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考题中都会涉及到考察一些成语_第1页
每年的考题中都会涉及到考察一些成语_第2页
每年的考题中都会涉及到考察一些成语_第3页
每年的考题中都会涉及到考察一些成语_第4页
每年的考题中都会涉及到考察一些成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书本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B本位主 C经验主 D教条主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 B文与可的美术天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BCD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A(2(3(4)B4)(1)B(1(2(3)247、"画饼充饥"和"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强调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D实践的重要性是因为()A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1(2(3(4(1(2(3) (1(3(4(2(3)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A只要发挥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B发挥能动性往往C发挥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能动性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C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内因起作用4)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A(1(2(4)B(2(3(4C(1(2(3)D(1(2(3(4)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C发挥了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热爱解牛工作,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C实践决定认识D发挥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A对墙坏必未能预见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C凭经验办 D凭想象代替客观事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17、"审时度势"是说(D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因素制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A改造和利用规 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 D实行对外开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A物质和运动不可 B事物是变化发展C客观规律制约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1)2)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A(1(2(3)B(1(3(4)C(2(3(4)D(1(2(4)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AB意识是物质的反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2、"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23、"人定胜天"思想(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B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能动性B否认人的能动性的重要C否定人的能动性的决定作用D夸大人的能动性的作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B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D发挥能动性必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4)()C2(3()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D一切从实际出发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发挥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能动性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5)(5(6)3()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 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14(14)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 A(1(3) B(2(4) C(1(4) ()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3)(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A(1(2(3) B(2(3(4) C(1(2) )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37、"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D主次方面辩证关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A原因和结果的关 B整体和局部的关C具体问题具体分 D量变和质变关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 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 D陷入唯心主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A世界的物质性 B的普遍性 C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A(1)(2)(3)B(1)(2)(3)(4) 43、"怨天尤人"错在()A只强调,是唯心主义B只强调客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原因,是唯心主义44、"实事求是"体现了((1)客观规律和能动性的统一(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1(3) B(2(4) C(1(2(3) 234)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4(1(3)B(2(4)C(1(2(3)D(1(2(3(4)(1)(1(23)2(34)(1(2(4(1(2(3(4)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外因辩证关系(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A(1(2) B(1(2(3) C(3(4) ((4)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A(2(3(7 ((610)((()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A(1(2(3(4) B(5(6(7(8) C(1(5(9) (2(8(10)(1(2(3) (9)(6(8)A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C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D双方的地位是不的52、"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2)次要方面影响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的次要方面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A(1(3)B(2(3)C(1(2)D(3(4)()A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C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54、"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的特殊性原理(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否认了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1(2(3(4)(1(2(3(1(3(4(2(3(4)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主观主义(5)事物内部特殊规定其特殊本质(1(2(3(4)(1(2(3(5)12(5)(3(5))ABC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B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D己相反的方向转化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C普遍联系的观 59、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有(A1()()C(1(2(4D(1(3(4)60、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的统一的是() 61、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A只见树木,不见森 B艰难困苦,于C赤足,人无完 D满招损,谦受62、"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能6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A包含了特殊性原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6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A实事求是的态 B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 D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65、"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66、"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67、"愚公移山"与"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1----5、 6---10、11--1516---20 31---35、 60、1、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以羽为巢,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D2、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2)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B、 C、 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B实践第一的观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 D对事情要有所耳的,也能为人类服务⑵认识自然界要发挥能动性⑶只要发挥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⑸人们发挥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B、 C、 ""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A、是不可抗拒的B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6、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的这句话表明(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表现B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CD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8、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不是源于书本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D、认、一观点说明()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B、比客观更重要 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关系、 11、对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⑴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⑵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⑷个人的社会价A、⑵⑶B、⑴⑵C(1(4)D(3(4)、 、"说:"人的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A、心是思维的,是智慧的支柱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作基础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13、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CD会的决定力量14、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的B要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C具有危害性,应该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16、说:"方死,方死"。从哲学观点看(知论观点A、⑴⑵⑶⑷B、⑵⑶⑷C、⑴⑵⑷D、⑴⑵⑶、 (、 18、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 B要重视内因的作C要坚持适度原 D要重视量的积A美与恶都是自生的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⑶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⑷肯定了人的 22、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 D、双方依据一定条件23、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D、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24、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1) 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27、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⑴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⑵的双方是不可分⑶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⑷外因是事A、⑴⑵⑶⑷BCD28、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A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CD界的,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30、说:"学而不思则罔。"