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1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2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3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4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高考目标定位】考纲目标在线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和演变中的作用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自然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4.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5.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布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第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析判断方法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水平分异规律垂直分异性规律某地自然环境相互影响分析方法组成要素反映体现反映特点特点气候地貌生物水文土壤相互联系互有差异自然带形成、名称分布与判读方法方法能力考点结构第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①、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②、交换过程: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③、整体性:相互制约、相互联系④、太阳能在各要素之间的传递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换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第五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生物循环中的物质交换第六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地理环境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第七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第八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①表现: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②意义:保证了自然要素间的协调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水文地貌土壤气候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发育差肥力低风蚀地貌河流少内流河少数耐旱植物地方尺度局地尺度第九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十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①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②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③

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第十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示意图过度放牧开垦坡地砍伐森林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十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这是一片备受世人关注的土地,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的演进,无不留下深深的印记。自然地理环境又是由大气、水、岩石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体。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由图中资料,分析推断该区域商周时期与现在气候特征的差异。(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该区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3)请你根据统一变化的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域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第十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答案:

(1)商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现在:气候较商周时期干冷;这说明气候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2)该区域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气候逐渐干冷的变化趋势导致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逐渐下降。

(3)水土流失导致以下各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土壤变化:肥力下降;地貌变化:地表多沟谷,平坦高原呈现破碎状;植被变化:自然植被分布的高原覆盖率下降;气候变化:地方气候趋于干旱,降水变率增大;水文变化:河流含沙量增大,水量季节变化增大。第十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河流上、中游砍伐森林河流上、中游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洪涝抬升河床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十五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表解厄尔尼诺现象第十六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例如,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沙尘暴”的考察和研究表明,由于人们在农耕和草原交界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了植被与地表土层,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5.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第十七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6.如何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而环境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2.人类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最显著特点是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3.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意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4.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理学习的出发点,同时又是归宿,因此在高考中常出现以下内容:①推理归纳某种人类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有利、不利);②分析归纳某种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③解决某种环境现象(问题)采取的措施(人类活动)。第十八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读下图,回答1~2题。答案:C点拨:P环节反映气候对土壤的影响,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气候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红壤发育,土壤有机质含量低。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征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答案:A点拨:该图反映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A.降水多集中夏季—河流有夏汛B.植被破坏严重一易形成红色沙漠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D.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第十九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11年高考广东卷)9.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C第二十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14·广东卷)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09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11年·福建高考)图14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13分)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水质变差;来沙量随径流量的减少而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材料一见右图材料二交通可以缩小时空距离。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使不同地域间相互交流、联系,实现互补。今日世界交通运输联系不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而且扩大到国与国之间、洲与洲之间。交通建设要受控于地理环境,亦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昆曼公路北起中国昆明,经西双版纳进入老挝,南止于泰国曼谷,长达1850千米,有“21世纪新丝绸之路”之称。沿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显著的地域差异铸就了这条斑斓的彩带。(2009·四川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简述昆曼公路穿越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气候:北部冬暖夏凉、南部终年高温,沿线地区降水丰沛,气候垂直变化大;地貌:地势北高南低,山高谷深,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水文:河流纵列分布,流向自北向南,水能资源丰富;生物: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广布,生物具有多样性。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域差异)(一)定义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在地球表面沿一定方向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叫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包括全球性地域分异和区域性地域分异。地域差异表现——自然带

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成因: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二)陆地自然带(2)特点:具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世界各陆地自然带成因分类(1)一种气候类型形成的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高山植物区(2)两种气候类型形成一种自然带:温带海洋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都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气候相同但因地势的高低和降水量不同而自然带不同: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季雨林带,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西海岸;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热带草原带,如德干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自然带与气候带、植被不同,如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1)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沙漠和西亚的荒漠等,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之下。(2)阿塔卡马沙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的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3)中亚、我国西北地区荒漠的形成,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海洋影响小。(4)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原因是安第斯山阻挡西风暖湿气流深入,降水稀少。第三十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图1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16~17题。16.(2009江苏地理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A.温带落叶阔叶林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热带雨林17.(2009江苏地理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A.天山天池湖滨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D.武夷山九曲溪边DB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读“某地地形剖面图以及气温、降水量随地形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5.有关图中山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该山肯定位于北半球②该山出现永久积雪的最低海拔约为5000m

③甲、乙两坡随高度增加,降水量先增加后减少④甲、乙两坡同一高度,降水量多的是乙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6.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山麓B的自然带最可能是(

