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教材的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研究15000字(论文)】_第1页
【基于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教材的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研究15000字(论文)】_第2页
【基于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教材的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研究15000字(论文)】_第3页
【基于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教材的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研究15000字(论文)】_第4页
【基于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教材的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研究15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教材的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研究目录TOC\o"1-3"\h\u15768一、引言 119362二、传统节日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意义 13441(一)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133601、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 2111602、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127693、能够熏陶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 22869(二)能够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326016(三)能够加强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325179(四)能够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419106三、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2057(一)传统文化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的问题 4163171、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教参制定教学目标情况并不普遍 4209652、依据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制定教学目标不够深入 552833、依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情况不佳 520593(二)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认识问题 64821、教师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认识不够全面 6113142、学生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认识含糊不清 627081(三)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问题 6210261、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课堂教学方式陈旧 6290992、传统文化知识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不够完善 75506(四)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及评价的问题 7159001、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学术业务水平有所欠缺 7301112、教师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不够适当 8128173、教师较难在教学态度上及时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 812020四、传统文化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建议 820498(一)科学而全面的制定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8230641、教师应提升对语文课程标准及教参的重视 855912、深入研读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8121183、教师应以学生为本量身制定教学目标 911792(二)深入挖掘现行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9317261、从传统文学作品入手弘扬优秀精神品质及美德 9289662、从内容上提升师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及意识 1032316(三)立足于语文课堂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 10136141、着眼于学生主体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教学环节 10185372、知识延伸透过阅读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 11118923、利用传统文化类活动渗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 111359(四)构建优质教学平台改善传统文化教学效果 12279631、从优质课评比中提升教师传统文化学术业务水平 1265732、联系学生实际改进传统文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 12109223、为教师教研活动提供支持塑造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 13112404、从体系上为小学教师提供传统文化培训机会 1326113五、结论 1412010参考文献 15一、引言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能增强全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节日及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弘扬,鼓励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以深化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认识,进而增强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006年中共中央16号文件提出:“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2006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由此可知,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通过查询文献发现,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的学者对传统节日文化引入语文课程进行了研究。国家在相关的政策中也越来越重视中华民族节日的重要性。在政策上会出台一些列的文件保护中华传统节日,小学语文的日常教学是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主要方式,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中华传统节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利用和研究,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根据搜集到的文献,从数量上,相关学者对此的关注度偏低。本研究立足于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再针对现实中“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剖析和总结得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参考。选择本论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节日文化的关注。针对现实中的教学现状,发现问题,提出教学策略。希望能为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感受到节日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丰富小学语文课堂,为提高教师的节日文化素养提供可能性。二、传统节日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意义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寓教于乐。