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笔记王非老师_第1页
人格心理学笔记王非老师_第2页
人格心理学笔记王非老师_第3页
人格心理学笔记王非老师_第4页
人格心理学笔记王非老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人格的定义·人格是指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性模式,以及这些模式之下隐藏或未隐藏的心理机制·人格心理学的任务:研究思维、感受和行为,解释完整的人与人格相关的概念气质(temperament)·具有生理基础的,与生俱来的人格组成部分·例: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胆汁质:活跃、热情多血质:果断、独立粘液质:安静、平和抑郁质:细致、敏感品格(character)·品格一般有比较强烈的褒贬色彩人格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人格结构(personalitystructure)·描述人格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组织形式·例: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大五人格(OCEAN)人格过程(personalityprocesses)·人格系统与外界发生交互作用,导致影响的过程·思维·情绪·动机人格发展(personalitydevelopment)·人格随毕生发展的轨迹·人格是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五人格的遗传度一般在0.5左右对比:智力的遗传度约为0.8人格障碍(personalitydisorder)·一类精神障碍,表现为个体行为、认知和内部体验的持久性改变,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DSM-V列举了三类十种人格障碍,如边沿性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自恋人格障碍等人格的神经基础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依据解剖图像,计算灰质、白质等结构的体积静息态成像(resting-statefMRI)·静息态成像:非任务状态下,大脑自发的活动·典型的静息态网络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modenetwork,DMN)自我参照网络(self-referentialnetwork,SRN)显著网络(saliencenetwork,SN)静息态成像(resting-statefMRI)弥散张量成像(DTI)·追踪重建蛋白质纤维束人格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两门学科通常并列出现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人格心理学:个体内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外部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人们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通常会高估人格因素的影响,而低估情境因素的影响为什么通俗人格心理学如此有市场?·由于他们满足了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自我定位巴纳姆效应/福勒效应:人们倾向于认为模糊、空泛的描述符合自己优越感控制感它们的问题在哪里?·缺少实证基础作为一门科学的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第2讲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人格数据的来源如何了解一个人的人格?·一般来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直接询问本人——S数据·目的直接报告自己的人格(self-report)科学的自我报告人格测验,需遵循一套标准化的开发流程,证明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常见的自我报告量表形式李克特式量表(Likert-likescale):通常为5点或7点迫选式(forcedchoice)问题,常见的涉及:不含中点的量表;从2个陈述中选一个大五人格的自我报告测验·S数据的优点每个人都是关于自己的专家只有你才了解你自己的内心活动S数据反映了你对自己的盼望,而这种盼望会影响到你的行为,因此S数据对于行为具有预测力简朴易行·S数据的缺陷不是每个人都乐意告诉你自己的人格人们对于自己的人格并不完全了解获取过于容易,导致被滥用询问知情者——I数据·由第三方的知情人(informant)评估目的的人格·知情人并不需要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只要,就组有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I数据的优点基于各种情境的多种行为之上的综合判断以真实世界为基础一定限度上考虑到了行为的情境和意图I数据可以当作一个人的名声,因此对于行为也具有预测力·I数据的缺陷信息量有限:自我的多元性错误的判断:极端、不平常或高唤起行为的影响偏见:也许怀有其他动机生活事件——L数据·有据可查的、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生命(life)事件如:教育经历、职业、收入·通常可以通过档案记录获得·可以被视为人格的结果·L数据的优点相对客观且直接真实事件自身的重要性与心理变量存在直接的关系,但也需谨慎对待·L数据的问题不易获得,有时存在隐私问题有太多其它也许的影响因素观测行为——B数据·直接对目的的具体行为(Behavior)进行观测·自然情境观测直接观测真实生活也许很难日记法(diarymethod)和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samplingmethod)社交网络行为·人为情境观测实验室操纵投射人格测验:如罗夏墨迹测验生理测量·B数据的优点实验室情境可以人为地操纵,不必等待行为自然发生相对客观、无干扰、可计量·B数据的缺陷解释的不拟定性:例能否单纯通过大脑活动推测被试的心理状态总结·许多时候,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是混合型的数据例:“假象行为”——B+S·没有完美的数据来源·研究者应当尽量收集多种渠道的数据,互相印证,并时刻意识到自己所采用的方法的局限性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质量是研究的基石·任何数据都面临着三个基本问题:信度:是否可靠?效度:是否反映了假设的东西?可推论性:在多大限度上可以推广到其它情况?信度(reliability)·测量是否收到了无关因素的影响,是否存在误差·常见的信度指标:重测信度(test-retestreliability):同一测验多次测量是否一致评估者间一致性(inter-raterreliability):多人评估是否一致内部一致性(internalconsistencyreliability):量表内的题目间是否一致信度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方法·影响信度因素测量自身的精确度参与者的状态变化实验者的状态变化无关的实验环境因素·提高信度的方法小心谨慎标准化的实验流程测量对被测者来说重要的、有吸引力的东西聚合(aggregation):多次测量平均,随机误差互相抵消效度(validity)·一种测量是不是真的测量了我们想要的东西例:智商测验真的测量了智力吗?·信度是效度的前提例:一个天平,总是系统性地高估500g·效度的种类:内容效度(contentvalidity):内容是否具有代表性结构效度(constructvalidity):是否符合理论的结构效标效度(criterionvalidity):是否可以预测重要的指标变量聚合效度(convergentvalidity):测量同一概念的工具,结果是否一致(高相关)区分效度(discriminatevalidity):测量不同概念的工具,结果是否不同(低相关)可推广性(generalizability)·可推广性(generalizability):测量结果在多大限度上可以推广?·不同人群的推广性别群组(Cohort)种族/文化常见的研究设计个案法·系统而细致地研究一个特定的人或事物·人格心理学初期的许多理论都建立在个案观测上相关法·测量两个变量,考察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表达为散点图·目前心理学重要关注的仍是线性关系相关不等于因果基于相关数据的因果推论·追踪研究(longitudinalstudy)在一定限度上可以给出因果推论例:交叉滞后设计(cross-leggeddesign)(因果关系一般有这样的特点:当一个变量是因素,另一个变量是结果时,结果变量的变化总是滞后于因素变量,并且这两个变量存在着高相关,所以追踪测查变量间的相关也许会得到因果的结论。