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1页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2页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3页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4页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4/261第1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概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个年龄阶段上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2023/4/262第2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心理发展包含种系的发展、种族的发展、个体心理的发展,狭义:仅指个体心理的发展。种系心理的发展: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它包括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和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研究的学科领域是动物心理学或叫比较心理学种族的发展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的学科领域是民族心理学。个体心理的发展:人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过程。2023/4/263第3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发展是指从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成熟、衰老的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它不仅有量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不仅指向前推进的过程,而且也指衰退、消亡的变化。但是,由于疾病、疲劳、药物等原因导致的心理变化就不属于发展的范畴,因为这一类的变化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变化,可以通过休息或治疗得到恢复。2023/4/264第4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一)方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个体身心的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例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按照两条法则进行:自上而下(头尾)法则:头部动作—>躯干动作—>脚动作即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从中心到边缘(近远)法则:动作发展与身体的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身体中心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晚。如,上肢动作:肩头和上臂—>肘腕—>手指(二)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既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又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一定时期内,个体心理的发展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只发生一些细微变化,即属于量的积累,体现着发展的连续性;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新质要素取代旧质要素占据主要地位,这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表现出发展中的间断或跳跃现象,意味着新的阶段形成。2023/4/265第5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三)不平衡性个体在生命全程中的发展不是按一个模式进行,也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进行,而是表现出不平衡性。从个体发展的不同方面看,个体神经系统的发展先快后慢,9岁时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的发展则是先慢后快,在青春期前发展缓慢,一到青春期(女童11-12岁,男童13-14岁)则快速发展。从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看,个体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幼儿前期是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童年期是一个平稳发展期,而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在整个成年期是一个少变化期,最后老年期是下降期。(四)普遍性与个别差异性一般说来,一个正常儿童的发展总是要经历基本的发展阶段。但是同是在正常范围内的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发展的领域等等总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如,从智力发展速度看,有的儿童早慧,有的大器晚成;从智力水平看,有的人智力平平,有的人智力超常;从个人的优势领域看,有的儿童语言能力发展得好,有的儿童动作发展得好。(五)发展中增长与衰退的辩证统一(0-18,中年,老年)2023/4/266第6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的划分方式,我们将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作如下划分:

胎儿期(从受精卵—出生)(Prenatal)婴儿期(0-2岁)(InfancyandToddlerhood)

【新生儿期(0-1个月),乳儿期(0-1岁)】

幼儿期(2、3岁—6、7岁)(EarlyChildhood)

童年期(6、7岁-11、12岁)(MiddleChildhood)

青少年期(11、12岁-18、19岁)(Adolescence)

成年早期(20-38、39岁)(EarlyAdulthood)

成年中期(40-60岁)(MiddleAdulthood)

成年晚期(60-)(LateAdulthood)2023/4/267第7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与特征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4、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2023/4/268第8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国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年。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的发展、儿童理智的发展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演变: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确立了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地位。2023/4/269第9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方式: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具体研究方法,由于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和要求条件不同,可以进行不同方式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方法。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两种主要方式。1、纵向研究纵向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按照实验设计,安排每隔一定的时间就要按时去考察同一些个体,以得到他们的心理活动随时间的进展而发生的变化信息。(取样有限,且样本容易流失)

2、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看不到一个个体系统的连续的变化发展,也不易看到发展中关键的转变点。)3、纵向与横断相结合的交叉设计研究为了弥补纵向和横断研究的不足之处而取其所长,研究者们也采用两种方式相结合的设计。(一般是先横断再纵向)2023/4/2610第10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发展动力)心理发展动力是指心理发展由什么决定的。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大体可以归为两类: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究竟什么因素起决定作用,这依然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主张心理发展由遗传决定的观点称为遗传决定论,20世纪30-40年代以后,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逐渐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他们从不同的方面阐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力作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不仅可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而且可以发生改变,进行控制。因此,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并没有明确的决定,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他们共同发生作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可控的和可变的。

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顿: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美国的华生(astoryofadozenofchildren)二因素论代表人物:德国的施太伦+美国的吴伟士(R.S.Woodworth)Woodworth认为二者的关系为相乘而不是相加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瑞士的皮亚杰(同时也是心理发展阶段论者)2023/4/2611第11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023/4/2612第12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发生认识论