此举,既能引导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激起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此外,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也能促进教师专业性的成长,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距离。(一)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何为全面发展,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还要重视各方面能力地培养,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有助于落实这一目的。1、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契合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不同的节日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内容,以每个人最熟悉的春节为例,春节,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我们大多都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每年的春节能够穿新衣和拿压岁钱。可是对于节日习俗背后的含义却知之甚少。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节日的风俗习惯,在一项项庆祝的仪式中,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学习节日的饮食习惯,丰富学生对于饮食文化的了解;引导学生学习节日背后的故事,走进传说,走进历史人物,感受节日的内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节日文化的探究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明白民族节日文化的风俗习惯及其含义等相关内容,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2、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传授,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况且,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还需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语文能力。传统节日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可针对课文所涉及的不同节日,引导学生追寻节日文化的内涵,体会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于课前的教学准备中,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于综合性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分工,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于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节日文化内涵,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3、能够熏陶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发展至今,不断变化,但其主体、初衷不变,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随着岁月的积淀,中华传统节日及其背后蕴含的节日文化愈加深刻,真、善、美的思想在其中熠熠闪光②。因而引导学生学习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于无形中可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起到了熏陶感染的作用。在学习和探究中,感受自然的魅力、人性的美好、生命的可贵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懂得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二)能够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内容,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科书中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并不能拿来就用,需要根据文本、班级学生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大大考验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师需要针对传统节日文化内容进行二次加工,思考哪些是需要进行渗透的,又要渗透多少。想要较为理想地完成这部分的教学,教师需对课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文化有一定的理解,方可结合文本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身为一线教师,每日常常埋首于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琐事之中,常常无法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拓展阅读。长此以往,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会受到影响。而教师在了解和探究节日文化的过程中,必定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和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于逐步地探究中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其次,教科书中出现的有关传统节日的不同类型的文本,无论是文本的解读还是教学方法、策略上,都不能一概而论。小学现行的统编版教材中分为不同的教学版块,如:古诗、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综合性学习等。不同的类型的文本,教师需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妥善安排教学环节,思考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呈现、如何评价等。况且对于收集到的繁多的节日文化资料,教师也需进行整合加工,契合教学过程,让学生学有所得。以上这些,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能促使着教师不断学习,获得专业上的成长。(三)能够加强语文与生活的结合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本中前人总结的间接经验,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常常会忽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将课堂的重心放在间接经验的学习。这虽然便于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和学生完整的学习,可是大大增加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造成课本学习和实际的脱节,无法较好地将课内学习到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运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并提出了生活教育观。课标中也强调语文课程要“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学生要“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等要求①。语文应该来源于生活,也该运用到生活中去。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集中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精彩场景和风俗习惯,蕴含着大量的生活化知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能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拉近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结合课文的知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忆节日的相关场景,了解相关的节日文化,真正能做到:让语文从生活中来,又回归于生活,加强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四)能够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传统节日源于自然和农事生产活动,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探究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无异于在探寻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追根溯源,感知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变化,探寻民族之根,感悟民族精神。