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与疾病关系的惊人发现_第1页
膳食与疾病关系的惊人发现_第2页
膳食与疾病关系的惊人发现_第3页
膳食与疾病关系的惊人发现_第4页
膳食与疾病关系的惊人发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膳食与疾病关系的惊人发现第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本文结论、图片主要来自《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凡引用的结论都标注了页码。但为了行文的简洁,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部分文字作了微调;彩图及部分资料来自互联网。第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君石研究员这样评价此书:“《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它无可辩驳地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膳食来防治心脏病、癌症和其他西方式疾病。这本书不仅适用于经济发达国家,也是那些因经济快速发展而导致饮食习惯发生巨变的发展中国家的首选图书。”T.ColinCampbell和陈君石先生诺贝尔奖得主、康奈尔大学教授罗伯特·C·理查森博士说:“柯林·坎贝尔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不仅在营养学图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文字本身已具有高度的可读性。本书对膳食和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提出的动物蛋白对人体有害这一结论是令人惊奇的。中国健康调查本身就是一个值得仔细品味的故事。”RobertC.Richarson(右)和两位同事因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荣获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T·柯林·坎贝尔(T.ColinCampbell),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40年来,他一直身处营养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他还是“二恶英”发现工作的主要参加者之一。1982年6月,他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撰写的报告《膳食、营养与癌症》发表后,震惊了全美国。接着,他又组织参加了长达20多年的膳食与疾病发病率的大规模调查研究。这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营养健康调查研究,被《纽约时报》称为“世界流行病学研究的巅峰之作”,几乎不可能再重复。T.ColinCampbell第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976年,周恩来总理不幸因癌症去世。在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总理启动了一项全国性调查,收集关于这种疾病的信息。这是一项划时代的调查,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坎贝尔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理查德·佩托(RichardPeto)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黎均耀、刘伯齐和陈君石等教授(陈君石先生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共同主持下,1983年到1989年间,在中国的24个省、市、自治区的69个县开展了三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其间动用了65万名工作人员,覆盖人口8.8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6%,有6500人接受了调查,获得了疾病、膳食和生活方式等变量的8000组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数据。在中国,这项研究成果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美国,被《纽约时报》誉为“流行病学研究的巅峰之作”。这项调查发表的数十篇论文被广泛引用,还被不少国家的电视和报章杂志专题报道过(但在国内的知名度远不及国外)。这也是美国出版社坚持要把书名定为“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原因,虽然有关中国的研究占该书的篇幅有限。第五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研究发现,动物性食物摄入最多的人,慢性病最多。即使摄入的动物性蛋白的量相对较少,也会造成不良后果。而那些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人群身体最健康,容易避免慢性疾病的发生。事实上,从最早有关动物蛋白效应的动物实验研究,到大规模的人群膳食模式调查,结果都是一致的,都证明植物为主的膳食和动物为主的膳食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效应截然不同。过去50年其他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的研究成果表明: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可以通过健康的膳食而发生逆转。膳食对各种癌、自身免疫病、骨科疾病、肾病以及老年视力和脑功能衰退(如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氏病)也有重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已经证明能够逆转或预防这些疾病的膳食是同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7页)第六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早餐吃什么?牛奶加鸡蛋!临睡前喝什么?牛奶安眠补钙!一天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真是这样吗?!真相究竟如何?第七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奶制品是唯一富含动物蛋白和钙这两种营养素的食品(209页),我们原以为吃进去就能被吸收且不会产生副作用——当然,这一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奶制品行业的艰苦努力,他们花费巨额经费聘请社会名流宣传奶制品公司和牛奶的好处,甚至影响政策制定者让牛奶进入中小学生的午餐。遗憾的是,牛奶进入人的肠胃和被吸收却不是一回事——就像银行出纳手里有钱但产权却不属于她一样——经过极为复杂的生化反应被人体吸收之后,牛奶乃至其他动物食品给人类带来的却是骨质疏松、骨折乃至心脏病、乳腺癌、糖尿病等各种富贵病的发生。第八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我们体内或多或少都潜藏着一些致癌物。这些致癌物是否会激发癌症,取决于营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动物蛋白,尤其是牛奶中的酪蛋白对于激发癌细胞的发生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黄曲霉毒素是在发霉的花生和玉米上发现的一种真菌毒素,它是已知化合物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至少在大鼠实验中其致癌性是最强的(41页)。坎贝尔研究了大鼠在摄入黄曲霉毒素之后,酪蛋白对癌症发病的影响。研究表明,病灶细胞团的发育几乎完全取决于蛋白质的摄入量,而与黄曲霉毒素的摄入量没有关系。经黄曲霉素启动后,用20%蛋白饲料饲养的大鼠,其病灶细胞的生长速度比用5%蛋白饲养喂养大鼠的病灶细胞团的生长速度要快得多(52页)。第九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研究人员把大鼠分成两组,一组喂以少量的黄曲霉素并饲以20%的蛋白饲料,另一组喂以较多的黄曲霉素和5%的蛋白饲料,结果表明,蛋白质摄入少的一组,即使接触了较高水平的致癌物,但病灶细胞团却少得多。也就是说,病灶细胞团的发展,尽管在最初的启动阶段取决于接触致癌物的剂量,但实际上在癌的促进阶段,受到膳食中蛋白质摄入量的调控。蛋白质摄入量产生的效果要超过致癌物对细胞的影响,与开始接触到的致癌物质剂量多少没有关系(53页)。

