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管理学专业知识_第1页
军队文职招聘管理学专业知识_第2页
军队文职招聘管理学专业知识_第3页
军队文职招聘管理学专业知识_第4页
军队文职招聘管理学专业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学第一篇管理学基础第一章管理概念一、管理内涵1、管理概念是指一定组织中管理者,经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活动过程。2、管理性质管理二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管理科学性、管理艺术性3、管理职能指管理活动职责和功效。它是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在管理过程中施加影响详细表现,是包括管理者职务和管理机构功效依据。管理基本职能:合理组织生产力、维护社会生产关系管理详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二、管理思想发展及其演变1、管理理论发展历史演变(1)传统管理思想阶段(理查阿克莱特科学管理实践、亚当斯密劳动分工观念和经济人观点、小瓦特和博尔顿科学管理制度、欧文人事管理、巴贝奇作业研究和酬劳制度、丹尼尔麦卡勒姆管理制度、汤尼收益分享制度与哈尔西奖金方案)。特点:①由资本家直接担任企业管理者;②靠个人经验从事生产和管理;③管理重点是处理分工与协作问题。(2)科学管理思想阶段(泰勒科学挂历理论:①确定合理工作标准;②工作方法标准化;③合理配置工人;④差异计件工资制;⑤实施职能工长制;⑥例外管理。法约尔与通常管理理论:①企业基本活动和管理五种职能;②管理十四项标准。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①韦伯行政组织机构概念;②韦伯权力论;③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特点:①资本全部者和企业管理者分离;②用科学管理来代替单纯经验管理;③强调了组织形式而无视了人社会性。(3)行为科学思想阶段(人际关系说:①职员是社会人假设;②满足工人社会欲望,提升工人士气,是提升生产效率关键;③企业存在非正式组织;④存在霍森效应。行为科学主要理论:①有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及人性研究;②关于领导及领导行为理论;③关于企业群体行为研究。特点:①提出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②否定“经济人”观点,必定人社会性和复杂性。(4)当代管理思想阶段。(当代管理“丛林”出现、主要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议理论学派、数理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者工作学派、经营管理理论学派。特点:①强调系统化;②重视人原因;③重视“非正式组织”作用,即注意“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作用;④广泛地运动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⑤加强信息工作;⑥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⑦重视理论联络实际;⑧强调“预见”能力;⑨强调不停创新;⑩强调权力集中。2、当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1)重视企业战略研究;(2)强调企业文化建设;(3)提出管理新模式—“7-S框架”。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儒家思想—人性化管理;道家管理艺术—无为而治;墨家管理思想—兼相爱,交相利;法家管理思想—性恶论。特点:顺道(辨识客观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重人(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人和、守信、法治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当代利用(1)天时、地利、人和;(2)修身、齐家、治国;(3)穷究事理,先谋后事;(4)刚柔并济、德刑并用;(5)知人善任,赏罚严明;(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四、管理者层次与基本技能1、管理者层次分类按不一样管理层次: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按不一样业务内容划分:业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人事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其余管理人员2、管理者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概念技能五、管理与环境管理环境概念和组成概念: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外部影响组织业绩各种力量和条件原因总和,包含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组成:外部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内部环境(人力资源环境、物力资源环境、财力资源环境、内部文化环境)信息技术发展对管理影响。①管理思想当代化;②管理组织高效化;③管理方法科学化、定量化;④管理伎俩信息化;⑤管理人才专业化、知识化第二章计划与决议一、计划基础知识1、计划概念广义:制订工作计划、执行计划、检验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工作过程,就是把管理活动纳入一个全方面计划过程中。狭义:制订计划,即经过科学预测,权衡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提出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成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路径、方法。2、计划内容5W1H:即What(明确组织做什么)、Why(为何做原因)、Who(谁或者哪个部门去做)、When(何时做)、Where(何地做)、How(怎样做)。3、计划工作性质、目标和意义性质:首位性、目标性、普遍性、效率性、创新性目标:为实现决议目标意义:计划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纲领、计划是组织协调前提、计划是指挥实施准则、计划是控制活动依据二、计划工作程序与方法1、计划工作步骤估量机会;制订目标;确定计划工作前提条件;拟订可供选择方案;评各种备选方案;选择方案;制订辅助计划;编制预算。2、计划方法滚动计划法:就是将短期计划、中期计划、长久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依照近期计划执行情况和环境改变情况,定时修订未来计划。运筹学方法:是一个分析、试验和定量科学方法,为达成一定目标,选择一个最好方案,取得最好效果。(步骤:①建立问题数学模型;②要求一个目标函数,作为各种可能行动方案进行比较尺度;③确定模型中各参量详细数值;④求解模型,找出使目标函数达成最大值(或最小值)最优解。)网络计划技术:以网络图形式来制订计划,将一项工作分解成多个作业,然后依照作业先后次序进行排列,经过网络形式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从而使用较少资源,用最短时间完成工作。(步骤:①项目分解;②进度安排;③有效控制)投入产出分析:依照谋一年份实际统计资料需求了解各部门之间一定百分比,编制投入产出表,然后计算各部门之间直接消耗系数和间接消耗系数(共计便是完全消耗系数);深入依照一些部门对最终产品需求,算出各部门应达成情况,据此编制综共计划。3、当代计划技术三、目标管理1、目标管理内涵将组织总目标分解为各部门和组员分目标,上级管理人员依照分目标对下属进行管理。2、目标管理过程目标设置、组织实施、检验评价四、决议内涵和模式1、决议概念指为达成某一目标,在掌握充分信息和在对关于情况进行深刻分析基础上,用科学方法确定并评定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案过程。2、决议类型按决议主体不一样:组织决议、个人决议按决议重复程度不一样:程序化决议、非程序化决议按决议需要处理问题:初始决议、追踪决议按决议主要程度划分:战略决议、管理决议、业务决议按决议问题可控程度分:确定型决议、风险型决议、非确定型决议按决议时间划分:长久决议、中期决议、短期决议3、决议模式决议系统中对决议过程客观规律表述,是决议者进行决议必须遵照规律。