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还包含着自然、社会和个人系统的和谐,通过节日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传达着人们对自然和谐、社会安宁、个人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岁首的春节,游子总要归家,吃团圆饭、守岁等等;清明时节,人们要扫墓,祭拜祖先;端午时节,赛龙舟、吃粽子……通过节日的一项项仪式,人们对自然、社会乃至万物都有了更深的思考,同胞手足之情、家国民族精神在仪式中得以感悟升华。从生活走向小学语文课堂,从平日里的风俗习惯走向节日文化,从耳濡目染走向主动探究,从年龄尚小的孩童开始引导传承,学生对此的感悟将会更加深刻,对节日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体会更加深远。让这些蕴含在节日文化中,由先祖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在下一代的骨血中得以渗透和传承,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将得到极大的增强。三、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传统文化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的问题本研究中教师在制定传统文化教学目标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教参制定教学目标情况并不普遍结合本研究对一线教师的访谈结果显示得知,教师们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情况不容乐观,部分教师并未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教材配备的教师参考用书进行制定教学目标,体现在教师仅仅在学期初关注一下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教学要求;偶尔参考课程标准及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基本没有参考过课程标准来制定传统文化教学目标;认为校外购买的其他参考用书使用更方便等等制定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等情况不够普遍,反映了教师教学中存在不够科学和严谨的现象及问题。究其原因,部分一线语文教师及其学校并没有把语文课程标准置于很高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便是语文教学的依据和大纲,没有对指导性、纲要性文件的充分关注,就很难把握教育部对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必然会导致语文教学工作出现偏差,也突出表现了教师们对于语文实际的教学不够严谨和专业。部分教师认为语文课程标准过于笼统不够具体,尤其是没有专门针对传统文化教学的具体要求,故而选择使用起来方便又快捷的其他参考用书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同样彰显了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惰性及追求安逸的不良风气。同时,本研究认为教师关于部编版教材配备的教师参考用书的使用情况,应该成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但仍应关注教材中传统文化本身的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学习等情况来制定。2、依据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制定教学目标不够深入结合与教师的探访结果及分析,本研究认为大部分一线教师会依据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并且以教材中呈现的中国汉字文化和传统而文学作品的具体篇目进行了举例说明并相应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表明了不同内容的传统文化篇有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指出了汉字教学要按照活动建议展开调查和实践,进而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书法教学要依据书写提示:尽量彰显中国汉字的方正之美、和谐之美;古典名著教学需要建议和推荐学生“整本书阅读”,拓展课外阅读;民间故事教学要让学生体会劳动人民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以及其丰富智慧;文言文教学要体会文言文人物的智慧,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古代诗词教学要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以及喜爱之情等等。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以上归纳总结的传统文化相应内容的教学目标,很多一线教师都难以完全制定到自身的传统文化教学当中去。特别是传统文化内容未呈整体单元出现的课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还要时刻依据该课文出现的单元主题以及相应的语文要素要求。然而本研究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教师制定传统文化教学目标时,关注单元语文要素的情况不容乐观,甚至是不清楚何为“语文要素”,依据语文要素出现的位置都模棱两可。可见,教师教学目标制定方面未给予单元语文要素更高的重视,没有对部编版教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对教材的剖析和挖掘程度不够等等,进而能够体现出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不够严谨的教学素养。3、依据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情况不佳学生的学情是教学备课环节的重要步骤,教学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教,还要结合学生的学。学生学习情况如何会直接反馈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传统文化教学目标制定时务必要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有利于教师对课程进度以及速度做及时的调整;关注学生年龄特点,能够有助于教师对知识难度的把握以及授课重心的倾斜;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以及学生已有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都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然而本研究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较少,制定教学目标时未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态度和工作方式会对传统文化教学乃至于对学生的全面培养都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反思自身的教学效果并找到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所在。(二)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认识问题1、教师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认识不够全面本研究结合传统文化在部编版教材中的呈现内容以及教师传统文化教学现状,分析了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包括了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知识及教学素养问题,体现在教师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认识及态度以及教师传统文化教学中遇到的困难等方面。教师们提出了传统文化教学时的几个问题,总体来讲即,传统文化课堂上,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学生知识概念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有待提升,知识储备不足;对部编版教材解读不够,系统的传统文化教研活动较少等。2、学生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认识含糊不清综合调查结果得知,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和全面;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好处不大,且只将传统文化的学习意义停留在“应试”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不大等。究其原因,首先,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就有待提升,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自然会影响对传统文化内容的认知。