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_第1页
【知识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_第2页
【知识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_第3页
【知识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_第4页
【知识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文轻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由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且当时武将通过兵变夺权称帝的现象相当普遍,为防止这一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但该政策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陈桥兵变想象画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政策表现科举选官:文士的录取名额,远高于武举北宋立国,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文官需求,以及巩固执政基础,从太祖赵匡胤时期开始逐步扩大科举取士(文士)的名额。建隆二年(961年)录取进士11人,但开宝六年(973年)却一次性录取进士和诸科(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其他科目的总称)达127人。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不到两个月,他就将录取名额扩大至400多人(进士190人,诸科270人),大大超过了以往规模,文士的录取名额简直要用“暴涨”来形容。

至于真宗及以后的历代宋朝皇帝,文士录取规模一般都不低于这时的数据。至于武举的录取情况,北宋一朝,武举共取士868人,年均仅仅5人。其总数不及宋真宗景德二年文士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

这说明,北宋统治者自太祖、太宗时期开始,就在有意扩大文士的录取规模,而且明显使之远高于武举的录取规模。这是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直接、有力证据。图为宋朝科举考试众生像,左图为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时谚有“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可见当时人迷恋科举之一斑。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政策表现授官任职:文士从快、从优,武举不受重视北宋自太祖、太宗时期,就格外重视对新科进士的加恩笼络,殿试合格者常常要被赐袍,赐宴、赐试,以示荣宠。起初,新中进士的名单直接在尚书省放榜,但从雍熙二年起,要举行殿前唱名、皇帝亲赐及第、进士登第仪式,使新科进士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荣耀非常。这些进士很快就得到授官,且官位不低。这一点与唐朝考核后再授予官职不同。至于武举的授官情况呢?很不幸。北宋前期因统治者强调以文治天下,所以武举长期废罢,几经兴复,至英宗治平以后才成为定制。

而且整个宋代,武举赐出身人的数量较少,并且不受重用。即使举行武举考试,考中的武举人被授予官职,同等情况下,武举人的品级也低于文士。北宋武举中选后,分为三等,其最优者被授予的官职(右般殿直)也只有正九品,但文士的最高授官(大理寺丞)却是正八品。琼林宴是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始于宋代。

“琼林苑”是设在北宋东京汴京(今开封)城西的皇家花园,皇帝在琼林苑宴请新及第的进士,故该宴有“琼林宴”之称。宋朝琼林宴(绘画)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政策表现考核升迁:文官考核从优、升迁从快宋代对官员的考核叫做“磨勘",由审官院负责。宋代的磨勘很复杂,需要参阅《宋史职官志》、《宋会要职官》等文献篇目详加了解。但学术界对宋代的官员考核制度评价较高,认为宋代对官吏的考核在继承唐代对官吏考核的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并对元明清三朝予以深远的影响(元明清三朝基本上是对宋代的仿效,而少有进步)。而且宋代对官吏的评价可谓“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磨勘制度明确规定了官吏升迁的各种条件,政绩越好的官吏升迁的机会和获得奖赏的可能性也越大。宋代的所有官员,不论文武,都要接受磨勘。在磨勘制度中,文官和武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文官的磨勘年限比武官要短,文官的升迁比武将快。比如,宋真宗时期文官调任“京朝官”的磨勘年限是三年,而武将却是七年;英宗时期做了调整,调任“京朝官”的磨勘年限改为四年,武官的磨勘期减为五年,但文官的磨勘年限还是比武官少。宋朝合盐铁、度支与户部为三司,而专设一使,称为三司使,总揽全国的财政大权、凡四方贡赋,也都归三司使掌管。三司使的地位仅次于宰相,故人称为计相。其下设都转运使与转运使,分别掌管地方财政。图为《宋史职官志》中载三司使之职责部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政策表现优待文士: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且“不许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