基本程序模式:研究现实状况、确定目标、寻求可行方案、优选方案、方案实施和反馈定性决议决议方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提喻法(哥顿法)、方案前提分析法定量决议方法:确定型决议方法、风险型决议方法、不确定型决议方法第三章组织一、组织概念与特征1、组织概念由若干个人或群体所组成、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社会实体。2、组织特征①有共同目标;②保持一定权责结构;③内部规范二、组织结构基本类型1、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式、矩阵式、项目组、委员会型组织结构特点及利弊(1)直线型特点:没有职能机构,从最高管理层到最低管理层,实现直线垂直领导。(优点:权责分明,指挥统一,工作效率高;缺点:结构简单,无专业分工,适适用于规模较小组织)(2)职能型:设置若干职能部门,各部门有上传下达职责和权力。(优点:分工明确,专业管理功效得到发挥;缺点:多头领导,政出多门,破坏统一指挥)(3)直线—职能式:又称直线参谋职能制,或生产区域制,特点是以直线指挥系统为主体,同时利用职能部门参谋作用。(优点:有利于统一指挥,强化专业化管理;缺点:下级缺乏自主权,部门之间联络不紧密,易于脱节难以协调)(4)矩阵式:是一个把按职能划分部门同按产品、服务或工程项目划分部门结合起来组织结构。(优点:责任性和适应性较强,有利于部门之间协作配合,有利于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激发创造性;缺点:稳定性差,双重职权轻易冲突,领导过多,机构臃肿)(5)项目组:按地域或所经营各种产品和项目来划分部门,实施分权化管理,各项目独立核实,自负盈亏。(优点:适应性和稳定性强,有利于提升主动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绩效考评;缺点:资源重复配置,管理费用较高,部门之间协作较差)(6)委员会型:从事一些方面管理职能一组人。能够是永久性和暂时性。(优点:集思广益、协调作用、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激发主动性;缺点:成本较高、妥协折中、优柔寡断、职责分离、一个人或少数人占支配地位)三、组织设计基本要素1、组织设计任务设计清楚组织结构,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职能和职权,确定组织中职能职权、参谋职权、直线职权活动范围并编制职务说明书。2、组织设计内容战略地位、部门化、权责设定3、集权与分权集权是指组织决议权较多地由高层管理者集中掌握,分权则是指决议权较多地分散于组织中、底层管理者来掌握与利用。4、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管理幅度:是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人员数。管理层次:是组织最高主管到作业人员之间所设置管理职位层级数。第四章领导与激励一、领导概念与本质1、领导概念指管理者利用组织赋予职权和个人具备能力去指挥、命令、影响、引导职员为现实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活动过程。2、领导权力和影响力权力:法定权、强职权、奖励权影响力:权力影响、非权力影响(专长权、表率权、亲和权)二、代表性领导理论1、领导特质理论主要研究领导人品德和素质,以此作为选拔领导人和预测领导有效性依据(合作精神、组织能力、精于授权、善于应变、用于负责、勇于求新、敢担风险、尊重他人、品德超人)2、领导行为理论(1)库尔勒勒温理论(专制式、民主式、放任式)、(2)坦南鲍姆和施密特提出连续统一理论、(3)领导方格理论3、管理方格理论是按照领导者在领导中所关心重点划分领导格调理论。用两个标准:对任务关心和对人关心来划分不一样管理格调以及各种格调特点。(按方格划分:贫乏型领导、乡村俱乐部领导、任务型领导、战斗集体型领导、中间型领导)4、领导权变理论行为主体依照情景原因改变而作出适当调整,它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不一样而不一样。(1)菲德勒情景环境决定论(职位权力、任务结构、上下级关系);(2)领导生命周期改变理论5、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这一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家赫塞和布兰查德1966年提出,主要观点是:领导有效性,在于把组织内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下属心理成熟度结合起来考虑。三、激励内涵1、激励概念是心理学一个术语,指是激发人动机心理过程。2、激励特点内在驱动性、自觉自愿性组成激励要素(动机、需要、外部刺激)3、激励通常模式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四、代表性激励理论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2、赫茨伯格双原因理论激励原因、保健原因使他们感到满意原因都是工作性质和内容,感到不满意都是工作环境或关系,前者叫做激励原因,后者叫做保健原因。3、弗洛姆期望理论人们在预期他们行动将会有利于达成某个目标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一些事情,以达成这个目标。4、亚当斯公平理论重点研究个人作出贡献与所得酬劳之间关系比较对激励影响。5、斯金纳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以学习强化标准为基础关于了解和修正人行为一个学说。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形式来讲,指是对一个行为必定或否定后果(酬劳或处罚),它最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6、激励理论最新发展激励是当代管理中最主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难职能,这是以人为本管理和激励中牵涉到信息问题所决定。伴随管理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飞速发展,当代激励理论出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成为令人振奋当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前沿。第五章沟通一、沟通内涵1、沟通概念是指信息发送者经过各种渠道把信息传递给接收者,并使接收者接收和了解所传递信息过程。2、沟通类型按详细结构分:非正式沟通网络、正式沟通网络按信息流动方向分:上行沟通、平行沟通、下行沟通按沟通方式分: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3、沟通标准准确性标准、及时性标准、非正式组织策略性利用标准二、沟通过程和方式1、沟通过程是指沟通主体对沟通客体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思想、观念、信息交流,使沟通成为双向互动过程。包含五个要素:即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介体、沟通环境、沟通渠道2、沟通障碍及其克服主观障碍、客观障碍、沟通方式障碍克服方法:(1)建立正式、公开沟通渠道;(2)克服不良沟通习惯;(3)领导者要善于聆听。3、沟通方式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垂直沟通与水平沟通、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书面沟通与口头沟通、对内沟通与对外沟通、单独沟通与集体沟通三、自我沟通、人际沟通与组织沟通1、自我沟通概念、目标、方法概念:也称内向沟通,既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为同一个行为主体,自行发出信息,自行传递,自我接收和了解。目标:(1)“要说服他人,首先要说服自己”——从内心认同工作价值和说服理由;(2)自我沟通技能开发与提升是成功管理基本素质;(3)以内在沟通处理外在问题:目标在外部——自我沟通是内在和外在得到统一联结点。方法:统计法、意识控制法、自我抚慰法、遗忘转移法、疏导法2、人际沟通障碍及应对方法3、组织沟通概念、类型、主要障碍及应对方法概念:是组织内信息交流与传递类型: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障碍:(1)起源于信息发送者问题(信息沟通目标不明确;缺乏明确计划;信息表示不清楚;信息本身真实性、完整性、严密性;信息沟通时间选择不恰当;感情原因影响);(2)起源于信息接收者问题(不善聆听及过早地评价;语意曲解;对信息传递者偏见、猜疑、不信任;时间紧迫;信息超负荷;没有及时反馈);(3)起源于信息沟通渠道问题(选择不适当信息沟通渠道、噪音、信息沟通渠道太长、不合理组织结构)方法:(1)信息传递者必须有明确沟通目标和计划;(2)领导者本身要提升素质,提升领导艺术和发送信息机能;(3)发展双向沟通技术;(4)在完善正式沟通渠道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非正式沟通渠道作用;(5)进行公开沟通;(6)建立良好人际关系;(7)建立和健全信息沟通渠道管理制度;(8)选择有效沟通方式;(9)要站在听者角度看问题,并在信息反馈过程中成为良好听者。