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低碳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_第1页
节能低碳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_第2页
节能低碳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_第3页
节能低碳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_第4页
节能低碳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节能低碳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第一页,共一百四十二页。内容纲要1低碳经济内涵与特点2经济与产业低碳转型发展模式3国内外低碳政策制度与典型模式4低碳城市评价标准与案例5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转型6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建设与碳金融第二页,共一百四十二页。1.低碳经济内涵(1)低碳经济起源与背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己迎来第四次浪潮——低碳化浪潮。这标志着人类对过度损害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高碳排放、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否定,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向低碳转型,力争使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已成为“十三五”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中国承诺在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非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的15%。一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将不断驱动着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和低碳社会转变,建立低碳、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第三页,共一百四十二页。(2)经济低碳化发展的内涵开端:英国政府2003年颁布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的理念。经济低碳化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构建清洁能源结构目标:通过实施一场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变革,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支撑是低碳技术。发展模式:从宏观上确立低碳发展的方向,中观层面结合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式,在微观层面上利用碳中和技术,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和达到生态文明。第四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经济发展的转型,涉及生产、生存方式等诸多方面:能源产业的清洁绿色化:整个制造业特别是资源加工业,如冶金、有色金属、化工、建材、轻工和纺织等将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经济结构转变: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崛起;环保产业将得到更快速发展;信息、生物和现代医药、现代服务业、文化及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等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并作为经济的主体带动经济结构的轻型化、知识化。生存方式:绿色建筑、低碳旅游、低碳消费、低碳服务等一系列生活方式的转变。技术经济特性:契合我国“十三五”规划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第五页,共一百四十二页。

第六页,共一百四十二页。(4)低碳经济的特点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三大特征。首先是经济性:低碳经济的经济性体现在其发展路线和人们生活方式上。其发展模式要求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同时,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其次是技术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能源效率技术等。但是目前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七页,共一百四十二页。2、经济与产业低碳转型发展模式第八页,共一百四十二页。(1)

生产方式低碳化生产方式低碳化发展,主要基于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利用、工业生产、农业活动三方面进行构建:①能源低碳化就是在碳基能源的基础上,发展对环境、气候影响较小的低碳替代能源或无碳清洁能源。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提速,在投资领域,城市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将对重化工产业形成巨大的需求;在消费领域,居民的需求增量将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汽车、住房等以重化工产品为基础的产品上。而这些都是需要碳基能源作为支撑的。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煤、石油)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7%,实现高碳能源向低碳、无碳能源的转型,向分散式、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转型,降低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商业化过程中的成本约束,这将是“十三五”期间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九页,共一百四十二页。要实现能源低碳化,重要的是要建立低碳能源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清洁低碳能源,如安全核电、沼气、天然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作为清洁优质的低碳能源,具有高效、无污染等特点,燃烧后无废渣、废水产生,具有使用安全、热值高、洁净等优势。无碳新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无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远低于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实现零碳排放,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关注碳氢化合物的开发技术转向关注碳水化合物的开发技术,通过“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实现高碳化石能源实施清洁化处理。主要利用清洁煤技术(ccT)、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等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新技术,对碳基能源进行脱碳消碳。对化石能源(煤炭和石油)从“源头开采一运输转运一过程转化一终端利用一废物处理”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实现“黑色”能源的“绿色”利用。第十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②工业低碳化工业低碳化是建立“低碳化发展”体系的核心内容。目前工业低碳化主要是发展节能工业,重视绿色制造,鼓励循环经济。节能工业包括工业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三个方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关闭一批生产工艺设备落后、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注重培育发展新型环保产业,促使工业结构朝着“节能降碳”的方向发展。主攻技术节能,研发节能材料,做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对高能耗、高排放部门如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等行业实施强制性的减排要求,倒逼企业挖掘自身的节能潜力,进行技术更新或改造,避免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快速有效地实现工业节能减排目标。着力于加强管理,切实把好新项目准入关,严格空间管制、总量控制、项目审批“三位一体”的方式,控制重污染项目落地,继续加大“环评”、“安评”、“能评”力度和“三同时”验收;深入推动工业功能小区建设,推进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实行集聚管理。第十一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绿色制造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它把制造过程中涉及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因素,都与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工业循环经济,一要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在各个生产企业和环节之间进行循环、多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做到污染“零排放”。二要发展“静脉产业”,进行“废料”的再利用,以实现物质的循环使用。三要使产品与服务非物质化,用同样的物质或更少的物质获得更多的产品与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物质、能量的闭路循环,从而有效推动工业低碳化发展。第十二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③农业低碳化低碳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效益的技术。首先,要加强植林减碳,开展耐逆境作物品种和生物质能源作物选育与推广,实施“碳汇林业项目”,重视培育林地,特别是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态的同时,达到抵消工业碳排放的作用。其次,发展节水农业、生态有机农业、安全农业、休闲农业等低碳型现代农业,推广实施“种、养、加、沼”四位一体沼气工程,并集成多种低碳农业技术,如大棚作业中控制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农产量技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技术、农业高产低化肥技术、生物防虫害技术、农业套种技术、果树品种优化技术等来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第十三页,共一百四十二页。再次,使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秸秆还田和减少或停止商品化肥的施用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墒条件,提高土壤生产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农业增产;利用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特别是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量。最后,因地制宜发展和引进低碳农业技术、农技人员,扩大绿色农业发展面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塑造乡村生态风情,走“低碳技术一生态农业一绿色产品一和谐生境”的发展之路,促进农业永续发展。第十四页,共一百四十二页。(2)