第十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十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但是,多大量的蛋白质摄入量是太多或是太少呢?在大鼠试验中,我们检测了4%~24%的蛋白质摄入量对病灶细胞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蛋白质占膳食比例10%以下,病灶细胞不会发展;如果超过了10%,病灶细胞团的数量就会急剧增多。这项实验最显著的发现是,病灶细胞团只有在动物摄入的膳食蛋白质达到或超过身体生长速率所需的蛋白质摄入量时,病灶细胞团才开始增值。也就是说,当摄入的蛋白质水平达到或超过动物生长所需的水平,就会导致癌的发生。尽管这项研究结论来自动物实验,但是对人类来说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成长期的大鼠和人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以及成年大鼠和成年人维持身体健康所需的蛋般质量是非常接近的(55页)。第十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以上实验中使用的都是酪蛋白,这种蛋白占牛奶蛋白质的87%(57页)。我们不禁要问,植物来源的蛋白质,如果采用同样的实验方法检测,是不是能发现对癌有同样的促进作用?答案让人震惊:不是!在这些实验中,即使摄入的剂量达到很高的水平,植物蛋白质也没有促进癌的生长。研究发现,谷蛋白(小麦中的一种蛋白质),即使摄入量达到20%,也没有酪蛋白这种促癌效果。给大鼠饲以20%的大豆蛋白,大鼠体内也没有出现早期的病灶细胞团,这和使用小麦蛋白的结果一致(58页)。毫无疑问,在黄曲霉素启动癌的大鼠模型中,牛奶中的蛋白质是非常强的促癌剂。发挥促进效果的蛋白质摄入水平(10~20%)也是实验动物和人常规的蛋白质摄入水平,这个结论让人兴奋,也令人吃惊(59页)。第十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研究还发现,酪蛋白,这种牛奶中的主要的蛋白质能够促进肝癌和乳腺癌的发生发展(63页)。进一步研究表明,来自鱼肉等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素促进肿瘤的发展,而植物性食物的营养素抑制肿瘤的发展(65页)。两种乙肝病毒基因第十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十五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摄入脂肪有没有关系,要看摄入的是什么脂肪。动物脂肪与乳腺癌正相关,植物脂肪和乳腺癌没有相关。第十六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摄入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越多(说明摄入更多的动物性食物),人们患心脏病的危险就越大。而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会“随着膳食摄入的饱和脂肪、动物蛋白和膳食胆固醇增加”而升高(115页)。第十七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尿病的低发病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关联性。研究者注意到,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乌拉圭,其居民的“膳食结构是典型的‘西方式’的膳食结构,高热量、高动物蛋白、高脂肪(总脂肪和动物脂肪)”。而糖尿病发病率比较低的国家,其膳食中“蛋白质(特别是动物来源的蛋白质)、脂肪、动物性脂肪的比例比较低,很大一部分热量摄入来自于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米饭。”(147~148页)。第十八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十九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二十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摄入肉食、动物蛋白和糖较多而谷类较少的国家中,妇女的结肠癌发病率较高(168页)。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乳腺癌危险因素和营养的影响下述情况导致女性患乳腺癌危险增大动物食品和精制碳水化合物比例高的膳食月经初潮过早使月经初潮时间提前绝经期延迟导致绝经期延迟血液中雌性激素水平过高导致雌性激素水平升高血液胆固醇水平高导致血液胆固醇水平升高至少有4个很重要的乳腺癌危险因素受到营养的影响。除了血液胆固醇水平外,其他危险因素与同一个现象有关:即与女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过高有关(157~158页)。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核心是雌激素的接触量(159页)。如果女性摄入动物性食物比例较高的膳食,减少纯天然素食的摄入,就会更早达到性成熟期,而绝经期则来得较晚。这样就会导致育龄延长,这样的女性一生中的女性荷尔蒙水平会一直比较高(157~158页)。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常见的自身免疫病甲状腺机能亢进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炎白癜风恶性贫血肾小球肾炎多发性硬化症I型糖尿病全身性红斑狼疮斯耶格伦氏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多发性皮炎阿狄森氏病硬皮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葡萄膜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牛奶可能是I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停止母乳喂养太早并且改用牛奶的儿童,患糖尿病的危险平均会增加50%到60%(也就是说患糖尿病的危险是正常儿童的1.5-1.6倍,191页)。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奶制品的摄入与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之间有非常强的关联关系(197页)。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牛奶促进I型糖尿病的基本原理消化过程中,在食物还没有完全消化成氨基酸时,一些蛋白质碎片通过小肠进入血液,被免疫系统认定是外来入侵者,记住了它的“模样”并对其进行攻击,同时攻击所有跟它长得相像的自身细胞(186页)。不幸的是,胰岛素和牛奶蛋白完全相同,因此,喝牛奶容易导致糖尿病乃至多发性硬化症(187页)。基于类似原理,动物性食物对所有自身免疫病都有较强促进作用(201页)。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尿石症(肾结石形成)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这种疾病会随着人们摄入高奶制品、高能量、低纤维的膳食而变得更为严重……就像在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所观察到的,现在有证据指出肉类蛋白质摄入量比较高是造成这种疾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流行病学和生物化学的最新研究发现,如果我们对膳食结构作出适当调整,增加其中素食的比例,减少高能量肉食的比例,让它更偏向一种素食,预计人群中结石的发病率会下降很多(214页)。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奶制品和钙摄入水平比较高的人群中髋骨骨折的发生率比较高(209页)。长期过量摄入钙会损伤机体控制利用钙的能力(208页)。多年以后,奶制品行业仍然在建议我们多摄入奶产品,以增加骨骼和牙齿的强度。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行业有着巨额的利润(209页)。第三十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奶制品的摄入量和前列腺癌的发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是目前发表的文献中与前列腺癌发病率最一致的膳食预测因子。在这些研究中,那些摄入奶制品量最高的男性,他们总前列腺癌的发病危险是那些摄入奶制品量较低者的2倍,而他们当中恶性或致命性前列腺癌的发病危险是后者的4倍(176页)。不少素食者为了“营养”大量摄入鸡蛋,实际上损害了自己的健康。严格的素食者比肉食者更苗条(138页)。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当深绿色叶菜摄入不足时,白内障和黄斑变性这两种眼科疾病就会发生。动物性食物会使自由基增多,植物性食物会使自由基减少,而过量的自由基是造成这两种疾病的主要病因(217页)。研究发现,总脂肪和饱和脂肪摄入最高的老年人,其因血管疾病而产生老年性痴呆的危险也是最高的(221页)。血液叶酸水平的降低、高半光氨酸的升高易于激发阿尔茨海默氏病。其中叶酸主要来自植物来源的食物中,例如绿色的、带叶子的蔬菜;高半光氨酸是一种氨基酸,主要来自动物蛋白(222页)。研究发现,花椰菜、胡萝卜、菠菜或羽翼甘蓝、冬南瓜、山芋及深色水果和蔬菜有利于降低黄斑变性的发病率。其中菠菜和羽翼甘蓝的预防效果是最好的。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素食能治心脏病?什么是心脏病?其关键组成部分是粥样斑,它是蛋白质、脂肪(包括胆固醇)、免疫系统细胞和沉积在冠状动脉血管内壁上的其他成分形成的一种粘腻沉积物。粥样沉积斑一旦破碎混入血液,血流凝集,迅速堵塞整个动脉血管,下游血流量急剧减少,心肌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给,心肌细胞开始死亡,心脏的搏动机能衰退,患者感到胸部疼痛,或先是肩部有灼痛感,然后向上传导至脖子和下巴处,患者进入死亡状态。动物实验证明,过量摄入脂肪和胆固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能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升高。血液中的高胆固醇水平可以预测/或者导致心脏病。(110、116页)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进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前后冠状动脉血管状况对比心脏病并不是衰老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即使某个人的心脏病已经非常严重,低脂肪、低胆固醇膳食让人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研究表明,动物蛋白质摄入越多,心脏病的发病率就越高。而且,多项动物研究结果证实,用动物蛋白(如酪蛋白)饲养大鼠、家兔或猪,能显著增加它们的胆固醇水平,但是如果给它们摄入植物蛋白(如大豆蛋白),能显著降低胆固醇水平。人体实验验证了这些发现,证明人食用植物蛋白后对胆固醇的降低效果,比仅仅限制脂肪或胆固醇摄入的效果要更好(118~119页)。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1946年,洛杉矶的维斯特·莫尔森医生将100名心脏病发作幸存者分成两组:

A组:正常膳食

B组:低脂肪、低胆固醇组,每天只能吃非常少的肉食。

12年后,A组有12人健在,存活率24%;B组28人健在,存活率56%。实验证明,只要适量减少摄入动物性食物,同时适量增加植物性来源的食物摄入,就可以活得更长一些。患者的生存率第三十八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1985年,曾被评选为美国1994~1995年度最佳医生的小卡德维尔·B·埃塞尔斯廷医生对23名心脏病患者进行实验,调整了膳食结构,除了脱脂牛奶和脱脂酸奶外(实验5年后被停),避免摄入任何油脂、肉制品、鱼类制品、禽类和奶制品。头2年,5名患者自动退出。实验前8年,这18个人一共经历了49次冠状动脉事件,包括心绞痛、分流术、心脏病发作、脑卒中或冠状动脉成形术。研究过程中,患者的胆固醇水平由246mg/ml下降到了132mg/ml;实验11年内,只发生一次冠状动脉事件,且该患者当时已有2年未进食这种膳食,因后来出现心绞痛,于是重新开始推荐的膳食,此后再未发生类似情况。

11名接受血管造影的患者头5年血管堵塞平均降低7%,血管通过量增大30%,患者病情不仅得到了稳定,甚至出现逆转。到1995年,5位退出的患者共发生10次冠状动脉事件。截止2003年,实验的第17个年头,18位患者有1人死亡,17人健在,他们的寿命都达到了70~80岁(124~127页)。第三十九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哈佛大学医生院毕业生,著名的迪安·奥尼什医生做了这样的实验:

A组:试验组,28位患者,低脂膳食,动物食品只允许鸡蛋清和每天一杯脱脂牛奶或酸奶,每周锻炼至少3小时。

B组:对照组,20位患者。

一年后,A组82%的患者症状得到显著缓解,平均来说,胆固醇水平从227mg/ml降至172mg/m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152mg/ml降至95mg/ml,胸痛下降91%。坚持最彻底的患者动脉血管堵塞下降4%。

B组胸痛频率、时长和强度都比以前有所增加,频率增加165%,胆固醇水平比A组高得多,血管堵塞更严重,其堵塞程度用粥样斑大小来衡量,一年之中平均变大8%(128~129页)。第四十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纯天然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能预防并治疗心脏病,每年能挽救成千上万美国人的生命(132页)。但某些医生却认为这种治疗方法过于“极端”,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因为仅仅承认患者能够掌控自己的健康对很多医生而言,已经形成了挑战,是对他们智力的一种蔑视。实际上,医生掌握的一切技能、技术和它们所接受的培训和知识都比不上指导病人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更有效。埃塞尔斯廷医生写道:心脏病医生被认为是心脏类疾病的专家,但他们的专业知识并不能根治心脏疾病。所以,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后,他们会拼命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地位。他们可以减轻疾病的症状,他们知道如何调整心率不齐,他们能给予你干预性的治疗措施,但他们不知道如何治愈心脏病,不知道什么是营养治疗方案……对他们来讲,让营养师培训外科医生是不可想象的(297页)。第四十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埃塞尔斯廷:“医生缺乏营养学常识的现状令人担忧。他们不知道疾病可以通过膳食治疗的方法逆转。有时候你不禁会想,这些家伙到底读的是什么文献?”医生对疾病的认识通常限于标准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药物和手术。“可是,难道20世纪的医疗所能提供的就仅仅是这些吗?我们只能选择药物或手术措施吗?”埃塞尔斯廷向前靠了靠,脸上带着一丝微笑,说:“但是谁曾经说过,也许我们最该做的是阻止疾病的发生。”从埃塞尔斯廷医生的经验判断,阻止疾病的发生目前还没有成为当今医疗界共识的一种选择(299页)。第四十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糖尿病患者的福音以星期六为安息日的耶稣复临论者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对象。他们的宗教信仰告诫信徒们少吃或者不吃鱼、肉,不喝咖啡、茶、酒精,不抽烟。他们当中大约一半人都是素食者,但这些素食者中,90%的人还是会适当摄入奶制品和/或蛋制品。食肉教徒每周大约吃三次牛肉,吃鱼肉和鸡鸭的次数少于一次。您觉得两者的糖尿病发病率会有何不同吗?为什么?研究发现,素食教徒比肉食教徒健康得多。素食教徒不摄入肉食,其糖尿病的发病率要低得多,只有肉食教徒的一半。肥胖率也只有肉食教徒的一半(149页)。第四十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在科罗拉多州的圣路易斯谷进行的一项针对1300名受试对象的研究中发现,增加脂肪的摄入,II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就会升高。研究人员称:这项研究证明高脂、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与非胰岛素依赖型(II型)糖尿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149页)。过去25年中,日本儿童II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了2倍多。日本的研究人员发现,过去50年中,日本儿童动物性脂肪和蛋白的摄入量急剧增高。研究者认为这种膳食习惯的改变和缺乏体力锻炼是造成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150页)。其他研究发现第四十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糖尿病的发病率在1940~1950年间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因为战争对膳食模式造成了巨大影响。在二战以及战后的困难时期,纤维和谷类的摄入量增加了,而脂肪的摄入量减少了。人们不得不偏向食物链的“低端”。1950年前后,人们放弃了这种以谷类为主的膳食,重新回到了高脂高糖低纤维膳食,糖尿病的发病率重新上升。研究者对爱荷华州36000名妇女在6年中的糖尿病发病率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项目开始时,这些妇女都没有糖尿病,6年后,其中1100多人患上了糖尿病。研究发现:最不容易得糖尿病的妇女是那些全谷食品和纤维摄入量最高的妇女。他们的膳食中碳水化合物(全谷食品中的复合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最高(150页)。其他研究发现(续)第四十五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詹姆斯·安德森博士是当今膳食和糖尿病关系研究的知名专家之一,他仅仅通过改变膳食,就取得了显著疗效。在他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他让25名I型和25名II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进食高纤维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膳食,这50名患者体重都不超重,都定期注射胰岛素以控制他们的血糖水平。实验膳食主要由全植物食物和相当于每天一冷盘或两冷盘的肉组成。他首先让患者按照美国糖尿病研究协会推荐的传统美式膳食进食一周,一周后让试验对象改为按照实验性的“素食”膳食进食三周,然后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胆固醇水平、体重以及用药量。结果,三周后I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剂量平均降低了40%,血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胆固醇水平降低了30%。