第六章控制一、控制概念和意义1、控制概念控制是一项非常主要管理功效,它是主管人员对所属下级人员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衡量、测量、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实现一项管理活动。2、控制意义(1)控制使组织对环境改变做出快速反应能确保计划目标实现;(2)控制提供修改计划依据能够补充与完善早期制订计划与目标以有效减轻环境不确定性对组织活动影响;(3)控制能够协调组织行为使复杂组织活动能够协调一致、有序地运作以增强组织活动有效性;(4)控制能够进行实时纠正防止和降低管理失误造成损失。二、控制类型1、预防性控制与更正性控制预防控制:是指为了防止失误以及降低以后控制行为所进行控制活动更正控制:是指当出现偏差时,及时采取方法使组织活动回到预先制订或期望轨道上控制活动。2、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事前:是指针对未来可能出现偏差,提前修正行动,使未来实际结果能够达成预定标准控制事中:又称过程控制、现场控制、同时控制、同期控制,是指对正在进行中活动给予指导与监督,以确保实际活动按要求计划和程序进行控制。事后:是指针对以前工作结果分析,将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觉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确定纠正方法,以预防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控制。3、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直接控制:是指控制者与被控制对象直接接触控制形式,通常能够了解为经过行政命令和伎俩进行控制。间接控制:是指控制者与被控制对象并不直接接触,而是经过中间媒介进行控制形式。三、控制工作过程1、制订标准分类:实物标准与价值标准、成本标准与收益标准、历史标准与计划标准、有形标准与无形标准方法:统计分析法、经验估算法、工程测量法要求:①标准应与计划目标相关,但应更轻易测量;②执行标准部门、个人对该标准实现有控制能力。2、衡量实际工作绩效重视事实,加强调查研究;详细问题详细分析;找出问题关键点;判定偏差并采取纠正方法3、识别和分析偏差识别:绩效和标准之间大多数情况下会存在差异。实际绩效比计划标准还要理想是为正偏差,实际绩效劣于标按时为负偏差。按照偏差偏离程度能够分为允许存在偏差和超出许可范围偏差。分析:常采取原因分析法,即找出在控制过程中影响计划执行进程全部原因或主要原因,再分析这些原因对计划执行影响程度和方向。4、纠正偏差用科学方法,依据客观标准,对工作绩效衡量,能够发觉计划执行中出现偏差。纠偏方法过程中注意下述问题:①找出偏差产生主要原因;②确定纠偏方法实施对象;③选择恰当纠偏方法四、影响控制有效性原因1、有效控制特征就是以比较少人力、财力和物力,较少精力与时间使组织各项活动处于控制状态。一旦组织某项活动出现偏差,则能及时纠正偏差,而且能使偏差所造成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弹性控制2、影响控制权变原因组织规模、员工在组织中位置、组织分权程度、组织文化、活动主要性第二篇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理论与方法一、组织行为学概念与特征1、组织行为学概念是研究组织环境中人行为规律科学。2、组织行为学主要特征。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两重性、应用性二、组织行为学发展历史1、组织行为学发展脉络①人力资源学派出现;②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形成;③组织文化研究兴起—组织行为学深入;④“新组织”兴起和组织过程研究2、组织行为学代表人物及主要理论观点(1)古典管理理论(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①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之父)②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林德尔厄威克、切斯特z巴纳德(2)行为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代):梅约、麦格雷戈霍桑试验(3)管理科学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劳伦斯(4)综合性当代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章个体行为与组织激励一、管理中个体差异分析1、个体差异类型智力类型差异、智力水平差异、知识结构差异、性格差异、兴趣差异2、个体需要和动机概念需要:指客观刺激作用于人们大脑所引发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状态。动机:原意是引发动机。指导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原因。3、个体需要与个体行为之间关系人行为是由动机决定,而动机是由需要支配。所以,人们还常将引发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满足)过程称为动机。(1)同一动机能够引发多个不一样行为;(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一样动机;(3)一个行为可能为多个动机所推进;(4)合理动机可能引发不合理甚至错误行为;(5)错误动机有时被外表主动行为所掩盖。二、社会知觉、归因与多样性管理1、社会知觉概念、类型及影响原因概念:是指直接作用于感官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在人脑反应。类型: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影响原因:主观原因(兴趣和兴趣、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个性特征);知觉对象特征(靠近律、相同律、闭锁律、连续律)2、归因理论与利用归因理论进行多样性管理归因是指人们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对自己或他人举止进行分析、判断并推论其原理过程。外部归因:认为该行为发生是因为情境原因造成,属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外原因引发。内部归因:认为行为发生原因归为个人本身原因,属于自己控制范围之内原因。海德(归因研究创始人)、凯利(三要素:特殊性、共同性、一贯性)、罗特(控制理论:内控者、外控者、控制源影响)、韦特(成就归因:能力、努力、难度、运气是成功与失败四种原因,三大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组织中个体行为改变1、组织管理对个体行为基本要求2、学习理论传统学习理论、操作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3、强化理论是把心理学学习和条件反应原理应用于影响人们工作激励和绩效过程。偶然强度标准、即时强化标准、规模强化标准、丧失强化标准四、组织激励1、激励机制与激励通常标准激励通常标准:目标结合标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按需激励标准、民主公正标准激励机制通常标准:德才兼备、机会均等、阶梯晋升和破格提拔相结合2、组织对激励理论利用第三章群体行为与团体管理一、群体概念与特征1、群体概念是指为两人或两人以上集合体,他们恪守共同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奋斗目标。2、群体主要特征(1)各组员之间具备共同群体目标与利益;(2)各个组员都具备群体意识;(3)各组员之间能够亲密协作和配合:即群体内部要有群体分工,有一定组织结构。(4)群体要满足各组员归属感需要。二、群体类型与团体管理1、群体分类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2、群体功效完成组织任务、满足群体组员心理需要3、群体动力理论是个体进入群体情境中,与其余人组成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在群体中个人行为取决于内部需要力场和群体情境力场相互作用。4、团体概念与主要特征概念:团体是一个特殊类型群体。团体是由具备相互补充技能人们组成群体,团体中组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负有责任绩效目标而努力。特征:(1)团体以目标为导向;(2)团体以协作为基础;(3)团体需要共同规范和方法;(4)团体组员在技术或技能上形成互补。5、团体有效管理(1)各组员定位和职责要分清楚;(2)了解每个组员性格、才能;(3)团体目标引导;(4)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5)适宜绩效激励体系。