生存方式低碳化体系人类生存方式是包括人们对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精神生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房建筑、交通运输、消费方式和服务水平等呈现“爆炸式”增长,这种生存方式的迫切要求,最终导致了整个经济发展方式呈现不健康状态,由此产生的污染物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建立生存方式的低碳化体系,将极大促进碳减排,减缓气候变暖趋势。①建筑低碳化目前世界各国建筑能耗中排放的CO2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0%一40%。因此,推进建筑低碳化进程十分迫切。第十五页,共一百四十二页。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即是建筑低碳节能,主要是推广发展绿色建筑,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阳光屋顶等途径,为建筑物和居民提供采暖、热水、空调、照明、通风、动力等一系列功能。对一些新建住宅,采用“自维持系统:利用烟囱效应,设置自维持的通风系统;推广屋顶安装太阳能光表电板,蓄积能源;在屋顶上种植绿色植被,形成绿色屋顶;室内采用节水龙头和节水喷头;墙体禁止使用实心赫土砖,采用绿色墙材、保温节能墙材、环保型墙材和通用型墙材等,产品品种向块类、板类方面发展。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以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标准,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节能环保型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设计、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使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智能控制系统使用等方面,降低能源负荷方面、灵活利用自然能源、循环利用有效能源,实现建筑可持续性。第十六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②交通低碳化交通能源消费碳排放约占人为排放的26%,实施交通低碳化成为碳减排的必然趋势。目前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乙醇燃料汽车、生物柴油汽车、天然气汽车、二甲醚汽车等类型,应提高用油标准和燃油品质,淘汰老旧机动车,大力推广新动力汽车,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和电气轨道交通。电气轨道交通是交通低碳化的新亮点,它是以电气为动力,以轨道为走行线路的客运交通工具,分为城市电气铁道、地下铁道、单轨、导向轨、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形式,已成为理想的低碳运输方式。不断优化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公共自行车制度推行,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做到城市低碳化,生活低碳化。杭州实行的“公共自行车”租借制度,即是交通低碳化的典范,“杭州模式”逐步在全国推行展开。第十七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③消费低碳化倡导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理念,避免“奢靡消费”、“铺张浪费”等,提倡低碳出行、生态旅游,建立一种以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通过每个人的日常行为来践行低碳生活,不断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接受消费低碳化,支持循环消费,倡导节约消费,实现消费方式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定信息相关的政策,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例如推广和实施能效标识制度、碳标识制度或是其他的生态相关的标识制度等,提高消费者和生产者对能源成本和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鼓励他们作出对环境有益的消费和生产决策,以低碳和高能效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第十八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④服务低碳化服务业的低碳化发展,主要着力于发展绿色服务和低碳物流。绿色服务要求服务企业以绿色技术和绿色管理为手段,在服务的全过程严格地节约资源、降低消耗、防污治污,尽可能地减少其对于生态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从服务流程的服务设计、服务耗材、服务产品、服务营销、务消费等各个环节着手节约资源和能源、防污、降排和减污,以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加大宣传,提倡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意识。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碳排放的大户。重点应放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上,打造绿色供应链。同时扩展至钢铁、煤炭纺织、r等诸多行业,实现物流业与低碳经济的互动支持,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施行标准化等实现节能减排,通过先进的物流方式支持低碳经济生产方式,做到物流的低碳化发展。第十九页,共一百四十二页。本章小结综上所述,从发展方式上看,生产方式的低碳发展体系,重点在能源结构调整,关键在工业低碳技术创新,特色在农业低碳方式探索;生存方式的低碳化发展体系,重点在消费观念、消费模式的提升,关键在建筑、交通领域的低碳理念和技术的提升,特色在服务行业的低碳理念推广,通过二者的紧密结合,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突破。从发展的阶段来看,低碳经济是走向高一级的无碳经济的过渡阶段。选择低碳经济,对国家而言,关系社稷福祉;对企业而言,就是要履行社会责任,节能减排;对公民而言,就要倡导绿色生活,注意细节,改变习惯。当国家、企业和公民的低碳意识得以提高,生产和生存方式低碳化发展新体系真正建立起来,才能实现2020年碳减排任务和生态经济文明的大跨越。第二十页,共一百四十二页。3、国内外低碳政策制度与典型模式(1)国外的低碳战略英国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政策,逐步形成了清晰的低碳战略。在2003年英国发布在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具体包括:1)到2050年将英国CO2