其次,学生意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对自身意义重大时,其意义便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但是仍有极少数学生觉得学习传统文化意义不大,能反映出,在学生群体中,不乏有意识不到学习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学生,亟待某种传统文化教学或其他契机中,转变这些学生的观念,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最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的兴趣不大,反映出一线教师传统文化教学的兴趣培养方面教学效果不够。以上情况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实际教学和渗透效果。综合以上的调查结果得知,教师在使用部编版教材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有待提升;在教材的编排特点方面,仅在五年级教材上,部分教师认为内容还不够全面;对于教材已大大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的情况关注较少;在传统文化知识的难易程度方面,教师知识水平还有上升空间。以上调查结果对传统文化的更有效教学产生着重要影响。(三)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问题本研究依据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时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课堂教学方式陈旧依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得知,目前已有部分一线教师们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考虑到了教学的创新方式及手段。但整体来说,传统文化教学的方式仍略显单一,教师讲授、依据“五步教学法”的框架教学情况为主,且有照本宣科,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长此以往地使用固有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疲倦和乏味,对知识的学习丧失兴趣,课堂上失去学习的积极性等等。究其原因,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学的创新意识较低,没有将怎样上好传统文化课纳入更多的考虑和设计;学校或教育部门为教师提供的传统文化教学等方面的培训及学习机会较少,教师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中停滞不前,难以提高;传统文化类活动与课内知识相结合的情况不佳,或者没有针对课内知识组织展开相关的活动。2、传统文化知识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不够完善本研究认为,尽管学校开展了不少传统文化类活动,为一线教师的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借鉴。但是教师们存在将传统文化知识与传统文化活动孤立起来单独进行的情况,未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利于充分利用活动助推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和熏陶。教师们关于传统文化教学时课堂热身的方面的情况各有不同,整体来说,教师们会将双桥区统一推荐使用的晨诵内容来进行课堂热身,但是每星期三篇的晨诵内容有一篇是现代散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课教学时还应加以重视并区分,选取更适宜本堂课的内容来进行课前诵读;教师们对于接纳新兴的教学方式情况不佳;课前热身活动的未成常态化进行,教师重视程度不高;课堂热身方式未结合传统文化课堂内容的本身等等。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对传统文化内容研读不够深入,对教材内容不熟悉,对教材中传统文化类知识不清楚;(2)教师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单一,采用课堂讲授知识的方法居多,创新意识不够高;(3)教师难以将传统文化活动与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相结合;(4)学校为师生提供的传统文化类教学工具及相关培训不足,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类教学和研究的支持程度有待提高等。(四)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及评价的问题1、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学术业务水平有所欠缺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没有更为全面而完善的剖析和备课,反映了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以及自身知识素养等都有所欠缺;另外,教师为学生“制定、选用练习题及试题的水平”有待提高,并且本研究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对课上练习及作业布置方面没有在讲课时很好的涉及,仅注重了教学方式及课堂氛围,而忽视了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反映了教师学术业务水平上不够严谨的教学态度。2、教师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不够适当教师授课过程中“联系学生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仅仅将教学知识当做重点而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没有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以及提升学习热情。另外,“板书及表达条理清晰情况”在几位教师中都呈现的一般,不仅是本次做《草船借箭》观摩课的活动中,往往在很多教师教学中也会多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而忽视传统的板书表达,不利于教师将教学重难点的突出,同样也不利于学生更清晰而明确的掌握知识内容。因此本研究认为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存在教学不能联系学生实际以及板书及表达不够条理清晰呈现等教学方法不适当的问题。3、教师较难在教学态度上及时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关于教师态度的评价,主要问题在于教师能够花时间去备课,但是仍然不够严谨而科学,导致课堂上存在知识偏差的可能,没有足够的教学准备就盲目进行授课是教师教学的一大弊端,足以体现教师教材工作中还存在着“惰性”,爱岗敬业的精神还有待提升。教师教学态度评价的另一方面,教师很难在教学结束及时反思自己教学时的不足,没有相应的“标准”去衡量自身的教学效果,而且通常因为课时安排,没有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机会。总之,从教学效果的评价来看,教师教学态度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四、传统文化在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建议(一)科学而全面的制定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教师应提升对语文课程标准及教参的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要求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遵循和参照的纲要性文件,因此,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义务遵照其相关的要求进行制定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尤其是部编版新教材的推入使用,就更要求语文教师们对语文课程标准有清醒的认知和明确的方向。本研究认为一线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视,明确其对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意义,加深对语文课程标准内容的掌握,将其视为自身教学目标制定得重要参考,才能让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不至偏颇。同时,部编版新教材配备了的相应教师参考用书,也应该成为教师制定部编版教材中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备课时借助教师参考用书对每一课、每一单元以及整本书有清晰地把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这便更警示了一线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更科学和严谨地进行备课的重要性。2、深入研读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得知,部分教师针对传统文化内容来制定教学目标的情况不够深入和全面。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是每一课教学任务的根基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务必从教材内容本身出发,对相应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和把握,有明确的教学方向,进而设计好每一课相应的教学目标,才能更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学方案落实。