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对比阅读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对比阅读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对比阅读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对比阅读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对比阅读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臣子劝谏之艺术,品味士人抱负与使命

——以《谏逐客书》和《谏太宗十思疏》为例学习目标:1.了解两篇文章写作背景,写作对象,明晰写作目的。体会劝谏类文章针对性、实用性的特点。2.思考这两篇文章劝谏成功的原因,鉴赏文章多角度的说理技巧。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写作背景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写作背景劝谏背景劝谏主体劝谏对象劝谏目的劝谏结果《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学习活动一:劝谏类文章往往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具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阅读文章,结合自主学习的知识,完成以下表格。劝谏背景劝谏主体劝谏对象劝谏目的劝谏结果《谏逐客书》因偶发的客卿关涉间谍案,秦王下令驱逐全部客卿。臣子李斯秦王劝秦王收回逐客令劝谏成功《谏太宗十思疏》盛世安好,但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致使劳民伤财。臣子魏征唐太宗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劝谏成功学习活动一:劝谏类文章往往具有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具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阅读文章,结合自主学习的知识,完成以下表格。学习活动二:细读奏疏,探究写作技巧。

作为两篇奏疏,《谏逐客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秦王采纳李斯的建议,放弃逐客。唐太宗李世民读完《谏太宗十思疏》后也猛然警醒悟,并将其奉为座右铭。纠正君王的错误无异于犯龙鳞,所以说什么很重要,怎么说也很重要。那思考一下这两篇奏疏为什么能劝谏成功呢?劝谏的立足点说理逻辑的清晰性说理深刻的丰富性说理语言的艺术性《谏逐客书》

《谏太宗十思疏》

劝谏的立足点《谏逐客书》李斯能理解秦王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故没有提及自己的处境,也没有抨击秦国的宗室贵族。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大业的角度来阐明逐客的利弊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是有名的名君,魏征深谙太宗害怕亡国,企求长治久安的心理,将王朝盛衰与统治者的忧劳或逸豫联系在一切,提出“十思”说明只要做到十思,就可垂拱而治,投合太宗企求运祚绵长的心理。一、体会劝谏的立足点奏章类书信,因为是写给帝王的故必须洞悉帝王的心理,了解当时的形势,能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才能达到写信的目的。二、说理逻辑的清晰性说理逻辑的清晰性《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文章整体以总一分一总的结构组织文章,浑然一体。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臣闻吏议逐客臣以为过矣”的观点,直截了当、振聋发聩。第1-3自然段为主体段,点出了三个分论点:“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此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论证逻辑清晰,由过去、现在到未来的时间顺序阐述,追溯历史剖析当下,畅想未来;各分论点逐层深人,逐客之危害由小到大展现。末段总结:逐客“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说理条分缕析,逐层推进,步步紧逼。《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整篇奏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先提出中心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从国君之地位“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载舟覆舟”的角度陈述必要性,分析“积其德义”之因。最后,提出具体建议“十思”,既涉及国君个人修养的“德义”也有具体治国之方略一-用人和赏罚。同时,补充说明这样做的好处:“文武争驰”“垂拱”而治。整体论证逐层递进。三、说理深刻的丰富性说理深刻的丰富性《谏逐客书》《速逐客书》李斯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为例,概括其建立丰功伟业之因在于重用客卿,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举例论证充足且有说服力。用“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进行比喻论证,水到渠成的推出“王者不却众庶”,观点具有启发性。同时.善用对比论证,增强论证力度。比如,“纳客之利,逐客之弊”,正中秦王一统天下的野心。类比论证:由物类比到人。兼采天下之声,独重本土之人。《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的问题,并从创业和守成的角度进行因果分析,有理有据:同时,说理时提及的“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载舟覆舟”的道理具有普遍性,都是其说理深刻的体现。魏征亦善用比喻、对比论证说理,如木长须固本、流远须浚源进行比喻,生动导出国安须积德义;如将夺天下本难却力“有余”而受天下本义却“不足”进行对比,引发思考。说理的深刻性主要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而说理的丰富则指论据充足、论证方式多样化。四、说理语言的艺术性说理语言的艺术性《谏逐客书》《谏逐客书》语言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语言得体、駢散结合、铺陈、排比、比喻手法的使用,辞藻华丽,设彩奇丽。首先,二人是君臣关系,李斯说理措辞委婉。“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吏议”二字却避其锋芒。铺陈的手法,铺陈大量珍宝,采取多变句式。比如,在秦之先王重用客卿取得的功业时,用动词“取”“得”“迎”“获”“举”“拔”,句式短小而齐整,构成排比,铺陈说理,气势充沛;再如“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比喻来证明纳客有利。设彩:通过珍宝的罗列,给人一种琳琅满目,富丽珍奇之感。《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语言得体、駢散结合、使用排比、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例如,二人亦为君臣关系,说理对象即读者是唐太宗。魏征虽已直言进谏著称,但在说话的姿态上谦卑低下,称自己“臣虽下愚”,称太宗“明哲”。排比:“十思”句式整齐,一气呵成。比喻:以木与根,流与源的关系设喻,得出“积德义”的总论点,水到渠成、委婉自然。对比:殷忧、得志两种不同态度的后果。再如,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强调国君之地位崇高责任重大,对偶增强气势,外在语言形式的力量,增强了说理的力度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到向君主进言须“肃恭节文,条理首尾。君子秉文,辞令有斐”。意即臣子上表既要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文采斐然。小结:这两篇奏疏劝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1.从高处立论,切中君王心理。2.说理逻辑清晰,论证结构严谨。3.说理深刻,论证方法多样,论据充足。4.说理语言具有艺术性,细腻委婉,气势奔放,文采斐然。学习活动三:两封奏疏,写于不同年代,但作者对其生活时代的大势潮流却都是洞若观火的,所以都能达到各自的书写目的,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两篇奏疏的写信人看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大势?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李斯他都表现出对历史趋势和自我诉求的清楚认识。他看到,秦统一天下,结束六国纷争,是大势所趋。分裂在走向统一,人才也势必要百川汇海。所以他自觉地投入到这一历史大势,为秦实现统一出谋划策,他是一个能认清时代发展方向,并自觉跟从、维护这一方向的务实的政治者。他顺应时代,也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时代。魏征总结历朝历代帝王盛衰兴亡的教训,于国家安定盛和之际清醒地窥见隐藏的危机,他能看到君王的纳谏诚意,也能看到帝王的戒奢之难。于是敢于犯颜直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只有对时代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对自己的时代使命有准确地把握,也才能够确立顺应时代发展的个人抱负。那么处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