的排放量消减60%,并于2020年降为26%~32%

(2007年3月发布的《气候变化法案》中提出)2)保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促进国内外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协助提高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并提高劳动生产率;4)确保每个家庭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充分的能源服务。2006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回顾及能源挑战》,2007年英国提出《能源白皮书及迎接能源挑战》,其中用了大量篇幅描述国际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大幅度增长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强调国际行动的必要性。第二十一页,共一百四十二页。德国政府则提出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200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又制定了气候保护技术战略,确定了未来研究的4个重点领域:即气候预测和气候保护的基础研究、气候变化后果、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和与气候保护的政策措施研究,同时通过立法和约束性较强的执行机制制定气候保护与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欧盟在2007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欧盟为自己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是:到2020年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则希望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60%至80%,并且提出,若其他主要经济体也能承担此挑战性责任,则愿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到30%。第二十二页,共一百四十二页。2008年12月,欧盟最终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批准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计划中制定的具体措施可使欧盟实现其承诺的“3个20%”: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至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第二十三页,共一百四十二页。澳大利亚在2007年批准了《京都协定书》,2008年发布了酝酿已久的《减少碳排放计划》政策绿皮书,提出了减碳计划的三大目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立即采取措施适应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实施减排措施。澳大利亚政府长期减排目标是2050年达到2000年气体排放的40%,并计划于2009年出台具体法规,2010年正式实施。美国虽然没有加入《京都协定书》,但近二十年,美国十分重视节能减碳。如美国1990年实施《清洁空气法》,2005年通过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等。美国政府在寻求一个综合、平衡和对环保有利的能源安全长期战略中,把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可能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第二十四页,共一百四十二页。日本环境省2004年发起的“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为2050年实现低碳社会目标而提出的具体的对策。2008年5月,该研究小组发布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交叉部门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有相应的技术与制度支撑。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以政府的名义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它包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第二十五页,共一百四十二页。(2)低碳技术创新纵观各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他们大多把重点放在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上,但又各具有侧重点。低碳技术的研发中,欧盟的目标是追求国际领先地位,开发出廉价、清洁、高效和低排放的世界级能源技术。英、德两国将发展低碳发电站技术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他们认为,煤在中期和长期内仍将继续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发展效率更高、能应用清洁煤技术的发电站。为此,英、德国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加大资助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以找到大幅度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法。德国还制定了二氧化碳分离、运输和埋藏的法律框架。第二十六页,共一百四十二页。日本政府为了达到低碳社会目标,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与长远计划,改革工业结构,资助基础设施以鼓励节能技术与低碳能源技术创新的私人投资。对可以大规模削减温室气体的捕捉及封存技术予以大力支持,提出从200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试验,并在2020年前投入实用。此外,日本还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如投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装备,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烟气脱硫环保产业。美国政府发展清洁煤不遗余力。美国电力目前电力生产的50%来自煤炭,为了能更加环保,自2001年以来,政府已投入22亿美元,用于将先进清洁煤技术从研发阶段向示范阶段和市场化阶段推进。政府通过“煤研究计划”支持能源部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进行清洁煤技术研发,例如:开发创新型污染控制技术、煤气化技术、先进燃烧系统、汽轮机及碳收集封存技术等。“清洁煤发电计划”主要支持企业与政府建立伙伴计划,共同建设示范型清洁煤发电厂,对具有市场化前景的先进技术进行示范验证;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对经过示范验证可行的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商业化推广。第二十七页,共一百四十二页。(3)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英国政府目前不考虑建设新的核电站,降碳的重要举措是发展风能与生物质能,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放在首位。为此,英国提出了分三步走的目标:近期目标的重点是那些有竞争力的、可尽快实现出口的技术领域,包括近海风能、主动和被动式太阳能装置、水电以及垃圾能等;中期目标(到2010年)是确保实现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新技术以及有出口前景的技术,包括生物残留物、近海风能、能源作物、燃料电池以及太阳光电等;远期目标(2010年以后):重点是那些在执行研究和开发计划过程中发现的潜在能源技术,包括燃料电池、与建筑一体化的光电装置、海势以及太阳能热电等。第二十八页,共一百四十二页。德国政府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地位。确定了重点领域:(1)大力发展风能,促进现有风力设备更新换代;开展海上风力园实验项目。(2)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法》,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与价格提供保护;鼓励沼气能的发展;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供暖法》,促进可再生能源用于供暖;制定《热电联产法》,积极推广热电联产技术,规定了以热电联产技术生产的电能获得补贴,要求到2020年将热电联产技术供电比例较目前水平翻一番。意大利政府从1992年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电价实行保护价收购,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1999年后,通过立法的形式开始实行“绿色证书”制度。“绿色证书”是指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并由国家电网管理局认可后颁发的证书。