交叉滞后相关设计就是要获得变量自身和变量间随时间变化的相关系数,然后依据这些相关系数拟定哪一个是因素变量,哪一个是结果变量。在比较相关系数时,有一个基本假设,假如是一个变量A引起了另一个变量B的变化,即A是因素变量,B是结果变量,那么第一次测量的A与第二次测量的B的相关限度,应当远大于第一次测量的B与第二次测量的A之间的相关,同时,由于因素变量的相对稳定,A的两次测量间的相关也会大于B的两次测量间的相关。)实验法·操纵实验条件,观测对行为的影响·核心优势:因果推论效应量(effectsize)·效应量:研究效应的大小·常见的效应量指标Cohen’sd相关系数rEta2/partialEta2虚无假设检查(hull-hypothesissignificancetesting,NHST)即反证法·p值:一个条件概率,代表虚无假设为真的前提下,得到实验结果的概率:P(Data|H0)·P(Data|H0)≠P(H0|Data)≠P(H1|Data)(可以假设两者概率相同,若推知出来的数据与实际相符,则证明虚无假设为真,若不符,则虚无假设为假。如需判断一个班的智力水平是否符合常模,可先假设符合,再推算其平均水平是否与实际测量的数据相符,若不符,则不符合常模)新的记录报告趋势·心理学主流期刊目前基本都规定报告效应量·对研究结果的解读应当基于效应量而非p值·一些激进的见解甚至认为应彻底抛弃p值研究伦理·注意心理学研究的用途例:政治对的·诚实不要抄袭或伪造数据有问题的研究行为(questionableresearchbehavior)·欺骗被试欺骗被试应具有必要性事后应当向被试解释清楚(debrief)·研究流程应通过伦理委员会(IRB)的审核人格研究的特质论取向(上)什么是特质(trait)·特质: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稳定的含义:跨时间、跨情境“每个人在某些特定的方面:(a)与所有人相类似;(b)与某些人相类似;(c)与任何人都不相似”(Kluckhon&Murray,1961)·平常生活中的特质描述自发特质推论(spontaneoustraitinference):STI,是指观测者在缺少明确目的的情况下,根据行为者的行为推论其人格特质或形成印象的过程特质论人格流派的特点·注重实证基础记录方法的开发相对更多数据驱动·关注个体差异特质研究的三种取向单一特质取向(single-traitapproach)·关注具体特质的本质、起源和结果·例:权威主义人格(authoritarianpersonality)加利福尼亚F量表(F-scale)——测量了权威主义的9个方面:保守主义:不加思考地追随主流价值观的顽固倾向权威性服从:对社会认可的道德权威不加批判接受和服从的倾向权威性进攻:盼望对不遵守权威者严厉处罚的倾向反自省性:对自身厌恶以及对待哲学的、人性的和主观的实物的普遍怀疑迷信及思维定势:认为命运是由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并且倾向于用固定的模式思考问题权力和韧性:醉心于控制、权力和支配感,并对有权力的个体或组织怀有敬畏破坏主义和犬儒主义:对人类价值的信念的缺少以及普遍的敌对态度投射化:认为野蛮和危险的事物正在接近我们的世界,这被研究者解释为独裁主义者自身压抑的冲动的外显投射性压抑:对性问题的过度关注,特别是臆断其他民族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多特质取向(many-traitapproach)·同时考察很多特质例:加利福尼亚Q分类(CaliforniaQ-sort)100个短语,如:”由广泛的爱好”、“口头表达能力强”,写在100张卡片上被试将这些卡片提成9类,代表从“最不像自己”(1)到“最像自己”(9)关注个人内部的特质比较核心特质取向(essential-traitapproach)·基于理论或实证的标准,将大量特质削减为数量较少的核心特质特质论的发展历史词汇学假设(lexicalhypothesis)·重要的个体差异会逐渐编码到语言中;一种差异越重要,则越有也许被一个单独的词表达·创始人:SirFrancisGaltonAllport的特质分类·首要特质(cardinaltrait):一个人最具代表性的特质·中心特质(centraltrait):个体具有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约5-10个·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相对不太重要的特质RaymondCattell因素分析(factoranalysis)·对于一系列彼此相关的、可观测的变量,寻找一些数量较少的、无法观测的因素来解释它们·和主成分分析的区别:假设存在背后的因素,考虑了随机误差Eysenck的EPQ·从生理基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格的三维结构E:外向性(Extraversion)N:神经质(Neuroticism)P:精神质(Psychoticism)大五人格维度·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开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速记:OCEAN大五人格的毕生发展轨迹·大五人格在生命的初期和晚期变化相对较大,成年期比较稳定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大五人格的生活结果变量相关大五人格的生活结果变量相关-外向性·个人领域:幸福感、长寿、心理健康·人际领域:同伴接纳、成功的约会和婚恋关系、吸引力、社会地位·社会组织领域:职业满意度、融入社团、领导能力大五人格的生活结果变量相关-神经质·个人领域:不幸福、应对压力能力差、各种心理问题·人际领域:家庭关系糟糕、社会地位低·社会组织领域:工作失败、犯罪大五人格的生活结果变量相关-尽责性·个人领域:宗教信仰、健康习惯、长寿、避免药物滥用·人际领域:约会满意度、家庭满意度·社会组织领域:工作表现、职业成就、政治保守性、避免犯罪行为大五人格的生活结果变量相关-宜人性·个人领域:宗教、宽容、风趣、身体健康、长寿、心理健康·人际领域:同伴接纳、约会成功·社会组织领域:社会爱好、较低的外在成就、避免犯罪行为大五人格的生活结果变量相关-开放性·个人领域:宽容、发明力、物质滥用·人际领域:无·社会组织领域:艺术爱好、自由主义政治倾向关于大五人格模型的争议争论:描述(description)还是实体(entity)?·因素分析得到的人格维度究竟反映了某种内部的心理特性,还是仅仅反映了语言的某种特性?·大五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大五模型是对人类人格的完备描述,是具有生理基础的实体·实体论的思绪——寻找生理基础遗传度:40%-60%具体的神经生理机制:仍有待研究大五模型的跨文化验证中国文化是否存在独特的人格成分?·也许漏了亚洲人人格,特别是中国人人格的一些重要特性,特别是关系层面(Cheungetal.,2023)·本土化的探索张妙清的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王登峰的大七人格理论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因素分析得到四因子结构领导性可靠性容纳性人际关系性大六人格模型·将CPAI和NEO-PI分量表一起做因素分析,可以得到六因素的结构除了大五的五个维度之外,人际关系单独成为一个维度·基于此,张建新等人(2023)提出了人格特质的六因素假说开放性和人际关系性在东西方文化中分别发展为显性或隐性的特质大七人格模型的建立·词汇学研究·因素分析得到七因素的结构(I):外向性(Ⅱ):善良(Ⅲ):行事风格(Ⅳ):才干(V):情绪性(Ⅵ):人际关系(Ⅶ):处世态度大七与大五比较·大五中的宜人性、开放性、神经质均没有保存下来,而是纳入不同的维度中总结·为了探索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特异成分,研究者开展了本土化的研究,构建了不同的人格理论模型·存在的问题词汇学研究方法的局限需要更多数据检查相关工作缺少国际影响力人格研究的特质论取向(下)大五之外·大五人格特质并未涵盖所有的重要特质,如:冲动性男性化/女性化风趣黑暗三人格诚实-谦卑冲动性(impulsivity)·冲动行事的倾向·和大五人格的关系:在各种理论和测量工具里有不同定位,一般认为和神经质、尽责性有相关·UPPS-PModel将冲动性视为大五之外的一个多维人格特质,包含以下几个成分负面冲动(NegativeUrgency):在极度负面情绪的影响下莽撞行事缺少计划(LackofPremeditation):倾向于不加思考地行动缺少耐性(LackofPerseverance):无法长期地专注于一项任务感官寻求(SensationSeeking):寻求新异的、刺激的体验正面冲动(PositiveUrgency):在极度正面情绪的影响下莽撞行事冲动性的行为范式·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delaydiscounting)冲动性的神经基础·冲动性也许与前额叶皮层有关(prefrontalcortex)奖赏加工:腹内侧前额叶(VMPFC)克制:背外侧、腹外侧前额叶(DLPFC、VLPFC)自我:前扣带回、背内侧前额叶(ACC、DMPFC)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男性/女性典型的心理、行为、角色男性化:独立、果断、好胜、理性、袭击性等等女性化:共情、温柔、羞涩、感性、敏感等等·注意与生理性别区分Bem的性别角色理论·Bem(1974)的性别角色理论认为根据每个人在两个维度上的高低位置,可以划分出四种类别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双性化·双性化个体的心理适应状况最佳风趣·弗洛伊德认为风趣来自于被压抑的心理能量的释放·认知一致理论:风趣来自于认知中的不一致或不拟定的化解作为人格特质的风趣·风趣感(senseofhumor):欣赏和发明风趣的能力·风趣风格(humorstyles)亲和型(Affiliativehumor):为别人带来欢乐,促进人际关系自我提高型(self-enhancinghumor):以取笑自己的方式应对压力袭击型(aggressivehumor):以风趣的方式袭击或欺侮别人自我贬损型(self-defeatinghumor):让自己成为笑柄来讨好别人黑暗三人格(TheDarkTriad;Paulhus&Williams,2023)·三个彼此相关的负面人格特质: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自恋(Narcissism)精神病态(Psychopathy)马基雅维利主义·操纵、运用、欺骗别人,对道德准则持有讥诮态度,自私自利·男性略高于女性·与智商无关,与情商负相关·与大五中的宜人性、尽责性负相关·在特定领域也许有助于职业成功,但整体上是负面影响自恋·自我中心,自我优越感,缺少共情·近期的理论认为可以区分出三个子成分(Ackermanetal.,2023)剥削/赋权(Exploitative/Entitlement,E/E)领导/权威(Leadership/Authority,L/A)虚荣/炫耀(Grandiose/Exhibitionism,G/E)·男性略高于女性·与外向性、开放性正相关,与宜人性负相关·在短期择偶方面也许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对于人际关系一般有负面的影响精神病态·反社会、冲动、自私、冷酷无情·与宜人性、尽责性负相关·与各种负面的心理和行为结果有较强的正相关黑暗三人格的负面影响也许重要来自于精神病态诚实-谦卑(honesty-humility)·Lee&Ashton自2023年起,通过词汇学方法,在全球多个国家收集数据,得到了六个维度的人格模型:HEXACOmodel诚实-谦卑:Honesty-Humility(H)情绪性:Emotionality(E)外向性:Extraversion(X)宜人性:Agreeableness(A)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C)开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O)HEXACOvs.BigFive·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与大五同名特质基本一致·情绪性(神经质):减少了暴躁易怒的成分,增长了勇敢的成分·宜人性:减少了情绪化的成分,增长了不易愤怒的成分诚实-谦卑·高分者不乐意操纵别人使自己获益,很少打破规则,对物质享受爱好不大·低分者操纵别人,打破规则以获益,物质需求强,感觉自己很重要·与黑暗三人格有较高相关人格类型与人格特质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依据占主导的体液,可以区分出四种人格胆汁质:活跃、热情多血质:果断、独立粘液质:安静、平和抑郁质:细致、敏感A型人格与B型人格·A型人格外向、雄心勃勃、有序、敏感、焦急、缺少耐心、积极积极“工作狂”易患心血管疾病(有争议)·B型人格A型人格的反面,喜欢宽松的环境,温和,好胜心相对较低,更注重享受Myers–BriggsTypeIndicator(MBTI)·四对人格倾向外向/内向:Extroversion/Introversion感觉/直觉:Sensing/Intuition判断/知觉:Judging/Perception情感/思维:Feeling/Thinking人格类型理论的优势与缺陷·优点直观易懂符合平常思维·缺陷往往缺少实证基础描述不够量化精确自下而上的人格聚类·近年来有一些研究者根据个人在大五人格维度的分布模式,自下而上地寻找人格类型·记录方法:聚类分析,latentprofileanalysis基于大五的人格聚类(Robins,1996)·Type1:韧性(Resilient)·Type2:过度控制(Overcontrolled)·Type3:控制局限性(Undercontrolled)基于大五的人格类型和外部指标的关系(Donnellan&Robins,2023)基于大五的人格聚类(Herzberg&Roth,2023)·Cluster1:韧性(Resilient)·Cluster2:过度控制(Overcontrolled)·Cluster3:控制局限性(Undercontrolled)·Cluster4:自信(Confident)·Cluster5:沉默(Reserved)基于HEXACO的人格聚类(Daljeetetal.,2023)讨论:自下而上的人格类型·优点基于实证数据考虑了变量间的关系Person-centeredapproachvs.variable-centeredapproach·缺陷目前仍没有一致的结论聚类过程自身的主观性描述还是实体?特质与情境之争人格系数·Mischel指出,人格特质预测行为的相关系数很少超过0.3,这一数字被称为“人格系数”(personalitycoefficient)·Nisbett(1980)将其提高至0.4,但仍然很低行为表现的跨情境变化·Mischel等情境论者在不同场景下测量人们的行为,发现人们的行为模式,以及在人群中的排序,均会发生变化·即使两个人的平均行为倾向类似,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却也许截然不同特质论者的回应·Mischel的文献回顾不全面·Mischel等情境论者采用的实验方法不能反映真实生活的行为·0.4的相关不算低危机的终结·人格与情境之争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平息,特质论随着大五人格的兴起成为主流·整合的观点:人格特质在预测单次行为时,不会具有很高的预测力,但可以很好地预测长期的行为取向·Mischel的遗产:交互主义(interactionism)的人格观“If…then”式的人格档案文化差异?·东方文化中,人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自我概念(近似于自我报告的人格)差异更大,并且这种情境间的不一致不会像西方文化那样带来困扰English&Chen(2023)·东亚文化被试的跨情境自我一致性低于西方被试,但具体领域内自我的跨时间稳定性与西方相似第5讲人格研究的生物基础(上)寻找人格的生物学基础·人类的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大脑脊髓·外周神经系统(PeripheralNervousSystem)大脑·额叶(frontallobe)·顶叶(parietallobe)·颞叶(temporallobe)·枕叶(occipitallobe)研究大脑的方式脑损伤·针对大脑某个区域损毁的个案,观测其行为变化·优势:因果推论·脑损伤研究的例子:布罗卡区的发现大脑的语言中枢脑刺激·对大脑施加外部刺激,临时改变无创的脑刺激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tDCS)·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脑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近红外光学成像核磁共振成像(MRI)·通过施加外部磁场,测量BOLD信号·优点空间分辨率高(毫米级)·缺陷没有直接测量神经活动时间分辨率有限成本高环境嘈杂磁共振成像的分类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EEG/ERP)·记录大脑表面的电位变化·优点高时间分辨率(毫秒级)·缺陷空间分辨率有限准备工作繁琐EEG的新趋势:无线化、多人同步近红外光学成像(fNIRS)·近红外光学成像近红外光线检测成本较低、便携重要技术手段·每一种脑成像技术都有它自己的局限·时间与空间分辨率往往不可兼得一些与人格有关的大脑结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scendingreticularactivatingsystem)·艾森克用来解释外向性特质背后的神经基础·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从生理基础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格的三维结构E:外向性(Extraversion)N:神经质(Neuroticism)P:精神质(Psychoticism)·重要功能维持简朴的、自动化的生理活动,如呼吸、吞咽连接大脑皮层和脑的其它部分·艾森克认为,ARAS会控制进入大脑的感官刺激数量,这一点存在个体差异内向者的ARAS允许较多刺激通过,因此避免额外的刺激外向者的ARAS则允许较少的刺激通过,因此会积极寻求更多的刺激柠檬汁测验(Eysenck&Eysenck,1967)·向外向者和内向者的舌头上滴少量柠檬汁,然后测量个体分泌的唾液数量·内向者分泌的更多,由于他们的激活系统更开放,体验到更多的酸味,产生更多唾液艾森克理论的近期证据·的确有一些使用脑电、fMRI技术的研究发现,内向者相比于外向者,在接受许多刺激时大脑有更加强烈的反映·但是,ARAS并非是简朴的“全或无”的信息阀门,并且不同脑区的激活强度也并不相同,实际情况要比艾森克的抱负模型更加复杂杏仁核·大脑底部一对体积很小的结构·也许负责在知觉和具有情绪意义的事件之间建立联系恒河猴的杏仁核被摘除后,表现出更少的袭击性和恐惊情绪,甚至会尝试吃不可食用的东西,如尿液和粪便害羞的人看到陌生人的图片,相比于不害羞的人,杏仁核激活更强额叶·新皮层(neocortex)的一部分,与各种高级加工过程都有关系:情绪调控语言计划理解自我意识……额叶偏侧化与情绪·脑电研究发现,个体体验到积极情绪时,左侧额叶更活跃;体验到悲观情绪时,右侧额叶更活跃·抑郁和焦急患者的额叶更加偏向右侧化,情绪调节能力高的个体则更加左侧化额叶与社交理解和自我控制除了情绪调控外,额叶也与社交中理解别人意图、自我控制等高级功能有关躯体标记假说·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Damasio)总结了若干额叶受损的案例,提出了额叶功能的躯体标记假说(somaticmarkerhypothesis):情绪可以帮助人们在决策时实现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关注真正重要的东西额叶损伤使得盖奇这样的案例不仅失去了情感体验,也导致了认知和情绪的分离,使得他们损失了决策过程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替身综合症(CapgrasDelusion)·一种心理障碍,其表现为认为身边的某些人已经消失,变成了替身·这种患者的共同之处是右脑额叶部分受损,导致他们对密切的人缺少情绪反映前额叶切除术(prefrontalleucotomy)·病人往往情绪反映下降,更加冷静和理性,但情绪和决策能力会受损前扣带回(ACC)前扣带回与政治取向思考·大脑分区的思绪是否是最佳描述方式?·重要的也许不仅是区域自身的活动,尚有区域间乃至整个大脑层面的网络活动柜模式人格的生物化学基础神经递质·神经系统由数以亿计的神经元组成·神经元之间的信息沟通过电化学过程实现神经元末端释放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通过突触(synapse)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荷尔蒙(hormone)·由特定器官释放,通过血液传遍全身·当荷尔蒙达成神经细胞时,就会激活或克制神经冲动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epinephrine)及其作用的神经元遍布全身各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及其作用的神经元重要分布在脑内,特别是脑干·战斗逃跑反映(fight-or-flightresponse)·高焦急和神经质的个体的去甲肾上腺素系统也许过度激活(Bremner,2023)催产素·催产素(oxytocin)是一种由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女性在分娩时期大量分泌增长其养育和友善行为·此外,近年来有大量研究发现,催产素可以提高两性个体的社交敏感性,提高亲社会行为倾向争议:通过鼻腔施加的催产素究竟能否通过血脑屏障?多巴胺·多巴胺(Dopamine)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对于奖赏的预期会提高脑内的多巴胺水平不是“快乐”分子,而是“欲望”分子·1960s,多巴胺曾被用于治疗一群帕金森症患者,最初给他们的情绪、社交、动机等方面带来了好的改善,但后来这些患者开始超越正常的活动水平进入躁郁的状态格雷的人格两因素模型·Gray(1981)假设多巴胺和下丘脑结构也许构成了一个行为激活系统(BehavioralActivationSystem),促使个体寻求奖赏行为;脑中的其它区域,特别是额叶,构成了一个行为克制系统(BehavioralInhibitionSystem),两个系统可以组合成不同的人格特点五羟色胺·五羟色胺(serotonin)是一种神经递质,在克制行为冲动,特别是情绪冲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五羟色胺局限性的人也许表现出非理性愤怒、对拒绝的过度敏感、长期的悲观情绪、过度担忧、胆怯冒险等心理特点,常见于暴力罪犯百忧解(Prozac):治疗抑郁症睾丸酮·男性每1/10升血液中睾丸酮(testosterone)在300-1000毫微克之间,是女性的十倍女性的睾丸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极端犯罪者的睾丸酮水平往往较高,但睾丸酮水平和袭击性之间的联系只出现在贫穷、教育限度较低的男性身上·除了袭击性以外,睾丸酮较高的个体还更具支配性、更有活力、更加外向、性欲更强·类固醇——人工合成的睾丸酮,被用于兴奋剂皮质醇·个体面对压力情境时,肾上腺皮质会分泌皮质醇(cortisol),带来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刺激肌肉细胞、脂肪代谢加速等效果·长期处在皮质醇慢性升高的状态,就更易患心血管疾病,甚至导致脑萎缩·皮质醇水平较低的个体也许更冲动,更不乐意遵守社会规则总结·许多神经递质和荷尔蒙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功能·这些物质的长期水平变化,也许导致稳定而持久的人格改变第六讲人格研究的生物基础(下)·寻找人格的生物学基础人格的基因由于遗传基础争论:原生家庭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争论:父母皆祸害?先天vs后天·一个人的人格到底在多大限度上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在多大限度上是由后天(环境,如家庭)因素决定的?·如何科学地研究各种因素的影响力?行为遗传学(behavioralgenetics)·寻找某种行为模式或者人格特质的遗传基础·基本问题:表现型(phenotype)的个体差异在多大限度上可以归因于基因型(genotype)的个体差异·争议:优生学(eugenics);克隆(cloning)染色体与基因·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常染色体,1对染色体·约30亿个碱基对,数万个基因·人类个体间超过99%的基因是同样的(其中98%的基因和大猩猩同样),导致个体差异的是1%的基因计算遗传度·遗传度(heritability):行为的个体间变异可以归结为基因变异的比例·常用计算方法,比较同卵双生子(monozygotic)和异卵双生子(dizygotic)同卵双生子(MZ)异卵双生子(DZ):约50%遗传度的计算方法·Hb2

=2(rmz

-rdz)遗传度=2(同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其中,rMZ为同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异卵双生子为rDZ的相关系数例:某种特质,同卵双生子相关为0.5,异卵双生子相关为0.3,遗传度=(0.5-0.3)*2=40%对的遗传遗传度·遗传度解释的不是绝对值,而是个体间的变异(只有有差异的才合用该公式)·低遗传度也许是由于基因影响力小,也也许是由于个体差异不存在例如:人的手臂数量遗传度基本为0,但不能说明人的手臂数量完全取决于环境因素;而人的手臂数量的差异,的确大部分取决于环境因素(如事故导致手臂数量减少)共享环境与非共享环境·不能被基因解释的变异可以归结为后天环境的影响·环境因素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共享环境(sharedenvironment):共同抚养的孩子所面临的相同的环境因素,如父母教养方式非共享环境:个人独特的环境因素、偶发事件等大五人格的遗传度·大五人格的遗传度约为0.4—0.6毕生发展轨迹·人格特质在生命初期的遗传度较高,此后逐步下降·对比:智力的遗传度初期较低,成年后提高到0.6—0.8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人格中未被基因解释的变异,大部分取决于非共享环境·共享环境解释的比例几乎为零!(?)·如何理解这一结果?原生家庭真的没有影响吗?