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练习: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理解(一)_第1页
中考语文练习: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理解(一)_第2页
中考语文练习: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理解(一)_第3页
中考语文练习: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理解(一)_第4页
中考语文练习: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理解(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命里偶然的欢喜

——林清玄散文作品阅读理解(一)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①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

水,又凉又甜。

②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

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

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

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③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

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

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

莲,使它开花结实。

④“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

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

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

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

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

里。

⑤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

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

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⑥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蓬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

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⑦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

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

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

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⑧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农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

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

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

⑨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

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⑩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

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

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

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⑩卜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展上跑来跑去,才让

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谓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

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

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

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

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

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

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

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

劳?

谢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

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

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

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

大学问。

⑭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

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

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

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

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8.简析第④段引用《采莲谣》的作用。

9.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第⑤段。

10.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11.赏析本文以“用岁月在莲上写诗”为题的妙处。

答案:

8.(1)用童谣中的愉快场景、美好情调同文中白河镇的现实场

景进行对比(反衬),以突出白河镇采莲人的劳作艰辛,采莲不是为了

观赏,而是为了生计;(2)在行文上为下文写莲农的辛苦作铺垫;

(3)同时丰富中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人文色彩,使文章具有

文学性和趣味性。

9.(1)使用口语写时间,比如“日头”,使文章语言明白晓畅,

富有自然的气息;(2)使用叠词写莲农采莲,比如“一个个”“浅

浅"''一朵朵",使文章语言富有诗歌的韵律美,生动活泼,富有感

染力。

10.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采莲剥莲子的内容,引出下文

写挖莲藕的辛苦。

11.(1)运用比喻,将种莲人的辛勤劳作比作在莲上写诗,生

动形象,富有诗意的美。(2)“岁月”表示长年的辛劳和汗水,种

莲人在长年累月的辛勤劳作中用汗水创造美好的生活,作者将其说成

“在莲上写诗”表达了对种莲人劳动的赞美。(3)题目是文章的线

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买了半山百合

林清玄

在市场里,有个宜兰人,每隔几天来卖菜。

这个宜兰人像魔法师一样,长得滑稽而神气,他的菜篮里每次总

会有几把野花。像鸡冠花、小菊花、圆仔花、大理花之类的。他告诉

我,他在家附近采到什么花,就卖什么花。

他卖菜与一般菜贩无异,但卖花却有个性,不论大把小把,总是卖

五十元,所以买的人有时觉得很便宜,有时觉得很贵。他不在乎,也不

减价,理由是:“卖菜是主业,要照一般的行情;卖花是副业,我想怎么

卖就那样卖呀!爽就好!”

他卖花爱卖不卖的,加上采来的花比不上花店的花好看,有的极

瘦小,有的被虫吃过,所以生意不佳,可怪的是,他宁可不卖,也不折

价。有时候他的花好,我就全买了(不过才三四把),所以他常对我说:

“老板,你这个人阿莎力,我真甲意。”有时候花真的不好,我不买,

他会兜起一把花追上来:“嘿!送你啦!我这个人也阿莎力。”

久了以后,相熟了,我就叫他“阿莎力”,他颇乐,远远看到我就笑

嘻嘻的,好像狄斯奈卡通《石中剑》里那个魔法师一样。

每年野姜花或百合花盛开的时候,阿莎力最开心,因为他的生意

特别好。百合与野姜洁白、芬芳,都是讨人喜欢的花,又不畏虫害,即

使是野生的也开得很美。那时一,百合花就不只卖三四把了,他每天带

来一大桶,清早就被抢光。他说,卖一桶花赚的钱胜过卖两担菜。“台

北人也真是的,白菜一斤才卖二十块,又要杀价,又要讨葱,一束花五

十块,也不杀价,一次买好几把,怕买不到似的。”然后他消遣我,“老

板,你是台北人呀!还好你买菜不杀价,也不讨葱。”

今天路过阿莎力的摊子,看到有几束百合,比从前卖的百合瘦小,

株条也不挺直,我说:“阿莎力,你今天的百合怎么只有这些?”

“全卖给你好了,这是今年最后的野百合了,我把半座山的百合

全摘来了。”

“半座山的百合?”“是呀!百合的季节已经过了,我走了半个山

只摘到这些,以后没有百合卖了。”

“半座山的百合,那剩下的半座山呢?”

“剩下的半座山是悬崖呀,老板!”阿莎力苦笑着说。

想到这是今年最后的百合,我就把他所有的百合全买下来,总共

才花了三百元。回家的路上,我想,三百元就买下半座山的百合,十分

不可思议。

我把百合插在花瓶里,晚上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看那纯白的盛

放的花朵。百合的喇叭形状仿佛在吹奏音乐一样,野百合的芳香最盛,

特别是夜里心情沉静的时候。香气随着音乐在屋里流淌。

在山里的花,我最喜欢的就是百合了。从前家住山上,有四种花是

遍地蔓生的,除了百合,还有野姜花、月桃花、牵牛花。野姜花的香

气太艳,月桃花没有香气,牵牛花则朝开暮谢,过于软弱,只有百合是

色香俱足,而且在大风的野地里也不会被摧折,花期又长。

从前的乡下人不时兴插花。因为光是吃饱都艰难,谁会想到插一

瓶花呢?但不插花不表示不爱花,每当野花盛开的时节,我们时常跑到

山坡上去寻找野花的踪迹。有些山坡开满了百合花,我们就会躺在百

合花的白与白之间。山风使整个田园都有着清凉的香气。感觉我们的

心也像百合一般白了,并用白喇叭吹奏着高扬的音乐。然后想到“山

上的百合也不纺纱,也不织布,但所罗门王皇冠上的宝石也比不上它”