规定年产量或进口量在1亿千瓦时以上的不可再生能源企业,必须按实际产量的一定比例向电网输送可再生能源,且比例逐年提高。“绿色证书”可用于交易,生产商可通过购买“绿色证书”的方式完成任务。通过绿色证书,限制高碳能源的使用,激励具有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第二十九页,共一百四十二页。欧盟强调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高。要求到2020年,各成员国将可再生能源使用量占各类能源总使用量的20%;根据各成员国的具体情况为其设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到2020年欧盟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要达到20%(目前为8.5%);鼓励使用“可持续性的”生物燃料;到2015年,将建成并投入运行10至12座碳捕获和存储的示范工厂。日本在清洁能源方面是强调核电与太阳能的作用。在核电站建设方面,日本计划兴建的13座核电站中,将有9座在2017年之前投入使用。在太阳能方面,提出未来太阳能的发展目标,强化了太阳能的研制、开发与利用,计划在未来3年至5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而太阳能发电量是目前的10倍,到2030年是目前的40倍。为实现这个目标,日本政府在积极推进技术开发降低太阳能发电系统成本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包括补助金在内的鼓励政策,强化太阳能利用世界第一的位置。第三十页,共一百四十二页。澳大利亚政府建立气候变化政策部,整合相关部门资源,促进政府与产业互动,全方位建设一个低碳经济环境。低碳经济的着力于支持新能源普及和相关技术发展,采取强制性的可再生能源指标,计划2020年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比重要达到整个电力的20%,并以不断完善的清洁能源技术作支撑。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澳大利亚设立可再生能源专项基金,计划7年投资5个亿,重点用于热能技术升级与太阳能开发利用。澳大利亚政府对家庭购买太阳能系统,均给予资金奖励,以实现家庭节能减碳。2008年9月实施“全球碳捕集与储存计划”,使澳大利亚对清洁煤技术的投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项计划包括建立一个全球碳捕集与储存中心,它将推动碳捕集与储存技术和知识在全球的推广。第三十一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美国对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给予高度重视。2006年《国情咨文》中提出的“先进能源计划”,强调增加可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的投入。在该计划要求国会在2007年财政预算中对清洁能源技术研究经费增加22%。一是扩大核电能力,在30年没有新建核电站之后,美国重新启动了这一能源的开发,包括鼓励兴建先进的核电厂,资助研究与开发先进核反应堆技术,建立全球核能合作伙伴关系;二是加强生物燃料的研究与运用,推进生物燃料技术和降低生物燃料成本的研究;三是积极发展“氢经济”,美国根据“能源政策法”批准了研究经费达12亿美元的“总统氢燃料计划”,以加快氢燃料的开发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十二页,共一百四十二页。(4)应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减碳①实施严格的能耗效率管制对建筑物进行能源认证,提高新建筑物和修缮房屋的能源效率标准;推广节能产品,逐步淘汰白炽灯等;对贸易商品,例如电冰箱、计算机,执行更高的节能效率目标;推动改进交通能耗和强调使用低碳燃料,加强对已实施的措施的监管,防止能耗效率问题反弹;政府机构内部开展节能运动等。第三十三页,共一百四十二页。意大利与日本的能耗管理还具有新的特点。意大利自2005年1月起对能耗效率管理采取了“白色证书”制度。它是一种对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一种认证制度。企业必须申请“白色证书”,政府核准其最低的节能目标。“白色证书”可以买卖,管理部门可根据市场行情调整价格。对达到节能目标的企业,给予经济奖励。达不到最低节能目标者,可从市场上购买“白色证书”,否则将受到经济处罚。而且,各个企业的节能总额中,政府要求至少有一半是通过采取节能措施而非购买白色证书来实现。日本对能耗效率采取的是“最强者方式”。即涉及到空调等家用电气、汽车、新建住宅及其配套设备等行业内,将能源效率最好的产品作为整个行业的标准。第三十四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②排污权交易英国于2002年正式实施排放交易机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国内实行排放市场交易的国家。其目的在于:使排放量的绝对数目有明显减少,获得排放交易的经验,力图在伦敦形成全球排放交易中心。德国于2002年开始着手排放权交易的准备工作,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德国政府希望通过市场竞争使二氧化碳排放权实现最佳配置,减弱排放权限制给经济造成的扭曲,同时间接带动了低排放、高能效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欧盟在各成员国的基础上,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体系,扩大交易范围,除了污染性工业企业与电厂,交通、建筑部门也可以参与交易,并于2005年在欧洲范围内实施了公司级别上的排放交易。此外,欧盟比英、德国在机制上有所创新,他摈弃分配许可量的做法,转为实现排污量的拍卖机制。这种方法将确保排污者实际支付由于排放二氧化碳而产生的环境破坏的成本。预计到2020年,碳交易能带来几百亿欧元的收入。通过制定排放限额,将鼓励企业以最低成本投资于能源效率和洁净技术。第三十五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也采取了上述相类似排污机制,不过在实施时间与配套政策上略有不同。日本从2008年10月起在企业间试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并考虑今后开展研究可再生能源的收费标准体系。澳大利亚的“减少碳排放计划”于2010年7月实施。对于“减少碳排放计划”而引起成本增加,澳大利亚政府对低收入家庭采取退税及其他福利措施予以补贴,对受影响的企业则实施“气候变化行动资金”和“电力系统调节计划”予以支持。第三十六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③财政与税收政策英国政府推出为期25年的可再生能源义务和气候变化税以替代非化石燃料义务和化石能源税。可再生能源义务要求电力供应商在其供应消费者的电量中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可再生能源,其比例与政府确定的该年度可再生能源的电力总供给所占比例目标同步浮动。可再生能源义务和气候变化税的好处明显:政府不再扮演交易员角色,使可再生能源市场更加符合市场理念;可再生能源由供应方机制向需求方机制转变,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再生能源义务的赎买措施,有利于通过价格手段调节生产的实现。意大利政府于2007年初,推行能源一揽子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政措施。政府启动了第一个关于能源效率和生态工业的工业创新计划,对申请企业的下列投资给予资助: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环境影响小和节约能源的新产品的开发投资;能降低能耗的新工艺的开发。对农业能源系统的优惠措施,对高效率工业电机的税收减免;对高效率家用电器的税收减免;限制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三十七页,共一百四十二页。德国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节能的角度建立低碳财政税收政策。一是从1999年对油、气、电征收生态税;二是与工业界签订协议,规定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与节能挂钩,同时德国联邦经济部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已建立节能专项基金,用于促进德中小企业提高能源效率。三是通过修改机动车税与征收载重汽车费规定以增加小排量汽车,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四是支持“欧洲航空一体化”建议,力图将航空领域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10%。欧盟财税政策重点是为碳捕获和埋存技术的发展和市场手段的应用(如环境税)制定新的规则。日本则考虑推出“地球环境税”等。美国采取多种财政税收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如制定免税政策鼓励节能,为购买节能型汽车提供减免税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第三十八页,共一百四十二页。(5)加强国际减碳协作对于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最大的公共物品,单靠一个国家是无法完成减碳任务的。所以,西方各国纷纷加强相互协作。英国政府与8个工业强国和欧盟伙伴一道研发遏制气候变化技术,实现碳减少的目标,同时也帮助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他们确定的减少碳排放量目的,使英国能够从中获得最大限度回报。