)

A.温带草原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雨林带CC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分异水平分异垂直分异: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⑴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①自然带沿纬线延伸的方向(东西)延伸②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南北)更替基础因素:热量典型地区:非洲沿20°E,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自然带与纬线平行沿南北方向更替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项目内容含义自然带更替方向自然带延伸方向形成基础因素横穿大陆的自然带中纬度地区分布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南北方向,即纬度变化方向(或经线延伸)东西方向,即经度变化的方向(或纬线延伸方向)以热量为基础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低纬—高纬)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低纬—高纬)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⑵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分异规律①自然带沿经线延伸的方向(南北)延伸②自然带沿经度变化的方向(东西)更替基础因素:水分典型地区: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荒漠草原森林降水量<200mm200—400mm

〉400mm自然带②第三十八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三)垂直分异规律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海拔的增加,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这就是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为例:山麓自然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站立的水平地带”)---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越多---比高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第三十九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四十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三)垂直分异规律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差异明显

降水量一般表现为“少—多—少”的变化3)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①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②同一自然带,在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高,背风坡低---山地垂直自然带带数的多少、分布高度与山地相对高差、所在的纬度位置、坡向等因素紧密相关。第四十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4)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a.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b.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c.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第四十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13.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纬度低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A第四十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技巧1.判断阳坡和阴坡、南北半球: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山地阳坡高于阴坡。若知阴、阳坡的南北方位,还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如下图(为北半球):第四十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判断山体所在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通过基带的名称确定所在位置。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如上图,最低层自然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可知若此山体位于我国,则应在暖温带东部季风区。(山体的基带与其水平自然带一致)3.判断山地自然带发育程度(自然带谱的多少)(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4.判断同一自然带两坡分布的高低

(1)热量:纬度低,热量多,自然带较高。

(2)水分:迎风坡降水多,一般自然带较高。

第四十五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5.判断雪线高度 (1)含义:永久积雪区的最低界限,即常年积雪的下界。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积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雪线及影响因素(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气候气温: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雪线高降水: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小---雪线高。地貌山势:①雪线及以下:陡---雪线高;缓---雪线低②雪线及以上: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坡向:阳坡:T高---雪线高阴坡:T低---雪线低就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雪线偏高;北坡和东坡雪线较低。第四十六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四十七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山地草原荒漠草原1500山地草甸草原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物积雪冰川北坡南坡荒漠荒漠草原干旱山地草原山地草原高山草甸积雪冰川20002500300035004000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第四十八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珠峰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南坡年降水在2000mm以上,在同等气温(低于0℃)情况下,南坡空气易达到过饱和,产生降雪,雪线高度在4500米左右;北坡受山脉阻挡,年降水仅600mm左右,空气要达到过饱和,必须海拔升高,气温继续降低,才可能产生降雪,雪线多在6000米左右,个别地区达6200米。青藏高原境内雪线海拔高低相差很大,大体有从边缘向内部、自东南向西北增高的趋势。阿尔卑斯山北坡背阳迎风,雪线北坡低南坡高。天山南坡向阳少雨,雪线也是南坡高北坡低。注意:阳坡不等于迎风坡,阴坡不等于背风坡第四十九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练习1】读珠穆朗玛峰自然带垂直分布简图,回答:1)①、②、③自然带名称。①高山针叶林②针阔叶混交林③常绿阔叶林2)珠峰南坡比北坡自然带种类多的原因是什么?南坡从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度大于北坡,水热垂直变化更大。3)“积雪冰川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在珠峰南坡高还是北坡高?为什么?北坡高于南坡(南坡分布于5500米左右,北坡约在6000米处)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于北坡;南坡较北坡起伏缓,便于保存冰雪。第五十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雪线的升降变化还受大气环境改变的制约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沙尘暴等因素均可对雪线高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练习2】读右侧我国西部雪线高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沿图中AB线雪线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成因是什么?北段(青藏高原以北):由南向北降低。主要因为纬度向北增高。(降水量大致向北增多)。南段(青藏高原向南):由北向南降低。主要因为降水量大致由北向南增加。2)近几十年来,我国西部雪线高度有不同程度升高的趋势,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大量CO2,产生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所致。第五十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13高考题广东卷)1.图2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该省区可能是A.内蒙古自治区 B.广东省 C.西藏自治区 D.甘肃省【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文字、图表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区域定位”。试题难度:易。【解题思路】从题干文字信息中可知,纵坐标数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由此推论:此省区从100°E~125°E降水在增多。结合区域定位,可判断该省区为内蒙古自治区,从西向东,离海越近,降水越多,体现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A第五十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13高考题江苏卷)国家领导人近期出访了俄罗斯等四国,行程如图2所示。读图回答5~6题。1.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①温带草原带

