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教育理论预测卷(附答案)_第1页
山西省运城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教育理论预测卷(附答案)_第2页
山西省运城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教育理论预测卷(附答案)_第3页
山西省运城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教育理论预测卷(附答案)_第4页
山西省运城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教育理论预测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运城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教育理论预测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0题)1.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A.个别属性B.整体属性C.本质属性D.间接属性

2.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基本、最经常的途径是()。

A.校外活动B.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活动D.教学

3.

30

人的心理就其产生方式而言,都是脑的()

4.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联合(综合)起来的过程叫做()。A.A.抽象B.概括C.分析D.综合5.“捧腹大笑、手舞足蹈”,是下列选项中的哪种情绪状态?()A.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

6.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A.提高国民学历水平B.提高国民素质C.提高国民创造力D.提高国民体质

7.下列选项中,哪一种气质具有安静、稳重、踏实、情绪不易外露的特征.()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8.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是()。A.荣格B.阿德勒C.弗洛伊德D.斯普兰格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过的著名德育原则是()。A.社会化活动法则B.教学的教育性原则C.自然后果原则D.知行统一原则

10.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C.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稳性、展开性

11.在实验研究中,实验者安排、控制与实施的实验条件称为()。

A.自变量B.因变量C.无关变量D.中介变量

12.我国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所体现的主要评价方式是()。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多元性评价

1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模型,或者向学生做示范性实验,以使学生获得有关感性知识的方法叫做()。

A.实验法B.参观法C.演示法D.练习法14.下面哪一种测验属于自陈式人格测验?()A.A.罗夏克墨迹测验B.句子完成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15.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搜集资料加以分析解决的学习方法是()

A.接受性学习

B.研究性学习

C.合作式学习

D.网络化学习

16.从动物的心理演化到人的心理,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是()。A.语言B.制造工具C.劳动D.直立行走17.我国是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之一。据史料记载,夏朝的学校称作()。A.教馆、坐馆B.家塾、私塾C.庠、序D.律学、书学

18.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称为()。

A.智力维度B.智力类型C.智力技能D.智力结构19.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记忆力水平,主要属于()。A.A.创造力B.一般能力C.操作能力D.特殊能力20.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复杂性B.创造性C.主体性D.示范性二、填空题(20题)21.自我认识是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22.填空题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对识记材料的意义是否了解,把识记分为______和______。

23.在马斯洛的价值体系中有两种潜能或基本需要:一类是_______,一类是_______。

24.了解与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个人和_______两方面。

25.课的类型主要有两大类:单一课和______。

26.表象是从_______到_______的过渡阶段,是_______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7.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__和学生。

28.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应将学校教育和__教育、__教育相配合,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9.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____________过程。

30.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_______的特点。

31.人的意志行动的特征是有自觉的行动目的,以__为基础,受意识能动调节支配和__。32.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方法是________。

33._______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

34.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和_______的特点。

35.德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____、________。

36.在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中,计算智商的公式是:智商等于__除以__再乘以100。

37.记忆过程包含___、___、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38.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_______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39.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_______而_______的心理品质。40.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论述题(5题)41.论述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教育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各自的特点。42.试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43.结合教学实际分析说明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

44.根据知觉规律,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45.论述人的发展的基本特性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四、论述题(5题)46.结合教育实践,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47.论述人的发展的基本特性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48.论述人格形成的因素。

49.根据知觉规律,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50.试分析态度的理论。五、辨析题(5题)51.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分科课程。

52.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53.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54.人们在能力的发展速度上,不存在着差异。55.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六、(5题)56.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纪律是()

A.棍棒纪律

B.饥饿纪律

C.自觉纪律

D.惩罚纪律

57.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青年晚期58.一个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则。

59.主张“学生中心说”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凯洛夫

D.杜威

60.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参考答案

1.B

2.D教学是学校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占时间最多。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所以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3.D

4.B

5.B心境、激情和应激三个概念在表现程度上有差异。心境较轻,激情较重,应激是高度的紧张状态,所以选B。

6.B

7.DD

[解析]D抑郁质的含义,感受性低而耐受性低,不随意反应性低,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具有较低的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反应迅速慢,内倾性明显,所以答案选D。