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认知结构不断发展的过程认知结构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图式:动作(外部动作)或活动(思维)的结构或组织。最初来自遗传,以后从低级到高级通过同化、顺应两种形式进行。

同化:将环境信息整和到已有的图式中,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知识结构。为一种量的变化而不引起图式改变顺应: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刺激,而是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需要。为一种质的变化而引起图式改变平衡:通过同化和顺应使主体达到与环境平衡。

2023/4/2613第13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阶段论)

连续过程中的阶段性;各阶段均有独特的典型特征;各阶段的发展次序固定;各阶段具有连续性(前后衔接);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之中。皮亚杰主要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运动手段反映外界刺激,并适应外界环境,其智力处于感知运动水平。大约在此9-12个月,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t);(2)前运算思维阶段(2-6,7岁)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衡。(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其智力活动处于获得概念稳定性,进行(依靠具体经验)的逻辑思维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代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其智力活动达到抽象思维阶段。2023/4/2614第14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基础经验: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平衡: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这里的平衡是一个动的概念。2023/4/2615第15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客体恒常性(9-12个月)2023/4/2616第16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023/4/2617第17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三只眼睛看“泛灵论”

读了皮亚杰的“泛灵论”了解到,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体不分,缺乏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把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合为一,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认为大自然的万物万事由于各种看不见的精灵而具有生命,不但许多无生命的东西有生命,而且那些东西还和人一样有感觉与意识。这就是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

“我”小时侯特别喜欢赖床,因为我喜欢躲在被窝里演戏,一人蒙在黑黑的被窝里,自编、自导、自演,我的嘴巴不仅仅说各种角色的台词也有非常“到位”的音乐及音效。我的音乐总能让我的“电影”变得更紧张刺激。前一段时间,拜访一位音乐教育家,他赞同我的观点,是的,每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具备这样的作曲天才,只是长大以后,这种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接应和提升,反而被一些中规中距的不知道什么是创造力的家长及老师呵斥而停止了“艺术创作”。我想符合“泛灵论”,就意味着一个人有好奇心、有探索力、有悲天悯人的胸怀…….而这正是伟人所具备的品格呀!因此,对于孩子的这种天性,我们要保护,并为他们的这种天性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舞台。!2023/4/2618第18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自我中心思维:皮亚杰的三山实验(three-mountainexperiment)。

2023/4/2619第19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three-mountainexperiment)。该实验的设计是,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在高低、大小、位置上,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时,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如左图A边),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左图C边)。此时实验者要幼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结果发现,该幼儿采同样的方式回答两个问题;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不会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即右图C边)来看问题。皮亚杰采用七岁以下各年龄阶段儿童为对象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七岁以下儿童的思维方式,都脱不掉自我中心的倾向。皮亚杰所设计的此项研究,称为三山实验(three-mountainexperiment)。2023/4/2620第20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守恒实验2023/4/2621第21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AAB

B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B行多(不守恒)”“一样多(守恒)”数目守恒(6~7岁)2023/4/2622第22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A与B一样大小B球变了A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物质守恒(7~8岁)2023/4/2623第23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AAB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一样长”(守恒)2023/4/2624第24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面积守恒(8~9岁)2023/4/2625第25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A两块叠在一起

