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方史模版2021_第1页
新疆地方史模版2021_第2页
新疆地方史模版2021_第3页
新疆地方史模版2021_第4页
新疆地方史模版202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明新疆史读本》——新疆地方教材(中学版)第一单元先秦至秦汉时期核心观点1、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三十六国是中国疆域内的地方政权形式,不是独立的国家。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2、新疆各民族文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中华文化的印记。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形成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简明新疆史读本》——新疆地方教材(中学版)第1课汉朝统一西域及治理体系的初创第一单元先秦至秦汉时期一、

西域早期社会——“西域三十六国”1、出现时间:西汉统一西域之前,新疆地区存在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居民聚落,汉文史籍称之为“西域三十六国”2、性质:这里的“国”就是“城郭”“行国”的意思。它们都是我国疆域内的地方社会组织形态,都不是“独立国家”。3、特点:分布零散,强弱不一,无法形成统一的局面。二、汉朝统一西域1、背景:(1)西汉前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控制西域地区,并不断进犯中原地区。(2)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措施反击匈奴2.过程:汉武帝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合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9年三次出兵重创匈奴,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郡”)公元前119年派遣张骞走访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公元前101年在轮台等地进行屯田,并设置地方官吏管理汉宣帝公元前60年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史记·大宛列传》张骞:博望侯开辟丝绸之路时间经过目的影响、作用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险终于抵达大月氏。联合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等地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亚欧的丝绸之路。公元前119年派遣张骞走访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联合乌孙共同对付匈奴三、西域都护府和西域长史府、1、西汉统一标志: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时间:公元前60年地点: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境内)职能:管理整个西域的军政事务。郑吉塑像三、西域都护府和西域长史府2、汉朝治理西域的措施:西域设立机构、委派官员、册封地方首领以及驻兵屯田。西域都护府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说明:汉朝在西域设立机构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3、西汉在西域设官置守的意义:(1)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此以后,历代中央政权都将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2)汉朝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增强了边疆各族人民对汉朝的向心力,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说明:汉朝在西域册封地方少数民族首领“汉归义羌长”铜印出土于新疆新和“归义”是汉朝中央政权给予归附部落民族首领的封号。此印是当时汉朝颁发给活动在新疆南部地区羌族首领的官印。《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城郭“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汉代水利灌溉系统位于新疆若羌米兰古城遗址司禾府印出土于新疆民丰尼雅遗址说明随着屯田制的实施,中原地区先进的灌溉技术也传入新疆地区是汉代管理屯田机构的印章说明汉朝在尼雅一带屯田,并设有专司屯田事务的机构4、东汉统治西域:背景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过程73年,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74年,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陈睦为都护,恢复了对西域的管辖91年,班超出任西域都护97年,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等人到达了条支(今叙利亚)、波斯湾等地。(对外交往)102年,班超返回洛阳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记载班超“其封超为定远侯,邑千户”定远侯:东汉班超的封号唐王昌龄《箜篌引》:"何用班超定远侯,史臣书之得已不?唐王维《送平淡然判官》:“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班超的贡献:对治理西域和东西方文明交流作出重要贡献四、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兴盛1、开通:(1)开通条件:①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更加密切。②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使中原通往西域和欧亚各国的道路。(3)物产交流:①中国传入西方:丝织品、漆器、铁器等,②西方传入中国:良马、橐驼、香料、石榴等。起点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丝织品、漆器、铁器良马、橐驼、香料、石榴物产交流1.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A.张骞出使西域B.河西四郡的设立C.班超长驻西域D.西域都护府的设置2、汉朝时,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治理管辖。下列内容中,与此有关的是()①设置管理机构②委派官员治理③册封地方首领④设西域长史专门管理屯田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3、丝绸之路开通后,从中原传入西域的商品有()①丝织品②漆器③铁器④良马⑤石榴A.①②③④B.①③⑤

C.②④⑤D.①②③、、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统一西域前,新疆地区存在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居民聚落。——《简明新疆地方史读本》材料二:“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单桓国,王治单桓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七十里。户二十七,口百九十四,胜兵四十五人。”——《汉书·西域传》(1)材料一中,这些“大小不一的居民聚落”,在汉文史书中被称作什么?