·数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确发现许多家庭因素可以影响人格但是这些研究也许存在混淆:没有排除父母和孩子的基因关联·共享环境也许无法完全体现父母的影响优秀的父母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研究方法的影响典型的遗产研究中,家庭的文化背景相似,使得家庭环境这个变量的范围受限,从而减少了它解释其他变量的效应对于一些特质(如袭击性),使用直接观测的B数据时,共享环境的影响会提高双生子研究也许会高估遗传度·基因的影响也许是交互的、相乘的,而非简朴的叠加(基因的组合)异卵双生子基因的重合度50%,二重交互作用则仅为25%·因此,MZ和DZ的基因差异也许比估计的更大,解释相同的个体差异,那么基因的占比就会减小总结·遗传度研究表白,基因对于人格有着重要影响·原生家庭的影响一般没有公众想象的那么大·但具体的模型设计和计算方式仍然存在争议分子遗传学·遗传度研究可以告诉我们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差异的比例,但不能告诉我们影响人格的具体基因·分子遗传学(moleculargenetics):考察某个特质的差异是否与特定基因的个体差异有关同性恋基因·遗传度估计约为0.3-0.4(Långströmetal.,2023)·Hamer(1993)发现X染色体的Xq28区域也许和男性的性取向有关·目前仍无定论多巴胺D4受体基因·多巴胺是大脑奖赏系统的一部分,多巴胺局限性也许会促使人们寻求更多的外部刺激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五羟色胺的短缺和抑郁、焦急等情绪障碍有关·一些研究发现17号染色体上的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5—HTTLPR)与情绪问题有关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基因与环境并非简朴的叠加,而是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基因决定上限,环境则决定上限是否能达成·基因通过影响环境而产生影响·基因决定环境易感性人格的进化基础进化论与进化心理学人格的进化论取向·通过进化论解释普遍的行为模式诞生的因素·一种行为越有助于个体的生存和繁衍,就越有也许传播到子代利他主义的进化基础·Hamilton区分了两种适应性个人适应性:个人自己繁衍的后代整体适应性:个人支持其他相关个体(如亲戚)繁衍的后代·利他行为可以帮助亲戚和后代生存繁衍,因此也可以提高个体基因传播的几率,从而被选择·思考:人性到底是不是自私的?注意区分“自私的基因”和“自私的人性”自尊的进化基础·MarkLeary提出自尊的社会计量理论,解释自尊的进化根源·根据该理论,自尊是我们对于自己被别人接纳限度的一种衡量·自尊过低会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情感、行为、认知模式,以重新获得接纳抑郁的进化基础·抑郁反映:哭泣、乏力、悲观·有人认为,哭泣有助于我们寻求社会支持,乏力和悲观防止个体将精力和资源浪费在没有回报的事情上抗抑郁药也许会让人生活变得更糟?择偶行为的进化基础·配偶选择·求偶策略配偶选择·进化解释在繁衍后代方面,生理机制决定了女性需要有更高的投入,因此需要男性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男性则只需要一次交配就可以繁衍后代,因此更看重女性的生育也许性求偶策略·长期择偶与短期择偶长期择偶:长期稳定的关系与承诺短期择偶:一次性的性行为·男性更加倾向于短期择偶,女性更加倾向于长期择偶男性的策略:多播种,以繁衍尽也许多的后代(亲子的不拟定性)女性的策略:精挑细选,稳定持久的关系,保证后代长大成人男女的性嫉妒差异·你更不能接受伴侣的肉体出轨还是精神出轨?·Buss(1992)发现,45%男性选择更不能接受肉体出轨,而只有12%的女性选择更不能接受肉体出轨男性最大的忧虑:孩子是不是自己的女性最大的忧虑:配偶能不能长期投入抚养孩子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女性有时也会与明显不可靠的男性发生短期择偶关系·美丽儿子假说(Gangestad,1989):假如女性和这样的男性产下后代,那么即使父亲离开,孩子在长大后也也许像父亲同样广泛播种(从而提高了女性自身基因延续的机率)如何对的解读关于择偶的进化研究·两性在择偶偏好方面的差异只是人群层面的相对倾向,做个体推论时需谨慎·科学研究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不能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个体差异的进化基础·进化心理学更多的关注人类的天性而非个体差异·但是,个体差异也有其进化上的价值——维持多样性·此外,进化心理学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解释个体差异(Buss&Greiling,1999)进化而来的倾向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显现出来(例:白种人的肤色在太阳照射下变深)人们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发展出合适的策略(例:袭击性仅对大块头有效)一些生物学因素影响的行为也许需要特定的频次,频次过高则无法存在模因的进化·Richard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中发明了模因(meme)的概念,类比于基因,指文化的遗传因子宗教、谣言、新闻、知识、观念、习惯、习俗、标语、谚语、用语、用字、笑话等等·模因类似于基因,也会发生复制、变异、选择的过程关于进化心理学的争论·方法论的问题:如何证实进化理论所描述的过程?回应:的确很难完全证实这样一套庞杂的理论体系,但一些推论的确在全球范围得到了普遍支持·生殖本能:当今社会许多人都限制自己的后代数量,而非多生回应:进化本能并不需要个体故意的选择,只需要遵循这种本能的人群整体上有更高的生育率即可·保守主义:进化心理学的理论为一些不好的行为倾向提供了支持,暗示其不可避免回应:这种批评更像是政治而非科学;进化论学者并不持有“自然主义谬误”(自然的都是好的)·人类的变通性:人类可以积极调控自己的行为,不是本能的奴隶回应:人类的新皮层的确赋予了灵活应变的能力,但是本能的影响范围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生物决定主义:一些差异也许不是进化而来的,而是社会结构的体现(例:男性不看重女性的财富,也许是由于社会中的资源被男性控制)回应:社会已经发生巨大变迁,但本能的体现似乎相对稳定总结·进化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同时充满争议的领域·进化心理学的理论难以完全证实,但提供了重要的解释途径·避免误读和滥用生物学会取代心理学吗?·心理学的生物学取向近年来迅猛发展·一些人甚至认为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注定消失生物学还原主义(biologicalreductionism):心理过程可以完全还原为生理过程推论:一旦搞清楚了大脑的结构和生理机制,心理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对于生物学还原主义的辩驳·至少在目前,脑科学的技术和理论远未达成完全解释心理现象的限度人们往往会高估脑科学研究的可靠限度·即使某一天脑科学达成了这样的效果,大脑也不是唯一的分析层面生物学过程可以还原为化学过程,化学过程可以还原为物理过程,所以只有物理学就够了?在行为层面的分析仍然是有价值的没有行为层面的指标,大脑信号只是一些无意义的数据多层面的整合·个体与环境发生互动,生理和心理层面的分析都可以提供关键信息,帮我们理解人类的认知、行为和心理过程背后的机制·思考:各个层面的分析如何实现互补?人格研究的精神分析取向(上)一、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流派的诞生精神分析学派诞生与发展·弗洛伊德通过对于病人的观测,以及对于自己心理过程的内省,逐渐建立起了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理论体系病人大多是来自富裕阶层的女性,大部分报告自己在小时候受到过父亲的性虐待,弗洛依德一开始相信这些报告,后来认为这些只是一种幻想192023出版《梦的解析》精神分析的关键概念·精神分析建立在一些关键概念的基础之上:心理决定论心理的内在结构心理冲突和妥协心理能量关键概念1:心理决定论·精神分析假设个体头脑中发生的任何事情、所想和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有特定的因素,不存在奇迹、自由意志甚至偶尔事件·通过精神分析的框架,可以挖掘出看似矛盾或不合理的行为表现背后的深层因素例:弗洛伊德式口误·一个人平时不经意出现的口误、笔误等差错·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差错反映了无意识的内容无意识的决定作用·精神分析假设,许多重要的心理过程都是无意识(unconscious)的·当代的研究证实,的确有很多心理过程在意识之外发生,但无意识的具体内容与精神分析理论的重点不同例:无意识决策关键概念2:心理的内在结构·精神分析假