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整理_第1页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整理_第2页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整理_第3页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整理_第4页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5专题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一、古代的封建经济(一)、中国封建经济的总体特征及各阶段经济特征1、中国封建经济的总体特征(1)、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2)、重农(“本”)抑商(“末”)是基本的经济国策,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限制。(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4)、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后来居上。(5)、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2、封建社会各阶段经济特征(1)、战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2)、秦汉: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3)、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经济趋向平衡。(4)、隋唐: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5)、五代辽宋夏金元:封建经济继续发展。(6)、明清: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明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二)、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主要表现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1)、环境的保证: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a、统一(相对)稳定的政局;b、水利的兴修;c、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d、中外交往频繁。(2)、科技的推动:科技对生产有直接的推动作用。a、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推广;b、外国先进物种(棉花、玉米、甘薯等)、技术(熬糖法、欧洲水利技术)的引入;c、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科技著作。(3)、政策(生产关系)的反作用。a、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b、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如减轻赋税、奖励农耕、兴修水利、改善农民土地状况等);c、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曾经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4)、人民群众的主力作用。a、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这是各代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b、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代新王朝调整政策。(5)、良好的基础。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发展为基础。例如:(1)、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因。a、统一稳定的政局,水利的兴修,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及中外交往的加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b、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成为经济发展的科技条件。c、前代农民起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d、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是各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e、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发展为基础。(2)、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特点:a、南北经济趋向平衡。b、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c、商品经济水平较低。d、各族经济交流加强。成因:a、社会大动荡。b、民族大融合。c、士族大兴盛。d、佛教大盛行。2、经济、政治、人口、环境的关系(1)、有利的自然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不利则反之。(2)、人口增加为封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也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人口过度膨胀,就出现人多地少、盲目垦荒、破坏植被等现象,最后破坏生态环境,从而影响经济发展。(3)、积极垦荒,开发土地资源是国家富裕、经济兴盛的标志,但盲目垦荒、破坏植被影响生态平衡,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4)、统一全国、社会安定则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而战乱则相反,破坏社会经济。(5)、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采取有利的政策则推动经济发展,反之则相反。3、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1)、农业a、生产工具的改进:商周时使用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使用铁器;春秋、战国铁农具的开始使用和扩大;张骞通西域后铸铁技术传到西域;春秋战国时中原地区普遍用的桔槔、曹魏时马钧改进的翻车和唐朝时创制的筒车都是新的灌溉工具。b、耕作技术的提高:商周人懂得施肥;春秋战国时期牛犁耕技术开始使用和推广;三国两晋南北朝二牛一人犁耕法传到西北和南方;唐朝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c、水利工程的兴修:(a)、水利是农业的命脉。(b)、重大水利工程——芍陂、邗沟、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大运河。(c)、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d、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商周种植“五谷”(黍、稷、稻、麦、豆);西汉从西域传入葡萄、石榴、苜蓿等经济作物;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清代前期桑、棉、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e、耕地面积的扩大:如唐朝通过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要结合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客观的评价)。(2)、手工业a、生产工具的革新: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等。b、生产规模的扩大:商朝青铜铸造生产规模大;隋唐时造最大海船;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的冶铁业等。c、品种日益增多:用漆历史最悠久(河姆渡氏族);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周玉器加工和出现原始瓷器;魏晋南北朝——“蜀锦”、北方创制出白瓷、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隋唐的“唐三彩”和秘色瓷等。d、生产技术的提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金银错新技术、夹苎技术、用曲造酒、工艺专著《考工记》;魏晋南北朝——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灌钢法;隋唐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明清时双色套印技术等。e、分工日益细密(促进了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f、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或者从纺织业(麻、丝、棉)、矿冶业(冶铜、冶铁)、陶瓷业、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方面按各朝代的发展情况进行归纳。(3)、商业a、商品:春秋战国时中原市场形成;明清时期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b、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秦朝统一货币(“半两钱”);隋仍铸五铢钱;唐高祖行开元通宝钱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唐以后都以它为范式;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交通:(a)、夏朝的交通工具有车、船、撬等;商周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b)、春秋时吴国开凿了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c)、秦始皇令兴修灵渠联系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d)、西汉时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海上丝绸之路”:印度半岛南端——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e)、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隋唐时内外交通发达。(f)、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g)、明朝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d、城市(a)、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b)、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政治性城市)。(c)、隋唐——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市”,邸店,柜坊,官员管理;“坊”、“市”分离,“日中为市”,官吏监督,店铺不能任意扩大);城市兴旺(全国商业大都会、政治与文化中心——长安和洛阳;长江流域商业都市——扬州和成都;南方大都会、国际贸易港口——广州)。(d)、明清时期,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商业化城市发展)。e、边贸、外贸、港口(略)。4、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1)、条件:建立在农业、手工业发展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2)、最早出现的行业: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的纺织业。(3)、表现:手工业工场的兴起(实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4)、社会影响:发展十分缓慢,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微不足道。(5)、发展缓慢的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a、自然经济的自给性,阻碍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b、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残酷剥削农民等;c、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以本敛之,以末守之”),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三)、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2、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根源: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2)、特点:“国有”;“侯用”;“井形”;“奴耕”。(3)、兴衰:始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1)、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2)、农民土地所有制: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3)、土地国有制:如:屯田制(汉武帝、曹魏、金、元、明初等)、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于隋唐)——多是在战乱和社会动荡后,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情况下实行的。