(2)材料二中的“鄯善国”“单桓国”是“国家”吗?它们有什么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是什么原因造成当时西域诸国这种局面的。(1)“西域三十六国”。(2)①不是,这里的“国”就是“城郭”“行国”的意思,是我国疆域内的地方社会组织形态。②分布零散,强弱不一,无法形成统一的局面。(3)受戈壁、沙漠、冰川等自然环境的制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

《简明新疆史读本》——新疆地方教材(中学版)第一单元先秦至秦汉时期第2课多民族的交往与中华文化的浸润

一、多民族格局的初成1、民族分布:最早开发新疆地区的是先秦至秦汉时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龟兹人、焉耆人、于阗人、疏勒人、莎车人、楼兰人、车师人,以及匈奴人、汉人等。2、影响: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形成了多民族共存的格局司禾府印出土于新疆民丰尼雅遗址说明随着屯田制的实施,中原地区先进的灌溉技术也传入新疆地区是汉代管理屯田机构的印章说明汉朝在尼雅一带屯田,并设有专司屯田事务的机构自公元前105年起,汉朝就相继在伊犁河谷、轮台、尉犁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汉朝统一西域后,进入新疆地区的汉人连续不断,日益增多。至西汉末年,汉人遍布新疆各地的大分散和各屯田点小集中的格局已经形成。说明汉朝在尼雅一带屯田,并设有专司屯田事务的机构汉代水利灌溉系统位于新疆若羌米兰古城遗址二、多元文化的孕育

1、彩陶文化: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罐器型丰富,图案富于变化,绚丽多彩。甘肃四坝文化彩陶罐其陶器质地较粗彩陶纹饰有三角纹、折线纹、条带纹、蜥蜴纹、回纹和圆点纹等新疆哈密出土的彩陶罐陶罐上流行的网格纹与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陶器的纹饰接近说明彩陶文化由中原传入新疆地区二、多元文化的孕育

2、玉文化:3、丝织文明:玉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说明早在商朝时期新疆和中原地区通过玉石彼此有了联系。“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汉式蜀锦最高技术的代表,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凤鸟纹刺绣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反映了中原文化对新疆地区的影响。三、宗教多样性的初显罗布泊太阳墓表现了当时的罗布人对太阳的崇拜,说明古代新疆地区存在着自然崇拜现象1、自然崇拜:2、佛教传入:公元前1世纪(西汉末年)传入新疆地区,逐渐取代萨满教、祆教,成为这里的主要宗教。佛塔位于新疆民丰尼雅遗址说明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地区2、有学者说: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两千年前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主要是(

A.丝织品B.佛教C.漆器D.铁器

1、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明沃土上孕育发展、相互影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下列选项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哈密彩陶②阿拉沟凤鸟纹刺绣

③妇好墓玉人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在汉武帝年间,一位商人率领着商队往来于长安与西域之间,他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A.中原大量的丝绸精品传入新疆地区B.汉人在轮台、尉犁等地屯田C.西域的良马、橐驼、香料、石榴传入内地D.佛教在西域广为流传

《简明新疆史读本》——新疆地方教材(中学版)第三单元隋唐时期核心观点1、在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之下,新疆地区始终都在中央统一管辖之下,这是新疆地区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2、历史上,维吾尔族先民受突厥人奴役,两者是被奴役和奴役的关系。维吾尔人不是突厥人的后裔,绝不是所谓“突厥族”的组成部分。3、历史上,凡是中央王朝对新疆进行有效治理、社会稳定的时候,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交融就畅通,经济文化就繁荣兴旺。4、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唐宋时期,在高昌回鹘王国和于阗王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底层民众普遍信仰佛教。

《简明新疆史读本》——新疆地方教材(中学版)第三单元隋唐时期第6课隋唐对新疆地区的治理

一、隋朝对西域的统治

1、背景:隋朝初期,新疆地区主要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的控制之下。突厥人不仅在当地征收沉重赋税,还毁坏城邑,俘掠奴仆,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2、隋设三郡(1)608年,隋炀帝联络铁勒诸部,打败了吐谷浑,在今新疆境内设立鄯善郡和且末郡。(2)610年设立伊吾郡,重启了中原地区通往新疆地区的门户。