治疗不可治愈的疾病第四十六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II型糖尿病患者效果更为显著,除一个患者外,其他24人已经不再用胰岛素治疗。其中一位患者,患糖尿病已经21年,每天要注射35个单位的胰岛素,经过三周治疗,胰岛素用量降低到8个单位。经过8周的膳食治疗,他已经不需要再使用胰岛素了(150~151页)。治疗不可治愈的疾病(续1)第四十七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另外一项对14名瘦的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只用膳食两周就能将患者的总胆固醇水平降低32%,从206mg/ml降低到141mg/ml。安德森医生发现,没有证据表明这种胆固醇水平的降低是暂时性的。在普里提金医学中心的另外一组科学家,通过给予患者低脂、以植物性为主的膳食并鼓励患者锻炼,40名依赖药物的患者,26天后有34人已经完全不需要任何药物了(151~153页)。治疗不可治愈的疾病(续2)第四十八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最近的两项研究考察了联合使用膳食和锻炼两种方法对糖尿病的影响。其中一项实验将3234名有糖尿病患病危险(血糖水平升高)的非糖尿病患者分成三组。其中:A组,对照组,正常膳食,并服用安慰剂;B组,正常膳食,服用二甲双胍;C组,接受生活方式干预,进食一种低脂膳食,并且遵照一个锻炼方案进行锻炼,至少达到减轻7%体重的目标。三年后,C组患糖尿病的比例比对照组低58%,B组比A组低31%。很明显,改变生活方式更有效,而且更安全;另外在缓解其他健康问题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用药物组则不然。治疗不可治愈的疾病(续3)第四十九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另外一项研究发现,对生活方式进行轻微调整,就能将患糖尿病的比例下降58%,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锻炼、减轻体重,以及将膳食中脂肪的比例进行小幅度调整。想像一下,如果人完全采用最健康的膳食,会发生什么情况?所谓最健康的膳食,就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我有种强烈的预感,就是能做到这点的话,所有的II型糖尿病都能预防。治疗不可治愈的疾病(续4)第五十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不幸的是,根深蒂固的习惯和错误的信息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后果,要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非常困难。连安德森医生也这么说:“理想的话,膳食中75%的热量应来自碳水化合物,而每天提供70克的纤维,这样的膳食对糖尿病人来讲是最健康的。但是这样的膳食只允许患者每天摄入1~2盎司的肉制品,而这样的膳食对很多患者来说,是很难在家坚持下去的,因此是不切实际的。”为什么他没有更多证据却根据这种偏见来误导听众呢?治疗不可治愈的疾病(续5)第五十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的确,改变生活方式看起来也许是不切实际的。完全放弃肉类和高脂食品,可能是不现实的。但对于本章开头提到的女孩——15岁就有350磅的体重,这难道是我们能接受的现实吗?——患上终生的疾病,没有药物或手术能够治疗,难道这就现实吗?如果你患有一种这样的疾病,导致心脏病、脑卒中、失明、截肢,难道这是现实的吗?如果你每天都要注射胰岛素,直到生命的终点,难道这是现实的吗?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膳食,可能是非常艰难的,但不这么做将会更为艰难。(154页)治疗不可治愈的疾病(续6)第五十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吃得合理有关食物与健康的八项基本原则第五十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给你带来无穷无尽的好处。我希望你能:活得更长看起来更年轻,感觉更年轻精力更加充沛减轻你的体重降低你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预防甚至逆转你的心血管疾病降低前列腺癌、乳腺癌还有其他癌症的发病危险保护视力至晚年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在很多情况下免受手术的痛苦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你对药物的依赖性让你骨骼更强壮第五十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避免阳痿防止脑卒中防止肾结石的形成让你的孩子免受I型糖尿病的困扰减轻便秘降低血压避免阿尔茨海默氏病防治关节炎等等……第五十五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原则一:营养是无数食物成分综合表现的活性。整体效用要远远超过单个成分的作用之和。原则二:维生素补充剂并不是给人带来真正健康的灵丹妙药。原则三:动物性食物的营养素并不比植物性营养素更好。原则四:基因自身并不能注定你会患上某种疾病。基因必须激活或是显性之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营养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它能决定基因(无论是好基因还是坏基因)是否能够表达。原则五:营养可以有效控制有毒化学物质的不良影响。第五十六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营养素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胆固醇(毫克)—137脂肪(克)436蛋白质(克)3334Β胡萝卜素(微克)29,91917膳食纤维(克)31—维生素C(毫克)2934叶酸(微克)11684维生素E(毫克-ATE)110.5铁(毫克)202镁(毫克)54851钙(毫克)545252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营养素构成的比较(每500卡能量)*等量的土豆、菠菜、利马豆、豌豆和西红柿**等量的牛肉、猪肉、鸡肉和全脂牛奶(232页)第五十七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类别食物名称蛋白质