B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A更重”(不守恒)“一样重”(守恒)2023/4/2626第26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前道德阶段(4-5岁):无道德判断能力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又称道德实在论,以受自身以外的他律支配为主要特征。对行为判断时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而不是行为者的动机。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又称道德相对论,受他自身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进行判断时个人具备了相对的自主权。2023/4/2627第27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展的,这是埃里克森理论中的重要部分。他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一共经历八个阶段。他认为,这八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不变,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这是遗传因素决定的,但每一个阶段能否顺利地度过,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在不同文化的社会中,各个阶段出现的时间不尽一致。埃里克森认为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conflict)或两极对立组成,形成一种危机(crisis)。他所指的危机不是指一种灾难,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危机得到积极解决,自我就会增强,人格就会得到健全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危机得不到解决,自我力量就会削弱,人格就会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前一阶段中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增大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埃里克森不强调性的本能,而是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上。他的阶段论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以区别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欲的发展阶段理论2023/4/2628第28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埃里克森所指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料,对成人的依赖性很大。如果护理人(父母等)能够爱抚儿童,并有规律地照料他们,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婴儿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感到世界是美好的,人是充满爱的,是可以接近的。这是人格发展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埃里克森把它叫做“精神生活的根本前提”。埃里克森在《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一书中写道:基本信任感是对自己世界的一般态度,对他人的根本信任感,以及对自己的基本可信赖感。相反,如果儿童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产生不信任感与不安全感,在以后的一生中都会对他人表现出疏远和退缩,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是以后各个阶段发展的基础。这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使儿童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即希望品质。希望是自我的一种功能,将增强个体的自我。埃里克森认为,希望就是坚信愿望可以实现。2023/4/2629第29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埃里克森所指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4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父母养育儿童,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儿童的行为有一定的导向和限制,但又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主性,必须理智、耐心。对子女过分严厉,限制、惩罚、批评过多或过度保护都会阻碍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自主性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探索,他们就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不知道如何对外界施加影响,从而会感到羞怯,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这一阶段的危机如果得到积极解决,儿童的自主性就会超过羞怯和疑虑,他们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即意志品质。意志坚强的儿童目的明确,会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羞怯和疑虑的儿童则依赖性很强,缺乏果断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而这些正是激烈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消极因素。2023/4/2630第30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埃里克森所指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第三阶段:学前期(4-7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主动性,这是他们形成主动性的关键时期。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发展,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随着身心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探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和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探索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那么儿童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发展;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儿童就会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别人,并且感到内疚,生活在别人为他安排的狭隘圈子里。这一阶段的危机如果得到积极解决,儿童的主动性就会超过内疚,他们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即目的品质。埃里克森认为,目的就是去面对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的勇气,儿童完成这一阶段的发展后,就是少男少女了。一个人如果有了强烈的主动性,就有了目标感。目标感是一种稳定增长的坚定信念,不受内疚感威吓。这时,“我就是心目中要成为的人”这种坚定的信念就会在儿童生活中起指导作用,或许社会推动他完成博士学位,或许会推动他在商业社会中获得成功。2023/4/2631第31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埃里克森所指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在上小学,不仅接受父母的影响,还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影响,学习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完成工作的乐趣。儿童在学校与同学竞争,他们比学习,也比在游戏中的表现。儿童如果体验到成功,就会产生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这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铺平了道路。失败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这个阶段的危机如果得到积极解决,儿童的勤奋就会超过自卑,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即能力品质。能力就是不会为儿童期的自卑所损害,在完成任务中能自如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埃里克森重视教师在培养学生勤奋中的作用。一个自卑的学生如果遇到好教师,就能提高学业成绩,克服自卑感,重新获得勤奋感。埃里克森说,他不止一次观察到,在具有天赋和灵感的人中,大部分是教师点燃了他们未被发现的天才的内心火焰。埃里克森指出,许多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习惯可以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