3、意义:隋朝初期,新疆地区主要处于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的控制之下,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608年—隋炀帝—设立鄯善郡和且末郡610年—隋炀帝—设立伊吾郡二、唐朝统一西域(627年——657年)1、背景:(1)唐朝建立后,新疆地区诸城郭纷纷派使者来到长安,表明归属唐朝的意愿。(2)漠北各部相继归附,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并在大漠南北开辟了“参天可汗大道”,直通内地,沿途驿站星罗棋布,成为同中原密切联系的纽带。时间统一进程管理措施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开始了统一西域的进程630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部消灭了东突厥汗国伊吾城主率所属七城自愿归顺唐朝高昌、焉耆、龟兹和疏勒等纷纷归附唐朝设置西伊州,后改称伊州(今新疆哈密)640年唐朝平定麴(qū)氏高昌(汉族为主体的高昌王国)设立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并设立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47年唐朝打败西突厥汗国,攻下焉耆、龟兹等地,收其降部657年唐朝消灭了西突厥汗国,至此,唐朝完全统一西域在天山以北及中亚地区设立了都护府和州,统归安西大都护府管辖。2、唐朝统一西域(627年——657年)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民族分布630年—唐太宗—消灭东突厥汗国630年设伊州(今新疆哈密)640年—唐太宗—平定麴氏高昌640年设西州、庭州,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47年—唐太宗—打败西突厥汗国657年—唐高宗—消灭西突厥汗国唐朝完全统一西域安西都护府迁往龟兹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设立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在西州设立702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立治所640年—西州9今新疆吐鲁番)657年—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拜城)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辖区管辖天山南的广大地区,管辖天山北的广大地区目的为了巩固西北边疆,加强地方管理性质都护府为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统治机构。它们既是军事指挥机关,又是行政管理机关。(军政合一)职能推行中央政令,任命各级官吏,统率边防守军,是唐朝设置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措施①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②唐朝在汉族民众较集中的伊州、西州、庭州地区,实行州县制。③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府州制。意义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增强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安西都护府遗址位于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北庭都护府遗址位于新疆吉木萨尔640年—唐太宗—设立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58年——唐高宗迁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702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立北庭都护府三、丝绸之路的空前繁盛1、条件(原因):唐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有了进一步拓展,尤其是天山北部草原路的畅通,新疆地区与毗邻地区的商贸交往活动更加便捷。2、表现:(1)推动了一些新兴城镇和贸易中心在丝绸之路上涌现。(2)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了大量驿站、驿馆,并给过往行人和客商颁发过所。

(3)丝绸之路将唐朝都城长安和中亚、西亚、东欧等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交通网。(4)丝绸之路上呈现出“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5)天山南北都出现了大量的粟特聚落,粟特人多姿的身影成为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的主角。3、意义:丝绸之路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不仅为推动唐朝走向繁荣兴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石染典过所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说明唐代丝绸之路繁盛,将长安与中亚等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说明唐朝统一西域后,加强管理,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了大量驿站、驿馆,并给过往行人和客商颁发过所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过所是过关文牒,即古代通过水陆关隘时必须出示的通行证明书。1.702年,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鄯善郡B.安西都护府

C.且末郡D.北庭都护府2.在汉朝丝绸之路开通与兴盛的基础上,唐朝陆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拓展,进入繁盛时期。唐朝丝绸之路繁盛的具体表现有(

)①些新兴城镇和贸易中心在丝绸之路上涌现。②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了大量驿站、驿馆③给过往行人和客商颁发过所④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年代事件630年联合漠北回纥等部消灭了东突厥汗国,设西伊州640年平定麴氏高昌,设西州、庭州,并设立安西都护府于西州657年灭西突厥汗国,唐朝完全统一西域3.填写唐朝统一西域的大事年表4、问答题(1)西汉对新疆地区行使管辖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2)唐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

(3)西汉、唐朝对新疆地区行使管辖权说明了什么?(1)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委派官员,册封地方首领以及驻兵屯(3)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①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②唐朝在汉族民众较集中的伊州、西州、庭州地区,实行与中原等地区完全一致的州、县两级行政管理制度③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府州制。