(克)脂肪

(克)碳水化合物(克)热量

(千卡)无机盐类

(克)钙

(毫克)磷

(毫克)铁

(毫克)谷

类大米7.50.5793510.4101001.0小米9.71.7773621.4212404.7高粱米8.22.2783850.4172305.0玉署黍8.54.3733651.7222101.6大麦仁10.52.2663262.6434004.1面粉12.00.8703391.5221807.6干

豆类黄豆(大豆)39.217.4254135.03205705.9青豆37.318.3304345.02405305.4黑豆49.812.1193844.025045010.5赤小豆20.70.5583183.3673055.2绿豆22.10.8593323.3342229.7花豇豆22.62.1583412.51004567.9豌豆24.01.0583392.9572250.8蚕豆28.20.8493182.7713407.0鲜

豆类青扁豆荚(鹊豆)3.00.26380.7132770.9白扁豆荚(刀子豆)3.20.35360.881683.4四季豆(芸豆)1.90.84310.766491.6豌豆(准豆、小寒豆)7.20.312800.913900.8蚕豆(胡豆、佛豆)9.00.711861.2152171.7菜豆角2.40.24270.653631.0每100克食物主要营养素第五十八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类别食物名称蛋白质

(克)脂肪

(克)碳水化合物(克)热量

(千卡)无机盐类

(克)钙

(毫克)磷

(毫克)铁

(毫克)豆类制品黄豆芽11.52.07921.4681026.4豆腐浆1.60.71170.2---白豆腐9.21.26720.91101103.6豆腐乳14.65.75307.816720012.0绿豆芽3.20.14300.423510.9豆腐渣2.60.37410.716444.0根

类小葱(火葱、麦葱)1.40.35280.863281.0大葱(青葱)1.00.36310.312460.6葱头(大蒜)4.40.2231111.35440.4芋头(土芝)2.20.116740.819510.6红萝卜2.00.45321.419231.9荸荠(乌芋)1.50.121911.55680.5甘薯(红薯)2.30.2291270.918200.4藕1.00.16290.719510.5白萝卜0.6-6260.849340.5马铃薯(土豆、洋芋)1.90.7281261.211590.9每100克食物主要营养素(续1)第五十九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类别食物名称蛋白质

(克)脂肪

(克)碳水化合物(克)热量

(千卡)无机盐类

(克)钙

(毫克)磷

(毫克)铁

(毫克)叶

类黄花菜(鲜金针菜)2.90.512641.273691.4黄花(金针菜)14.10.4603007.046317316.5菠菜2.00.22182.070342.5韭菜2.40.54300.956451.3苋菜2.50.45342.3200464.8油菜(胡菜)2.00.14251.4140523.4大白菜1.40.33190.733420.4小白菜1.10.12130.886271.2洋白菜(椰菜)1.30.34240.8100561.9香菜(芫荽)2.00.37391.5170495.6芹菜茎2.20.32201.0160618.5菌类蘑菇(鲜)2.90.23250.68661.3口蘑(干)35.61.42324716.210016232.0香菌(香菇)13.01.8543844.812441525.3海菜类木耳(黑)10.60.2653045.8357201185.0海带(干,昆布)8.20.15726212.92250-150.0紫菜24.50.93123030.333044032.0每100克食物主要营养素(续2)第六十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类别食物名称蛋白质

(克)脂肪

(克)碳水化合物(克)热量

(千卡)无机盐类

(克)钙

(毫克)磷

(毫克)铁

(毫克)茄

瓜果类南瓜0.8-3150.527220.2西葫芦0.6-2100.617470.2瓠子(龙蛋瓜)0.60.13150.412170.3丝瓜(布瓜)1.50.15270.528450.8茄子2.30.13220.522310.4冬瓜0.4-2100.319120.3西瓜1.2-4210.26100.2甜瓜0.30.14180.427120.4菜瓜(地黄瓜)0.9-2120.324110.2黄瓜0.80.22130.525370.4西红柿(番茄)0.60.32130.48320.4水

果类柿0.70.111482.910190.2枣1.20.2241030.441230.5苹果0.20.615600.21190.3香蕉1.20.620900.710350.8梨0.10.112490.3560.2杏0.9-10440.626240.8李0.50.2940-17200.5桃0.80.17320.58201.0樱桃1.20.38400.66315.9葡萄0.2-10410.24150.6每100克食物主要营养素(续3)第六十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类别食物名称蛋白质

(克)脂肪

(克)碳水化合物(克)热量

(千卡)无机盐类

(克)钙

(毫克)磷

(毫克)铁

(毫克)干果及硬果类花生仁(炒熟)26.544.8205893.1713992.0栗子(生及熟)4.81.5442091.115911.7杏仁(炒熟)25.75195972.51412023.9菱角(生)3.60.5241151.79490.7红枣(干)3.30.5733091.461551.6走

兽类牛肉20.110.2-1721.171700.9牛肝18.92.691350.9134009羊肉3060.9111292羊肝18.57.241551.494146.6猪肉16.929.21.13350.9111700.4猪肝20.14.02.91281.81127025乳类牛奶(鲜)620.7120900.1牛奶粉25.626.735.648.5-900-0.8羊奶(鲜)710.9140-0.7飞禽鸡肉23.31.2-1041.1111901.5鸭肉1340.9111454.1蛋类鸡蛋(全)14.811.6-1641.1552102.7鸭蛋(全)1314.70.51861.8712103.2咸鸭蛋(全)11.313.23.317861022143.6爬虫田鸡(青蛙)510.6221591.3甲鱼16.511.5810.91071351.4每100克食物主要营养素(续4)第六十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类别食物名称蛋白质

(克)脂肪

(克)碳水化合物(克)热量

(千卡)无机盐类

(克)钙

(毫克)磷

(毫克)铁

(毫克)蛤

类河螃蟹1391.812914513.0明虾901.5351500.1青虾781.2992050.3虾米(河产及海产)46.82-20525.2882--田螺693.335719119.8蛤蜊773378214.2鱼