三、群体行为与群体结构1、群体发展阶段(1)形成阶段、(2)震荡阶段、(3)规范化阶段、(4)执行任务阶段、(5)中止阶段2、群体人际关系与群际关系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心理关系,人与人交往关系包含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群际关系: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尤其是本群体与其余群体之间社会心理关系。3、群体冲突是在群体之间公开表露出来敌意和相互对对方活动干涉。从一个方面看,冲突将妨碍现有组织与人员运转,不过群体冲突并不总是有害无益。假如能保持在合理程度和有限主要事件上话,那么冲突实际上能使组织更有效地运行。4、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其组员吸引力,它既包含群体对组员吸引程度,又包含群体组员之间相互吸引力。作用:满意度、沟通、生产率、群体意识5、群体士气是指群体组员对群体认同与满意,并愿意为群体目标而奋斗精神状态。它代表一个个人成败与群体兴衰休戚相关心理,是群体工作精神和组员对组织态度表现。6、影响群体有效性主要原因(1)群体组员个性、领导;(2)群体规范;(3)群体凝聚力四、组织中权力政治与冲突管理1、组织中权力政治与有效管理2、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冲突管理第四章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发展一、组织文化1、组织文化概念是指组织在长久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为本组织所特有,而且为组织多数组员共同遵照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总和,它是理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形态文化和物资形态文化复合体。2、组织文化功效组织文化导向作用、组织文化凝聚作用、组织文化规范作用、组织文化激励作用、组织文化创新作用、组织文化辐射作用、组织文化辐射作用。3、组织文化建设与管理组织文化建设内容:培养具备优良取向价值观念、塑造出色组织精神;坚持以人为中心,全方面提升员工素质;提倡先进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加强礼仪建设,促进组织文化习俗化;改进物化环境,塑造组织良好形象。组织文化建设步骤:建立领导体制、建立专门职能机构、制订计划、对组织现存文化盘点、设计目标文化并组织实施。组织文化建设评价与策划:评价:民族性标准、制度性标准、时代性标准、个异性标准策划:对组织过去经验总结、对组织当前文化确实认、对组织未来文化展望。二、组织变革动力与阻力1、组织变革动力与阻力动力:劳动力性质、技术、经济冲击、竞争、社会时尚、世界政治阻力:个体阻力、组织阻力2、克服组织变革阻力教育和沟通、支持与承诺、谈判、操纵和收买、选择接收变革人、强制三、组织变革类型1、组织生命周期格林纳六阶段模型:创造阶段、指令阶段、授权阶段、协调与监督阶段、动作阶段、外部组织处理方案阶段特征:普通型、起落型、晦暗型2、当代组织变革趋势(1)从科层制、“金字塔”组织转向“扁平化”“网络化”组织;(2)从稳定—机械式组织转向适应—有机式组织;(3)从集权化组织转向分权化、民主化组织;(4)从封闭组织转向开放组织。四、组织发展特征与进程1、组织发展动态系统组织发展是指将行为科学知识广泛应用在依照计划发展、改进和加强那些促进组织有效性战略、结构和过程上。2、组织发展特征与组织发展进程特征:(1)深层次变革,高度价值导向;(2)组织发展是一个诊疗—改进周期;(3)组织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流程:(1)认识变革必要性;(2)内外部顾问进入;(3)确立顾问与变革组织关系;(4)搜集信息;(5)诊疗;(6)确定行动计划及方法;(7)检验、巩固;(8)结束组织发展规划。3、学习型组织特点是指经过创造弥漫于整个组织学习气氛,为充分发挥员工创造性思维而建立一个有机、高度柔性、扁平、符合人性、能连续发展组织。特点:组织文化特征、人本特征、组织结构特征、组织管理特征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与人力资源招聘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1、人力资源概念指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所需要具备必要劳动能力人口。2、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经过招聘、甄选、培训、酬劳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确保组织目标实现与组员发展最大化一系列活动总称。3、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18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人事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工业心理学阶段、人际关系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20世纪90年代——:当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管理阶段)4、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1)要素有用原理;(2)同素异构原理 ;(3)系统优化原理;(4)能级对应原理;(5)互补增值原理;(6)激励强化原理;(7)反馈控制原理;(8)弹性冗余原理;(9)竞争协作原理;(10)信息催化原理;(11)主观能动原理;(12)动态优势原理。二、人力资源招聘1、人力资源招聘标准因事择人标准、公开、公平、公正标准、竞争择优标准、效率优先标准2、人力资源招聘策划确定人员需求、制订招聘计划阶段、人员甄选阶段、招聘评定阶段3、人力资源招聘路径外部招聘:人才交流中心、招聘洽谈会、传统媒体广告、网上招聘、校园招聘、人才猎取、员工推荐等内部招聘:就是将招聘信息公布给企业内部员工,员工自己能够来参加应聘。还有岗位轮换和返聘。4、影响人力资源招聘原因外部原因:(国家政策法规、社会经济制度、宏观经济形势、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条件)内部原因:(职位性质、企业经营战略、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和本身条件、企业用人政策、招聘成本)个人原因:(应聘者人数、质量、个人特质)三、人员素质测评1、人员素质测评原理是指测评主体从特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出发,利用各种测量技术,搜集受测人在主要活动领域中表征信息,对人素质进行全方面系统评价,以求对人有客观、全方面、深入地了解,从而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决议依据。2、人员素质测评效度和信度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伎俩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事物程度。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信度:即可靠性,是指测量结果反应测量对象实际情况可信程度。有三种基本类型:再测信度、复本信度、一致性信度。3、人员测评方法心理测验、面试、评价中心、其余测评方法4、影响人员素质测评原因影响信度原因:(测验要标准化、样本具备代表性、测验环境原因、选择适宜信度系数指标、测验难度、长度、时间间隔)效度:测量有效性和正确性难度:测评题目标难以程度第二章人力资源配置与流动一、人力资源配置1、人力资源配置依据(1)项目标建设规模与设备配置数量;(2)项目生产工艺、运行复杂程度与自动化水平;(3)国家、部门、地方关于劳动政策、法律和规章制度;(4)人员素质与劳动生产率要求。2、人力资源配置标准能级对应标准、优势定位标准、动态调整标准、内部为主标准3、人力资源配置内容增量配置、存量配置、地域配置、部门配置、产业配置、职业配置。二、人力资源流动1、人力资源流动理论基础勒温场论、卡兹组织寿命学说、库克曲线、中松义郎目标一致理论2、人力资源流动标准用人所长标准、合理流动标准、最好社会综合效益标准、自主与服从标准3、人力资源职业生涯管理4、人力资源流动对组织影响(1)引进新思维和和行为方式,对内部员工也有鞭策和激励;(2)一些是人才流失,带走了商业、技术、客户,使组织蒙受直接经济损失;(3)增加了组织人力重置成本,影响工作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稳定性和效忠心。