的句子,我们就不禁有陶醉之感了。

近年来,野百合好像也很少了,可能是山坡地被开发的缘故。只有

几次到东部去,我在东澳、南澳、兰屿见到野百合遍地开的情景。自

从流行插花,百合花就可以卖钱,野生的百合在未开之前便被齐根剪

断,带到市场来卖。

瓶插在屋里的野百合花,虽然也像在坡地一样美、一样香,感受

却大有不同了。屋里的百合再怎么美,也没有野地风中那样的昂扬,

失去了那种生机盎然的姿势,好……好像开得没有那么“阿莎力”了。

进口种植的百合花有各种颜色,黄的、红的、橙的,香气甚至比

野生的更胜,但可能是童年印象的缘故,我总觉得百合花都应该是白

色的,花形则最好是瘦瘦的、长长的。可是那土生土长的、有灵性之

白的百合,恐怕得要到另外半山的悬崖峭壁去看了。

此时的野百合花期已过,剩下的都是温室种植的百合了,这样一

想,眼前这一盆百合使我生起一种深切的感怀。它是在预告一个春天

的结束,用它的白来告白,用它的香来宣示,用它的形状来吹奏,我们

在山坡地那无忧的生活也随百合的记忆流得远了。

夜里,坐在百合花前。香气弥漫,在屋里随风流转。想到半山的百

合花都在我的屋子里,虽然开心,内心里还是有一种幽微的疼惜。

呀,不管怎么样,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好,野百合,还是开在山里

的,好呀!

[注]阿莎力:日语翻译成闽南语的音译,意思是很干脆、豪爽。甲

意:台语,喜欢。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感情细腻,语言生动新颖,如“它是在预告一个春天的结

束,用它的白来告白,用它的香来宣示……”,运用比拟手法,抒情真

切自然。

B.文章形散而神聚,叙述语言流畅自然,条理清晰。最后一段点明

文章主旨,其前后语言表达看似接近实则意蕴不同,带给人悠长的回

味。

C.作者描述自己买下了半座山的百合,在欣喜之中掺杂着一丝春

天渐渐逝去的伤感,又有因为自己摧残了野百合自然野性的美而产生

的愧疚。

D.文章主要写野百合,但开头却花了很多笔墨写卖花的人,这样

安排既是以人映花,也是为后文写作者对野百合花命运的思考作铺

垫。

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卖花老板的形象特点。(6分)

9.结合文本内容思考文章以“买了半山百合'为题的作用。(6分)

答案:

7.C(说作者“摧残了野百合自然野性的美'言过其实,而且作者

的情感是为野百合而疼惜,不是愧疚。

8.勤快朴实,不辞辛劳。他每隔几天来市场卖菜,满山采摘野花卖

钱。

随性洒脱,无拘无束。把卖花当副业,不折价,想怎么卖就怎么卖,

爽就好。

性格开朗.豪爽健谈。喜欢跟作者交流,总是笑嘻嘻的。(每点2

分)

9.概括文章核心事件,提示关键情节,即作者花300块钱买了老

板口中的半座山的百合花,并由此引发了作者的一系列感触;

体现了作者对野百合的喜爱,对美好诗意生活的热爱,虽然花比

较瘦小,也不挺直,但是因为花期马上就要过去,所以作者仍然毫不犹

豫买下来。

揭示文章主题,买回来“半座山的百合”,引发作者对于原始乡村

的野性与活力在现代文明中流逝的叹息,引人深思。

标题有特色,略带夸张的笔法,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对一

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6分)

人生最美是清欢

林清玄

①清欢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种至高的

人生境界。它并非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我们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

的追求和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

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

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

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

②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千百种人生。特别是在复杂混乱的现

代,回归单纯是日趋困难了,必须舍离的东西太多,必须放下的俗物

太多,必须断爱的情感太多……让人群从远处走开或者自身边擦过

吧!我们只愿心怀清欢,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

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③像每天放松地静心,从容地冥想。像愉快地吃一顿饭,品尝茶

的芳香。像在山林海边散步,欣赏山色与云的变化。像听雨听泉听音

乐,读人读爱读闲书。像陪父母谈昔日温馨的往事,听孩子说童稚的

笑话。在喜乐的日子,风过而竹不留声。在无聊的日子,不风流处也

风流。在苦恼的日子,灭却心头火自凉。在平凡的日子,有花有月有

楼台。

④生命只是如此前行,不必说给别人听,只在心里最幽微的地方,

时时点着一盏清欢之灯……

⑤我常想,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自己

的小千世界,这小千世界是可以思考、神游、欢娱、忧伤,甚至忏悔

的地方,应该完全不受到干扰,如此,作为独立的人才有意义。因为

有了小千世界,当大千世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际,我们可以用清

明的心灵来观照;当举世狂欢、众乐成城之时,我们能够超然地自省;

当在外界受到挫折时一,回到这个心灵的城堡,我们就可以在里面得到

安慰,等心灵的伤口复原,然后做一次比以前更好的出发。

⑥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

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

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

大,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我认为,心是一切温

柔的起点。当我们心怀柔软的那一刻,才能斩断过去的忧愁和未来的

恐惧,当我们斩断过去的忧愁和未来的恐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

生命也像是在走钢索或凌空飞跃,在危险中锻炼了勇气,在失败中确

立了坚强。人生经历的所有挫折,都是开启智慧莲花的淤泥。

⑦有时候,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

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因此,如果我们企图停驻在过去的快

乐里,那真是自寻烦恼,而我们不时从记忆中想起苦难,反而使苦难

加倍。生命历程中的快乐和痛苦、欢欣和悲叹只是写在水上的字,一

定会在时光里流走。只有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反观自我,主掌自我,

才能开启智慧的莲花。只要我们认清字是写在水上,就能够心无挂碍,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⑧奔波的岁月,一站又一站的旅途,在动荡与流离中,只要返观

自心、自净其意,就定了、静了、安了……每天的睡去,是旅程的一

个终站。每天的醒来,是旅程的一个起点!禅心其实就在告诉我们,

人间的一切喜乐我们要看清,生命的苦难我们也该承受,因为在终极

之境,喜乐是映在镜中的微笑,苦难是水面偶尔飞过的鸟影。当我们

的心静下来,烦恼喧哗,仿佛生命中的污泥,但我们也等待着,或者

会有一朵莲花,一些清淳的智慧,从无明的、未名的角落,开起!