设心理有其内在结构,由几个功能独立的部分组成,有时各部分也会发生冲突·自我的结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id)·人格中原始和本能的成分·本我依据快乐原则运作,追求冲动的满足·新生儿的人格完全由本我组成自我(ego)·人格中理性的成分,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中扮演中介的角色·自我依据现实原则运作,虽然也追求享乐,但会通过策略性的方式实现·弗洛伊德的比方:本我是一匹马,自我是一位骑手超我(superego)·超我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由父母或别人处习得,大约在3-5岁发展出来·经常与本我存在冲突当代视角·并没有证据表面心理结构可以精确地分为三部分·心理是由互相独立的不同结构组成的,可以同时解决不同的思想和动机关键概念3:心理冲突和妥协·精神分析假设,心理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彼此会发生冲突·自我代表本能的力量,超我代表道德约束的力量,本我则在两者之间达成妥协任何一种力量占据上风都会带来惨痛的后果关键概念4:心理能量·精神分析假设人的心理过程需要心理能量的驱动才干维持下去·能量守恒:心理的某部分占用了能量(如压抑不快乐的记忆),这些能量就不能用在别的事情上(如产生发明性的想法)·冲动的积累与宣泄:假如某种心理冲动反复积累,达成临界值后就会忽然爆发宣泄真的有效吗?·然而,研究显示,宣泄愤怒的行为不仅不会让个体的愤怒减少,反而会增长(Bushman,2023)两种驱力·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本能驱力:生本能(Eros),其中涉及性本能(libido)死本能(Thanatos)力比多(libido)·性驱力的代称,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占据核心位置这种对于性的强调被同一时代的人视为“肮脏的”·力比多通常被社会道德所压抑,只能通过隐秘的形式表达出来例:一位男性梦到自己的妹妹送给自己一对气球,气球是女性胸部的隐喻·除了繁衍之外,力比多还与发明、保护、生活乐趣、成长相联系死亡本能(Thanatos)·弗洛伊德晚年目睹了世界大战的影响,人们从事大量不合理的毁灭活动,最终无一生还,由此提出了死亡本能来解释·但是这一概念没有很好地整合到他的理论体系里对立统一性原则(doctrineofopposites)·对立的一方不能超脱另一方而存在,如生离不开死,快乐离不开悲哀·极端的两方的相似度要高于中间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心理能量释放和重新定位的过程·新生儿出生就带有力比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一个出口转移到另一个出口·心理能量的定位决定了心理发展的阶段:口唇期、肛门期、阴茎崇敬期、生殖器期·每个阶段包含三个方面身体定位:力比多通过何种方式得到满足心理主题:心理本能与外部规定的互动成人性格类型:假如某一阶段出现了过度满足或受挫,就会产生固着(fixation),影响成人的性格口唇期(oralstage)·0-18个月·心理能量定位于嘴部,通过进食、吮吸等行为获得乐趣·心理主题:依赖口唇期固着·假如口唇期的需求没有得到充足的满足形成基本的不信任感不信任和被遗弃感使他们感到不安,即使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假如口唇期的需求过度满足在此后的生活中,任何外部环境的规定和不好的待遇,都会带来打击希望回到口唇期,那个时候任何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口唇期性格·极端独立者:拒绝任何人的帮助,不惜一切代价达成目的·悲观被动者:总是等待着别人帮助他,不会为了现状做出改变·弗洛伊德认为这两种特性本质上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转化肛门期(analstage)·18-36个月·婴儿在这一时期开始与外部环境发生互动,并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的诞生·心理能量定位于肛门,通过排便获得满足·心理主题:自我控制排便训练肛门期固着·规定过多:难以形成满足盼望的能力,过度克制自己的行为,如历来不哭,总是服从规定,排便时间过长,最终留下心理创伤·规定过少:儿童无法学会控制欲望肛门期性格·过度控制:逼迫性人格、苛刻、整洁、严格、试图控制生活的方方面面,乐于服从权威,无法忍受杂乱无章·控制过少:缺少自我控制能力,不能准时完毕任务,无组织性,强烈反抗权威阴茎期(phallicstage)·3-5岁·男孩女孩不同样·基本任务:结识到两性的不同及其意义·俄狄浦斯情结、阉割焦急与阴茎崇敬认同(identification)·大多数孩子会将父母作为楷模来模仿,女孩模仿母亲,男孩模仿父亲·弗洛伊德认为道德的发展是认同的副产品,超我在这一时期诞生·除此之外,儿童还会对崇敬的老师、亲戚、宗教领袖、明星等产生附带的认同阴茎期性格·也许性1:严格的道德标准,不能容忍任何瑕疵和例外·也许性2:毫无道德准则,生活作风混乱·也许性3:无性者·一些精神分析学家以此来解释男同性恋的诞生:为了不对母亲有不忠,转向同性寻求性满足生殖器期(genitalstage)·经历一段潜伏期之后,青春期开始显现·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个体发展的目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成·身体定位在生殖器·心理主题是成熟,焦点是发明和繁衍弗洛伊德曾表达,心理健康指的就是“爱和工作的能力”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两方面经常难以平衡各个阶段的转换·心理发展阶段和心理结构的结合口唇期所有是本我肛门期分化一部分为自我阴茎期分化出超我·弗洛伊德曾类比,心理发展阶段就像军队攻占敌方阵地,碰到敌人发生战斗,之后留下一部分部队保护阵地假如某一时期的战斗没有完全取得胜利,那么力比多就会停留在那个阶段,产生固着,继续与之作战一旦出现压力,就会退行(regression)回该阶段第8讲人格研究的精神分析取向(中)一、意识与思维初级和次级过程思维·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本我的无意识思维过程目的:任何愿望的即刻满足不存在“不”的概念·次级过程思维(secondaryprocessthinking)平常意义的“思维”随着自我的发展而诞生理性的、实际的、谨慎的,延迟满足,改变满足对象作用不及初级思维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意识遵循初级过程思维,但是当他们开始说话之后,次级过程思维开始形成,初级过程思维就难以进入意识领域了·初级过程思维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意识和行为,如口误、意外事件、记忆缺失等·然而在特定的条件下,初级过程思维可以被意识到精神错乱做梦象征性符号·弗洛伊德认为全世界的人都有一套相同的象征性符号,可以用来解释梦的内容房子:人类身体缓慢前进的房子:男性身体有臂架和阳台的房子:女性身体国王和王后:父母小动物:小孩子儿童:生殖器和儿童玩耍:________去旅行:死亡衣服:裸体爬楼梯:发生性行为洗澡:出生·弗洛伊德后期放弃了象征性符号的概念,但荣格仍然在使用它们意识的地形说·意识(conscious):注意转向内部时能观测到,最不重要·前意识(preconscious):当前未进入意识,但很容易进入例:现在的天气?晚饭吃了什么?·无意识(unconscious):所有的本我,部分自我和超我,需要使用催眠或自由联想等方法进一步挖掘才干显现焦急与防御机制心理冲突与焦急·焦急(anxiety):一种不快乐的状态,从隐约的不安到令人绝望的恐惊极端形式——焦急袭击(anxietyattack)·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存在连续的冲突,称为心理冲突(psychicconflict),其结果便是焦急心理冲突导致焦急的例子·一位已婚的人对家庭很有责任感,但对一位有吸引力且很容易得到的异性产生了强烈的性冲动本我:满足这种冲动自我:考虑冲动对家庭和生活各方面也许带来的损害超我:冲动违反了个人价值观·冲动被压抑下去,排除在意识之外,同时此人感到一种朦胧的不舒适感、焦急或者内疚·对于冲动的对象,也许会将其忘掉,或产生莫名其妙的厌恶防御机制·面对来自内部的心理冲突或外部的负面刺激时,自我会采用一些工具,在无意识的层面运作,将焦急水平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这些工具被称为防御机制(DefenseMechanisms)·弗洛伊德提出了防御机制的概念,但为进行系统的整理,整理工作是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完毕的·常见的防御机制:否认、压抑、反向形成、投射、合理化、内部讲演、置换、升华防御机制1:否认(Denial)·直接拒绝认可焦急的来源,或是一开始