2023/4/2632第32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埃里克森所指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所谓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同一性并不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儿童在学前期已形成了各种同一性,但是进入青春期后,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眼前必须作出的种种选择和决断了。因为青春期儿童身体迅速发展,性成熟开始以及新的指向未来的思维能力的出现,加之即将面临的种种社会义务和种种选择,如异性朋友、职业理想等等,就使儿童对原已形成的自我同一性发生怀疑。此时儿童迫切要求了解自我,以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儿童健康人格十分重要,他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如果儿童在前几个阶段中形成了积极的人格品质〈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他解决同一性危机的机会就较多;反之,同一性危机将持续到其人生发展的后继生活之中。2023/4/2633第33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埃里克森所指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所以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成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他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埃里克森指出,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才敢热烈追求他人并与他人建立亲密的爱的关系。因为他要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其中包含着让步和牺牲。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人担心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会丧失自我,离群所居,从而有孤独感。这一阶段的危机如果得到积极解决,个体的亲密感会超过孤独感,就会形成一种良好品质,即爱的品质(virtureoflove)。埃里克森指出,爱是一种因永远抑制由遗传导致的对立而永久的相互献身精神。2023/4/2634第34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七个阶段:成年中期(25-65岁)主要通过生儿育女,获得生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现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成年人已经建立家庭和自己的事业,有的人已成为父母。如果形成了积极的自我同一性,成人会通过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到生活的乐趣。也有些父母,很少从教育孩子中获得快乐,而是感到厌烦,对生活不满。这一阶段的危机如果得到积极解决,个体的繁殖就会超过停滞,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即关心品质(virtueofcare)。具有这种品质的人,能自觉自愿地关心、爱护他人。2023/4/2635第35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第八个阶段:成年晚期(65岁以后直至死亡)在体验了人生的众多喜怒哀乐后,这一阶段主要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感,体现着智慧的实现。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这一阶段大约从65岁开始,直至生命结束,属成年晚期。这个阶段相当于老年期,一生的主要工作差不多已经完成,容易回忆往事。前面七个阶段都能顺利度过的人,具有充实、幸福的生活,对社会有所贡献,具有充实感和完善感,会怀着充实的感情向人间告别。这种人不惧怕死亡,在回忆过去的一生时,自我是整合的。而生活中有过挫折的人回忆过去时,经常体验到绝望,因为他们的主要生活目标尚未达到,过去只是一连贯的不幸。他们感到自己的人生已快终结,再开始已经太晚了。他们不愿匆匆离开人间,对死亡没有理想准备。这一阶段的危机如果得到积极解决,个体的自我整合会超过绝望,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即明智品质。明智是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和死亡。2023/4/2636第36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阶段危机年龄危机积极解决的品质危机消极解决的品质12345678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绝望0~11~34~66~1112~2020~2425~6565~死亡希望自我控制与意志方向和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明智恐惧自我疑虑无价值感无能不确定性两性关系混乱自私绝望和无意义感2023/4/2637第37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学习形式。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重视主体的积极作用2023/4/2638第38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4、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维果茨基认为,低级心理机能转化为高级心理机能有4个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主动性和有意性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技能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即儿童的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减缩,其心理发展水平越高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理论1.“最近发展区”思想:儿童借助教育和帮助达到的成果与其自身独立操作达到的成果之差。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儿童最易接受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2023/4/2639第39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与海因兹偷药

如何评价病人的丈夫海因兹偷药行为?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变化趋势为3种水平,6个阶段:一、前习俗水平:

1.服从以避免惩罚;2.以快乐主义和利己为取向二、习俗水平:

3.符合他人要求和期望的“好孩子”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三、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若法律有失公正,可另行协商约定;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即道德至上的原则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固定不变;社会和文化只能影响速度,而不影响顺序。在生活中,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2023/4/2640第40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023/4/2641第41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个体从出生到衰老,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要了解个体人生发展心理特点,首先应对个体生理发展的一般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生理发展是指其身体和大脑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2023/4/2642第42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婴儿期是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主要特点是: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婴儿期的心理发展概述2023/4/2643第43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一单元婴儿期动作的发展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形成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2)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2023/4/2644第44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即粗细指向,从粗的活动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2023/4/2645第45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A.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B.独立行走的发展:此为婴儿发展的里程碑(三翻六座八爬)2023/4/2646第46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023/4/2647第47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

2023/4/2648第48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023/4/2649第49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023/4/2650第50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双生子爬梯实验”2023/4/2651第51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格赛尔和他的双生子爬梯试验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是由一位叫格赛尔的美国心理学家完成的。这个试验叫做“双生子爬梯试验”,研究的是双生子(即双胞胎)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

格赛尔选择了一对双胞胎,他们的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48周的小孩刚刚学会站立,或者仅会摇摇晃晃勉勉强强地走,格赛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5分钟,中间经历了许多的跌倒、哭闹、爬起的过程,终于,这个孩子艰苦训练了6周后,也就是到了孩子54周的时候,他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双胞胎中的弟弟,基础情况跟哥哥完全一样,不过格赛尔让他在52周的时候才开始练习爬楼梯,这时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势已经比较稳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刚开始练的时候更加有力,并且他每天看着哥哥训练,自己也一直跃跃欲试,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并且还总想跟哥哥比个高低。