第三章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一、人力资源培训1、人力资源培训意义(1)增强企业竞争力;(2)营造一个连续学习工作环境;(3)有利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4)营造优异企业文化2、人力资源培训方法(1)自主培训;(2)外聘讲师培训;(3)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4)外陪3、人力资源培训内容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当代企业管理;组织行为。4、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定第一层评定,反应层面。这类评定主要是考评学员对培训讲师看法,培训内容是否适宜等。这是一个浅层评定,通常是经过设计问卷调查表形式进行。第二层评定,学习层面。主要是检验学员经过培训,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能够经过书面考试或撰写学习心得汇报形式进行检验。第三层评定,行为层。该层关心是学员经过培训是否将掌握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工作绩效。这类评定能够经过绩效考评方式进行。第四层评定,结果层。这类评定关键问题是经过培训是否对企业经营结果产生影响。结果层评定内容是一个企业组织培训最终目标,也是培训评定最大难点。二、人力资源开发1、培训过程组织与设计2、培训需求评定分析第四章人力资源考评与薪酬一、人力资源绩效考评1、绩效管理概念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成组织目标共同参加绩效计划制订、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评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连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目标是连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绩效。2、绩效考评标准、内容及方法标准:公平、严格、单头考评、结果公开、结合奖惩、客观考评、反馈、差异内容:主要任务、日常工作、工作态度方法:等级评定法、目标考评法、序列比较法、相对比较法、小组评价法、主要事件法、评语法、强制百分比法、情境模拟法、项目管理法、综正当二、人力资源薪酬1、薪酬概念是员工因向所在组织提供劳务而取得各种形式酬劳。狭义薪酬指货币和能够转化为货币酬劳。广义薪酬除了包含狭义薪酬以外,还包含取得各种非货币形式满足。2、薪酬确定标准公平性、竞争性、正当性、激励性、经济性3、薪酬影响原因岗位或个人对薪酬影响、企业对薪酬影响、外部环境4、工资制度是国家法律、政策要求关于工资支付、工资形式、工资标准、工资水平、转正定级、升级等组成体系。第四篇公共事业管理第一章公共事业管理基础一、公共事业管理概述1、公共利益概念是指能够满足一定范围内全部些人需要对象,即具备公共效用对象,或者说,能够满足一定范围内全部些人生存、享受和发展、具备公共效用资源和条件。2、公共事业概念指负责维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事业。3、公共事业管理内涵是指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负担和推行职责。内涵包含回应、弹性、胜任能力、依据正当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廉洁。4、公共事业管理范围界定(1)科学技术事业(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目标是科研活动、满足社会部分共同需要为目标科研活动);(2)教育事业(最主要具备社会共同需要性质教育事业:中小学义务教育、特殊教育、特种专业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共教育事业);(3)文化事业(最主要具备社会共同需要性质社会公益文化事业,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国家文物保护事业);(4)体育事业(个人及家庭体育、企业体育、国家与社会公共体育);(5)卫生事业(社会公共卫生事业:基础医学研究、公共卫生教育、公共卫生防疫、公民基本医疗保障)。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1、公共事业组织概念、分类及特征概念:是依照一定规则,以独立、公正为标准,并凭借其特有功效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组织。分类:(1)国际分类:(①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教育类、医疗和社会工作类、其余会员组织;②欧洲共同体经济活动产业分类:教育类、研究与开发类、医疗卫生类、其余公众服务类、休闲与文化类;③美国慈善统计中心设计免税团体分类:25类;④约翰—霍布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机构比较研究中心设计国际分类:12大类);(2)中国分类:(①按公共事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内容、行业分:公共教育事业、公共科技事业、公共文化事业、公共卫生事业、公共体育事业、公共福利事业;②按与政府关系:政府全资公共事业、政府资助公共事业、民间公共事业;③按经费起源和财务收支情况:自己自住性公共事业、部分收费型公共事业、无业务收入型公共事业;④按管理体制: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特征:组织性、非政府性、服务性、沟通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公正性、自主性、使命感、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开创性、参加性。2、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概念是一个以政府为关键有非政府组织及其余组织参加统一多层次、中央与地方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管理步骤与实施步骤既统一又分离、管理表现为服务并以服务实现管理管理系统3、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基本组成要素(1)公共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者法律地位;(2)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范围;(3)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组织形式;(4)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权限和设置;(5)调整、控制伎俩和监督方式4、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模式就是在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供给过程中,负担主体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组合方式。决定原因:公共需求、主体意识、政府能力、社会发育程度基本特点:多元组成、政府主导和统筹、以市场为基础、法制化与规范化第二章公共事业分类管理一、科技事业管理1、科技事业分类按性质划分:基础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公益性研究技术推广按目标和功效划分:应用技术研究、基础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公益性研究2、科技事业活动公共产品属性(1)科技事业活动具备受益非排他性和消费非竞争性;(2)科技事业活动具备突出外部性3、科技事业管理概念科技事业是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主要目标,由政府和公共部门主导科技活动。特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收益性、政府主导性4、国家创新体系组成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5、科技发展政策内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科技投入方法、科技项目奖励方法、科技企业发展扶持6、科技发展社会化与科技事业社会化管理科技事业发展社会化趋势:(1)科技投入起源社会化;(2)科技从业者组织社会化;(3)科技结果社会化科技事业社会化管理方法:(1)政府部门应该负担责任和采取方法;(2)科研机构应该负担责任和采取方法;(3)企业应该负担责任和采取方法;(4)非营利组织应该负担责任和采取方法。二、教育事业管理1、教育事业概念指当人们摆脱进行该活动无计划、无组织状态,把教育活动从其余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划分成一个独立社会部门,并经由专员去进行时,这种活动便成了一个事业,即教育事业。