宋朝皇帝不仅重视文士,而且还拥有"与帝王共天下”的无比崇高的政治地位。据《宋史》记载,太宗赵光义曾对宰相李妨等文官说:“天下广大,卿等与共理,当各竭公忠,以副任用”。自此,“与士大夫共天下”成为北宋帝王与大臣遵循的政策。这种地位,是武将所不可能享有的。整个宋代,从未听说皇帝对武将有过类似表述。宋朝皇帝给予文士至高地位的还有另外一句话:“不许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这句话据说是太祖赵匡胤所说,但也有人怀疑为杜撰。不过,事实却是宋朝皇帝的确极少杀戮士大夫,若非谋反之类的重罪,诛杀士大夫的案例的确罕见。

所以“不杀士大夫”这条家训的真实性很高,它就算不是赵宋王朝的成文法,也一定是习惯法。

反观武将之地位,就格外悲哀。宋朝统治者始终对武将保持高度的戒备与防范,稍有过错即遭到罢官或者问罪,甚至即便证据不足也能被定死罪。这种司法待遇上的不公平,简直堪称“天壤之别”。北宋文官出行图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政策表现文官主政:以文驭武、军政分离宋朝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按照宋朝统治者的制度设计,枢密院是中央军事决策机构,专门分割宰相事权而设立。据统计,北宋一朝,在枢密院存在的167年中,出任枢密院正职长官的有73人、副职长官129人。在正职长官中,有75.4%的比例是文官,武将出身者只占24.6%;副职长官中有83.8%来自文官,16.2%来自武将。枢密院作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期大量由文官掌管,这种现象我们叫做“文臣主枢密”,意在用文官来驾驭、约束武将,也就是“以文驭武”。

与中央“文臣主枢密”遥相呼应,则是地方上大规模的“文臣任知州”。

太祖赵匡胤从乾德元年开始,任用文臣做知州,管理州的行政事务,自此州不再隶属于藩镇,节度使也逐渐成为一个虚衔。为了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后来还创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共管州的地方行政事务。

知州与通判,相当于州的正副长官,但都来自文官。文臣任知州,以及通判的设置,使地方权力实现了军政分离,自此军不代政。这种军政分离的局面后来还发展到地方财政、司法等领域,甚至战场上的指挥权都交给文臣。北宋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政策表现将从中御:三衙各统兵,临战授阵图“将从中御”是太宗时期户部郎中的张洎(jì)纳总结出来的,意思是说最高统治者(皇帝)对率军出征的前敌将领,不给以机断行事的指挥全权,事事必须禀承皇帝或朝廷的旨意行动。但其实“将从中御”形成于宋太祖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对军队进行改革,将军权一分为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又通过枢密院掌调兵权、将帅掌领兵权,形成了“领兵权”和“调兵权”格局;而且通过驻军轮换,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宋太祖时期对军队已经掌握了绝对的权力。每遇战事,枢密院负责提供决策建议或者推荐武将,但建议的最终采纳或者人事安排都是由皇帝决定的。至太宗时期,皇帝对军队的控制极端发展,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太宗“平戎万全阵图”北宋《大驾卤簿图)(局部)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政策表现限制武将:分散军权和兵权,减其辖区、夺其司法、收其精兵、制其钱谷武将的权力自太祖以来有多方面限制。在前面的内容中已详尽叙述分散军权和分散兵权的做法,降低了武将和军队对皇权的直接威胁,但这还不是全部。当时藩镇还在,武将还有与地方势力勾结拥兵自重的可能。所以太祖又实行了驻军轮换的制度,制造“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效果。但这依然不能使他放心。于是,遵循赵普的建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对藩镇的武将采取了系列措施予以限权,主要包括:削减其辖区、剥夺其司法权、收其精兵、制其钱谷。

“削减其辖区”的做法是,把原属于藩镇管辖的支郡直属于中央,使"天下节镇无复领支郡者";

“剥夺其司法权”的做法是,派文官到地方担任长官,掌握地方的司法治安权;

“收其精兵”的做法是,将地方军队中强壮之士抽调充实禁军。

“制其钱谷”的做法是,将地方财政中的大部分送往中央,专设“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借此控制地方财政、使武将丧失割据的经济基础。宋朝诉讼情境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主题图集政策影响

宋朝“重文轻武”国策的切实体现不是“重视文教”这样的面子工程,而是实实在在地提高文官地位、抑制武将权力、降低武将地位的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是在宋太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