⑨生命里偶然的欢喜、悟、心灵的光,就像鸽子麻雀突然来到我

们的窗前,当它们飞走的时候,我只要保有那种欢喜就好了。每一缕

阳光都有欢乐,每一个角落都有禅悦。当我看见了世界的转动,抬起

头来,看一朵精美纯白的云朵,以一伸温和优雅的姿势缓缓飘过……

⑩这时我知道了,能够以清欢的心生活着,真是世间幸福的事。

8.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9.第⑥段说人需要窗子和镜子,又说“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

为什么?

10.第⑦段中“生命的历程就像是写在水上的字”,比喻相当精

妙,请赏析。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人生态度的意义。

答案:

8.第①段开篇直接点题,首先从“生活姿态”“寻找自我”“人

生境界”三个层次解释“清欢”,确立了全文的结构思路,继而用对

比性文字描述了清欢生活的直观特点,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清欢生

活的喜爱之意,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础。

9.窗子和镜子是比喻说法,是说人需要认识外部世界,也需要认识

自己。然而,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根本还是取决于人自己的心

态,所以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

10.“字”是用做记录和固定记忆的,而“水”又是流动不定的。将

生命的历程比作水上的字,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流动性和人生记忆的

转瞬即逝。这一比喻提示人们要回归自我,主掌自我,保持清欢的心

境。恰切地呼应了本文的主旨

11.本文所主张的“清欢”的人生态度是有价值的,这一主张自陶渊

明以来就一直被知识分子所推崇。在当下繁乱的社会生活中,许多人

被功利、欲望和诱惑所羁绊,在富足中感受到的是压抑、困惑、紧张。

因此,学会过“清欢”的生活是万分必要的。只有秉持“清欢”的人

生态度,放下心灵深处冗余的负担,纯净灵魂,放松灵魂,才能享受

到人生的幸福。

鳍鱼骨的滋味

①在北京,刚刚飘起小雪的日子,听说更北的地方还有一波寒流

将至。围炉吃火锅,是对寒流最好的准备了。朋友们特地带我去一家

城西的老店,红灯笼、黄木板,每一桌上都有一口热气腾腾的铜锅。

②朋友点了一个大号的酸菜白肉锅,加了几盘羊肉。我也点了几

个菜,特别点了爆炒黄鳍和韭黄炒解。跑堂的过来,看了看菜单,好

意地探询:”先生,您点了两道鳍鱼呢!”

③“对了,我喜欢吃鳍鱼!”

④“老师怎么爱吃鳗鱼的呢?”朋友问。

⑤我沉思了一下,就在水汽淋漓的火锅店里,简单地说起一段往

事。小时候,我家门前摆了一个鳍鱼摊子,专卖炒鳍鱼和鳍鱼面。摊

子黄昏才开张,那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我远远就会看到爆炒鳍鱼

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香味猛然飘进我的鼻子,把我勾

到摊子前面,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⑥为什么要低着头呢?

⑦因为炒鳍鱼的价钱很高,我们根本吃不起。不要说炒皤鱼,连

鳍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姐妹很多,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

期的饭钱了。

⑧妈妈经常向卖鳍鱼的妇人央求拜托,杀了皤鱼剩下的骨头,一

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鳍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

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⑨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鳍鱼摊提回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就丢

到大锅里熬煮。

⑩为什么洗也不洗?

⑪因为,妈妈说鳍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

多么可惜!

侬过两三个小时,鳍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完,汤水变成咖啡色,

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把葱花,关火。鳍鱼骨汤熬成时,

夜已经深了。

爸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

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烤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我们细细地咀

嚼面包皮,配着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虽然吃

不起鳍鱼与面包,但是鳍鱼与面包是有钱就吃得到,鳍鱼骨和面包皮

却是只有深爱我们的妈妈才做得出来。

⑭只要卖鳍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鳍鱼骨汤。奇怪的是,我

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极的美味。妈妈担心我们

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

或与萝卜同卤……用的固然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

⑮最神奇的,算是炸鳍鱼骨了。鳍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油

锅时忽然就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

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

磔吃了好几年的鳍鱼骨头,一直到我到外地念书。偶然回到乡

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

妈妈把深情与爱熬进了那平凡的汤里,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

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⑰“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皤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

到有卖鳍鱼的,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一边怀念那一段艰苦的岁

月。”我对北京的朋友说。大家听得入神,纷纷夹起鳍鱼,细细咀嚼,

当然,有故事加味,鳍鱼也变得别有滋味了。

⑱晚饭后,在飘着小雪的北京街头漫步,想到我们的生命正是鳍

鱼骨这类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无价的意义,使我们感到丰盈。谁

能告诉我,鳍鱼骨一斤多少钱?面包皮一袋多少钱?市场里捡来的青

菜一斤多少钱?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

也妈妈早已离世,在北京的雪夜中,我想到再也喝不到清炖的鳍

鱼骨汤,再也不能,一口一口,细细体会妈妈的深情。

⑳想着想着,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空中飘落的雪花。

(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改)

25.本文写了作者与鳍鱼骨的故事。梳理⑤一⑰段“我”的经历

和感受,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4分)

小时候,闻到炒鳍鱼的香味,渴望吃到一①一从

外地上学回来,喝到妈妈熬的鳍鱼骨汤,充满感动一②

26.对这篇散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写“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鳍鱼的,总会