类鲫鱼131.10.1620.85420.32.5鲤鱼881.12817.61.3鳝鱼17.90.5-760.6274.64.6带鱼1001.148532.3黄花鱼(石首鱼)760.9312041.8油脂及其它猪油(炼)-99-891----芝麻油-100-900----花生油-100-900----芝麻酱20.052.9156165.287053058豆油-100-900----每100克食物主要营养素(续5)资料来源:/GB/14739/14745/21522/2907407.html第六十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摄入高蛋白高脂肪膳食后,身体中的热量通常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如果摄入的食品中蛋白和脂肪量比较低,热量比较容易以体热的方式散发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摄入低蛋白低脂肪素食膳食的人,即使摄入的热量与正常人均水平差不多,甚至更高一些,但受体重问题的困扰却更少(100页)。素食者摄入的热量与食肉者相差无几或者还要更多,但是他们的体重却要轻一些。因为素食者在静息状态下的代谢率要高于食肉者。他们将摄入的热量以体热的方式挥发出来,而不是累积起来变成脂肪(141页)。第六十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原则六:能够预防早期阶段疾病的营养(疾病确诊之前),也能阻遏或者逆转晚期阶段疾病(疾病确诊之后)。原则七:对某种慢性疾病有益的营养,对全身健康同样有益。原则八:良好的营养造就全方位的健康。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互相关联的。第六十五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网友评论:我该相信谁?黄某:晕。。。。。。。。。。。点评:的确,《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披露的结果几乎完全违背常识,可谓石破天惊!我们一直以为鱼肉蛋奶是营养的标志,没想到却是健康的杀手。我们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我们以前的想法来自哪里,依据何在。周某:咋会这样,前几天我还看到对人类最有益的五大食物中有牛奶,不知道该信哪个了……点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结论是真的吗?可信吗?的确,我们大多数人似乎对此丧失了判断能力。这里涉及本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如果方法论是好的,结论就是可信的。由于本研究采用了调查、实验并采用了统计分析处理结果,只要具有统计学知识,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另外,本书引用了成百上千篇来自科学期刊的论文,这些论文都经过同行评审,且结论具有一致性。而我们平时看到的来自大众书报杂志上的文章都不及这些科学文献来得严谨。第六十六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网友评论:我该相信谁?(续1)牛某:西方哲学指引下发展的科学体系唯一的目的就推翻之前的“科学”,所以,这些东西都别太信,按照我们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走就行林某:这人真是吃饱撑的,什么营养学家,一天一个说法,都听他们的,人就不要活了点评:科学在阐释机理方面可能不断推陈出新,但“中国调查报告”是就饮食结构(原因)、疾病发生情况(最终结果)等进行相关性分析,不涉及中间过程的作用机理,因此谈不上推陈出新,结论具有终极性。陈某:真的吗?我去咨询一下我楼上学食品的同学…感觉作者是素食者啊…我们这些肉食动物很危险啊…但是动物性脂肪什么的还是需要摄入的…点评:同学之间不会撒谎,会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坦诚相告。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同学有爱心还要有智慧,如果他的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对最新研究结果不了解,就不可能告知真相。“感觉作者是素食者啊…”如果作者说的是真理,然后又照着做了,言行一致,没什么不对。陈某担心作者坚持素食未必就对却拼命搜集对自己有利的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和行动。但正如前文所述,陈某需要了解作者的研究方法论。“但是动物性脂肪什么的还是需要摄入的…”,可见我们很多都是被各种观点、习惯推动,虽然没有根据,还是坚持不舍。第六十七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网友评论:我该相信谁?(续2)潘某:请注意是过量。。。什么东西吃多了都不好点评:“过量”需要量化。比如氰化钾,几毫克就足以致命,那么牛奶、肉食多少是不过量呢?作者认为10%的蛋白质是临界点,这意味着超过10%将出现可观测到的较大规模的癌细胞爆发;低于10%,调查表明也会身体不适。实验中的影响未必是“可观测的”,没有观测到不代表没有副作用,这要看观测的手段是否先进、精准,把任何一点病变都观测到。于某:……这世道,吃什么什么有问题,别吃了,咱都喝水吧,明儿个水都有问题了!点评:我们乘火车、坐飞机,几乎干什么事情都会有风险,指望食物绝对没有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个风险大小问题。事实上,不要等到明天,现在的自来水就有问题了!所以很多家庭安装了过滤器。第六十八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网友评论:我该相信谁?(续3)李某:从来不喜欢喝牛奶,但未必相信牛奶是最大的癌症催化剂。点评:李某使用了一个词“相信”。相信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理性,二是迷信。如果理解了某一观点何以正确或不正确而采取的信与不信就是理性,如果不理解就信与不信就是迷信。对于不理解的东西贸然信与不信是有风险的:如果它不对你却信了就可能栽进去,如果它对了你却不信就可能失之交臂。理性的态度是保持中立,不轻言信与不信,然后继续搜集资料。如果是迷信,一句话对了,你信它它是对的不信它它还是对的;一句话错了,你不信它它错了信了它它还是错了。