《简明新疆史读本》——新疆地方教材(中学版)第三单元隋唐时期第7课新疆地区民族构成的新变化

一、回纥的兴起1、回纥的兴起:唐时期的回纥人,活动在蒙古高原,最初比较弱小,受突厥人的奴役和统治2、回纥反抗突厥的压迫和奴役:①回纥人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等部组成了回纥部落联盟。②在唐朝军队支持下,回纥起兵反抗东突厥汗国,并先后攻灭西突厥汗国、后突厥汗国。回纥人活动在蒙古高原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民族分布3、建立回纥汗国:744年,统一了回纥各部的首领骨力裴罗因功被唐朝(唐玄宗)册封为怀仁可汗,建立了回纥汗国。一、回纥的兴起4、改称谓:788年,回纥统治者上书唐朝,自请改为“回鹘”回纥汗国(744——840年)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民族分布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民族分布二、突厥解体

1、突厥兴起:6世纪中叶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于552年消灭柔然汗国,建立突厥汗国。2、分裂:583年,突厥汗国以阿尔泰山为界分裂为东、西两大势力过程结果630年唐朝消灭了东突厥汗国,漠北各部相继归附,突厥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也随着汗国的消亡于8世纪中后期解体,从此,突厥在我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647年唐朝打败西突厥汗国,攻下焉耆、龟兹等地657年唐朝联合回纥消灭了西突厥汗国,完全统一了西域。682年

东突厥部反叛,建立了后突厥汗国744年

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3、唐朝灭东、西突厥回纥汗国(744——840年)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民族分布1、原因: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攻破,后灭亡三、回鹘西迁(840年、9世纪中期)2、回鹘西迁(840年、9世纪中期)进入河西走廊,与当地诸族交往融合,形成裕固族迁往吐鲁番盆地和今天的吉木萨尔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迁往帕米尔以西地区,后分布在中亚至今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三、回鹘西迁

1、原因:(1)9世纪30年代后,漠北回鹘汗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逐渐走向衰亡。(2)839年,漠北发生瘟疫,又连遭大雪。(3)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攻破,后灭亡。2、西迁进入河西走廊,与当地诸族交往融合,形成裕固族;3、西迁进入新疆地区:(1)一支迁往吐鲁番盆地和今天的吉木萨尔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2)一支迁往帕米尔以西地区,后分布在中亚至今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4、当地的汉人:主要是在当地军政机构任职的官员、驻扎各地的士兵、从事屯垦的军民、往来贸易的商人、僧侣等,他们分布在天山南北,伊、西、庭三州尤为集中。5、吐蕃:新疆地区的汉吐蕃于6世纪末兴起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安史之乱后,占领了天山南北部分地域。9世纪中叶,吐蕃势力退出西域。图中人物绘画风格明显承袭唐朝风格,表现出中原人物画的气韵。高昌回鹘王像回鹘王子葛啜来到唐朝长安,在唐朝任职,又因病不到20岁去世,葬于长安唐代回鹘葛啜王子墓志突厥解体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突厥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也随着汗国的消亡于8世纪中后期解体,并在西迁中亚西亚的过程中与当地部族融合,形成多个新的民族,新的民族与古突厥民族有本质区别。从此,突厥在我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突厥与回纥的关系历史上,维吾尔族先民受突厥人奴役,两者是被奴役和奴役的关系。维吾尔人不是突厥人的后裔,绝不是所谓“突厥族”的组成部分。回鹘西迁9世纪,回鹘西迁,迁往西域的回鹘人又相继融合了吐鲁番盆地的汉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龟兹人、于阗人、疏勒人等,构成近代维吾尔族的主体。四、唐朝与回纥等民族的亲密关系

1、主要表现:(1)唐朝对历任回纥可汗的册封:回纥汗国时期受唐朝册封的12位可汗(2)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唐朝军队在回纥军的支持下,反击叛军,先后收复长安、洛阳。(2)回纥与唐朝的和亲:回纥与唐朝双方有嫁有娶,互为姻亲。双方建立了甥舅关系。(4)以及唐朝与回纥之间的绢马互市。2、唐朝与回纥之间保持臣属关系:唐朝对历任回纥可汗的册封。1、744年,被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的是(

A.苏祗婆B.乌孙王C.日逐王D.骨力裴罗

2、材料:756年,回纥葛勒可汗派长子叶护亲自率军南下平叛,在今陕西凤翔、扶风一带与前来迎接的唐肃宗长子广平王会合。广平王准备宴请叶护,叶护说:“国家有难,远来相助,何暇食为?”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感动地说:“万里绝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闻也。”(1)材料反映出回纥与唐朝是怎样的关系?

(2)回纥人在隋唐时期主要活动在哪一区域?回纥后来改为“回鹘”,回鹘人西迁后构成了新疆地区哪一民族的主体?

(3)回纥唐朝关系密切的表现有哪些?(2)蒙古高原维吾尔族(1)回纥与唐朝保持臣属关系。回纥与唐朝关系十分密切,同心同德。(3)①唐朝对历任回纥可汗的册封②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③回纥与唐朝的和亲④以及唐朝与回纥之间的绢马互市(4)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4)交往融合是新疆地区民族关系的主流

《简明新疆史读本》——新疆地方教材(中学版)第三单元隋唐时期第8课盛唐气象中的新疆地区文化

一、中原文化在新疆地区的广泛传播

1、原因:唐在西州设立军政管理系统,州、县、乡、里等制度的建立,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表现:(1)汉语言成为官方通用语,官方和民间普通使用汉语言文字。(2)新疆地区儒家文化思想进一步根植西州(今新疆吐鲁番)12岁学童卜天寿,不仅抄写了《论语》,还自己创作了一些诗歌。比如:“写书今日了,先生莫醎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卜天寿写本《论语郑氏注》说明儒家思想文化在新疆地区得以广泛传播二、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融

1、唐朝时期边塞诗的发展(1)盛唐时期是边塞诗创作的高峰。诗句都充分展示了新疆地区的地理、人文风貌。(2)边塞诗代表人物有岑参、王昌龄、高适等。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凉州词二首[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2、新疆地区的音乐舞蹈在中原地区盛行;

(1)宫廷乐舞的“燕乐”得到空前发展。

(2)唐朝的“十部乐”中,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都是西域乐。

(3)唐玄宗时代《霓裳羽衣曲》出自西凉乐,西凉乐则来源于龟兹乐

(4)胡旋舞是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来自新疆地区。

《唐人宫乐图》胡旋舞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说明唐朝音乐的发展,画中有筚篥(胡笳)、琵琶等新疆地区流行的乐器。筚篥(胡笳)琵琶古筝笙《胡旋女》白居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于说明西域乐舞在中原等地区盛行。。三、以佛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演变1、隋唐时期新疆地区佛教继续传播(1)表现:隋唐时期,佛教继续在新疆地区传播。塔里木盆地周围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2)佛教中心:于阗(今新疆和田)、龟兹(今新疆库车、拜城一带)、疏勒(今新疆喀什)、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等佛教中心仍处于兴旺状态,其中于阗被称为“千年佛国”。苏巴什佛寺遗址位于新疆库车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材料一: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这是谁写的诗?这种风格的诗,属于什么派别,这一派别还有哪些代表人物?

材料二:“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白居易《胡旋女》(2)材料二反映的唐代最盛行的舞蹈是什么?还有哪些来自西域的音乐在唐朝流行?

材料三:隋唐时期,由于汉文佛经的传入和大量汉人僧侣的进入,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佛教文化的交流也达到高潮,僧人往来十分频繁。(3)到隋唐时期,佛教继续在新疆地区传播,哪些佛教中心仍处于兴旺状态?其中被称为“千年佛国”的是哪个地方?(4)西行取经的唐代高僧是谁?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写成的哪本书,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1)岑参

边塞诗

代表人物:王昌龄、高适等(2)胡旋舞;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3)佛教中心:于阗、龟兹、疏勒、高昌。“千年佛国”是于阗。(4)玄奘