点两道来吃”,只是为了强调小时候穷吃不起,长大富裕了,想吃多

少都可以。

B.第⑱段以一连串的问句排比,强调了鳍鱼骨这类看似微贱的东

西,如果承载着爱,就能丰盈我们的生命,具有无价的意义。

C.作者在第⑲段中,运用反复的手法,连用两个“再也”,强烈

表达了喝不到妈妈熬的皤鱼骨汤的遗憾和对妈妈的思念。

D.文章结尾写“我的眼泪一滴一滴地落下,像空中飘落的雪花”,

既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又起到了烘托情感的作用,使作者怀

念母亲的情感得以艺术地表达。

27.第⑰段中,作者的故事讲完了,大家听得入神,如果你是其

中一个听众,会由这个故事联

想到什么呢?请展开想象,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你的心理活

动。(2分)

28.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品出了鳍鱼骨的哪些滋味。(3分)

答案:

(二)记叙文阅读(共11分)

25.答案示例:①深夜,细品妈妈熬的鳍鱼骨汤、炸的鳍鱼骨,

深感幸福

②长大后,每到饭馆见到卖鳍鱼的,总点两道菜,怀念妈妈(艰

苦岁月)

(4分。每空2分,经历和感受各1分)

26.答案:A(2分)

27.答案示例:老师的妈妈真疼爱孩子啊!我妈妈也是这样疼

爱我的:生病的时候,妈妈煮的热汤面总能让我减轻身体上的难受,

很快康复。天下所有妈妈的爱都是伟大的。

(2分。第一人称1分,联想想象1分)

28.答案要点:①鳍鱼骨汤和炸鳍鱼骨的美味(物的角度)(1

分)

②鳍鱼骨所凝聚着的妈妈的爱(或:鳍鱼骨寄托了“我”对妈妈

的感激与怀念)(情的角度)(1分)

③从中领悟到我们的生命正是一些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些无

价的意义,让我们感动充实(理的角度)(1分)

(3分。每个要点1分)

马缨丹翻身

林清玄

(1)台北市区的安全岛上,行人道旁,开满了一大片紫的、黄的、

白的、红的小花,繁华美丽。

(2)近一看,才发现是马缨丹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马缨丹

竟已弥漫了整个城市。

⑶马缨丹攻略了城市,使我感到惊奇,那是因为马缨丹原是乡间

极为粗贱的花,蔓生于田野、坡地与林间,虽然它的花朵很美,有如

散落的小星星;它的花期很长,从春天可以一直开到冬天。但是,它

一向不为人喜。

⑷马缨丹不受欢迎,有很大部分来自它的名字。在乡下,我们叫

它“死人花”,那是因为马缨丹的花会发出一种怪味,似香非香,又

经常盖满了坟地。其次,是它的生命力太强了,稍不留意,就会抢去

作物的生机,对于这种除之不尽的花,乡人都会感叹地说:“有够臭

贱!”

⑸像马缨丹这种花,在台湾乡下是不登大雅之堂,既不会被植于

花园,也不会被种于庭院。

⑹与马缨丹一字之差的金合欢,又叫做“马缨花”,待遇是大

有差别的。乡下人认为,有如烟火盛放的金合欢,充满了喜气;而同

样盛放如烟火的马缨丹,则充满了秽气。

⑺马缨丹不管别人的眼光,自兴自谢,犹枯犹荣。

⑻小的时候,我对这些被人离弃的花,有着难言的同情,常常剪

下满满的小花,丢入庭前的水缸,水缸霎时热闹,映着天光云影,使

我不禁为那不凡的美而痴了。

⑼美丽的马缨丹只有天地,没有是非。俗人俗眼看这种花,只是

泄露了自己的粗鄙,于马缨丹又有何损失呢?

⑩在城市里,我经常漫步于马缨丹盛开的街头,这使我感到喜悦,

也感到澄明。喜悦的是,马缨丹终于翻身了,曾有更多更多的人欣赏

到马缨丹的美,趋近一闻,它有独具的味道,非香是香,在强调风格

与自我的城市,马缨丹的确是风格独具、自我强烈的花。

(11)使我感到澄明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对待并不是单一而绝对的。

三十年前的乡间看见的,是粗贱丑怪;三十年后的城市,却是繁华美

丽的。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的美与价

值被忽略了;但只要我们坚持着美与价值,在另一个时间点上,我们

的光辉就会确立。在某一个空间上,被视之为怪的,像竹林七贤、扬

州八怪,历经千年之后,人们才大梦初醒,看见他们的先知。

⑫内心澄明的人,不会为一时一地的评价,或一时一地的曲解,

而改变自己美好的初衷。千山飞越、万里孤鸿。在旅途上,人们往往

要从缥缈的鸿影、雪泥的鸿爪去意见鸿,但能意见者众,能意会者寡;

能一瞥者多,能惊鸿者少。

⑬有人欣赏,我能站在都城最热闹的街头,与人心心相印;无人

欣赏,我也能站在最孤寂的荒地,与天地精神相照。

⑭我是一枝非凡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供养佛堂,我知道

那是他们的鼠目蛙见;我不在佛堂供养,我在山间供养,佛无所不在,

无分别见。

(15)我是一枝美丽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能作为情人爱的信

物,我知道那是他们的意韵不足;我不成为花束做信物,我立于永恒

之河边见证。

⑯我是一枝清雅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作为茶道的瓶花,

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道未会通;我不只在花瓶、不只在茶堂,在天地的

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清雅。

⑰或者叫我马缨丹,或者不是。

(18)我是散落的点点繁星,你走过的风中,一直都有我的消息!

9.本文“马缨丹翻身”的说法贴切生动,请具体分析其表达效

果。

10.联系全文,分析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

11.根据对第(11)段划线句的理解,从古今中外名人中举一例

进行分析。

12.本文结尾使用人称转换,作者借马缨丹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

度?