②热带雨林带

③热带草原带

④热带荒漠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我国在非洲投资时优先选择的产业类型有A.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B.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C.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D.技术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1.【解题思路】根据图示行程,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中纬度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草原带;经过阿拉伯半岛(热带荒漠带);经过的坦桑尼亚位于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处东非高原,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故选择C项。2.【解题思路】本题的关键词在于非洲,非洲多数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而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丰富而廉价,故选择A选项。CA第五十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13高考题山东卷)图2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②为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4.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解题思路】第3题,从图2中看,③→②→①体现了以水分为基础的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②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为内蒙古高原,植被为草原。第4题,从图中看我国东部为森林,西部为草原、荒漠,导致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为降水量的多少。而东部地区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是夏季风,越往北受夏季风的影响越小降水量越少,森林植被分布越窄。该题较易出错,误选C项。AD第五十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13高考题新课标1)图2为45º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高原荒漠区植被覆盖区山峰山脉01020kmN

图23.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1.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 B.地形C.纬度位置 D.洋流2.该区域位于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1.【解题思路】由题干可知该区域位于45°N,并且距海(180km)较近,读图可知西侧有山脉且有植被覆盖,东侧为高原荒漠。由纬度位置可知该区应当受西风带影响,西侧为西风迎风坡,降水量大,植被覆盖好,东侧为西风背风坡雨影地区,降水少,形成高原荒漠,所以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是地形,而不是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洋流。B2.【解题思路】距海约180千米”说明在沿海地区,该地区位于西风带,西侧有山脉,并且有植被覆盖,山脉东侧为高原,高原上为荒漠景观,结合基本知识“亚欧大陆西部以平原为主和北美大陆西部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故排除B,很容易判断该项地区为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3.【解题思路】常绿阔叶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植被,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植被,而该地区为45°N,不可能有这两种植被,故A、B项错误;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图示地区为45°N,且为山区,故为针阔叶混交林,C项正确;草原一般为降水量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而图示地区西侧受西风带和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降水较多,故不可能是草原,D项错误;DC第五十五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例3.如果在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为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时,这个高度就称为雪线。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1)由图可知,雪线的纬度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图可知,北半球雪线最大高度应出现在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阿尔卑斯山__(南、北)坡雪线高度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4)喜马拉雅山___(南、北)坡雪线高度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由副热带向高低纬度递减副热带地区纬度低、热量充足积雪容易融化;晴天多,易融化,降水少北北坡为阴坡,蒸发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南

南坡为迎风坡,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水汽在南坡产生大量降水第五十六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3.(2010年合肥模拟)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下列各题。(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可能是因为(

)A.南坡为向阳坡B.北坡为向阳坡C.南坡为迎风坡D.北坡为迎风坡AD第五十七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3)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乙地可能是________(山脉)。(4)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5)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秦岭(4)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低于南坡。(5)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稀树草原带。第五十八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BC第五十九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06广东地理)下图表示了我国75°E~102°E附近范围内高山林线高度随纬度变化的情况。读图完成27~28题。(双选)27、我国高山林线的高度

)A.在30°N附近变化最为剧烈

B.在30°N以北变化只受温度的影响C.在30°以南降低是因为地形的影响

D.从高纬到低纬持续上升28.沿30°N一线地区(

)A.热量条件优越,畜牧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

B.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C.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具有开拓南亚市场的重要意义D.煤炭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ACBC解析:1.首先,A.在30°N附近变化最为剧烈——正确。因为,同在30度附近的山体,林线高度可以相差到2000米

B.在30°N以北变化只受温度的影响——错误。可能还要受到降水,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说“只受温度影响”是不对的

C.在30°N以南降低是因为地形的影响——正确。受到喜马拉雅山的影响(地形,海拔高)

D.从高纬到低纬持续上升。——错误。图可知30°N以南林线不再持续上升,错误。

2.30°一线为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光照条件好但热量不足,地形崎岖,交通不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低,因紧临南亚,所以具有开拓南亚市场的重要意义,本区旅游资源丰富,太阳能、地热能、水能资源丰富但煤炭资源缺乏。故BC正确,AD错误