授田时,对地主土地所有制触动不大,又能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有利于缓和政治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四)、赋税制度1、发展历程: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1)、夏商周:贡赋制度——赋税的雏形。(2)、春秋后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按亩纳税;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3)、西汉:编户制度——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依据,农民从此向封建国家承担四项负担: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4)、北魏:租调制——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年交一定量的租粟、调帛或麻,服徭役、兵役。(5)、隋、唐前期:租庸调制(“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制度;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6)、唐朝后期: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次分夏秋两季征税;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7)、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按亩纳税);募役法——纳钱代役。(8)、明朝(1581年):一条鞭法——赋役合并、役归于地、赋役征银。(9)、清初:地丁银制——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2、沿革规律(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逐渐以土地、财产为主(两税法、初税亩、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制),直至取消人头税(地丁银制)。反映农民对封建国家依附关系的减弱。(2)、由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货币地租为主(一条鞭法、地丁银制)。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庸”制、募役法、一条鞭法),名目和手续简化(一条鞭法)。(五)、农本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国策1、原因: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决定性部门是农业,其生产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2、实质: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专政。3、正确认识:(1)、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业是正确的,对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商鞅的奖励耕战,历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2)、这个政策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予以压制,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贫穷落后。(3)、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别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历史发展的影响a、对城市的影响: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b、对封建统治的影响: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中心);中期,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都城是商业中心;商业税收比重逐步增大);末期,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政治上,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文化上,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文学艺术出现)。c、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走了一条向通俗化、世俗化方向发展之路。(如唐代传奇、宋词和风俗画、明清小说)。e、对生活观念的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了挑战(如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二、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一)、多元复杂的中国近代经济(先后并存六种经济成分)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反动的生产关系,是中外反动势力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它们三位一体,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对中国的影响有:1、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并相互交织在一起)。2、使中国社会性质复杂化(中外反动势力逐步勾结起来,使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革命)。4、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多元化的阶级结构、复杂的阶级关系、不同的政治派别及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二)、近代中国的主要经济的演变1、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解体过程时期过程原因表现影响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廉价工业品的涌入(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是自然经济解体最主要原因)。沿海地区家庭手工业逐渐破产(重大标志);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瓦解着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经济特权;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60年代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一步加剧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0世纪初,完全沦为半封建社会。1919年~1956年底走向消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建国初期的土改及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后,消灭了封建地主经济和封建剥削制度;合作化改造后,基本结束了农民个体经济。(2)、总体特点a、表现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耕”与“织”的分离是自然经济解体的重大标志)。b、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3)、性质与地位a、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是封建剥削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b、在近代逐渐走向解体但也长时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华势力的消长(1)、消长过程a、鸦片战争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外商企业在华兴起。b、近代前期,列强先后通过以商品输出为主和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手段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c、近代后期,由日美争雄取代近代前期英法垄断。d、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受了帝国主义的在华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2)、性质和地位a、实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b、特点:以整个世界为活动舞台,具有开放性、扩张性和侵略性。c、影响:造成中国人民苦难、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发展历程时间原因影响萌芽明朝中后期开始兴起19世纪60、70年代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客观上促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日益增强。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到来。短暂春天一战期间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资产阶级实业派倡导“实业救国”;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鼓舞。推动辛亥革命的一系列余波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促成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成立提供了经济、阶级基础。陷入困境20世纪30~40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统制经济政策);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中间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与蒋介石集团决裂,与中共并肩战斗。恢复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促进了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获得新生1953~1956年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采取赎买政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中国近代工业举步维艰——阻力重重,道路曲折(双重压迫,后来是“三座大山”);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畸形(地区分布及产业结构不平衡);先天条件不足(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和相关的技术、人才准备)。整体特点——“欧风美雨”的产物(在较多外力影响下产生);具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在夹缝中生存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地区分布及产业结构不平衡)。性质——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着抵制作用;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历史地位(作用)——从经济上看,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上看,它导致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从发展趋势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经典例题(01广东、河南卷)试述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政府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主要措施及其根据和意义。参考答案:政策:允许并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措施:土地改革中保存富农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打击投机倒把。根据: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占全国经济的60%以上)。意义:促进了财政经济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延伸: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政策、措施的演变及其作用(大革命:合作——土地革命(革命统一战线):保护——抗战时期:团结(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团结(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之后:利用、限制、改造)。4、洋务经济的兴衰(1)、兴衰过程: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破产于甲午战争,结束于辛亥革命后。(2)、性质和地位:是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经济,有明显半殖民地特征;但又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衰(1)、兴衰过程:形成(1927年~1937年)——膨胀(抗战时期)——逐渐崩溃(解放战争时期)——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新中国成立后)。