答案:

9.运用了拟人手法。马缨丹过去被视为粗贱秽气、难登大雅之

堂,现在却受到人们喜爱,种满台北市区。生动形象地将马缨丹的际

遇拟作起伏的人生,表达了作者的唏嘘。

10.说明马缨丹不受欢迎的原因。行文结构上欲扬先抑,先写人

们过去对马缨丹的厌弃不屑,为下文表达对马缨丹的喜爱赞美之情蓄

势。

11.(如举“竹林七贤”、“扬州八怪”,必须具体到个人。分

析扣住其在某个时空点上,价值被忽视埋没,时移世易之后价值被肯

定。)

12.追求清雅澄明脱俗的美好内心世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和

曲解;坚持自我,不改初衷。

买馒头

林清玄

①家后面市场里的馒头摊,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

有浓烈的麦香。

②每天下午四点,馒头开笼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

前排队,等候着山东老乡把蒸笼掀开。

③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馒头一一或

者说是麦子一一的香味就随烟四溢了。

④差不多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包于就全卖光

了,那山东老乡就会扯开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

明天清早,谢谢各位捧场。”

⑤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

走了。

⑥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

⑦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

⑧他说:“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造,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

而且,赚那么多钱干什么?钱只要够用就好。”

⑨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

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里也别有滋味。

⑩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

有的是小贩或工人,也有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级。有几次,

我看到一位在街头拾荒的人。有一次,我还看到在市场乞讨的乞丐,

也来排队买馒头。(确实,六元一个的馒头,足够乞丐饱食一餐了。)

⑪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

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

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状态,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

么相似:诞生、吃喝、成长、老去,走过人生之路。

锹们也皆能品尝一个馒头如品尝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浅,有

的粗糙,有的细腻。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只是或广或窄,

有的清明,有的浑沌。

爸就像馒头摊的山东人,他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这小岛上

卖馒头,这种人生之旅并不是他少年时代的期望,其中有许多悲苦与

无奈。可是看他经历这么多沧桑,每天开蒸笼时,却有着欢喜的表情,

有活力的姿势,像白色的烟雾,麦香四溢。

⑭每天看年近七旬的老人开蒸笼时,我就看见了生命的庆喜与热

望。

⑮生命的潜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这是多么的好!

多么的值得感恩!

16.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买山东老乡的馒头?

请分点概述。(3分)

17.本文语言清新朴实,但不乏生动形象的句子。请赏析第⑬段

中的画线句。(4分)

18.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选出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4分)

A.每个人的角色不同,身份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社会地位等

存在差异,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积极健康的生活。

B.老人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小岛上卖馒头,或许这样的人

生之旅并不是他年少时的期望,但是老人乐观知足,老人凭着自己的

手艺生活,诚实信用,不昧良心。所以每天认真生活的老人是欢喜的,

而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也值得敬佩。

C.老人的馒头卖的便宜,没有买到馒头的人因为没有占到便宜而

失望。

D.原文中有“但不论如何,生活的本身是值得庆喜的吧”一句话,

应该将它放在⑫©段之间。

E.“生命的潜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就是说,只

有在买馒头时,我们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积极乐观。

19.根据上文与下面的链接资料,说说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

态度。(4分)

资料链接: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

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

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

的豆腐,是生活品质。(选自《求好》,作者林清玄)

答案:

16.①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②掀开馒头的

那一刻最感人;③馒头引发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17.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贴切地写出了老人虽经历

悲苦与无奈,但仍对生命充满庆喜的那份淡定与乐观,这种情怀还将

深深地感染身边的人。

18.CE

19.人生应该不断地追求,要乐观,并懂得知足、感恩。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

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

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

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

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

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③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

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④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

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

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

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

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

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⑤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

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角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

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

无效,常被妈妈通告苦着脸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

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⑥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

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

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

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⑦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惯生

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

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

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

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

⑧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

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

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⑨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

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

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的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

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

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一,真

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的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

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

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⑩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的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

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

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

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

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11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

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

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

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

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12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

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

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

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

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

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

血。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

C.作者在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⑩

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

矛盾。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

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8.作者在第②段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苦瓜之美的?请结合文

本简析。(6分)

9.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要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请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D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的综合考查。选项中,D项错

在“告诫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犯了牵强附会的毛病。

8.①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苦瓜白玉般的色彩,疣状

突起部分长得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②运用衬托手法,用清朝的

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

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设问涉及的是一个以描写

为主的语段,因此表现手法首先应考虑描写技巧,即有关动静、虚实、

修辞等。回答时,除了判断艺术手法,还要结合文本,举出例子,并

指出其运用的效果。

9.作者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写看苦瓜树,表现了自己在田里看到颗

颗白玉般苦瓜的喜悦激动之情;通过对买苦瓜的描述,表明了美与苦

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观点。(3分)与第②段照应(与

前文的“白玉苦瓜”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3分,答照应给2分;若答点明主旨或卒章显志不给分)

小千世界

林清玄

①安迪台风来访时,我正在朋友的书斋闲谈,狂乱喧嚣的风雨声

不时透窗而来,一盏细小的灯花烛火在风中微明微灭,但是屋外的风

雨愈大,我愈感觉得朋友书房的幽静,并且微透出书的香气。

②我常想,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自己

的小千世界,这小千世界是可以思考、神游、欢娱、忧伤,甚至忏悔

的地方,应该完全不受到干扰,如此,做为独立的人才有意义。(A)

