教学作为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觉。我们班有些同学的方法特殊好,他们喜爱思索,擅长表达,在沟通和共享中,许多很好的方法,就被同学们把握了。

反思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操作活动少了,我原来觉得老师用计数器拨一拨就行,孩子们能理解,可实际状况并不是这样,这样的操作活动还不能少了,那今日晚上的作用就布置操作的作业,弥补不足。

你有一种想法,我有一种想法,沟通后就会有两种以上的想法,友爱的孩子们期盼着你们每节课上都能开出才智的花朵。

《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评课稿篇7

上周六,朱校长带领我们几个老师去太仓实小参与活动时,浙江学***学校的汪培新校长也是这样的观点。

不少人,尤其是老一辈人认为,小孩学习数学就是学算术,狭隘地说,认为数学就是学习怎么计算。在城市里,幼儿园老师、爸爸妈妈、包括孩子们的爷爷奶奶,都迫不及待教孩子怎么做算术题。从个人角度动身,我感觉一班级数学难上加难的就是计算教学。

或许,换个角度,会觉得一班级计算课甚是简洁,孩子们都会算了,老师不是轻松很多了吗?

其实不然:一班级孩子的习惯正在养成阶段,课上静下心学习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当他看到课上是老调重弹的计算题,一部分人往往会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都会了,不喜爱再去倾听学习。而从做作业上,老师又无从发觉谁还存在算理不清的问题

比如,今日学习整十数加几和相应减法时,全班几乎全部孩子会算出结果。但是,在说说怎么计算时,大家都有点焉焉了。一些孩子并不乐观去说。其实也能理解孩子的状态,这么简洁的4道算式,范老师非让我们围着说呀说呀,孩子真不懂老师的用意。问题总要乐观去解决,实行调整的永久是我们这群服务者。假如让我再上一次这个内容,应当会调整如下:

1、前测,了解学情;纠错,明晰方法。

出示50题整十数加几和相应减法。孩子们算完后,同桌交换当场批改。批改后,把错题拿出来进行沟通:哪里算错了。在纠错的过程中慢慢明晰,计算这类题时,可以依据数的组成想。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几十几,结果就是几十几。几十几里去掉几个十,结果就是几个一;去掉几个一,结果就是几个十。

2、练习,巩固算法;情境,感悟联想。

书本例题的情境***作为练习使用,让同学依据一幅***,写四道算式。同学从中既巩固算法,又熟悉到,在计算整十数加几和相应减法时,还可以依据算式间联系进行联想,直接推算结果。

3、介绍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完成书本巩固练习。

这样调整,建立在孩子已有基础上。一开头的50题,对孩子们来说有肯定挑战性,产生的问题,又成为本节课的一个说算法的资源。书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