就不接受它·否认是一种暂时性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被最初的震惊压倒·但假如长期使用,就会导致与现实的严重脱离例:酒精成瘾者也许连续否认自己的酗酒问题和健康风险防御机制2:压抑(Repression)·将压力来源排除在意识的层面之外,比否认更复杂,更进一步,更持久·例:一位大学生对父母心存怨恨,但又在经济上依赖父母自我:直接表达这种怨恨会危及自己的经济来源超我:忘恩负义的羞愧感压抑:不允许任何关于父母的悲观思想和行为进入意识,甚至将任何也许引起这种怨恨的东西都压抑到意识之外结果:忘掉给父母打电话,忘掉室友父母的名字,忘掉自己和父亲都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压抑的后果·自我需要调专心理能量,与被压抑的感觉、记忆或冲动对抗,对抗失败则会导致被制止的冲动以某种形式在意识层面表达,进而引发焦急·连续积累的压力,也许在某一时点爆发例:一个平时谦和隐忍的男子,在长期受到欺侮后,也许会忽然变成杀人狂·太多的心理能量被用于压抑,也也许会导致没有多余的,从而表现出抑郁的症状防御机制3: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将思想、感觉、冲动排除在意识之外,同时呈现出相反的情形·假如被严禁的冲动非常危险,力量非常强大,需要额外的防御机制,就会采用这种方式建立更加安全的边界例:恐同深柜家庭中的反向形成·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家庭中都有反向形成的例子·兄弟姐妹之间经常存在同胞竞争,哥哥姐姐会对弟弟妹妹产生自然的憎恨情绪·但是,任何伤害弟妹的行为都会遭到父母的处罚,于是被压抑下去,转化为对弟妹的爱慕,以夸张的形式表达出来防御机制4:投射(Projection)·将自己感到担忧或不安的东西归结到别人身上·例:恐同者也许经常宣称自己发现某人是同性恋怀疑自己智力局限性的人,也许会说自己周边全是笨蛋多人电子游戏玩家,觉得队友都是坑·在别人身上看到的悲观特质,也许恰恰在无意识层面困扰着自己防御机制5: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编造一个看起来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自己做某事的因素例:一个人偷税漏税,由于“政府浪费纳税人的金钱”一个人未能进入抱负的学习,于是声称自己本来就不希望上那所学校一位男性解释自己的出轨行为,声称自己“犯了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合理化并不等于虚伪,进行合理化的人也许在意识层面真诚地相信自己给出的理由·合理化的一种形式是平常化(trivialization),即使自己相信自己的缺陷或憾事没什么大不了·Simonetal.(1995)让被试写出和自己信念相悖的短文,根据以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这种操作会让被试发生态度的改变(认知失调)。该研究则发现,假如允许被试把这次写作当作是无意义、不重要的练习,那么态度改变就不会发生。防御机制6: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将令人愤怒和焦急的问题转化为冷静的、理性的、分析性的思考·使用这个机制需要开发一套新的术语表,从而避免使用带有情绪唤醒的语言例军事节目的专家很少使用“杀”、“死亡”等字眼医生使用艰深的专业词汇·理智化在自己和现实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屏障,使得一个人可以继续做该做的事·然而,过度的理智化也会导致付出代价防御机制7:置换(Displacement)·将一个情绪对象替换为另一个·转换条件容易得到,可以满足欲望被社会所接受·例:口唇期固着是的一个人在成年期吮吸自己的大拇指,然而这种行为在正式场合不被接受,所以转换成了其它形式——咬笔或抽烟置换的优点和缺陷·优点相对安全·缺陷伤及无辜无法真正减少袭击性等问题防御机制8:升华(sublimation)·将被压抑的冲动转化为建设性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创作的伟大作品都受到初期心理创伤的影响,并且达芬奇的科学研究也是他受挫性爱的升华《达芬奇的童年回忆》职业选择与升华·弗洛伊德认为升华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机制,没有悲观的方面·升华将心理能量以有效的方式释放,将原始欲望转化位建设性的成果动作倒错与风趣动作倒错(parapraxis)·防御机制组织那些被严禁的冲动转化成想法或行动,然而有时也许会出现泄漏假如是偶尔的、无法控制的泄漏,则会导致一些失误,称为动作倒错假如泄漏得到控制,就形成了诙谐和风趣·动作倒错的形式遗忘失误遗忘·弗洛伊德认为,遗忘经常是压抑的结果,为了不想起那些令人痛苦或焦急的东西,人们会将其忘掉例:大学生忘掉期末考试时间,也许是为了减少焦急·弗洛伊德认为任何失误都隐含了无意识的冲突,而通过精神分析可以找到任何失误背后的深层因素例:一位病人忘掉了一个熟人的名字,通过精神分析师的挖掘,是由于这个名字和他的一个仇人相同,并且这个熟人身有残疾,这会令这个病人想到自己相对仇人进行伤害失误·各种无意识犯下的口误或行为失误例:弗洛伊德口误弗洛伊德打坏自己的墨水瓶·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意外的发生也许与个体的劳累、不注意、匆忙等因素有关,但它们都不是主线的因素,只是让被压抑的冲动更有也许泄露出来风趣·弗洛伊德将风趣当作是一种升华,将引起焦急或带来伤害的冲动通过一种大家乐意接受的方式释放出来笑话好笑的前提条件:与被严禁的冲动有关隐藏而非直接的表达·例:男性老板在公共场合对女性员工讲骚扰性的笑话,并非每个人都会觉得好笑不是所有人都与老板有相同的冲动冲动的表达过于直接精神分析疗法精神分析疗法·通过梦的分析、过失和失误的分析、自由联想等方法,将无意识的冲突带到意识层面·冲突一旦进入了意识层面,自我的合理性部分就会解决掉这些冲突,使其不再带来问题·病人把冲突带到意识的表层,短期内会感到焦急不安,甚至也许会有逃避倾向·弗洛伊德认为,为了安慰、指导、支持病人度过艰难的治疗过程,治疗师和病人之间必须有情感上的联结,称为治疗同盟(therapeuticalliance),以移情的方式提供心理能量移情与反移情·弗洛伊德初次提出,病人和治疗是之间发生互相的性吸引是很正常的,病人在情感上的投入甚至是必需的·但是,治疗师有责任抵抗这种吸引,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对这些情感做出回应精神分析疗法到底有多大效果?·精神分析疗法的效果一直存在争议,早被认为缺少实证支持·近年来有些元分析显示精神分析治疗的确有一定效果,但这些研究自身也存在争议·开展研究的难度理论界定模糊疗程太长五、如何评价精神分析理论批评1:过于复杂·奥卡姆剃刀原则——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解释越简朴越好例:儿子和父亲的价值观冲突,如何解释?平常解释俄狄浦斯情结、阉割焦急·弗洛伊德提出的很多复杂机制已被当代精神分析抛弃批评2:基于个案观测·弗洛伊德和新精神分析的各种理论大多给予对临床案例的个案观测·基于对病人隐私保密的原则,这些个案无法公开展示,也无法被验证批评3:概念的缺陷·科学概念应当可以被操作化定义·然而精神分析理论的许多概念无法操作化地测量例:心理能量如何测量,什么单位?批评4:未被证实·科学理论应当具有可证伪性波普尔在提出证伪主义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一个直接的靶子·精神分析似乎可以解释任何现象,没有实验可以证明这个理论的错误批评5:男性至上主义·即使信奉精神分析的当代作家也认可精神分析理论具有男性至上主义的色彩·在精神分析理论的许多部分中,弗洛伊德将男性作为标准,女性则是对于男性模型的背离例:阴茎嫉妒弗洛伊德的影响·弗洛伊德一直在影响着心理治疗的实践,即使是非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也会用到与弗洛伊德相关的概念和技术·弗洛伊德的许多理论和概念已经进入到了流行文化,影响到了平常思维·弗洛伊德的理论并未彻底被推翻,许多内容得到了当代研究的证实·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以往人格理论中最全面的一个,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第9讲人格研究的精神分析取向(下)一、新精神分析学派新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之后,一批学者继续研究和发展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涉及阿德勒、荣格、霍妮、埃里克森、克莱恩、温尼科特等等·在研究方法上,他们与弗洛伊德类似,重要依赖于临床观测、自我分析、以及个人思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命题(Westen,1998)1.许多心理活动都是无意识的2.头脑同时完毕很多事情,导致自我冲突3.