因为有了小千世界,当大千世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际,我们可以

用清明的心灵来观照;当举世狂欢、众乐成城之时,我们能够超然的

自省;当在外界受到挫折时,回到这个心灵的城堡,我们可以在里面

得到安慰;心灵的伤口复原,然后做一次比以前更好的出发。

③这个“小千世界”最好的地方无疑是书房,因为大部分人的书

房里都收藏了无数伟大的心灵,随时能来和我们会面,我们分享了那

些光耀的创造,而我们的秘密还得以独享。我认为每个人居住过的地

方都能表现他的性格,尤其是书房,因为书房是一个人最亲密的地点,

也是一个人灵魂的写照。

④我每天大概总有数小时的时间在书房里,有时读书写作,大部

分的时间是什么也不做,一个人静静的让想像力飞奔,有时想想一首

背诵过的诗,有时回到童年家前的小河流,有时品味着一位朋友自远

地带来给我的一瓶好酒,有时透过纱窗望着遥远的点点星光想自己的

前生,几乎到了无所不想的地步,那种感应仿佛在梦中一样。

⑤有一次,我坐在书桌前,看到书房的字纸篓已经满了出来,有

许多是我写坏了的稿纸,有的是我已经使用过的笔记,全被揉皱丢在

字纸篓里,而到后来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内容,我要去倒字纸篓的时候

灵机一动,把那些我已经舍弃的纸一张张拿起来,铺平放在桌上,然

后我便看见了自己一段生活的重现,有的甚至还记载着我心里最深处

的一些秘密,让自己看了都要脸红的一些想法。

⑥后来我体会到“敬惜字纸”的好处,丢掉了字纸篓,也改正了

从前乱丢字纸的习惯。书房的字纸篓都藏有这么大的玄机,缘着书架

而上的世界,可见有多么的海阔天空了。

⑦安迪台风来访那一夜,我在朋友家聊天到深夜才回到家里,没

想到我的书房里竟进了水,那些还夹着残破树叶的污水足足有半尺

高,我书架最下层的书在一夜之间全部泡汤,一看到抢救不及,心里

紧紧的冒上来一阵纠结的刺痛,马上想到一位长辈:远在加州的许芥

昱教授,他的居处淹水,妻儿全跑出了屋外,他为了抢救地下室的书

籍资料,迟迟不出,直到儿子在大门口一再催促,他才从屋里走来,

就在这时,他连人带房子及刚抢救的书籍资料一起被冲下山去,尸体

发现在数十哩英里的郊野。

⑧许齐昱生前好友甚多,我在美国旅游的时候,听到郑愁予、邓

清茂、白先勇、于崇信、金恒炜都谈过他死的情形,大家言下都不免

有些怅然。一位名震国际的汉学家,诗书满腹,却为了抢救地下室的

书籍资料而客死异域,也确要叫人长叹;但是我后来一想,假如许芥

公逃出了屋外,眼见自己的数十年心血、自己最钟爱的书房被洪水冲

走,那么他的心情又是何等的哀伤呢?这样想时也就稍微能够释然。

⑨我看到书房遭水淹的心情是十分哀伤的,因为在书架的最底

层,是我少年时期阅读的一批书,它虽然随着岁月褪色了,大究分我

也阅读得熟烂了,然而它们曾经伴随我度过年少的时光,有许多书一

直到今天还深深的影响着我;不管我搬家到哪里,总是带着这批我少

年时代的书,不忍丢弃,闲时翻阅也颇能使我追想到过去那一段意气

风发的日于,对现在的我仍存在着激励自省的作用。

⑩这些被水淹的书中,最早的一本是一九五八年大众书局出版吕

津惠翻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我的大姊花五元买的,一个个看

下来,如今传在我的手中,我是在初中一年级读这本书的。

⑪随手拾起一些湿淋淋的书,有史怀哲的《非洲手记》、英格玛

•柏格曼的《野草毒》、安德烈•纪德的《刚果记行》、阿德勒的《自

卑与生活》、叔本华的《爱与生的苦恼》、田纳西•威廉的《青春之

鸟》、赫胥黎的《瞬息的烛火》、沙林杰的《麦田守望者》、梅立克

和普希金的小说,以及艾斯本的遗稿,总共竟有五百余册的损失。

刨•一个爱书的人,书的受损就像农人的田地被水淹没一样,那

种心情不仅是物质的损失,而是岁月与心情的伤痕。我蹲在书房里看

劫后的书,突然想起年少时展读这些书册的情景,书原来也是有情的,

我们可以随时在书店里购回同样内容的新书,但书的心情是永远也买

不回来了。

⑬⑻“小千世界”是每个人“小小的大千”,种种的纪录好

像在心里烙下了血的刺青,是风雨也不能磨灭的。但是在风雨里把钟

爱的书籍抛弃,我竟也有了黛玉葬花的心情•,一朵花和一本书一样,

它们有自己的心,只是做为俗人的我们,有时候不能体会罢了。

(1)文章以“书房”为线索叙事抒情,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

当内容,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①想到书房是最好的“小千世界”。

②忆长辈为教书丧失。

③抒写对“小千世界”的感悟。

(2)作者在第⑦⑧段中插叙许芥显教授为教书而牺牲的内容有

什么作用。

(3)请从画线A、B两句话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小千世界”最好是书房。

答案:

【解答】(1)①台风天与友人书斋闲谈②深夜回家发现书房进

水③为书房的损失而哀伤

(2)要点:①突出了书房是灵魂的写照②衬托了“我”的哀伤

(答到要点即可满分)

(3)A句示例:此句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语势,写出了“小

千世界”在不同情况下给人心灵的积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小千世

界”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B句示例: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小千世界”的记录比作“血

的刺青”,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千世界”对作者过往的“岁月与心

情”的记录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说明了“小千世界”深深触及了

作者的灵魂。(或从用词角度赏析,言之成理均可)

(4)要点:①分享伟大心灵的创造②可以驰骋想象,品味美

好③独享秘密④藏着最珍贵温暖的记忆⑤复原伤口,整装再发(答

到四点即给满分)

家有香椿树

林清玄

①我在市场里看到有人卖香椿,一大把十元,简直有点欣喜若狂,

立刻买了三把回家,当天晚上就做了香椿拌面、香椿炒蛋、炸香椿,

吃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好笑,感觉自己就像得了相思病,不,是“香椿

病”。

②说起香椿,它给人的味觉是很难形容的,它的香气强烈而细致,

与一般的香菜,像芫莱、芹菜、紫苏,大为不同,食之风动,令人心

酸,香椿与一般香菜更不同的是,一般香菜多为草本,香椿树却是乔

木,可以长到三四丈高,如果家里种有一棵香椿树,一年四季就都有

香椿可吃。

③我对香椿的感情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我们以前在山上的家,

屋后就有几棵极高大的香椿树,树干笔直,羽状复叶树形和树叶都非

常优雅,是非常美的树木。

④我的父亲独沽一味,非常喜欢香椿的气味。他白天出去耕作,

黄昏回来的时候,就会随手摘一些香香椿的嫩叶回家,但是偏偏母亲

不喜欢香椿的味道,所以父亲时常要自己动手。他把香椿叶洗净,剁

碎,加一点油,加一点酱油,撒在热气腾腾的面上,抄起筷子拌一拌,

就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⑤最简单的做法,是把香椿剁碎了放在酱油里,不管蘸什么东西