2023/4/2652第52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一个是从48周开始,练了6周,到了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54周时学会了。后学的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格赛尔原来认为这只是个偶然现象,于是他就换了另一对双生子,结果类似;又换了一对,仍然如此。如此反复地做了上百个对比试验,最终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学习爬楼梯的效果最佳,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此后的几年,格赛尔又对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在其他学习领域进行试验,比如,识字、穿衣、使用刀叉,甚至将试验领域扩展到成人的学习过程,都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即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2023/4/2653第53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成熟优势论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照其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他把通过基因来指导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2023/4/2654第54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二单元婴儿的认知发展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1、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和研究方法的突破

新生儿=一块“白板”?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的突破。一般来说,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刺激源;二是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刺激源。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两种关键性的方法: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优先注视范式:

2023/4/2655第55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习惯化范式与优先注视范式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A.习惯化: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终形成习惯不反应。B.去习惯化:习惯化形成之后,若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则反应又增强。优先注视范式:又称刺激偏爱程序。生来就偏爱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凸显其对外部世界的选择性。2023/4/2656第56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发展的关键期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Lorenz发现,小鸭和小鹅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印刻(imprinting)”。心理学家将“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period)。2023/4/2657第57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婴儿生存的先天机制对母亲的偏好2023/4/2658第58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婴儿感知觉的发展(1)婴儿感觉的发展婴儿的视觉发展:A:视觉集中,出生后3W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26CM(哺乳时母亲脸与婴儿眼睛的适宜距离);B:视觉追踪,出生12-48H的新生儿中3/4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C:颜色视觉,出生15D能分辨颜色,3-4M后辩色能力成熟;D:对光的察觉:出生后24-96H的新生儿可察觉光的闪烁;E:视敏度:出生后24H只有成人的13/100,其后稳定发展,7岁时发展最快,直至10岁前。婴儿听觉的发展:

A:听觉辨别能力,出生第一天即有;B:语音感知,对母亲的声音敏感,吸吮加快;C:音乐感知,6个月前能感知节奏,1岁会跳舞;D:视听协调能力,定位聚焦。婴儿肤觉的发展:

婴儿味觉、嗅觉的发展: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2023/4/2659第59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婴儿知觉的发展知觉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其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具体表现为对空间的知觉和对时间的知觉:空间知觉: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儿已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深度知觉:(E.J.Gibson的视崖装置表明,2~3个月,最晚6个月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先上下(3岁),次前后(4岁),再左右(5岁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时间知觉: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2023/4/2660第60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E.J.Gibson的视崖实验2023/4/2661第61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视崖”实验当婴儿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表现出逃避深侧的倾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崖)。

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比处于浅侧时的心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他们只是注意到悬崖,而不是害怕。

2023/4/2662第62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注意的发展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质上就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4)记忆的发展(略):6-12个月出现“认生”现象;12个月以后的婴儿的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5)思维的发展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婴儿的思维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总是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二是间接性和概括性:能初步比较和区分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取用同样的行动。三是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四是思维的狭隘性: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五是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2023/4/2663第63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婴儿言语的发展言语的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它具有社会性和生成性等其他符号系统所没有的特性。1、言语发展的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后天学习理论又分成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后者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

先天成熟理论:

也称自然成熟说,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也是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他假设人类先天就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转变成个别语法,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代表人物是皮亚杰。2、前言语的发展前语言交流:大量研究表明,婴儿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之前的这一年里,能够用一些特定的声音和姿态进行信息交流。这就是前语言交流它们同样具有言语交流的三大基本特点,即目的性、约定性和指代性。3、言语的发生:婴儿最早可以在9个月时说出第一句有特定意义的词语,最晚则在生后16个月时。到3岁左右,婴儿基本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4、言语的发展: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从单词句、双词句到电报句;1岁半到2岁半语法结构多属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到3岁左右,基本上使用完整句。2023/4/2664第64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乔姆斯基2023/4/2665第65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情绪的发展(一)笑的发展1、自发性微笑(0-5周):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的;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二)哭的发展

婴儿最初的哭声是生理反射性的,进而是由不适宜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再进一步便出现主动的操作性的哭。婴儿哭的5种原因:饥饿、磕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三)恐惧的发展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怕生(6-8个月,也称陌生人焦虑)预测性恐惧(由想象引起的恐惧,如怕黑暗、怕“狼外婆”)