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对部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剖析;同时建议学校及有关部门对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不准确等问题予以高度的支持,多提供有关传统文化教学及其教学目标方面的教研活动和培训等,整体提升教师传统文化教学水平。3、教师应以学生为本量身制定教学目标新课标倡导的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样适用于传统文化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对相关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等等,都是教师应考虑在教学目标制定的范围,学生的表现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反馈了教师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合理。然而本研究在实践观察和调查过程中发现,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特别是教学目标时,有忽视学生的自身水平的现象存在,制定了不符合学生年龄及智力特点的教学目标,反而让课堂略显吃力,知识难以消化。因此,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关注“学情”,了解了学生的自身情况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制定出更合理更适于学生的教学方案。(二)深入挖掘现行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提升传统文化素养1、从传统文学作品入手弘扬优秀精神品质及美德本研究认为文学作品通常能够揭示历史和时代特征,而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也常常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在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需引领学生探索文本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所在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走进作品,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渗透作品中凝聚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前布置查阅相关资料等任务,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等,进而感悟作品彰显的时代特征,可以助推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全面和更深层次的理解,以便于达到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目的。中华民族的许多文人墨客都有着内敛而不张扬性格特点,这样的性格特征也在深入浅出的地影响着古人的思想、语言、行为等各个方面。因此,许多的传统故事,如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总是选用“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以及传达精神。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剖析传统故事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并加以解读和弘扬,例如部编版五年级教材中的传统故事描写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知错就改的廉颇,英勇无畏的武松等等。大力赞扬并宣传这些美好的品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传统故事课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助力学生更深刻理解和领悟故事内涵,更需要在生活中加以熏陶和感染,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承并弘扬下去,学生耳濡目染,方能知行合一。2、从内容上提升师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及意识教师担负着传统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只有具备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才能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是一线教师的底气根本。这样的能力需要有一个漫长的阅读和积累的过程,教师自身便应树立起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有待提升,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在我五尺讲台的“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对部编版教材解读不够,系统的传统文化教研活动较少,需要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多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培训学习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更多如国学经典一类的传统文化书籍,学习并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精心并认真的备好每一课,每一个传统文化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将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理念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平台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充盈自身传统文化的知识的储备,课余或假期多为自己“充充电”,还可以选择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迹等方式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时刻引导学生传统文化的对我国及人民的重要意义,结合本文对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利用多种途径并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致力于提升其学习并传承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三)立足于语文课堂创新传统文化教学方式1、着眼于学生主体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教学环节教师应时刻将目光投注于学生本身,在备课时分析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抓住关键时机,在导入、感知、感悟和拓展等环节中恰当地融入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课堂上,部分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师采用“兴趣引导法”鼓励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园地中,教师进行年龄别称教学时,可以拓展补充它们的出处,如“而立”和“不惑”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以及同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游子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入手,将我国儒学中“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孝道美德加以宣传和延伸,让学生体会该古诗中爱子之情的传统文化思想。因此,教师只有在平时生活中不断地加以积累,丰富传统文化底蕴,才能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传达给学生,发扬其精神。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传统文化常识内容,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进行深入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内涵。例如,文言文《自相矛盾》一课,本研究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字义、注释、朗读节奏,理解文中的词句外,还要有能够读懂寓言故事内容,懂得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哲理的能力,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记住说话做事要考虑周全,不能信口开河,使自己处于尴尬和矛盾的境地,避免“自相矛盾”得现象发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才是将传统文化传承并弘扬的最好方式。