《大唐西域记》

《简明新疆史读本》——新疆地方教材(中学版)第六单元清朝时期核心观点1.统一发展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方向,清朝政府对新疆的系统化治理维护了国家统一。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各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新疆的主人。3.随着基督教、天主教等的相继传入,新疆地区多种宗教并存的特点更加突出,多种宗教和谐共处、交融共存是新疆地区宗教关系的主流。

《简明新疆史读本》——新疆地方教材(中学版)

第13课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系统性治理

一、清朝一新疆1、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蒙古族准噶尔部(1)17世纪末,康熙三次亲征,击败噶尔丹。(2)1755年,乾隆出兵伊犁,讨伐准噶尔叛军,击败准噶尔部,平定达瓦齐叛乱。(3)意义:清朝完全统一了新疆地区,中国西北国界得以确定。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59年底,清朝军队在南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局面。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六月,清廷平定大小和卓最后一役乌什酋长献城降:霍集斯率乌什归顺回部部众共二万余口二、伊犁将军府1、伊犁将军的设立:为巩固西北边陲,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政府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治所在惠远城(今新疆霍城),2、管辖范围:管辖包括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谕旨伊犁将军府今新疆霍城二、伊犁将军府3、职责:(1)伊犁将军是新疆最高军政长官,总揽各项军政事务。(2)伊犁将军之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职,分驻天山南北各地,管理当地军政事务。(3)在军府制的体系下,清朝政府依据“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原则,建立起不同的管理模式。4、意义:伊犁将军的设立,加强了清政府对西北边疆的管辖,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三、左宗棠收复新疆1、沙俄对新疆的侵略(1)签订不平等条约:

1851年8月,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伊塔通商章程》,获得了单方面贸易免税权、设置领事权和建立贸易圈等一系列权利。(2)强占土地:①1864年10月,沙俄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西北部边疆44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②1871年7月,沙俄趁机强占伊犁2、阿古柏入侵新疆地区:1865年1月,在沙俄扶持下,浩罕汗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浩罕市一带)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地区,并建立了侵略政权3、左宗棠收复新疆(1)筹备:1875年5月,清政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2)左宗棠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3)经过:1876年清军分批进入新疆,先后收复迪化(今乌鲁木齐),收复吐鲁番向南疆挺进,消灭阿古柏侵略军。收复喀什噶尔。(4)结果:1878年,清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三、左宗棠收复新疆①哈密⑥和田⑤喀什噶尔④库车③吐鲁番②乌鲁木齐“一炮成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新疆乌鲁木齐3、收回伊犁:清政府于1881年与沙俄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终于收回了被沙俄侵占10年之久的伊犁三、左宗棠收复新疆1864年10月《中俄勘分西北界记》—44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7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四、新疆建省1、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废除原有军府制,在新疆地区建省,取名“新疆”,意为“故土新归”。2、刘锦棠为首任巡抚,新疆巡抚为全疆最高军政长官;省城定在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3、建省后的各州、县官员直接管理民政事务,废除了之前的伯克制度。4、伊犁将军虽然并未废除,但权限大为缩减,不再统辖全疆驻军,仅管伊犁、塔城两地驻防八旗绿营军队。清末伊犁地区的新军新疆巡抚衙门故址新疆巡抚:刘锦棠1、新疆建省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首任新疆巡抚是A.明瑞B.李鸿章C.左宗棠D.刘锦棠2、材料一:清末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1)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二:清政府依据“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原则,对天山北部和东部的汉、回族居住区实行州县制管理;(2)18世纪中期,清政府设立管理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伊犁将军的哪位清朝皇帝?他在位期间为稳定西北边疆,维护了祖国统一,有哪些重大举措?

(3)清朝后期新疆行政体制方面的一次重大变革是什么?首任巡抚是谁?(1)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稳定。(2)乾隆帝;1755年击溃准噶尔部,平定达瓦齐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3)新疆建省