2023/4/2666第66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婴儿的气质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目前关于婴儿气质类型的划分及其特征等问题托马斯和切斯在一项非常著名的“纽约纵向追踪研究”(MYLS:NewYorkLongitudinalStudy),即近年引起重视的“类型学说”中提出用9个方面来衡量气质:活动水平;心境性质;趋避性;规律性;适应性;反应阈限;反应强度;注意转移;注意时间与维持。他们把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容易型,约占研究对象的40%;二是困难型,占研究对象的10%;三是迟缓型,约占15%的研究对象属于这一类型;这三种气质类型只涵盖了约65%的儿童,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属于混合型。

2023/4/2667第67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儿童气质的维度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在1956年发起的、持续30多年的追踪研究是迄今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最全面的气质研究。托马斯和切斯从九个维度来研究婴儿最初的气质结构,通过父母访谈得到婴儿在这九个维度上的信息。2023/4/2668第68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儿童气质的维度活动水平(Activitylevel)

节律性(Rhythmicity)

分心(Distractibility)

探究和退缩(Approach/withdrawal)

适应性(Adaptability)注意广度和持久性(Attentionspanandpersistence)反应的强度(Intensityofreaction)反应阈限(Thresholdofresponsiveness)心境的性质(Qualityofmood)

2023/4/2669第69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儿童气质的类型(1)“容易护理的”(theeasychild)这类婴儿饮食、大小便、睡眠都很有规律;心境、情绪比较愉快、积极;乐于探究新事物,在新事物与陌生人面前表现出适度的紧张,对环境的变化容易适应。这一类约占被试总数的40%。(2)“困难的”(thedifficultchild)这类婴儿与第一种类型的婴儿正相反,活动没有什么节律,不容易预测和把握;对新环境反应退缩,很难适应,对新的环境或陌生人很敏感,反应很强烈,往往很紧张,如哭闹不止等。这类约占被试总数的10%。(3)“慢慢活跃起来的”(theslow-to-warm-upchild)这类婴儿的行为表现居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属于慢性子的人。他们对环境的变化也不易适应,在陌生的人与物面前反应也很退缩;不容易兴奋,但是反应的强度比较低;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比较温和、抑制;心境比较消极。这类婴儿约占被试总数的15%。2023/4/2670第70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气质与环境的拟合性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幼儿的个性发展,婴儿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拟合性(goodnessoffit),才是真正决定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父母--孩子活动的规律性母亲提供丰富刺激:对退缩儿童和好动儿童的不同影响

过分关注导致的问题2023/4/2671第71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父母的教养方式鲍姆令德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2023/4/2672第72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教养方式

父母的反应性父母的控制性2023/4/2673第73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父母的教养方式(1)权威型(authoritative)(2)专制型(authoritarian)(3)溺爱型(permissive)(4)忽视型(indifferent)2023/4/2674第74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权威型(民主型)在多数情况下,这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法。这种类型的父母对成熟提出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儿童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表现出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观点,并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简而言之,这种抚养方式的特点就是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2023/4/2675第75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专制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和要求甚至于不近情理,孩子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的权力。这种抚养方式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因为我说了,所以你必须这样做”。如果儿童出现稍许的抵触,这种类型的父母就会采取体罚或其它惩罚措施。本质上看,这种抚养方式只考虑到了成人的需要,而忽视和抑制了儿童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2023/4/2676第76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溺爱型(放任型)这种抚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2023/4/2677第77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冷漠型(忽视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所做的最多只是提供食品和衣物,或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不会去付出什么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父母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可能是因为父母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生存的压力,或者自己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或不幸,家庭关系出现重大问题,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2023/4/2678第78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具有三个特点: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2023/4/2679第79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依恋形成的基础