德国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开展了气候保护领域的合作,近年来加强了与美国的协作,发起欧盟与美国间的“跨大西洋气候和技术行动”,重点是统一标准、制定共同的研究计划等,并在2007年4月召开的欧盟与美国首脑会议上确定了该项行动的具体措施。澳大利亚推行一系列计划,为全球解决方案作贡献,包括为本地区脆弱的国家提供可观的援助,帮助其适应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澳大利亚还通过2亿澳元的“国际森林碳计划”参与国际缓解气候变化的努力,为降低发展中国家森林采伐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支持。第三十九页,共一百四十二页。此外,上述国家普遍认为,建立起低碳社会生产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必须采取的措施包括:政府应加强公共交通网络建设,企业应开发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商品,民众也应改变生活方式,选择环保产品;城市建设应推行紧凑的城区布局,让居民徒步或依靠自行车就能方便出行等,借此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又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第四十页,共一百四十二页。国际经验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随着全球变暖与能源资源枯竭,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作为世界新一轮产业竞争、技术竞争、经济增长竞争的关键。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严惩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政策措施,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于低碳经济的政策柜架。1)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制定《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法,对于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法律需要作进一步修改,包括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的法律,通过立法、通过修改法律,通过采取行动落实这些法律,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第四十一页,共一百四十二页。2)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研究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研究与择机推出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当前,特别要引导重工业降碳,可以借鉴英国经验,开征“气候变化税”。这种税是与重工业能源用户签订自愿协议,如果他们能够通过新的投资实现较低的排放,则不需要支付全税。这样极大地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也增加了工业的能效以及竞争力,并更有动力实现低碳行业的发展。此外,我国要积极抓住国际碳金融发展契机,建立“碳金融市场”,建立碳交易市场。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国家应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第四十二页,共一百四十二页。3)强调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组织力量开展有关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优先开发新型的、高效的低碳技术,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我国要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目前可选择若干地区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吸引社会资本、外资参与。当前,我国迫切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第四十三页,共一百四十二页。为此,需要加快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加快低碳技术的转化,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尤其是要调整高耗能产业结构,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4)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中来,参与全世界的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机制在中国的发展。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特别是要加强与欧盟、美国低碳合作。积极探索与西方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开展具体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第四十四页,共一百四十二页。5)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应对气候变化所推动的低碳技术和产业的新兴与发展,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企业应预先认识并抓住这一全球趋势带来的重大变革与契机,赢得未来的竞争,考虑以下几点: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紧密研究和跟踪国际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势,制定低碳产业与产品的技术标准,超前作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部署;在企业中推行低碳标识,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将企业社会低碳责任与产品质量、信誉结合起来;抓住国际碳金融的新机遇,发展低碳融资;利用好国际低碳技术转让,加快实现跨越式技术发展;政府应通过低碳产业规划与财政、税收的扶持、金融融资的支持,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第四十五页,共一百四十二页。4、低碳城市评价标准与案例(1)低碳城市规划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及其外沿区域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并重,实现城市结构与功能、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全面低碳化,在保证满足社会需求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碳排放量的可持续型城市形态。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探索了区域、总体规划、详细规划3个层面的低碳发展模式:在区域层面提出以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在总体规划层面提倡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实现短路径的土地混合使用,适合人与自行车的地块尺度,以公共交通可达性确定开发强度,在详细规划层面主要以居住区规划为例,建议限定居住小区规模,避免大街区空间,来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第四十六页,共一百四十二页。当前,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主要结合城市生态规划进行探索。深圳的光明新区结合“绿色新城”建设,在《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之新城规划》中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通过着力培育低碳城市机能、加快推进经济的低碳转型、建立公交主导的交通系统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等措施,2008年3月,光明新区被建设部列为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低碳城市建设实践探索。《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和《唐山曹妃甸生态城规划》也分别提出了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规划措施,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提出了促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措施,明确单位GDP碳排放量不超过150吨-C/百万美元的控制目标,《唐山曹妃甸生态城规划》提出了促进低消耗、低排放的空间结构,并制定了能源管理措施。第四十七页,共一百四十二页。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①