童年时期的重大事件会影响成年后的人格,特别是与社会关系有关的部分4.与重要别人(如父母)形成的关系模式,此后在其他新的人际关系中反复上演5.心理发展涉及了从不规律、不成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过渡到有规律的、成熟的状态的转变,期间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新精神分析学派与弗洛伊德的不同点·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强调性·不再强调力比多是一种带有性色彩的思想和行为的原动力,而是将其解读为一种指向生命和发明的一般动机·不再只强调无意识的过程,同时也关注故意识的过程·不再强调本能的驱力和心理活动是心理不适的来源,而是更加关注人际关系二、阿德勒、荣格、霍妮、埃里克森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认为弗洛伊德过度强调了性的重要性,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应当是社会爱好(socialinterest)——归属感,与别人和谐共处·阿德勒认为社会爱好可以帮助人们抵抗自卑感,并更好地应对压力自卑感·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童年期都存在自卑感,个体试图超越这种自卑,获得与别人的平等地位,甚至优越感·器官自卑感(organinferiority):初期在身体某方面的缺陷,促使个体采用行动获得心理上的补偿例:体弱者通过身体训练使自己变得强壮·假如自卑感没有得到补偿,就会发展为自卑情结(inferioritycomplex),使个体过度关注自卑的方面男性化反抗·童年期假如感到自卑和不适,一种特殊的补偿方式是盼望自己的行动和自身赋予力量和权威,阿德勒称其为男性化反抗(masculineprotest)·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化反抗意味着拒绝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对于男性而言,男性化反抗往往表现为证明自己的优势、权力和阳刚之气,如购买彰显男性气质的汽车卡尔·荣格(CarlJung,1875-1961)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人每个人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记忆和观念,潜藏在无意识中,称为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unconscious)例:一些病人会描述一些古代神话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如两个母亲,尽管自己并不知道相关的故事·集体无意识中包含着一些典型的意象,称为原型(archetype),如大地母亲、英雄、魔鬼、上帝等,反复出现在梦、幻想以及世界各国的神话中例:蛇出现在各种文化的起源故事中,并且几乎都扮演着险恶的角色人格面具·人格面具(persona):每个人展现给社会的一面,像面具同样,给别人留下某些特定的印象·荣格认为每个人在一定限度上都是虚伪的,会把真实自我的某一方面视为隐私,不会展现出来·但假如一个人过度地认同自己的人格面具,与真实的自我过度隔离,就会产生心理问题阿尼玛与阿尼姆斯·阿尼玛(anima):男性心中关于抱负女性的原型,分为四个发展水平:·阿尼姆斯(animus):女性心中关于抱负男性的原型·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都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阿尼玛:夏娃、海伦、玛丽、索菲亚阿尼姆斯:身体力量、爱、专家/牧师、心灵指引·假如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异性与自己的原型不匹配,就会产生现实问题人格类型理论·荣格提出了人类意识的四种基本功能:感觉(sensation):对于感觉信息的直接获取直觉(intuition):无意识的思维过程思维(thinking):逻辑推理情感(feeling):主观评估和价值判断·每个人都会使用这四种思维方式,但不同的人主导的方式不同,例:工程师-思维、艺术家-情感、侦探-感觉、宗教人士-直觉·MBTI凯伦·霍妮(KarenHorney,1885-1952)·与阿德勒类似,霍妮反对弗洛伊德对性和袭击性的强调,认为初期的社会关系对人格的影响更大反对“阴茎嫉妒”·霍妮不批准弗洛伊德的“阴茎嫉妒”理论·假如有些女性希望成为男性,也许是由于她们觉得男性在追求自己的爱好和抱负上更加自由·尽管女性也许缺少自信,并且过度强调自己和男性的恋爱关系是实现自我的重要来源,但这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而非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的初期经历的影响·霍妮强调,成年的行为通常是为了克服童年期产生的基本焦急——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里变得孤独和无助的恐惊·为了回避这种焦急,产生了10种神经症需要(neuroticneeds)1.对爱慕与认可的需要2.对伴侣的需要3.对权力的需要4.对操控别人的需要5.对社会认可的需要6.对个人崇敬的需要7.对个人成就的需要8.对自足和独立的需要9.对完美的需要10.对循规蹈矩的需要这些需要不仅不切实际,还互相矛盾,但个体会无意识地追求他们,导致自我挫败行为和关系问题艾瑞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1902-1994)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人从出生到死亡,会经历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核心的自我发展危机·假如危机成功解决,那么个体就会获得一种积极品质·相反,则会发展出不良的个性·阶段1:0-1岁危机:基本信任vs.不信任(Basictrustvs.mistrust)重要的人际关系:母亲行为例子:哺育、抛弃积极结果:希望·阶段2:2-3岁危机:自主性vs.羞愧和怀疑(Autonomyvs.shameanddoubt)重要的人际关系:父母行为例子:如厕、穿衣训练积极结果:意志力·阶段3:3-5岁危机:积极性vs.内疚感(Initiativevs.guilt)重要的人际关系:家庭行为例子:探索、使用工具积极结果:目的感·阶段4:5-12岁(Industryvs.inferiority)危机:勤奋vs.自卑重要的人际关系:学校行为例子:上学、体育运动积极结果:能力·阶段5:12-18岁危机:自我认同vs.角色混乱(Identityvs.roleconfusion)重要的人际关系:同辈行为例子:社会关系积极结果:忠诚·阶段6:18-35岁危机:密切-分离(Intimacyvs.isolation)重要的人际关系:朋友、伴侣行为例子:浪漫关系积极结果:爱·阶段7:35-64岁危机:生长vs.停滞(Generativityvs.stagnation)重要的人际关系:家人、同事行为例子:工作、为人父母积极结果:关怀·阶段8:65岁-死亡危机:自我整合vs.绝望(Egointegrityvs.despair)重要的人际关系:人类行为例子:反思人生积极结果:智慧比较埃里克森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理论中开始的阶段基本可以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相应上·后期的阶段逐渐背离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换不是由于生殖器的成熟,而是由于社会结构赋予的不同发展任务三、个体关系理论与依恋研究客体关系理论·精神分析学派在当代最活跃的领域是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theory)·客体:有弗洛伊德提出的术语,指别人外部客体:重要的别人,通常为感觉、情绪、渴望的目的内部客体:对于别人形成的内部表征,也许与本人有所不同最初的客体:母亲·客体关系理论强调初期的家庭经验会使得个体形成关于自我和重要别人之间的关系的内部表征,这种表征会影响到成年阶段的人际关系梅兰妮·克莱恩(MelanieKlein,1882-1960)·最早在儿童中开展精神分析治疗的治疗师之一·客体关系理论的开创者之一客体关系理论的主题·客体关系理论有很多版本,但基本都涉及四个重要的主题:1.所有的关系都是由满意和受挫或开心和痛苦这样的元素组成的2.爱恨交织:所有的爱必然混杂着挫败感和憎恨3.你所爱的那部分客体不等于整个人4.婴儿(及成人)意识到了这些矛盾的方面,导致焦急不安防御机制:抱负化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Winnicott,1896-19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