8.B

9.B

10.A

11.A(1)本部分内容涉及范围广,概念较多,复习时只需要了解概念的基本含义。

(2)要记住心理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及事件。

12.C

13.C本题涉及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部分可以说是每年常考的内容,因此要加以重视。

14.D

15.B

16.C

17.C

18.C智力技能也称为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它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19.B

20.D

21.自我感觉自我表象自我感觉,自我表象

22.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23.匮乏需要成长需要匮乏需要,成长需要

24.学生集体学生集体

25.混合课混合课

26.感知思维认识感知,思维,认识

27.社会知识社会知识28.社会家庭

29.认识

30.生活化生活化31.随意运动克服内外困难3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3.学科课程学科课程

34.强制性强制性35.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6.智龄(心理年龄)实龄(生理年龄)智龄(心理年龄)实龄(生理年龄)37.识记保持

38.教学价值取向教学价值取向39.稳定,统一40.概念,判断,推理41.(1)在教育目的上,接受学习是培养懂知识会操作的一般应用型人才,而研究性学习是造就学识广博、应变性强的创新型人才。(2)在学习内容上,接受学习局限于国家规定好的、固定的教科书的内容,研究性学习则突破预先规定的知识体系,增添了大量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新学科、新成果等新的学习内容。(3)在学习方式上,接受学习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是一种灌输一记忆式的机械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动态生成、发展过程,因而呈现出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相互推进的鲜明特色。这种学习既能拓展学生知识的范围,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4)在学习组织形式上,接受学习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研究性学习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多种组织形式。它既体现了学习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特点,也体现出综合性、合作性、开放性与多元性的特点。(5)对以上要点展开论述。4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任务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3.(1)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

①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愿望等。

②感知教材,形成表象。为了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

③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在教学中,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他们理解教材,领会理论。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③知识的巩固与保持。知识的巩固与保持有利于深刻领会知识,自如地运用知识,它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过程中专门的知识巩固工作就是各种形式的复习。

⑤运用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它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

(2)结合实际分析论述。

44.(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正确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正确地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必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此题要联系实际或举例说明。

45.(1)教育制约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又制约教育,这种教育和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入的发展的基本特性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入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内部和方法上相应变化,加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6.(1)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

①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越明确、越高尚、越具有社会意义,对行动的推动作用就越大。

②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加强目的性教育,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其良好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

③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炼意志。如果在小事上都不能克制,遇到大事就会出现冲动。

④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例如,对于胆小而易受暗示、犹豫不决的学生,要培养他们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2)结合教育实践论述。

47.(1)教育制约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又制约教育,这种教育和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入的发展的基本特性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入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内部和方法上相应变化,加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8.(1)生物遗传因素。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

(2)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3)学校教育因素。学生只有在学校里通过学习与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自己优良的人格特征,才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学生通过课堂教育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此外,校风、班风、教师的言行等都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

(5)个人主观因素。环境因素必须通过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解析】本题要点明确,但要具体解释说明。49.(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正确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正确地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必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此题要联系实际或举例说明。50.(1)态度的学习理论。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所谓联想就是两个或者多个观念(概念)之间构成联结通道,由一个观念可引起另一个观念的活动表现。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会得到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态度的强化更多地依赖于赞许,或者同时受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相对的强度。模仿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即初级学习形式。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者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甚至在没有榜样言语教诲的情况下,也是如此。(2)态度的分阶段形成理论。凯尔曼指出,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顺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者情绪成分。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受奖惩原则支配),一旦外因消失,它就中止。因此是暂时的。第二个阶段:认同,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者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者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它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刻的认识作基础,但已经比较主动了。第三个阶段: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它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一经产生就比较持久,不容易改变。(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不协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者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他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相互一致和协调的;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无关的。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者紧张,并力求减缓。这种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做“认知不协调”现象。人出现了认知不协调现象,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力求恢复或者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它通过以下几种途径:①改变或者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②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者同时改变二者的重要性或者强度;③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者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者理由。51.错误或不准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以克服分科的缺陷。

52.不准确或错误。此说混淆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概念。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是相同的即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教育目的的规定下各级各类学校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