2、教育事业产品准公共性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办教育,以公共财政支出作为主要经费起源。非公共生产:是指主要由非公共财政支出来负担教育经费学校,即民办教育或民办学校。准公共产品性质:一定非排他性和一定消费竞争性,具备外部收益性,人口素质对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3、教育事业管理内容基本内容:宏观(教育立法、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体制);微观(学校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详细管理);过程上看:(教育预测、教育决议、教育计划、教育组织、教育评价)详细内容:生产(确立教育发展规划、对生产过程管理和监督、教育市场管理、教育产品生产合理模式);提供(公立教育提供、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产品提供、民办教育产品)4、高等教育特点形式具备多样性、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教育事业具备社会公益性和产业性5、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1)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必要性;(2)政府宏观管理高等教育主要伎俩;(3)中介机构--政府与高等学校之间“缓冲器”。三、文化事业管理1、文化事业概念指政府、政党及其隶属文化行政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对各项文化事业进行规划、组织、监督和指导,以达成向公众有效地提供基本文化产品和服务目标。2、文化事业活动类别与基本内容类别:宏观文化行政管理、微观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基本内容:(1)制订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国家文化发展事业;(2)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进文化产业壮大;(3)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培育新经济增加点;(4)引导文化消费倾向,提升社会生活水平;(5)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3、文化事业产品准公共性公益性文化活动(公共图书馆、文物、博物馆和纪念馆、公共文化事业);营利性文化活动(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影视音像业、演出业、娱乐业)4、文化事业管理基本要素非排他性和一定消费竞争性、外部收益性5、文化事业宏观管理内容文化事业战略规划、文化事业法律制度、文化事业政策管理6、文化行政组织概念文化行政组织是行政组织一部分,是行使文化管理职能一类行政组织。7、文化事业行政管理内容文化行政执法、文化市场管理、民间文化团体和文化中介组织培育、文化部门管理8、小区文化概念与特征概念:小区文化是指小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经过长久实践而创造出来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特征: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交融性四、卫生事业管理1、卫生事业基本内容与分类基本内容: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组织和提供各项医疗卫生政策制订、落实和实施,以及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和运行。分类:2、卫生事业公共产品属性3、卫生事业管理基本内容优化卫生政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地编制和实施卫生计划、提升卫生系统功效4、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组成城镇职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医疗救助制度5、小区卫生服务特色为小区居民健康服务;防治结合、多档合一;以小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五、体育事业管理1、体育事业管理功效促进和保障体育活动有序性和公平性;体育管理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主要地位和作用;体育管理能够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关于保障;体育管理能够加紧体育事业发展步伐2、体育事业管理内容管理社会各层次体育活动;促使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体育产品与体育服务、管理体育资源3、体育赛事运行管理内容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综合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章公共危机管理一、公共危机管理概述1、危机特点突发性、扩散性、危害性、紧迫性、不确定性、社会性2、公共危机类型按公共危机发展速度:(龙卷风型、腹泻型、长投影型、文火型)按公共危机发生领域:(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生产危机、生态危机)按公共危机后果严重程度:(通常危机事件IV、较大危机事件III、重大危机事件II、尤其重大危机事件I)按公共危机本身性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经济危机、文化和信息危机)3、公共危机管理概念是指公共组织为消除或降低公共危机危害性,维护公共安全何社会秩序,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预防、回应和处理管理过程。4、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奥古斯丁六阶段模式(危机防止、危机管理准备、危机确实认、危机处理、从危机中赢利)、罗伯特希斯4R模式、米特罗夫和皮尔森五阶段模式5、公共危机管理分级与分期分级:IV、III、II、I分期:潜伏期、突发期、连续期、处理阶段6、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预警管理机制、决议指挥和执行机制、责任制和检验监督机制、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物资保障机制、社会动员和参加机制、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机制、心理控制机制7、公共危机管理法治保障行政正当性标准:①行政职权依法设定、依法授予、依法行使,必须依照和恪遵法律规范,任何行政法律关系主体都不得享受行政法律规范以外特权;②一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都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自始至终无效;③一切行政违法主体必须负担对应法律责任;④行政主体一切行政行为必须接收人大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以及人民大众监督;⑤基本权利,法律必须保护人类固有基本权利,权利神圣性;⑥越权,超越管辖权,不推行法定义务,滥用权力一直无效。行政合理性标准:适当性(正义性)标准、平衡性、情理性二、突发性公共事件管理1、突发性公共事件类型(1)按照成因:自然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突发事件(2)按照危害性:轻度、中度、重度危害(3)按照可预测性:可预测、不可预测(4)按照可防可控性:可防可控、不可防不可控(5)按照影响范围:地方性、区域性或国家性、世界性或国际性地方性突发事件。(6)依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2、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置标准救治第一标准、把握主要矛盾标准、重视新闻传输标准、机动权变标准、协调作战标准、科学合理标准3、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置过程控制事态、调查研究、制订对策、落实实施、评定总结、重塑形象三、公共危机社会管理1、公共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角色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小区组织、非盈利性企业或其余法人特点:组织性、民间性、非盈利性、公益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自治性作用:①能够经过社会捐赠和志愿者动员,获取大量经济和人力资源;②在政府不及地方进行优质公益服务;③表示民意,化解民众和政府、社会组员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④有效监督政府,影响立法和公共决议。2、非政府组织参加公共危机治理主要路径(1)政府扶持非政府组织参加公共危机治理(①保障非政府组织参加公共危机治理法律地位;②改革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2)非政府组织增强本身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第五篇行政伦理学第一章行政伦理学概述一、行政伦理学基本理论1、行政伦理学基本概念是行政学与伦理学交叉融合中生成一门关于行政道德本质和发展规律科学。