刘锦棠3、下列与18世纪中叶清朝完全统一了新疆地区,中国西北国界得以确定的事件是()A.平定噶尔丹叛乱B.平定达瓦齐叛乱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D.设置伊犁将军府4、左宗棠收复新疆,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主要原因有①得到了当地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②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方针③柯尔克孜族人民打响了反击阿古柏入侵的第一枪④进行了充分的战争准备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5、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A.使中国被迫开始近代化 B.表现了土尔扈特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C.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了西北边防 D.是近代新疆各民族人民抗俄斗争的开端(1)图一所示的朝代对新疆地区行使管辖权采取的措施是什么?(1分)(2)图二所示的朝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有哪些?西汉、唐朝对新疆地区行使管辖权说明了什么?(3分)(3)隋唐时期的回鹘人在主要活动在哪一区域?回鹘人西迁后构成了新疆地区哪一民族的主体?(2分)(4)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采用的策略是什么?图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1)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或委派官员、册封地方首领以及驻兵屯田)(1分)。(2)设立安西都护府(1分)、北庭都护府。(1分)说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3)蒙古高原(1分)维吾尔族(1分)(4)先北后南、缓进急战(1分)。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边疆安全稳定(1分)。

《简明新疆史读本》——新疆地方教材(中学版)第六单元清朝时期

第14课各民族中华凝聚力的显著增强

一、锡伯族西迁锡伯族西迁:1764年,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防务,从盛京(今辽宁沈阳)、辽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3275人,移驻伊犁河南岸,建立锡伯营,屯垦戍边。佟丽娅锡伯族二、土尔扈特东归1、背景(1)17世纪30年代,原先游牧于我国天山北部草原的蒙古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2)渥巴锡承袭汗位后,因不堪忍受沙俄的控制和压迫,毅然决定率众东归。2、过程:(1)出发:1771年初,渥巴锡带领土尔扈特部踏上东归的路程。(2)回国:面对沙俄的围追堵截,土尔扈特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于当年夏天回到祖国。渥巴锡“卓里克图汗”乾隆皇帝颁发给土尔扈特首领的银印三、十三个主要民族的分布经过不断地迁徙、流动,至19世纪末,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主要民族定居新疆,形成维吾尔族人口居多、多民族聚居分布的格。十三个主要民族迁徙戍边:汉、满、察哈尔蒙古、锡伯、索伦(以达斡尔族为主)、回等族军民到新疆屯垦戍。归附清朝:中亚地区的部分哈萨克人、布鲁特(柯尔克孜)人等归附清朝境外进入:清朝后期,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人从境外进入新疆地区四、保卫家园维护统一

1、平定张格尔叛乱:19世纪20年代(1)背景:大和卓之孙张格尔在南疆发动叛乱,大肆烧杀抢掠。(2)平叛斗争:当地各族民众组成的军队自始至终参加了平叛战斗。配合清军擒获张格尔,平定叛乱。2、火烧沙俄贸易圈事件:1855年——塔城(1)回族矿工安玉贤、徐天尧等为首的塔城各族群众,愤怒烧毁了沙俄贸易圈,(2)意义:有力打击了沙俄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捍卫了我国主权1、13个主要民族定居新疆地区的局面形成于()A.17世纪初B.18世纪50年代C.19世纪初D.19世纪末材料一:1771年初,在首领渥巴锡率领下,土尔扈特部毅然踏上东归的路程。面对沙俄的围追堵截,土尔扈特部众跋涉万里,浴血奋战,历尽艰险,终于在当年夏天回到祖国的怀抱。(1)土尔扈特部属于哪一个民族?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2)列举19世纪以来新疆各民族保卫家园、共御外侮的主要事件。

(1)蒙古族;体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2)平定张格尔叛乱,火烧沙俄贸易圈,同阿古柏侵略者进行斗争

《简明新疆史读本》——新疆地方教材(中学版)第六单元清朝时期

第15课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加深

一、多元荟萃的新疆地区文化1、语言:多种语言通用,语言相互交汇,这加速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2、文学(1)维吾尔族: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和舞蹈《赛乃姆》,群体性娱乐活动——麦西热甫(2)回族:“花儿”,带入了新疆地区(3)民间史诗: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4)边塞文化:祁韵士——《西陲总统事略》《西陲要略》、

椿园——《西域闻见录》3、艺术:天津的杨柳青人——生存方式、生活技能,包括语言、民俗等方方面面都带入了新疆,史称“百艺进疆”二、重获新生的新疆文化1、志书的编撰:王树枏编纂的《新疆图志》是第一部全省通志。体现了编纂者的国家意识,特别是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