依恋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

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成的基础(害怕情绪、记忆能力和客体永久性概念)依恋的质量对于儿童日后形成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2023/4/2680第80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婴儿的社会性依恋据有关研究,婴儿的依恋是在母亲较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社会性联接,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鲍尔比(J.Bowlby)将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第二阶段是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第三阶段是特殊的感情联结阶段(6个月-3岁)艾斯沃斯(M.Ainsworth)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性质并不是一样的,存在着三种相同的方式:一是安全型依恋(65%-70%):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积极依恋)二是回避型依恋(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结(消极不安全的依恋)三是反抗型依恋(10%-15%):又称矛盾型依恋,既渴望,又反抗。即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消极的不安全的依恋)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2023/4/2681第81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鲍尔比(J.Bowlby)的依恋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出生-3个月)

儿童还没有实现物我的分化,认知能力存在缺陷,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不过,婴儿具有一些先天的能力,如以哭、笑等来唤起抚养者的感情,获得照料。哭是一种要求抚慰的信号,当父母给予反应时,婴儿会通过安静下来或笑的方式强化父母的这种行为,并给抚慰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

2023/4/2682第82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3-6个月)

幼儿对父母等抚养者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如更多的微笑。这是由于识别记忆、再认能力的发展,以及随着反复出现的、类似于条件反射似的情感联结而出现的。即抚养者的出现总是与紧张的消除或降低,需要的满足相伴随。因此,在父母面前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微笑等积极情绪,这给抚养者带来了更大的报偿和满足感。但是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婴儿仍不会在父母要离开时表现出反抗行为。2023/4/2683第83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三个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的接近,6个月-3岁)

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分离焦虑和怯生出现。即当婴儿的依恋对象要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抗、哭叫等行为。分离焦虑的出现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即在全世界范围内,6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出现反抗分离的行为,强度持续增加,一直到大约15个月左右。2023/4/2684第84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期(2、3岁后)

到两三岁左右,随着语言与表征能力的快速发展,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目标,理解到影响父母离开和出现的因素。因此,分离焦虑逐渐下降。2023/4/2685第85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依恋的测量艾斯沃斯(M.D.Ainsworth)等1969年提出的陌生情境测验2023/4/2686第86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Ainsworth陌生情境测验

2023/4/2687第87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艾斯沃斯(M.Ainsworth)的依恋类型A型:安全型依恋(securely)

在陌生情境中,母亲在场时,幼儿可以自由的探索,即能够以母亲作为自由探索的安全基地;母亲离开时表现出一定的忧伤,可能会哭泣;与母亲团聚时很兴奋,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近,哭泣也会立即减弱或停止;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但对父母有更明显的偏好。大约有65%的美国儿童属于这种类型。B型:焦虑-回避型(anxious-avoidant)

在与母亲分离时基本上没有表现出什么焦虑;当与母亲团聚时,也倾向于回避;对陌生人也没有太多的焦虑、不安。这种儿童没有形成真正的依恋。大约有20%的美国儿童属于这种类型。C型: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在整个陌生情境中,都表现的比较苦恼,尤其是在与母亲分离时。但是在与母亲重聚时,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反应。一方面是看到母亲时苦恼减少,另一方面是对母亲很生气,甚至于有时会推开母亲或打母亲;此外,这类幼儿不容易被抚慰,母亲抱他们时他们会继续哭泣。大约10-15%的美国儿童属于这种类型。2023/4/2688第88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当婴儿对其照料者产生依恋时,会建构起一个关于照料者、自己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模型或表征。这种心理模型包含关于对自己和他人的预期。2023/4/2689第89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年期人际关系的雏形。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2023/4/2690第90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影响依恋的因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儿童的特点

文化因素2023/4/2691第91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而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致地予以满足。根据儿童需求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对儿童的饮食、睡眠、躯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2023/4/2692第92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四、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之后,很多学者围绕此展开了儿童自我表现意识的研究。其中,哈特概括诸多研究成果,按主体我和客体的区分,把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体我的发展,第二阶段是客体我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个体的自我意识经历着一系列发展过程。在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9-12个月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1周岁末(12-15个月)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