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二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但需要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首先,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而低碳城市则侧重强调减少碳排放,提高碳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将低碳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来进行阐述。第四十八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②

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深入,必须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有以下3种编制类型:一是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以外的低碳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类型的规划;二是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三是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第四十九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③

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当前,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较少,而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又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并逐渐系统化。现阶段对于新能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等的研究和实践较多,这些多是基于技术领域的研究,而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是否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第五十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④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标范围的界定,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不能包罗万象,主要看是否促进了减碳和固碳这一目标,尽量使指标体系简化;二是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指标必须能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进行控制和操作;三是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即通过常规的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四是指标值的适应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指标值,从而更有利于实施和推广。第五十一页,共一百四十二页。(2)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城市规划应该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进行有效落实,就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和建设实践探索,明确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定位,构建低碳城市的理论基础,建立一套可操作、可考量、可推广的规划实施指标体系,并融入法定城市规划编制规范要求,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创新,才能有效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第五十二页,共一百四十二页。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按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目标性等原则,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5个:第五十三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五十四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五十五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五十六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五十七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五十八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五十九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六十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六十一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六十二页,共一百四十二页。(3)国际低碳城市发展案例目前国际上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某些领域起到了领跑的作用。例如:伦敦制定了包括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建立伦敦气候变化管理局、设施分布能源管理供给部门等;东京普及建筑节能,进行天然气发电,同时充分进行余热利用等;柏林建立了完善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发展微型发电等;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等;巴塞罗那则规定所有新的开发建设都需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第六十三页,共一百四十二页。低碳城市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载体,主要体现在产业、交通、建筑、能源等方面。①

低碳产业低碳产业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本身就是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类型;二是以低碳技术为载体的产业类型,如新能源产业等。2009年3月6日,英国商业、企业和改革部提出《低碳产业战略远景》(LowCarbonIndustrialStrategy:Avision),包含提高能源效率、重视在产业发展中使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生产低碳汽车以及建设低碳研发中心等4个方面重要内容。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对新加坡裕廊工业园进行了以能源低碳为方向的总体规划概念方案探索(图1),设想在可预见的未来通过发展新型建筑、绿色基础设施和生物能电力生产,建立生物循环系统,淘汰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产业,实现产业的低碳化发展。第六十四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六十五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②

低碳能源丹麦目前是欧洲乃至世界上风力发电和热电联产发展最好的国家。据丹麦电网(Energinet.dk)公司统计,2007年丹麦风力发电达到了其总发电量的19.4%,风能发电机在全国均有广泛分布(图2),同时建立了高效的热电联产循环系统(图3)。第六十六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六十七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六十八页,共一百四十二页。德国在太阳能供热和光伏发电方面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根据德国太阳能协会(BSW)的统计,2007年德国利用太阳能共供热658MWth,占整个欧洲市场的34%(图4);近年来,德国光伏发电发展迅速(图5),2008年德国新安装光伏发电装置为1500MWp,目前装置总额为5334MWp,光伏发电规模居世界第一位。第六十九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七十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七十一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③

低碳交通2009年英国政府规划了到2050年的低碳车辆技术路线图(图6),此路线图分为3个战略期,短期内改进现有技术,中长期则进行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力汽车的研发。第七十二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七十三页,共一百四十二页。2007年新西兰在其能源战略中提出了低碳交通的行动方案路径(图7),主要包括减少出行、模式选择、提高燃料使用效率和燃料替代等4个方面的策略。第七十四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七十五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④

低碳建筑英国社区和地方发展部于2006年制定了可持续住宅的标准,旨在建立一个全国标准来指导可持续建筑的建设。可持续的住宅标准体系包括:能源/CO2、水、健康和福祉、材料、管理、地表水径流、生态、废物利用等8个方面。同时,英国贸易与工业部也推出了资助低碳建筑方案(LCBP),该方案涵盖整个英国,其重点是鼓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微型发电,促进低碳建筑物建设,包括使用生物能源,方案分为2个阶段共投资6000万英镑。第七十六页,共一百四十二页。(4)国内低碳城市研究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表1)。付允等学者(2008)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探讨了能源、经济、社会、技术的内在关系框架(

图8)。部分国际组织也积极展开对中国的研究。2008年气候组织(TheClimateGroup)正式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旨在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低碳技术应用,构建低碳领导力体系,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推出了《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制定了优先合作领域如采用低排放煤炭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措施、广可再生能源等。第七十七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七十八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七十九页,共一百四十二页。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的保定市,于2006年提出“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产业群,现有新能源企业已超过160余家,同时于2007年又提出“太阳能之城”的概念,截至到2007年底,保定50%的公共场所、40%的生活小区、40%的旅游景区完成太阳能应用改造,主要包括道路广场太阳能照明和建筑太阳能供热等。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据规划,生态城的电力热力能源全部由当地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获得,步行、自行车和燃料电池公交车将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同时城区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第八十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①低碳产业200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国家能源办等机构联合下发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了实行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强化企业节能管理、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和编制节能规划以及推进千家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等行动。台湾则出台了低碳产业规划,提出了知识化、高值化、低碳化的未来产业结构,制定了节能技术升级、制造业结构调整以及服务业扩大等具体措施,颁布了制造业节能减碳具体的推动策略计划表。第八十一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②

低碳能源我国于2005年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低碳能源的利用明确了方向,2009年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实施意见》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要加快光伏发电的建设。③