(2)、特点a、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经济势力。b、依靠国家政权(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c、控制国家经济命脉。6、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1)、定义: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苏区、敌后区、解放区经济,建国后表现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居主导地位)、个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2)、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渡的经济形态,其本质和发展方向都是社会主义的。(3)、历史地位:是革命型的进步经济,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瓦解;是红色政权壮大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济基础。(4)、发展过程a、产生(1927年~1937年):中共在苏区进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时产生。b、发展壮大(1937年~1949年):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土地政策和大生产运动时发展;在解放区进行土改时进一步发展。c、统治地位确立(1949年~1952年):建国后土改完成,形成农民个体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及列强在华企业,形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土改中保护富农经济和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保留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完成(1953年~1956年):在三大改造中又出现了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及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新民主主义经济最终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1、、过渡时期(1953年~1956年)——“准备条件”(1)、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a、背景: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为把我国建设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b、核心内容:“一化三改造”。c、目的:实现工业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d、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e、结果:进行了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执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2)、经济状况a、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措施、表现)。b、1953~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业、农业、交通、人民生活水平,精神文明)。(3)、经济结构——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a、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的确立(a)、必要性: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建国后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需要。(b)、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国营经济;土改——农民个体经济;土改中保护富农经济和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私人资本主义经济。(c)、意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为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b、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a)、必要性: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b)、措施:工业化建设——国营经济壮大;个体经济——(合作化)——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保留微量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c)、意义: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4)、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形成a、所有制:高度集中,单一的公有制。b、管理: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c、分配:平均主义,“大锅饭”。2、全面建设时期(1956年~1976年)——“曲折前进”(注意正确认识这二十年中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1)、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2)、成功探索a、1956~1957年:《论十大关系》发表,标志探索的开始;中共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b、1960~1966年: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c、“文革”中:周恩来、邓小平的经济整顿。(3)、经济失误(注意分析经验教训)a、1958~1961年:1958年,“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严重困难。b、“文革”中:“以阶级斗争为纲”且“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动荡和破坏。(4)、成就(略)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后)——“成就巨大”(1)、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2)、成功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a、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工作重心)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展开。b、十二大:提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d、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e、十五大:正式确定邓小平理论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f、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战略目标。(3)、经济体制改革a、所有制: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b、管理: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c、分配: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4)、历史巨变(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政策和经济建设的成就)a、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开放;c、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从轻视、践踏人才到尊重知识和人才、科教兴国;e、对外关系由革命外交转为和平外交,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联系;f、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略)。(二)、正确认识共和国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与失误1、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1)、中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2)、最根本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3)、党的领导干部及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2、建国以来经济工作失误的主要原因(1)、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2)、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3)、失误的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逐步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3、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1)、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国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4)、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5)、既要反右,又要防“左”,主要是防“左”。(三)、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政策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取得显著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明显,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2、实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开始改革经济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健全具有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其表现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3、表现对内搞活首先以农村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另外,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使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由于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应运而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以间接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对外开放则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潮流。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为途径,以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形成了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到内地的开放格局。(四)、难点问题归纳1、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经济)四次变革和调整四个步骤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又所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人民公社化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造成经济困难。包产到户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有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体制改革的决策。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往前延伸: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中共处理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及结果。2、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结构)的三次重大转变时间转变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转变。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把企业推向市场。这次调整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典例题:阅读下列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