吃,那食物立刻布满了香椿的强烈的气息。次简单的做法,是用香椿

叶来炒蛋,美味远非莱脯蛋、洋葱蛋可比。或者是用蛋和面粉裹香椿

叶下锅油炸,炸得酥黄香脆,可以当饼干吃。或者,以香棒拌豆腐还

有复杂一点的就是以香椿叶子包饺子、包子、粽子,香气宜人。

⑥我受了父亲的调教,自小就嗜食香椿,几乎有香椿叶子,什么

东西都吃得下了。而香椿树那种独一无二的气味,也陪伴了我的童年。

那高大的香椿树每到初夏,就会开出一簇簇的小白花,整个天空就会

弥漫着一种清香,然后,结果了,果熟裂开了,香椿树带着小翅膀的

种子就会随风飞到远方。

⑦自从到台北以后,就难得品尝到香椿的滋味了,所以每次回乡

下,我总会设法去找些香椿来吃。有一年,我住在木栅的兴隆山庄特

地向朋友要来两株香椿树的幼苗种在院子。香椿树长得有一人高,我

偶尔会依照父亲的食谱,摘香椿叶来试做,滋味依然鲜美,从前那遥

远的记忆浮现在眼前。

⑧后来我搬家了,也不知道院子里那两株香椿树变成什么样子

了,会像故乡的香椿树那样长到三四丈高吗?会开花吗?种于也会飞

翔吗?

⑨有一次读庄子的《逍遥游》,说道:“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

为春,以八千岁为秋。”所以香椿树应该是很长寿的。由这个典故,

以香椿有寿考之征,所以古人称父亲为“椿”,称母亲为“萱”,唐

朝牟融有诗说“堂上椿萱雪满头”,是说高堂的父母已经白发苍苍了。

⑩父亲过世之后,我也吃过几次香椿,但每次,那强烈的气息都会给

我带来悲情,使我想起父亲,以及他手植的香椿树。他常说:“香椿

是很上等的木材,等长好了,我们自己砍下来做家具。”一直到他离

开这个世界,他也没有砍过一棵香椿树。我以前一直以为是香椿还没

有长好,现在才知道那是感情的因素,八千年为春秋,那是永远也长

不好了。但愿,父亲在极乐世界,也会有香椿拌面可以吃。

顿午节的时候,我路过松山的永春市场,看到有人在路边卖“香椿

粽子”,便买了几个来吃,真有一点父亲的味道。唉!吃香椿粽子的

时候,我决定了,将来如果有一个庄园,屋前屋后我都要种几棵香椿

树。

(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改)

(1)文中几次写到“家”有香椿树?请简要概括。

(2)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它的香气强烈而细致,与一般的香菜,像芫菜、芹菜、紫苏大

为不同,食之风动,令人心醉。

②他把香椿叶洗净,剁碎,加一点油,加一点酱油激在热气腾腾

的面上,抄起筷子拌拌,就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3)简要分析第⑨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末“我决定了,将来如果有一个庄园,屋前屋后我都要种

几棵香椿树”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本文开篇交代自己对香椿的喜爱与迷恋,引出对爱吃香

椿的父亲的回忆。正是因为父亲的影响,我自小也喜欢上香椿,达到

了“嗜”的程度。接着文章写了移居台北后难得吃到一回香椿,直至

父亲去世后,那香椿也成了父亲的象征物,每每吃到香椿,便会想起

父亲。文章以“香椿”为线索,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思念。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第三段中写了“我

们以前在山上的家,屋后就有几棵极高大的香椿树”,第七段写了“我

住在木栅的兴隆山庄特地向朋友要来两株香椿树的幼苗种在院子”,

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第

一个句子可从类比的角度来分析,表现作者突出香椿的香味特殊。第

二个句子可抓住句中人物动作的动词,“洗”“剁”“加”“抄”,

表现香椿的制作简单,却有着令人心醉的味道。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比结构与内容两方面

进行。从内容上看,这段连用三个问句,表现作者搬家后对香椿树的

牵挂与思念。从结构上看,此段内容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又以三个

问句,引出了下文对香椿长寿这一典故的介绍以及借香椿表达对父亲

思念之情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根据“父亲过世之后,我也吃过几

次香椿,但每次,那强烈的气息都会给我带来悲情,使我想起父亲,

以及他手植的香椿树”“看到有人在路边卖‘香椿粽子',便买了几

个来吃,真有一点父亲的味道”等句子,可以看出香椿成了父亲的化

身,作者决定栽种香椿,是想借此表达对父亲的思念。

答案:

(1)①儿时家住,屋后有高大的香椿树,总能吃到新鲜的香椿;②

移居台北住在木栅的兴隆山庄向朋友要来香椿树苗栽种。

(2)①句子运用类比的写法,将香椿的气味与香菜、芫菜、芹菜、

紫苏等进行比较,突出其香味特殊,以及作者喜爱的程度。

②句子写了父亲制作香椿的一系列动作,“洗”“剁”“加”“抄”

“拌”表现了香椿的制作简单,又运用夸张手法,称香椿为“人间至

极的美味”,突出其味美,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3)内容上,表达作者搬家后对香椿树的不舍与思念;结构上,承

上启下的过渡。

(4)作者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喜爱上香椿,父亲去世后每每吃到香椿,

就会想起父亲,想起他栽种的香椿。香椿已成为父亲的化身,作者栽

种香椿的决定,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林清玄

住处附近,有一家卖野蜂蜜的小店,夏日里我常到那里饮蜜茶,

常觉在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蜜茶,甘凉沁脾,是人生一乐。

今年我路过小店,冬蜜已经上市,喝了一杯蜜茶,付钱的时候才

知道涨了一倍有余,我说:“怎么这样责,比去年涨了一倍。”照顾

店面眉目清秀的国中小女生马上应答道:“不贵,不贵,一杯蜜是炼

过几只蜂的。”

这句话令我大惑不解,惊问其故。小女生说:“蜜蜂酿一滴蜜,

要飞很远的地方,要采过很多花,有时候摘蜜,要飞遍一整座山头哩!