低碳建筑对于建筑节能,建设部于2001年颁布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5年颁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6年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明确提出了我国划分绿色建筑的等级和标准,同时也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要求,为我国低碳建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八十二页,共一百四十二页。(5)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①低碳城市定量评估与平台建设城市低碳化的定量评估与低碳评估技术平台建设,是中长期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必然要求。低碳城市定量评估涉及到几个关键问题:碳排放测算技术方法、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建设、低碳城市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与城市碳预算方法。1)低碳城市碳排放测算技术方法测算城市碳排放状况,能够为有效控制城市碳排放提供依据。城市碳排放应该通过全过程量化分析城市系统内主要经济社会部门能量流、物质流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性,结合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运用城市经济社会系统部门分类思想,对城市系统内部的经济社会部门进行分解,将碳排放就各部门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审计,建立适合在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流程中使用的碳排放测算评估体系,使相对应的低碳经济策略和行动计划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八十三页,共一百四十二页。2)低碳城市评估标准及其指标体系建设低碳城市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建设中有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城市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收集城市系统内部不同层次和级别的各经济社会单元碳排放相关的数据,建立可及时更新的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其次需结合国家计划确定的减碳目标于具体城市发展定位,明确城市减碳总体目标;第三是需要分部门、分地区确定低碳城市发展标准,建设涵盖城市能源、建筑、交通等部门以及城市生活消费在内低碳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为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管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第八十四页,共一百四十二页。3)

城市碳预算技术方案科学合理的城市碳预算方案是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和实践的依据。低碳城市碳预算技术方案研究需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形态、性质、结构和功能分析,量化分析城市主要经济社会部门碳排放现状及演变趋势,核算城市主要经济社会部门碳减排成本,参考国内外碳预算研究成果,结合城市不同经济社会部门碳减排动力机制,评估城市碳减排潜力,在对比分析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我国应对策略的基础上,选取参数及指标构建适合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的碳减排预算技术体系,研究城市碳减排配额优化方案,提出城市碳预算技术方案,并针对碳减排预算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城市碳预算的具体难点包括:城市主要经济社会部门碳减排动力机制、城市主要经济社会部门碳减排成本核算、城市主要经济社会部门碳减排配额优化技术方法等。第八十五页,共一百四十二页。③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制度设计城市发展向低碳转型需要实现生产与生活两个层面的低碳化转型,政府应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政策供给者,同时协调社会各方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的共同参与,制定完整的低碳城市管理政策,全面促进城市低碳化转型。制定低碳城市的管理政策体系,必须首先从低碳城市内涵、低碳城市评估标准、低碳产业发展模式、低碳生活发展模式等层面明确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强制性、激励性和自愿性三类政策。强制性政策可能包括法律法规、考核制度、总量控制和技术标准等,激励性政策可能包括税费、交易、补贴和投融资等,自愿性政策可能包括消费引导、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第八十六页,共一百四十二页。依据低碳城市的演化机理,从城市结构低碳化、功能低碳化、能量流低碳化、物质流低碳化四个方面入手,在城市规划中贯彻低碳理念。城市系统结构低碳化:城市结构低碳化规划需要通过调整城市扩大方式来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探究城市发展的密度、形态与低碳目标实现的关系。形态上合理的城市结构需要有合理的交通结构体系支撑,因此城市的交通系统是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的重点之一。城市系统功能低碳化:对于不同的城市主体功能区,应规划不同的、适合各自特点的低碳发展主导模式,如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政策体系,优化城市规模,走集约发展等。城市系统能量流低碳化:包括生物质(燃料)、化石燃料、能源产品、电力等。通过能流分析,跟踪城市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评估与这些流动相关的城市系统变化,分析低碳化与城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城市系统物质流低碳化:将城市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基于物质守恒定律,研究城市系统中物质代谢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输入、输出关系。第八十七页,共一百四十二页。5、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转型(1)经济转型发展机遇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经济发展机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第八十八页,共一百四十二页。低碳经济是以能源变革为核心,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从产业结构看,低碳农业将降低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呈现有机、生态和高效的新特征;低碳工业将减少对能源的依赖,低碳产业如电气、电子等产业将出现较快发展;低碳物流将提高利用物流比率,发展减排物流路线,提高物流效率;低碳服务市场,包括低碳旅游服务、低碳餐饮服务等将得到更大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将改变产业价值链的分布,过去和现在价值链的分布一直是向资源型企业倾斜,今后产业价值链可能分布在高技术产业,即向掌握低碳经济核心技术的环节和链条倾斜。第八十九页,共一百四十二页。中国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九五”计划(1996-2000)提出了节能率平均每年为5%,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温室气体)的目标。“十五”计划又提出节能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10%以上。“十一五”规划则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10%作为约束性指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同年,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条具体工作安排,国家发改委制订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实行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第九十页,共一百四十二页。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宣布了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是中国首次提出明确的碳减排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将进入低碳经济模式,这也意味着从现在起到未来10年,中国必须采取各项措施,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加强技术进步、改变消费方式、以进入到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上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第九十一页,共一百四十二页。未来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包括:1)调整能源结构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度的必然选择。尽管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这种减排的潜力并不是无限的。第一,如果能源总量仍然大幅度增长而结构调整不能满足能源供给需求,则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仍可能增加。第二,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受到功能与成本的约束。交通运输业(除铁路外)的主要能源形式是液态的石油或天然气制品。虽然石油和天然气可以替代煤炭发电,但煤却很难代替石油制品作飞机汽车的液体燃料。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商业化受到成本约束,难以与常规的化石能源竞争。第三,能源替代也受到资源禀赋的约束。中国的化石能源储量以煤为主,油气资源相对欠缺,决定了我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第九十二页,共一百四十二页。第一,如果能源总量仍然大幅度增长而结构调整不能满足能源供给需求,则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仍可能增加。第二,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受到功能与成本的约束。交通运输业(除铁路外)的主要能源形式是液态的石油或天然气制品。虽然石油和天然气可以替代煤炭发电,但煤却很难代替石油制品作飞机汽车的液体燃料。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商业化受到成本约束,难以与常规的化石能源竞争。第三,能源替代也受到资源禀赋的约束。中国的化石能源储量以煤为主,油气资源相对欠缺,决定了我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第九十三页,共一百四十二页。2)