同时,依据《纲要》中提出的,教学方式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等要求,来制定学生学习本篇文言文的目标,其中借用注释的办法解读文言文的含义是《自相矛盾》这一课需要重点完成和进行的必要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给出的学习内容更完善的进行备课、授课并撰写相应教学方案等。2、知识延伸透过阅读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传统文化延传的过程中,文字资料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而且传承时间较长,因此各个年代中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书籍的方式保留了下来。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外的知识延伸,鼓励学生多去阅读一些经典名著或观看名著影视剧,以此让学对传统文学文化的魅力有更丰富的体验。譬如,在五年级下册文学名著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推荐整本原著进行继续阅读,有助于学生在丰厚的阅读基础中,体会传统文学文化的内涵及魅力。教师还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由经典原著改编的影视片段,通过直观的教学,让学生建立起与课文中相关内容的直接联系,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文字知识有更深刻的认知,进而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创建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应将课内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当时文化创作的背景。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乞巧》这一诗中有“七夕节”(乞巧节)这个传统节日,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并且根据不同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找寻跟节日有关的传说、习俗等内容。例如本课的乞巧节当天,学生可以穿针引线学习女红。在传统节日的当天有选择的实践节日习俗,对《乞巧》这首诗来说,可谓是由表及里的深入学习,学生亲自调查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切身体会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3、利用传统文化类活动渗透传统文化精神内涵(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还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特别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多姿多彩的主题活动中,切身地感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承载的魅力。教师们可以将“汉字听写大会”“汉字书法比赛”“书法社团活动”“飞花令比赛”“课本剧表演”等传统文化类活动充分的利用起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得到充分发挥和施展,在活动中跟深刻的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来说意义重大,值得更多的一线教师借鉴和学习。例如,小学组织过学生们进行“飞花令”比赛活动,即学生们要以“月”为主题,回想并朗诵出自己所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关“月”的诗句。“飞花令”的活动形式十分新颖、有趣味性,因此学生们的积极参与的热情格外高涨。在“飞花令”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中,学生们欣赏到了我国古诗词的意蕴所在,更从中领悟到了我国传统古诗词文化的无限魅力。(2)借助多媒体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及精神养分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形成非常深刻的认知与理解是非常困难的。这便提示了语文教师可以从小学生们直观、形象的思维角度入手,有计划地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及传统文化的相关教学活动等,以其直观而立体的教学特点引导小学生们进行生动有趣的语文学习并感知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汲取传统文化知识的精神养分。例如,在进行《草船借箭》这一课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读的形式单纯而枯燥的教授这一课的知识及内容,应该利用多媒体设备充分感受和了解《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令学生充分认识《三国演义》这一古典名著在文学史上所具备的重要意义和丰富价值;另外,该小说还一定程度上运用夸张、美化、丑化等等效果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进行了描绘,因此影视化的呈现十分有助于学生对三国时期的人物形象、地理位置、主要事件有更直观的认知和学习。如此一来,在多媒体教辅设备的帮助下,学生们对于《草船借箭》以及其背后的《三国演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探索兴趣,进而助推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我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热情与强烈欲望。这便是借助多媒体教辅设备优化小学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所在。(四)构建优质教学平台改善传统文化教学效果1、从优质课评比中提升教师传统文化学术业务水平教师优质课技能等方面的比赛是提升教师学术业务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本研究建议一线教师多参与尤其是传统文化类课型的比赛,进而增强自身进行充分备课和教学研究的动力,提升传统文化知识,并在整个准备、参与以及观摩其他老师授课的过程中获取更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同时,教师还能在参与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及自身教学方面的困惑,进而在备课、磨课、授课以及评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业务水平。2、联系学生实际改进传统文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针对教师传统文化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本研究建议教师“联系学生实际”来设计和归纳教学方法,比如运用“自主学习法”,将预习知识落到实际,教师课上可以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知识以及提出的问题作为重点去引导和讲授,进而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及意义,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教学的方法更高效的利用起来;教师还可以利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课本剧表演,让语文课堂及传统文化的书面知识“活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总之,教学从来不能脱离学生而孤立存在,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关于教师们板书运用不到位,条理不清晰等情况,的确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能让多媒体课件的大范围使用覆盖了原有的传统板书表达。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板书表达的效果,一定要条理清晰突出重难点,为学生更好地教学提供助力。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将板书环节提前设置好,才能在真正教学时将课堂重点内容醒目而明确的传达给学生。3、为教师教研活动提供支持塑造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针对教师备课态度以及及时反思并改进教学的态度,本研究建议学校应将教研活动呈常态化进行,帮助一线教师在备课方面提供引导和支持,尤其是多举行公开课的研讨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及时借鉴和吸纳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授课技巧,并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现状,提升自身的科学和严谨意识。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及时反思并反馈自身教学上的不足,寻求有经验的教师和领导的帮助和支持,进而能够在下一次的传统文化课程中避免和改进自身的不足,让科学而严谨的态度成为教师自身必备的素质。4、从体系上为小学教师提供传统文化培训机会在本研究的实际工作和对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本市教师培训不够系统化,没有明确的体系为教师们提供培训机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