2、行政伦理学基本问题研究对象:是公共行政领域及行政管理过程中伦理问题。研究意义:①有利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公职人员不停完善、提升自我服务意识和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②有利于行政体制本身健康发展;③有利于行政人员增强抵抗腐朽伦理侵蚀能力;④有利于总结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伦理建设经验教训。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心理分析法、系统整正当、阶级分析法、案例分析法3、行政伦理学形成与发展西方发展:(1)萌芽阶段:(19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代末):英国,伊顿《英国公务员考试》(主张不但应把公务员作为公共事务指导者,也应作为检验国家政治公正和道德风尚标识。);美国,威尔逊《行政学研究》(文官制度将经过树立公共机关受到公共信任神圣尊严,使官场生活中道德气氛得到澄清。);美国,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主张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对文官实施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美国,魏劳毕(向全部公民提供平等地进入政府服务机会。)(2)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至60年代末):①行政与政治关系问题(沃尔多、利斯、阿普尔发、马克斯);②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关注(高斯);③对“效率”这一评价标准重新认识(迪莫克);④行政伦理法则提出(怀特、马克斯);⑤行政伦理学哲学与价值观基础(利斯);⑥组织中行政伦理(怀特)(3)成熟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①呼吁摒弃实证主义,主张用形而上学方法去研究行政伦理(斯克特和哈特);②从社会平等方面来探讨行政伦理(弗雷德里克森);③从制度价值方面来阐述行政伦理(罗尔、考德威尔)(4)20世纪80年代以后:①公民权与民主理论(弗雷德里克森、库珀);②美德伦理学(弗雷德里克森和哈特);③创建思想与宪法传统(考威尔和罗尔);④组织行为(阿普尔比和戈伦比威斯基);⑤哲学理论及其观点(费希尔);⑥对腐败惩治;⑦互联网上政府伦理学(克劳德、门泽尔)中国发展:(1)传统行政伦理文化(公忠、诚信、廉政、勤政、爱民、用贤、修身)(2)近代行政伦理思想(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由改良到共和、提倡民权)(3)当代行政伦理要求(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强调对权力制约和监督)二、行政伦理学相关道德理论1、功利论道德理论功利论又分行为功利论与规则功利论。所谓行为功利论,是说不依据规则,而是依照当下情况,决定行为,只要它能够带来好效果便是道德。规则功利主义是依据规则能够带来好结果行为即为道德行为。2、义务论道德理论又称“道义论”,它主张人与行为道德是否,不是行为结果,而是行为本身或行为依据标准,即行为动机正确是否。凡行为本身是正确,或行为依据标准是正确,不论结果怎样都是道德。义务论亦可分为行为义务论与规则义务论。所谓行为义务论,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那么行为就是正当。规则义务论是说行为遵照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不然便不是道德行为。3、美德论道德理论着眼于那些推行行为、具备动机、遵照标准行为者,即道德主体。道德主体作出了正确道德选择,并推行了义务,这并无须定地说明他是具备美德,美德论处理我们应该成为何样性质人问题。4、中国传统行政伦理理据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德为本社会,行政伦理在维系社会正常运行方面具备举足轻重作用。为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古代各个时期统治者大都重视处理君臣、军民等社会阶层间关系,重视“官德”,并形成了丰富关于行政伦理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5、中国传统行政伦理主要规范公忠、诚信、廉政、勤政、爱民、用贤、修身第二章行政理性一、行政理性基本内涵1、行政理性界定2、行政理性实质3、行政理性标准二、行政理性程度1、有限政府概念是指政府本身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受到法律和社会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2、行政理性程度是以人智性有限性和理性不足为基础,人智性有限性注定了人理性有限性,从而决定了行政理性有限性。第三章行政正义和行政自由裁量一、行政正义1、行政正义内涵指一个社会制度对基本权利和义务分配并没有在个人之间做出任何区分、其标准规范使各种对利益冲突要求有一恰当平衡。2、行政程序正义价值和标准价值:①程序正义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实体正义实现;②程序正义能够有效地预防权力滥用和司法腐败;③程序正义能够有礼地保障人权;④程序正义能够促使实体结果为人们所接收,消除人们不满情绪。标准:①行政程序设置与安排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正义价值;②行政程序必须具备现实操作性;③行政程序必须是公开透明3、行政实质正义意义、标准和实现意义:标准:实现:①建立正义基本行政制度;②培养行政人员道德人格,包含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③对行政人员道德监督二、行政自由裁量1、行政自由裁量概念、界定、发展、标准概念: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依据法律、法规赋予职责权限,基于法律、法规及行政目标和精神,针对详细行政法律关系,自由选择而作出公正而合理行政决定权力。界定:法律、法规要求;行政行为应该是正当;行政行为存在合理性、正当性发展:(1)专制社会中行政自由裁量权(特点是①自由裁量权成为以君主为代表统治阶级专制工具和行为模式;②自由裁量权范围空前;③自由裁量权主要是充当了镇压和维护阶级统治角色;④行政自由裁量权不受任何国际机制、制度限制);(2)民主法治社会行政自由裁量(①表现了法治竞赛;②行政自由裁量权不再是无限自由;③不再是赤裸裸镇压和压迫工具。);(3)变革社会中行政自由裁量(①由“管制”向“服务”转变;②以法律和伦理精神为基础;③在国家法律范围内行使,但具备较大灵活性;④具备明确边界和限制)标准:(1)平等标准就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时应该平等对待全部相关标准;(2)公正标准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时坚持公平正义价值,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不考虑个人私利。2、行政自由裁量法律边界、理性边界、道德边界法律边界:就是自由裁量权行使必须依据国家法律,不得超越国家法律范围,不得与法律精神相违反。原因,法律本身特点、行政部门输出意识、权力限制需要、路径依赖存在。理性边界:主要包括到行政自由裁量权“合理性”问题,合理性表现在:①符合立法目标;②符合社会正义;③拥有选择自由道德边界:包括行政主体意志自由,道德是行为主体出于自由意志自我约束。包含标准(平等裁量标准、公正裁量标准、据实裁量标准)3、行政自由裁量失范,行政自由裁量程序控制和道德控制失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具备自由度和灵活性,既能够对改进行政管理、提升行政效率起到主动作用,也可能因其自由、灵活而被一些行政主体在法律要求幅度内滥用。