MZD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1)认识是变化发展的(2)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3)实践是检验认识 B(2)(3) 展下去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 A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D3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A、⑴⑵⑶⑷B、⑵⑶⑷C、⑴⑵⑷D学上看,这句话()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B、外因是而起作用D、是事物发展的动力()、、A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的关键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双、、37、上述事实启示我们(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C、要坚持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⑴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⑵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能动性是统一的⑶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具有不同的特点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A、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面变B、事物有和假象,反映ABC事物性质主要由的主要方面决定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41、上述都是对()的回答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42、从哲学上看上述()AB物质,属于唯心主义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ABCD、44、的观点((3)否认了人的能动性(4)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A、(1) B、(2)(3)C、(2) D、(3)45、的观点属于(、46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是用()的观点看问题。、A、片面B、形而上学C、孤立D不见。"这反映了()的观点。A、发展变化B、着的事物各有其CD、物质离不开运动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的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49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的含义是()、A、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B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C、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50、英国哲学家说:"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AB功半C发挥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D否定了人的能动性,人变成自然51、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能获得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的花粉"D、的比喻违背了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深刻,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A事物内部都存在B双方各有其共同之C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 D的特殊性规定的正确理解是()54、法国作家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 (1)生存是动物本能的欲求(2)动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展开实现的 B、 C、 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B、 57、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更重要。"这句话说明( C、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关系D、要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58、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A、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B想角度看这说明()CD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60、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 62、根据上题观点揭示的正确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 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B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D64、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 65、"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A、是事物发展的动 CD6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⑷"立志"与"工作"A、⑴⑷B、⑴⑵C、⑴⑶D、⑵⑷6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⑴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⑵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A、⑴⑵⑶⑷B、⑴⑵⑷C、⑴⑵⑶D、⑵⑶⑷ABC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7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1)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2)的主次方面(3)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4)主要和次要在一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ABC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D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唯物辩证法观点是()A客观决定,反作用于客观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D事物的发展是前74、古人云:"奢糜之始,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1)、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2)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1)(4) ABCD.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 D.实践是认识的来. .CD. .B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能动性的发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A.人的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B.发挥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物的1- 1-3题。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AB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A是对认识的发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C犯了教条主义错 D不是对事实的反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C必须亲身实 D必须经过系统学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C出奇制 D写出好文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6-7题。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A客观实际B诗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想象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A认识事物的需 B思维习惯的不C改造世界的需 D审美不8四位诗人的揭示了运河与隋朝之间的联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9、从哲学上看,南运河的开通表明(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样充满。"这段话是一个()命题。 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 、1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变化的条件C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诗曰:"横看成岭侧,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14、这首诗主要说明(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A 风骚数百年B、竹外桃花三两枝,水暖鸭先知、 16、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3)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 1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寓意是()A、的存在是普遍的B、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D、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A、普遍联系 (21、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1)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为力(3)抓住主要次要就迎刃而解了(4)要正确发挥能动性 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⑴和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⑶事物就是,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是关A、⑴⑵⑶⑷B、⑴⑵⑶C、⑴⑵⑷D23、南北朝诗人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B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D 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BC、充分发挥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D、实践是有意识,()AB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26、"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哲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⑷事物联系可以臆A、⑴⑵⑶B、⑴⑵C、⑴D、⑴⑶27、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哲理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能动性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AB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CD31、"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32、"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与祸双。"的这句诗从哲学上示我们(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 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豆苗。"这表明(),、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各自特殊性 ,、 理是()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A事物是运动的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 理是() ⑶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 A、忽视了的特殊 B、否认了双方转化条C、幻想没有,否认了的普遍性和客观理是() 人出,各欲风骚数解。"该诗启发我们() D、的诗已经过时43、"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4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A、⑴⑵B、⑶⑷C、⑴⑵⑶⑷D、⑴⑶⑷"()AB、的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