还有,飞得那么远,说不定会迷路,说不定给小孩子捉了,说不定飞

得疲倦,累死了。”听了这一番话,我欣然付钱,离开小店。

走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那位可爱的小女孩说的话,一任想象

力奔飞,也许真是这样的,一杯在我们手中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蜜茶,

是许多蜜蜂历经千辛万苦才采集得来,我们一口饮尽。一杯蜜茶,正

如饮下了几只蜜蜂的精魂。蜜蜂飞来飞去,历遍整座山头、整个草原,

搜集了花的精华,一丝一丝酝酿,很可能一只蜜蜂的一生只能酿成一

杯我们喝一口的蜜茶吧!

几年前,我居住在高雄县大岗山的佛寺里读书,山下就有许多养

蜂人家,经常的寻访,使我对蜜蜂这种微小精致的动物有一点认识。

养蜂的人经常上山采集蜂巢,他们在蜂巢中找到体型较大的蜂王,把

它装在竹筒中,一霎时,一巢嗡嗡营营的蜜蜂巢都变得温驯听话了,

跟在手执蜂王的养蜂人后面飞,一直飞到蜂箱里安居。

蜜蜂的这种行为是让人吃惊的,对于蜂王,它们是如此专情,在

一旁护卫,假若蜂王死了,它们就一哄而散,连养蜂人都不得不佩服,

但是养蜂人却利用了蜜蜂专情的弱点,驱使它们一生奔走去采花蜜一

一专情的人恐怕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

但是蜜蜂也不是绝对温驯的,外敌来犯,它们会群起而攻,毫不

留情,问题是,每一只蜜蜂的腹里只有一根整刺,那是它们生命的根

本,一旦动用那根赘刺攻击了敌人,它们的生命很快也就完结了。用

不用赘刺在蜜蜂是没有选择的,它明知会死,也要攻击。一一有时一,

人也要面临这样的局面,选择生命而畏缩的人往往失败,宁整而死的

往往成功,因为人是有许多螫刺的。

养蜂的人告诉我,蜜蜂有时也有侵略性的,当所有的花蜜都采光

的时候,急需蜂蜜来哺育的蜜蜂就会倾巢而出,到别的蜂巢去抢蜜,

这时就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直到尸横遍野才分出胜负一一人何尝

不是如此,仓禀实才知荣辱,衣食足才知礼仪。

为了应付无蜜的状况,养蜂人只好欺骗蜜蜂,用糖水养蜜蜂,让

它们吃了糖水来酿蜜,用来供应爱吃蜜的人们一一再精明的蜜蜂都会

上当,就像再聪明的人也会上当一样。蜜蜂是有社会性的群居动物,

在某些德性上和人是很接近的,但是不管如何,蜜蜂是可爱的,它们

为了寻找花中甘液,万苦不辞,里面确实有一些艺术的境界。在汲汲

营营的世界里,究竟有多少人能为了追求甘美的人生理想而永不放弃

呢?

旧时读过一则传说,其中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那是记载在《辍

耕录》里的传说:“有年七、八十老人,自愿舍身济众,绝不饮食,

惟澡身吱蜜经月,便溺皆蜜,既死,国人验以石棺,乃满用蜜浸之,

镌年月于棺盖之;俟百年后启封,则成蜜剂,遇人折伤肢体,服少许,

立愈,虽彼中也不多得,俗曰蜜人。”这个蜜人的传说不一定可信,

但是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他的尸体化

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

蜜蜂虽不澡身,但是它每天咳蜜,让人们在夏季还能享受甘凉香

醇的蜜茶,在吱蜜的过程,有许多蜜蜂要死去,未死的蜜蜂也要经过

许多生命的熬炼,熬呀熬的才炼出一杯蜜茶,光是这样想,就够浪漫,

够令人心动了。

在实际人生中也是如此,生命的过程原是平淡无奇,情感的追寻

则是波涛万险,如何在平淡无奇波涛万险中酿出一滴滴的花蜜,这花

蜜还能让人分享,还能流传,才算不在此生。虽然炼蜜的过程一定是

痛苦的,一定要飞过高山平野,一定要在好大的花中采好少的蜜,或

许会疲累,或许会死亡。

可是痛苦算什么呢?每一杯蜂蜜都是炼过几只蜂的。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通过一杯蜜,看到了蜜蜂的一生,炼蜜的过程虽然痛苦,

但是香甜的花蜜给人们带来甜蜜的享受,从而引发对人类社会的思

考。

B.文章语言自然,文笔清新,简单朴实的生活故事里蕴含着深

刻的道理,朴素中有大智慧,寓意丰富,富有哲理,让人读后回味无

穷。

C.文章以“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为标题,首尾圆合,结构严

谨,情感细腻,内心平和宁静,表达了对蜜蜂和像蜜蜂一样的人类的

赞美之情。

D.文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托物喻人,记叙蜜蜂为了酿一

杯蜜,不仅付出了辛劳和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过程,使读者受到人

生的启迪。

8.文章中引入《辍耕录》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9.蜜蜂的习性,对人生的启迪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7.C

8.①在内容上,传说的故事突出一个人的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