主要表现:考虑不相关原因、对弹性法律用语任意作扩大或缩小解释、违反平等公正标准、有意拖延、裁量怠惰、违反百分比标准。程序控制:①努力做到信息公开,保障行政相对人知情权;②行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标明身份,便于社会监督;③主动回避,确保公正性;④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行政人员应向相对人详细说明理由;⑤在对重大事项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举行听证会。道德控制:①加强行政人员道德人格建设;②培养良好权力道德意识第四章行政忠诚和行政责任一、行政忠诚1、行政忠诚界定行政主体内涵:①行政人员(公务员)、领导者、行政组织;②行政忠诚是一个主动理性道德情感;③行政忠诚是一个优异高尚行政美德;④行政忠诚是一个与时俱进行政精神2、行政忠诚对象忠诚与公共利益、忠诚与国家法律、忠诚与行政职责、忠诚与行政良知、3、认同含义认同是行政忠诚逻辑起点。认同动因,从根本上说,是道德主体背后利益。利益支配及推进作用,既是道德他律转化为自律第一需要,也是道德主体自觉地认同他律第一需要。忠诚认同就是忠诚主体在对忠诚规范他律性进行深刻利益反思基础上,由内心萌生出来对这种包涵着利益内容道德他律真挚敬仰。4、公共行政人员组织认同即组员对组织忠诚。一个行政人员在进行决议时,只有在对组织目标认同情况下,才可能作出合理、有效率决议。5、对宪法行政忠诚对宪法和人民忠诚,这是一个政治信念,是最高层次忠诚,是当代行政忠诚最高标准和最根本尺度。二、行政责任1、行政责任基本概念是指犯有通常违法行为单位或个人,依照法律法规要求应负担法律责任。2、行政责任“四E”3、权利冲突概念、类型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备一样法律上之依据权利之间,因法律未对它们之间关系作出明确界定所造成权利边界不确定性、含糊性,而引发它们之间不友好状态、矛盾状态。类型:①广义权利冲突是既包含同一领域发生权利冲突,如法定权利之间、道德权利之间、习俗权利之间发生冲突;也包含这些领域之间发生交叉权利冲突,比如道德权利和法定权利之间、法定权利与习俗权利之间、习俗权利与道德权利之间发生冲突。②狭义权利冲突主要指发生在法律范围内权利冲突,它包含法定权利以及隐含在法定权利之中推定权利之间冲突。4、客观行政责任概念与从外部加强可能事务关于,它源于法律、组织机构、社会民众对行政人员角色期待。5、主观行政责任概念是与行政人员应该为之负责事务相关,主要根植于忠诚、良知、认同信仰。第五章行政腐败与廉政、善政一、行政腐败1、行政腐败概念指政府部门及公共行政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行为。2、行政腐败特征与成因特征:行政腐败是党内腐败行政体制中反应和衍生;行政腐败具备重复性、集中性;行政腐败展现出群体性和牵连性。成因:行政环境污染;行政体制还未科学化、合理化;行政人员缺乏严格科学化、制度化管理;3、行政腐败危害(1)造成国家经济损失;(2)造成政治资源流失;(3)造成重大社会危害。4、行政腐败道德规制、权利规制及社会规制道德规制:①以德化官(以道德改良和塑造官员);②以德化民(以道德改良和塑造民主)权力规制:用好一个“权”字(正确对待权、为民掌好权、依法用好权);(①缩权:合理压缩行政权力,降低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干预,以缩小行政腐败可能性空间。②限权:依法行政,经过法律法规规范和限制行政权力。)社会规制:①以公众舆论防治行政腐败(实施政务公开、引导公民参加行政监督);②紧紧依靠群众,打造协力,加强对腐败发觉能力。③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建设,加大制度防腐治腐力度。二、廉政与善政1、廉政概念公正廉明政局、政制、政策和政德良性结合与辩证统一。2、廉政主体一是以政府为主体公共行政组织中工作人员,包含了通常人员和领导干部;二是国家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3、廉政建设与制度创新严格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重视预防基本方针来开展廉政建设。(1)制度建设是前提(要树立起制度意识、要制订科学合理廉政制度、要严格执行制度);(2)发展是根本;(3)权力监督是关键;(4)利益协调是重点;(5)社会环境是基础4、当代善政要素正当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参加、稳定、廉洁、公正5、治理与善治治理:指是一个由共同目标支持活动,这些管理活动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来实现。关键:在于对公共事务管理不应该仅局限于政府,而应该是一个多中心治理群体。代表人物格里斯托克(①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②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处理方案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含糊性;③治理明确必定了在包括集体行为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④治理意味着参加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网络;⑤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能力并不但限于政府权力,不限于政府发号施令或利用权威。)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社会管理过程。本质特征: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一个新奇关系,是二者最好状态。6、善政实现严明法度、很高行政效率、清廉官员、良好行政服务第六篇公文写作第一章公文写作概述一、党政公文特点和分类1、党政公文定义和作用定义: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推行职能、处理公务具备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文书,是传达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回复问题,汇报、通报和交流情况等主要工具。作用:(1)指导工作,传达意图;(2)联络工作,交流情况;(3)请示工作,回复问题;(4)总结工作,推广经验;(5)记载工作,积累史料2、党政公文特点政治性和指导性、规范性和控制性、宏观调控性和全方面协调性、宣传性和教育性、联络性和通知性、实用性和历史性3、党政公文种类党务公文14类:公报、决议、决定、指示、意见、条例、要求、通知、通报、汇报、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行政公文13类: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汇报、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二、党政公文行文规则和拟制1、党政公文行文规则行文规则:控制公文行文对象、行文方向和行文方式等方面制度要求。行文规则规范着各种这回组织之间行文行为,意在确保公文有序、有效地运行,顺利实现公文效用2、党政公文拟制程序(1)草拟与会签 草拟:也称拟稿,即起草公文,它是形成文件首要步骤。会签:也称会搞,是持草拟公文与关于部门会商审稿。(2)审核与签发(3)审核:也称审稿,即在撰拟文稿送交领导签发之前,对其所作全方面检验和修改。审核时对文件内容、表述和体式等方面所作全方面审改,是关系到文件质量关键步骤。签发:发文机关责任人对文稿审定后批注发文意见并签署自己名字过程。签发至制文阶段最终决定性步骤,签发后初稿变成定稿。三、公文格式1、公文格式组成部分(1)版头:通常由份号、密级、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和版头中分隔线组成。 (2)主体:通常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签署和印章,附注和附件组成。(3)版记:通常由版记中分隔线、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组成。2、发文字号组成机关代字、年份、序号。联合行文,只标明主办机关发文字号。标明位置在“发文机关标识”之下、靠近“界栏线”位置。3、公文用纸幅面标准国际标准A4型(210mm×297mm),左侧装订。四、公文处理1、公文处理工作应该坚持标准持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标准2、收文办理程序收文办理:对收到公文进行签收、登记、初审(是否合格)、承接(阅知性公文、批办性公文、紧急公文)、传阅、催办、回复等过程。3、发文办理程序主要程序有复核、登记、印制和核发。4、涉密公文传递应该经过机要交通(或机要通信)传递、密电传输或者计算机网络加密传输,不得密电明传、明电密电混用。5、公文撤消和废止公文撤消和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