提高能源效率1980-2000年,中国的能源强度从14.34下降到4.87,平均每年下降0.52。我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工业能源强度下降是总体下降的主要原因。相对发达国家,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空间仍然很大。2000年火力发电、钢铁、水泥、乙烯的单位产品实物耗能指标国际先进水平只分别为国内先进水平的24.1%、20.9%、44%和69.7%。是年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在能源领域,中国一贯以节能为先,今后仍必须坚持这一战略。因为只有节能才可实现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提高竞争力等多重目标。有专家认为,通过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中国有望将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15%以上。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未来20年,世界能源强度年均下降约为1.1%,中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其能源强度年均下降率至少要保持2.3%。从部门结构看,工业用能的比例虽在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而交通和建筑则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部门,因此,这三大部门无疑是节能工作的重点。第九十四页,共一百四十二页。3)调整产业结构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处于同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则碳排放量可能相去甚远。传统的农业生产几乎不使用商品能源,就是现代农业生产也改变不了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及其对光、热、土地等自然因素的依赖,商品能源的使用只是辅助性的或是对劳动力的替代。三产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服务,虽然在服务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需要一些办公和运行设备,需要消耗商品能源,但其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也非常有限。真正需要大量消耗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然而,调整产业或经济结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是与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在充分工业化之后,才可能由服务业来主导国民经济。第九十五页,共一百四十二页。4)遏制奢侈浪费奢侈消费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诉求。中国文化传统有一种攀比和等级观念,少数人的斗富和奢华,多以多数人的基本需求为代价,不仅是一种消费上的非理性行为,而且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从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出发,必须遏制奢侈消费。浪费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规划上的失误,二是低劣的产品和建筑质量,三是消费行为上的疏忽。减少浪费,仅靠意识是不够的,必须采用经济手段。消费者理性是建立在预算约束基础上的。如果价格有所反映,消费者行为必然会有相应调整。中国能源资源总量较为匮乏,结构不合理,但能源浪费非常惊人,奢侈消费倾向十分突出。因此,遏制奢侈消费,减少浪费,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第九十六页,共一百四十二页。5)发挥碳汇潜力由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而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减排途径。研究表明,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7.1亿吨碳。尽管从字面上看中国的森林碳汇潜力巨大,但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总量来说仍显有限。当然中国可以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些措施的成本可能会很高。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每年大量投入资金劳力造林,但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4个百分点,而且这些造林地段的自然条件可能还是比较好的。考虑到中国1/3的沙漠和1/3的高原土地,未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困难非常大。因此,在看到森林碳汇潜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极限。第九十七页,共一百四十二页。6)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先进能源技术最终要为解决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发挥作用,技术的传播和扩散非常重要。因为未来世界能源需求和排放增长的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限于自身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能力相对不足。仅仅依靠技术的自然扩散带来的溢出效益或者商业性的技术贸易都是不够的,为了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然而,长期以来,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真正积极意义上的技术转让进展十分缓慢。因此,未来国际气候制度的发展,非常有必要寻求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来推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第九十八页,共一百四十二页。6、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建设与碳金融(1)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的现状与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2009年发布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预测,2005-2020年,中国节能、新能源和环保投资需求约7万亿元,平均每年节能环保市场规模为3000~4000亿元。而目前我国每年在这个市场投资不到1000亿元,每年资金缺口大约在2000亿元,到2020年,节能与新能源行业和其他环保行业至少有2万亿左右资金缺口需要填补。中国要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每年需增加额外投资1万亿元人民币。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还很不健全,发挥的作用有限,与低碳经济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第九十九页,共一百四十二页。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不足主要体现于:1)碳金融工具缺乏创新力度。碳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需要金融市场不断推出新工具、新产品为低碳经济发展服务,但是碳金融领域的创新还很不够。目前我国低碳项目融资主要是财政资金和银行的绿色信贷,私募基金、投资公司还没有成为碳金融的重要参与者,碳证券、碳期货、碳期权、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还较少。2)我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中处于落后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注册国,我国在CERs碳减排量核证交易市场上却没有定价权,还处于国际碳市场及碳价值链的低端位置。成立的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家环境权益交易所只能进行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