第六十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08海南地理)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图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B.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4.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A.③、①、②B.③、②、①C.①、②、③D.①、③、②

5.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A.河南省B.吉林省C.安徽省D.福建省

ACB【有机质都是①最高,③最低;说明光合作用由强到弱;温度由高到低,海拔自低到高】第六十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⑷非地带性:和地带性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第六十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秘鲁寒流降温减湿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温带草原(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热带稀树草原带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温带荒漠带第六十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西风第六十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特别提醒1.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第六十五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总结: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典型地区及特例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经度地带性)垂直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热量水分水热状况太阳辐射海陆分布海拔高度纬线延伸纬度更替经线延伸经度更替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中纬地区,如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低纬和高纬地区,如非洲沿200E经线,自赤道向南北的自然带变化中低纬度的高山,如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非地带性地方地形、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洋流等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比较普遍,如华北平原、沙漠中的绿洲、南美南端东西差异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第六十六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

)A.针叶林B.阔叶林C.半荒漠D.苔原(2)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脉之间的绿洲属于(

)A.垂直地带性现象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非地带性规律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AC第六十七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09年高考上海卷)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________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___________地。地中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乙丙(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的地带性差异。(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乙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从沿海到内陆地形

海陆位置第六十八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11·上海高考)读美国本土自然带示意图,回答问题。在旧金山留学的小夏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到达丁地;随后南下经纽约到达华盛顿,发现沿途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小夏同学沿途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分别说明判断的依据,并分析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垂直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反映垂直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旧金山到甲地途中穿越美国西部高山地区,自然植被随海拔高度上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原因:海拔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反映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甲地经乙地至丙地,自然植被依次为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原因:由于逐渐接近海洋,水分逐渐增多。反映纬度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丁地经纽约至华盛顿,自然植被依次为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因:随着纬度降低,热量有所增加。第六十九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06江苏)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B.沿x方向热量增加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D.沿Y方向纬度增加

9.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A.山东丘陵B.江南丘陵C.刚果盆地D.西欧平原BA课后训练第七十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12浙江卷)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7-8题。7、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8、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的土地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DA【解析】7.成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宝鸡属于温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再从兰州至酒泉考察,植被依次草原、荒漠。8.酒泉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地广人稀,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第七十一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12北京卷)图2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

4.图中所示山地()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 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5.该山地位于()A.喜马拉雅山脉B.天山山脉C.祁连山脉D.昆仑山脉CA【解析】4.山地各自然带的界线不会随季节的变化而移动;林界的分布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南北坡山麓基带差异主要是山麓海拔高度的差异大;冰雪带的下界在同一山脉两侧的高度差异主要受降水多少的影响。5.从图中山地海拔和山麓基带可判断出该山脉是喜马拉雅山。第七十二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12山东卷)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读图回答1~2题。1.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带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2.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风力D.光照BA【解析】1.从图中纵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温带,从图中横坐标可以看出R地位于草原带,所以R地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温带草原带。2.从图中可以看出,沿OF方向变化的自然带依次为高山荒漠、山地荒漠、温带荒漠,其差异在于因海拔导致的热量的差异造成的。第七十三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47.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4分)(2012上海卷)(十九)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答案】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第七十四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48.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49.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3分)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因此丙地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第七十五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

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1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ADD第七十六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七十七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13高考题安徽卷)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华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图11为不同气候一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2~33题。风化壳基岩苔原带温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降水量蒸发量/mm气温/℃图11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2.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1.【解题思路】森林所需的降水要多于草原和荒漠,因此从图中植被分布特征可以看出Ⅰ线为降水变化曲线;从气温角度讲热带气温高于亚热带高于温带、草原带因降水相对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同纬度森林分布区较高,所以Ⅲ线为气温变化曲线;草原、荒漠的热容量比森林小,蒸发强所以故Ⅱ线表示蒸发,故选B项。2.【解题思路】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结合上题可知图中因为气温较高、植物量大:风化壳厚度甲地大于丁地、乙地大于丙地;刚果盆地属于热带森林带风化壳厚度应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为热带草原带,风化壳厚度小于恒河平原为热带森林带;故选C项。

BC第七十八页,共八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2013高考题大纲版)某种生物的种密度指单位面积该种生物的个体数量。图2为北美洲部分地区某种动物的种密度等值线图。据此完成10~11题。墨西哥湾140160180·QM·

·N·R·S·H·k大西洋太平洋图2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