第二阶段是客体我的发展。

15-18个月的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我来认识,表现为可以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18-24个月,具备了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儿童能很好地把自己当作主体和客体来认识,突出的表现是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如宝宝吃苹果)变用“我”这一代词名词来称呼自己(如我吃苹果)。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的转折,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威廉.詹姆斯2023/4/2693第93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第四单元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一是容易型:二是困难型:热情、耐心和爱心,克制烦躁三是迟缓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去适应环境,不要过度施压,多鼓励其尝试新经验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2023/4/2694第94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是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又称学前期。他们独立性增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也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同时,成人也向儿童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要求儿童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要求儿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要求儿童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活动等。另一方面,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他们常常需要成人的帮助。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他们还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来认识外界事物。游戏在这一时期成为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2023/4/2695第95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一单元幼儿的游戏一、关于游戏的理论1、精力过剩论:游戏是儿童发泄过剩精力的方法。

2、精神分析论:调节情绪,释放焦虑3、练习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须技能的排演练习。玩洋娃娃的小女孩,是无意识地为她自己将来照顾婴儿作准备,在木板上敲入钉子玩的小男孩,是为严肃的成人建筑工作做准备。4、重演论: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是套用进化论的思想;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游戏复演论,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是可以遗传的。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和活动,是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阶段。游戏中所有的动作和态度都是遗传下来的。例如,女孩玩洋娃娃是复演母性的本能时期,5、娱乐论:6、认知论: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2023/4/2696第96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023/4/2697第97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固定:从精神分析的病例研究,精神科医师发觉,有些病人不但常退化到特殊的发展阶段去,而且常停滞于该发展阶段,好似“固定”在该阶段似的。。例如,有些病人一遇到困难,就躲起来睡觉,吃喝东西、要人安慰、拥抱、照顾,好像回到婴儿期。有些病人则是现在孩童的“性蕾期”,总是跟人缠在三角关系上,争风吃醋,抢别人的情人,对已婚者发生特别的兴趣,缠绕不能解决等。2023/4/2698第98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早期创伤与后遗作用早期创伤:由发展的眼光来看,在发展早期的个体较不成熟,对内外刺激或应激常受不了,对个体产生剧烈的影响,呈现强烈反应;而且其反应并非是针对所收的刺激而表现特殊的反映,而经常是广泛化。在早期遇到的创伤,对日后的影响很大。例如,儿童在被白色的小老鼠吓坏了以后,不仅对小的白鼠害怕,连会动的白色其他动物如白兔、白猫等也会害怕,严重时连白色的小毛巾也会害怕2023/4/2699第99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后遗作用有些早期受到应激,其影响后果会马上显现出来,但有的要日后长久才看得出,是属于迟来的“后遗作用”。例如:12岁的女孩放火,从小挨打,报复心强,在村子里多次放火。2023/4/26100第100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婴儿期(0---1左右)主要靠母亲喂养、保护,难于自行生存的阶段。幼儿期(2---3左右)还依靠父母养育,但在行动上较成熟,能自己活动、吃饭、上厕所,应付基本的生活需求,比较能生存的阶段。孩童期(儿童或孩童)(4---5左右)已能自己到处跑,且可离开父母,上幼儿园的阶段。少年期(小学生或学龄儿童)(6---11左右)通常是上小学阶段。青春期(初中学生)(12---17左右)此乃指青春发育阶段。相当于初中或高中的学生。青年期(18---23左右)大致相当于大学生。是快长大成人前的阶段,随社会情况与生活习惯而有不同的年龄。

岁社会情况2023/4/26101第101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认知发展学说由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提出来的认知发展学说,乃是从“认知”(COGNITION)的角度描述一个人从出生到青春期前后大发展情况。所谓认知乃是普通心理学的名词,指一个个体如何通过其知觉器官去认识外界,并且进而明了与思索外界,已达到把握与了解外在世界的功能。2023/4/26102第102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特点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也表现在质量方面。儿童不仅在信息量方面不同与成人,而且对于信息加工的方式也与成人不同。人的认知发展经历几个特定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按固定次序发生。2023/4/26103第103页,共18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0—2岁)开始使用模仿、记忆和思维;开始认识到隐藏起来的物体并没消失(物体永恒性);从反射行为向意向行为转移。前运算阶段(2---7岁)逐渐发展语言和用符号去思维的能力;能单维通过逻辑去思考和运算;难于理解别人的观点(表现为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解决一逻辑性时出现的具体问题;理解守恒的规则,能够分类和排序;理解可逆性。形式运算阶段(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