在不理解时,有福分的人,会相信正确的而远离错误的;没有福分的人,会相信错误的而远离正确的。所以,如果想保证自己的观点正确,一要有智慧,二要提升自己的福分。第六十九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网友评论:我该相信谁?(续4)田某:屁,外国人把牛奶当水喝,也没见有多少得癌症死的!有能耐你别吃饭了!点评:鲁迅说过,污辱和谩骂不是战斗。田某显然已经失去了理智。“外国人把牛奶当水喝”,请问外国人指哪些外国人?非洲人?还是美国人?“也没见有多少得癌症死的”,你怎么知道的?需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事实与被观测到的事实不是一回事。我们讨论的事实都是经过观测得到的,观测方法必须没有歪曲事实本身。“没见有多少得癌症死的”,是谁何时在什么地方通过什么方式观测得到的这个结论?观测应该具有信度和效度。就像有的人肝癌晚期,不仅他自己不知道,周围的人也看不出来,不能因为他和周围的人感觉不到就否定他肝癌的存在。第二、即使我们观测所得没有歪曲事实,还得保证我们获得的样本具有代表性。我一看逛街的人都健康快乐,就得出结论所有的人都健康快乐;一到医院重病房看所有病人都很糟糕,就得出结论所有的人都是重症病人,显然是说不通的。第七十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网友评论:我该相信谁?(续5)姜某:你说素食有益健康,我两个朋友一个素食却身体很差,一个肉食却身体很好?点评: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如果素食的朋友家里有个老婆整天对他很凶,让他郁闷烦恼;肉食的朋友家里有个贤惠的老婆给他一个温馨的港湾,夫妻关系和食物这两个因素会起到综合作用,但即使如此仍然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要找到食物和健康的关系,就必须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使用的调查统计分析方法,保证取样的代表性,就能从众多因素中分析出哪些因素之间具有相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保证影响健康的只有食物,然后测定健康状况,就能把健康状况归因于食物。如果随便找个身边的个案来作证,那么,几乎任何论断都可以被证明或否定。任某:本书的研究方法还是有瑕疵的。点评:几乎没有绝对完美无暇的研究。有些研究方法貌似不错结论却有误,有些研究方法有瑕疵结论却很好,于是才有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我们需要知道哪些“瑕疵”是致命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这就需要智慧。如果说科学研究方法很烦人,可以撇开科学谈谈信仰。文后特别引用了佛家的观点,实际上《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结论和佛道两家千百年以来的饮食传统刚好一致。第七十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网友评论:我该相信谁?(续6)韦某:为什么别国政府都鼓励喝牛奶呢?而且确实他们国家的小孩喝过牛奶之后身体很健康,特别是日本,战后因为喝牛奶,身高提高不少。点评:别国都鼓励喝牛奶,不知道这一结论来自哪里?是政府鼓励?还是业界推广?如果是政府推广,政策的制定者又是谁?代表谁的利益?这些人的判断力如何?“而且确实他们国家的小孩喝过牛奶之后身体很健康”,来自全球的数据证明,牛奶喝得越多,骨折疏松、乳腺癌……等等都升高,比如芬兰人均牛奶喝得最多,I型糖尿病患病率也最高。“日本战后因为喝牛奶身高提高不少”,可能是对的,但日本人还吃鱼类、紫菜什么的,里面都富含钙,除非能够证明其他因素跟长高没有关系,否则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长高跟牛奶喝得多有关。另外据《纽约时报》2004年4月4日的文章:美式饮食使日本冲绳岛居民的寿命由全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降至日本第26位。LoveofU.S.foodshorteningOkinawans’lives/Lifeexpectancyamongislands’youngmentakesabigdive美式饮食缩短冲绳岛居民寿命/岛上年轻男性寿命预期大幅下降April04,2004|ByNorimitsuOnishi,NewYorkTimes/2004-04-04/news/17420824_1_urasoe-japan-naha-okinawa第七十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网友评论:我该相信谁?(续7)韦某:太偏激了,我身边的日本人牛奶喝得可多了。点评:韦某试图用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证明作者观点的错误。但是要明白,韦某身边的这几个人是否能够代表典型的日本人喝牛奶的数量?即使能够代表,根据《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数据,日本人喝的牛奶相对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少的。即便如此,日本人的健康、寿命也正在受到侵害。韦某和我们所有的人一样,没有办法通过身边的人喝牛奶在短期内看清牛奶对健康将产生哪些后果,即使有了足够长的时间,又不能从众多影响因素中分解出牛奶的影响。所以需要《中国健康调查报告》这样比较专业、严谨的研究。第七十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网友评论:我该相信谁?(续7)Tdk:作为一名营养工作者,我对作者表示崇高敬意,因为他告诉了我们真相Hz662005:现在的书让人莫名其妙,有时同时出版的两本书,竟然观点完全相反,似乎都有道理,真是叫人无所适从。芳芳:我发现这本书与《无毒一身轻》的作者林光常教授的观点是非常一致的,牛奶和肉类是会让我们的健康付出深重代价的食品,现代人的健康似乎在倒退,一年中听到我们公司两个同事有癌症,发现疾病真的是瞬间让我们倾家荡产,我们真的要为健康了解更多的真相,推荐它,真是一本权威的好书!!!/mn/detailApp/ref=sr_1_3?_encoding=UTF8&s=books&qid=1261406245&asin=B0011CDE54&sr=8-3第七十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